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12546U - 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12546U
CN207512546U CN201721645069.5U CN201721645069U CN207512546U CN 207512546 U CN207512546 U CN 207512546U CN 201721645069 U CN201721645069 U CN 201721645069U CN 207512546 U CN207512546 U CN 2075125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ozes
overflow
dividing strip
storage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4506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耀耀
李仕涛
旷杨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Gaud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Gaud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Gaud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Gaud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4506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125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125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125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包括第一非机动车道、第一分隔带、雨水窨井、机动车道、第二分隔带、第二非机动车道、透水路面、第一溢流式雨水口、雨水管道、雨水连管、第二溢流式雨水口。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小雨至中雨时由透水路面存蓄;中雨至大雨时溢流至蓄水渗水单元存蓄渗透;雨量超过蓄水渗水单元存蓄渗透量时溢流至排水管网,不仅能够起到降噪防滑等作用,更能将道路上的雨水透入地下,涵养下层土壤,增补地下水,使得路面以下的原本被封闭的土壤恢复生机,成为城市的海绵体的同时,还能保持道路原来的设计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属于城市地面排水系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市政工程道路排水系统作为一个城市正常运行必不可缺的基础设施之一,对城市道路正常交通秩序影响越来越大,近几年来我国很多城市因为排水系统问题而造成很多事故,对老百姓生命和财产都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规划部门、设计部门必须对市政工程道路排水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更加重视,尽量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但由于我国市政工程道路排水系统规划建设经验尚缺,在排水系统建设中存在大量的不足,在日常城市道路排水工作中常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极易引发城市河流等水体外溢或者城市局部内涝。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包括第一非机动车道、第一分隔带、雨水窨井、机动车道、第二分隔带、第二非机动车道、透水路面、第一溢流式雨水口、雨水管道、雨水连管、第二溢流式雨水口,所述第一非机动车道的下方设置有透水路面,所述透水路面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分隔带,所述第一分隔带的下方设置有第一蓄渗装置,所述第一蓄渗装置的溢流口一侧连接有第一溢流式雨水口,所述第一分隔带远离第一非机动车道的一侧设置有机动车道,所述机动车道靠近第一分隔带位置的内部设置有雨水窨井,所述雨水窨井的下方设置有雨水管道,所述机动车道远离第一分隔带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分隔带,所述第二分隔带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蓄渗装置,所述第二蓄渗装置的溢流口一侧连接有第二溢流式雨水口,所述第二分隔带远离机动车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非机动车道,所述第一溢流式雨水口的底端、第二溢流式雨水口的底端、雨水窨井的底端以及雨水管道均连接到雨水连管中。
优选的,所述透水路面包括透水水泥混凝土层、中砂层、骨架空隙型水泥层、碎石层、素土夯实层,其中,所述透水水泥混凝土层、中砂层、骨架空隙型水泥层、碎石层、素土夯实层依次从上往下叠加安装。
优选的,所述第一蓄渗装置和第二蓄渗装置均包括若干个蓄渗模块,所述蓄渗模块包括蓄渗池和碎石层,所述碎石层设置在蓄渗池的底部,所述蓄渗池的尺寸为120cm*100cm*30cm。
优选的,所述第一分隔带和第二分隔带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渗膜。
优选的,所述透水水泥混凝土层的厚度为8-15cm。
优选的,所述中砂层的厚度为2-3cm。
优选的,所述骨架空隙型水泥层的厚度为15cm。
优选的,所述碎石层的厚度为15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小雨至中雨时由透水路面存蓄;中雨至大雨时溢流至蓄水渗水单元存蓄渗透;雨量超过蓄水渗水单元存蓄渗透量时溢流至排水管网,不仅能够起到降噪防滑等作用,更能将道路上的雨水透入地下,涵养下层土壤,增补地下水,使得路面以下的原本被封闭的土壤恢复生机,成为城市的海绵体的同时,还能保持道路原来的设计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透水路面的断面结构图;
图中:1、第一非机动车道;2、第一分隔带;21、第一蓄渗装置;3、雨水窨井;4、机动车道;5、第二分隔带;51、第二蓄渗装置;6、第二非机动车道;7、透水路面;8、第一溢流式雨水口;9、雨水管道;10、雨水连管;11、第二溢流式雨水口;71、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2、中砂层;73、骨架空隙型水泥层;74、碎石层;75、素土夯实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包括第一非机动车道1、第一分隔带2、雨水窨井3、机动车道4、第二分隔带5、第二非机动车道6、透水路面7、第一溢流式雨水口8、雨水管道9、雨水连管10、第二溢流式雨水口11,第一非机动车道1的下方设置有透水路面7,透水路面7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分隔带2,第一分隔带2的下方设置有第一蓄渗装置21,第一蓄渗装置21的溢流口一侧连接有第一溢流式雨水口8,第一分隔带2远离第一非机动车道1的一侧设置有机动车道4,机动车道4靠近第一分隔带2位置的内部设置有雨水窨井3,雨水窨井3的下方设置有雨水管道9,机动车道4远离第一分隔带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分隔带5,第二分隔带5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蓄渗装置51,第二蓄渗装置51的溢流口一侧连接有第二溢流式雨水口11,第二分隔带5远离机动车道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非机动车道6,第一溢流式雨水口8的底端、第二溢流式雨水口11的底端、雨水窨井3的底端以及雨水管道9均连接到雨水连管10中。
本实施例中,透水路面7包括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1、中砂层72、骨架空隙型水泥层73、碎石层74、素土夯实层75,其中,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1、中砂层72、骨架空隙型水泥层73、碎石层74、素土夯实层75依次从上往下叠加安装。
本实施例中,第一蓄渗装置21和第二蓄渗装置51均包括若干个蓄渗模块,蓄渗模块包括蓄渗池和碎石层,碎石层设置在蓄渗池的底部,蓄渗池的尺寸为120cm*100cm*30cm;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1的厚度为8-15cm,本实施例采用10cm;中砂层72的厚度为2-3cm,本实施例采用3cm;骨架空隙型水泥层73的厚度为1Scm;碎石层74的厚度为15cm。
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隔带2和第二分隔带5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渗膜。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机动车道4雨水汇流至第一溢流式雨水口8和第二溢流式雨水口11,第一溢流式雨水口8与第一蓄渗装置21衔接,第二溢流式雨水口11与第二蓄渗装置51衔接,雨水口收集的雨水首先进入蓄渗装置蓄存和下渗,超过蓄渗装置蓄渗能力的雨水通过溢流式雨水口内溢流堰排入雨水连管10接通到市政雨水管。施工时,溢流堰标高高于蓄渗模块顶20cm,确保雨水优先进入蓄渗装置,专用第一非机动车道和第二非机动车道采用透水路面7,促进雨水下渗,第一分隔带2和第二分隔带5两侧路基外包防渗膜,防止雨水渗透破坏路基。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包括第一非机动车道(1)、第一分隔带(2)、雨水窨井(3)、机动车道(4)、第二分隔带(5)、第二非机动车道(6)、透水路面(7)、第一溢流式雨水口(8)、雨水管道(9)、雨水连管(10)、第二溢流式雨水口(11),其中:所述第一非机动车道(1)的下方设置有透水路面(7),所述透水路面(7)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分隔带(2),所述第一分隔带(2)的下方设置有第一蓄渗装置(21),所述第一蓄渗装置(21)的溢流口一侧连接有第一溢流式雨水口(8),所述第一分隔带(2)远离第一非机动车道(1)的一侧设置有机动车道(4),所述机动车道(4)靠近第一分隔带(2)位置的内部设置有雨水窨井(3),所述雨水窨井(3)的下方设置有雨水管道(9),所述机动车道(4)远离第一分隔带(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分隔带(5),所述第二分隔带(5)的下方设置有第二蓄渗装置(51),所述第二蓄渗装置(51)的溢流口一侧连接有第二溢流式雨水口(11),所述第二分隔带(5)远离机动车道(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非机动车道(6),所述第一溢流式雨水口(8)的底端、第二溢流式雨水口(11)的底端、雨水窨井(3)的底端以及雨水管道(9)均连接到雨水连管(10)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路面(7)包括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1)、中砂层(72)、骨架空隙型水泥层(73)、碎石层(74)、素土夯实层(75),其中,所述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1)、中砂层(72)、骨架空隙型水泥层(73)、碎石层(74)、素土夯实层(75)依次从上往下叠加安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渗装置(21)和第二蓄渗装置(51)均包括若干个蓄渗模块,所述蓄渗模块包括蓄渗池和碎石层,所述碎石层设置在蓄渗池的底部,所述蓄渗池的尺寸为120cm*100cm*3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带(2)和第二分隔带(5)的两侧均设置有防渗膜。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水泥混凝土层(71)的厚度为8-15c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砂层(72)的厚度为2-3cm。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空隙型水泥层(73)的厚度为15c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层(74)的厚度为15cm。
CN201721645069.5U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 Active CN2075125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45069.5U CN207512546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45069.5U CN207512546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12546U true CN207512546U (zh) 2018-06-19

Family

ID=62542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45069.5U Active CN207512546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1254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98064A (zh) * 2018-09-17 2018-12-28 汤文健 避免路面雨水沉积的海绵城市道路结构
CN110093835A (zh) * 2019-06-13 2019-08-06 成都建工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人行道透水铺装结合下凹绿地海绵城市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98064A (zh) * 2018-09-17 2018-12-28 汤文健 避免路面雨水沉积的海绵城市道路结构
CN110093835A (zh) * 2019-06-13 2019-08-06 成都建工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人行道透水铺装结合下凹绿地海绵城市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160147U (zh) 道路雨水收集排水系统
CN204475100U (zh) 一种透水型城市道路
CN207512532U (zh) 一种海绵型道路排水结构
CN103174079B (zh) 一种防止路面积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统
CN207512546U (zh) 一种蓄渗一体的海绵型道路排水系统
CN106320433A (zh) 城市道路雨水收集结构
CN206581105U (zh) 一种透水砖
CN104234078A (zh) 多功能隧道型城市雨洪综合利用系统
CN202265891U (zh) 一种渗透式雨水排水管
CN107794822B (zh)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路面
CN207405427U (zh) 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结构
CN208748463U (zh) 一种市政道路雨水渗蓄排一体化系统
CN207110011U (zh) 一种路中轨道交通高架段下的低影响建设雨水系统
CN208618215U (zh) 储水透水路面
CN2450255Y (zh) 渗漏地砖
CN206256336U (zh) 一种能净化水质的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
CN207469190U (zh) 一种高效排水的渗渠结构
CN205529776U (zh) 一种路面不透水道路的渗水结构
CN203346758U (zh) 透水型人行道结构
CN105803888A (zh) 一种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
CN203160092U (zh) 一种防止路面积水的道路雨水收集系统
CN105019329A (zh) 一种储水式道路结构
CN205741824U (zh) 一种路表排水系统
CN202202393U (zh) 路面综合排水系统
CN211340266U (zh) 拱形路基蓄水道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