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16783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16783U
CN207116783U CN201720644611.9U CN201720644611U CN207116783U CN 207116783 U CN207116783 U CN 207116783U CN 201720644611 U CN201720644611 U CN 201720644611U CN 207116783 U CN207116783 U CN 2071167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connector
insulating body
insulation crust
row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4461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传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Jiahua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4461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167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167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167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内的上排端子组和下排端子组、屏蔽件、金属壳体、绝缘外壳及固定在绝缘外壳上的固定件,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绝缘外壳包括相对设置的上板部和下板部,所述固定件成型于所述绝缘外壳内,其包括固定板及自所述固定板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向下弯折延伸的焊脚,所述固定板的后侧向上拱起形成凸部,所述固定板的前部埋设于绝缘外壳的上板部内,所述凸部的下表面与绝缘本体的后段的上表面之间沿高度方向间隔形成流道。通过于电连接器的后端形成加高的流道,从而便于向电连接器内部做灌胶处理,同时方便防水胶的流入。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多次注塑成型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USB)为普遍大众所使用,并以USB2.0传输规格发展至现今为传输速度更快的USB3.0传输规格。
然最新一代的USB Type-C电连接器的外型、结构、端子接触方式、端子数目、各端子的距离(Pitch)、各端子的分配(Pin Assignment),都和目前的USB电连接器截然不同。USB Type-C插座电连接器包含有设置在胶芯上的上下两排平板端子,胶芯外部覆盖有外铁壳等结构。一般USB Type-C插座电连接器的胶芯以多件式胶体相互组装结合注塑成型而成,而各胶体中分别结合一排上排平板端子、一排下排平板端子。
然而,在如今电子产品功能日新月异的时代,防水功能必然是电子产品发展的趋势。现有USB Type-C插座电连接器因其端子数量多、各端子的间距小、及上下两排端子呈镜面对称等特点,导致现有的制程中往往是通过多次注塑成型结合组装的工艺完成。然多次成型多次组装势必会在各模块间产生更多的结合缝,因此针对USB Type-C的防水设计难度以非以往传统连接器所能等同。针对USB Type-C的防水设计考量实际更为复杂,更为不易。特别是在USB Type-C插座电连接器后端位置的防水设计。因此,如何设计出一款防水性能优越,同时结构稳定的USB Type-C产品,即为相关业者现在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所在。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以往的电连接器结构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有防水性能,且整体结构稳定、整体强度好、制程简单。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由若干个端子组成的上排端子组和下排端子组、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屏蔽件、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设置于所述金属壳体外侧的绝缘外壳及固定在所述绝缘外壳上的固定件,所述绝缘本体及金属壳体共同围设形成一端开口的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对接空间,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绝缘外壳包括相对设置的上板部和下板部,所述固定件成型于所述绝缘外壳内,其包括固定板及自所述固定板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向下弯折延伸的焊脚,所述固定板的后侧向上拱起形成凸部,所述固定板的前部埋设于绝缘外壳的上板部内,所述凸部的下表面与绝缘本体的后段的上表面之间沿高度方向间隔形成流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延伸部自其上表面继续向上突伸形成有一对突出部,所述一对突出部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形成槽道,所述流道由所述槽道及所述凸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突出部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叠加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延伸部的前端面之间留有一定距离,以在所述突出部的前方形成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沿横向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槽道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壳体的顶壁略低于所述延伸部的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壳体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开的前壳体及后壳体,所述前壳体与后壳体之间由一衔接部相连以将两者构成整体,所述导流通道沿横向方向上的宽度较所述衔接部的宽度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一对突出部位于所述延伸部横向方向上的两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板的前部向下突出形成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抵靠于所述金属壳体的顶壁以实现导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部突露于所述上板部的下表面以便与上板部内侧的所述金属壳体的顶壁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板于所述凸部的前侧紧邻设置有一狭缝,所述凸部的延伸方向与狭缝的延伸方向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凸部暴露于所述上板部后端下方,且所述凸部与所述上板部的顶壁后端缘平齐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于电连接器的后端形成加高的流道,从而便于向电连接器内部做灌胶处理,同时方便防水胶的流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安装于一电路板上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的立体组装图。
图6是图5所示第一端子模组及第二端子模组中的上排端子组、下排端子组与屏蔽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5所示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组与第二端子模组外成型内绝缘件后的立体图。
图8是图3所示电连接的绝缘本体外组装金属壳体后的立体图。
图9是图8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10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组装图。
图11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12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1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将密封圈移除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14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将第一、第二端子模组及密封圈移除后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并为了表述的方便和准确,本文所有涉及方向的,请一律参照图1,其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插头,未图示)的对接端为前端,另一端为后端。
请参阅图1至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所述电连接器100可沉板式安装在一电路板200上并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配合。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埋设在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上排端子组21和下排端子组22、埋设在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屏蔽件30、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10外的金属壳体40、套设在所述金属壳体40外侧的绝缘外壳50、固定在所述绝缘外壳50上的固定件60及固定在所述绝缘外壳50前端外围的密封圈70。所述绝缘本体10、金属壳体40及绝缘外壳50共同围设形成前端开口以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对接空间1000。
请参阅图4至图7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注塑成型在所述上排端子组21上的上绝缘体11、注塑成型在所述下排端子组22和屏蔽件30上的下绝缘体12及内绝缘件13。所述上排端子组21和上绝缘体11形成上排端子模组110,所述下排端子组22、屏蔽件30及下绝缘体12共同形成下排端子模组120。所述上排端子模组110和下排端子模组120组装完成后,所述内绝缘件13包覆成型于所述上排端子模组110及下排端子模组120外(如图5及图7所示)。
其中,所述绝缘本体10的内绝缘件13包括基部131及由所述基部131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132。所述基部131的前段沿横向方向上的宽度较其后段的宽度小,因此在其后段的前表面的两侧及底部形成有朝前设置的U形抵接面1311。所述舌板132包括靠近基部131前端的基舌板1321及与所述基舌板1321相连的端舌板1322。所述上、下排端子组21、22中的端子前段分别突露于所述端舌板1322的上、下两侧。
所述内绝缘件13还具有自基部131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的延伸部133,所述延伸部133的底面高于所述基部131的底面,如此以在延伸部133与基部131的交接处形成台阶状结构,也即,所述基部131的后端面1310暴露于所述延伸部133的下方。于高度方向上,所述延伸部133的上表面1330位于所述基部131的顶面上方。
所述延伸部133自其上表面1330继续向上突伸形成有一对突出部1331,所述一对突出部1331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且位于所述延伸部133横向方向上的两端。所述突出部1331与所述延伸部133的前端面之间留有一定距离,以在所述突出部1331的前方形成导流通道1332,所述导流通道1332沿横向方向延伸,且与所述一对突出部1331之间间隔形成的槽道1333相连通。所述延伸部133的底面向上凹陷形成有一对限位槽1334,所述一对限位槽1334相对设置于所述延伸部133底部的两侧,且均向下且向外侧开放。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绝缘体11为一件式结构,其将上排端子组21埋设于其中以形成所述上排端子模组110。所述上绝缘体11包括前段部111及后段部112,所述前段部111至少部分位于端舌板1322位置,所述后段部112至少部分位于基舌板1321位置。所述前段部111及后段部112由前向后对上排端子组21进行支撑及固定。所述后段部112向下突伸形成有一定位块112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块1121呈矩形设置。
所述下绝缘体12也呈一整体状(即一件式),下绝缘体12对应将下排端子组22和屏蔽件30埋设其中。所述下绝缘体12具有主体部121及自主体部121的后端向上延伸的若干隔栏122,所述主体部121上设有一沿高度方向将其贯穿的定位槽1211,当所述上排端子模组110与所述下排端子模组120上下组装后,所述上绝缘体11底部设置的定位块1121向下插入并固定于所述定位槽1211内,以将上、下绝缘体11、12相固定。
所述若干隔栏122沿横向方向并排设置,每两个相邻的隔栏122之间间隔形成有隔位槽123,也即所述隔栏122与隔位槽123交替设置,当所述上排端子模组110与所述下排端子模组120上下组装后,可保证注塑形成内绝缘件103时内绝缘件103与上排端子模组110及下排端子模组120的结合度,同时亦可改善形成内绝缘件103的热溶料的流动性。
请参阅图3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排端子组21共有八根端子,且其排布与标准的USB Type-C插座连接器上的相应端子的排布一致,具体地,所述上排端子组21包括上排讯号端子211、至少一上排电源端子212及至少一上排接地端子2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排讯号端子211为一对上排低速讯号端子。由电连接器100前视观之,由左侧至右侧的端子排列依次为第一个上排接地端子213(Gnd)、第一个上排电源端子212(Power/VBUS)、一个上排功能侦测端子214(CC1,用以侦测正反插的功能与辨认CABLE的功能)、一对上排低速讯号端子211(D+-,差动讯号端子,用以传输低速讯号)、一个上排扩充端子215(SBU1,可增加定义成其它用途使用)、第二个上排电源端子212(Power/VBUS)及第二个上排接地端子213(Gnd)。所述上排接地端子213的头部向前延伸超出上排电源端子212的头部,所述上排电源端子212的头部向前延伸超出上排功能侦测端子214、上排低速讯号端子211及上排扩充端子215的头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排端子组22的端子数与上排端子组21相同,所述下排端子组22亦包括下排讯号端子221、至少一下排电源端子222及至少一下排接地端子223,所述下排讯号端子221为一对下排低速讯号端子。由电连接器100前视观之,由右侧至左侧的下排端子排列依次为第一个下排接地端子223、第一个下排电源端子222、一个下排功能侦测端子224、一对下排低速讯号端子221、一个下排扩充端子225、第二个下排电源端子222及第二个下排接地端子223。由电连接器100前视观之,下排端子组22与上排端子组22上下相对排列,且左右相反排列设置,也就是下排端子组22与上排端子组22呈点对称,从而实现正反插功能。
请参考图3至图7所示,所述上排端子组21的各端子与下排端子组22的各端子基本构型大致相同,其中各端子均包括露出绝缘本体10的端舌板1322表面外的接触段201、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10外的尾部203、及连接接触段201与尾部203且至少部分埋设在绝缘本体10的基部131和基舌板1321内的连接段202。所述接触段201用以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所述尾部203与电路板200机械及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段202包括自接触段201的后端向后延伸的第一连接段2021及自第一连接段2021的后端向上且向后倾斜延伸的第二连接段2022,所述第一连接段2021自接触段201的后端水平向后延伸,且其上、下表面均分别与接触段201的上、下表面对应平齐;同时,在本实施例中,除下排端子组22的正中间两根端子的第一连接段2021的纵轴线与其对应的接触段201的纵轴线沿前后方向对齐(也即与电连接器100的纵轴线平行)外,其他端子的第一连接段2021均自接触段201的后端向着远离电连接器100的纵轴线的方向延伸,如此以使所述其他端子中相邻的第二连接段2022之间的横向间距加大,由于尾部203自第二接触段2022的后端向后延伸形成,因此所述其他端子中相邻的尾部203之间的横向间距可被加大,也即,所述其他端子中相邻的尾部203之间的横向间距较下排端子组22的中间两根端子之间的横向间距大。
所述尾部203包括埋设于所述延伸部133内的加强部2031及自加强部2031向后延伸以与电路板200相连的焊接部2032,所述加强部2031呈L形且其一端与第二连接段2022相连、另一端与焊接部2032相连。另外,当所述上排端子模组110与所述下排端子模组120上下组装后,上排端子组21中各端子的第二连接段2022分别落入对应的隔位槽123内,同时,除下排端子组22正中间的两根端子外,所述上排端子组21的尾部203与下排端子组22中其他端子的尾部203均交替设置(如图6所示),并且上排端子组21中端子的焊接部2032与下排端子组22中端子的焊接部2032处于同一高度且沿横向方向排成一排。
所述下排端子组22中各端子的连接段202埋设于所述下绝缘体12内,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段2021及第二连接段2022的下段埋设于主体部121的后部,第二连接段2022的上段及加强部2031的前段埋设于对应的隔栏122内,同时,两排端子组21、22中各加强部2031埋设于所述延伸部133内,如此以缩短两排端子组22中各尾部203的悬空长度,加强下排端子组22的连接段202及其与尾部203的结合处的强度,并可防止尾部203与对应料带断开时发生形变,保证焊接部2032的平面度。
上排端子组21中的端子与下排端子组22中的端子的区别在于,上排端子组21中的端子的连接段202的延伸长度较下排端子组22中的端子的连接段202的延伸长度短,进而使得上排端子组21的尾部203的相应部位分别与下排端子组22的尾部203相应部位平齐。
请参照图3至图9所示,所述屏蔽件30包括沿横向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且每一屏蔽件30包括水平放置的平板部31、向后延伸出绝缘本体10以与电路板200相固定的焊接脚32及将平板部31与焊接脚32相连的连接部33,所述焊接脚32位于两排端子组21、22的尾部203沿横向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屏蔽件30埋设于绝缘本体10内且其平板部31沿高度方向位于所述上排端子组21及下排端子组22中间以实现屏蔽接地功能。所述连接部33至少部分埋设于最外侧的隔栏122内。
请参阅图3、图8至图10及图13所示,所述金属壳体40套设在所述绝缘本体10外侧,且其包括前壳体41及后壳体42,所述前壳体41与后壳体42大体上均呈长方体管状,且沿前后方向间隔开来以形成一缺口43,所述前壳体41与后壳体42之间由一衔接部44相连以将两者构成整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壳体41的顶壁与后壳体42的顶壁平齐,所述衔接部44将前壳体41的顶壁与后壳体42的顶壁相连以构成一平整的顶壁。所述前壳体41沿横向方向的宽度及沿高度方向上的高度均小于所述后壳体42的对应宽度及高度,具体地,所述前壳体41与后壳体42的纵轴线重合,且前壳体41沿横向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后壳体42的宽度,如此,以在所述前壳体41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均形成有段差,并在所述前壳体41的外围(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及底部)与绝缘外壳5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供防水胶进入并环绕的容胶槽45,并且所述段差大于所述后壳体42的厚度(如图13所示)。
所述后壳体42具有环状本体部421、自本体部421的两侧壁的后端缘分别向后且向内侧弯折延伸的扣持部422以及自本体部421的底壁的后端缘向上弯折延伸的至少一抵接部423,两个侧壁上的扣持部422相向突伸,且插入对应的限位槽1334内,以在绝缘本体10的后侧进行包围定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423的数量为一对,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423也可为一个或者多个。所述后壳体42及前壳体41的后端部分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基部131外,所述抵接部423向前抵靠于基部131的后端面1310上,以在下方进一步对绝缘本体10进行定位。
所述后壳体42的本体部421套设于所述基部131的后端外,且本体部421的后端面抵接于所述延伸部133的前端面1335,所述前壳体41环绕在所述基舌板1321的外围,其中所述前壳体41的后面部分套在基部131的前段外侧,且所述前壳体41的后端面抵接于所述基部131的抵接面1311上,如此使得所述基部131后段的前部填塞至所述缺口43内,进而防止防水胶进入对接空间1000。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舌板132向前凸伸出金属壳体40外,换句话说,所述金属壳体40于对接空间1000内的长度小于对接连接器的插入深度。
请参阅图3、图10至图12及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绝缘外壳50大致呈长方体管状,其中间形成容纳空间500。绝缘外壳50包括相对设置的上板部51和下板部52、及分别连接所述上板部51和下板部52两侧缘的两个侧板部53。所述绝缘外壳50的内壁面形成有台阶部54并形成止挡面541,于前后方向上,所述绝缘外壳50的各上板部51、下板部52及侧板部53的前端部分厚于后端部分。所述止挡面541对应与金属壳体40的前端缘抵持,实现绝缘外壳50与金属壳体40的组装限位。
本实用新型中,将所述绝缘外壳50做短小设计,配合绝缘外壳50的台阶部54结构实现组装定位,于金属壳体40的前侧预留出板面较厚的绝缘外壳50部分而形成安装槽55用于配合设置密封圈70,保证了整个电连接器100的整体宽度、厚度较小,结构配合设计合理、精巧、稳定,制作工艺简单。
所述绝缘外壳50套设在所述金属壳体40外侧以起防水作用,其中,于插拔方向上,所述绝缘外壳50的前端缘与舌板132的前端缘基本齐平,所述绝缘外壳50的前端缘凸伸至金属壳体40前端缘的前端,所述各端子的前端缘凸伸至金属壳体40的前端缘的前端,各端子的前端缘位于绝缘外壳50的前端缘与金属壳体40的前端缘之间。本实用新型中将金属壳体40做短小设计以利于与绝缘外壳50的配合固持同时保证结合强度,此外可保证电连接器100的整体宽度及厚度较小。
所述绝缘外壳50前端外围的外径较后部的外径小,因此在其前端外围形成所述安装槽55,所述安装槽55大致呈U形,且其位于所述台阶部54的止挡面541前方(即位于绝缘外壳50前端塑胶厚度较厚的位置)。所述密封圈70固定在所述绝缘外壳50前端外围的安装槽55内以起到防水作用。
请参照图3、图10至图12及图14所示,所述固定件60成型于所述绝缘外壳50内,其由金属板冲压折弯制成,且与电路板200相固定并实现接地屏蔽功能。所述固定件60包括固定板61及自固定板61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向下弯折延伸的焊脚62,所述固定板61的后侧向上拱起形成凸部611,且凸部611的前侧紧邻设置有一狭缝612,所述凸部611的延伸方向与狭缝612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固定板61的前部向下突出形成接触部613,所述接触部613抵靠于所述金属壳体40的顶壁以实现导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部613为自固定板61的前部向下冲压形成的凸状结构,例如矩形凸块结构(如图2及图14所示)或若干凸肋或突条,也可为自所述固定板61的前部撕裂形成的向下突伸的弹片等。
所述固定板61的前部埋设于绝缘外壳50的上板部51内,且接触部613突露于上板部51的下表面以便与上板部51内侧的金属壳体40的顶壁接触。所述凸部611暴露于上板部51后端设置的缺槽511内,且与所述上板部51的顶壁后端缘平齐设置(如图1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的延伸部133上设置的所述槽道1333于其上方被所述凸部611及上板部51的顶壁后端所遮盖,且所述凸部611的下表面与延伸部133的上表面1330之间沿高度方向间隔形成流道1336,所述流道1336由槽道1333及凸部611的下表面与突出部1331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叠加构成。所述导流通道1332沿横向方向上的宽度较衔接部44的宽度大,如此以加大所述金属壳体40的衔接部44上方的容胶空间。由于所述凸部611向上拱起设置,其下表面与延伸部133的上表面1330之间的间隔距离(即流道1336的高度)加大,因此便于防水胶的灌入。
请参照图11至图14所示,所述金属壳体40的顶壁略低于延伸部133的上表面1330,所述流道1336与导流通道1332及缺口43形成连通的灌胶空间,由于金属壳体40的内壁面与基部131的外壁面之间存在组装间隙,通过于电连接器100的后侧向流道1336内做灌胶处理(灌防水胶),防水胶可环绕覆盖至金属壳体40的外围,并渗透流入上述组装间隙内以实现对应位置防水,同时进入缺口43内实现加厚环绕,以实现更好的气密性。同时,自流道1336内灌入的防水胶可在导流通道1332的导引下顺利向前流入,进而实现电连接器100后部的绝缘本体10与两排端子组21、22及金属壳体40之间的结合处防水。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由若干个端子组成的上排端子组和下排端子组、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屏蔽件、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设置于所述金属壳体外侧的绝缘外壳及固定在所述绝缘外壳上的固定件,所述绝缘本体及金属壳体共同围设形成一端开口的供对接连接器插入的对接空间,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绝缘外壳包括相对设置的上板部和下板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成型于所述绝缘外壳内,其包括固定板及自所述固定板横向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向下弯折延伸的焊脚,所述固定板的后侧向上拱起形成凸部,所述固定板的前部埋设于绝缘外壳的上板部内,所述凸部的下表面与绝缘本体的后段的上表面之间沿高度方向间隔形成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自其上表面继续向上突伸形成有一对突出部,所述一对突出部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形成槽道,所述流道由所述槽道及所述凸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突出部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叠加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延伸部的前端面之间留有一定距离,以在所述突出部的前方形成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沿横向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槽道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的顶壁略低于所述延伸部的上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开的前壳体及后壳体,所述前壳体与后壳体之间由一衔接部相连以将两者构成整体,所述导流通道沿横向方向上的宽度较所述衔接部的宽度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突出部位于所述延伸部横向方向上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的前部向下突出形成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抵靠于所述金属壳体的顶壁以实现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突露于所述上板部的下表面以便与上板部内侧的所述金属壳体的顶壁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于所述凸部的前侧紧邻设置有一狭缝,所述凸部的延伸方向与狭缝的延伸方向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暴露于所述上板部后端下方,且所述凸部与所述上板部的顶壁后端缘平齐设置。
CN201720644611.9U 2017-06-05 2017-06-05 电连接器 Active CN2071167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44611.9U CN207116783U (zh) 2017-06-05 2017-06-05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44611.9U CN207116783U (zh) 2017-06-05 2017-06-05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16783U true CN207116783U (zh) 2018-03-16

Family

ID=61593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44611.9U Active CN207116783U (zh) 2017-06-05 2017-06-05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167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9828A (zh) * 2017-06-05 2017-08-11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39828A (zh) * 2017-06-05 2017-08-11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3551B (zh) 電連接器
CN106450909B (zh) 电连接器
CN205944583U (zh) 电连接器
CN205543507U (zh) 电连接器
CN206471573U (zh) 电连接器
TWM507098U (zh) 插座連接器
CN104064910A (zh) 高频插座连接器、高频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CN108123314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3932514U (zh) 高频插座连接器、高频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CN206727341U (zh) 电连接器
CN207217825U (zh) 电连接器
CN208923434U (zh) 电连接器
CN205543504U (zh) 电连接器
CN106410465B (zh) 电连接器
CN106450893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6610956U (zh) 防水型USB Type‑C插座连接器
CN107978901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7528165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6480800U (zh) 电连接器
CN107017501A (zh) 电连接器
CN206293694U (zh) 电连接器
CN110854625A (zh) 电连接器
CN110504594A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4795698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7098101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