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49216U -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49216U
CN205149216U CN201520975817.0U CN201520975817U CN205149216U CN 205149216 U CN205149216 U CN 205149216U CN 201520975817 U CN201520975817 U CN 201520975817U CN 205149216 U CN205149216 U CN 2051492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contact site
pivot axis
frame section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97581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神谷将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97581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492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492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492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墨容纳单元包括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打印机本体的墨水的墨容纳部、用于覆盖墨容纳部的框架部和盖体。盖体构造为与框架部枢转地连接,并能够相对于框架部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绕枢转轴线枢转,盖体具有第一接触部,框架部具有第二接触部,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构造为,在盖体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枢转时,在盖体的重心抵达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之后,第一接触部才开始与第二接触部接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容纳单元,盖体可保持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上,或者保持在枢转轴向所在的竖直面与打开位置之间,当处于保持位置的盖体收到外力时,不会轻易地朝向关闭位置枢转。

Description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已有的喷墨打印机的一个示例。图1为喷墨打印机的立体图,其中,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50以及墨容纳单元10,墨容纳单元10固定地安装在打印机本体50的某一侧面上(例如,图1所示的右侧面上)。为了便于描述,将喷墨打印机1在使用状态下朝向用户的方向(通常是安装有操作面板的一侧)定义为前方,与前方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后方,部件位于前方的端部定义为该部件的前端,与前端相对的端部定义为后端。通过从前方看喷墨打印机1,定义左右方向。
如图1至3所示,墨容纳单元10具有框架部12和相对于框架部12在关闭位置(图1)和打开位置(图2)之间枢转的盖体11。墨容纳单元10包括墨容纳部15,墨容纳部15上形成有用于注入墨水的注入部13。墨容纳部15构造为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打印机本体50的墨水。
图4为示出了盖体的关闭位置、保持位置、竖直位置和打开位置的前端视图。如图4所示,当需要注入墨水时,需要将盖体11从关闭位置11a枢转至打开位置11c后,进行注墨操作。现有的墨容纳单元10的盖体11具有保持位置11b,该保持位置11b位于关闭位置11a和竖直位置11d(在该竖直位置11d,盖体11的重心GC位于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上)之间,并且自该保持位置11b起,盖体11在连接框架部12的一侧开始受到摩擦力,因其重力与摩擦力及框架部12提供的支撑力取得平衡,其可保持在该位置11b。用户往往在打开盖体11后,当其枢转到保持位置11b时,一旦感受到摩擦力,即松开盖体11,开始着手进行注墨。此时,该盖体11与关闭位置11a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用户在注墨时很容易用手或墨水瓶(未图示)碰到盖体11而破坏以上的力平衡,导致盖体11迅速倒向关闭位置11a。这对用户的注墨操作带来不便,有时甚至可能导致墨水遗洒到周围环境。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喷墨打印机的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使得在注墨时处于保持位置的盖体即使受到外力也不会轻易地朝向关闭位置枢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墨容纳单元,用于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打印机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墨容纳单元包括:
墨容纳部,所述墨容纳部构造为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打印机本体的墨水,所述墨容纳部包括注入部,所述注入部用于注入墨水;
框架部,所述框架部用于覆盖所述墨容纳部,并具有允许所述注入部露出的开口;以及
盖体,所述盖体构造为与所述框架部枢转地连接,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部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绕枢转轴线枢转,使得在所述盖体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注入部被所述盖体覆盖,在所述盖体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注入部露出,所述枢转轴线平行于所述墨容纳单元的待安装至所述打印机本体的安装面且沿水平方向延伸,
其中,
所述盖体具有第一接触部,所述框架部具有第二接触部,
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构造为,在所述盖体从所述关闭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枢转时,在所述盖体的重心抵达所述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之后,所述第一接触部才开始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容纳单元,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接触将在所述盖体的重心抵达所述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之后再提供额外的摩擦力。当用户打开盖体准备进行注墨时,如在打开盖体过程中因感受到上述摩擦力而停止枢转盖体,此时盖体的重心已越过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即使在注墨时盖体受到外力,盖体也不会轻易地朝向其关闭位置枢转,从而避免了在注墨时用户不慎碰到盖体而导致其迅速倒向关闭位置干扰注墨。此外,由于用户停止枢转盖体时盖体所在的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的夹角相对较大,因此在用户在注墨操作时,也不容易误碰到盖体。
可选地,所述盖体具有位于所述枢转轴线上的轴,所述框架部具有可枢转地支撑所述轴的轴承,所述盖体具有位于所述枢转轴线的附近并向侧边延伸的第一突起作为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框架部的在所述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所述框架部的上表面相交的位置的表面构成所述第二接触部。这样,盖体上的第一突起一旦与框架部的上表面接触,用户即可感受到额外的摩擦力。这样的改进在结构上较为简单,因此具有制造上的便利性。同时,当用户打开盖体准备进行注墨时,如在打开盖体过程中因感受到上述摩擦力而停止枢转盖体,此时盖体的重心已越过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即使在注墨时盖体受到外力,盖体也不会轻易地朝向其关闭位置枢转,从而避免了在注墨时用户不慎碰到盖体而导致其迅速倒向关闭位置干扰注墨。
可选地,所述盖体具有位于所述枢转轴线上的轴,所述框架部具有可枢转地支撑所述轴的轴承,所述盖体具有位于所述枢转轴线的附近并向侧边延伸的第一突起作为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所述框架部的上表面相交的位置,所述框架部具有第三突起作为所述第二接触部。这样,一旦盖体上的第一突起和框架部上表面上的第三突起接触,用户即可感受到额外的摩擦力。该构造同样可避免在注墨时用户不慎碰到盖体而导致其迅速倒向关闭位置而干扰注墨。
可选地,所述盖体具有位于所述枢转轴线上的轴,所述轴包含前端和与前端连接的根部,所述框架部具有可枢转地支撑所述前端的轴承,所述根部具有第四突起作为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所述框架部的上表面相交的位置,所述框架部具有第五突起作为所述第二接触部。这样,设置在根部的第四突起一旦与框架部上的第五突起接触,用户即可感受到额外的摩擦力。该构造同样可避免在注墨时用户不慎碰到盖体而导致其迅速倒向关闭位置而干扰注墨。
可选地,所述盖体具有位于所述枢转轴线上的轴,所述轴包含前端和与前端连接的根部,所述框架部具有可枢转地支撑所述前端的轴承,所述根部具有第六突起作为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轴承在其内壁与所述根部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七突起作为所述第二接触部。这样,设置在根部的第六突起一旦与轴承中的第七突起接触,用户即可感受到额外的摩擦力。该构造同样可避免在注墨时用户不慎碰到盖体而导致其迅速倒向关闭位置而干扰注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上述的墨容纳单元。这样,当用户感受到额外的摩擦力而停止枢转盖体时,盖体的重心至少可停留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上,或者保持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打开位置之间。这种情况下,在注墨时用户即使碰到盖体也不会导致其迅速倒向关闭位置而干扰注墨。并且由于注墨时盖体所在的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的夹角相对较大,因此在操作时,不容易触碰到盖体,可避免在注墨时盖体倒向关闭位置而干扰注墨。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意性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将变得更明显和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一种喷墨打印机的立体图,其中,盖体处于关闭位置;
图2为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图,其中,盖体处于打开位置;
图3为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的墨容纳单元的立体图,其中,盖体处于打开位置;
图4为示出了盖体的关闭位置、保持位置、竖直位置和打开位置的前端视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墨容纳单元的爆炸图,其中为了简洁,未示出盖体的侧壁;
图6为图5所示的墨容纳单元的前端视图,其中盖体的重心位于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上;
图7为图6中A处的放大视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墨容纳单元的立体视图;
图9为图8所示的墨容纳单元的爆炸图,其中为了简洁,未示出盖体的侧壁;
图10为图9中的C处的放大视图;
图11为图8所示的墨容纳单元的另一爆炸图,其中为了简洁,未示出盖体的侧壁;
图12为图11中的D处的放大视图;
图13为图12所示出的连接端与图10所示出的轴承配合后的前向透视图;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方式的墨容纳单元的爆炸图,其中为了简洁,未示出盖体的侧壁;
图15为图14中的E处的放大视图;
图16为图14所示的墨容纳单元的另一爆炸图,其中为了简洁,未示出盖体的侧壁;
图17为图16中的F处的放大视图;以及
图18为图17所示出的连接端与图15所示出的轴承配合后的前向透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喷墨打印机10:墨容纳单元
11、111、211、311:盖体
12、112、212、312:框架部
13:注入部
15、115、215、315:墨容纳部
17:安装面
19:注入口
131、231、331:第一连接端
132、232、332:第二连接端
133、134:第一突起
111a、211a:侧壁
112a、112b:表面
141、241、341:第一轴承
142、242、342:第二轴承
50、150、250、350:打印机本体
231a、331a:前端
231b、331b:根部
251:第四突起261:第五突起
341a:第七突起341b:内壁
341c:第一孔341d:第二孔
351:第六突起
30、130、230、330:密封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在本文中,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在本文中,“平行”或“竖直”是指基本上或大致“平行”或“竖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墨打印机除具有打印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图像扫描仪功能、传真功能、复印机功能等各种功能。作为打印功能,可以具有在记录纸张的双面记录图像的双面图像记录功能。当然,对于是否具有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
如图1-3所示,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50和墨容纳单元10,且墨容纳单元10固定安装至打印机本体50上,不过墨容纳单元10也可以可拆卸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50上,但在本实用新型里,优选为固定安装,因为这样连接更牢固。打印机本体50大体上呈长方体形状,墨容纳单元10以安装面17安装在打印机本体50的右侧面,并且从打印机本体50的右侧面向右延伸。
墨容纳单元10包括框架部12、盖体11和墨容纳部15。墨容纳部15设置在框架部12之内,并且墨容纳部15构造为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打印机本体50的墨水。例如,框架部12的内部可设置有四个容纳不同颜色墨水的墨容纳部15,一个墨容纳部15用于储存黑色的墨水,三个墨容纳部15分别用于储存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墨水。当然,也可以设置六个、八个、十二个等不同数量的用于容纳墨水的墨容纳部,并相应地使用六、八、十二种等不同颜色的墨水以记录彩色图像。
框架部12具有第一开口(未示出),第一开口设置在框架部12的上表面上,用于供墨容纳部15的注入部露出。
如图3所示,各个墨容纳部15上均形成有注入部13,以便用户通过注入部13将墨水注入至墨容纳部15的内部。注入部13包括注入口19和用于密封注入口19的密封部件30。注入部13一般设置为圆柱形,其突出于墨容纳部15的上表面,具有朝向上方的注入口19。
墨容纳单元10还包括盖体11。盖体11大致呈平板状,在前端、右端和后端可具有向下延伸的侧壁。盖体11绕枢转轴线(未示出)可枢转地连接在框架部12上,该枢转轴线平行于墨容纳单元10的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1的安装面17且沿水平方向延伸,即,该枢转轴线沿墨容纳单元10的前后方向延伸。具体地,盖体11能够相对于框架部12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转。可以看到,当盖体11位于关闭位置时,盖体11将注入部13覆盖;当盖体11位于打开位置时,注入部13露出。实际操作中,在需要注入墨水时,可将盖体11从关闭位置枢转至打开位置,使得露出注入部13,用户即可进行注墨操作。
第一实施方式
参考图5至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墨容纳单元100包括:墨容纳部115、框架部112以及盖体111。为了简洁,在图5中未示出盖体111的侧壁111a(参见图6)。
盖体111具有位于枢转轴线上的轴,该轴和盖体111一体构造,并且轴具有分别延伸出盖体111的两端的第一连接端131和第二连接端132,第一连接端131和第二连接端132用于分别插入到框架部112的轴承中。第一连接端131和第二连接端132可分别构造为圆柱体。
框架部112具有可枢转地支撑轴的第一轴承141和第二轴承142,特别地,第一轴承141可枢转地支撑轴的第一连接端131,第二轴承142可枢转地支撑轴的第二连接端132。
参考图5,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11还具有位于枢转轴线的附近并向侧边延伸的第一突起133和134(作为第一接触部的示例)。第一突起133可位于盖体111靠近第一连接端131的侧表面上,第一突起134可位于盖体111靠近第二连接端132的侧表面上。框架部112的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与框架部112的上表面相交的位置的表面112a和112b构成第二接触部。
如图6和图7所示,在盖体111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枢转时,在盖体111的重心GC抵达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之后,第一突起133和134(第一接触部)才开始与框架部112的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与框架部112的上表面相交的位置的表面112a和112b(第二接触部)接触。接触后,第一突起133和134(第一接触部)和表面112a和112b(第二接触部)之间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可使得盖体111的重心GC保持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上,或保持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与盖体111的打开位置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盖体111具有侧壁(未在图5中示出),因此,盖体111的重心GC可位于盖体111的实体之外。由此,术语“竖直位置”,指的是盖体111的重心GC位于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上的位置。
由此,当盖体111的重心GC抵达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之后,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接触,以产生摩擦力,并使得盖体111的重心GC保持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上,或者或保持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与盖体111的打开位置之间。此时,盖体111位于保持位置,换句话说,保持位置可以是盖体111的竖直位置,也可以是竖直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的位置。
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接触将在盖体111的重心GC抵达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之后再提供额外的摩擦力。当用户打开盖体准备进行注墨时,如在打开盖体111过程中因感受到上述摩擦力而停止枢转盖体111,此时盖体111的重心GC已越过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即使在注墨时盖体111受到外力,盖体111也不会轻易地朝向其关闭位置枢转,从而避免了在注墨时用户不慎碰到盖体111而导致其迅速倒向关闭位置干扰注墨。此外,由于用户停止枢转盖体111时盖体111所在的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的夹角相对较大,因此在用户在注墨操作时,也不容易误碰到盖体111。
当然,可以想到的是,在一种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与框架部112的上表面相交的位置,框架部112可具有第三突起(未示出)作为第二接触部。
第二实施方式
参考图8至13,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墨容纳单元200包括:墨容纳部215、框架部212以及盖体211。为了简洁,在图9、图11、图13中未示出盖体211的侧壁211a(参见图8)。
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盖体111相类似,盖体211具有位于枢转轴线上的轴,该轴和盖体211一体构造,并且轴具有分别延伸出盖体211的两端的第一连接端231和第二连接端232,第一连接端231和第二连接端232用于分别插入到框架部212的轴承中。
框架部212具有可枢转地支撑轴的第一轴承241和第二轴承242,特别地,第一轴承241可枢转地支撑轴的第一连接端231,第二轴承242可枢转地支撑轴的第二连接端232。
参考图12和图13,以第一连接端231为例,第一连接端231包含前端231a和与前端连接的根部231b,第一连接端231的前端231a可构造为圆柱体,第一连接端231的根部231b也可构造为圆柱体,根部231b的直径可如图所示比前端231a的直径大。当然,根部231b的直径也可以等于或小于前端231a的直径。在根部231b上具有第四突起251,其作为第一接触部。
参考图10和图11,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与框架部212的上表面相交的位置,框架部212具有第五突起261作为第二接触部。第五突起261的横截面可以构造为诸如三角形或矩形等形状。
如图13所示,在盖体211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枢转时,在盖体211的重心抵达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之后,第四突起251(第一接触部)才开始与第五突起261(第二接触部)接触。相似地,在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接触后,第四突起251(第一接触部)和第五突起261(第二接触部)之间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可使得盖体211的重心GC保持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上,或保持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与盖体211的打开位置之间。
第三实施方式
参考图14至18,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墨容纳单元300包括:墨容纳部315、框架部312以及盖体311。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盖体311,也理所当然地具备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盖体111的侧壁111a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盖体211的侧壁211a类似的侧壁。但是,为了简洁,在图14、图16、图18中未示出盖体311的侧壁。
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盖体111相类似,盖体311具有位于枢转轴线上的轴,该轴和盖体311一体构造,并且轴具有分别延伸出盖体311的两端的第一连接端331和第二连接端332,第一连接端331和第二连接端332用于分别插入到框架部312的轴承中。
框架部312具有可枢转地支撑轴的第一轴承341和第二轴承342,特别地,第一轴承341可枢转地支撑轴的第一连接端331,第二轴承342可枢转地支撑轴的第二连接端332。
参考图17和图18,以第一连接端331为例,第一连接端331包含前端331a和与前端连接的根部331b,第一连接端331的前端331a可构造为圆柱体,第一连接端331的根部331b也可构造为圆柱体,根部331b的直径可如图所示比前端331a的直径大。当然,根部331b的直径也可以等于或小于前端331a的直径。在根部331b上具有第六突起351,其作为第一接触部。
参考图15和16,以可枢转地支撑轴的第一连接端331的第一轴承341为例,第一轴承341在其内壁341b与根部331b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七突起341a作为第二接触部。特别地,该第七突起341a的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弧形。
第一轴承341的内壁341b为阶梯状,其具有直径较小的第一孔341c,第一连接端的前端331a可延伸进入第一轴承341的第一孔341c中,并且第一孔341c的直径可略微大于前端331a的直径,以使得第一轴承341可枢转地支撑第一连接端331的前端331a。
第一轴承341的内壁341b靠近第一轴承341的外侧的位置的设置有与第一孔341c连通的第二孔341d。第二孔341d的直径可大于第一孔341c的直径,并且第七突起341a设置在第二孔341d中,从而使得位于根部331b上的第六突起351可与位于第二孔341d中的第七突起341a接触。
如图18所示,在盖体311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枢转时,在盖体311的重心抵达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之后,第六突起351(第一接触部)才开始与第七突起341a(第二接触部)接触。相似地,在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接触后,第六突起351(第一接触部)和第七突起341a(第二接触部)之间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可使得盖体311的重心GC保持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上,或保持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AX与盖体311的打开位置之间。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机,其包括上述的墨容纳单元。当用户感受到额外的摩擦力而停止枢转盖体时,盖体的重心至少可停留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上,或者保持在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打开位置之间。这种情况下,在注墨时用户即使碰到盖体也不会导致其迅速倒向关闭位置而干扰注墨。并且由于注墨时盖体所在的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的夹角相对较大,因此在操作时,不容易触碰到盖体,可避免在注墨时盖体倒向关闭位置而干扰注墨。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6)

1.一种墨容纳单元,用于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打印机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墨容纳单元包括:
墨容纳部,所述墨容纳部构造为用于容纳待供应至所述打印机本体的墨水,所述墨容纳部包括注入部,所述注入部用于注入墨水;
框架部,所述框架部用于覆盖所述墨容纳部,并具有允许所述注入部露出的开口;以及
盖体,所述盖体构造为与所述框架部枢转地连接,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部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绕枢转轴线枢转,使得在所述盖体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注入部被所述盖体覆盖,在所述盖体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注入部露出,所述枢转轴线平行于所述墨容纳单元的待安装至所述打印机本体的安装面且沿水平方向延伸,
其中,
所述盖体具有第一接触部,所述框架部具有第二接触部,
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构造为,在所述盖体从所述关闭位置向所述打开位置枢转时,在所述盖体的重心抵达所述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之后,所述第一接触部才开始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具有位于所述枢转轴线上的轴,所述框架部具有可枢转地支撑所述轴的轴承,所述盖体具有位于所述枢转轴线的附近并向侧边延伸的第一突起作为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框架部的在所述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所述框架部的上表面相交的位置的表面构成所述第二接触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具有位于所述枢转轴线上的轴,所述框架部具有可枢转地支撑所述轴的轴承,所述盖体具有位于所述枢转轴线的附近并向侧边延伸的第一突起作为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所述框架部的上表面相交的位置,所述框架部具有第三突起作为所述第二接触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具有位于所述枢转轴线上的轴,所述轴包含前端和与前端连接的根部,所述框架部具有可枢转地支撑所述前端的轴承,所述根部具有第四突起作为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枢转轴线所在的竖直面与所述框架部的上表面相交的位置,所述框架部具有第五突起作为所述第二接触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容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具有位于所述枢转轴线上的轴,所述轴包含前端和与前端连接的根部,所述框架部具有可枢转地支撑所述前端的轴承,所述根部具有第六突起作为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轴承在其内壁与所述根部对应的位置具有第七突起作为所述第二接触部。
6.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墨容纳单元。
CN201520975817.0U 2015-11-30 2015-11-30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Active CN2051492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75817.0U CN205149216U (zh) 2015-11-30 2015-11-30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75817.0U CN205149216U (zh) 2015-11-30 2015-11-30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49216U true CN205149216U (zh) 2016-04-13

Family

ID=55684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975817.0U Active CN205149216U (zh) 2015-11-30 2015-11-30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4921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35780A (zh) * 2015-06-09 2018-01-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罐单元、打印机
JP2018052061A (ja) * 2016-09-30 2018-04-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35780A (zh) * 2015-06-09 2018-01-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罐单元、打印机
JP2018052061A (ja) * 2016-09-30 2018-04-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149216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5130639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5130628U (zh) 喷墨打印机
CN205149208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7359885U (zh) 喷墨打印机
CN205149205U (zh) 喷墨打印机
CN205149218U (zh) 密封部件、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5149217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5130641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6510591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5130635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6367285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6357816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5130640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5130643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5202468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7535507U (zh) 墨供应系统及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
CN204382816U (zh) 密封部件、墨容纳单元及喷墨打印机
CN209492291U (zh) 墨容纳单元及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
CN205130632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6367287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4451540U (zh) 喷墨打印机
CN205149206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6357824U (zh) 墨容纳单元和喷墨打印机
CN209492290U (zh) 墨容纳单元及具有其的喷墨打印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