CN207594739U - 一种车厢及列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厢及列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94739U
CN207594739U CN201720647678.8U CN201720647678U CN207594739U CN 207594739 U CN207594739 U CN 207594739U CN 201720647678 U CN201720647678 U CN 201720647678U CN 207594739 U CN207594739 U CN 2075947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compartment
pantograph
train
t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4767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守东
王沫
付娜
付一娜
张华�
郭冬梅
杨国良
元世斌
曹竞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Ta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Ta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4767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947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947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947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厢,该车厢包括:平顶结构;所述平顶结构上设有多个受电弓。常规窗台下采用单弓受流,正常运行时升一架,另一架备用的布置方案。采用双受电弓平顶结构可以有利于降低噪声污染;易于对受电弓进行检修和维护,由于受电弓布置较集中,减少了检测设备的搬运,节省了维修人员的时间,使检修和维护更方便快捷。将平顶的设置从客车厢改为头车厢、餐车厢或货车厢可以有效节省客车厢车顶空间,方便内饰布置及空调走线,增加旅客可用空间,使旅客在乘坐列车的时候更舒适愉悦。

Description

一种车厢及列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车厢及列车。
背景技术
受电弓是利用车顶接触网获取和传递电流的机械组成,在列车运行中压缩空气通过车的各阀进入受电弓升弓装置气囊,升起受电弓,使受电弓滑板与接触网接触获取电能;当不需要受电弓时,排出升弓装置气囊内的压缩空气,使受电弓落下。由于受电弓安装时要求底座的平面度较高,所以为了满足受电弓安装要求,如图1所示,安装受电弓的车顶被设计为平顶,且一个车顶平顶上只安装一架受电弓,这种设计和安排带来了如下问题:
1.由于平顶距轨面的距离较小,导致内装车顶板也随之降低,从而平顶区域内装板距离地板的高度较小,乘客在乘坐时,有不舒适感;
2.受电弓布置在车顶,且超出车顶较高,在车辆高速运行和受电弓工作时,噪声较大,受电弓越多,噪声污染越严重;
3.由于受电弓使用率高,发生的故障就多,检修和维护较频繁,且受电弓分布较分散,导致了检修和维护成本高。
如图2所示,目前常用的十六节编组列车,通常需要安装四架受电弓,相应的就会占用四个平顶空间,然而过多的平顶车顶和受电弓会导致列车制造成本的增加,产生更多的噪声污染,且浪费车厢内部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厢,该车厢包括:平顶结构;所述平顶结构上设有多个受电弓。
优选地,所述平顶结构上设有两个受电弓。
优选地,所述两个受电弓的受电端相反方向布置。
优选地,所述两个受电弓均设置在平顶结构的纵轴线上。
优选地,所述平顶结构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承载受电弓的底座。
优选地,所述平顶结构包括:上平顶板和下平顶板,所述上平顶板和下平顶板通过筋板固接。
优选地,所述筋板包括:在垂直方向上构成至少一个三角形框架。
优选地,该车厢还包括:侧墙和底架;
所述平顶结构架设在两个侧墙上;
两个侧墙的下端与底架固定;
所述车厢的至少一端固定有端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列车,该列车包括:头车厢;和,
客车厢、餐车厢、货车厢这三种车厢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头车厢、餐车厢或货车厢为如上所述的车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所述技术方案采用两架受电弓设置在同一平顶上,集成度高,结构紧凑;保证了车体整体的流线型设计,减小阻力,外观更加整齐美观;本方案易于对受电弓进行检修和维护,由于受电弓的集中布置,减少了检测设备的搬运,节省了维修人员的时间,使检修和维护更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现有列车受电弓设置在客车厢上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现有客车厢上平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受电弓平顶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双受电弓平顶结构的列车的示意图。
1、平顶结构;2、底座;3、受电弓;4、高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路是将多个分散分布的受电弓聚集到一个平顶上,这样可以集中对受电弓进行维护和管理;进一步的将带有受电弓3的平顶安装到非客车厢,降低受电弓3对客车厢内旅客的噪声污染,同时撤走平顶侯,客车厢可以采用高顶4,从而增加了旅客的使用车厢使用空间。
具体的,如图3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厢,该车厢包括平顶结构1,所述平顶结构1上设置有多个受电弓3。本方案中,考虑到受电弓3的尺寸和平顶的尺寸的限制,优选的,在所述平顶结构1上设置两个受电弓3。一个作为动车运行时,当前使用的受电弓3,另一个作为备用。为了满足列车器件的匹配应用,本方案中所述受电弓采用受电弓3。
如图3所示,本方案中,两个受电弓3是平行排布,受电弓3的受电端位置采用对向布置。两个受电弓3对向布置相比于同向布局可以更加合理的使用车顶的空间,提高车顶的利用率,避免受电弓之间的相互干扰。此外,双受电弓3采用受电端对向布置,使受电弓的辅助设备布置更加集中紧凑,便于维护和管理。
两个受电弓3均设置在平顶结构1的纵向轴线上。所述平顶结构1的纵轴方向为列车的行进方向。所述受电弓3通过底座2固定在平顶上。为保证受电弓的稳定性,在每个受电弓3的下方固定有三个底座2,三个底座2按照三角形排布,以提高对受电弓3支撑的稳定性。
两架受电弓3设置在同一平顶结构1上,集成度高,进一步提升了列车车体整体的流线型设计,外观更加整齐美观;同时,受电弓3的集中布置易于对受电弓3进行检修和维护,减少了检测设备的搬运,节省了维修人员的时间,使检修和维护更方便快捷。
此外,本方案中,所述平顶结构包括:上平顶板和下平顶板,所述上平顶板和下平顶板通过筋板固接。其中,所述筋板的结构是采用:在垂直方向上构成至少一个三角形框架的对上平顶板和下平顶板进行支撑固定。
另外,本方案中,该车厢还包括:侧墙和底架;所述平顶结构架设在两个侧墙上;两个侧墙的下端与底架固定;所述车厢的至少一端固定有端墙。
如图4所示,本申请进一步公开了一种列车,该列车包括:至少一个头车厢和至少一个客车厢;所述头车厢采用如上所述的车厢。通过将带有受电弓3 的平顶设置在头车厢上,可以保证中间车体整体的流线型设计,使外观更加整齐。进一步的,由于客车厢部分不再有平顶,节省出车顶的空间更加便于所有客车厢的统一布线,以及内饰的统一布置,不但让旅客感到车内更加整齐,同时,增加旅客车厢内的使用空间。进一步的将受电弓3从客车厢移走,可以有效解决由于受电弓3的使用给车厢内旅客带来的噪声污染,保证旅客有更好的休息环境。
如图4所示,本方案所述列车进一步包括:餐车厢和/或货车厢。当头车厢不便于增加平顶结构时,可以在餐车厢和/或货车厢上设有如上述平顶结构 1。这样也可以实现节省客车厢车顶空间的目的,便于所有客车厢的统一布线,以及内饰的统一布置,同时,也能够有效解决由于受电弓3的使用给车厢内旅客带来的噪声污染,保证旅客有更好的休息环境。
本申请所述列车方案适用于例如座椅式、卧铺式或坐卧合造式等列车。对于卧铺的形式可以使纵向卧铺结构,也可以是横向卧铺结构。
本方案所述列车适用于8列或16列等编组形式。列车时速可达250km/h 以上。
下面通过一组实例对对本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目前对于八节车厢编组的高速列车,当列车正常运行时,普遍采用单弓受流,一架受电弓3工作,另一架受电弓3处于备用折叠状态;对于十六节车厢编组的高速列车,整辆列车有两架受电弓3处于工作状态,同时还有两架受电弓3处于备用折叠状态,因此,对于十六节车厢编组的列车,共需要四架受电弓3,同时也需要四个车顶平顶提供安装受电弓3的空间。
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带有单受电弓3的平顶均设置在客车厢上,导致占用了客车厢内旅客的使用空间,而且由于受电弓3工作时,噪声较大,给旅客带来严重的噪声污染。
因此,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采用将两架受电弓3布置在一个车顶平1上,在一架受电弓3工作时,另一架受电弓3处于备用状态;对于十六节车厢编组的列车,此种布置可以比原有布置减少两个车顶平顶的占用,使得原先用来安装受电弓3的车体可以设置为车顶高顶4,对于有多节车厢编组的列车,根据动力需要,选取其中任意一节或多节车厢为车顶平顶1设置,在一个车顶平顶上安装两架受电弓3。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可将受电弓3安装至头车车顶,这样的布置使得列车中间部分的车体整体都能采用车顶高顶4设置,而使得车体整体外观更加美观流畅,同时提高整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保证中间车的内饰保持统一一致,走线一体化,不需要另行绕过平顶布线;原先采用车顶平顶1的车体由于改为了高顶4设置,车体内部整体空间加大,便于整体内饰布置,同时由于高顶4的结构,相对于平顶,空调走线不用拐弯,尺寸结构可以更加通畅,布局更加美观,方便。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受电弓3除了安装在头车车顶,还可以安装在餐车储物柜上方的车顶上或货车厢车顶上,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受电弓3运行产生的噪音对旅客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卧铺动车,有利于提高旅客的睡眠舒适度。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为了将两架受电弓3安装到一个车顶平顶上,车顶平顶的设计比现有的车顶平顶要长一些,在加长后的车顶平顶上,可以安装下两架受电弓3,而每个受电弓3的安装需要三个受电弓3底座2,因而,优选加长后的车顶平顶上可以安装六个受电弓3底座2。
由于采用冗余设计,将两架受电弓3设置在一个车顶平顶1上时,两架受电弓3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本方案突破了常规设计方案,首次实现了一顶两弓,事实证明,此方案节省成本,减低噪声污染,增加舒适度,便于检修。适合将来列车的广泛使用。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车厢,其特征在于,该车厢包括:平顶结构;所述平顶结构上设有多个受电弓;
所述平顶结构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承载受电弓的底座;
所述平顶结构包括:上平顶板和下平顶板,所述上平顶板和下平顶板通过筋板固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顶结构上设有两个受电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受电弓的受电端相反方向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受电弓均设置在平顶结构的纵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板包括:在垂直方向上构成至少一个三角形框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其特征在于,该车厢还包括:侧墙和底架;
所述平顶结构架设在两个侧墙上;
两个侧墙的下端与底架固定;
所述车厢的至少一端固定有端墙。
7.一种列车,其特征在于,该列车包括:头车厢;和,
客车厢、餐车厢、货车厢这三种车厢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头车厢、餐车厢或货车厢为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列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列车为8列或16列编组。
CN201720647678.8U 2017-06-06 2017-06-06 一种车厢及列车 Active CN2075947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47678.8U CN207594739U (zh) 2017-06-06 2017-06-06 一种车厢及列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47678.8U CN207594739U (zh) 2017-06-06 2017-06-06 一种车厢及列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94739U true CN207594739U (zh) 2018-07-10

Family

ID=62752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47678.8U Active CN207594739U (zh) 2017-06-06 2017-06-06 一种车厢及列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9473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09669A (zh) * 2018-09-04 2019-01-01 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车辆及其车体
CN112797947A (zh) * 2021-01-04 2021-05-14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平面度检测工装及轨道车辆车体的总装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09669A (zh) * 2018-09-04 2019-01-01 重庆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车辆及其车体
CN112797947A (zh) * 2021-01-04 2021-05-14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平面度检测工装及轨道车辆车体的总装方法
CN112797947B (zh) * 2021-01-04 2023-01-24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平面度检测工装及轨道车辆车体的总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52452U (zh) 一种带天窗低地板有轨电车
CN207594739U (zh) 一种车厢及列车
CN105416320A (zh) 一种轻量化有轨电车车体结构、车组及制造方法
CN201264607Y (zh) 平衡稳定的车下设备布置
CN110126864A (zh) 一种低噪声低静压轨道车辆空调系统
CN203766796U (zh) 客室行李架
CN220053783U (zh) 空铁系统的悬挂结构及空铁系统
CN202624374U (zh) 汽车前地板横梁的连接结构
CN105000025A (zh) 一种有轨电车用车顶骨架
CN201494448U (zh) 铁路车辆包间模块结构
CN202944334U (zh) 动力分散且相对集中的动车组
CN102673407B (zh) 高速动车组受电弓的导流装置
CN108638913A (zh) 一种中速磁浮牵引系统动力配置方法
CN207644405U (zh) 车下设备布置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WO2022183791A1 (zh) 动车组列车
CN205554186U (zh) 一种有轨电车
CN205554185U (zh) 一种有轨电车牵引车
CN105416304B (zh) 一种有轨电车牵引车
CN204871029U (zh) 一种有轨电车用车顶骨架
CN204488434U (zh) 一种汽车空调风道
CN208291225U (zh) 应用于薄型地铁空调上的立式压缩机结构
CN204978382U (zh) 一种房车自平衡系统
CN202357831U (zh) 双层车及其送风机构
CN203094081U (zh) 轨道车辆空调出风道
CN204978680U (zh) 一种轨道交通的送回风风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