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59884U - 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59884U
CN207359884U CN201721262873.5U CN201721262873U CN207359884U CN 207359884 U CN207359884 U CN 207359884U CN 201721262873 U CN201721262873 U CN 201721262873U CN 207359884 U CN207359884 U CN 2073598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container
jet printer
communicating pipe
support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6287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刑部吉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6287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598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598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598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墨打印机,其包括:第一容器、第二容器、记录部、连通管、支撑结构和第一墨水吸收体。第一容器包括储墨本体和注墨部,储墨本体用于容纳墨水,注墨部设置于储墨本体并且具有与储墨本体的内部连通的注墨开口。第二容器设置有连通第二容器的内腔与外部的连通口。记录部用于将从第一容器供给的墨水喷出。连通管连通第一容器的储墨本体的内腔和第二容器的内腔。支撑结构设置在连通管下方且构造为沿连通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部。凹部在内侧的至少一部分和/或在外侧的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与第一墨水吸收体接触。该喷墨打印机可降低墨水漏出到喷墨打印机内部的可能性,从而可以对喷墨打印机内部的零部件起到保护作用。

Description

喷墨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1通过从记录头向记录介质(例如打印用纸张)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
图1至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现有喷墨打印机1的一个示例。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以使用者使用喷墨打印机时所处的位置为基准,将喷墨打印机面向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前”、与此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后”,而将使用者的左手侧定义为“左”,使用者的右手侧为“右”。
如图1和图2所示,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10、以及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的一侧的墨容纳单元20。
打印机本体10在内部可以容纳有记录部29等构件。墨容纳单元20固定地安装在打印机本体10的某一侧(例如,图1和图2所示的靠右端的前侧位置),并且容纳有待供应至打印机本体10的墨水。
墨容纳单元20包括多个墨容纳部21、覆盖多个墨容纳部21的框架部25和覆盖框架部25的顶表面的盖体部26。
如图中所示,墨容纳单元20包括容纳具有相同或不同颜色的墨水的五个墨容纳部21并通过相应的连通管28向记录部29提供各种颜色的墨水,以进行打印操作。具体地,参考图2,从墨容纳单元20的前面(从前向后)看时,墨容纳单元20依次设置有容纳有黑色的墨水的墨容纳部21和用于分别容纳四种彩色墨水的四个墨容纳部21。
如图3所示,每个墨容纳部21包括用于储存墨水的储墨本体211、以及设置于储墨本体211的顶部并且具有与储墨本体211的内部连通的注墨开口212a的注墨部212。
再转回图1和图2,框架部25用于固定多个墨容纳部21并作为其外部包装。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框架部25大致呈立方体,并且在顶表面具有多个开口部252。每个墨容纳部21的注墨部212处于对应的开口部252中并从该开口部252中向上延伸。继续参考图2,框架部25还包括可枢转地连接至框架部25的顶表面的多个塞盖部253。每个塞盖部253用于密封对应的注墨开口212a,以防止墨容纳部21中的墨水蒸发或泄漏。塞盖部253各自在密封相应的注墨开口212a的第一关闭位置(未示出)和露出相应的注墨开口212a的第一打开位置P32(图2)之间绕第一枢转轴线AX3可枢转地连接到框架部25。
盖体部26构造为围绕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枢转轴线AX2可枢转地连接到框架部25。盖体部26能够在第二关闭位置P21(图1)与第二打开位置P22(图2)之间相对于框架部25枢转。当塞盖部253位于第一关闭位置时,位于第二关闭位置P21的盖体部26能够覆盖整个框架部25的顶表面,而当盖体部26位于第二打开位置P22时,位于第一打开位置P32的各个塞盖部253使相应的注墨开口212a露出。
如图3和图4所示,喷墨打印机1还包括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中的辅助容器22。辅助容器22通过设置在顶部的连通口227使辅助容器22的内腔与外界大气连通,同时,辅助容器22通过连通管23与墨容纳部21连通,如此,辅助容器22可以用作在墨容纳部21中的墨水因为搬运等情况溢出时存储溢出墨水的蓄液容器,以及用作将墨容纳部21与外界大气连通的连通容器。墨容纳部21和辅助容器22共同组成喷墨打印机1的储墨系统30。
由于在现有的喷墨打印机1中,连通管23的大部分都处于打印机本体10内,如果连通管23在与墨容纳部21和辅助容器22的连接位置处或其他位置出现破损,则储存在墨容纳部21中的墨水很可能会漏出到打印机本体10的内部,污染打印机本体10内部并影响喷墨打印机1的打印质量。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喷墨打印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至少部分地克服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喷墨打印机,其可降低墨水漏出到喷墨打印机内部的可能性,从而可以对喷墨打印机内部的零部件起到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其包括:第一容器、第二容器、记录部、连通管、支撑结构和第一墨水吸收体。第一容器包括储墨本体和注墨部,储墨本体用于容纳墨水,注墨部设置于储墨本体并且具有与储墨本体的内部连通的注墨开口。第二容器设置有连通第二容器的内腔与外部的连通口。记录部用于将从第一容器供给的墨水喷出。连通管连通第一容器的储墨本体的内腔和第二容器的内腔。支撑结构设置在连通管下方且构造为沿连通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部。凹部在内侧的至少一部分和/或在外侧的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与第一墨水吸收体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通过在连通管下方设置支撑结构,并使支撑结构的凹部内的至少一部分和/或支撑结构的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与第一墨水吸收体接触,可以使得第一墨水吸收体将可能从连通管泄漏的墨水吸收,从而避免第一容器或连通管中的墨水泄漏到喷墨打印机内部而影响打印质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吸墨效果比较显著并且结构简单。
可选地,所述第一墨水吸收体设置在所述凹部内并且与所述连通管接触。该方案可以进一步便于凹部内的第一墨水吸收体将可能从连通管泄漏的墨水吸收,从而避免连通管中的墨水泄漏到喷墨打印机内部而影响打印质量。
可选地,第二容器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墨水吸收体。该方案通过在第二容器的下方设置第二墨水吸收体,可以降低当喷墨打印机的姿态发生改变或气压发生变动时第二容器中的墨水漏出到喷墨打印机内部而损坏喷墨打印机的可能性。
可选地,第二容器的外侧底面与第二墨水吸收体接触。该方案通过使第二墨水吸收体与第二容器的外侧底面接触,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墨水吸收体的吸收效果。
可选地,支撑结构的靠近第二容器的端部处于第二墨水吸收体的上方。该方案可以使第二墨水吸收体将支撑结构接收的墨水吸收,本方案结构简单、节省成本。
可选地,支撑结构的靠近第二容器的端部与第二墨水吸收体接触。该方案可以进一步便于第二墨水吸收体将支撑结构接收的墨水吸收,本方案结构简单、节省成本。
可选地,第一墨水吸收体和第二墨水吸收体接触。该方案可以进一步防止墨水泄漏到喷墨打印机内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墨水吸收体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的下方,且所述第一墨水吸收体的两个端部延伸超过所述支撑结构的两个端部。该方案可以使第一墨水吸收体更有效地吸收可能从连通管中泄漏并溢出到支撑结构外部的墨水。
可选地,喷墨打印机包括打印机本体和连接至打印机本体的墨容纳单元,其中,第一容器设置在墨容纳单元中,第二容器设置在打印机本体中。该方案可使喷墨打印机的结构更紧凑。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意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将变得更明显和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视图,其中盖体部位于关闭位置;
图2为现有的喷墨打印机的另一立体视图,其中盖体部位于打开位置;
图3为图1中的喷墨打印机的储墨系统在安装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为现有的喷墨打印机的俯视状态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第一容器、第二容器以及记录部的相对位置关系;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储墨系统在安装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7为图6中的支撑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其中连通管容置在支撑结构中;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结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其中连通管容置在支撑结构中;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储墨系统在安装状态下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储墨系统在安装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储墨系统在安装状态下的示意图;以及
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储墨系统在安装状态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喷墨打印机
10: 打印机本体
20: 墨容纳单元
21/121/221/321/421: 第一容器(墨容纳部)
30/130/230/330/430: 储墨系统
22/122/222/322/422: 第二容器(辅助容器)
211/1211/2211/3211/4211: 储墨本体
212/1212/2212/3212/4212: 注墨部
212a/1212a/2212a/3212a/4212a: 注墨开口
227/1227/2227/3227/4227: 连通口
29: 记录部
25: 框架部
252: 开口部
253: 塞盖部
26: 盖体部
23/123/123’/223/323/423: 连通管
28: 连通管
124/124’/124”/224/324/424: 支撑结构
1241: 凹部
125/125’/125”/225/325/425: 第一墨水吸收体
226/326/426: 第二墨水吸收体
2242/3242: 端部
2222: 外侧底面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在本文中,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下面将结合图5至图13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的储墨系统,所述储墨系统用于喷墨打印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墨打印机除具有打印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图像扫描仪功能、传真功能、复印机功能等各种功能。作为打印功能,可以具有在记录纸张的双面记录图像的双面图像记录功能。当然,对于是否具有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
第一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具有与根据背景技术的喷墨打印机1大致相同的构造,其中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在此,仅对不同之处进行描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1包括储墨系统130。如图5所示,储墨系统130包括墨容纳部121(即第一容器)和辅助容器122(即第二容器)。
墨容纳部121设置在墨容纳单元20中,并包括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打印机本体10的墨水的储墨本体1211。墨容纳部121还各自包括构造为向上延伸的注墨部1212,注墨部1212具有与墨容纳部121的储墨本体1211的内部连通的注墨开口1212a,以方便使用者通过注墨开口1212a将墨水注入至储墨本体1211的内部。
辅助容器122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中。辅助容器122通过设置在顶部的连通口1227使辅助容器122的内腔与外界大气连通,同时,辅助容器122通过连通管123与墨容纳部121连通,如此,辅助容器122可以用作在墨容纳部121中的墨水因为搬运等情况溢出时存储溢出墨水的蓄液容器,以及用作将墨容纳部121与外界大气连通的连通容器。墨容纳部121和辅助容器122共同组成喷墨打印机1的储墨系统130。
为了解决连通管123在与墨容纳部121和辅助容器122的连接位置处或其他位置出现破损而引起的漏墨问题,储墨系统130还包括支撑结构124。支撑结构124设置在连通管123的下方,且构造为沿连通管123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凹部1241(如图6所示)。
根据连通管123的延伸方式,储墨系统130可以包括多个支撑结构124。如图5所示,储墨系统130包括两个支撑结构124,分别设置在连通管123的水平延伸处的下方位置和靠近辅助容器122处的位置。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支撑结构124,放置在连通管123的沿长度方向的期望的位置处。
如图6和图7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支撑结构124的截面大致为U形,对应于五个墨容纳部121的五根连通管123并排容置在支撑结构124之中并且下方设置有吸墨材料125(即第一墨水吸收体)。
可选地,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型例中,如图8所示,支撑结构124′的沿连通管123′长度方向的截面也可以为开口向上的弧形。五根连通管123′仍然并排容置在支撑结构124′之中并且下方设置有吸墨材料125′。在该变型例中,露出的墨水会自动汇集到弧形底部,可以更好地收集漏墨,避免溢出。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其他构型的支撑结构。
如图9的俯视图更好地示出,此时,第一墨水吸收体125设置在凹部1241内,即,与凹部1241的内侧底部和内侧侧壁接触。此外,第一墨水吸收体125延伸超出支撑结构124的沿连通管123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以更充分地吸收漏墨。第一墨水吸收体125可以为诸如树脂、海绵等吸水材料。
可选地,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型例中,如图10所示,代替或者除了第一墨水吸收体125,还可以在支撑结构124″的外侧底部设置第一墨水吸收体125″,并使第一墨水吸收体125″的两个端部延伸超过支撑结构124″的两个端部。从而可以有效地吸收可能从连通管123中泄漏并溢出到支撑结构124″外部的墨水。
虽然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整个凹部1241的内部都设置有第一墨水吸收体125,但是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仅在凹部1241内的部分区域内设置第一墨水吸收体125。例如,虽然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结构124的两个端部均与第一墨水吸收体125接触,但是也可以仅使支撑结构124的一个端部与第一墨水吸收体125接触。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连通管123下方设置支撑结构124,并通过在支撑结构124的在内侧的至少一部分设置第一墨水吸收体125和/或在外侧的沿所述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处设置第一墨水吸收体125″,可以最有效地将可能从连通管123泄漏的墨水吸收,从而避免墨容纳部121或连通管123中的墨水泄漏到喷墨打印机1内部而使影响打印质量。
第二实施方式
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储墨系统230。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储墨系统23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储墨系统130大致相同的构造,其中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在此,仅对不同之处进行描述。
如图1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储墨系统230包括墨容纳部221和辅助容器222。
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为了解决连通管223在与墨容纳部221和辅助容器222的连接位置处或其他位置出现破损而引起的漏墨问题,储墨系统230还包括支撑结构224。支撑结构224设置在连通管223的下方。
如图11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辅助容器222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墨水吸收体226。辅助容器222的外侧底面2222与第二墨水吸收体226接触。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二墨水吸收体226也可以围绕辅助容器222的底部设置,只要接触到辅助容器222的壁部就行。第二墨水吸收体226可以为诸如吸水树脂、海绵等吸水材料,从而可以有效地吸收可能从辅助容器222中泄漏的墨水。
该方案可以降低当喷墨打印机1的姿态发生改变或气压发生变动时,辅助容器222中的墨水漏出到喷墨打印机1内部而影响打印质量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11,支撑结构224的靠近辅助容器222的端部2242处于第二墨水吸收体226的上方,也就是说支撑结构224的端部2242悬置于第二墨水吸收体226的上方,以使第二墨水吸收体226吸收滴落的漏墨。
该方案可以进一步提高布置灵活性,以及提高支撑结构224中的墨水由第二墨水吸收体226吸收的可能性,结构简单、节省成本。
第三实施方式
图1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储墨系统330。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储墨系统330具有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储墨系统230大致相同的构造,其中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在此,仅对不同之处进行描述。
如图1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储墨系统330包括墨容纳部321和辅助容器322。
类似于第二实施方式,为了解决连通管323在与墨容纳部321和辅助容器322的连接位置处或其他位置出现破损而引起的漏墨问题,储墨系统330还包括支撑结构324。支撑结构324设置在连通管323的下方。
如图12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是,辅助容器322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墨水吸收体326并且支撑结构324的靠近辅助容器322的端部3242与第二墨水吸收体326接触。
该方案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第二墨水吸收体326,进一步提高支撑结构324中的墨水由第二墨水吸收体326吸收的可能性,结构简单、节省成本。
第四实施方式
图13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储墨系统430。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储墨系统43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储墨系统130大致相同的构造,其中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在此,仅对不同之处进行描述。
如图1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储墨系统430包括墨容纳部421和辅助容器422。
类似于第三实施方式,为了解决连通管423在与墨容纳部421和辅助容器422的连接位置处或其他位置出现破损而引起的漏墨问题,储墨系统430还包括支撑结构424。支撑结构424设置在连通管423的下方。
如图13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是,辅助容器422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墨水吸收体426。第二墨水吸收体426可以为诸如吸水树脂、海绵等吸水材料,从而可以有效地吸收可能从辅助容器422中泄漏的墨水。该方案可以降低当喷墨打印机1的姿态发生改变或气压发生变动时辅助容器422中的墨水漏出到喷墨打印机1内部而损坏喷墨打印机1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设置在支撑结构424处的第一墨水吸收体425与第二墨水吸收体426接触。也就是说,第一墨水吸收体425和第二墨水吸收体426分开形成。
该方案既增加了布置的灵活性,同时充分利用了两个墨水吸收体共同吸取漏墨,以同时解决降低从连通管423或辅助容器422中泄漏的墨水流到喷墨打印机1内部而影响打印质量的问题。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其他构型的支撑结构,而且上面给出的实施方式的支撑结构可以任意组合或分别布置,以提供适应于实际喷墨打印机内部结构的最优选的吸墨方案,这样的方案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另外,本实用新型以墨容纳部作为第一容器,以与该墨容纳部连接的辅助容器作为第二容器,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通过连接管彼此连通的其他墨水容纳容器作为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并且相应地布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吸收体和支撑结构,以解决漏墨污染喷墨打印机的问题。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9)

1.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
第一容器,所述第一容器包括:
储墨本体,所述储墨本体用于容纳墨水;以及
注墨部,所述注墨部设置于所述储墨本体并且具有与所述储墨本体的内部连通的注墨开口;
第二容器,所述第二容器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容器的内腔与外部的连通口;
记录部,所述记录部用于将从所述第一容器供给的墨水喷出;
连通管,所述连通管连通所述第一容器的储墨本体的内腔和所述第二容器的内腔;以及
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连通管下方且构造为沿所述连通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部,
其中,所述凹部在内侧的至少一部分和/或在外侧的沿所述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与第一墨水吸收体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墨水吸收体设置在所述凹部内并且与所述连通管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器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墨水吸收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器的外侧底面与所述第二墨水吸收体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的靠近所述第二容器的端部处于所述第二墨水吸收体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的靠近所述第二容器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墨水吸收体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墨水吸收体和所述第二墨水吸收体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墨水吸收体设置在所述支撑结构的下方,且所述第一墨水吸收体的两个端部延伸超过所述支撑结构的两个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打印机本体和连接至所述打印机本体的墨容纳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容器设置在所述墨容纳单元中,所述第二容器设置在所述打印机本体中。
CN201721262873.5U 2017-09-28 2017-09-28 喷墨打印机 Active CN2073598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62873.5U CN207359884U (zh) 2017-09-28 2017-09-28 喷墨打印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62873.5U CN207359884U (zh) 2017-09-28 2017-09-28 喷墨打印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59884U true CN207359884U (zh) 2018-05-15

Family

ID=62346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62873.5U Active CN207359884U (zh) 2017-09-28 2017-09-28 喷墨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598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28209B2 (en) Ink cartridge for inkjet printer
US20110285797A1 (en) Liquid cartridge and liquid jet apparatus
CN105459612B (zh) 液体消耗装置
CN207359884U (zh) 喷墨打印机
WO2011066785A1 (en) Ink cartridge
US7255431B2 (en) Ink cartridge
CN207359880U (zh) 喷墨打印机
CN207359885U (zh) 喷墨打印机
JP6358106B2 (ja) 液体消費装置
JP5277622B2 (ja) インク供給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収容装置
CN206367285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DE69929170D1 (de)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orrichtung
CN205149216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7535506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US5894794A (en) Stamp unit having stencil sheet and skirt member
JP6950189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6969179B2 (ja) 液体供給装置
CN207207427U (zh) 墨容纳部、墨容纳单元及喷墨打印机
CN206510591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TW512100B (en) Multi-layer filling ink box for preventing ink leakage
RU2323831C1 (ru) Чернильный картридж для струйного принтера
CN206510593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21519100U (zh) 一种新型的喷墨打印机供墨装置
CN207535508U (zh) 喷墨打印机
CN207535505U (zh) 墨容纳单元及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