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42662U - 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 - Google Patents

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42662U
CN207442662U CN201721307861.XU CN201721307861U CN207442662U CN 207442662 U CN207442662 U CN 207442662U CN 201721307861 U CN201721307861 U CN 201721307861U CN 207442662 U CN207442662 U CN 20744266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power
clamping mechanism
output part
power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0786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自清
王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UAN JIANGHUAI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UAN JIANGHUAI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UAN JIANGHUAI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UAN JIANGHUAI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30786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4266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4266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4266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其包括机架、安装于机架的下卡紧机构、上卡紧机构,机架上还安装有一对分置于其左右方向一侧的中间卡紧机构,下卡紧机构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的下直线段,上卡紧机构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的上直线段,中间卡紧机构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的左端或右端,机架上还安装有可驱动上卡紧机构进行翻转的翻转动力机构;机架上还安装有连轴组件,连轴组件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支撑架,所述的连轴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轴c、轴d,翻转动力机构包括动力供应部件、动力接收部件、动力输出部件,动力接收部件可接收动力供应部件产生的动力并向动力输出部件传递动力,动力输出部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轴c与机架固定连接,轴d偏心设置于动力输出部件。

Description

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压电机的制造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可应用于高压电机线圈整形的设备。
背景技术
高压高速旋转电机体积小、重量轻、铁芯长、槽形间距小、空间利用率高,定子线圈个数少、端部跨距大,且端部带有弧度形状复杂,质量要求高,且高压电机线圈的外表面缠绕有多层云母带,用以提高线圈外表面绝缘层的厚度,以提高绝缘性能。
现有操作者在装配整形时,易出现压型加工后的线圈的端部弧度几何形状、升高角度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误差较大,造成线圈下线后端部间距不一致、弧度深浅不一。线圈装机后,易损伤端部绝缘,绝缘损伤后,需要拆卸线圈,直接影响线圈电气性能及整机装配质量,定子线圈返修量大,造成原材料浪费,甚至定子线圈报废。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保证整形后线圈品质的加工设备以及加工方法,可保障线圈的端部弧度几何形状、升高角度基本相同,并且保证在线圈的装备过程中,不会发生无法匹配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其包括机架、安装于机架的下卡紧机构、上卡紧机构,机架上还安装有一对分置于其左右方向一侧的中间卡紧机构,下卡紧机构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的下直线段,上卡紧机构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的上直线段,中间卡紧机构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的左端或右端,机架上还安装有可驱动上卡紧机构进行翻转的翻转动力机构;
机架上还安装有连轴组件,连轴组件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支撑架,所述的连轴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轴c、轴d,翻转动力机构包括动力供应部件、动力接收部件、动力输出部件,动力接收部件可接收动力供应部件产生的动力并向动力输出部件传递动力,动力输出部件为圆柱齿轮且动力输出部件同轴活动套接于轴c,动力输出部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轴c与机架固定连接,轴d偏心设置于动力输出部件,并且动力输出部件的转动过程中可驱动轴d绕动力输出部件的中心发生偏转;
上卡紧机构连接于轴c、轴d,且动力输出部件的转动过程中可驱动上卡紧机构绕动力输出部件的中心发生偏转。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动力接收部件与动力输出部件之间还设置有用于传递动力的中间传动件,动力接收部件、动力输出部件均为圆柱齿轮,且动力接收部件设置于动力供应部件的输出端部,动力输出部件与且动力接收部件、动力输出部件相啮合,动力输出部件可接收动力接收部件提供的动力并向动力输出部件传递动力。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支撑架上安装有可约束动力输出部件转动角度的行程控制装置,行程控制装置为安装于支撑架的行程开关,动力输出部件上还设置有可与行程开关相接触的限位凸起。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行程控制装置包括一对行程开关,限位凸起的运动范围为一对行程开关之间的区域。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上述的下卡紧机构为一对且分置于支撑架的一侧,上述的上卡紧机构为一对且分置于支撑架的一侧。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上述的上卡紧机构包括偏移导板,偏移导板的底部端侧分别与轴c、轴d固定连接,偏移导板上还安装有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沿偏移导板导向方向布置的第三丝杆,偏移导板上还滑动匹配有与第三丝杆相连接的锁紧钳,第三丝杆的转动过程中可驱动设置于偏移导板的锁紧钳沿偏移导板的导向方向运动。
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上述的中间卡紧机构包括滑动设置于轴c的滑动基座,滑动基座可沿轴c的轴线方向滑动且可绕轴c的中心轴线转动,铰接于滑动基座上端部且平行布置的偏转轴a、偏转轴b,滑动基座与偏转轴a、偏转轴b的铰接处的芯线方向垂直于轴c的中心轴线,活动设置连接于偏转轴a、偏转轴b的夹紧基座,夹紧基座内安装有一对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插接轴,偏转轴a、偏转轴b分别与其中一个插接轴滑动连接,插接轴可沿偏转轴a、偏转轴b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转轴a、偏转轴b上还设置有分置于夹紧基座一端的限位套环,通过限位套环用于约束夹紧基座在偏转轴a、偏转轴b中心轴线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夹紧基座朝向机架的中心端侧开设有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的夹持凹槽,夹持凹槽的开口端部还插接有中心轴线方向垂直于轴c中心轴线且呈水平布置的束紧销钉,待整形线圈与夹持凹槽相匹配时,束紧销钉可插入至待整形线圈的内圈用于对待整形线圈进行固定,其中,夹持凹槽的开口端部还设置有用于引导对待整形线圈进行弯曲的过渡弧面,且过渡弧面分置于夹持凹槽的开口端部的两夹持面。
高压电机线圈的无损伤定形方法,其方法在于:
S1:将待整形线圈安装于整形设备中,使得整形设备的下卡紧机构夹持待整形线圈的下直线段,使得整形设备的上卡紧机构夹持待整形线圈的上直线段;
S2:测量待整形线圈的左侧/右侧弯曲处与下卡紧机构/上卡紧机构的间隔距离,并确定待整形线圈的夹持位置;
S3:使分置于整形设备一侧的一对中间卡紧机构夹持待整形线圈的两端弯曲处;
S4:驱动翻转动力机构并驱动上卡紧机构实现翻转,与此同时,一对中间卡紧机构发生相应的偏转,并在中间卡紧机构的作用下,使得待整形线圈的左端/右端弯曲处与上直线段、下直线段处形成呈“人”字形的弯曲弧段;
S5:将整形后的线圈从中间卡紧机构、下卡紧机构、上卡紧机构中取出。
更为具体地,整形装置包括机架,下卡紧机构、上卡紧机构安装于机架,中间卡紧机构分置于机架左右方向一侧,机架上安装有可驱动上卡紧机构进行翻转的翻转动力机构;机架上还安装有连轴组件,连轴组件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支撑架,所述的连轴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轴c、轴d,翻转动力机构包括动力供应部件、动力接收部件、动力输出部件,动力接收部件可接收动力供应部件产生的动力并向动力输出部件传递动力,动力输出部件为圆柱齿轮且动力输出部件同轴活动套接于轴c,动力输出部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轴c与机架固定连接,轴d偏心设置于动力输出部件,并且动力输出部件的转动过程中可驱动轴d绕动力输出部件的中心发生偏转;上卡紧机构连接于轴c、轴d,且动力输出部件的转动过程中可驱动上卡紧机构绕动力输出部件的中心发生偏转。
更为具体地,上述的上卡紧机构包括偏移导板,偏移导板的底部端侧分别与轴c、轴d固定连接,偏移导板上还安装有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沿偏移导板导向方向布置的第三丝杆,偏移导板上还滑动匹配有与第三丝杆相连接的锁紧钳,第三丝杆的转动过程中可驱动设置于偏移导板的锁紧钳沿偏移导板的导向方向运动。
更为优化地,连轴组件还包括用于连接一对偏移导板上端部的轴e;设置轴e可提高偏移导板的结构强度,提高使用寿命。
更为具体地,上述的中间卡紧机构包括滑动设置于轴c的滑动基座,滑动基座可沿轴c的轴线方向滑动且可绕轴c的中心轴线转动,铰接于滑动基座上端部且平行布置的偏转轴a、偏转轴b,滑动基座与偏转轴a、偏转轴b的铰接处的芯线方向垂直于轴c的中心轴线,活动设置连接于偏转轴a、偏转轴b的夹紧基座,夹紧基座内安装有一对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插接轴,偏转轴a、偏转轴b分别与其中一个插接轴滑动连接,插接轴可沿偏转轴a、偏转轴b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转轴a、偏转轴b上还设置有分置于夹紧基座一端的限位套环,通过限位套环用于约束夹紧基座在偏转轴a、偏转轴b中心轴线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夹紧基座朝向机架的中心端侧开设有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的夹持凹槽,夹持凹槽的开口端部还插接有中心轴线方向垂直于轴c中心轴线且呈水平布置的束紧销钉,待整形线圈与夹持凹槽相匹配时,束紧销钉可插入至待整形线圈的内圈用于对待整形线圈进行固定,其中,夹持凹槽的开口端部还设置有用于引导对待整形线圈进行弯曲的过渡弧面,且过渡弧面分置于夹持凹槽的开口端部的两夹持面。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取得的进步以及优越性在于,(1)提高了线圈的整形精度,并且可保障线圈的端部弧度几何形状、升高角度基本相同;(2)整形过程中,实现定量化控制,避免人工估测,保证了线圈整形后的合格率;(3)自动化水平较高,易操作,取代了现有的多人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待整形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下卡紧机构与机架、连轴组件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下卡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下卡紧机构与连轴组件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下卡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锁紧钳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锁紧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芯轴、拨动轴、压板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衔接块、嵌合板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翻转动力机构、支撑架、连轴组件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上卡紧机构、连轴组件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中间卡紧机构、翻转动力机构、连轴组件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中间卡紧机构、翻转动力机构、连轴组件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中间卡紧机构、翻转动力机构、连轴组件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中间卡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滑动基座、偏转轴、偏转轴b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偏转轴、偏转轴b相匹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夹紧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夹紧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示为:
10、待整形线圈;
20、机架;
30、下卡紧机构;310、第一行程控制机构;311、锁紧块;312、侧板;313、导板;314、第一丝杆;315、避让槽;320、第二行程控制机构;321、导向板;322、第二丝杆;
40、上卡紧机构;410、偏移导板;420、第三丝杆;
50、中间卡紧机构;510、滑动基座;520、偏转轴a;530、偏转轴b;540、夹紧基座;550、插接轴;560、束紧销钉;570、过渡弧面;
60、翻转动力机构;610、动力供应部件;620、动力接收部件;630、动力输出部件;631、限位凸起;640、中间传动件;
70、支撑架;710、行程开关;
80、连轴组件;810、轴a;820、轴b;830、轴c;840、轴d;850、轴e;
90、锁紧钳;910、连接块;911、固定套;912、约束槽;920、衔接块;930、嵌合板;940、压板;941、牵引段;942、弯折段;943、压合段;950、把手;951、凸起条;960、芯轴;970、拨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待整形线圈10由铜线缠绕呈椭圆形状且外部多层云母带,为适应高压电机内部形状,需要将待整形线圈10整形呈弯曲状结构,以实现待整形线圈10的上直线段、下直线段异面布置且相互平行。
如图2-4所示,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其包括机架20、安装于机架20的下卡紧机构30、上卡紧机构40,机架20上还安装有一对分置于其左右方向一侧的中间卡紧机构50,下卡紧机构30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10的下直线段,上卡紧机构40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10的上直线段,中间卡紧机构50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10的左端或右端,机架20上还安装有可驱动上卡紧机构40进行翻转的翻转动力机构60。
如图2-4、12-16所示,机架20上还安装有连轴组件80,连轴组件80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支撑架70,所述的连轴组件80包括水平设置的轴c830、轴d840,翻转动力机构60包括动力供应部件610、动力接收部件620、动力输出部件630,动力接收部件620可接收动力供应部件610产生的动力并向动力输出部件630传递动力,动力输出部件630为圆柱齿轮且动力输出部件630同轴活动套接于轴c830,动力输出部件630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轴c830与机架20固定连接,轴d840偏心设置于动力输出部件630,并且动力输出部件630的转动过程中可驱动轴d840绕动力输出部件630的中心发生偏转。
上卡紧机构40连接于轴c830、轴d840,且动力输出部件630的转动过程中可驱动上卡紧机构40绕动力输出部件630的中心发生偏转。
如图14所示,动力接收部件620与动力输出部件630之间还设置有用于传递动力的中间传动件640,动力接收部件620、动力输出部件630均为圆柱齿轮,且动力接收部件620设置于动力供应部件610(电机)的输出端部,动力输出部件630与且动力接收部件620、动力输出部件630相啮合,动力输出部件630可接收动力接收部件620提供的动力并向动力输出部件630传递动力。
如图3、4、14、15,支撑架70上安装有可约束动力输出部件630转动角度的行程控制装置,优选地,行程控制装置为安装于支撑架70的行程开关710,动力输出部件630上还设置有可与行程开关710相接触的限位凸起631。通过设置行程控制装置可约束动力输出部件630的转动范围,进而避免待整形线圈10发生过渡形变,导致待整形线圈10的报废,并且实现整形过程的机械化控制,提高整形精度,避免人工估测。
更为完善地,所述的行程控制装置包括一对行程开关710,限位凸起631的运动范围为一对行程开关710之间的区域。
如图2-4所示,上述的下卡紧机构30为一对且分置于支撑架70的一侧,上述的上卡紧机构40为一对且分置于支撑架70的一侧;通过设置一对下卡紧机构30、一对上卡紧机构40可使得待整形线圈10在整形过程中受力均衡。
如图2-7所示,上述的下卡紧机构30包括第一行程控制机构310、第二行程控制机构320以及活动安装于第二行程控制机构320的锁紧钳90,第一行程控制机构310与第二行程控制机构320铰接且铰接处的芯线方向沿水平方向布置,第一行程控制机构310可调整第二行程控制机构320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第二行程控制机构320用于导向锁紧钳90且调整锁紧钳90的位置。
更为具体地,上述的连轴组件80还包括呈水平方向布置的轴a810、轴b820,第一行程控制机构310包括设置于轴b820且可绕轴b820中心转动的锁紧块311、与轴b820滑动配合的导板313,锁紧块311套接于导板313内且导板313的两竖板分置于锁紧块311的一端侧,导板313的竖板上开设有与轴b820相匹配且沿导板313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的避让槽315,第二行程控制机构320包括一端与轴a810转动连接的导向板321,导向板321的另一端与导板313的端部铰接,导板313的自由端部与锁紧块311之间设置有第一丝杆314,通过转动第一丝杆314可驱动导向板321沿其导向方向发生位移并实现调节导向板321的倾斜角度。
更为优化地,上述的第一行程控制机构310还包括套接于轴b820且分置于锁紧块311一端侧的侧板312,侧板312与锁紧块311之间的间隔构成可让导板313的竖板穿过的导槽;通过增设侧板312可实现第一行程控制机构310的运动过程更加稳定、可靠。
更为优化地,导向板321上还设置有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沿导向板321导向方向分布的第二丝杆322,第二丝杆322的转动过程中可实现设置于导向板321的锁紧钳90沿导向板321的导向方向发生位移。
如图12-16所示,上述的上卡紧机构40包括偏移导板410,偏移导板410的底部端侧分别与轴c830、轴d840固定连接,偏移导板410上还安装有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沿偏移导板410导向方向布置的第三丝杆420,偏移导板410上还滑动匹配有与第三丝杆420相连接的锁紧钳90,第三丝杆420的转动过程中可驱动设置于偏移导板410的锁紧钳90沿偏移导板410的导向方向运动。
更为优化地,连轴组件80还包括用于连接一对偏移导板410上端部的轴e850;设置轴e850可提高偏移导板410的结构强度,提高使用寿命。
如图8-11所示,上述的锁紧钳90包括连接块910,连接块910上设置有与导板313/导向板321/偏移导板410相匹配的导轨槽,连接块910上还固定连接有衔接块920,连接块910上还连接有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位于衔接块920内的芯轴960,芯轴960固定连接于拨动轴970的一端,拨动轴97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一端与衔接块920转动连接的压板940,芯轴960的转动可调节压板940与衔接块920之间的开合距离并用于对待整形线圈10进行夹持。
更为具体地,上述的压板940包括牵引段941、弯折段942、压合段943,牵引段941的固定端侧与弯折段942固定连接且牵引段941与弯折段942之间构成的夹角为δ,100°≤δ≤160°,优选地,δ=120°,弯折段942的上端侧固定设置有朝向衔接块920方向延伸的压合段943且弯折段942与压合段943之间构成的夹角为γ,75°≤γ≤120°,优选地,γ=90°,其中,拨动轴970的自由端部铰接于牵引段941的中间位置,牵引段941的自由端部铰接于衔接块920。通过转动芯轴960并且通过拨动轴970对压板940施加牵引力,并实现压板940发生偏转,从而调节压板940与衔接块920之间的夹紧范围。
更为优化地,上述的连接块910上还设置有套接于芯轴960驱动端部外侧的固定套911,固定套911上开设有呈环状结构的约束槽912,芯轴960的驱动端部还匹配有用于驱动芯轴960转动的把手950,把手950上还设置有沿芯轴960轴线方向布置且活动于约束槽912内的凸起条951。利用凸起条951与约束槽912的配合,进而约束把手950的转动角度,从而对压板940与衔接块920之间的夹紧范围进行控制。
更为完善地,上述的衔接块920朝向压板940的端侧还滑动匹配有嵌合板930,且嵌合板930与压板940之间的间隔构成用于夹持区域;通过滑动嵌合板930并调整嵌合板930在衔接块920上的位置,从而对夹持区域的范围进行微调,更为优化地,所述的嵌合板930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具体可采用弹性高分子橡胶材料制成,降低在夹持过程对待整形线圈10表面的损伤。
如图14-21所示,上述的中间卡紧机构包括滑动设置于轴c830的滑动基座510,滑动基座510可沿轴c830的轴线方向滑动且可绕轴c830的中心轴线转动,铰接于滑动基座510上端部且平行布置的偏转轴a520、偏转轴b530,滑动基座510与偏转轴a520、偏转轴b530的铰接处的芯线方向垂直于轴c830的中心轴线,活动设置连接于偏转轴a520、偏转轴b530的夹紧基座540,夹紧基座540内安装有一对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插接轴550,偏转轴a520、偏转轴b530分别与其中一个插接轴550滑动连接,插接轴550可沿偏转轴a520、偏转轴b530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转轴a520、偏转轴b530上还设置有分置于夹紧基座540一端的限位套环,通过限位套环用于约束夹紧基座540在偏转轴a520、偏转轴b530中心轴线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夹紧基座540朝向机架20的中心端侧开设有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10的夹持凹槽,夹持凹槽的开口端部还插接有中心轴线方向垂直于轴c830中心轴线且呈水平布置的束紧销钉560,待整形线圈10与夹持凹槽相匹配时,束紧销钉560可插入至待整形线圈10的内圈用于对待整形线圈10进行固定,其中,夹持凹槽的开口端部还设置有用于引导对待整形线圈10进行弯曲的过渡弧面570,且过渡弧面570分置于夹持凹槽的开口端部的两夹持面。
更为优化地,上述的机架20包括两个呈竖直方向布置的基板、水平布置且固定连接两块基板的底板,上述的连轴组件80设置于两块基板之间;上述的支撑架70包括两个呈竖直方向布置的子板体,动力输出部件630安装于两个子板体之间的间隔区域。
高压电机线圈的无损伤定形方法,其方法在于:
S1:将待整形线圈10安装于整形设备中,使得整形设备的下卡紧机构30夹持待整形线圈10的下直线段,使得整形设备的上卡紧机构40夹持待整形线圈10的上直线段;
S2:测量待整形线圈10的左侧/右侧弯曲处与下卡紧机构30/上卡紧机构40的间隔距离,并确定待整形线圈10的夹持位置;
S3:使分置于整形设备一侧的一对中间卡紧机构50夹持待整形线圈10的两端弯曲处;
S4:驱动翻转动力机构60并驱动上卡紧机构40实现翻转,与此同时,一对中间卡紧机构50发生相应的偏转,并在中间卡紧机构50的作用下,使得待整形线圈10的左端/右端弯曲处与上直线段、下直线段处形成呈“人”字形的弯曲弧段;
S5:将整形后的线圈从中间卡紧机构50、下卡紧机构30、上卡紧机构40中取出。
更为具体地,整形装置包括机架20,下卡紧机构30、上卡紧机构40安装于机架20,中间卡紧机构50分置于机架20左右方向一侧,机架20上安装有可驱动上卡紧机构40进行翻转的翻转动力机构60;机架20上还安装有连轴组件80,连轴组件80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支撑架70,所述的连轴组件80包括水平设置的轴c830、轴d840,翻转动力机构60包括动力供应部件610、动力接收部件620、动力输出部件630,动力接收部件620可接收动力供应部件610产生的动力并向动力输出部件630传递动力,动力输出部件630为圆柱齿轮且动力输出部件630同轴活动套接于轴c830,动力输出部件630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轴c830与机架20固定连接,轴d840偏心设置于动力输出部件630,并且动力输出部件630的转动过程中可驱动轴d840绕动力输出部件630的中心发生偏转;上卡紧机构40连接于轴c830、轴d840,且动力输出部件630的转动过程中可驱动上卡紧机构40绕动力输出部件630的中心发生偏转。
更为具体地,上述的上卡紧机构40包括偏移导板410,偏移导板410的底部端侧分别与轴c830、轴d840固定连接,偏移导板410上还安装有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沿偏移导板410导向方向布置的第三丝杆420,偏移导板410上还滑动匹配有与第三丝杆420相连接的锁紧钳90,第三丝杆420的转动过程中可驱动设置于偏移导板410的锁紧钳90沿偏移导板410的导向方向运动。
更为优化地,连轴组件80还包括用于连接一对偏移导板410上端部的轴e850;设置轴e850可提高偏移导板410的结构强度,提高使用寿命。
更为具体地,上述的中间卡紧机构包括滑动设置于轴c830的滑动基座510,滑动基座510可沿轴c830的轴线方向滑动且可绕轴c830的中心轴线转动,铰接于滑动基座510上端部且平行布置的偏转轴a520、偏转轴b530,滑动基座510与偏转轴a520、偏转轴b530的铰接处的芯线方向垂直于轴c830的中心轴线,活动设置连接于偏转轴a520、偏转轴b530的夹紧基座540,夹紧基座540内安装有一对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插接轴550,偏转轴a520、偏转轴b530分别与其中一个插接轴550滑动连接,插接轴550可沿偏转轴a520、偏转轴b530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转轴a520、偏转轴b530上还设置有分置于夹紧基座540一端的限位套环,通过限位套环用于约束夹紧基座540在偏转轴a520、偏转轴b530中心轴线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夹紧基座540朝向机架20的中心端侧开设有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10的夹持凹槽,夹持凹槽的开口端部还插接有中心轴线方向垂直于轴c830中心轴线且呈水平布置的束紧销钉560,待整形线圈10与夹持凹槽相匹配时,束紧销钉560可插入至待整形线圈10的内圈用于对待整形线圈10进行固定,其中,夹持凹槽的开口端部还设置有用于引导对待整形线圈10进行弯曲的过渡弧面570,且过渡弧面570分置于夹持凹槽的开口端部的两夹持面。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发明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定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7)

1.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机架、安装于机架的下卡紧机构、上卡紧机构,机架上还安装有一对分置于其左右方向一侧的中间卡紧机构,下卡紧机构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的下直线段,上卡紧机构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的上直线段,中间卡紧机构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的左端或右端,机架上还安装有可驱动上卡紧机构进行翻转的翻转动力机构;
机架上还安装有连轴组件,连轴组件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支撑架,所述的连轴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轴c、轴d,翻转动力机构包括动力供应部件、动力接收部件、动力输出部件,动力接收部件可接收动力供应部件产生的动力并向动力输出部件传递动力,动力输出部件为圆柱齿轮且动力输出部件同轴活动套接于轴c,动力输出部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轴c与机架固定连接,轴d偏心设置于动力输出部件,并且动力输出部件的转动过程中可驱动轴d绕动力输出部件的中心发生偏转;
上卡紧机构连接于轴c、轴d,且动力输出部件的转动过程中可驱动上卡紧机构绕动力输出部件的中心发生偏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动力接收部件与动力输出部件之间还设置有用于传递动力的中间传动件,动力接收部件、动力输出部件均为圆柱齿轮,且动力接收部件设置于动力供应部件的输出端部,动力输出部件与动力接收部件、动力输出部件相啮合,动力输出部件可接收动力接收部件提供的动力并向动力输出部件传递动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架上安装有可约束动力输出部件转动角度的行程控制装置,行程控制装置为安装于支撑架的行程开关,动力输出部件上还设置有可与行程开关相接触的限位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行程控制装置包括一对行程开关,限位凸起的运动范围为一对行程开关之间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下卡紧机构为一对且分置于支撑架的一侧,上述的上卡紧机构为一对且分置于支撑架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上卡紧机构包括偏移导板,偏移导板的底部端侧分别与轴c、轴d固定连接,偏移导板上还安装有可绕自身轴线转动且沿偏移导板导向方向布置的第三丝杆,偏移导板上还滑动匹配有与第三丝杆相连接的锁紧钳,第三丝杆的转动过程中可驱动设置于偏移导板的锁紧钳沿偏移导板的导向方向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中间卡紧机构包括滑动设置于轴c的滑动基座,滑动基座可沿轴c的轴线方向滑动且可绕轴c的中心轴线转动,铰接于滑动基座上端部且平行布置的偏转轴a、偏转轴b,滑动基座与偏转轴a、偏转轴b的铰接处的芯线方向垂直于轴c的中心轴线,活动设置连接于偏转轴a、偏转轴b的夹紧基座,夹紧基座内安装有一对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插接轴,偏转轴a、偏转轴b分别与其中一个插接轴滑动连接,插接轴可沿偏转轴a、偏转轴b的中心轴线方向滑动,偏转轴a、偏转轴b上还设置有分置于夹紧基座一端的限位套环,通过限位套环用于约束夹紧基座在偏转轴a、偏转轴b中心轴线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夹紧基座朝向机架的中心端侧开设有用于夹持待整形线圈的夹持凹槽,夹持凹槽的开口端部还插接有中心轴线方向垂直于轴c中心轴线且呈水平布置的束紧销钉,待整形线圈与夹持凹槽相匹配时,束紧销钉可插入至待整形线圈的内圈用于对待整形线圈进行固定,其中,夹持凹槽的开口端部还设置有用于引导对待整形线圈进行弯曲的过渡弧面,且过渡弧面分置于夹持凹槽的开口端部的两夹持面。
CN201721307861.XU 2017-10-11 2017-10-11 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44266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07861.XU CN207442662U (zh) 2017-10-11 2017-10-11 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07861.XU CN207442662U (zh) 2017-10-11 2017-10-11 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42662U true CN207442662U (zh) 2018-06-01

Family

ID=62295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07861.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442662U (zh) 2017-10-11 2017-10-11 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4266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89718A (zh) * 2017-10-11 2018-02-13 六安江淮电机有限公司 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89718A (zh) * 2017-10-11 2018-02-13 六安江淮电机有限公司 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62553B (zh) 折弯机构
CN108568707A (zh) 桁架楼承板总成生产线
CN207442662U (zh) 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
CN107971367B (zh) 一种无缝钢管矫直机
CN210387419U (zh) 一种模具钢高温锻造支撑平台
CN209599216U (zh) 桁架夹持装置
CN107689718A (zh) 高压电机线圈整形装置
CN215786390U (zh) 钢结构桁架主钢筋矫正结构
CN107612246B (zh) 高压电机线圈的无损伤定形方法
CN208644884U (zh) 一种桁架楼承板总成生产线
CN106695612A (zh) 一种定位夹具
CN106328738B (zh) 太阳能电池组件自动装框机的长、短边归正装置
CN209648148U (zh) 一种缸体加工固定装置
CN110340775A (zh) 一种不锈钢管打磨装置
CN107350329A (zh) 板材拉伸矫直机和板材拉伸方法
CN107186127B (zh) 一种旋转调直器及应用旋转调直器的插丝机
CN108838789A (zh) 管状工件的内孔孔口去毛刺设备
CN208288714U (zh) 一种异型钢校扭机
CN108715042A (zh) 基于牵引速率差动的弯曲型材拉挤生产牵引设备及方法
US10413960B2 (en) Device for the stepwise advancing of workpieces
CN106078049A (zh) 汽车顶板焊接夹具
CN211110133U (zh) 一种用于焊带分段扭转的加工流水线
CN107138981B (zh) 一种五金加工的夹紧装置
CN219944434U (zh) 一种混凝土电线杆内部钢筋校直设备
CN219793047U (zh) 一种金属零部件的表面喷丸强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1

Termination date: 20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