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98028U - 辅助触点单元以及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辅助触点单元以及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398028U CN207398028U CN201720965901.3U CN201720965901U CN207398028U CN 207398028 U CN207398028 U CN 207398028U CN 201720965901 U CN201720965901 U CN 201720965901U CN 207398028 U CN207398028 U CN 2073980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lding trace
- shell
- auxiliary contact
- welding
- contact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辅助触点单元,其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动触点以及静触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设置且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间;动触点和静触点安装于容置空间内;其中,第一壳体上形成有多条第一焊痕,第二壳体上形成有多条第二焊痕,多条第一焊痕分别对应于多条第二焊痕,以供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焊接固定。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形成相互对应的第一焊痕和第二焊痕的结构,替代现有辅助触点单元采用扣件和扣槽配合的结构。基于上述设计,能够减少在辅助触点单元两个壳体接合处出现缝隙,从而减少风沙侵入容置空间而影响静触点和动触点工作,有效提高了辅助触点单元的防护等级,提升了触点吸合断开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接触器的辅助触点的闭合防护设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辅助触点单元以及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辅助触点单元一般适于在5A以下的回路中使用,由于回路电流较小,所使用的动触点和静触点的尺寸较小。现有电磁接触器的辅助触点单元包括两个相互扣合的壳体110,120。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示出了一种现有辅助触点单元的打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图2示出了该辅助触点单元的闭合状态的立体示意图。其中,该辅助触点单元的两个壳体110,120上分别设置有相对应的扣件131,132,133和扣槽,通过扣件131,132,133与扣槽的卡扣配合,实现两个壳体110,120的扣接闭合。然而,基于上述结构,两个壳体110,120的接合处容易产生缝隙C,且上述辅助触点单元处于风沙较大的环境下时,风沙会由这些缝隙C进入壳体110,120内部,附着于动触点和静触点上,触点动作时因为有异物附着在表面上,导致触点的吸合不稳定,影响电磁接触器在风沙环境中的工作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闭合严密的辅助触点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适应风沙环境的电磁接触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辅助触点单元,用于电磁接触器,其中,所述辅助触点单元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动触点以及静触点;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间;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有多条第一焊痕,所述第二壳体上形成有多条第二焊痕,多条所述第一焊痕分别对应于多条所述第二焊痕,以供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焊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焊痕凸出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且所述第二焊痕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一焊痕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焊痕的尺寸,而使所述第一焊痕与第二焊痕形成过盈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焊痕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且所述第二焊痕凸出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二焊痕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焊痕的尺寸,而使所述第一焊痕与第二焊痕形成过盈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每个所述第一焊痕和与其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焊痕中,其中一个为凸出而成,其中另一个为凹陷而成,且凸出而成的其中一个的尺寸大于凹陷而成的其中另一个的尺寸,而使所述第一焊痕与第二焊痕形成过盈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焊痕与第二焊痕的截面为相互匹配的三角形、半圆弧形或矩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多条所述第一焊痕中,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焊痕之间断开;和/或,多条所述第二焊痕中,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焊痕之间断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多条所述第一焊痕中,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焊痕之间以圆角形焊痕连接;和/或,多条所述第二焊痕中,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焊痕之间以圆角形焊痕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焊痕以结晶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焊痕以结晶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焊痕与第二焊痕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焊接,以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互焊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包括电磁系统、触头系统以及灭弧装置,所述触头系统包括辅助触点单元,其中,所述辅助触点单元为所述的辅助触点单元。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辅助触点单元以及电磁接触器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辅助触点单元,通过在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形成相互对应的第一焊痕和第二焊痕的结构,替代了现有辅助触点单元采用扣件和扣槽配合的结构。基于上述设计,能够减少在辅助触点单元的两个壳体的接合处出现缝隙,从而减少风沙侵入容置空间而影响静触点和动触点工作,有效提高了辅助触点单元的防护等级,提升了触点吸合断开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辅助触点单元的一实施方式中,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对两个壳体上的第一焊痕和第二焊痕进行焊接。由于在超声波焊接是将高频信号转换为高频机械振动,在焊接过程中,高机械振动加压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使得两个壳体表面的内在分子间摩擦,从而实现两个壳体焊接后的接合处不会产生缝隙,避免风沙侵入容置空间而影响静触点和动触点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辅助触点单元的防护等级,进一步提升了触点吸合断开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磁接触器,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辅助触点单元,该电磁接触器能够满足在风沙环境中的工作要求,提高设备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一种现有辅助触点单元的打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示出的辅助触点单元的闭合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辅助触点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示出的辅助触点单元的第一壳体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示出的辅助触点单元的第二壳体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10.壳体;
120.壳体;
131.扣件;
132.扣件;
133.扣件;
200.辅助触点单元;
210.第一壳体;
211.第一焊痕;
220.第二壳体;
221.第二焊痕;
C.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所述附图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相对”、“相邻”、“之间”等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辅助触点单元实施方式
参阅图3,图3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能够体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辅助触点单元200的立体示意图,并具体表示辅助触点单元200的两壳体相互分离的状态。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辅助触点单元200是以应用于电磁接触器的出触点单元为例进行说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为将该辅助触点单元200应用于其他设备中,而对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多种改型、添加、替代、删除或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仍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辅助触点单元200的原理的范围内。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辅助触点单元200主要包括两个壳体和多个触点,且多个触点至少包括静触点和动触点。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在以下的示例性说明中,将辅助触点单元200的两个壳体分别命名为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同时,配合参阅图4和图5,图4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辅助触点单元200的第一壳体210的局部放大图,以具体表示第一壳体210的第一焊痕211;图5中代表性地示出了辅助触点单元200的第二壳体220的局部放大图,以具体表示第二壳体220的第二焊痕221。以下结合上述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辅助触点单元200的各主要结构和连接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相对设置,且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在相互对接闭合后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间。动触点和静触点安装在容置空间内,且并未与图中示出。其中,第一壳体210上形成有多条第一焊痕211,第二壳体220上形成有多条第二焊痕221,多条第一焊痕211分别对应于多条第二焊痕221,以供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相互焊接固定。
容易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对接闭合后形成有容置空间,因此两个壳体的至少其中之一为具有侧壁的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以第一壳体210具有侧壁而第二壳体220近似呈板状结构进行说明的,但并不以此为限。其中,第一焊痕211凸出形成于第一壳体210,第二焊痕221凹陷形成于第二壳体220。进一步地,第一焊痕211的尺寸大于第二焊痕221的尺寸,而使第一焊痕211与第二焊痕221形成过盈配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焊痕211亦可凹陷形成于第一壳体210,第二焊痕221可凸出形成于第二壳体220。进一步地,第二焊痕221的尺寸大于第一焊痕211的尺寸,而使第一焊痕211与第二焊痕221形成过盈配合。承上所示,第一焊痕211和第二焊痕221的设置方式并不唯一,即,每个第一焊痕211和与其对应的一个第二焊痕221中,其中一个为凸出而成,其中另一个为凹陷而成,且凸出而成的其中一个的尺寸大于凹陷而成的其中另一个的尺寸,而使第一焊痕211与第二焊痕221形成过盈配合。举例来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焊痕211的高度和宽度尺寸可以为0.5×0.5,相应地,第二焊痕221的高度和高度尺寸可以为0.4×0.4,并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焊痕211的截面可以优选为突出于第一壳体210的三角形,且第二焊痕221的截面可以优选为凹陷于第二壳体220的三角形(三角形截面的凹槽)。在其他实施方式在,第一焊痕211和第二焊痕221的截面还可以优选为相互匹配的半圆弧形、矩形或其他形状。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条第一焊痕211中相邻的两条第一焊痕211之间以圆角形焊痕连接,或者设有延伸焊痕(如图5的两条成角度连接的第二焊痕221的连接处的延伸焊痕)。相似地,各条第二焊痕221中的相邻的两条第二焊痕221之间的连接形式亦可选用上述设计。基于上述设计,可以在对第一焊痕211与第二焊痕221的焊接过程中,避免由于焊痕连接处空隙较小而导致焊接材料或壳体材料溢出的情况发生。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各条第一焊痕211中的相邻的两条第一焊痕211之间断开,各条第二焊痕221中的相邻的两条第二焊痕221之间断开,避免在焊接过程中由于不同焊痕的相接处的焊接材料堆积过多而导致溢出的情况发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焊痕211或第二焊痕221均可通过结晶方式形成于第一壳体210或第二壳体220表面,并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是采用焊接的方式接合在一起,进一步地,可优选超声波焊接工艺,即第一焊痕211与第二焊痕221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焊接,以使第一壳体210与第二壳体220相互焊接固定。使用超声波焊接工艺进行焊接时,超声波焊接机产生例如20KHZ的高压、高频信号,通过换能系统,将该高压高频信号转换为高频机械振动并加压在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上,通过壳体表面内在分子间的摩擦使第一焊痕211与第二焊痕221处的温度升高,并将壳体处于该处的材料熔化并填充于两个壳体接口的空隙,振动停止后工件在一定的压力下冷却定型。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辅助触点单元仅仅是能够采用本发明原理的许多种辅助触点单元中的一个示例。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原理绝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本说明书中描述的辅助触点单元的任何细节或辅助触点单元的任何部件。
电磁接触器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电磁接触器。在该电磁接触器的其中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其主要包括电磁系统、触头系统以及灭弧装置。其中,触头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辅助触点单元。基于辅助触点单元的设计,该电磁接触器能够适应风沙环境中的工作要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辅助触点单元,通过在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形成相互对应的第一焊痕和第二焊痕的结构,替代了现有辅助触点单元采用扣件和扣槽配合的结构。基于上述设计,能够减少在辅助触点单元的两个壳体的接合处出现缝隙,从而减少风沙侵入容置空间而影响静触点和动触点工作,有效提高了辅助触点单元的防护等级,提升了触点吸合断开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辅助触点单元的一实施方式中,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对两个壳体上的第一焊痕和第二焊痕进行焊接。由于在超声波焊接是将高频信号转换为高频机械振动,在焊接过程中,高机械振动加压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使得两个壳体表面的内在分子间摩擦,从而实现两个壳体焊接后的接合处不会产生缝隙,避免风沙侵入容置空间而影响静触点和动触点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辅助触点单元的防护等级,进一步提升了触点吸合断开的稳定性。
再者,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磁接触器,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辅助触点单元,该电磁接触器能够满足在风沙环境中的工作要求,提高设备工作的稳定性。
以上详细地描述和/或图示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辅助触点单元以及电磁接触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这里所描述的特定实施方式,相反,每个实施方式的组成部分和/或步骤可与这里所描述的其它组成部分和/或步骤独立和分开使用。一个实施方式的每个组成部分和/或每个步骤也可与其它实施方式的其它组成部分和/或步骤结合使用。在介绍这里所描述和/或图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时,用语“一个”、“一”和“上述”等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此外,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字限制。
虽然已根据不同的特定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辅助触点单元以及电磁接触器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认识到可在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进行改动。
Claims (10)
1.一种辅助触点单元,用于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触点单元包括: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间;以及
动触点和静触点,安装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有多条第一焊痕,所述第二壳体上形成有多条第二焊痕,多条所述第一焊痕分别对应于多条所述第二焊痕,以供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焊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点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痕凸出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且所述第二焊痕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一焊痕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焊痕的尺寸,而使所述第一焊痕与第二焊痕形成过盈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点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痕凹陷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且所述第二焊痕凸出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且所述第二焊痕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焊痕的尺寸,而使所述第一焊痕与第二焊痕形成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点单元,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焊痕和与其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二焊痕中,其中一个为凸出而成,其中另一个为凹陷而成,且凸出而成的其中一个的尺寸大于凹陷而成的其中另一个的尺寸,而使所述第一焊痕与第二焊痕形成过盈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触点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痕与第二焊痕的截面为相互匹配的三角形、半圆弧形或矩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点单元,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第一焊痕中,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焊痕之间断开;和/或,多条所述第二焊痕中,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焊痕之间断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点单元,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第一焊痕中,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一焊痕之间以圆角形焊痕连接;和/或,多条所述第二焊痕中,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焊痕之间以圆角形焊痕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触点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痕以结晶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焊痕以结晶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1~4、6~8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触点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痕与第二焊痕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焊接,以使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互焊接固定。
10.一种电磁接触器,包括电磁系统、触头系统以及灭弧装置,所述触头系统包括辅助触点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触点单元为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触点单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965901.3U CN207398028U (zh) | 2017-08-03 | 2017-08-03 | 辅助触点单元以及电磁接触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965901.3U CN207398028U (zh) | 2017-08-03 | 2017-08-03 | 辅助触点单元以及电磁接触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398028U true CN207398028U (zh) | 2018-05-22 |
Family
ID=62418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965901.3U Active CN207398028U (zh) | 2017-08-03 | 2017-08-03 | 辅助触点单元以及电磁接触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39802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85219A1 (ja) * | 2020-10-21 | 2022-04-28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補助接点ユニット |
-
2017
- 2017-08-03 CN CN201720965901.3U patent/CN20739802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085219A1 (ja) * | 2020-10-21 | 2022-04-28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補助接点ユニット |
JPWO2022085219A1 (zh) * | 2020-10-21 | 2022-04-28 | ||
JP7392871B2 (ja) | 2020-10-21 | 2023-12-06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補助接点ユニット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398028U (zh) | 辅助触点单元以及电磁接触器 | |
JP6308112B2 (ja) | 筐体及び筐体の製造方法 | |
US20110221548A1 (en) | Sealed contact device | |
KR101748344B1 (ko) | 스피커 모듈 | |
US20100175329A1 (en) | Method for ultrasound welding and construction module, particularly motorvehicle door module | |
JP5803074B2 (ja) | 非接触給電装置 | |
JP5979445B2 (ja) | 端子台 | |
JP2012099708A (ja) | 固定具 | |
JP6696750B2 (ja) | サーマルコネクタ | |
JP5856368B2 (ja) | Cfrp体と金属体との絶縁連結方法 | |
CN110280672A (zh) | 一种基于高速冲击的金属板类件连接及成形复合制造方法 | |
JPWO2019225188A1 (ja) | コンデンサ | |
US20240017499A1 (en) | A Welding Head Assembly | |
CN213781939U (zh) | 一种具有可靠密封结构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 |
CN208570753U (zh) | 集流组件及电池模组 | |
JP5266113B2 (ja) | 振動溶着パレット | |
CN109192912A (zh) | 集流组件、集流组件制造方法及电池模组 | |
TWI701983B (zh) | 電源適配器 | |
CN103956298B (zh) | 大功率电磁继电器柔性阻绝结构 | |
JP2019061747A (ja) | 電子部品 | |
CN212885684U (zh) | 焊接结构及电子装置 | |
CN214384744U (zh) | 单掷双联接触器和接触器动触点装置 | |
JP2019110721A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CN213226282U (zh) | 一种工业机器人多功能管线包连接机构 | |
CN221150457U (zh) | 连接器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214028 Jiangsu city in Wuxi Province, Wuxi national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Le Xing Lu Industrial Park LS Patentee after: Lexing electric (Wuxi)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4028 Jiangsu city in Wuxi Province, Wuxi national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Le Xing Lu Industrial Park LS Patentee before: LS INDUSTRIAL SYSTEMS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