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85556U - 一种车辆、发动机及活塞连杆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发动机及活塞连杆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85556U
CN207485556U CN201720581782.1U CN201720581782U CN207485556U CN 207485556 U CN207485556 U CN 207485556U CN 201720581782 U CN201720581782 U CN 201720581782U CN 207485556 U CN207485556 U CN 2074855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oil
connecting rod
cooling passage
coo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8178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文德
薛德兰
郭德晖
温欣
张文博
赵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8178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855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855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855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stons, Piston Rings, And Cylin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活塞连杆组,包括活塞本体,所述活塞本体内置有内冷油道,所述内冷油道上分别设置有进油口和出油口,以使冷却液循环流动。当需要对其顶部表面进行冷却降温时,将冷却液从进油口引入,冷却液在内冷油道中流动的过程中,与活塞顶部表面的热量进行热交换,将其热量吸收,并随着出油口排出,形成循环流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增设活塞冷却喷嘴对活塞内腔顶壁进行机油喷射降温冷却的方式,本实用新型节省了部分成本,同时节省了活塞冷却喷嘴所占据的空间,重要的是,内冷油道的位置更为贴近活塞顶部表面,冷却液在其中循环流动时,提高了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发动机及一种车辆,其有益效果如上所述。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发动机及活塞连杆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活塞连杆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发动机以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已得到广泛使用。
车辆上的零件数量众多,可达上万个,其中包括若干个系统、机构、总成等,比如发动机的五大系统和两大机构,以及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以及各种电子模块、传感器等。
发动机是车辆上最重要的部件,是车辆运动的动力。发动机上的零部件众多,比如曲轴飞轮组、活塞连杆组以及气缸体、节气门、喷油嘴、润滑系统、机油滤清器、分电器、节温器和冷却系统等。其中,活塞连杆组是重要部件之一。活塞连杆组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同时将作用于活塞上的力转变为曲轴对外输出转矩,以驱动汽车车轮转动。活塞连杆组是发动机的传动件,主要用于将燃烧气体的压力传给曲轴,使曲轴旋转并输出动力。活塞连杆组主要由活塞、活塞环、活塞销、连杆及连杆轴瓦等组成。
当发动机运行时,活塞在气缸里做往复伸缩运动,并且活塞的顶部与气缸盖、气缸壁共同组成燃烧室。随着发动机的负荷越来越高,活塞温度也越来越高,为避免活塞温度过高造成不利影响,需要对活塞进行冷却。在现有技术中,往往通过在活塞内壁增设活塞冷却喷嘴的方式,将冷却机油喷射到活塞内腔顶达到散热的目的。然而,活塞内腔顶部与活塞顶部表面之间具有一定厚度,通过活塞冷却喷嘴对活塞内腔顶部喷射冷却油的方式散热效率较低,而且散热效果较差。
因此,如何实现对活塞顶部表面的散热冷却,提高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活塞连杆组,能够实现对活塞顶部表面的散热冷却,提高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和一种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活塞连杆组,包括活塞本体,所述活塞本体内置有内冷油道,所述内冷油道上分别设置有进油口和出油口,以使冷却液循环流动;
还包括连杆,所述连杆内设置有与所述进油口连通、用于引入冷却液的进油道,以及与所述出油口连通、用于导出冷却液的回油道;
所述活塞本体上设置有活塞销孔,所述活塞销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进油口和进油道连通、用于蓄积冷却液的第一环油槽,以及分别与所述出油口和回油道连通、用于蓄积冷却液的第二环油槽。
优选地,所述内冷油道呈圆环状。
优选地,所述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列所述内冷油道的直径两端。
优选地,所述内冷油道距所述活塞本体的顶部表面的高度占所述活塞本体的头部高度的20%~40%,或/并所述内冷油道的宽度占所述活塞本体的头部直径的20%~40%。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回油道内、用于检测回油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以及设置于所述进油道内、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调节进油流量的流量调节阀。
优选地,所述流量调节阀具体为OCV阀。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缸体和设置于所述缸体内的活塞连杆组,其中,所述活塞连杆组为上述六项中任一项所述的活塞连杆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设置于所述车体内的发动机,其中,所述发动机为上一项所述的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活塞,主要包括活塞本体和设置于其内的内冷油道。其中,该内冷油道设置在活塞本体的头部中,用于对活塞本体的顶部表面进行散热降温。内冷油道上分别设置有进油口和出油口,冷却液从进油口进入到内冷油道中,吸收活塞本体顶部表面的热量之后再从出油口中流出,使得冷却液形成循环流动。如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活塞,当需要对其顶部表面进行冷却降温时,将冷却液从进油口引入,冷却液在内冷油道中流动的过程中,与活塞顶部表面的热量进行热交换,将其热量吸收,并随着出油口排出,形成循环流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增设活塞冷却喷嘴对活塞内腔顶壁进行机油喷射降温冷却的方式,本实用新型节省了部分成本,同时节省了活塞冷却喷嘴所占据的空间,重要的是,内冷油道的位置更为贴近活塞顶部表面,冷却液在其中循环流动时,提高了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活塞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A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B-B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的C-C截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5中:
活塞本体—1,内冷油道—2,进油口—201,出油口—202,连杆—3,进油道—301,回油道—302,活塞销孔—4,第一环油槽—401,第二环油槽— 402,温度传感器—5,流量调节阀—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活塞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活塞主要包括活塞本体1 和设置于其内的内冷油道2。其中,该内冷油道2设置在活塞本体1的头部中,用于对活塞本体1的顶部表面进行散热降温。内冷油道2上分别设置有进油口201和出油口202,冷却液从进油口201进入到内冷油道2中,吸收活塞本体1顶部表面的热量之后再从出油口202中流出,使得冷却液形成循环流动。
如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活塞,当需要对活塞本体1顶部表面进行冷却降温时,将冷却液从进油口201引入,冷却液在内冷油道2中流动的过程中,与活塞本体1顶部表面的热量进行热交换,将其热量吸收,并随着出油口202 排出,形成循环流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增设活塞冷却喷嘴对活塞内腔顶壁进行机油喷射降温冷却的方式,本实施例节省了部分成本,同时节省了活塞冷却喷嘴所占据的空间,重要的是,内冷油道2的位置更为贴近活塞本体1 顶部表面,冷却液在其中循环流动时,提高了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图3为图2中的A-A截面结构示意图,图4 为图2中的B-B截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的C-C截面结构示意图。
在关于内冷油道2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该内冷油道2具体可呈圆环状结构,当然,还可呈方环等形状。进油口201和出油口202优选地可分别设置在内冷油道2上某条直径的两端位置,即进油口201和出油口202相对设置,如此能够保证冷却液在内冷油道2中的流动路程最大化。如此设置,冷却液从进油口201中进入到内冷油道2之后,即可沿着内冷油道2形成圆周运动轨迹,最终从出油口202流出。由于气缸和活塞本体1一般均呈圆筒状,因此呈环状的内冷油道2能够使得冷却液适应活塞本体1的形状,使得冷却液的冷却范围遍及活塞本体1的顶面四周。并且,呈环状的内冷油道2,也能尽量延长冷却液的吸热形成,提高吸热效率。当然,内冷油道2的具体结构并不仅限于环状结构,其余比如曲折迂回的“Z”字形结构等同样可以采用。
通过内冷油道2对活塞本体1的顶部表面进行散热降温时,还需考虑内冷油道2的设置位置对散热效率的影响。具体的,内冷油道2在活塞本体1 头部里的设置位置不宜过浅,以避免对活塞本体1的顶部表面的强度和刚度造成影响;同时内冷油道2在活塞本体1头部里的设置位置也不宜过深,以免造成换热距离过大,散热效率降低的后果。优选地,可将内冷油道2距活塞本体1顶部表面的高度设置为占活塞本体1的头部高度的20%~40%,比如 20%、30%或40%等,如此可兼顾散热效率和活塞本体1的顶部表面物理性质。
同理,为尽量保证内冷油道2对活塞本体1的顶部表面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可将内冷油道2的宽度(或直径)设置为活塞本体1头部直径的 20%~40%,比如25%等。如此设置,内冷油道2的油路宽度得到增加,对活塞本体1顶部表面的等效覆盖面积增加,因此能够提高散热接触面积和散热效率。
内冷油道2中的冷却液需要循环流动方可正常散热,而内冷油道2上所设置的进油口201和出油口202的作用即为此。具体的,为方便冷却液在内冷油道2中循环流动,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活塞连杆组。
具体的,该活塞连杆组中除了上述活塞外,还增设了连杆3。该连杆3用于与活塞本体1配合,同时,在连杆3上设置了进油道301和回油道302。其中,进油道301用于引入冷却液,而其末端与进油口201连通,如此,冷却液即可通过进油道301顺利进入到进油口201中,为内冷油道2提供冷却液。同时,回油道302用于导出冷却液,其末端与出油口202连通,如此,冷却液即可在吸收热量后从出油口202流出,并通过回油道302流至油底壳等结构。
当然,冷却液的来源和回收部件并不仅限于上述的连杆3,其余比如可在活塞本体1底部分别增设冷却液管与进油口201和回油口202连通的方式也可行。
考虑到活塞本体1的头部附近还设置有活塞销孔4,其存在将对连杆3中的进油道301和回油道302与内冷油道2的连通造成影响,针对此,本实施例在活塞销孔4的内壁上设置了第一环油槽401和第二环油槽402。其中,第一环油槽401的一端与进油道301连通,另一端与内冷油道2的进油口201 连通,如此,连杆3中的冷却液即可通过第一环油槽401顺利达到进油口201 中。同时,第二环油槽402的一端与回油道302连通,另一端与内冷油道2 的回油口202连通,如此,内冷油道2中的冷却液即可通过第二环油槽402 顺利流回连杆3中。同时,由于第一环油槽401和第二环油槽402可以蓄积一定量的冷却液,并且凹陷在活塞销孔4的内壁上,因此可以避免活塞销的阻碍影响,并且当发动机在运行时,活塞销插入到活塞销孔4中,还可以对第一环油槽401和第二环油槽402形成密封效果,避免泄露。
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对活塞本体1 顶部表面温度的控制,避免散热效果不足或散热过度的情况出现,本实施例中在回油道302内增设了温度传感器5,同时在进油道301内增设了流量调节阀6。具体的,该温度传感器5主要检测从活塞内通过出油口202流回的冷却油的温度,根据其温度值即可判断当前冷却油对活塞本体1顶部的冷却效果如何,若温度传感器5的检测值低于预设范围时,则说明冷却油的吸收热量较少,对活塞本体1顶部的散热效果并不理想,反之则说明散热效果较好。流量调节阀6设置在进油道301内,主要用于通过调节自身阀门的开度大小调节进油道301内的进油量。并且,流量调节阀6与温度传感器5信号连接,温度传感器5的检测值发送给流量调节阀6的控制器,比如ECU等,控制器将温度传感器5的检测值与预设阈值进行对比,若判断出活塞本体1顶部的散热效果并不好时,则控制流量调节阀6的阀门开度增大,从而增加进油道 301内的进油流量,进而迅速提高散热效率;反之,则控制流量调节阀6的阀门开度减小,在保证足够的散热效率的基础上,降低冷却油消耗量。此处优选地,该流量调节阀6具体可为OCV阀(Oil Control Valve,机油控制阀),当然,还可以为节流阀等。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缸体和设置在缸体内的活塞连杆组冷却机构,其中,该活塞连杆组冷却机构与上述相关内容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设置在车体内的发动机,其中,该发动机与前述相关内容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活塞连杆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活塞本体(1),所述活塞本体(1)内置有内冷油道(2),所述内冷油道(2)上分别设置有进油口(201)和出油口(202),以使冷却液循环流动;
还包括连杆(3),所述连杆(3)内设置有与所述进油口(201)连通、用于引入冷却液的进油道(301),以及与所述出油口(202)连通、用于导出冷却液的回油道(302);
所述活塞本体(1)上设置有活塞销孔(4),所述活塞销孔(4)的内壁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进油口(201)和进油道(301)连通、用于蓄积冷却液的第一环油槽(401),以及分别与所述出油口(202)和回油道(302)连通、用于蓄积冷却液的第二环油槽(4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连杆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冷油道(2)呈圆环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连杆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口(201)和出油口(202)分列所述内冷油道(2)的直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塞连杆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冷油道(2)距所述活塞本体(1)的顶部表面的高度占所述活塞本体(1)的头部高度的20%~40%,或/并且所述内冷油道(2)的宽度占所述活塞本体(1)的头部直径的20%~4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连杆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回油道(302)内、用于检测回油温度的温度传感器(5),以及设置于所述进油道(301)内、用于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5)的检测值调节进油流量的流量调节阀(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塞连杆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调节阀(6)具体为OCV阀。
7.一种发动机,包括缸体和设置于所述缸体内的活塞连杆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连杆组为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活塞连杆组。
8.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设置于所述车体内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为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
CN201720581782.1U 2017-05-23 2017-05-23 一种车辆、发动机及活塞连杆组 Active CN2074855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81782.1U CN207485556U (zh) 2017-05-23 2017-05-23 一种车辆、发动机及活塞连杆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81782.1U CN207485556U (zh) 2017-05-23 2017-05-23 一种车辆、发动机及活塞连杆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85556U true CN207485556U (zh) 2018-06-12

Family

ID=62483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81782.1U Active CN207485556U (zh) 2017-05-23 2017-05-23 一种车辆、发动机及活塞连杆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8555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2929A (zh) * 2020-04-17 2020-09-04 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压缩机用活塞控热装置
CN113309627A (zh) * 2021-04-19 2021-08-27 滨州学院 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新型整体铝活塞组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2929A (zh) * 2020-04-17 2020-09-04 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压缩机用活塞控热装置
CN113309627A (zh) * 2021-04-19 2021-08-27 滨州学院 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新型整体铝活塞组件
CN113309627B (zh) * 2021-04-19 2022-08-02 滨州学院 一种用于内燃机的新型整体铝活塞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85556U (zh) 一种车辆、发动机及活塞连杆组
CN106481433A (zh) 具有冷却剂控制阀的发动机系统
CN201326468Y (zh) 带有冷却水套的缸盖
CN104364507B (zh) 具有附加冷却通道的活塞及具有该活塞的内燃机
CN106812606A (zh) 一种航空发动机冷却装置
CN205013139U (zh) 缸盖水套及发动机水套
CN103696842B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活塞冷却系统及摩托车发动机
CN107614845B (zh) 内燃机用喷油嘴以及内燃机用活塞的冷却装置
CN207740076U (zh) 一种摩托车热机结构及摩托车
CN107654282A (zh) 一种摩托车热机结构及摩托车
KR101347297B1 (ko) 인터쿨러 냉각시스템
JP6465364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CN109237830A (zh) 同轴型脉冲管制冷机冷端及基于该冷端的制冷机
CN209539434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散热装置
CN107559074A (zh) 尿素溶液喷射器模块
CN206816348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热管理模块
CN104896816A (zh) 汽车空调用同轴贮液干燥瓶
CN207500006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缸体及摩托车
CN105486114B (zh) 一种散热管加强型汽车换热器
CN1377755A (zh) 具有冷却信道的滚珠螺杆
CN107489511A (zh) 一种车辆、发动机及活塞连杆组冷却机构
CN208670025U (zh) 一种车辆、传动油箱及其分体式复合散热装置
CN206972392U (zh) 一种发动机活塞及发动机
CN203257521U (zh) 泵嘴直喷尿素喷射系统
CN208040706U (zh) 轴承结构及压缩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24

Address after: 102206 Beijing Changping District Shahe town Shayang Road, Niu Niu Wan Village North

Patentee after: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02 No.1 Courtyard Building, Futong East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Zhucheng Futian International Trade Co.,Ltd.

Assignor: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3980043791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vehicle, engine, and piston connecting rod assembly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12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3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