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18503U - 废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废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18503U
CN207418503U CN201721036421.5U CN201721036421U CN207418503U CN 207418503 U CN207418503 U CN 207418503U CN 201721036421 U CN201721036421 U CN 201721036421U CN 207418503 U CN207418503 U CN 2074185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water
water treatment
treatment system
aeration tank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3642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QUES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QUES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QUES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QUES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3642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185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185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185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沿废水处理工艺方向依次连接的曝气池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其中,曝气池内设有用于对从曝气池流向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废水进行过滤的超滤膜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水处理系统,具有装置结构简单,脱氮效果好等优点。

Description

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通常在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的前端设置好氧+沉淀池处理装置,在某些废水中,含有不能采用沉淀池去除的抑制性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到厌氧氨氧化装置以后,会对厌氧氨氧化菌产生抑制作用,脱氮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废水处理系统,所述废水处理系统具有装置结构简单,脱氮效果好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沿废水处理工艺方向依次连接的曝气池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其中,所述曝气池内设有用于对从所述曝气池流向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废水进行过滤的超滤膜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水处理系统,具有装置结构简单,脱氮效果好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废水处理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超滤膜组包括多个膜管,每个所述膜管的一端与所述曝气池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曝气池内设有曝气装置且多个所述膜管位于所述曝气装置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废水处理系统还包括超滤出水池,所述超滤膜组通过超滤出水池与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连通,所述超滤出水池具有微量元素投加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超滤膜组通过膜出水管与所述超滤出水池相连,所述膜出水管上设有膜出水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膜出水管上连接有清洗剂投放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清洗剂投放管位于所述超滤膜组和所述膜出水泵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膜出水管上连接有反冲洗管,所述反冲洗管与所述超滤出水池相连且所述反冲洗管上设有反冲洗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反冲洗管位于所述清洗剂投放管和所述膜出水泵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曝气池连接有污泥排放管,所述污泥排放管上设有污泥排放泵。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水处理系统的复合细菌颗粒污泥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
废水处理系统1000;
曝气池100;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罐体210;反应室220;废水进口221;呼吸口222;污泥排放口223;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厌氧氨氧化细菌内芯231;亚硝酸细菌外壳232;微量元素投加口240;
脱气沉淀分离器300;箱体310;脱气沉淀腔311;复合细菌颗粒污泥出口312;第一纵侧壁313;第二纵侧壁314;隔板320;脱气区321;沉淀区322;沉淀斜板或沉淀斜管323;溢流堰330;出水口331;溢流槽332;物料泵340;
超滤膜组400;膜管410;膜出水管420;清洗剂投放管421;膜出水泵430;反冲洗管440;反冲洗泵450;污泥排放管460;污泥排放泵470;
曝气装置500;
超滤出水池6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水处理系统1000,包括曝气池100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曝气池100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沿废水处理工艺方向依次连接,其中,曝气池100内设有超滤膜组400,超滤膜组400用于对从曝气池100流向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的废水进行过滤。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水处理系统1000,通过在曝气池100内设置超滤膜组400,超滤膜组400对曝气池100流向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的废水进行过滤,可以将曝气池100流出的水中的抑制性物质去除,避免了水中的抑制性物质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中的厌氧氨氧化菌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提高了厌氧氨氧化反应的效率,同时,超滤膜组400可以将废水中的细菌污泥截留,避免了细菌污泥的流失,保证曝气池100内的细菌污泥足量,从而确保废水中的有机物可以被足量的细菌污泥降解完全。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水处理系统1000具有装置结构简单,脱氮效果好等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超滤膜组400包括多个膜管410,每个膜管410的一端与曝气池100连通且另一端与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连通。多个膜管410可以并排设置,每个膜管410的一端与曝气池100连通,曝气池100流出的水可以进入超滤膜组400,每个膜管410的另一端与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连通,经过超滤膜组400过滤后的水流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由此,超滤膜组400的过滤效果好,可以有效的将水体中的抑制性物质过滤出来,从而避免抑制性物质进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对厌氧氨氧化反应造成抑制作用,此外,还可将水体中的污泥颗粒截留,避免污泥颗粒的流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曝气池100内设有曝气装置500,并且曝气池100内的多个膜管410位于曝气装置500上方。例如,如图1所示,曝气装置500可设在超滤膜组400的下端,曝气装置500可以向曝气池100内通入空气,使曝气池100内的水与空气接触充氧,由于空气的流速较高,水随空气的流入进行搅动,加速了空气中的氧融入水中,加强了曝气池100内水中的有机物与微生物与溶解氧接触,从而保证曝气池100内微生物在有充足溶解氧的条件下,对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可选地,曝气装置500包括曝气泵或曝气风机,曝气泵或曝气风机设在曝气池100外面且与曝气装置500相连。在一些实施例中,曝气装置500为鼓风曝气且包括曝气风管和安装在曝气风管末端的曝气盘或曝气管,曝气泵或曝气风机通过曝气风管将空气输送到曝气管或曝气盘,曝气管或曝气盘将空气曝气到曝气池100内。可选地,曝气装置500可以为射流式曝气装置,在此情况下,无需在曝气池100外面设置曝气泵或曝气风机,射流式曝气装置利用射流式水力冲击式空气扩散装置将空气吸入到曝气池100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废水处理系统1000还包括超滤出水池600,超滤膜组400通过超滤出水池600与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连通,超滤出水池600具有微量元素投加口240。例如,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超滤出水池600可设在曝气池100与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之间,超滤出水池600与曝气池100连通,超滤出水池600与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连通,曝气池100中的水经超滤膜组400的过滤,进入到超滤出水池600中,超滤出水池600中的水进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进行厌氧氨氧化反应。超滤出水池600的顶部可设有微量元素投加口240,微量元素投加口240与微量元素投加管相连,微量元素可通过微量元素投加口240投入至超滤出水池600内。由此,可以保证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内的生物反应所需的微量元素充足,使得转化反应高效的进行,脱氮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超滤膜组400通过膜出水管420与超滤出水池600相连,膜出水管420上设有膜出水泵430。具体地,膜出水管420与超滤膜组400的上端连通,膜出水管420上设有膜出水泵430,膜出水泵430可将经过超滤膜组400过滤的水通过膜出水管420泵入到超滤出水池6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膜出水管420上连接有清洗剂投放管421。由此,清洗剂可通过清洗剂投放管421投放至膜出水管420中,便于对膜出水管420中残留的污泥或杂质进行清洗,清洁效果好。
进一步地,清洗剂投放管421位于超滤膜组400和膜出水泵430之间。换言之,清洗剂投放管421与曝气池100和膜出水泵430之间相连的膜出水管420连通,清洗剂可通过清洗剂投放管421投放到膜出水管420内,由此,便于对超滤膜组400和膜出水泵430进行清洗,避免污泥或者杂质堵塞超滤膜组400或膜出水泵4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膜出水管420上连接有反冲洗管440,反冲洗管440与超滤出水池600相连,并且反冲洗管440上设有反冲洗泵450。反冲洗泵450可将超滤出水池中600的水泵送至膜出水管420,由此,可以对膜出水管420进行冲洗,防止污泥或杂质堵塞膜出水管420。
进一步地,反冲洗管440位于清洗剂投放管421和膜出水泵430之间。具体地,反冲洗管440位于超滤膜组400和膜出水泵430之间,反冲洗管440的一端与膜出水管420连通,反冲洗管440的另一端与超滤出水池600连通,并且反冲洗管440上设有反冲洗泵450。反冲洗泵450可将超滤出水池600中的水经过反冲洗管440泵送至超滤膜组400和膜出水泵430,由此,可以对超滤膜组400和膜出水泵430进行清洗,防止污泥或者杂质堵塞超滤膜组400或膜出水泵430,且清洗用水来自超滤出水池600,节约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曝气池100连接有污泥排放管460,污泥排放管460上设有污泥排放泵470。具体地,污泥排放管460可连通在曝气池100邻近底端的侧壁上,污泥排放管460上设有污泥排放泵470,污泥排放泵470可将曝气池100底部多余的污泥通过污泥排放管460抽出,由此,可以对曝气池100内的污泥进行适量的调节,污水净化效果好。
下面参考图1至图3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水处理系统1000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厌氧氨氧化反应器200包括:罐体210、曝气装置500和脱气沉淀分离器300。
罐体210内具有反应室220,反应室220内接种有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如图3所示,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包括厌氧氨氧化细菌内芯231和亚硝酸细菌外壳232,亚硝酸细菌外壳232包覆在厌氧氨氧化细菌内芯121外面。反应室220具有废水进口221和呼吸口222。曝气装置500设在反应室220内,用于曝气。脱气沉淀分离器300设在反应室220内,用于分离气、水和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这里,脱气沉淀分离器300也可以称为三相分离器。
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厌氧氨氧化组合反应器200的废水脱氮过程。
废水由废水进口221连续注入反应室220,曝气装置500向反应室220内供氧曝气,反应室220内形成好氧环境,同时,曝气装置500供给的空气起到搅拌废水的作用,由此反应室220内的废水与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迅速混合,废水与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的剧烈接触以及氧气的充分供给,使废水中的氨氮由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迅速转化。
具体地,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外层的亚硝酸细菌将废水中的大约一半的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氮,然后,亚硝酸盐氮和剩余的氨氮穿过亚硝酸细菌外壳232,与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内部的厌氧氨氧化细菌接触,厌氧氨氧化细菌将亚硝酸盐氮和剩余的氨氮转化为氮气和水。由于厌氧氨氧化细菌内芯231被亚硝酸细菌外壳232完全包裹,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外部为适于亚硝酸细菌转化氨氮的好氧环境,而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内部天然为适于厌氧氨氧化细菌转化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厌氧环境,因此,曝气控制条件精确度要求低。最后,脱氮后的废水溢流到脱气沉淀分离器300内,由此气体(氮气和曝气空气)与水和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分离,分离后的气体由呼吸口222排出,然后,水与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分离,分离后的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从脱气沉淀分离器300返回反应室220内循环使用,与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分离后的水溢流出脱气沉淀分离器300,排出反应室220,输送至后续处理工序。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高效的生物反应转化率,大幅提高了废水脱氮效率且节省了罐体210的体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水处理系统1000,亚硝化反应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在同一个罐体210内进行,设备简单、安装空间要求小且成本低。并且,反应室220内接种的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亚硝酸细菌外壳232包裹厌氧氨氧化细菌内芯231,从而在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内部形成天然的厌氧环境,极大降低了反应室220内的曝气精度的要求,进而保证了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活性以及工艺和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水处理系统1000具有设备和控制简单、成本低、脱氮效果好等优点。
如图3所示,脱气沉淀分离器300包括箱体310,箱体310内形成脱气沉淀腔311,脱气沉淀腔311的底部具有复合细菌颗粒污泥出口312。脱气沉淀腔311内的上部设有隔板320,脱气沉淀腔311的下部的横截面积沿从上向下的方向逐渐减小,隔板320将脱气沉淀腔311的上部分隔成脱气区321和沉淀区322,脱气区321的底部与沉淀区322的底部连通以便脱氮后的废水从反应室220溢流到脱气区321内进而从脱气区321的底部流到沉淀区322内,沉淀区322内设有沉淀斜板或沉淀斜管323以及溢流堰330,溢流堰330内形成溢流槽332,溢流槽332具有通向罐210外部的出水口331。
下面参考图3详细描述脱气沉淀分离器300对水、气体和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的分离过程。
废水中的氨氮被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转化成氮气和水,经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转化后的水中夹带气体和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夹带气体和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的水溢流至脱气沉淀腔311的好氧脱气区321,其中气体从脱气区321逸出,由呼吸口222排出,完成气体分离。与气体分离后的夹带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的水由脱气区321的底部流向好氧沉淀区322,此时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沉淀下沉并在脱气沉淀腔311下部倾斜的内壁的引导下至复合细菌颗粒污泥出口312,由复合细菌颗粒污泥出口312排出脱气沉淀分离器300进入反应室220,继续用于废水脱氮,在脱气沉淀腔311内与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分离后的水溢流至溢流堰330的溢流槽332内,并由出水口331排出反应室220,进行后续处理。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与水上升过程中,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在沉淀斜板或沉淀斜管323的内壁上沉降并滑落到脱气沉淀腔311内,有助于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与水分离,至此,完成水、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和气体的分离。
有利地,如图3所示,与隔板320限定出脱气区321的箱体310部分的上沿低于隔板320的上沿以及与隔板320限定出沉淀区322的箱体310部分的上沿。换言之,箱体310的限定出脱气区321的部分的上沿,低于箱体310的限定出沉淀区322的部分上沿,且低于隔板320的上沿。溢流堰330的上沿可以与箱体310的限定出脱气区321的部分的上沿平齐或高于箱体310的限定出脱气区321的部分的上沿,并且溢流堰330的上沿低于箱体310的限定出沉淀区322的部分上沿以及隔板320的上沿。由此可以防止脱气区321内的水从上方溢流至沉淀区322,保证脱气区321内的水从脱气区321底部流至沉淀区322,进而使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充分分离,并且沉淀区322内的水溢流至溢流槽332内,避免了溢流槽332内的水中夹带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
可选地,继续参照图3所示的实施例,箱体310的横截面为矩形,箱体310的下部的第一纵侧壁313的下端向下延伸超过箱体310的下部的第二纵侧壁314的下端,且第一纵侧壁313的下端与第二纵侧壁314的下端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由此可以有利地避免反应室220内的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通过复合细菌颗粒污泥出口312进入脱气沉淀分离器300的脱气沉淀腔311内。
例如,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箱体310的四个纵向侧壁中,沿水平方向长度较长的两个纵向侧壁分别为第一纵侧壁313和第二纵侧壁314,第一纵侧壁313的下端和第二纵侧壁314的下端相对于第一纵侧壁313的上端和第二纵侧壁314的上端相互邻近,第一纵侧壁313的下端位于第二纵侧壁314的下端的下方,且第一纵侧壁313的下端和第二纵侧壁314的下端在水平面内的投影重叠,第一纵侧壁313的下端与第二纵侧壁314的下端之间的间隙构成复合细菌颗粒污泥出口312,由此一方面可以保证脱气沉淀腔311内的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沉淀后能够通过复合细菌颗粒污泥出口312顺利返回反应室220,且另一方面该复合细菌颗粒污泥出口312的结构能够阻挡反应室220内的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从复合细菌颗粒污泥出口312进入脱气沉淀腔311,保证脱气沉淀分离器300的复合细菌颗粒污泥230分离效果。
可选地,罐体210的顶部(或废水进口)上设有微量元素投加口240。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微量元素投加口240与微量元素投加管相连,微量元素可通过微量元素投加口240添加到反应室220内。由此,可以保证反应室220内的生物反应所需的微量元素充足,使得转化反应高效的进行,脱氮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罐体210设有污泥排放口223。例如,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污泥排放口223可设在罐体210的底部,污泥排放口223与污泥排放管460相连,多余的污泥可由污泥排放口223排出罐体21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废水处理系统10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废水处理工艺方向依次连接的曝气池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其中,所述曝气池内设有用于对从所述曝气池流向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废水进行过滤的超滤膜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滤膜组包括:
多个膜管,每个所述膜管的一端与所述曝气池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池内设有曝气装置且多个所述膜管位于所述曝气装置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超滤出水池,所述超滤膜组通过所述超滤出水池与所述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连通,所述超滤出水池具有微量元素投加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滤膜组通过膜出水管与所述超滤出水池相连,所述膜出水管上设有膜出水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出水管上连接有清洗剂投放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洗剂投放管位于所述超滤膜组和所述膜出水泵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膜出水管上连接有反冲洗管,所述反冲洗管与所述超滤出水池相连且所述反冲洗管上设有反冲洗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冲洗管位于所述清洗剂投放管和所述膜出水泵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池连接有污泥排放管,所述污泥排放管上设有污泥排放泵。
CN201721036421.5U 2017-08-18 2017-08-18 废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074185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36421.5U CN207418503U (zh) 2017-08-18 2017-08-18 废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36421.5U CN207418503U (zh) 2017-08-18 2017-08-18 废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18503U true CN207418503U (zh) 2018-05-29

Family

ID=62315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36421.5U Active CN207418503U (zh) 2017-08-18 2017-08-18 废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185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081533A1 (en) Batch-continuous process and reactor
US20100133196A1 (en) Combined gravity separation-filtration for conducting treatment processes in solid-liquid systems
CN201746426U (zh) 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装置
CN109970289A (zh) 一种城镇污水处理提标深度处理工艺及装置
KR100357042B1 (ko) 입상활성슬러지 공법을 이용한 수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CN207748958U (zh) 一种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JP6630054B2 (ja) 排水処理方法及び排水処理装置
CN204185333U (zh) 一体化深度处理系统
CN201578926U (zh) 芬顿自动砂滤器
CN207361991U (zh) 废水处理系统
CN109809653A (zh) 一种中高浓度综合污水脱氮除磷处理工艺
CN207418503U (zh) 废水处理系统
CZ57098A3 (cs) Způsob čištění odpadních vod
CN102557244B (zh) 曝气生物滤池
CN207748994U (zh) 一种印染含锑污水处理系统
JP2000084578A (ja) 接触曝気槽
CN109928497A (zh) 一种改良型升流式复合缺氧池
WO2018153992A1 (en) Filtering of wastewater by cake filtration
CN209292155U (zh) 一种mic工艺污水处理装置
CN207619192U (zh) 废水处理系统
JP2011189288A (ja) リン回収装置
JP6548937B2 (ja) 排水処理方法及び排水処理装置
JP4335193B2 (ja) 有機性廃水の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CN109833752A (zh) 气体处理系统
JP4124957B2 (ja) ろ過体の洗浄方法及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