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55280U - 一种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55280U
CN207355280U CN201721253593.8U CN201721253593U CN207355280U CN 207355280 U CN207355280 U CN 207355280U CN 201721253593 U CN201721253593 U CN 201721253593U CN 207355280 U CN207355280 U CN 2073552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le
raising
rice
water
breed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5359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保军
刘淑华
王爱英
罗举
唐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72125359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552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552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5528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Receptacles Or Flower-Pots, Or Pots For Seedl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装置,包括:饲养瓶、积水盘以及放置在积水盘内用于支撑饲养瓶的瓶托;所述饲养瓶用于培育水稻和饲养稻飞虱,包括:透明瓶体,底部具有瓶口,顶部具有透气窗;瓶底盖,与所述瓶口可拆卸连接,用于承托水稻育秧基质土,底部设有若干通孔;所述瓶托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放置饲养瓶的凹槽,所述凹槽底部开孔;积水盘,用于盛放水稻生长所需的水;使用时,所述瓶底盖与积水盘中的水接触。本实用新型的饲养装置设计合理,使其具有体积轻巧、节省空间并且操作方便等优点,有利于稻飞虱的规模化饲养。

Description

一种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昆虫饲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装置。
背景技术
稻飞虱是危害亚洲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在我国南北稻区均能生存。稻飞虱包括以下种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各类稻飞虱均可直接刺吸稻株汁液或以媒介昆虫形式传播多种水稻病毒病造成危害。在田间三种飞虱经常交替发生爆发成灾,成为影响我国水稻生产最为重要的限制因素。因此,研究稻飞虱暴发的生态和生理学机制、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和危害已成为水稻安全生产的当务之急。
各项研究均需要室内人工饲养稻飞虱,可分为短期饲养和长期饲养两类。短期饲养如杀虫剂生物测定,需饲养药剂处理后的试虫,观察1-5d的存活或行为学表现。长期饲养如生物学实验为了测定水稻抗虫性、试虫寿命或产卵量、孵化量,需对稻飞虱成(若)虫群体饲养、单头饲养、雌虫产卵于稻苗后饲养稻苗至若虫孵化等,更多的情况是研究需要准备大量不同龄期且龄期一致的若虫或成虫,一般需要连续饲养6-20d或更长时间。
各实验室受各自的条件所限,采取的饲养方法也不一致,有采用铝合金或木质材质制作的大型养虫笼,结合周转箱饲养飞虱,虽能获得大量试虫,且维持饲养时间较长,但所占空间较大,还需用专门养虫间,获得试虫龄期易重叠,不同品系易混杂,饲养过程可控性差,稻苗和试虫密度容易失衡,获得虫量容易失控。有采用人工饲料直接饲养稻飞虱,饲养过程中往往存活率低。
较多采用的方法是在室内培育稻株饲养稻飞虱,稻株由水稻营养液或根部残留的谷粒胚乳供养,以琼脂、棉球、海绵等材质保湿,也有用盛水稻土花盆直接种植水稻养虫,所采用密封稻飞虱装置有透光塑料罩、玻璃试管、玻璃烧杯等。但采用营养液成本较高,配制复杂,且不能促进稻苗有效发根确保水稻正常生长,稻苗长势差;采用泥土饲养稻苗虽可改善长势,但泥土种苗需要用大量泥土花盆,占用空间较大;玻璃器皿易碎,管壁易残余雾珠,湿度高,稻苗易发霉,影响试虫生长和结果观察。
公开号为CN103782968B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水稻昆虫饲养笼,该饲养笼包括笼体和育苗盘,笼体是由多块亚克力板制作而成的箱形结构,笼体正面上下对称设置有两个活动的笼门,笼门为插板,笼体正面设置有与相应插板横向插接配合的插槽,笼体背面设置有防虫网,笼体内的底部和顶部对称设置有两个分别用于安放相应育苗盘的卡槽结构,育苗盘内设置有用于固定吸水纸的铁线框。该饲养笼采用营养液为稻苗提供营养,稻苗长势差;并且浇水时需要打开饲养笼门,操作繁琐并且饲养的昆虫容易逃逸或混杂。
为了提高室内饲养稻飞虱效果,急需一种设计合理,体积轻巧的饲养装置及一种操作简便、符合实验需要的饲养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装置,该饲养装置设计合理,使其具有体积轻巧、节省空间并且操作方便等优点,有利于稻飞虱的规模化饲养。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装置,包括:饲养瓶、积水盘以及放置在积水盘内用于支撑饲养瓶的瓶托;
所述饲养瓶用于培育水稻和饲养稻飞虱,包括:
透明瓶体,底部具有瓶口,顶部具有透气窗;
瓶底盖,与所述瓶口可拆卸连接,用于承托水稻育秧基质土,底部设有若干通孔;
所述瓶托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放置饲养瓶的凹槽,所述凹槽底部开孔;
积水盘,用于盛放水稻生长所需的水;
使用时,所述瓶底盖与积水盘中的水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饲养装置设计合理。瓶底盖内用于堆放水稻育秧基质土,水稻种植在育秧基质土上,根系可以穿过瓶底盖和瓶托凹槽的通孔向积水盘内生长,秧苗在透明瓶体内生长,同时透明瓶体内用于饲养稻飞虱;饲养瓶的底端放置在瓶托的凹槽内,饲养瓶通过瓶托架设在积水盘上方,同时瓶底盖与积水盘内的水相接触,瓶底盖内的基质土通过吸收保持水稻生长所需的水分。在饲养稻飞虱的过程中只需定时向积水盘内加水即可,不需打开饲养瓶;同时采用水稻育秧基质土为水稻提过营养,根系发达,并且水稻根系可穿过瓶底盖和瓶托凹槽底部的通孔向积水盘内生长,稻苗长期保持良好长势;不同龄期稻飞虱在生长期间与水稻水分隔离,可以降低湿度,提高存活率。
优选的,所述透明瓶体的材质为塑料。
塑料密度较小、透明度高,使得饲养装置较轻。
所述透明瓶体可以为圆柱形或方柱形,优选的,所述透明瓶体的容积为200~500ml,高度为10~15cm。这里高度是指瓶口到瓶体顶部的距离。
该尺寸的瓶体既能满足水稻的生长,又能尽可能的减小其所占空间。
优选的,所述的透气窗为透明瓶体顶部的开口,开口处罩设60~100目的尼龙网布。
进一步优选的,采用橡皮筋将尼龙网布紧箍在透明瓶体的开口处,透明瓶体开口处的侧壁向外凸起,防止橡皮筋滑脱。
该结构的设置便于水稻苗和稻飞虱的移入或移出。
优选的,所述瓶底盖的内径为2~3cm。
瓶底盖的内径过小时限制水稻秧苗播种量;内径过大时,饲养瓶倾倒或倒置时,瓶底盖内的育秧基质土容易脱出同时带出水稻秧苗。
优选的,瓶底盖上的通孔直径为0.2~0.4cm。
优选的,所述瓶底盖与瓶口螺纹连接。采用螺纹连接便于拆卸。
优选的,所述瓶托上的凹槽深度为3~5cm;凹槽与饲养瓶的底端外形互补。
该技术方案保证了饲养瓶在瓶托上放置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瓶托上的凹槽的数量为1~64;进一步优选的,凹槽的数量为4~16。
优选的,所述积水盘的深度为3~5cm。
本实用新型的饲养装置可用于统一扩大繁殖饲养获得相同龄期的稻飞虱,还可以用于对稻飞虱的抗性检测实验、杀虫剂对稻飞虱生长发育和后代繁殖力影响实验等。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利用上述饲养装置饲养稻飞虱的方法,包括:
(1)将水稻育秧基质土与水按照1∶1~3的质量比例混匀成糊状,取2~5g放置在瓶底盖内;
(2)将水稻种子播种到水稻育秧基质土上,每个瓶底盖的播种量为1~15颗,将播种后的瓶底盖放置于盛水的积水盘中,放于人工气候箱内培育;
优选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6~28℃,光/暗时间为16h/8h,湿度60~80%。
优选的,播种前还包括浸种和催芽:将水稻种子在25~27℃下浸种36~48h,之后沥干水分,25~30℃催芽至水稻种子露白或出芽长至0.2~0.5cm。
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合适品种的水稻种子。如褐飞虱选用秀水11或TN1,白背飞虱选用TN1,灰飞虱选用武育粳3号。
(3)当水稻苗高5~10cm时,将瓶底盖旋入透明瓶体;将需要饲养的稻飞虱接入饲养瓶中;
(4)将接入水稻苗和稻飞虱的饲养瓶放置于瓶托的凹槽内,将瓶托放置在积水盘中,积水盘中加入适量水使瓶底盖与水接触,整体放入人工气候箱内饲养。
优选的,每隔2~3天向积水盘中加水,使瓶底盖与水接触。
优选的,饲养条件为:温度26~28℃,光/暗时间为16h/8h,湿度60~80%。
在饲养过程中,当饲养瓶内的稻苗失绿或枯萎时,需更换新的稻苗,实现连续饲养。
换苗方法:倾倒或倒置饲养瓶,轻弹瓶底盖,使饲养瓶内的稻飞虱跌落到透明瓶体的瓶壁或瓶顶,旋出瓶底盖再将盛有新稻苗的瓶底盖旋入透明瓶体,组成新的稻苗瓶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的饲养装置设计合理,瓶底盖内盛水稻育秧基质土,基质土为水稻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使得水稻发根快、秧苗粗壮,长势优于采用人工培养液以及普通水稻土培养的水稻的长势;
(2)水稻根系可穿过瓶底盖和瓶托凹槽底部的通孔向积水盘内生长,根系发达,稻苗长势较好;
(3)在饲养稻飞虱的过程中只需定时向积水盘内一次性加水即可,不需打开饲养瓶,节省时间,同时避免了饲养的稻飞虱逃逸或混杂。
附图说明
图1为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装置包括饲养瓶、瓶托2和积水盘1。
积水盘1为(25~30)cm×(25~30)cm规格的塑料盘,高度为5cm,瓶托2放置在积水盘内。
瓶托放置于积水盘内,瓶托2为30cm×30cm的塑料板,瓶托2上具有若干个凹槽3,优选4×4个,凹槽3的底部具有直径为0.5cm的开孔。
饲养瓶包括透明瓶体4和瓶底盖5,透明瓶体4的瓶口与瓶底盖5螺纹连接,瓶底盖5的底部设有通孔。饲养瓶的底端外形与凹槽3互补,饲养瓶可以放置到凹槽3内。
透明瓶体4为塑料材质,容积为200~500ml,高度为10~15cm。
瓶口直径为2cm,瓶底盖5的内径稍大于2cm,底部具有0.2~0.4cm的开孔。瓶底盖5底部用于盛放为水稻育秧基质土。
饲养瓶的顶部敞口,敞口处罩设有60~100目的尼龙网布6,采用橡皮筋固定尼龙网布6。
使用时,瓶托2放置在积水盘1内,饲养瓶放置于瓶托2的凹槽3内。积水盘1内盛有水,瓶底盖5的底部与水接触。
采用上述饲养装置饲养稻飞虱的方法为:
步骤一:稻苗瓶体准备
1)水稻浸种和催芽:
根据所饲养稻飞虱种类,待播水稻品种分别选用相应的感虫品种,如褐飞虱选用秀水11或TN1,白背飞虱选用TN1,灰飞虱选用武育粳3号。优选外表饱满健康稻种,清水漂洗除去干瘪谷粒杂质,25-27℃浸种约48h,之后沥出多余水分,湿毛巾覆盖,30℃催芽约48h,待大部分稻谷露白或出芽长至0.2-0.5cm即可用。
2)播种
按水稻基质土:水为1∶2的质量比例将基质浸润混匀,用药勺取约2-5g糊状基质置于瓶底盖底部,不铺满盖底,形成凸型即可,将发芽稻谷点播于凸型区域,每底盖的播种量需根据后期实验需要,可选10颗发芽谷粒。播种后底盖排列于盛水积水盘中培育(留水层1cm);放置于人工气候箱中,设置饲养条件为温度27℃±1,光/暗时间为16h/8h,RH为70±10%。通常接试虫后饲养条件均与此相同。
3)饲养瓶的组合:播种4-5d后谷芽有5-10cm高,手托起盛稻苗的瓶底盖,使稻苗深入透明瓶体中,瓶底盖螺纹与透明瓶体瓶口部螺纹合并组成饲养瓶,放在16孔瓶托上,敷上(10-15)cm×(10-15)cm的60~100目的尼龙纱布,瓶托置于积水盘中(留水层1-3cm)。使用时积水盘加水高度不低于瓶盖底面,不高于瓶盖顶面,使得水稻基质土不会有水渗出。人工气候箱中一般2-3天加水300-500mL即可,避免单盆苗饲养时逐盆加水费时费力。
制作好的稻苗瓶体在人工气候箱饲养的情况下,稻苗发根从底盖孔伸出吸水,可在30d保持良好长势。瓶腔内底部基质一直处于糊状紧贴瓶底,稻基根系较好粘附于底盖底部,部分根系还成束从底盖和瓶拖通孔伸入积水盘中,瓶体基质表面无积水,稻苗根系、水稻基质土和底盖成为一体,使得瓶体稻苗若遇跌倒、倒置拍动,均不会从底盖滑脱。
步骤二:接虫
方法1、在带底盖苗与瓶体合并之前,先将瓶顶罩上10×10cm网布,橡皮筋封顶口,将初羽化雌虫1-3头和1-2头雄虫吸入瓶中,再将带苗瓶底盖与瓶体合并,置于瓶托上。
方法2、在白瓷盘上将准备好的稻苗瓶体平放一排,瓶底处用台灯照光,打开瓶顶橡皮筋和网布,将试虫吸出或吸入。
步骤三:换苗
在若虫饲养期间因虫量较多时,用换稻苗方式更换试虫。换苗方法:倾倒或倒置稻苗瓶体,瓶顶处用台灯照光,轻弹瓶底盖,使稻飞虱跌落到瓶壁或瓶顶,旋出待换旧底盖苗,手托起预先准备好的盛新鲜稻苗底盖,使稻苗深入瓶体内,瓶底盖螺纹与透明瓶体瓶口处螺纹合并,组成稻苗瓶体。通过换苗养虫,避免人工吸虫造成试虫损失或混杂。
应用例1连续大量获得褐飞虱统一龄期成、若虫
1、选用外表饱满健康、褐飞虱感虫的TN1稻种,清水漂洗除去干瘪谷粒杂质,25-27℃浸种约48h,之后沥出多余水分,湿毛巾覆盖,30℃催芽约48h,待大部分稻谷出芽约0.2-0.5cm即可用;
按水稻基质:水为1∶2的质量比例将基质浸润混匀,用药勺取约10克糊状基质置于瓶底盖底部,不用铺满盖底,形成凸型即可,将发芽稻谷点播于凸型区域,播种后将瓶底盖排列于盛水积水盘,放置于人工气候箱中培育。每瓶底盖的播种量12-15颗发芽谷粒;
4-5d后待谷芽有5cm高左右时将瓶底盖旋入去底矿泉水瓶中,组成稻苗瓶体,放在16孔瓶托上,敷上(10-15)cm×(10-15)cm尼龙纱布,连瓶托置于积水盘中(留水层1-2cm),每隔3d浇水一次;
2、瓶顶罩上网布,橡皮筋封口。先将初羽化3头雌虫和1-2头雄虫吸入瓶中,待试虫交配3d后再作为后续怀卵雌虫,以2-3头怀卵雌虫/瓶接虫,置于瓶托上,2d换苗一次。
也可以采取吸虫方法:在白瓷盘上将瓶体平放一排,瓶底处用台灯照光,打开瓶顶橡皮筋和网布,将试虫吸出或吸入。
3、在试虫饲养期间因虫量较多时,用换稻苗方式代替转移试虫,换苗方法:倾倒或倒置稻苗瓶体,瓶顶处用台灯照光,轻弹底盖,使稻飞虱跌落到瓶壁或瓶顶,然后更换新底盖苗。
人工气候箱的培养条件:温度为27±1℃,光/暗为16h/8h,RH为70±10%,连续培育。
结论:通过本方案实施,在以播10株稻/瓶、接入怀卵雌虫2-3头/瓶、共16瓶/盘,产卵2d后移除雌虫,所获得的褐飞虱统一龄期预计时间和数量见表1。
表1获得褐飞虱统一龄期预计时间和数量
应用例2不同水稻种质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检测
按3头怀卵白背飞虱雌虫/瓶接虫,2d换苗或移虫一次,产卵苗继续饲养,10-12d获得50-80头/瓶2-3龄WBPH试虫;
与此同时,取不同水稻品种(白背飞虱感虫TN1、抗虫春江06稻种和待检测水稻种质)均40余粒,放于牛皮纸袋中,25-27℃浸种约48h,之后沥出多余水分,湿毛巾覆盖,30℃催芽约48h,待大部分稻谷出芽约0.2-0.5cm即可用;
按水稻基质:水为1∶2的质量比例将基质浸润混匀,用药勺取约3-5克糊状基质置于瓶底盖底部,不用铺满盖底,形成凸型即可,将发芽稻谷点播于凸型区域,每品种播种于4个瓶底盖中,每瓶底盖的播种量为10颗发芽谷粒,放置于培养皿中,培养皿编号,播种后盛底盖培养皿加水放置于人工气候箱饲养;
4-5d后待谷芽有6-10cm高左右时稻苗将底盖旋入去底矿泉水瓶中,组成稻苗瓶体,放在16孔瓶托上,敷上40×40cm尼龙纱布,连瓶托置于积水盘中(留水层1-2cm),每隔3d浇水一次;
查看每瓶出苗实际株数,按10头2-3龄若虫/株,计算接虫量。将预先繁育好的试虫拍于白瓷盘中,计数将试虫接入载有待检测苗的瓶中,饲养约5-8d。每品种总株数20-40株。一般在90%的TN1死亡时,开始查结果。
采用本方法,可以减少水稻种质苗期抗性鉴定时,不同种质稻株出芽率不同,接虫量不易控制带来的误差。获得稻苗均有良好长势,根据接虫后7d的抗感品质死苗数,能很好反映待检测稻苗抗性水平(见表2)。
表2不同水稻种质对白背飞虱的抗性
应用例3杀虫剂对褐飞虱F2代孵虫量影响
1、研究对象
实验室饲养多年不接触任何药剂的褐飞虱品系。
2、方法
采用稻苗浸渍法处理试虫并进行雌虫繁殖力测定,具体如下:
2.1稻苗瓶体制备:选用褐飞虱感虫TN1稻种,25-27℃浸种约48h,之后沥出多余水分,湿毛巾覆盖,30℃催芽约48h,待大部分稻谷出芽约0.2-0.5cm即可用。
按水稻基质:水为1∶2的质量比例将基质浸润混匀,用药勺取约3-5克糊状基质置于瓶底盖底部,不用铺满盖底,形成凸型即可,将发芽稻谷点播于凸型区域,播种后将瓶底盖排列于盛水积水盘,放置于人工气饲养。
每底盖的播种量10颗发芽谷粒。4-5d后待谷芽有6-10cm高左右时稻苗将底盖旋入去底矿泉水瓶中,组成稻苗瓶体,放在16孔瓶托上,敷上40×40cm尼龙纱布,连瓶托盘置于积水盘中(留水层1-2cm),每隔3d浇水一次。
2.2试虫扩繁。将3头怀卵雌虫/瓶接虫,将带底盖苗从瓶底口深入,之后拧紧底盖,置于瓶托上,2d换苗,产卵苗放入新的瓶中继续饲养,18-20d获得30-50头/瓶5龄褐飞虱若虫。2-4龄时期,需更换底盖苗1-2次。
2.3药剂及其稀释。供试药剂为95%吡蚜酮原药(PYM),以DMF为溶剂配制为5-6个吡蚜酮梯度稀释液。
2.4试虫处理:提前移栽10余株秧苗于直径11cm小盆中,待其长至30cm高度,修剪留带茎叶苗20cm高,倒掉水层隔夜备用。将稻苗依次倒置深入盛药的250mL量筒中20s,平置自然晾干,放双通透光筒罩,每处理设3-4个重复。每盆接入挑选后的5龄末期若虫30头,3d后,逐盆将试虫倾倒于白瓷盘上,分拣雌、雄、5龄若虫,按5∶3雌雄比例配对放回原始稻苗盆中,其余试虫去掉,通常有效雌虫数约为10-15头,再饲养3天,使羽化雌虫完成交配。
2.5鉴定雌虫F2孵虫量
将每盆交配后雌虫分别接入所备稻苗瓶体中,每瓶1头,用80目纱布封口,每日记录存活情况,将1d内死亡视为无效雌虫,需剔除。产卵6d后移除雌虫,产卵后苗继续饲养,每隔2-3d观察有无孵虫出现,9-10d观察孵化数,将每瓶试虫拍入白瓷盘,人工目测计数孵化若虫数。
3结果检查
测定PYM对褐飞虱F2代若虫孵化量时需要饲养产卵苗,从接虫到检查结果必须连续饲养稻苗15d,饲养期间稻苗长势必须保持健壮,否则会干扰试验结果。采用本方法,获得稻苗均有良好长势,所得结果能很好反映不同剂量PYM对褐飞虱F2若虫量的影响(见表3)。
表3不同剂量PYM处理对褐飞虱F2孵虫量影响

Claims (10)

1.一种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饲养瓶、积水盘以及放置在积水盘内用于支撑饲养瓶的瓶托;
所述饲养瓶用于培育水稻和饲养稻飞虱,包括:
透明瓶体,底部具有瓶口,顶部具有透气窗;
瓶底盖,与所述瓶口可拆卸连接,用于承托水稻育秧基质土,底部设有若干通孔;
所述瓶托具有至少一个用于放置饲养瓶的凹槽,所述凹槽底部开孔;
积水盘,用于盛放水稻生长所需的水;
使用时,所述瓶底盖与积水盘中的水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瓶体的容积为200~500ml,高度为10~1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气窗为透明瓶体顶部的开口,开口处罩设60~100目的尼龙网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橡皮筋将尼龙网布紧箍在透明瓶体的开口处,透明瓶体开口处的侧壁向外凸起,防止橡皮筋滑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底盖的内径为2~3c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瓶底盖上的通孔直径为0.2~0.4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底盖与瓶口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瓶托上的凹槽深度为3~5cm;凹槽与饲养瓶的底端外形互补。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瓶托上的凹槽的数量为1~6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饲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积水盘的深度为3~5cm。
CN201721253593.8U 2017-09-27 2017-09-27 一种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552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53593.8U CN207355280U (zh) 2017-09-27 2017-09-27 一种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53593.8U CN207355280U (zh) 2017-09-27 2017-09-27 一种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55280U true CN207355280U (zh) 2018-05-15

Family

ID=62350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53593.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55280U (zh) 2017-09-27 2017-09-27 一种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5528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9121A (zh) * 2017-09-27 2018-01-09 中国水稻研究所 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方法、饲养装置及饲养装置的应用
CN108902052A (zh) * 2018-06-29 2018-11-30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棉蚜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
CN114831084A (zh) * 2022-06-13 2022-08-02 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利用再生稻饲养稻飞虱的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9121A (zh) * 2017-09-27 2018-01-09 中国水稻研究所 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方法、饲养装置及饲养装置的应用
CN108902052A (zh) * 2018-06-29 2018-11-30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棉蚜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
CN108902052B (zh) * 2018-06-29 2021-04-30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棉蚜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
CN114831084A (zh) * 2022-06-13 2022-08-02 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一种利用再生稻饲养稻飞虱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18547B (zh) 霍山石斛试管苗的架空栽培方法
CN207355280U (zh) 一种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装置
CN101796939B (zh) 一种稻纵卷叶螟产卵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4604814B (zh) 一种高效饲养二化螟的方法
CN107517934A (zh) 一种桔小实蝇多虫态养虫箱及其饲养方法
CN105993865A (zh) 一种栓皮栎无菌苗的培育方法
CN101810155A (zh) 酢浆草如叶螨饲养器
CN105850898A (zh) 一种测定药物对大蜂螨急性和慢性毒性的方法
Cho et al. Seed dormancy and ger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dangered species Cicuta virosa L. in South Korea
CN105379683A (zh) 一种麦蛾人工饲养方法
CN108902052A (zh) 一种棉蚜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
CN104012476A (zh) 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灰飞虱的方法
CN107549121A (zh) 室内饲养稻飞虱的饲养方法、饲养装置及饲养装置的应用
CN108918785B (zh) 一种运用活体植物测定粉虱类害虫毒力的装置及方法
Olson et al. Effect of soilless potting media and water management on development of fungus gnats (Diptera: Sciaridae) and plant growth
CN108371149A (zh) 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5695091U (zh) 一种方便观察和饲养稻飞虱的装置
CN104957122A (zh) 稻纵卷叶螟采集与生物测定方法
CN110432100A (zh) 基于深浅层根胁迫处理的水稻双筒抗旱鉴定装置和方法
CN114145269B (zh) 一种二化螟室内稻苗精准规模化饲养方法
CN114342958B (zh) 一种促进兰花种子萌发的拌种菌剂及拌种和培养方法
CN108684614A (zh) 一种西花蓟马饲养过程中防止饲料发霉的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7821340A (zh) 一种柑橘木虱的饲养装置及木虱饲养方法
CN105137054B (zh) 一种麦蚜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
CN104322454B (zh) 小绿叶蝉活体保存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15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