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39959U - 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39959U
CN207539959U CN201721392770.0U CN201721392770U CN207539959U CN 207539959 U CN207539959 U CN 207539959U CN 201721392770 U CN201721392770 U CN 201721392770U CN 207539959 U CN207539959 U CN 2075399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turbine
phase brushless
bottom cover
air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9277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伟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Xu He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Xu He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Xu He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Xu He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39277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399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399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399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包括底盖,底盖内设有导风系统、三相无刷风机以及进风口、主出风口、侧出风口;底盖左下角设有三相无刷风机,三相无刷风机的下盖底部具有相对水平面向上翘的斜面倾角,上盖顶部具有相对水平面向下降的斜面倾角,斜面倾角为2°~5°,三相无刷风机的转轴与底盖最小夹角为85°~88°,三相无刷风机的A吹风口位于最高位,三相无刷风机的C吹风口位于最低位。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无刷风机与导风系统相结合,三相无刷风机的安装位置、角度以及所采用的固定组件均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提升了电磁炉的整机功率与能效,有利于达到恒功率不跳功的目的。

Description

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利用电磁辐射对锅具进行加热,交变电流通过陶瓷板下方的线圈产生磁场,磁场内的磁力线穿过铁锅、不锈钢锅等底部时产生涡流,令锅底迅速发热,从而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
现有的电磁炉的工作过程一般为:电流电压经过整流器转换为直流电,又经电力转换装置使直流电变为超过音频的高频交流电,将高频交流电加在扁平空心螺旋状的感应加热线圈上,由此产生高频交变磁场,其磁力线穿透灶台的陶瓷台板而作用于金属锅,锅的材质必须为铁质或合金钢,以其高磁导率来加强磁感,从而大大增强涡旋电场及涡流热功率。
然而,现有的电磁炉在运转状态下其内部风机与风道不合理的配合,导致散热结构以及内部电子元件均存在着很大的温升缺陷,这些缺陷直接导致电磁炉运转时的功率无法恒定而产生跳功,同时也会使电磁炉整机噪音较大。
本领域技术人员对现有公知技术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包括:
⑴现有市场上的电磁炉产品,由于散热不佳,功率提升困难,需要额外配置散热效果较理想的散热器,这直接导致产品外型尺寸无法设计薄而小;
⑵在使用过程中,当达到一定功率后,由于散热不佳,内部电子元件以及线盘温升高,此时只能通过跳功设计来保证产品稳定性,但会影响消费者使用效果,会出现炒菜不熟,加热不稳定的现象;
⑶现有电磁炉产品内部散热风机的噪音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正是在现有公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的验证,对同一技术领域内的产品结构提出进一步研发与改进的技术方案,这些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完全能够满足对现有技术缺陷的弥补,同时也有利于同一技术领域的众多技术问题的解决以及提高技术方案的可拓展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使其外部美观、同时解决大功率电磁炉散热问题、有利于确保风道结构合理、可实现降低噪音,同时解决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包括底盖,底盖内设有导风系统、三相无刷风机以及进风口、主出风口、侧出风口;底盖左下角设有三相无刷风机,三相无刷风机由下盖与上盖固定组合,三相无刷风机上设有向内相连的A吹风口、B吹风口、C吹风口,三相无刷风机的下盖底部具有相对水平面向上翘的斜面倾角,上盖顶部具有相对水平面向下降的斜面倾角,斜面倾角为2°~5°,较佳为2°,使三相无刷风机顶部、底部均与壳体形成一定的导风与降噪空间;三相无刷风机的转轴与底盖最小夹角为85°~88°,较佳为87°,三相无刷风机的A吹风口位于最高位,三相无刷风机的C吹风口位于最低位,三相无刷风机吹风口斜向面对电磁炉盘,使三相无刷风机加大从电磁炉盘上面的通风量,增大电磁炉盘表面的散热效果;
导风系统包括若干导风条,每两个相邻的导风条形成不同的导通区域。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三相无刷风机采用温控变速以及三相驱动装置;
三相无刷风机采用FOC正弦驱动方式,稳定无电磁杂音,多极正弦驱动,消除了开关管开关过程的切换电磁音,风机置于不同材质壳内,不会产生放大的声音,在相同的噪音值人耳所接受的效果远远好于单相风机;
三相多极驱动,风机运转平稳,驱动力矩大;因为微小的磁场间隙,有效的解决风机的死角问题,同时带相同的扇叶,产生等同的风量时,风机能耗降低30%-40%,多极磁场驱动,风机平稳性能大大提升;
三相无刷风机闭环控速,确保每台风机风量、风压、噪音一致性,同时确保每一台电磁炉散热稳定性,闭环控速后,风机在电磁炉装配内后,转速是一致的,当风道有变异等原因,风机会一直保持一致的转速,确保风量及散热效果,且每台风机均能保持一致性;
三相无刷风机,由于采用闭环控速方式,长时间运转过程中,进入粉尘或小杂物,油干,扇叶吸附油烟,风机会自动加大力矩,确保长期运行后转速的一致性,达到长期一致的散热效果,减少消费者在长期使用后各类故障的出现,可减少电磁炉的故障率,产品寿命提升。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底盖左侧面设有进风口,底盖内侧设有隔热挡风板,进风口与隔热挡风板之间形成引风通道,该引风通道与三相无刷风机之间具有风机固定端卡位;
三相无刷风机的C吹风口正对底盖的侧出风口,三相无刷风机的A吹风口正对底盖的主出风口,B吹风口位于A吹风口与C吹风口之间;
三相无刷风机具有一个尾端卡勾。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三相无刷风机与底盖固定挡板之间设置卡孔用于卡紧尾端卡勾,从而将三相无刷风机固定在底盖对应的定位区域;
每一段导风条顶沿处分别开设一段缺口;导风条的导风条Ⅰ外端与主出风口、侧出风口之间具有线路走向的卡槽,所述主出风口、侧出风口相邻处带有出线口。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主出风口、侧出风口包括若干均匀排列的槽口,每个槽口倾斜设置;
槽口下部设置为底部出孔,该槽口上部设置为顶部出孔,其中的底部出孔与顶部出孔的孔径不同。
进一步,在一些实施例中,三相无刷风机上设有导线卡;三相无刷风机设置于底盖内部的隔热挡风板与导风系统的交汇处;
卡孔相邻一侧设置风机主出风口、侧出风口端卡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的有益效果为:
⑴通过将高性能无刷风机与导风系统相结合,同时,将三相无刷风机的安装位置、角度以及所采用的固定组件均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所形成的结构有利于解决大功率电磁炉散热问题,提升了电磁炉的整机功率与能效,有利于达到2100W恒功率不跳功的目的;
⑵风道合理设置再结合降噪空间,另外采用温控变速与三相驱动方式,可确保电磁炉整机噪音降低5--10DB,达到静音效果;
⑶风机与风道的合理匹配,解决了进风与出风的顺畅性,散热均称,产品整机稳定性提升;
⑷设置七段不同弧度方向的导风条,在壳体内部形成不同的引导区域,有利于确保风流向均匀,尤其是风机侧面等排风原本不顺畅的角落,使电磁炉各部位散热较佳;
⑸在该散热风道结构中,风机的固定组件设置与导风系统密切相关,因而,合理设置风机的固定组件有助于加强导风系统的效率;
⑹采用进风口及主出风口、侧出风口侧进侧出的结构,有利于提高风机导风以及散热元件散发的气流的导通率,大大提高了进、出风的顺畅程度,有利于减小装置的体积,同时也提高产品的外部美观;
⑺该装置的引风通道、三相无刷风机以及导风系统各自的连接处均配有对应的卡孔、卡勾、固定柱以及线卡等,有利于提高电磁炉整体散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50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无刷风机的安装角度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无刷风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相无刷风机的电路框图。
图中:
导风条Ⅰ01,导风条Ⅱ02,导风条Ⅲ03,导风条Ⅳ04,导风条Ⅴ05,导风条Ⅵ06,导风条Ⅶ07,隔热挡风板08,风机固定端卡位09,风机固定柱10,进风口12,卡孔14,主出风口154,侧出风口155,出线口16,线路走向的卡槽17,缺口18,三相无刷风机20,下盖21,上盖22,扇叶23,风机定位孔24,导线卡25,尾端卡勾26,顶板凸起201,底板凸起202。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该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包括导风系统、三相无刷风机20以及进风口12、主出风口154、侧出风口155,所述导风系统固定设置于电磁炉壳体内部并且所处壳体内部具有隔热挡风板08,该导风系统包括导风条Ⅰ01、导风条Ⅱ02、导风条Ⅲ03、导风条Ⅳ04、导风条Ⅴ05、导风条Ⅵ06、导风条Ⅶ07,这七段导风条均具有不同的弧度并且每一段导风条顶沿处分别开设一段缺口1818,每相邻的两个导风条之间形成一个导风通道,其中的三相无刷风机20部分主出风口154、侧出风口155对准这些导风通道共同的进风口12。
在一个实施例中,三相无刷风机20上设有向内相连的A吹风口、B吹风口、C吹风口,三相无刷风机20的下盖21底部具有相对水平面向上翘的斜面倾角,上盖22顶部具有相对水平面向下降的斜面倾角,斜面倾角为1.9°~3,较佳为2°,使三相无刷风机20顶部、底部均与壳体形成一定的导风与降噪空间;三相无刷风机20的转轴与底盖最小夹角为87°~88°,较佳为88°,三相无刷风机20的A吹风口位于最高位,三相无刷风机20的C吹风口位于最低位,三相无刷风机20吹风口斜向面对电磁炉盘,使三相无刷风机20加大从电磁炉盘上面的通风量,增大电磁炉盘表面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三相无刷风机20由下盖21与上盖22固定组合并且于组合后的中心部位设置扇叶23,扇叶23与盖体外侧之间具有涡轮风道;同时,所述三相无刷风机20与隔热挡风板08固定相接处具有风机定位孔24以便于通过该自带的定位孔直接与风机固定端卡位09固定;此外,所述三相无刷风机20还包括导线卡25;
进一步地,上盖22顶面具有顶板凸起201,从而在上盖22上方形成一道斜面,该斜面与上盖22顶面之间的夹角优选为1.9°或2°;同时,所述下盖21底面具有底板凸起202,从而在下盖21下方形成一道斜面,该斜面与下盖21底面之间的夹角优选为为1.9°或2°,通过上述斜面以及夹角的设置,使三相无刷风机20上下面与壳体之间均有一定的空间,该空间既有利于导风散热,也有利于避免三相无刷风机20与壳体之间产生噪音;
相应地,所述三相无刷风机20采用温控变速以及三相驱动方式,有利于确保电磁炉整机噪音降低5--10DB。
相应地,隔热挡风板08设置于底盖内部的进风口12处并且该隔热挡风板08垂于底盖底面,从而在进风口12与隔热挡风板08之间形成一片引风区域;由于隔热挡风板08其中一端顶紧底盖内壁面而另一端直接连接至三相无刷风机20,因而,上述引风区域实则为三相无刷风机20用来从外界引风的通道,该通道与三相无刷风机20定位区域相接处具有风机固定端卡位09,此风机固定端卡位09与所采用三相无刷风机20的进风端相接,同时,该风机固定端卡位09设置风机固定以便于三相无刷风机20的进风口12直接面向引风通道,从而提高进风效率以及精确度。
进一步地,为提高三相无刷风机20与引风通道的对接效率,所述三相无刷风机20与底盖固定挡板之间设置卡孔14,所采用的三相无刷风机20具有一个尾端卡勾26并且卡接在卡孔14内,从而将三相无刷风机20固定在底盖对应的定位区域。
由于三相无刷风机20定位区域设置于壳体内部的隔热挡风板08、导风系统以及三相无刷风机20定位区域这三者的交汇处,从而能够使来自引风区域的风进入三相无刷风机20,再由三相无刷风机20的A吹风口、B吹风口、C吹风口涌入导风系统内,所述导风系统通过七个弧度不同的导风条在底盖内部形成八个导通区域,由于八个导通区域的走向各不相同,使得导出的风向也各不相同,其中导风条Ⅵ06与导风条Ⅶ07组成的导通区域能够直接将风导向至底盖外边缘短边一侧的主出风口154,其中的导风条Ⅰ01与导风条Ⅱ02能够直接将风导向底盖外边缘长边一侧的侧出风口155,可使临近导风条Ⅰ01外围的侧出风口155也能够顺利的将风排出,有利于提高排风效率,从而有助于功率提升。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条Ⅰ01外端与侧出风口155之间具有线路走向的卡槽17,主出风口154与侧出风口155相邻处带有出线口16,通过出线口16与线路走向的卡槽17之间的配合能够合理的将底盖内部的线路引出,同时该线路产生的热量也能够通过导风条Ⅰ01外围的导风区域排出。
进一步,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包括导风系统、三相无刷风机20以及进风口12、主出风口154、侧出风口155,所述导风系统固定设置于电磁炉底盖内部并且所处底盖内部具有隔热挡风板08,该导风系统包括七段导风条,七段导风条均具有不同的弧度。
所述三相无刷风机20由下盖21与上盖22固定组合并且于组合后的中心部位设置扇叶23,扇叶23与盖体外侧之间具有涡轮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22顶面具有顶板凸起201,从而在上盖22上方形成一道斜面,该斜面与上盖22顶面之间的夹角优选为为1.9°或2°;同时,所述下盖21底面具有底板凸起202,从而在下盖21下方形成一道斜面,该斜面与下盖21底面之间的夹角优选为为1.9°或2°,通过上述斜面以及夹角的设置,使三相无刷风机20上下面与壳体之间均有一定的空间,该空间既有利于导风散热,也有利于避免三相无刷风机20与壳体之间产生噪音。
由于三相无刷风机20定位区域设置于底盖内部的隔热挡风板08、导风系统以及三相无刷风机20定位区域这三者的交汇处,从而能够使来自引风区域的风进入三相无刷风机20,再由三相无刷风机20的A吹风口、B吹风口、C吹风口涌入导风系统内,导风系统通过七个弧度不同的导风条在底盖内部形成八个导通区域,由于八个导通区域的走向各不相同,使得导出的风向也各不相同,其中导风条Ⅵ06与导风条Ⅶ07组成的导通区域能够直接将风导向至底盖外边缘短边一侧的主出风口154,其中的导风条Ⅰ01与导风条Ⅱ02能够直接将风导向底盖外边缘长边一侧的侧出风口155,可使临近导风条Ⅰ01外围的侧出风口155也能够顺利的将风排出,有利于提高排风效率,从而有助于功率提升。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6)

1.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包括底盖,底盖内设有导风系统、三相无刷风机(20)以及进风口(12)、主出风口(154)、侧出风口(155);其特征在于,底盖左下角设有三相无刷风机(20),三相无刷风机(20)由下盖(21)与上盖(22)固定组合,三相无刷风机(20)上设有向内相连的A吹风口、B吹风口、C吹风口,三相无刷风机(20)的下盖(21)底部具有相对水平面向上翘的斜面倾角,上盖(22)顶部具有相对水平面向下降的斜面倾角,斜面倾角为2°~5°,三相无刷风机(20)顶部、底部均与壳体形成一定的导风与降噪空间;三相无刷风机(20)的转轴与底盖最小夹角为85°~88°,三相无刷风机(20)的A吹风口位于最高位,三相无刷风机(20)的C吹风口位于最低位,三相无刷风机(20)吹风口斜向面对电磁炉盘;
导风系统包括若干导风条,每两个相邻的导风条形成不同的导通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无刷风机(20)采用温控变速以及三相驱动装置;
三相无刷风机(20)采用FOC正弦驱动方式,三相无刷风机(20)采用闭环控速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左侧面设有进风口(12),底盖内侧设有隔热挡风板(08),进风口(12)与隔热挡风板(08)之间形成引风通道,该引风通道与三相无刷风机(20)之间具有风机固定端卡位(09);
三相无刷风机(20)的C吹风口正对底盖的侧出风口(155),三相无刷风机(20)的A吹风口正对底盖的主出风口(154),B吹风口位于A吹风口与C吹风口之间;
三相无刷风机(20)具有一个尾端卡勾(2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无刷风机(20)与底盖固定挡板之间设置卡孔(14)用于卡紧尾端卡勾(26),从而将三相无刷风机(20)固定在底盖对应的定位区域;
每一段导风条顶沿处分别开设一段缺口(18);导风条的导风条Ⅰ(01)外端与主出风口(154)、侧出风口(155)之间具有线路走向的卡槽(17),所述主出风口(154)、侧出风口(155)相邻处带有出线口(1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出风口(154)、侧出风口(155)包括若干均匀排列的槽口,每个槽口倾斜设置;
槽口下部设置为底部出孔,该槽口上部设置为顶部出孔,其中的底部出孔与顶部出孔的孔径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无刷风机(20)上设有导线卡(25);三相无刷风机(20)设置于底盖内部的隔热挡风板(08)与导风系统的交汇处;
卡孔(14)相邻一侧设置风机主出风口(154)、侧出风口(155)端卡位。
CN201721392770.0U 2017-10-25 2017-10-25 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 Active CN2075399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92770.0U CN207539959U (zh) 2017-10-25 2017-10-25 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92770.0U CN207539959U (zh) 2017-10-25 2017-10-25 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39959U true CN207539959U (zh) 2018-06-26

Family

ID=62611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92770.0U Active CN207539959U (zh) 2017-10-25 2017-10-25 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399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688190U (zh) 一种电磁炉散热风道结构
CN102940445A (zh) 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
CN207539959U (zh) 一种利于维持恒功率电磁炉
CN205864782U (zh) 电磁炉风道结构和电磁炉
CN209300760U (zh) 锅盖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17066094U (zh) 一种电加热烹饪器具
CN206540193U (zh) 电磁炉
CN107228388A (zh) 一种具有高散热性风道的电磁炉
CN201973758U (zh) 一种电磁炉
CN205195469U (zh) 一种防水电机
CN201189090Y (zh) 一种可快速降压的电压力锅
CN207514979U (zh) 一种具有高散热性风道的电磁炉
CN207761990U (zh) 轴流风机及电磁炉
CN207539953U (zh) 一种电磁炉散热用的无刷鼓风机结构
CN108056674A (zh) 家用电器的二级缓冲均匀热风系统及嵌入式烤箱
CN210601758U (zh) 厨具
CN206018745U (zh) 电磁炉
CN209170703U (zh) 一种加热模组
CN207378881U (zh) 电磁炉
CN206018740U (zh) 电磁炉
CN205299646U (zh) 一种电磁炉
CN102072508A (zh) 一种电磁炉的散热结构
CN207350387U (zh) 一种电磁炉
CN206113030U (zh) 改进散热结构的电磁炉
CN203647052U (zh) 一种电磁电饭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