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32762U - 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132762U CN207132762U CN201720907638.2U CN201720907638U CN207132762U CN 207132762 U CN207132762 U CN 207132762U CN 201720907638 U CN201720907638 U CN 201720907638U CN 207132762 U CN207132762 U CN 2071327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ace
- cooling
- heat
- heat exchange
- pump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包含:一本体、一致冷晶片;所述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空间并连接至少一第一孔口及至少一第二孔口,所述第一空间具有一开放侧,该第一空间内具有冷却流体;该致冷晶片具有一冷面及一热面,所述热面与该本体之开放侧对接,所述冷面与至少一发热源接触,本实用新型主要透过以致冷晶片直接取代传统金属材质导热底材直接以主动式冷却之方式直接对发发热源冷却,其热面再由本体内部冷却流体进行散热进而达到提升整体散热效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一种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尤指一种以致冷晶片作为主动式冷却介面对发发热源进行冷却之的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对发发热源进行解热之散热装置或散热模组主要由单一或复数散热单元相互组合所构成,该散热单元有散热器、均温板、热管等,而其中由铜或铝材质所制成的均温板、热管主要作为吸热热传导热之用途使用。
另者,散热装置中亦有透过水冷方式对发热源进行散热之结构,此种水冷方式主要透过于底部设置铜或铝热传导性质较佳的材质制成之导热底板,并该导热底板一侧直接接触发热源,该导热底板的另一侧设置复数鳍片或鳍柱作为增加散热面积使用,而具有复数鳍片或鳍柱的这一侧与一具有容水腔室的本体对应组设,并由该本体充满冷却液体的容水腔室对其散热达到散热之效果。
水冷式散热装置将冷却液体透过循环之方式将前述导热底板所吸附的热量冷却并带走,进而达到散热的效果,但当发发热源之热量过高时,而水冷式散热装置若无法快速将导热底板所吸附的热量消除时,则势必无法达到散热之效果,故虽水冷式散热装置具有较气冷式散热装置具有较佳之散热效果,但随着电子设备效能日渐提高,势必内部电子元件所形成之热量也随之提高,如何提供一种具有更佳之散热效能之水冷式模组则为熟悉该项技艺之人士所欲解决之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为解决上述已知技术之缺点,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提供一种可大幅提升水冷式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
为达上述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包含:一本体、一致冷晶片;
所述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空间并连接至少一第一孔口及至少一第二孔口,所述第一空间具有一开放侧;所述致冷晶片具有一冷面及一热面,所述热面与该本体之开放侧对接,所述冷面与至少一发热源接触。
透过本实用新型直接以致冷晶片取代已知水冷式散热装置之导热底板直接对发发热源进行散热及解热,且致冷晶片之冷面为主动式冷却其冷却效率更佳,而热面再由本体内部之第一空间中之冷却流体进行冷却解热,可提供更佳的冷却效能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本体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本体组合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二实施例之组合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三实施例之组合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四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四实施例之组合剖视图;
图9a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致冷晶片立体图;
图9b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致冷晶片立体图;
图9c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致冷晶片立体图。
主要符号说明:
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1
本体11
第一部分11a
第二部分11b
第一空间111
第一腔室111a
第二腔室111b
第二空间111c
开放侧1111
第一孔口112
第二孔口113
致冷晶片12
冷面121
热面122
散热结构1221
流道1222
冷却流体2
发热源3
泵浦4
水箱单元5
第一管体6
第二管体7
第三管体8。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阅图1、2、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及组合剖视图及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1,包含:一本体11、一致冷晶片12;
所述本体11具有至少一第一空间111并连接至少一第一孔口112及至少一第二孔口113,所述第一空间111具有一开放侧1111,所述第一空间111具有冷却流体2。
所述致冷晶片12具有一冷面121及一热面122,所述热面122与该本体1之开放侧1111对接,所述冷面121与至少一发热源3接触,所述热面122延伸复数散热结构1221,该散热结构1221由复数鳍片所构成。
本实施例之散热装置之本体11为一水冷头结构,该本体11为水冷头结构之壳体,并该致冷晶片12取代已知导热的铜底板,并该致冷晶片12封闭该本体11之开放端1111且该致冷晶片12之热面122对应该第一空间111,当进行散热工作时,该第一空间111内之冷却流体2由该第一孔口112进入该第一空间111内,再由该第二孔口113排出该第一空间111离开该本体11,而该致冷晶片12之冷面121直接对应所述发热源3直接进行冷却解热,而致冷晶片12之热面122所产生之热量传导至该散热结构后,再由该本体11内部之第一空间111的冷却流体2进行热交换冷却,由于致冷晶片12之冷面121所提供之冷却效率更优于一般水冷式散热装置之冷却效率,故可大幅提升整体之散热效率,本实施例主要透过外接一泵浦4及至少一水箱单元5,所述泵浦4透过一第一管体6及一第二管体7分别连接该本体11及该水箱单元5,该水箱单元5透过一第三管体8与该本体11连接,所述泵浦4作为驱动该第一空间111内部冷却流体2进出该本体11使用,所述水箱单元5则作为冷却该冷却流体2所使用。
请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二实施例之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差异在于所述第一空间111具有至少一第一腔室111a及一第二腔室111b,所述第一、二腔室111a、111b上、下对应设置,所述第一、二腔室111a、111b与该第一、二孔口112、113相互连通,所述第一腔室111a内具有一泵浦4,所述第二腔室111a对应该开放侧1111,所述致冷晶片12之热面122对应该第二腔室111b设置并该致冷晶片12封闭该开放侧1111。
本实施例之本体11为一水冷式散热装置,该第一腔室111a内设置有该泵浦4,并由该泵浦4驱动该第一、二腔室111a、111b内之冷却流体2进入该本体11中对该致冷晶片12之热面122进行热交换。
请参阅图5、6,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三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及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差异在于所述本体11具有一第一部分11a及一第二部分11b,该第一、二部分11a、11b水平对应连接设置,所述第二部分11b具有一第二空间111c,所述第一部分111a之第一空间111设有一泵浦4,所述致冷晶片12与该第二部分11b之第二空间111c对应接设并封闭该第二空间111c,所述第一孔口112设于该第一空间111并连接该第一空间111,该第二孔口113设于第二部分11b并连接该第二空间111c,设于该第一空间111之泵浦4主要作为引导该第一、二空间111、111c内之冷却流体2进行热交换循环之作用,当对接于该第二部分11b之致冷晶片12的热面122产生热量,可透过冷却流体2进行解热之工作,而致冷晶片12之冷面121则可提供更低于冷却流体2的冷却温度对该发热源3进行冷却解热,进而达到更佳之散热效率。
请参阅图7、8,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第四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及组合剖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部分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将不再赘述,惟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一实施例差异在于所述热面122延伸复数散热结构1221,该散热结构1221由复数鳍片所构成,并该鳍片间具有至少一流道1222,该鳍片一端对应设置有一泵浦4,所述泵浦4引导该冷却流体2向该鳍片进行热交换工作,并穿越该流道1222向该第二孔口113流动离开所述本体11进行冷却循环。
请参阅图9a、9b、9c,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之致冷晶片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主要揭示致冷晶片之热面122上延伸复数可增加热交换效率的散热结构1221,该散热结构1221可为复数鳍柱如图9a,或复数鳍片如图9b或为复数鳍柱与鳍片混搭所组成之态样如图9c。
本实用新型主要透过以具有直接冷却之效果的致冷晶片12作为取代水冷式散热装置热传导使用的铜质底板,直接对发热源3进行冷却解热,可减少热传导此一步骤直接对发发热源进行冷却降温,有效增加水冷式散热装置整体之散热效能并可防止发发热源积热之情事发生。
本实施例中针对水冷式散热装置中引导冷却流体之单元说明实施例以泵浦作为说明,但并不引以为限,亦可为其他可驱动冷却流体之结构单元。
Claims (6)
1.一种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本体,具有至少一第一空间并连接至少一第一孔口及至少一第二孔口,所述第一空间具有一开放侧,所述第一空间具有冷却流体;
一致冷晶片,具有一冷面及一热面,所述热面与该本体之开放侧对接,所述冷面与至少一发热源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间具有至少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所述第一、二腔室上、下对应设置,所述第一、二腔室与该第一、二孔口相互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内具有一泵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面延伸复数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由复数鳍柱所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该第一、二部分水平连接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部分具有一第二空间,所述第一部分之第一空间设有一泵浦,所述致冷晶片与该第二部分之第二空间对应接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具有一第一部分及一第二部分,该第一、二部分水平连接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部分具有一第二空间,所述第一部分之第一空间设有一泵浦及复数凸体,该凸体间隔排列并该凸体间形成至少一水道,该泵浦对应设于该凸体之一端,所述致冷晶片与该第二部分之第二空间对应接设,所述致冷晶片之热面延伸复数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由复数鳍柱所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一泵浦及至少一水箱单元,所述泵浦透过一第一管体及一第二管体分别连接该本体及该水箱单元,该水箱单元透过一第三管体与该本体连接,所述泵浦作为驱动该第一空间内部冷却流体进出该本体使用,所述水箱单元则作为冷却该冷却流体所使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907638.2U CN207132762U (zh) | 2017-07-25 | 2017-07-25 | 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907638.2U CN207132762U (zh) | 2017-07-25 | 2017-07-25 | 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132762U true CN207132762U (zh) | 2018-03-23 |
Family
ID=61639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907638.2U Active CN207132762U (zh) | 2017-07-25 | 2017-07-25 | 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13276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88865A (zh) * | 2017-07-25 | 2017-11-24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 |
-
2017
- 2017-07-25 CN CN201720907638.2U patent/CN20713276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88865A (zh) * | 2017-07-25 | 2017-11-24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71854C (zh) | 液冷式散热装置 | |
JP3651677B2 (ja) | 発熱素子冷却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US20190041105A1 (en) | Heat-exchange structure for water cooling device | |
US20100315779A1 (en) | Water-cooled communication chassis | |
CN107979962A (zh) | 水冷式线路板散热装置 | |
KR20060105637A (ko) | 냉각재킷 | |
CN208300202U (zh) | 散热器水冷板 | |
CN207132762U (zh) | 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 | |
US20110192572A1 (en) | Heat exchanger | |
CN105700652B (zh) | 散热器 | |
CN107333445A (zh) | 水冷装置之热交换结构 | |
CN107388865A (zh) | 散热装置之热交换结构 | |
CN210328402U (zh) | 水冷散热装置 | |
CN201548015U (zh) | 热交换器 | |
CN112286325A (zh) | 一种笔记本电脑外置散热器 | |
JP2005011928A (ja) | 液冷循環システム | |
CN214278869U (zh) |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系统 | |
CN215269329U (zh) | 散热装置及电子装置 | |
JP2010210202A (ja) | 熱交換体 | |
CN207201171U (zh) | 水冷装置之热交换结构 | |
TWM557965U (zh) | 多出入口夾層液冷散熱結構 | |
CN108024488A (zh) | 水套式线路板散热装置 | |
CN108260328B (zh) | 具有内置夹层的水冷排结构 | |
JP3098104U (ja) | 電気製品の組み込み熱放散容器 | |
CN220252305U (zh) | 头戴显示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