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11587U - 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和助力转向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和助力转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11587U
CN207311587U CN201721062934.3U CN201721062934U CN207311587U CN 207311587 U CN207311587 U CN 207311587U CN 201721062934 U CN201721062934 U CN 201721062934U CN 207311587 U CN207311587 U CN 2073115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m
briquetting
steering system
gear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6293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奎飞
王朝久
闫世伟
苏艳茜
杨志财
云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ehive intelligent steering system (Jiangsu)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6293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115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115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115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和助力转向系统,助力转向系统包括彼此啮合的蜗轮和蜗杆,所述间隙补偿机构包括:调整衬套,调整衬套上形成有轴承安装孔,轴承安装孔用于容纳支撑蜗杆的蜗杆轴承,调整衬套的外周上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C形弹簧安装槽,C形弹簧安装槽的底壁上设置有贯通的压块安装孔;压块设置在压块安装孔中,压块的内侧面构造为向外突出的弧形以配合蜗杆轴承的外周面;C形弹簧设置在C形弹簧安装槽内,C形弹簧用于压紧压块和蜗杆轴承以使蜗轮和蜗杆紧密啮合。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间隙补偿机构可以使蜗轮和蜗杆紧密配合,增加蜗轮和蜗杆的使用寿命,且降低了转向系统产生的异响。

Description

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和助力转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和助力转向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对于蜗轮蜗杆的间隙补偿机构,要么零件多,制造成本高且装配复杂,要么向蜗杆施压的零部件的受力面小,用于挤压蜗杆的衬套容易产生侧向晃动而导致异响,且衬套的定位能力也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以使蜗轮和蜗杆配合紧密,增加蜗轮和蜗杆的寿命,且降低了转向系统产生的异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所述助力转向系统包括彼此啮合的蜗轮和蜗杆,包括:调整衬套,所述调整衬套上形成有轴承安装孔,所述轴承安装孔用于容纳支撑所述蜗杆的蜗杆轴承,所述调整衬套的外周上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C形弹簧安装槽,所述C形弹簧安装槽的底壁上设置有贯通的压块安装孔;压块,所述压块设置在所述压块安装孔中,所述压块的内侧面构造为向外突出的弧形面以配合所述蜗杆轴承的外周面;C形弹簧,所述C形弹簧设置在所述C形弹簧安装槽内,所述C形弹簧用于压紧所述压块和蜗杆轴承以使所述蜗轮和所述蜗杆紧密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调整衬套的外周设置有O型圈安装槽,所述间隙补偿机构还包括:O型圈,所述O型圈配合在所述O型圈安装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O型圈安装槽为两个,且两个所述O型圈安装槽分别位于所述C形弹簧安装槽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O型圈为橡胶圈。
进一步地,所述调整衬套上还设置有定位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压块的外侧面构造为向外突出的弧形面以与所述C形弹簧的内侧面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压块的内侧面与所述蜗杆轴承的外周之间、所述压块的外侧面与所述C形弹簧之间设置有润滑脂层。
一种助力转向系统,包括:壳体、蜗轮和蜗杆,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啮合且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间隙补偿机构设置在所述蜗壳与所述壳体之间以使所述蜗轮和所述蜗杆紧密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槽,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定位槽配合以限制所述调整衬套的周向自由度,所述转向系统还包括:螺塞,所述螺塞配合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螺塞和所述壳体配合与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槽以限制所述调整衬套的轴向自由度。
进一步地,所述O型圈压紧在所述调整衬套与所述壳体之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C形弹簧可以压紧压块,同时压块与蜗杆轴承配合,进而C形弹簧可以将蜗杆与蜗轮压紧。
同时,由于压块的内侧面构造为适于与蜗杆轴承配合的弧形面,因此在压块受到C形弹簧的挤压后,压块与蜗杆轴承的接触面积更大,压块可以更加稳定地配合在蜗杆轴承上。从而压块在挤压蜗杆轴承时,蜗杆轴承不容易出现侧向晃动而产生异响,提高了蜗轮和蜗杆的配合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助力转向系统,由于设置有上述的间隙补偿机构,因此该助力转向系统不容易出现异响,且助力转向系统性能稳定。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间隙补偿机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整衬套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助力转向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图3圈示A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整衬套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块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C形弹簧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O型圈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间隙补偿机构,
140-调整衬套,141-压块,142-O型圈,143-定位凸起,144-C形弹簧
101-轴承安装孔,102-压块安装孔103-C形弹簧安装槽,104-O型圈安装槽,105-定位槽,
210-蜗轮,220-蜗杆,230-螺塞,250-壳体,260-蜗杆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1-8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其中,助力转向系统包括彼此啮合的蜗轮210和蜗杆2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100包括210220调整衬套140,压块141和C形弹簧144。
调整衬套140上形成有轴承安装孔101,轴承安装孔101用于容纳支撑蜗杆220的220蜗杆轴承260,蜗杆轴承260用于支撑蜗杆220,蜗杆220可以与蜗杆轴承260的内圈过盈配合。
调整衬套140的外周上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C形弹簧安装槽103,C形弹簧安装槽103的底壁上设置有贯通的压块安装孔102,压块141设置在压块安装孔102中,压块141的内侧面构造为向外突出的弧形面以配合蜗杆轴承260的外周面。由此,压块141与蜗杆轴承260的接触面积更大,压块141可以更好地与蜗杆轴承260配合。
C形弹簧144设置在C形弹簧安装槽103内,C形弹簧144用于压紧压块141和蜗杆轴承260以使蜗轮210和蜗杆220紧密啮合。
具体地,蜗杆220的一端可以配合在蜗杆轴承260内,具体地,蜗杆220的一端可以与蜗杆轴承260的内圈过盈配合。220,调整衬套140上设置有轴承安装孔101,蜗杆轴承260可以放入轴承安装孔101内,轴承安装孔101的孔径可以略大于蜗杆轴承260的尺寸,因此可以保证蜗杆轴承260能够在C形弹簧144的挤压下发生移动。
C形弹簧144可以构造为具有开口的环状结构,C形弹簧144安装在C形弹簧安装槽103内会产生向内压紧的力,且由于C形弹簧安装槽103上具有压块安装孔102,压块141设置在压块安装孔102中,因此C形弹簧144可以压紧压块141,从而确保压块141能够挤压蜗杆轴承260,蜗杆轴承260带动蜗杆220向靠近蜗轮210的方向移动,实现将蜗杆220压合蜗轮210压紧的目的。
同时由于压块141的内侧面构造为适于与蜗杆轴承260配合的弧形面,因此在压块141受到C形弹簧144的挤压后,压块141与蜗杆轴承260的接触面积更大,压块141可以更加稳定地配合在蜗杆轴承260上。从而压块141在挤压蜗杆轴承260时,蜗杆轴承260不容易出现侧向晃动,提高了蜗轮210和蜗杆220的配合稳定性。
下面简单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间隙补偿机构100的工作过程。
由于蜗轮210和蜗杆220在配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磨损,从而在蜗轮210和蜗杆220之间出现较大的啮合间隙,为了使蜗轮210和蜗杆220之间配合紧密,需要间隙补偿机构100将蜗杆220和蜗轮210压紧,使蜗轮210和蜗杆220啮合紧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间隙补偿机构100通过挤压蜗杆220减少蜗轮210和蜗杆220之间的间隙,使得蜗轮210和蜗杆220之间配合紧密。
具体地,间隙补偿机构100的调整衬套140上设置有轴承安装孔101,蜗杆轴承260容纳在轴承安装孔中;调整衬套140的外周上设置有C形弹簧安装槽103,C形弹簧安装槽10的底壁上设置有压块安装孔102,压块141设置在压块安装孔102中;在C形弹簧144安装在C形弹簧安装槽103中时,压块141的一端止抵在蜗杆轴承260上,压块141的另一端止抵在C形弹簧144上。从而,C形弹簧144可以通过压块141挤压蜗杆轴承260,进而将蜗杆轴承260上的蜗杆220与蜗轮210紧密压紧,蜗杆220和蜗轮210啮合紧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间隙补偿机构100,C形弹簧144可以压紧压块141,同时压块141与蜗杆轴承260配合,进而C形弹簧可以将蜗杆220与蜗轮210压紧。
同时,由于压块141的内侧面构造为适于与蜗杆轴承260配合的弧形面,因此在压块141受到C形弹簧144的挤压后,压块141与蜗杆轴承260的接触面积更大,压块141可以更加稳定地配合在蜗杆轴承260上。从而压块141在挤压蜗杆轴承260时,蜗杆轴承260不容易出现侧向晃动而产生异响,提高了蜗轮210和蜗杆220的配合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图4-5所示,衬套的外周设置有O型圈安装槽104,间隙补偿机构100还包括O型圈142,O型圈142配合在O型圈安装槽104内。
220在O型圈142设置在O型圈安装槽104内时,O型圈142的外侧可以突出于O型圈安装槽104,O型圈142的外侧可以与容纳蜗轮210和蜗杆220的壳体接触,从而保证调整衬套140稳定地安装在壳体上,调整衬套140不容易发生晃动,降低了调整衬套140与壳体碰撞发出的噪音。
进一步地,O型圈安装槽104为两个,两个O型圈安装槽104分别位于C形弹簧安装槽103的两侧。
O型圈安装槽104位于C形弹簧安装槽103的两侧,可以从两个方位对调整衬套140的位置进行稳固,单独一个O型圈142虽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调整衬套140的位置进行稳固,但稳定的效果较差,在工作过程中,调整衬套140仍会产生振动,250而两个O型圈142就能够可以很很稳定地将调整衬套140稳固。
O型圈142可以为橡胶圈。橡胶圈可以减调整衬套140与壳体之间的磨损,保护调整衬套140,延长调整衬套140的使用寿命。在工作过程中,O型圈142使用橡胶圈除了能够稳固调整衬套140、避免调整衬套140与外部壳体发生碰撞的外,还可以起到减振的作用,降低调整衬套140的振动幅度,提高了蜗杆轴承260的稳定性,进而使得蜗轮210和蜗杆260的配合更加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2、图4所示,调整衬套140上还设置有定位凸起143。定位凸起143可以用于与容纳蜗轮210和蜗杆220的壳体配合,限制在调整衬套140在周向的转动和轴向上一个方向的移动。
可选地,调整衬套140上的定位凸起143为两个,并且对称的设置在调整衬套140的一端,定位凸起143可以与壳体250上的定位槽105进行配合,定位凸起143可以嵌入到位于壳体250上的定位槽105中,定位凸起143可以限制调整衬套140的运动,250使得调整衬套140更加稳定,进而提高了蜗轮210和蜗杆220的配合稳定性。25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6所示,压块141的外侧面构造为向外突出的弧形面以与C形弹簧144的内侧面配合。
压块141的外侧面为向外突出的弧形面,并且调整压块141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突出于压块安装孔102,压块141的外侧面与C形弹簧144的内侧贴合,C形弹簧144可以对压块141的外侧面施加压力,由于压块141的外侧面构造为向外突出弧形面,因此压块141与C形弹簧144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压块141受力均匀,使得压块141可以更好地将力传递给蜗杆轴承26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压块141的内侧面与蜗杆轴承260的外周之间、压块141的外侧面与C形弹簧144之间设置有润滑脂层。由此,可以保护压块141与蜗杆轴承260上彼此接触的部分、压块141与C形弹簧144彼此接触的部分,降低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磨损,提高了压块141、蜗杆轴承260和C形弹簧144的使用寿命。
下面简单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助力转向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助力转向系统包括壳体250、蜗轮210和蜗杆220以及上述实施例的间隙补偿机构100。
其中,蜗轮210蜗杆220都设置在壳体250内,且间隙补偿机构100设置在蜗杆轴承160与壳体250之间以使蜗轮210和蜗杆220紧密啮合。
壳体250具有安装空间,蜗轮210蜗杆220设置在250壳体250的安装空间内,在蜗杆220的一端设置有间隙补偿机构100,而间隙补偿机构100也设置在壳体250内,间隙补偿机构100设置在壳体250与蜗杆轴承260之间,间隙补偿机构100可以压紧蜗杆轴承260,使得蜗杆220与蜗轮210紧密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壳体250内还设置有与定位凸起143配合的定位槽105,定位凸起143与定位槽105配合以限制调整衬套140的周向自由度;转向系统还包括:螺塞230,螺塞230配合在壳体250上,螺塞230和壳体250配合与定位凸起143和定位槽105以限制调整衬套140的轴向自由度。
间隙补偿机构100在装配过程中,定位凸起143可与定位槽105配合,定位凸起143为两个,定位槽105也为两个,定位凸起143对称的设置在调整衬套140的一端,通过两个定位凸起143可以限制调整衬套140的轴向自由度,转向系统还具有螺塞230,螺塞230和壳体250配合与定位凸起143和定位槽105配合以限制调整衬套140的轴向自由度。
螺塞230可以与壳体250螺纹配合,螺塞230拧入壳体250的一端可以压紧调整衬套140,螺塞230与定位凸起143从两个方向上对调整衬套140进行限制,使调整衬套140在轴向方向上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O型圈142压紧在调整衬套140与壳体250之间。O型圈142设置在调整衬套140的O型圈安装槽104内,O型圈142的内侧与O型圈安装槽104的底壁接触,同时O型圈142的外侧可以突出于O型圈安装槽104,O型圈142的外侧可以与壳体250接触,O型圈142被安装槽底壁和壳体250压紧,使O型圈142与壳体250之间产生摩擦力,使得调整衬套140安装更加稳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调整衬套140在轴向和径向的移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100),所述助力转向系统包括彼此啮合的蜗轮(210)和蜗杆(220),其特征在于,包括:
调整衬套(140),所述调整衬套(140)上形成有轴承安装孔(101),所述轴承安装孔(101)用于容纳支撑所述蜗杆(220)的蜗杆轴承(260),所述调整衬套(140)的外周上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C形弹簧安装槽(103),所述C形弹簧安装槽(103)的底壁上设置有贯通的压块安装孔(102);
压块(141),所述压块(141)设置在所述压块安装孔(102)中,所述压块(141)的内侧面构造为向外突出的弧形面以配合所述蜗杆轴承(260)的外周面;
C形弹簧(144),所述C形弹簧(144)设置在所述C形弹簧安装槽(103)内,所述C形弹簧(144)用于压紧所述压块(141)和蜗杆轴承(260)以使所述蜗轮(210)和所述蜗杆(220)紧密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衬套(140)的外周设置有O型圈安装槽(104),所述间隙补偿机构(100)还包括:O型圈(142),所述O型圈(142)配合在所述O型圈安装槽(104)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O型圈安装槽(104)为两个,且两个所述O型圈安装槽(104)分别位于所述C形弹簧安装槽(103)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O型圈(142)为橡胶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衬套(140)上还设置有定位凸起(14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141)的外侧面构造为向外突出的弧形面以与所述C形弹簧(144)的内侧面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141)的内侧面与所述蜗杆轴承(260)的外周之间、所述压块(141)的外侧面与所述C形弹簧(144)之间设置有润滑脂层。
8.一种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250);
蜗轮(210)和蜗杆(220),所述蜗轮(210)与所述蜗杆(220)啮合且均设置在所述壳体(250)内;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100),所述间隙补偿机构(100)设置在所述蜗杆轴承(260)与所述壳体(250)之间以使所述蜗轮(210)和所述蜗杆(220)紧密啮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5中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所述壳体(250)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起(143)配合的定位槽(105),所述定位凸起(143)与所述定位槽(105)配合以限制所述调整衬套(140)的周向自由度;
所述转向系统还包括:螺塞(230),所述螺塞(230)配合在所述壳体(250)上,所述螺塞(230)和所述壳体(250)配合与所述定位凸起(143)和所述定位槽(105)以限制所述调整衬套(140)的轴向自由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助力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间隙补偿机构,所述O型圈(142)压紧在所述调整衬套(140)与所述壳体(250)之间。
CN201721062934.3U 2017-08-23 2017-08-23 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和助力转向系统 Active CN2073115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62934.3U CN207311587U (zh) 2017-08-23 2017-08-23 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和助力转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62934.3U CN207311587U (zh) 2017-08-23 2017-08-23 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和助力转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11587U true CN207311587U (zh) 2018-05-04

Family

ID=62432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62934.3U Active CN207311587U (zh) 2017-08-23 2017-08-23 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和助力转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11587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28520A (zh) * 2018-05-14 2018-09-14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8860290A (zh) * 2018-05-08 2018-11-2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间隙补偿机构及应用该间隙补偿机构的转向器
CN113184041A (zh) * 2021-06-08 2021-07-30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具有间隙补偿机构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CN113184045A (zh) * 2021-06-08 2021-07-30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其间隙调节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60290A (zh) * 2018-05-08 2018-11-23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间隙补偿机构及应用该间隙补偿机构的转向器
CN108528520A (zh) * 2018-05-14 2018-09-14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8528520B (zh) * 2018-05-14 2020-03-20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13184041A (zh) * 2021-06-08 2021-07-30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具有间隙补偿机构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CN113184045A (zh) * 2021-06-08 2021-07-30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其间隙调节方法
CN113184045B (zh) * 2021-06-08 2022-10-21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及其间隙调节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11587U (zh) 用于助力转向系统的间隙补偿机构和助力转向系统
CN103889822B (zh) 转向器的齿条拉杆支撑装置
CN103043093B (zh) 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US10183693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2012101649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0023772A (ja) ラック軸支持装置および車両用操舵装置
KR100861544B1 (ko) 랙 피니언 방식 조향장치의 서포트 요크 자동 유격보상장치
US10919565B2 (en) Noise reduction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3001035A (zh) 接触件组件及使用该组件的气密封连接器
WO2015159495A1 (ja) ラックガイド及びこのラックガイドを具備した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4383555U (zh) 一种具有新型压块的转向机减振结构
CN107878553A (zh) 新型转向器
CN103826963A (zh)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
KR101612986B1 (ko) 랙 피니언식 조향장치의 랙바 지지장치
CN204103843U (zh) 太阳能追日设备的转向装置
CN203094171U (zh) 一种转向器间隙调整机构的降噪结构
CN111609121A (zh) 齿轮齿条转向器消隙装置及其阻尼和限位方法
JP2014141183A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8909826B (zh) 转向器压紧装置
KR101734125B1 (ko)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 기어의 유격 보상 장치
CN207216615U (zh) 一种改善EPSc驱动单元噪音的结构
CN113165685B (zh) 车辆转向装置的齿条杆支撑装置
CN103832466A (zh) 一种防止异响的汽车机械转向器
CN206017655U (zh) 一种齿轮齿条转向机用的齿条托座结构
KR20090118247A (ko)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 기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6

Address after: 868 Gangxing Road, Yangzh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Zhen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Beehive intelligent steering system (Jiangsu) Co.,Ltd.

Address before: 071000 No. 2266 Chaoyang South Street, Hebei, Baoding

Patentee before: Great Wall Moto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