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42147U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42147U
CN207542147U CN201721738027.6U CN201721738027U CN207542147U CN 207542147 U CN207542147 U CN 207542147U CN 201721738027 U CN201721738027 U CN 201721738027U CN 207542147 U CN207542147 U CN 2075421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terminal
terminal
electromagnetic relay
back stopper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3802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黑和茂
西村壮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001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2291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421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421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60Contact arrangements moving contact being rigidly combined with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6Details concerning isolation between driving and switching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01H50/043Details particular to miniaturised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01H50/58Driving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therewith; Mounting of driving arrangements on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 H01H51/2272Polarised relays comprising rockable armature, rocking movement around central axis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armature
    • H01H51/2281Contacts rigidly combined with armature
    • H01H51/229Blade-spring contacts alongside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9Relays having armature, contacts, and operating coil within a sealed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0Bridging contacts
    • H01H1/2066Fork-shaped bridge; Two transversally connected contact arms bridging two fix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2050/028Mean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withstanding voltage, e.g. creepage dist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有利于同时实现高通电容量化和小型化的电磁继电器。电磁继电器具备:具有线圈的电磁铁装置;固定端子,其具有向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固定端子主体部、固定端子臂部以及两个固定触点;可动弹簧,其具有两个可动触点,且向第二方向延伸设置;背部限动件;以及固定端子保持部。固定端子主体部和固定端子臂部中的一方为面向第二方向的第一侧端子部,固定端子主体部和固定端子臂部中的另一方为从第一侧端子部的第一端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的第二侧端子部。背部限动件的腿部设置为比第一侧端子部向与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离开,且在将第二方向作为垂线的投影面中从第一方向观察设于两个可动触点之间。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是通过切换收纳于罩内的可动触点与固定触点的接触或分离来切换通电或断电的电子部件。近年来,电磁继电器被要求进一步的高通电容量化。
因此,在日本特开2009-289678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对与具有可动触点的可动弹簧抵接的背部限动件的形状等进行设计来提高小型化、通电性以及固定端子与背部限动件之间的绝缘性等的电磁继电器。
根据日本特开2009-289678号公报公开的电磁继电器,能应对一定程度的通电容量。但是,当为了还应对更高的通电容量而采用日本特开2009-289678号公报公开的电磁继电器时,固定端子等大型化,其结果是,电磁继电器整体也大型化。近年来,不仅要求高通电容量化,还要求避免电磁继电器的性能降低且实现小型化。因此,期望电磁继电器的进一步的改良。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有利于同时实现高通电容量化和小型化的电磁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电磁继电器具备:电磁铁装置,其具有线圈;固定端子,其具有向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固定端子主体部、与固定端子主体部的端边弯曲地连续的固定端子臂部、以及两个固定触点;可动弹簧,其具有分别与两个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两个可动触点,所述可动弹簧向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且在电磁铁装置的驱动下能够移动;背部限动件,其具有限制部、臂部以及腿部,所述限制部设置为能够与可动弹簧的进行触点抵接这侧的面的相反侧的面抵接,所述限制部设于所述臂部,所述腿部从臂部向第一方向的进行触点抵接的一侧弯曲;以及固定端子保持部,其对固定端子和背部限动件进行保持,固定端子主体部和固定端子臂部中的一方是面向第二方向的第一侧端子部,固定端子主体部和固定端子臂部中的另一方是从第一侧端子部的第一端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的第二侧端子部,背部限动件的腿部设置为比第一侧端子部向与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离开,并且,背部限动件的腿部在将第二方向作为垂线的投影面中从第一方向观察设于两个可动触点之间。
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构成为,所述固定端子保持部具有对设于所述背部限动件的所述腿部的一端的背部限动件端部进行收纳的背部限动件孔部。
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构成为,所述背部限动件端部从所述背部限动件的所述腿部的一端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
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构成为,所述固定端子具有从所述第一侧端子部的与所述第一端边对置的第二端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的端子臂部,所述固定端子保持部具有对所述端子臂部进行收纳的端子孔部。
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构成为,所述背部限动件端部及所述背部限动件孔部在将所述第二方向作为垂线的投影面中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设于所述两个可动触点之间。
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构成为,所述背部限动件孔部设置为在将所述第二方向作为垂线的投影面中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与所述第一侧端子部重叠。
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构成为,所述背部限动件端部及所述背部限动件孔部沿着与所述两个可动触点排成的列一致的方向设置多个。
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构成为,多个所述背部限动件孔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在将所述第二方向作为垂线的投影面中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与所述第一侧端子部重叠。
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构成为,所述可动弹簧在一端被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割而具有两个可动分割部,所述两个可动分割部分别具有所述两个可动触点,所述背部限动件的所述腿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配设于所述两个可动分割部之间。
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构成为,所述固定端子保持部具有对设于所述背部限动件的所述腿部的一端的背部限动件端部进行收纳的背部限动件孔部,所述背部限动件孔部的开口部比所述端子孔部的开口部靠所述第一方向侧配置。
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构成为,从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的轴观察,所述背部限动件的所述腿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端子臂部重叠。
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固定端子臂部比所述端子臂部长。
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构成为,所述固定端子主体部是所述第一侧端子部,所述固定端子臂部是覆盖所述固定端子保持部的侧面的所述第二侧端子部。
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构成为,所述固定端子主体部是覆盖所述固定端子保持部的侧面的所述第二侧端子部,所述固定端子臂部是所述第一侧端子部。
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构成为,所述固定端子臂部具有第二端子臂部,所述第二端子臂部从所述第一侧端子部的下端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且收纳于在所述固定端子保持部形成的端子孔部。
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构成为,所述固定端子包括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具有所述两个固定触点中的一方,所述第二固定端子具有所述两个固定触点中的另一方,在所述两个固定触点与所述两个可动触点分离时,所述第一固定端子与所述第二固定端子彼此未导通。
所述电磁继电器可以构成为,所述电磁继电器还具备:罩,其收纳所述电磁铁装置,具有顶壁和包围所述顶壁的侧壁;以及通气孔,其设于所述罩的所述顶壁,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通气孔设于所述背部限动件的所述腿部与和所述腿部接近的所述罩的所述侧壁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外观的图。
图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3是与图1的A-A部对应的电磁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4是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6的(a)~(f)是表示一实施方式中的固定端子的形状的图。
图7是从图2所示的内部结构去掉了固定端子的图。
图8是表示一实施方式中的背部限动件的形状的图。
图9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0的(a)~(f)是表示一实施方式中的固定端子的形状的图。
图11是从图9所示的内部结构去掉了固定端子的图。
图1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3的(a)~(f)是表示一实施方式中的固定端子的形状的图。
图14是从图12所示的内部结构去掉了固定端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以举例的方式而不是以限制的方式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一例,如下述那样规定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首先,将各连接用端子延伸设置的第一方向规定为Z方向。Z方向是从连接用端子的向外部露出的一侧朝向电磁继电器的内部侧的方向,连接用端子的前端向外部露出的一侧为下侧。另外,在与Z方向垂直的面内,规定彼此垂直的X方向和Y方向。特别是,将以下所说的可动弹簧30b延伸设置的第二方向规定为X方向。并且,将与以下所说的两个可动触点33或两个固定触点44分别排成的列一致的第三方向规定为Y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去掉了罩10的电磁继电器1的内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与图1的A-A部对应的电磁继电器1的剖视图。另外,图4是电磁继电器1的分解立体图。
电磁继电器1是设置于各种电子设备来适当地切换通电或断电的电子部件。电磁继电器1具备罩10、电磁铁装置12、可动触点部13、固定触点部14以及轭铁15。
罩10例如为树脂制,用于收纳电磁铁装置12等各构成要素。罩10为具有顶壁10a和包围顶壁10a的侧壁10b的长方体形状的箱体。另外,在罩10的顶壁10a设有能够使空气在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流通的通气孔10c。
通气孔10c如后述那样用于在使用密封件密封内部空间时抑制罩10内的压力上升或将由于通电动作而在内部空间产生的热量向外部放出。需要说明的是,通气孔10c的具体的设置位置见后述。
电磁铁装置12通过基于来自外部的通电来适当切换励磁及非励磁,从而使可动触点部13所包括的可动弹簧30b位移。电磁铁装置12包括:前端具有吸附片22a的铁芯22;支承铁芯22的线圈骨架23;卷绕于线圈骨架23的线圈24;以及两个线圈端子25。线圈端子25是一端与线圈24连接且另一端向外部突出的连接用端子。线圈骨架23由作为绝缘材料的合成树脂制成。
电磁继电器1的基体由后述的固定端子保持部42的支承部42b和线圈骨架23的凸缘部11构成。基体在从Z方向观察下呈矩形形状。基体通过将其周缘部与罩10的开口部10d的内周部分卡合而被罩10覆盖。在该状态下,如图3所示,在罩10的内部空间收纳有电磁铁装置12的线圈24、可动触点部13的可动触点33与固定触点部14的固定触点44及轭铁15。各连接用端子从内部空间朝向外部突出。在覆盖基体之后,虽然未图示,但向基体的下表面的间隙中填充环氧密封件等由液状固化型树脂构成的密封件,从而将罩10的内部空间密封。由此,能够提高内部空间的防尘性,提高各连接用端子的支承强度。
可动触点部13具有主体部30、可动端子31以及衔铁32。
主体部30包括与轭铁15连接的固定部30a以及与固定部30a连续且可动的可动弹簧30b。固定部30a是沿Z方向延伸设置的平板部。可动弹簧30b是朝向X方向的正侧延伸设置的平板部。可动弹簧30b的X方向正侧的前端部被分割为两部分。将这两个可动分割部中的位于Y方向的正侧的可动分割部设为第一可动分割部30c且将位于Y方向的负侧的可动分割部设为第二可动分割部30d。第一可动分割部30c及第二可动分割部30d分别在X方向正侧的前端区域中的位于Z方向负侧的第一面30e具有可动触点33。两个可动触点33通过可动弹簧30b以与固定部30a连续的另一端为基轴进行摆动而在Z方向上位移。
可动端子31是一端与主体部30的固定部30a连接且另一端向外部突出的连接用端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端子31存在有两个。
衔铁32是设置于可动弹簧30b的平板状的导体。衔铁32的一个表面与铁芯22的吸附片22a的表面对置。
主体部30及可动端子31分别能够通过将冲裁为规定形状的导电性的板金材料弯曲而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部30和可动端子31可以不同体而在制造时连接,或者也可以从最初就形成为一体。
固定触点部14具有固定端子41、固定端子保持部42以及背部限动件43。
固定端子41是一端具有固定触点44且另一端向外部突出的连接用端子。固定端子41能够通过将冲裁为规定形状的导电性的板金材料弯曲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端子41存在有两个。
图5是从X方向正侧观察电磁继电器1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两个固定端子41具有以Y方向的中心线C为基准而对称的形状,设置为相对于中心线C彼此相邻。以下,将两个固定端子41中的设置于Y方向正侧的固定端子设为第一固定端子41a且将设置于Y方向负侧的固定端子设为第二固定端子41b。
图6的(a)~(f)是表示第一固定端子41a的形状的图。在图6的(a)~(f)中,当(c)为从X方向正侧观察的主视图时,(a)为俯视图,(b)为从Y方向正侧观察的侧视图,(d)为从Y方向负侧观察的侧视图,(e)为后视图,(f)为底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的(a)~(f)中,XYZ各轴所指示的方向与其他各图相同。第一固定端子41a包括下述四个平板部。
固定端子主体部400是将面向X方向的YZ平面作为主平面而沿Z方向延伸设置的平板部。固定端子主体部400是构成第一固定端子41a的各平板部中的、包括向外部突出的端子部400a的平板部。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的(a)~(f)所示的例子中,考虑到电磁继电器1组装后的稳定性等,固定端子主体部400的端子部400a与固定端子主体部400的其他部分相比稍稍向X方向偏离。
固定触点保持部401是将XY平面作为主平面且与固定端子主体部400的Z方向正侧的端边连续、向X方向负侧即可动弹簧30b的延伸设置方向的相反侧弯曲的平板部。固定触点44设置于固定触点保持部401的位于Z方向正侧的第一面。由此,如图5所示,固定触点部14所包括的两个固定触点44与可动触点部13所包括的两个可动触点33配置为沿Z方向每对彼此相对。
固定端子臂部402是将XZ平面作为主平面且与固定端子主体部400的Y方向正侧的第一端边连续、向X方向负侧弯曲的平板部。若通过与固定端子主体部400的对比来表现,则固定端子臂部402是构成第一固定端子41a的各平板部中的、不包括端子部400a的平板部。
端子臂部403是将XZ平面作为主平面且与固定端子主体部400的Y方向负侧的第二端边连续、向X方向负侧弯曲的平板部。
在此,将构成第一固定端子41a的各平板部中的、例如面向X方向即第二方向的平板部规定为第一侧端子部。与此相对,将构成第一固定端子41a的各平板部中的、从第一侧端子部的第一端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的平板部规定为第二侧端子部。将这些规定应用于本实施方式时,固定端子主体部400相当于第一侧端子部,另一方面,固定端子臂部402相当于第二侧端子部。
另外,将固定端子臂部402的Z方向的长度设为L1、将端子臂部403的Z方向的长度设为L2时,如图6的(c)所示,长度L1大于长度L2。另一方面,如图6的(d)所示,固定端子臂部402的X方向的长度与端子臂部403的X方向的长度均为L3。另外,如图6的(d)所示,长度L3与固定触点保持部401的X方向的长度L4为相同程度。
另外,通过存在有固定端子臂部402及端子臂部403,从而在第一固定端子41a产生由固定端子臂部402和端子臂部403夹持的空间。以下,如图6的(e)所示,将该空间的Y方向的宽度表示为W1。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第二固定端子41b的形状仅仅是以图5所示的Y方向的中心线C为基准而相对于第一固定端子41a的形状对称,能够视为与第一固定端子41a相同的形状,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7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从图2所示的表示电磁继电器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中去掉了第一固定端子41a及第二固定端子41b的图。
固定端子保持部42对第一固定端子41a及第二固定端子41b进行保持。固定端子保持部42由绝缘性的材料形成,包括:与第一固定端子41a及第二固定端子41b接触的固定端子固定部42a;以及与固定端子固定部42a连续且组合于线圈骨架23的凸缘部11的支承部42b。
固定端子固定部42a是从位于基体侧的支承部42b朝向Z方向的正侧竖立设置的长方体构件。
固定端子固定部42a具有与第一固定端子41a或第二固定端子41b在X方向上对置的第一侧部42a1。在第一侧部42a1形成有以下的三个孔部。
端子孔部42c、42d分别用于收纳端子臂部403的至少一部分。其中,端子孔部42c在第一固定端子41a被组合于固定端子固定部42a时收纳第一固定端子41a的端子臂部403。同样地,端子孔部42d在第二固定端子41b被组合于固定端子固定部42a时收纳第二固定端子41b的端子臂部403。即,端子孔部42c、42d为了能实现这样的收纳而配置于固定端子固定部42a的Y方向的中央区域。在此,端子孔部42c、42d彼此不相接。因此,如图5所示,在第一固定端子41a及第二固定端子41b被组合于固定端子固定部42a之后,第一固定端子41a与第二固定端子41b也以宽度W2彼此分离。
如图3所示,背部限动件孔部42e对后述的背部限动件43的一部分上设置的背部限动件端部43d进行收纳而对背部限动件43进行支承。背部限动件孔部42e位于固定端子固定部42a的Y方向的中央区域且比端子孔部42c、42d靠Z方向正侧。
而且,固定端子固定部42a具有分别与第一侧部42a1连续、且一方朝向Y方向的正侧、另一方朝向Y方向的负侧的两个第二侧面42a2。一方的第二侧面42a2在第一固定端子41a被组合于固定端子固定部42a时与第一固定端子41a的固定端子臂部402的内表面接触或设有间隙地面对。由此,如图2所示,第二侧面42a2被第一固定端子41a的固定端子臂部402覆盖。同样地,另一方的第二侧面42a2在第二固定端子41b被组合于固定端子固定部42a时与第二固定端子41b的固定端子臂部402的内表面接触或设有间隙地面对。由此,如图2所示,第二侧面42a2被第二固定端子41b的固定端子臂部402覆盖。
在此,为了能实现这样的收纳及覆盖,端子孔部42c的Y方向正侧的内表面与位于Y方向正侧的第二侧面42a2之间的长度L11大致等于第一固定端子41a的宽度W1。同样地,端子孔部42d的Y方向负侧的内表面与位于Y方向负侧的第二侧面42a2之间的长度L11大致等于第二固定端子41b的宽度W1。
另外,第二侧面42a2的X方向的长度L12与固定端子臂部402的X方向的长度L3相同或比长度L3稍长。
而且,固定端子固定部42a的Z方向的长度L13形成为如下程度的长度:该长度使得在如图5所示那样所有的内部构成要素组合之后,固定触点44与可动触点33即使分离也不会过度分离,且分离时不会产生异常的通电。
背部限动件43是用于抑制分别设置有可动触点33的第一可动分割部30c及第二可动分割部30d的位移的限制构件。背部限动件43能够通过将冲裁为规定形状的导电性的板金材料弯曲而形成。
背部限动件43具有限制部43a、臂部43b、腿部43c以及背部限动件端部43d。
如图5所示,限制部43a与可动触点33的位置相匹配地与第一可动分割部30c及第二可动分割部30d的X方向正侧的前端区域的位于Z方向正侧的第二面30f对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43a存在有两个。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面30f在第一可动分割部30c及第二可动分割部30d中位于与上述的第一面30e相反的一侧。并且,限制部43a在固定触点44与可动触点33分离时能够与进行触点抵接这侧的第一面30e的相反侧的第二面30f上的一部分抵接。
臂部43b是沿Y方向延设设置的平板部。臂部43b具有与可动触点33对置的第一面43b1。两个限制部43a设置于第一面43b1
腿部43c是与臂部43b连续、且如图5所示那样从Y方向上的两个限制部43a之间的长度L21的中央向触点抵接这一侧即Z方向负侧弯曲的平板部。
背部限动件端部43d是如图3所示那样从腿部43c的一端向与X方向相反的一侧即X方向负侧弯曲的平板部。背部限动件端部43d如上所述收纳于位于固定端子固定部42a的背部限动件孔部42e。
在此,如图5所示,腿部43c的Y方向的长度L22比两个限制部43a之间的长度L21短。另外,在第一固定端子41a及第二固定端子41b被保持于固定端子保持部42的状态下,从沿着与Z方向和X方向交叉的Y方向的轴观察,腿部43c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固定端子41a及第二固定端子41b的端子臂部403重叠。在图5中,腿部43c与第一固定端子41a的端子臂部403在Y方向上重叠的宽度用W3表示。而且,在第一固定端子41a及第二固定端子41b被保持的状态下,在比端子臂部403靠Z方向正侧的位置,腿部43c的Y方向的长度L22(腿部43c的宽度)比第一固定端子41a与第二固定端子41b之间的宽度W4短。
另外,如图3所示,腿部43c从X方向上的比设置有限制部43a的部分的臂部43b的X方向正侧的端部向内侧后退了的位置、即向X方向负侧偏移了宽度W5的位置弯曲。另外,固定端子固定部42a的形成有背部限动件孔部42e的面比形成有端子孔部42c、42d的面向X方向负侧偏移宽度W6。其结果是,在X方向上,在第一固定端子41a及第二固定端子41b被保持的状态下,从固定端子主体部400的表面到背部限动件43的腿部43c的表面产生由宽度W7表示的间隔。即,在腿部43c与和腿部43c接近的罩10的侧壁10b之间形成有Y方向的尺寸为W4且Z方向的尺寸为W8的空间S。
而且,如图5所示,在第一固定端子41a及第二固定端子41b被保持的状态下,在Z方向上,背部限动件端部43d与端子臂部403之间以宽度W9分离。另一方面,在Z方向上,背部限动件端部43d的下表面43d1比固定端子臂部402的Z方向正侧的前端低宽度W10。换言之,在Z方向上,背部限动件端部43d配置于固定端子臂部402的位于固定触点44侧的端部与端子臂部403的位于固定触点44侧的端部之间。
另外,轭铁15是由例如磁性钢形成、弯曲为截面L字形的板材。如上所述,轭铁15的一方的平板部对可动触点部13的主体部30所包括的固定部30a进行保持。另一方面,轭铁15的另一方的平板部与电磁铁装置12所包括的铁芯22连接。由此,当电磁铁装置12进行驱动时,在铁芯22、衔铁32及轭铁15之间形成有磁路。
接着,说明电磁继电器1的触点动作。可动触点33与固定触点44配置为在Z方向上对置。并且,在未对电磁铁装置12的线圈24通电时,可动触点33与固定触点44分离。另一方面,在对线圈24通电时,可动触点33向固定触点44接近而与固定触点44抵接。在此,未对线圈24通电时是指电磁铁装置12非励磁时,在非励磁时,在可动弹簧30b的向Z方向负侧的作用力下,衔铁32被以从吸附片22a拉开的状态保持。另一方面,对线圈24通电时是指电磁铁装置12励磁时,在励磁时,吸附片22a的磁力超过可动弹簧30b的作用力,而使衔铁32与吸附片22a接触。根据这样的可动触点部13的摆动,可动触点33与固定触点44接触或分离,从而进行触点的切换。即,就电磁继电器1而言,在切换对电磁铁装置12的通电或断电时,可动触点33与固定触点44接触或分离。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端子41包括彼此独立的第一固定端子41a和第二固定端子41b这两个固定端子。因此,在固定触点44与可动触点33分离时,第一固定端子41a与第二固定端子41b彼此不导通。
接着,说明电磁继电器1的作用及由其产生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端子41除了具有包括端子部400a的固定端子主体部400和包括固定触点44的固定触点保持部401之外,还具有固定端子臂部402以及端子臂部403。固定端子主体部400和固定触点保持部401例如沿Z方向即第一方向延伸设置。固定端子臂部402从固定端子主体部400的第一端边向例如与X方向即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而覆盖固定端子保持部42的侧面。端子臂部403从固定端子主体部400的第二端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而收纳于在固定端子保持部42形成的端子孔部42c、42d。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固定端子41的表面积进一步增加与固定端子臂部402及端子臂部403相应的量,且能够抑制固定端子41的大型化所引起的电磁继电器1的外形尺寸的大型化。由此,能够同时实现高通电容量化和小型化。
另外,端子臂部403与固定端子臂部402同样地具有表面积宽的长板形状,且收纳于在固定端子保持部42形成的端子孔部42c或端子孔部42d中。由此,能够配置为使固定端子主体部400整体与罩10侧面对,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散热。另外,端子臂部403能够更稳定且牢固地使固定端子41保持于固定端子保持部42。特别是,由于能够增大与罩10侧面对的固定端子臂部402的表面积,因此,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固定端子41的散热,能够实现高通电容量化以及小型化。而且,通过使固定端子臂部402的表面积扩宽至覆盖固定端子保持部42的第二侧面42a2的程度,由此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固定端子41的散热,且能够确保与电磁铁装置12之间的绝缘性。在此,使固定端子臂部402的表面积扩宽至覆盖固定端子保持部42的第二侧面42a2的程度是指例如使固定端子臂部402的第二方向的长度L3与第二侧面42a2的第二方向的长度L12为同等程度。
另外,固定端子臂部402在电磁继电器1的内部配置为覆盖第二侧面42a2。另一方面,端子臂部403收纳于在固定端子保持部42形成的端子孔部42c或端子孔部42d中,因此,在组装后成为包含于固定端子保持部42内的姿态。即,即使固定端子41的表面积增加了与固定端子臂部402及端子臂部403相应的量,但固定端子41也被紧凑地包含于电磁继电器1的内部结构,因此能够抑制电磁继电器1的大型化。
另外,关于背部限动件43,如图3中的宽度W7所示,背部限动件43的腿部43c比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侧端子部即固定端子主体部400向与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离开。另外,背部限动件43的腿部43c在将第二方向作为垂线的投影面中从第一方向观察设于两个可动触点33之间。因此,在提高固定端子41与背部限动件43之间的绝缘性这方面是有利的。
另外,背部限动件端部43d及背部限动件孔部42e在将第二方向作为垂线的投影面中从第一方向观察设于两个可动触点33之间。由此,在确保固定端子41与背部限动件43之间的绝缘性以及小型化这些方面是有利的。而且,与这些方面关联地,期望背部限动件孔部42e的开口部比收纳端子臂部403的端子孔部42c、42d的开口部靠第一方向侧配置。另外,从沿着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的轴观察,背部限动件43的腿部43c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与端子臂部403重叠。
在此,固定端子41所包括的端子臂部403与背部限动件43所包括的背部限动件端部43d分别向X方向负侧即与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因此,端子臂部403及背部限动件端部43d从X方向正侧收纳于在固定端子保持部42形成的端子孔部42c、42d或背部限动件孔部42e。因此,从电磁继电器1的组装工序这方面考虑,关于图4所示的罩10以外的各构成要素,可以沿着一个方向依次组合(在图4所示的情况下沿着X方向依次组合)。例如,以可动触点部13为基准,在可动触点部13上组合轭铁15,在轭铁15上组合电磁铁装置12,在电磁铁装置12上组合固定端子保持部42,最后使端子臂部403及背部限动件端部43d与固定端子保持部42卡合即可。这样,根据端子臂部403及背部限动件端部43d的形状,有利于使电磁继电器1的组装工序进一步单纯化或简单化。这样,固定端子保持部42对电磁铁装置12和线圈端子25进行保持。
另外,如图3及图5中的宽度W3所示,背部限动件孔部42e也可以在将第二方向作为垂线的投影面中从第一方向观察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侧端子部即固定端子主体部400重叠。由此,能够减小电磁继电器1的特别是第三方向的尺寸,因此,有利于电磁继电器1的小型化。
另外,如图6的(a)~(f)所示,在Z方向上,固定端子臂部402的长度L1可以比端子臂部403的长度L2长。即,在第一方向上,固定端子臂部402比端子臂部403长。由此,能够将固定端子臂部402的长度L1设定得尽可能长,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固定端子41的散热。另一方面,端子臂部403的长度L2设定得比固定端子臂部402的长度L1短,从而能够确保背部限动件43的腿部43c的配置位置,而使得电磁继电器1的内部结构更为紧凑。在该方面,如图5中的宽度W10所示,特别期望从Z方向观察,背部限动件端部43d配置于固定端子臂部402的位于固定触点44侧的端部与端子臂部403的位于固定触点44侧的端部之间。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例示了电磁继电器1包括第一固定端子41a和第二固定端子41b这两个固定端子41的结构。但是,在本实用新型中,电磁继电器1也可以包括一个固定端子41,上述的作用及效果在该情况下也相同。
另一方面,在电磁继电器1包括第一固定端子41a和第二固定端子41b这两个固定端子41的情况下,可动弹簧30b可以具有分别设置有可动触点33的第一可动分割部30c及第二可动分割部30d。在该情况下,期望背部限动件43的腿部43c从设于臂部43b的两个限制部43a之间的中央弯曲且配置于第一固定端子41a与第二固定端子41b之间。由此,如图5所示,从Y方向观察,一个腿部43c的一部分与第一固定端子41a的端子臂部403重叠且另一部分与第二固定端子41b的端子臂部403重叠。因此,在电磁继电器1包括第一固定端子41a及第二固定端子41b的情况下,有利于进一步减小电磁继电器1的特别是Y方向的尺寸。
另外,在电磁继电器1包括第一固定端子41a及第二固定端子41b的情况下,除了上述的结构之外,也可以为,从第一方向观察,背部限动件43的腿部43c配置于第一可动分割部30c与第二可动分割部30d之间。在该情况下,有利于进一步减小电磁继电器1的特别是X方向及Z方向的尺寸。
另外,关于罩10,如图1及图3所示,通气孔10c可以设于背部限动件43的腿部43c与和腿部43c接近的罩10的侧壁10b之间。即,从第一方向观察,通气孔10c可以设于背部限动件43的腿部43c与和腿部43c接近的罩10的侧壁10b之间。第一,当在罩10上设置通气孔10c时,设置了通气孔10c的部分向罩内部突出。因此,如图3所示,若在与由腿部43c和侧壁10b形成的空间S对应的罩10的位置设置通气孔10c,则通气孔10c的向罩内部的突出部分收纳于空间S内,因此,能够抑制电磁继电器1的大型化。第二,空间S与第一固定端子41a和第二固定端子41b这双方接近,因此,第一固定端子41a或第二固定端子41b的发热容易向空间S引导。因此,通过以与该空间S面对的方式设置通气孔10c,由此能够更效率地将在电磁继电器1的内部产生的热量向外部放出。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有利于同时实现高通电容量化和小型化的电磁继电器。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关于背部限动件43,背部限动件端部43d及与其对应的背部限动件孔部42e匹配腿部43c的形状而分别各设置一个。即,背部限动件孔部42e在将X方向作为垂线的投影面中从Z方向观察配置于卡合第一固定端子41a及第二固定端子41b的端子臂部403的端子孔部42c、42d之间。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背部限动件端部及与其对应的背部限动件孔部也可以分别设有多个。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背部限动件53的形状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图8与绘制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背部限动件43的图7对应。特别是,图8所示的背部限动件53与图7所示的背部限动件43对应。另外,图8所示的固定端子保持部52与图7所示的固定端子保持部42对应。
背部限动件53所包括的臂部53b的形状与图7所示的臂部43b的形状相同。另一方面,背部限动件53设置为,相对于一个腿部53c而具有在与设置于臂部53b的两个限制部沿Y方向排成的列一致的方向上配置的三个背部限动件端部53d1、53d2、53d3。固定端子保持部52中的固定端子固定部52b及端子孔部52c、52d的形状分别与图7所示的支承部42b及端子孔部42c、42d的形状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在固定端子保持部52中的固定端子固定部52a形成有分别与三个背部限动件端部53d1、53d2、53d3一对一对应地卡合的三个背部限动件孔部52e1、52e2、52e3
在此,如图8所示,期望背部限动件端部53d2与背部限动件孔部52e2的组设置于在Y方向上与腿部53c相同的位置。而且,期望背部限动件端部53d1与背部限动件孔部52e1的组以及背部限动件端部53d3与背部限动件孔部52e3的组设置为在Y方向上以腿部53c的位置为中心而对称。由此,背部限动件53在保持于固定端子固定部52a的状态下的、对于可动弹簧30b的位移的限制的稳定度比使用图7所示的背部限动件43的情况加强。因此,例如在电磁继电器1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的情况下,也能抑制以腿部53c为基准而臂部53b倾斜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另外,在采用背部限动件53的情况下,相对于固定端子固定部52a的三个背部限动件孔部52e1、52e2、52e3的特别是X方向及Z方向上的配置与采用背部限动件43的情况下的背部限动件孔部42e的配置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样地具有多个背部限动件孔部52e的情况下,这些背部限动件孔部52e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在将第二方向作为垂线的投影面中从第一方向观察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侧端子部即固定端子主体部400重叠。例如,也可以采用未设置三个背部限动件端部53d1、53d2、53d3中的背部限动件端部53d2的结构。即,也可以不设置背部限动件端部53d2而使用与对称地配置的两个背部限动件端部53d1、53d3分别一对一对应地卡合的两个背部限动件孔部52e1、52e3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关于固定端子41,包括端子部400a的固定端子主体部400为面向第二方向的第一侧端子部,另一方面,固定端子臂部402为第二侧端子部。即,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固定端子41的端子部400a的主平面形成为将X方向作为垂线的投影面。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将包括端子部的固定端子主体部设为第二侧端子部,另一方面,将固定端子臂部设为面向第二方向的第一侧端子部。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图9与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继电器1的内部结构的图2对应。在图9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的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具体而言,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继电器中,固定端子61及固定端子保持部6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的固定端子41及固定端子保持部42的形状不同。
图10的(a)~(f)是表示第一固定端子61a的形状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0的(a)~(f)所示的各图与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固定端子41a的形状的图6的(a)~(f)所示的各图对应。第一固定端子61a包括下述四个平板部。
固定端子主体部60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侧端子部。固定端子主体部602是将XZ平面作为主平面、与固定端子臂部600的Y方向正侧的第一端边连续且向X方向负侧弯曲的平板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端子主体部602包括向外部突出的端子部602a。
固定端子臂部600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侧端子部。固定端子臂部600是将面向X方向的YZ平面作为主平面、向Z方向延伸设置的平板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端子臂部600不包括向外部突出的端子部。
固定触点保持部601是将XY平面作为主平面、与固定端子臂部600的Z方向正侧的端边连续且向X方向负侧弯曲的平板部。固定触点64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固定触点44同样地设置于固定触点保持部601的位于Z方向正侧的第一面。
端子臂部603是将XZ平面作为主平面、与固定端子臂部600的Y方向负侧的第二端边连续且向X方向负侧弯曲的平板部。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构成第一固定端子61a的各平板部的尺寸,依照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固定端子41a。例如,如图10的(e)所示,由固定端子主体部602与端子臂部603夹持的空间的Y方向的宽度为与图6的(e)所示的情况相同的W1。另一方面,如图10的(d)所示,端子臂部603的X方向的长度L3a可以比与固定触点保持部601的X方向的长度L4相同程度的固定端子主体部602的X方向的长度L3b短。另外,第二固定端子61b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仪仅是与第一固定端子61a的形状对称的形状。
图11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从图9所示的表示电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中去掉了第一固定端子61a及第二固定端子61b的图。
固定端子保持部62的基本形状以及各部分的尺寸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固定端子保持部42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侧部62a1也分别形成有收纳端子臂部603的至少一部分的端子孔部62c、62d。关于端子孔部62c、62d的设置位置,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端子孔部42c、42d相同。另外,在第一侧部62a1形成有收纳背部限动件端部43d的背部限动件孔部。关于背部限动件孔部的设置位置,也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背部限动件孔部42e相同。
另一方面,固定端子固定部62a中的一方的第二侧面62a2在第一固定端子61a被组合于固定端子固定部62a时与固定端子主体部602的内表面接触或具有间隙地面对。由此,如图9所示,第二侧面62a2被第一固定端子61a的固定端子主体部602覆盖。并且,关于另一方的第二侧面62a2也相同。
另外,相较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42b,与固定端子固定部62a连续且组合于线圈骨架23的凸缘部11的支承部62b的形状以与端子部602a的位置匹配的方式发生改变。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部602a的设置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固定端子61的基本形状、背部限动件43的构成等没有较大的改变,因此,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端子61a及第二固定端子61b分别具有端子臂部603,通过将端子臂部603收纳于在固定端子固定部62a形成的端子孔部62c、62d而将第一固定端子61a及第二固定端子61b固定于固定端子固定部62a。在此,端子孔部62c、62d彼此接近且配置于固定端子固定部62a的Y方向的中央区域。除此之外,端子孔部62c、62d的开口具有与端子臂部603的形状匹配而沿Z方向延伸的形状。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进一步对固定端子的端子臂部的形状及收纳端子臂部的固定端子固定部的端子孔部的形状进行变更。
图12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2与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的图9对应。在图12中,对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具体而言,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继电器中,固定端子71的第二端子臂部703及固定端子固定部72a的端子孔部72c、72d的形状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端子臂部603及端子孔部62c、62d的形状不同。
图13的(a)~(f)是表示第一固定端子71a的形状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3的(a)~(f)所示的各图与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固定端子61a的形状的图10的(a)~(f)所示的各图对应。第一固定端子71a也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固定端子61a同样地包括四个平板部。在此,在第一固定端子61a中,固定端子臂部600具有以XZ平面为主平面且与固定端子臂部600的Y方向负侧的第二端边连续的端子臂部603。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固定端子臂部700具有代替端子臂部603的第二端子臂部703。第二端子臂部703是将XY平面作为主平面且从第一侧端子部即固定端子臂部700的下端边向X方向负侧弯曲的平板部。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构成第一固定端子71a的各平板部的尺寸,依照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固定端子61a。
图14是为了方便说明而从图12所示的表示电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中去掉了第一固定端子71a及第二固定端子71b的图。
固定端子保持部72的基本形状以及各部分的尺寸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固定端子保持部62相同。其中,收纳第二端子臂部703的端子孔部72c、72d彼此接近且配置于固定端子固定部72a的Y方向的中央区域。除此之外,端子孔部72c、72d的开口具有与第二端子臂部703的形状匹配而沿Y方向延伸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子臂部703、端子孔部72c、72d的形状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该情况下,固定端子61的基本形状、背部限动件43的构成等也没有较大的变更,因此,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以上记载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及/或其他示例的内容,但是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主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示例来实现,并且可以各种应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范围包括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畴内的任何修改和变形。
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242262号(于2016年12月14日提交)和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200183号(于2017年10月16日提交)的全部内容通过援引而并入本文。

Claims (17)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磁铁装置,其具有线圈;
固定端子,其具有向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固定端子主体部、与所述固定端子主体部的端边弯曲地连续的固定端子臂部、以及两个固定触点;
可动弹簧,其具有分别与所述两个固定触点接触或分离的两个可动触点,所述可动弹簧向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且在所述电磁铁装置的驱动下能够移动;
背部限动件,其具有限制部、臂部以及腿部,所述限制部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可动弹簧的进行触点抵接这侧的面的相反侧的面抵接,所述限制部设于所述臂部,所述腿部从所述臂部向所述第一方向的进行触点抵接的一侧弯曲;以及
固定端子保持部,其对所述固定端子和所述背部限动件进行保持,
所述固定端子主体部和所述固定端子臂部中的一方是面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一侧端子部,
所述固定端子主体部和所述固定端子臂部中的另一方是从所述第一侧端子部的第一端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的第二侧端子部,
所述背部限动件的所述腿部设置为比所述第一侧端子部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离开,并且,所述背部限动件的所述腿部在将所述第二方向作为垂线的投影面中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设于所述两个可动触点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保持部具有对设于所述背部限动件的所述腿部的一端的背部限动件端部进行收纳的背部限动件孔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部限动件端部从所述背部限动件的所述腿部的一端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具有从所述第一侧端子部的与所述第一端边对置的第二端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的端子臂部,
所述固定端子保持部具有对所述端子臂部进行收纳的端子孔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部限动件端部及所述背部限动件孔部在将所述第二方向作为垂线的投影面中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设于所述两个可动触点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部限动件孔部设置为在将所述第二方向作为垂线的投影面中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与所述第一侧端子部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部限动件端部及所述背部限动件孔部沿着与所述两个可动触点排成的列一致的方向设置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背部限动件孔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在将所述第二方向作为垂线的投影面中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与所述第一侧端子部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弹簧在一端被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割而具有两个可动分割部,所述两个可动分割部分别具有所述两个可动触点,
所述背部限动件的所述腿部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配设于所述两个可动分割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保持部具有对设于所述背部限动件的所述腿部的一端的背部限动件端部进行收纳的背部限动件孔部,
所述背部限动件孔部的开口部比所述端子孔部的开口部靠所述第一方向侧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从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的轴观察,所述背部限动件的所述腿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端子臂部重叠。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固定端子臂部比所述端子臂部长。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主体部是所述第一侧端子部,
所述固定端子臂部是覆盖所述固定端子保持部的侧面的所述第二侧端子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主体部是覆盖所述固定端子保持部的侧面的所述第二侧端子部,
所述固定端子臂部是所述第一侧端子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臂部具有第二端子臂部,
所述第二端子臂部从所述第一侧端子部的下端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一侧弯曲且收纳于在所述固定端子保持部形成的端子孔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包括第一固定端子和第二固定端子,所述第一固定端子具有所述两个固定触点中的一方,所述第二固定端子具有所述两个固定触点中的另一方,
在所述两个固定触点与所述两个可动触点分离时,所述第一固定端子与所述第二固定端子彼此未导通。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继电器还具备:
罩,其收纳所述电磁铁装置,具有顶壁和包围所述顶壁的侧壁;以及
通气孔,其设于所述罩的所述顶壁,
从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通气孔设于所述背部限动件的所述腿部与和所述腿部接近的所述罩的所述侧壁之间。
CN201721738027.6U 2016-12-14 2017-12-13 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20754214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2262 2016-12-14
JP2016242262 2016-12-14
JP2017-200183 2017-10-16
JP2017200183A JP7022911B2 (ja) 2016-12-14 2017-10-16 電磁リレ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42147U true CN207542147U (zh) 2018-06-26

Family

ID=62490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38027.6U Active CN207542147U (zh) 2016-12-14 2017-12-13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403460B2 (zh)
CN (1) CN20754214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21337A (zh) * 2020-07-07 2022-01-11 株式会社电装电子 电磁继电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82443B2 (ja) * 2016-08-16 2020-11-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JP6726080B2 (ja) * 2016-10-20 2020-07-22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8170241A (ja) * 2017-03-30 2018-11-01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N116682701A (zh) * 2017-04-14 2023-09-0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US12020879B2 (en) * 2019-11-01 2024-06-25 Xiamen Hongfa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7361593B2 (ja) 2019-12-19 2023-10-16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04244B2 (ja) 2008-05-30 2012-08-22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21337A (zh) * 2020-07-07 2022-01-11 株式会社电装电子 电磁继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03460B2 (en) 2019-09-03
US20180166240A1 (en) 2018-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542147U (zh) 电磁继电器
JP4324566B2 (ja) メモリカード用アダプタ
US9240267B2 (en)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WO2019176666A1 (ja) 端子台
TW201407258A (zh) 鏡片驅動裝置
TW200849734A (en) Module connector
TW201921805A (zh) 連接器端子組件以及連接器
CN108140517B (zh) 继电器
CN107732572A (zh) 卡托、插接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03311053A (zh) 电磁继电器
US7535713B2 (en) IC socket
TWI654636B (zh) Switching device
US20100134224A1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with abrasion preventing means
JP6897409B2 (ja) 電磁継電器
US9524834B2 (en) Multi-directional switch and operation input device
TWI269695B (en) Trigger switch for power tool
CN209298020U (zh) 可抗冲击和抗摔跌的多组触点电磁继电器
EP2413339B1 (en) Switch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4983264B2 (ja) コネクタのキャップ
JP3073741U (ja) 電気機器梱包体
JP2003317596A (ja) 電磁リレー
CN218529238U (zh) 按摩仪及眼部按摩器
CN206962135U (zh) 电子卡连接器
TW486699B (en) Rotary-type electric component with a switch
CN206663160U (zh) 一种真空通用底座定位配合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