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17137U - 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 - Google Patents

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17137U
CN207417137U CN201721344310.0U CN201721344310U CN207417137U CN 207417137 U CN207417137 U CN 207417137U CN 201721344310 U CN201721344310 U CN 201721344310U CN 207417137 U CN207417137 U CN 2074171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whirling
wheel
transmission belt
power
prewhir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4431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梓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Tongyu Apocalypse Avi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Tongyu Apocalypse Avi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Tongyu Apocalypse Avi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Tongyu Apocalypse Aviation Equipm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34431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171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171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171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涉及航空技术领域,解决解决现有的旋翼机的预旋机构灵活性差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预旋动力装置、预旋动力输入轮、预旋动力输出轮以及预旋动力传动机构,其中:预旋动力装置与预旋动力输入轮相连接且能驱动预旋动力输入轮转动;预旋动力传动机构包括一级传动机构和二级传动机构,一级传动机构和二级传动机构各自均存在传动状态以及制动状态,一级传动机构和二级传动机构相连接,预旋动力输入轮依次通过一级传动机构、二级传动机构与预旋动力输出轮相连接且能通过同时处于传动状态的一级传动机构、二级传动机构带动预旋动力输出轮转动。本实用新型用于提高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
背景技术
旋翼机为一种利用前飞时的相对气流吹动旋翼自转以产生升力的旋翼航空器,它的前进力由发动机带动螺旋桨直接提供,是一种介于直升机和飞机之间的飞行器。旋翼机飞行时,升力主要由旋翼产生,固定机翼仅提供部分升力,有的旋翼机甚至没有固定机翼,全部升力都靠旋翼产生。由于旋翼机的旋翼旋转的动力是由旋翼机前进而获得。万一发动机在空中停车螺旋桨不转了,此时旋翼机因为具有惯性继续维持前飞的状态,并由于重力和空气阻力逐渐减低速度和高度,就在这高度下降的同时,也就有了自下而上的相对气流,旋翼就能可自转提供升力。
旋翼机发展至今,技术不断更新,在保持自己安全简洁的基础上,性能也不断向直升机靠近,由于有了预旋机构,大大的缩短了起飞距离,甚至达到垂直起飞的能力,这也大大提高了它的优势。
但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现有的旋翼机的预旋机构仅存在一个层级的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如果发生故障,无法及时制动会导致传动机构运行时间延长,能量损耗增大,控制灵活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以解决现有的旋翼机的预旋机构灵活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包括预旋动力装置、预旋动力输入轮、预旋动力输出轮以及预旋动力传动机构,其中:
所述预旋动力装置与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相连接且能驱动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转动;所述预旋动力传动机构包括一级传动机构和二级传动机构,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和所述二级传动机构各自均存在传动状态以及制动状态,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和所述二级传动机构相连接,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依次通过所述一级传动机构、所述二级传动机构与所述预旋动力输出轮相连接且能通过同时处于传动状态的所述一级传动机构、所述二级传动机构带动所述预旋动力输出轮转动;处于制动状态的所述一级传动机构、所述二级传动机构均能断开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与所述预旋动力输出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所述预旋动力输出轮与旋翼机的旋翼相连接且能在所述旋翼机的旋翼正常运行前带动所述旋翼机的旋翼转动。
优选地,所述预旋动力输出轮为齿轮,所述预旋动力输出轮通过轴与所述旋翼机的旋翼连接;
所述二级传动机构包括旋转马达和主动齿轮,所述旋转马达与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相连接,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旋转马达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二级传动机构处于传动状态时,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预旋动力输出轮相啮合,所述二级传动机构处于制动状态时,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预旋动力输出轮沿所述主动齿轮的轴线方向上有间隙。
优选地,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包括传动带、预旋中间轮和气动离合装置,其中,所述传动带套设置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与所述预旋中间轮上,所述预旋中间轮通过传动轴与所述旋转马达连接,所述气动离合装置与所述传动带相配合,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处于传动状态时,所述气动离合装置挤压所述传动带,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通过所述传动带带动所述预旋中间轮转动,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处于制动状态时,所述气动离合装置松开所述传动带,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转动时,所述预旋中间轮保持静止状态。
优选地,所述气动离合装置包括压紧装置、气动施压机构和连接板,其中:
所述压紧装置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气动施压机构连接,所述气动施压机构与动力装置连接,在所述动力装置的作用下所述气动施压机构能驱动所述压紧装置挤压所述传动带使所述传动带抱紧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和所述预旋中间轮或松开所述传动带使所述传动带松开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和所述预旋中间轮;所述气动施压机构为气缸,所述气动施压机构的活塞杆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气动离合装置还包括制动板,所述制动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连接板连接且所述连接板能带动所述制动板移动,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处于制动状态时,所述制动板挤压所述传动带使松开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和所述预旋中间轮的所述传动带锁定在所述预旋中间轮上,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处于传动状态时,所述制动板松开所述传动带。
优选地,所述制动板的形状为“7”字形;所述制动板包括压板和与所述压板连接的制动连接板,所述压板位于套设在所述预旋中间轮上的所述传动带的上方,所述制动连接板一端设置有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板上开设有长条孔,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长条孔内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长条孔为紧配合,所述压板能挤压所述传动带使松开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和所述预旋中间轮的所述传动带锁定在所述预旋中间轮上或所述压板能松开所述传动带。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接触,所述限位螺栓拧入所述连接板内时,所述限位螺栓挤压所述连接件使所述连接件沿所述长条孔的长度方向上移动;所述连接件的形状为圆柱形。
优选地,所述气动离合装置还包括防脱板,所述防脱板的一端与用以支撑所述预旋中间轮的支架可拆卸连接,所述防脱板的另一端位于所述预旋中间轮上的所述传动带上方。
优选地,所述传动轴包括传动轴外壳和设置在所述传动轴外壳内的传动软轴,所述传动软轴的一端与所述预旋中间轮可拆卸连接,所述传动软轴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马达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和所述预旋中间轮上均设置有传动带安装槽,所述传动带位于所述传动带安装槽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解决现有的旋翼机的预旋机构灵活性差的技术问题,一级传动机构、二级传动机构均能断开预旋动力输入轮与预旋动力输出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避免该其中一个传动机构如果发生故障,无法及时制动导致传动机构运行时间延长,能量损耗增大,控制灵活性较差的情况;预旋动力输入轮与预旋中间轮通过气动离合装置控制两种的传动状态,灵活性好,且气动离合装置的结构简单;气动离合装置还包括制动板,避免一级传动机构处于制动状态时,传动带从预旋中间轮脱离的情况;防脱板也具有防止传动带从预旋中间轮脱离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级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级传动机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连接板与制动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级传动机构的主视图;
图5是二级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预旋动力输入轮;2-预旋动力输出轮;3-二级传动机构;31-旋转马达;32-主动齿轮;4-气动离合装置;41-压紧装置;42-气动施压机构;43-连接板;431-长条孔;44-制动板;441-压板;442-制动连接板;45-防脱板;5-预旋中间轮;6-传动带;7-传动轴;71-传动轴外壳;8-连接件;9-支架;10-传动带安装槽;11-限位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包括预旋动力装置、预旋动力输入轮1、预旋动力输出轮2以及预旋动力传动机构,其中:
预旋动力装置与预旋动力输入轮1相连接且能驱动预旋动力输入轮1转动;预旋动力传动机构包括一级传动机构和二级传动机构3,一级传动机构和二级传动机构3各自均存在传动状态以及制动状态,一级传动机构和二级传动机构 3相连接,预旋动力输入轮1依次通过一级传动机构、二级传动机构3与预旋动力输出轮2相连接且能通过同时处于传动状态的一级传动机构、二级传动机构3带动预旋动力输出轮转动;处于制动状态的一级传动机构、二级传动机构 3均能断开预旋动力输入轮1与预旋动力输出轮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预旋动力输出轮2与旋翼机的旋翼相连接且能在旋翼机的旋翼正常运行前带动旋翼机的旋翼转动,解决现有的旋翼机的预旋机构灵活性差的技术问题,一级传动机构、二级传动机构均能断开预旋动力输入轮与预旋动力输出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避免该其中一个传动机构如果发生故障,无法及时制动导致传动机构运行时间延长,能量损耗增大,控制灵活性较差的情况。旋翼机启动时,一级传动机构和二级传动机构3同时处于传动状态,使得旋翼机的旋翼转动,缩短了起飞距离,旋翼机起飞后,通过旋翼的自转带动旋翼机飞行,此时,一级传动机构和二级传动机构3同时处于制动状态。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预旋动力输出轮2为齿轮,预旋动力输出轮2通过轴与旋翼机的旋翼连接;二级传动机构3包括旋转马达31和主动齿轮32,旋转马达31与预旋动力输入轮1相连接,主动齿轮32与旋转马达31的输出端连接,二级传动机构3处于传动状态时,旋转马达31启动,旋转马达31的输出端带动主动齿轮32向上移动,至到主动齿轮32与预旋动力输出轮2相啮合,旋转马达31关闭;二级传动机构3处于制动状态时,旋转马达31启动,旋转马达31的输出端带动主动齿轮32向下移动,至到主动齿轮32与预旋动力输出轮2沿主动齿轮32的轴线方向上有间隙,旋转马达31关闭。二级传动机构3 处于制动状态时,主动齿轮32与预旋动力输出轮2不啮合,断开预旋动力输入轮1与预旋动力输出轮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即使一级传动机构处于传动状态,旋翼机的旋翼处于自转的状态。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一级传动机构包括传动带6、预旋中间轮5和气动离合装置4,其中,传动带6套设置预旋动力输入轮1与预旋中间轮5上,预旋中间轮5通过传动轴7与旋转马达31连接,气动离合装置4与传动带6相配合,一级传动机构处于传动状态时,气动离合装置4挤压传动带6,预旋动力输入轮1通过传动带6带动预旋中间轮5转动,一级传动机构处于制动状态时,气动离合装置4松开传动带6,预旋动力输入轮1转动时,预旋中间轮5保持静止状态;气动离合装置4包括压紧装置41、气动施压机构42和连接板43,其中:压紧装置41通过连接板43与气动施压机构42连接,气动施压机构42 与动力装置连接,气动施压机构42可以为气缸,气动施压机构42的活塞杆与连接板43连接,在动力装置的作用下气动施压机构42能驱动压紧装置41挤压传动带6使传动带6抱紧预旋动力输入轮1和预旋中间轮5或松开传动带6使传动带6松开预旋动力输入轮1和预旋中间轮5,当气动施压机构42的活塞杆向外伸出,压紧装置41朝靠近传动带6的方向移动,至到压紧装置41压紧传动带6,使传动带6处于绷紧状态,此时,一级传动机构处于传动状态,预旋动力输入轮1通过传动带6带动预旋中间轮5转动;当气动施压机构42的活塞杆向内缩进,压紧装置41朝远离传动带6的方向移动,至到压紧装置41松开传动带6,此时,一级传动机构处于制动状态,预旋动力输入轮1转动时,预旋中间轮5保持静止状态。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气动离合装置4还包括制动板44,制动板44通过连接件8与连接板43连接且连接板43能带动制动板44移动,一级传动机构处于制动状态时,制动板44挤压传动带6使松开预旋动力输入轮1和预旋中间轮5的传动带6锁定在预旋中间轮5上,一级传动机构处于传动状态时,制动板 44松开传动带6,制动板44的作用是当传动带6处于松开预旋动力输入轮1 和预旋中间轮5的状态时,防止传动带6脱离预旋中间轮5。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制动板44的形状为“7”字形;制动板44包括压板 441和与压板441连接的制动连接板442,压板441位于套设在预旋中间轮5 上的传动带6的上方,制动连接板442一端设置有连接件8,连接板43上开设有长条孔431,连接件8设置在长条孔431内且连接件8与长条孔431为紧配合,压板441能挤压传动带6使松开预旋动力输入轮1和预旋中间轮5的传动带6锁定在预旋中间轮5上或压板441能松开传动带6。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连接板43上设置有限位螺栓11,限位螺栓11的一端与连接件8接触,限位螺栓11拧入连接板43内时,限位螺栓11挤压连接件 8使连接件8沿长条孔431的长度方向上移动;连接件8的形状可以为圆柱形。当一级传动机构处于制动状态时,制动板44出现不能挤压设置在预旋中间轮5 上的传动带6使得动带6锁定在预旋中间轮5上,此时,可以调节限位螺栓11,限位螺栓11向连接板43内拧入,限位螺栓11推动连接件8沿条形孔431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减小压板441与预旋中间轮5的传动带6之间的间隙,使得一级传动机构处于制动状态时,压板442能够能挤压设置在预旋中间轮5上的传动带6使得动带6锁定在预旋中间轮5上。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气动离合装置4还包括防脱板45,防脱板45的一端与用以支撑预旋中间轮5的支架9可拆卸连接,防脱板45的另一端位于预旋中间轮5上的传动带6上方,防脱板45与预旋中间轮5上的传动带6之间有间隙,使得防脱板45不会影响传动带6带动预旋中间轮5转动,同时,当传动带 6松开动力输入轮1和预旋中间轮5时,防脱板45防止传动带6脱离预旋中间轮5。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传动轴7包括传动轴外壳71和设置在传动轴外壳 71内的传动软轴,传动软轴的一端与预旋中间轮5可拆卸连接,传动软轴的另一端与旋转马达31可拆卸连接。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预旋动力输入轮1和预旋中间轮5上均设置有传动带安装槽10,传动带6位于传动带安装槽10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一级传动机构、二级传动机构均能断开预旋动力输入轮与预旋动力输出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避免该其中一个传动机构如果发生故障,无法及时制动导致传动机构运行时间延长,能量损耗增大,控制灵活性较差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旋动力装置、预旋动力输入轮(1)、预旋动力输出轮(2)以及预旋动力传动机构,其中:
所述预旋动力装置与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1)相连接且能驱动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1)转动;所述预旋动力传动机构包括一级传动机构和二级传动机构(3),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和所述二级传动机构(3)各自均存在传动状态以及制动状态,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和所述二级传动机构(3)相连接,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1)依次通过所述一级传动机构、所述二级传动机构(3)与所述预旋动力输出轮(2)相连接且能通过同时处于传动状态的所述一级传动机构、所述二级传动机构(3)带动所述预旋动力输出轮转动;处于制动状态的所述一级传动机构、所述二级传动机构(3)均能断开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1)与所述预旋动力输出轮(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所述预旋动力输出轮(2)与旋翼机的旋翼相连接且能在所述旋翼机的旋翼正常运行前带动所述旋翼机的旋翼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旋动力输出轮(2)为齿轮,所述预旋动力输出轮(2)通过轴与所述旋翼机的旋翼连接;
所述二级传动机构(3)包括旋转马达(31)和主动齿轮(32),所述旋转马达(31)与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1)相连接,所述主动齿轮(32)与所述旋转马达(3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二级传动机构(3)处于传动状态时,所述主动齿轮(32)与所述预旋动力输出轮(2)相啮合,所述二级传动机构(3)处于制动状态时,所述主动齿轮(32)与所述预旋动力输出轮(2)沿所述主动齿轮(32)的轴线方向上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包括传动带(6)、预旋中间轮(5)和气动离合装置(4),其中,所述传动带(6)套设置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1)与所述预旋中间轮(5)上,所述预旋中间轮(5)通过传动轴(7)与所述旋转马达(31)连接,所述气动离合装置(4)与所述传动带(6)相配合,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处于传动状态时,所述气动离合装置(4)挤压所述传动带(6),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1)通过所述传动带(6)带动所述预旋中间轮(5)转动,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处于制动状态时,所述气动离合装置(4)松开所述传动带(6),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1)转动时,所述预旋中间轮(5)保持静止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离合装置(4)包括压紧装置(41)、气动施压机构(42)和连接板(43),其中:
所述压紧装置(41)通过所述连接板(43)与所述气动施压机构(42)连接,所述气动施压机构(42)与动力装置连接,在所述动力装置的作用下所述气动施压机构(42)能驱动所述压紧装置(41)挤压所述传动带(6)使所述传动带(6)抱紧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1)和所述预旋中间轮(5)或松开所述传动带(6)使所述传动带(6)松开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1)和所述预旋中间轮(5);
所述气动施压机构(42)为气缸,所述气动施压机构(42)的活塞杆与所述连接板(4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离合装置(4)还包括制动板(44),所述制动板(44)通过连接件(8)与所述连接板(43)连接且所述连接板(43)能带动所述制动板(44)移动,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处于制动状态时,所述制动板(44)挤压所述传动带(6)使松开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1)和所述预旋中间轮(5)的所述传动带(6)锁定在所述预旋中间轮(5)上,所述一级传动机构处于传动状态时,所述制动板(44)松开所述传动带(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板(44)的形状为“7”字形;
所述制动板(44)包括压板(441)和与所述压板(441)连接的制动连接板(442),所述压板(441)位于套设在所述预旋中间轮(5)上的所述传动带(6)的上方,所述制动连接板(442)一端设置有所述连接件(8),所述连接板(43)上开设有长条孔(431),所述连接件(8)设置在所述长条孔(431)内且所述连接件(8)与所述长条孔(431)为紧配合,所述压板(441)能挤压所述传动带(6)使松开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1)和所述预旋中间轮(5)的所述传动带(6)锁定在所述预旋中间轮(5)上或所述压板(441)能松开所述传动带(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43)上设置有限位螺栓(11),所述限位螺栓(11)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8)接触,所述限位螺栓(11)拧入所述连接板(43)内时,所述限位螺栓(11)挤压所述连接件(8)使所述连接件(8)沿所述长条孔(431)的长度方向上移动;所述连接件(8)的形状为圆柱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离合装置(4)还包括防脱板(45),所述防脱板(45)的一端与用以支撑所述预旋中间轮(5)的支架(9)可拆卸连接,所述防脱板(45)的另一端位于所述预旋中间轮(5)上的所述传动带(6)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7)包括传动轴外壳(71)和设置在所述传动轴外壳(71)内的传动软轴,所述传动软轴的一端与所述预旋中间轮(5)可拆卸连接,所述传动软轴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马达(31)可拆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旋动力输入轮(1)和所述预旋中间轮(5)上均设置有传动带安装槽(10),所述传动带(6)位于所述传动带安装槽(10)内。
CN201721344310.0U 2017-10-18 2017-10-18 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 Active CN2074171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44310.0U CN207417137U (zh) 2017-10-18 2017-10-18 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44310.0U CN207417137U (zh) 2017-10-18 2017-10-18 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17137U true CN207417137U (zh) 2018-05-29

Family

ID=623117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44310.0U Active CN207417137U (zh) 2017-10-18 2017-10-18 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171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31851A (zh) * 2018-09-21 2019-01-04 湖南湘晨飞机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旋翼机预旋离合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31851A (zh) * 2018-09-21 2019-01-04 湖南湘晨飞机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旋翼机预旋离合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17137U (zh) 旋翼机预旋切换机构
CN110435883A (zh) 一种并排反向双旋翼直升机传动系统
CN114110107B (zh) 一种发动机前置无人直升机传动系统
CN103921948B (zh) 混合动力双发式共轴双桨直升机
CN209008127U (zh) 纸张覆膜切割设备的覆膜装置
CN203125999U (zh) 一种压力机的编码器安装结构
CN202717027U (zh) 组合传动式挂浆机
CN207030816U (zh) 一种防脱线的舞台收线装置
CN211106326U (zh) 一种柔版印刷机的网纹辊传动装置
CN201220904Y (zh) 叠式制动器的松闸装置
CN204057826U (zh) 四卷筒抓斗卸船机卷筒单动换绳系统
CN207844201U (zh) 一种用于炼铁厂输送机的传动装置
CN207892932U (zh) 一种皮带牵引液压站内循环装置
CN207380639U (zh) 一种防尘计算机主机箱
CN201582351U (zh) 反向闭锁结构减速器
CN102537216B (zh) 一种链牵引机械专用机械软起动传动装置
CN205004940U (zh) 应用于空气预热系统的永磁减速离合器及该空气预热系统
CN104158121B (zh) 一种高压线巡检机器人装置
CN205894810U (zh) 一种驱动的机械同步装置
CN209469531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偏航限位装置
CN220727065U (zh) 一种便于更换皮带轮的箱体
CN211766327U (zh) 一种固定翼无人机的降落伞固定装置
CN207896801U (zh) 一种双速减速电机
CN210457046U (zh) 一种浅底坑加装电梯用安全顶杆
CN205061304U (zh) 一种新型矿井提升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