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35460U - 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 Google Patents

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35460U
CN207435460U CN201721426148.7U CN201721426148U CN207435460U CN 207435460 U CN207435460 U CN 207435460U CN 201721426148 U CN201721426148 U CN 201721426148U CN 207435460 U CN207435460 U CN 2074354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fusion
culture solution
storing part
liquid storing
dyna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2614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斯华
袁玉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Maple regenerative medicine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Shenzhen Medprin Regenerat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EDPRIN REGENERAT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Medprin Regenerat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EDPRIN REGENERAT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Medprin Regenerat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EDPRIN REGENERAT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2614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354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354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354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组织工程领域,具体地涉及动态灌流培养系统。该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形成培养液的闭环的循环回路。该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包括:储液部,其用于存储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的培养液;动力源,其提供驱动力以使得储液部内的培养液在循环回路中进行循环流动;以及灌流槽,来自储液部的培养液在动力源的作用下流入灌流槽内,各灌流槽的内部的收纳腔的尺寸能够根据灌流培养组织的尺寸而变化。储液部、动力源和至少一个灌流槽通过管路串联连通。这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三维动态灌流培养系统,该动态灌流培养系统通过自身的培养液的闭环的循环回路在实现体外生物制造类组织结构体的长期体外培养维持的状态下结构简单且能够被小型化。

Description

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组织工程领域、特别是含细胞水凝胶类组织的体外动态灌流培养领域,具体地涉及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背景技术
在组织工程领域内生物制造具有空间结构的类组织体在医学研究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包括可以应用组织再生修复、肿瘤和药物试验研究。几十年来,在组织工程领域内生物制造所涉及的大多数细胞研究均使用2D培养细胞的方式,这种培养方式具有诸多弊端,比如细胞失去3D组织空间结构、失去细胞与基质的相互作用、降低了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失去了细胞代谢产物浓度梯度以及失去细胞群体在组织中的机械力学支撑。
进一步地,在组织工程领域内生物制造具有较大体积立体空间结构的类组织体时存在需要克服的就是营养供给的难题,因为对于较大体积组织的血管化问题仍然是世界性难题。没有流动的血液和血流的通道,即使能够制造类组织体,也难以在体外较长时间的维持,因为培养液的组织渗透深度非常有限,仅有约200μm。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研究者通过制造多孔结构的类组织体,促进培养液的流通。但是,如果仅仅是把类组织体浸没于培养液中静态维持,没有液流动力,类组织体结构中的细胞仍然难以获得足够的营养。给予生物制造类组织体结构加以动态流动的培养液将是类组织体体外长期维持的必要条件。
三维灌流培养的发展为解决生物制造类组织体结构营养供给提供了可行方案。但是,现有的三维灌流培养装置大都是较大型的生物反应器,而且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特殊的培养载体。而针对实验室研究和初步开发就不完全适用,尤其近年生物3D打印技术的兴起,对个性化小型动态灌流培养系统有巨大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而做出了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该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在实现体外生物制造类组织结构体的长期体外培养维持的状态下结构简单且能够被小型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如下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所述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形成培养液的闭环的循环回路并且所述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包括:储液部,所述储液部用于存储在所述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的培养液;动力源,所述动力源提供驱动力以使得所述储液部内的培养液在所述循环回路中进行循环流动;以及至少一个灌流槽,来自所述储液部的培养液在所述动力源的驱动力的作用下流入所述至少一个灌流槽内,各所述灌流槽的内部的用于收纳灌流培养组织的收纳腔的尺寸能够根据所述灌流培养组织的尺寸而变化,在所述循环回路中,所述储液部、所述动力源和所述至少一个灌流槽通过管路串联连通。
优选地,各所述灌流槽包括:灌流槽主体,所述灌流槽主体为圆筒形状并形成有在轴向上贯通所述灌流槽主体的空腔;两个活塞部,所述两个活塞部在所述灌流槽主体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地安装于所述空腔,使得所述空腔的在所述两个活塞部之间的部分作为用于收纳所述灌流培养组织的收纳腔,并且所述两个活塞部能够在所述空腔内沿着所述轴向滑动,使得所述收纳腔的在所述轴向上的尺寸能够变化;以及两个杆部,一个所述杆部固定于一个所述活塞部并且各所述杆部朝向所述空腔的外侧直线状地延伸,所述管路经由贯通所述杆部和所述活塞部的通路与所述收纳腔连通,所述培养液仅通过所述通路流入流出所述收纳腔。
更优选地,所述活塞部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上套有密封圈;所述活塞部与所述灌流培养组织之间放置有多孔钢片。
更优选地,当所述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包括多个所述灌流槽的情况下,多个所述灌流槽以并联、串联或混联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循环回路中。
优选地,所述动态灌流培养系统还包括:氧气传感装置,所述氧气传感装置以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灌流槽和所述储液部之间的方式串联在所述循环回路中,所述氧气传感装置用于实时监测所述培养液中的氧气浓度;以及气体交换装置,基于所述氧气传感装置对所述氧气浓度的监测结果所述气体交换装置能够向所述培养液供给预定气体,所述气体交换装置直接与所述储液部双向连通。
更优选地,所述氧气传感装置包括氧气传感器和培养液流经装置,所述培养液流经装置形成有供所述培养液流过的管腔,所述管腔的两端与所述管路连通,所述氧气传感器的探头伸入所述管腔内来实时监测所述氧气浓度。
更优选地,所述氧气传感器装置还包括氧气传感器套件,所述氧气传感器套件安装于所述培养液流经装置并且所述氧气传感器插装于所述氧气传感器套件以使得所述氧气传感器的探头伸入所述管腔内。
更优选地,所述气体交换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进气装置和至少一个出气装置,所述至少一个进气装置和所述至少一个出气装置分别具有仅允许气体通过的气体交换膜,所述预定气体能够经由所述至少一个进气装置进入所述储液部内的培养液,所述储液部内的多余气体能够经由所述至少一个出气装置排出。
更优选地,所述储液部包括储液部主体、盖部、出液管、回液管、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储液部主体为用于收纳所述培养液的储液瓶,所述储液瓶具有朝向竖直方向上的上方的开口,所述盖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储液部主体的开口,所述盖部形成有贯通该盖部且彼此分隔开的四个通孔,所述四个通孔分别用于安装所述出液管、所述回液管、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所述出液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培养液中并延伸至所述储液部主体的底部,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从所述盖部伸出以用于与所述管路连通,所述回液管延伸进入所述储液部主体的内部之后弯折,所述回液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储液部主体的内部与所述储液部主体的内壁接触且不伸入所述培养液中,所述回液管的另一端从所述盖部伸出以用于与所述管路连通,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培养液中并延伸至所述储液部主体的底部,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从所述盖部伸出以用于与所述气体交换装置的所述进气装置连通,并且所述出气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储液部主体的内部且不伸入所述培养液,所述出气管的另一端从所述盖部伸出以用于与所述气体交换装置的所述出气装置连通。
更优选地,所述动态灌流培养系统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彼此连接的底座和固定架,所述底座与所述固定架均具有平板形状,所述底座沿着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固定架沿着竖直方向延伸,所述储液部和所述氧气传感装置彼此间隔开地置于所述底座,各所述灌流槽以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各自的预定高度且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各自的预定角度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固定架。
更优选地,所述固定架形成有在竖直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和/或水平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多个锚定孔,各所述灌流槽分别设置有一个半圆柱形凹槽和锚定部,所述灌流槽放置于所述半圆柱形凹槽内并通过将所述锚定部与所述锚定孔装配能够实现各所述灌流槽以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各自的预定高度且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各自的预定角度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固定架。
优选地,所述动态灌流培养系统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循环回路中的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用于过滤所述培养液内的杂质。
优选地,所述动力源包括至少两个蠕动泵,所述至少两个蠕动泵能够分别独立产生所述驱动力或者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产生所述驱动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该动态灌流培养系统为三维动态灌流培养系统,该动态灌流培养系统通过自身的培养液的闭环的循环回路在实现体外生物制造类组织结构体、尤其是生物3D打印的类组织结构体的长期体外培养维持的状态下结构简单且能够被小型化;该动态灌流培养系统为生物制造类组织结构提供动态流动的培养液,可以实现为水凝胶类组织结构中细胞提供营养供给,同时培养液可以给予细胞适量的流体剪切力,使得实现细胞在生物材料中的塑型和自组装,从而实现了体外生物制造类组织结构体的长期体外培养维持,为类组织结构体自组装血管化和组织器官再造奠定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图1中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的储液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示出了图1中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的灌流槽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图4是示出了图3中的灌流槽的灌流槽固定座及对应的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1 储液部 11 储液部主体 12 盖部 13 出液管 14 回液管 15 进气管 16 出气管 L 培养液 2 气体交换装置 21 进气装置 22 出气装置 3 动力源 31 蠕动泵 32 电源控制部 33 泵开关部 34 控制部 4 灌流槽 41 灌流槽固定座 411 半圆柱形凹槽 42 锚定部 43 灌流槽主体 44 活塞部 441 夹塞 442 密封圈 443 杆部 45 多孔钢片S 空腔 W含细胞水凝胶支架 5 氧气传感装置 51 氧气传感器 52 氧气传感器套件 53 培养液流经装置 6 支撑部 61 底座 62 固定架 621 锚定孔 7 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管路7上的箭头表示培养液L在循环回路中的流动方向,而在图1和图2中的带箭头的虚线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形成培养液L的闭环的循环回路。在该循环回路上,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包括串联连接的储液部1(和气体交换装置2)、动力源3、三个灌流槽4和氧气传感装置5。通过动力源3的驱动力,使得储液部1内的培养液L以储液部1→动力源3→三个灌流槽4→氧气传感装置5→储液部1的顺序进行循环流动,从而对三个灌流槽4内的例如含细胞水凝胶支架W的灌流培养组织进行灌流培养,以实现对该灌流培养组织的长期体外培养维持。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详细地说明组成动态灌流培养系统的各组成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储液部1是本实用新型的灌流培养系统的循环回路的培养液L的起点和终点,该储液部1用于存储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的培养液L。
如图2所示,该储液部1包括储液部主体11、盖部12、出液管13、回液管14、进气管15和出气管16。
具体地,该储液部主体11为用于收纳培养液L的储液瓶,培养液L并非充满整个储液部主体11而是仅填充储液部主体11的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在储液部主体11的内部空间中的在培养液L的液面上方的另一部分填充例如空气等的气体。储液瓶具有朝向竖直方向上的上方的开口,盖部12匹配安装于该开口。
盖部12经由螺纹连接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于储液部主体11的开口,可以根据需要及时更换储液部1中的培养液L。盖部12用于封住储液部主体11的内部空间以防止异物进入。在盖部12形成有贯通该盖部12的彼此分隔开的四个通孔,这四个通孔分别用于安装出液管13、回液管14、进气管15和出气管16。
出液管13、回液管14、进气管15和出气管16优选地均为金属空心管并分别安装于盖部12的四个通孔中。
出液管13整体沿竖直方向延伸。出液管13的一端伸入培养液L中并延伸至储液部主体11的底部。出液管13的另一端从盖部12伸出用于与循环回路的管路7连接。
回液管14沿竖直方向延伸进入储液部主体11的内部空间之后弯折。回液管14的一端伸入储液部主体11的内部空间但不伸入培养液L中,而是通过回液管14的弯折使其端口与储液部主体11的内壁接触,保证回流的培养液L沿着储液部主体11的内壁流入培养液L而不产生气泡。回液管14的另一端从盖部12伸出用于与循环回路的管路7连接。
进气管15整体沿竖直方向延伸。进气管15的一端伸入培养液L中并延伸至储液部主体11的底部。进气管15的另一端从盖部12伸出用于与气体交换装置2的进气装置21连接。
出气管16整体沿竖直方向延伸。出气管16的一端伸入储液部主体11的内部空间,但是不伸入培养液L中。出气管16的另一端从盖部12伸出用于与气体交换装置2的出气装置22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体交换装置2基于氧气传感器51对预定参数的监测结果能够向储液部1内的培养液L供给预定气体,例如可以根据培养液L内溶氧浓度的监测结果进行氧气的供给,气体交换装置2通过储液部1的进气管15和出气管16直接与储液部1双向连通。
如图2所示,气体交换装置2包括一个进气装置21和一个出气装置22。进气装置21和出气装置22分别具有仅允许气体通过的气体交换膜(未示出),气体交换膜能够防止其它液体和例如细菌、真菌、颗粒污染物等的异物进入培养液L。这样,预定气体能够经由进气装置21和进气管15进入储液部1的培养液L,在预定气体进入储液部1的情况下储液部1内多余的气体能够经由出气装置22和出气管16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储液部1为起点的循环回路中,在培养液L的流动方向上,动力源3位于储液部1的下游侧。动力源3能够提供驱动力以使得储液部1内的培养液L在闭环的循环回路中进行循环流动。
如图1所示,动力源3包括两个并排配置的蠕动泵31,两个蠕动泵31能够分别独立产生驱动力或者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产生驱动力。通过电源控制部32来控制对蠕动泵31的电力供给;通过泵开关部33控制单个蠕动泵31的开启和关闭;通过控制部34可以设置蠕动泵31的转动方向、速度,从而根据需要从动力源3获得驱动力。
在图1中示出了仅一个蠕动泵31产生驱动力的模式,其中仅通过左侧的蠕动泵31获得驱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储液部1为起点的循环回路中,在培养液L的流动方向上,三个灌流槽4彼此串联地位于动力源3的下游侧。来自储液部1的培养液L在动力源3的驱动力的作用下顺次流经三个灌流槽4。
各灌流槽4具有相同的结构,如图1和图3所示,一个灌流槽4包括灌流槽固定座41、锚定部42、灌流槽主体43、两个活塞部44和两个多孔钢片45。
如图4所示,灌流槽固定座41为用于支撑灌流槽4的其它组件的框架。
灌流槽固定座41设置有一个与灌流槽主体43的一部分相匹配的半圆柱形凹槽411,用于放置和夹住灌流槽主体43;另外灌流槽固定座41设置有仅一个锚定部42,该锚定部42用于将灌流槽固定座41锚定于支撑部6的下述固定架62的不同位置(锚定孔621)。
灌流槽主体43由透明耐高温玻璃制成并安装于灌流槽固定座41,该灌流槽主体43具有圆筒形状并形成有在轴向上贯通灌流槽主体43的空腔S,该空腔S具有圆柱形状。
两个活塞部44均具有圆筒状,并且两个活塞部44在灌流槽主体43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地安装于空腔S并且能够在空腔S内沿着轴向滑动,以使得空腔S的在两个活塞部44之间的部分作为用于收纳灌流培养组织的收纳腔。由于两个活塞部44在空腔S内能够滑动,使得上述收纳腔的尺寸可调,也就是使得收纳腔的尺寸能够根据灌流培养组织的尺寸而变化。两个活塞部44的结构相同,各活塞部44包括与空腔S的截面尺寸匹配的夹塞441以及嵌入活塞部44颈部凹槽的密封圈442,夹塞441均与杆部443连接。当活塞部安装于空腔S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密封圈442实现活塞部44与灌流槽主体43之间的密封。一个杆部443与一个夹塞442固定连接在一起、优选地形成为一体,并且一对杆部443和夹塞442形成有贯通该对杆部443和夹塞442的通路(未示出),该通路将上述收纳腔与灌流槽的外部导通。
各多孔钢片45分别位于一个活塞部44与含细胞水凝胶支架W之间,用于保证培养液L均匀分散的同时保持含细胞水凝胶类组织结构的完整性,防止含细胞水凝胶类组织变形碎裂。
灌流培养系统的循环回路的管路7经由上述通路与上述收纳腔连通,培养液L仅通过通路流入流出收纳腔。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储液部1为起点的循环回路中,在培养液L的流动方向上,氧气传感装置5位于三个灌流槽4的下游侧,而流经氧气传感装置5的培养液L返回到储液部1而完成一个循环。氧气传感装置5串联在循环回路中并且用于实时监测培养液L中的例如氧气浓度等的预定参数。
如图1所示,氧气传感装置5包括氧气传感器51、氧气传感器套件52和培养液流经装置53,培养液流经装置53形成有供培养液L流过的管腔,管腔的两端与灌流培养系统的循环回路的管路7连通,氧气传感器51安装于氧气传感器套件52使得氧气传感器51的探头伸入管腔内来实时监测氧气浓度。
氧气传感器51可以是根据需要选择现有技术的任意适当的氧气传感器。该氧气传感器51经由转换器与例如计算机等的监视设备连接,因此可以自动地实时监测氧气浓度。
氧气传感器套件52为固定氧气传感器51的装置。氧气传感器51插入氧气传感器套件52中并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使得氧气传感器51的探头伸入氧气传感器套件52的底部以接触流经培养液流经装置53的培养液L。
培养液流经装置53为金属装置且内置管腔以允许培养液L流过,培养液流经装置53的管腔的两端连接灌流培养系统的循环回路的管路7,与所述管路7连接处的管腔表面设有一圈凹槽,所述凹槽内置有密封圈,保证管路的密封连接,氧气传感器套件52可以经由螺纹连接固定于培养液流经装置53。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部6用作灌流培养系统的除了动力源3以外的组成部件的工作平台。如图1所示,该支撑部6由金属制成并且包括彼此连接的底座61和固定架62。
底座61具有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平板形状,该底座61用于安置(优选地固定)储液部1(气体交换装置2)和氧气传感装置5,使得储液部1(气体交换装置2)和氧气传感装置5彼此间隔开地固定。
固定架62具有沿着竖直方向延伸或与底座61成一定角度向上延伸的平板形状,该固定架62以阵列的方式设置有大量的椭圆形的锚定孔621,使得多个锚定孔621位于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各灌流槽4的锚定部42与该锚定孔621配合固定。由于各灌流槽4的锚定点(锚定部42)只有一个,使得各灌流槽4可以实现以在竖直方向上具有预定高度且相对于水平方向成预定角度的方式固定于固定架62,进而实现包括灌流槽4的竖直位置和水平位置以及培养液L流经的先后顺序、培养液L流经方向和角度的适应性设置,避免了灌流槽4的内腔产生气泡,实现了培养液L的灌流方向的控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灌流培养系统的循环回路中用于连接各组成部件的管路7采用乳胶管。
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但是还需要说明的是:
1.为了便于将本实用新型的动态管理培养系统模块化以及小型化,可以将动态灌流培养系统中的储液部1(气体交换装置2)、灌流槽4、氧气传感装置5、支撑部6和循环回路的部分管路7(图1中左侧的虚线方框内的部分)放置于细胞培养箱,而将动力源3和循环回路的另一部分管路7(图1中右侧的虚线方框内的部分)放置于细胞培养箱外。
2.虽然在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三个灌流槽4采用串联的方式配置,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多个灌流槽4可以采用并联、串联或混联的方式设置于循环回路中,其中混联为包括同时采用并联和串联的联接方式。
3.虽然在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没有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的循环回路中还可以包括可拆装的用于对培养液L进行过滤的过滤装置。该过滤装置可以内置微孔滤膜,以排除细胞碎片和杂质。在循环回路中,该过滤装置优选地位于氧气传感装置5和储液部1之间。
4.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该系统结构简单、容易操作且成本较低,可以实现广大科研高校和院所的广泛应用,具有非常好的实用性,特别适用于含细胞水凝胶支架W的动态灌流培养。不仅如此,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还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储液部1的培养液L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使得培养液L在一定流速的灌流速率条件下不会造成大量浪费,能够适应灌注压力和流体剪切力的需要,尤其适用具有格栅状结构或预血管化结构的含细胞水凝胶模型。
(2)关于气体交换装置2的功能,举例说明,如果在连续培养数天以后,整个循环回路内的氧浓度偏低,可以通过进气装置21和进气管15将加压的氧气或者空气输送到培养液L中,提高培养液L中的溶解氧浓度,多余气体则从出气管16和出气装置22排出。而如果培养液L偏碱,则可以通过进气装置21和进气管15将加压的二氧化碳输送到培养液L中,提高培养液L中碳酸含量,降低培养液L的碱性,多余气体从出气管16和出气装置22排出。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形成培养液的闭环的循环回路并且所述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包括:
储液部,所述储液部用于存储在所述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的培养液;
动力源,所述动力源提供驱动力以使得所述储液部内的培养液在所述循环回路中进行循环流动;以及
至少一个灌流槽,来自所述储液部的培养液在所述动力源的驱动力的作用下流入所述至少一个灌流槽内,各所述灌流槽的内部的用于收纳灌流培养组织的收纳腔的尺寸能够根据所述灌流培养组织的尺寸而变化,
在所述循环回路中,所述储液部、所述动力源和所述至少一个灌流槽通过管路串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灌流槽包括:
灌流槽主体,所述灌流槽主体为圆筒形状并形成有在轴向上贯通所述灌流槽主体的空腔;
两个活塞部,所述两个活塞部在所述灌流槽主体的轴向上彼此间隔开地安装于所述空腔,使得所述空腔的在所述两个活塞部之间的部分作为用于收纳所述灌流培养组织的收纳腔,并且所述两个活塞部能够在所述空腔内沿着所述轴向滑动,使得所述收纳腔的在所述轴向上的尺寸能够变化;以及
两个杆部,一个所述杆部固定于一个所述活塞部并且各所述杆部朝向所述空腔的外侧直线状地延伸,所述管路经由贯通所述杆部和所述活塞部的通路与所述收纳腔连通,所述培养液仅通过所述通路流入流出所述收纳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部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上套有密封圈;所述活塞部与所述灌流培养组织之间放置有多孔钢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包括多个所述灌流槽的情况下,多个所述灌流槽以并联、串联或混联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循环回路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灌流培养系统还包括:
氧气传感装置,所述氧气传感装置以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灌流槽和所述储液部之间的方式串联在所述循环回路中,所述氧气传感装置用于实时监测所述培养液中的氧气浓度;以及
气体交换装置,基于所述氧气传感装置对所述氧气浓度的监测结果所述气体交换装置能够向所述培养液供给预定气体,所述气体交换装置直接与所述储液部双向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传感装置包括氧气传感器和培养液流经装置,
所述培养液流经装置形成有供所述培养液流过的管腔,所述管腔的两端与所述管路连通,所述氧气传感器的探头伸入所述管腔内来实时监测所述氧气浓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氧气传感器装置还包括氧气传感器套件,所述氧气传感器套件安装于所述培养液流经装置并且所述氧气传感器插装于所述氧气传感器套件以使得所述氧气传感器的探头伸入所述管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交换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进气装置和至少一个出气装置,所述至少一个进气装置和所述至少一个出气装置分别具有仅允许气体通过的气体交换膜,
所述预定气体能够经由所述至少一个进气装置进入所述储液部内的培养液,所述储液部内的多余气体能够经由所述至少一个出气装置排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部包括储液部主体、盖部、出液管、回液管、进气管和出气管,
所述储液部主体为用于收纳所述培养液的储液瓶,所述储液瓶具有朝向竖直方向上的上方的开口,
所述盖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储液部主体的开口,所述盖部形成有贯通该盖部且彼此分隔开的四个通孔,所述四个通孔分别用于安装所述出液管、所述回液管、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
所述出液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培养液中并延伸至所述储液部主体的底部,所述出液管的另一端从所述盖部伸出以用于与所述管路连通,
所述回液管延伸进入所述储液部主体的内部之后弯折,所述回液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储液部主体的内部与所述储液部主体的内壁接触且不伸入所述培养液中,所述回液管的另一端从所述盖部伸出以用于与所述管路连通,
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培养液中并延伸至所述储液部主体的底部,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从所述盖部伸出以用于与所述气体交换装置的所述进气装置连通,并且
所述出气管的一端伸入所述储液部主体的内部且不伸入所述培养液,所述出气管的另一端从所述盖部伸出以用于与所述气体交换装置的所述出气装置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灌流培养系统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彼此连接的底座和固定架,所述底座与所述固定架均具有平板形状,所述底座沿着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固定架沿着竖直方向延伸,
所述储液部和所述氧气传感装置彼此间隔开地置于所述底座,各所述灌流槽以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各自的预定高度且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各自的预定角度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固定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形成有在竖直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和/或水平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多个锚定孔,各所述灌流槽分别设置有一个灌流槽固定座,所述灌流槽固定座包括一个半圆柱形凹槽和一个锚定部,所述灌流槽放置于所述半圆柱形凹槽内并通过将所述锚定部与所述锚定孔装配能够实现各所述灌流槽以在竖直方向上具有各自的预定高度且相对于水平方向成各自的预定角度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固定架。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灌流培养系统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循环回路中的过滤装置,所述过滤装置用于过滤所述培养液内的杂质。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态灌流培养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包括至少两个蠕动泵,所述至少两个蠕动泵能够分别独立产生所述驱动力或者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产生所述驱动力。
CN201721426148.7U 2017-10-31 2017-10-31 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Active CN2074354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26148.7U CN207435460U (zh) 2017-10-31 2017-10-31 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26148.7U CN207435460U (zh) 2017-10-31 2017-10-31 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35460U true CN207435460U (zh) 2018-06-01

Family

ID=62290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26148.7U Active CN207435460U (zh) 2017-10-31 2017-10-31 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3546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23236A (zh) * 2017-10-31 2018-02-23 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CN110295112A (zh) * 2019-07-12 2019-10-01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 细胞微球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CN110487638A (zh) * 2019-07-10 2019-11-2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小型人造仿生血管灌流流体压力测试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23236A (zh) * 2017-10-31 2018-02-23 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CN107723236B (zh) * 2017-10-31 2024-02-02 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CN110487638A (zh) * 2019-07-10 2019-11-2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小型人造仿生血管灌流流体压力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10295112A (zh) * 2019-07-12 2019-10-01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 细胞微球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23236A (zh) 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US10913925B2 (en) Modular platform for tissue integrated cell culture
CN207435460U (zh) 动态灌流培养系统
CN103476920B (zh) 处理细胞和相关结构的设备及方法
JP3420615B2 (ja) 微生物を培養しおよびその代謝を利用し及び/又は維持するためのモジュール、モジュールの作動方法、肝臓維持システム、バイオリアクター、及び生物細胞生成物を製造する方法
EP2951282B1 (en) Modular platform for multi-tissue integrated cell culture
RU2612904C1 (ru) Способ и микрофлюидный чип для культивирования клеток или клеточной модели
US10160944B2 (en) Fluid circulation systems incorporating fluid leveling devices
US20070122897A1 (en) Micro device for cell culture
PT104155B (pt) Bioreactor multi-câmara com perfusão bidireccional integrado num sistema de cultura para aplicação em estratégias de engenharia de tecidos
CN101382490A (zh) 一种用于细胞水平高内涵药物筛选的方法
CN104560713A (zh) 用于培养及检测肺癌细胞的微流控芯片制备方法
CN109550530A (zh) 一种微流体溶解氧浓度控制芯片
CN103131635B (zh) 腔体式动态灌注生物反应装置
RU2587628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автоматизированного поддержания концентрации растворенных газов в культуральной среде в микрофлюидной системе
CN209226998U (zh) 一种可视多通道流体剪切力细胞培养装置
CN207987246U (zh) 一种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微组织培养的生物灌流反应系统
KR102338639B1 (ko) 마이크로바이오리액터 모듈
CN110423687A (zh) 一种体外仿生血管芯片及其灌注系统以及操作方法
CN110734858A (zh) 一种多模式三维灌流式细胞培养仪
CN204162724U (zh) 一种用于生物样品灌注式培养的灌注盖
CN113528334A (zh) 一种微流控实验板及细胞培养方法
JP2002537850A (ja) 細胞に接する作用物質を試験するためのメンブランモジュール
US20230416669A1 (en) Cassette and system for growth and treatment of cells
Schratter Cell culture with synthetic capillari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633 Third Floor of Zone E, No. 80 Luanyue Road, Science City, Guangzhou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Co-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edprin Regenerat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Maple regenerative medicine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Address before: 510633 Third Floor of Zone E, No. 80 Luanyue Road, Science City, Guangzhou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Co-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Medprin Regenerat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Patentee before: Medprin Regenerative Medical Technologies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