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15380U -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15380U
CN207115380U CN201721088469.0U CN201721088469U CN207115380U CN 207115380 U CN207115380 U CN 207115380U CN 201721088469 U CN201721088469 U CN 201721088469U CN 207115380 U CN207115380 U CN 2071153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ontact panel
shielded area
touch
co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8846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运燊
吴芳领
黄汉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Film Group Co Ltd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OFilm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8846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153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153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153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布了一种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包括盖板、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位于所述盖板上,所述驱动电极与所述感应电极之间形成感应电容,所述盖板包括遮蔽区和透明的触控区,所述遮蔽区用于遮盖非透明的功能器件,所述遮蔽区内嵌于所述触控区,所述遮蔽区在所述感应电极的垂直投影隔断所述感应电极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至线路板以实现触控功能。本实用新型还公布了一种显示设备。遮蔽区内嵌于触控区,提高了触控电极(感应电极与驱动电极)的覆盖面积,即提高了触控功能的覆盖面积,实现近似全屏触控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示屏幕的触控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触摸屏广泛的应用于手机、电脑、电子书、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中,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随着各种可触控的显示设备的纷纷面世,消费者对触摸屏幕的美观、性能等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容式触摸屏是一种广泛的应用于显示设备的触控结构,外挂式结构的电容式触摸屏主要为GFF(Glass-Film-Film)结构,即玻璃盖板-薄膜电极-薄膜电极的结构,并且薄膜电极需要与位于触控面板一端的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绑定,从而实现与显示设备的其他电子器件的电连接。
现有技术中,触控面板设有遮蔽区用于对应设置按键、听筒、摄像、红外线感应器等功能模组,为了避免影响触控效果,遮蔽区独立设置于触控区的外部,遮蔽区与触控区分开设置的方式导致触控区在显示面上的覆盖面积小,极大地降低了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触控区在显示面上的覆盖面积小,用户体验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包括盖板、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位于所述盖板上,所述驱动电极与所述感应电极之间形成感应电容,所述盖板包括遮蔽区和透明的触控区,所述遮蔽区用于遮盖非透明的功能器件,所述遮蔽区内嵌于所述触控区,所述遮蔽区在所述感应电极的垂直投影隔断所述感应电极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至线路板以实现触控功能。因为遮蔽区内嵌于所述触控区,所以遮蔽区周围均具有触控功能,提高了触控电极(感应电极与驱动电极)的覆盖面积,即提高了触控功能的覆盖面积,实现近似全屏触控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通过导电线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包括背离所述第二电极的引线端,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引线端电连接至所述线路板。如此,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共同电连接至线路板,第一电极接收的触控信号与第二电极接收的触控信号通过同一个导电引线传递至线路板,单侧引线方式减少了导电引线的数量,缩小了边框,提高了屏占比。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线在所述盖板上的垂直投影落在所述遮蔽区的范围内且与所述驱动电极不相交。如此,避开开孔,避免遮挡摄像头捕捉图像,且避免导电线与驱动电极之间形成感应电容。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包括背离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一引线端,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第一引线端电连接至所述线路板,所述第二电极包括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二引线端,所述第二电极通过所述第二引线端电连接至所述线路板。如此,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采用双侧引线方式分别电连接至线路板,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整体阻抗小,触控反应更迅速,触控芯片易于调试。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功能器件为摄像头,所述遮蔽区设有开孔用于放置所述摄像头。如此,摄像头实现拍摄图像的功能。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感应电极还包括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在所述盖板的垂直投影与所述遮蔽区相交,且与所述开孔不相交。如此,避免感应电极遮蔽开孔内的摄像头,影响摄像头捕捉图像。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驱动电极,所述驱动电极与所述感应电极相对设置形成电容结构,所述驱动电极在所述盖板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开孔不相交。如此,驱动电极与感应电极相对设置形成电容结构实现触控功能,并且避免驱动电极遮蔽开孔内的摄像头,影响摄像头捕捉图像。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遮蔽区包括第一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触控区的长度方向的边缘齐平。如此,遮蔽区完全内嵌于触控区内。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遮蔽区为矩形或U形。如此,将摄像头的电路等部分遮挡,且对触控面板的触控面积影响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线路板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遮蔽区涂覆油墨层遮蔽非透明的功能器件,与遮蔽区交叠的感应电极分为独立的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电连接至线路板实现触控面板的触控功能,遮蔽区内嵌于触控区,提高了触控电极(感应电极与驱动电极)的覆盖面积,即提高了触控功能的覆盖面积,实现近似全屏触控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明显变形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面板的感应电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面板的驱动电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面板包括相对层叠设置的盖板70、感应电极10和驱动电极20。驱动电极20和感应电极10位于盖板70上,驱动电极20与感应电极10之间形成感应电容。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感应电极10和所述驱动电极20直接形成于所述盖板70上。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感应电极10和所述驱动电极20形成于一膜材(图未示)上,再通过胶体将所述膜材贴附于所述盖板70上。
一种实施方式中,盖板70为玻璃盖板或塑料盖板,起到保护触控面板的作用且不影响触控面板的触控功能。盖板70包括遮蔽区40和透明的触控区80,触控区80对应触控面板的触控电极的位置,遮蔽区40用于遮盖非透明的功能器件,一种实施方式中,遮蔽区40为涂覆于盖板70上的油墨层,具有不透光的特性。遮蔽区40内嵌于触控区80,一种实施方式中,盖板70为矩形,遮蔽区40位于盖板7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边缘,并且位于该边缘的中间位置。本实施例中,遮蔽区40遮盖的功能器件为摄像头。一种实施方式中,遮蔽区40设有开孔400,用于将摄像头暴露以避免盖板70遮盖摄像头影响拍摄,遮蔽区40遮盖摄像头边缘的电路等器件。一种实施方式中,遮蔽区40包括第一边缘42,第一边缘42与触控区80的长度方向的边缘齐平,从而使遮蔽区40位于盖板70的边缘,最小化遮蔽区40对触控区80的影响。
一种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整体为矩形,触控面板包括相互垂直的长度方向与宽度方向。本实施例中,感应电极10为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导电薄膜,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感应电极10为图案化的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薄膜。进一步的,感应电极10的数量为多个,并且感应电极10沿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阵列排列。
结合图2,感应电极10包括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遮蔽区40位于第一电极12及第二电极14在盖板70上的垂直投影之间。具体的,遮蔽区40在感应电极10的垂直投影隔断感应电极10形成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4,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相互独立。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的尺寸及形状相同,并且通过氧化铟锡薄膜一次图案化形成。本实施例中,与遮蔽区40无交叠的感应电极10沿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阵列排列。进一步的,感应电极10还包括与遮蔽区40交叠但未被遮蔽区40隔断的第三电极16,第三电极16在盖板70的垂直投影与遮蔽区相交,且与开孔400不相交。具体的,第三电极16设有第一缺口160,第一缺口160位置与遮蔽区40对应,以避开遮蔽区40的开孔400,避免遮挡摄像头捕捉图像。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及第二电极14电连接至线路板实现触控功能,具体的,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绑定有柔性电路板30,感应电极10(第一电极12、第二电极14及第三电极16)通过导电引线60电连接至柔性电路板30,柔性电路板30电连接至线路板的触控芯片,从而实现触控功能的控制与信号传递。一种实施方式中,触控面板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边缘均布置有导电引线60,以避免导电引线60集中在一侧造成一侧边框过宽的情况发生。一种实施方式中,导电引线60为金属引线,具体的,导电引线60为涂覆于触控面板边缘的银胶层经过激光蚀刻或化学蚀刻等方式图案化形成的导电引线60。金属引线阻抗低,利于芯片调试。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电引线60也可以为图案化的氧化铟锡薄膜形成的透明引线,即导电引线60与感应电极10一同经过图案化形成。透明引线不遮盖显示面板,提高了屏占比。
遮蔽区40涂覆油墨层遮蔽非透明的功能器件,与遮蔽区40交叠的感应电极10分为独立的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电连接至线路板实现触控面板的触控功能,遮蔽区40内嵌于触控区80,提高了触控电极(感应电极10与驱动电极20)的覆盖面积,即提高了触控功能的覆盖面积,实现近似全屏触控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通过导电线50电连接,第一电极12包括背离第二电极14的引线端100,第一电极12通过引线端100电连接至线路板。具体的,导电线50电连接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即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通过导电线50连接后形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完整的感应电极10,从而使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共同电连接至线路板,第一电极12接收的触控信号与第二电极14接收的触控信号通过同一个导电引线60传递至线路板。一种实施方式中,引线段也可以为第二电极14背离第一电极12的一端。进一步的,第一电极12的引线端100通过导电引线60电连接至柔性电路板30从而电连接至线路板,只需要一条导电引线60即可以将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4共同电连接至线路板,并且该导电引线60位于触控面板的宽度方向的一侧,即单侧引线方式,相较于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各自通过一条导电引线60电连接至线路板(即双侧引线方式),减少了导电引线60的数量,缩小了边框,提高了屏占比。
本实施例中,导电线50在盖板70上的垂直投影落在遮蔽区40的范围内。一种实施方式中,导电线50为金属引线,具体的,导电线50为涂覆于触控面板边缘的银胶层经过激光蚀刻或化学蚀刻等方式图案化形成的导电线50。金属引线阻抗低,利于芯片调试。遮蔽区40将导电线50遮蔽,避免导电线50对图像显示的影响。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电线50也可以为图案化的氧化铟锡薄膜形成的透明引线,即导电线50与第一电极12及第二电极14一同经过图案化形成。本实施例中,导电线50的形状为弯折的弧形,以避开开孔400,避免遮挡摄像头步骤图像。一种实施方式中,导电线50在盖板70上的垂直投影与驱动电极20不相交,以避免导电线50与驱动电极20之间形成感应电容,即避免遮蔽区40也出现触控功能而影响触控区80的触控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感应电极10在盖板70的垂直投影与开孔400不相交。具体的,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4分布在开孔400的相对的两侧,并被开孔400隔断,且电连接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的导电线50绕开开孔400,从而使第一电极12、第二电极14及导电线50形成的整体在盖板70的垂直投影与开孔400不相交。进一步的,第三电极16设有第一缺口160,从而使第三电极16在盖板70的垂直投影与开孔400不相交。感应电极10在盖板70的垂直投影与开孔400不相交,以避免遮蔽开孔400内的摄像头,影响摄像头捕捉图像。
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还包括驱动电极20,驱动电极20与感应电极10相对设置形成电容结构,结合图3,驱动电极20在盖板70的垂直投影与开孔400不相交。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极20为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导电薄膜,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驱动电极20为图案化的氧化铟锡薄膜。进一步的,驱动电极20的数量为多个,并且驱动电极20沿触控面板的宽度方向阵列排列。驱动电极20与感应电极10相对设置形成电容结构,从而实现触控的功能。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极20包括第四电极22,第四电极22设有第二缺口200,第二缺口200在盖板70上的垂直投影与开孔400不相交,从而使第四电极22与开孔400不相交,避免驱动电极20遮蔽开孔400内的摄像头,影响摄像头捕捉图像。
本实施例中,在层叠设置的感应电极10与驱动电极20的交叉位置形成节点电容,当节点电容出现变化时,即代表有外来触摸信号接触或分离手机屏幕,具体的,通过电连接至触控面板的触控芯片可以处理触摸信号从而分辨是否有人或物体接触或分离手机屏幕。一种实施方式中,设置手机在特定环境下,触控芯片分析第一电极12与驱动电极20之间及第二电极14与驱动电极20之间的节点电容的变化,判断人脸或耳朵是否贴近手机上端位置,从而控制显示屏进行熄屏或亮屏动作,例如手机处于通话状态时,用户为了使听筒靠近耳朵而导致耳朵或脸部接触手机屏幕,从而改变了第一电极12与驱动电极20之间及第二电极14与驱动电极20之间的节点电容大小,触控芯片处理触摸信号后通过线路板控制显示屏熄屏,当通话结束,或通话过程中手机离开用户耳朵,第一电极12与驱动电极20之间及第二电极14与驱动电极20之间的节点电容发生变化,触控芯片处理触摸信号后通过线路板控制显示屏亮屏。本实施例中,通过节点电容变化判断手机位置状态的方法替代了红外线(Infrared Radiation,IR)距离感测的功能,节省了IR装置,降低产品成本,且有利于提高触控功能的覆盖面积,实现近似全屏触控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由于人在使用触控面板,例如在接听手机时,通常用手握住手机的中下部分,同时将手机上半部分靠近耳朵。因此通过骨传导技术或者类似骨传导技术进行传声时,实现传声的主要区域为屏幕的上部分振动以及手机框架的上部分的振动,从而可以取消显示屏上半部分听筒的设置,从而实现全面屏。
结合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中,开孔400的直径R1为2mm至6mm。一种实施方式中,开孔400的形状为圆形,开孔400的尺寸以将摄像头完全暴露于盖板70外。一种实施方式中,遮蔽区40为U形。具体的,结合图4,U形遮蔽区40的尺寸R2=1mm~3mm,A1=1.1mm~5mm,遮蔽区40将摄像头的电路等部分遮挡,且对触控面板的触控面积影响小。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遮蔽区40为矩形。具体的,结合图5,矩形遮蔽区40的尺寸A2=1.1mm~5mm,B2=2.2mm~10mm,C2=2.3mm~10mm,遮蔽区40将摄像头的电路等部分遮挡,且对触控面板的触控面积影响小。
遮蔽区40涂覆油墨层遮蔽非透明的功能器件,与遮蔽区40交叠的感应电极10分为独立的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电连接至线路板实现触控面板的触控功能,遮蔽区40内嵌于触控区80,提高了触控电极(感应电极10与驱动电极20)的覆盖面积,即提高了触控功能的覆盖面积,实现近似全屏触控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提供的触控面板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电极12包括背离第二电极14的第一引线端120,第一电极12通过第一引线端120电连接至线路板,第二电极14包括背离第一电极12的第二引线端140,第二电极14通过第二引线端140电连接至线路板。进一步的,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为相互独立且在触控面板上绝缘的两个感应电极10,第一电极12从第一引线端120引出导电引线60电连接至线路板,一种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引线引出的导电引线60位于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二电极14从第二引线端140引出导电引线60电连接至线路板,一种实施方式中,从第二引线引出的导电引线60位于触控面板的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即第一电极12和第二电极14为双侧引线。分别电连接至线路板的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的整体阻抗小,触控反应更迅速,触控芯片易于调试。
遮蔽区40涂覆油墨层遮蔽非透明的功能器件,与遮蔽区40交叠的感应电极10分为独立的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电连接至线路板实现触控面板的触控功能,遮蔽区40内嵌于触控区80,提高了触控电极(感应电极10与驱动电极20)的覆盖面积,即提高了触控功能的覆盖面积,实现近似全屏触控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与触控面板层叠设置,显示面板输出图像并穿过触控面板的透明区域显示。本实施例中,显示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
一种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还包括线路板、壳体及电池,线路板电连接触控面板及显示面板并控制电连接触控面板及显示面板工作,一种实施方式中,线路板为主板,电池用于向线路板供电,壳体收容线路板、电池、触控面板及显示面板,起到保护显示设备内部器件及美观的作用。
遮蔽区40涂覆油墨层遮蔽非透明的功能器件,与遮蔽区40交叠的感应电极10分为独立的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电连接至线路板实现触控面板的触控功能,遮蔽区40内嵌于触控区80,提高了触控电极(感应电极10与驱动电极20)的覆盖面积,即提高了触控功能的覆盖面积,实现近似全屏触控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几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括盖板、驱动电极和感应电极,所述驱动电极和所述感应电极位于所述盖板上,所述驱动电极与所述感应电极之间形成感应电容,所述盖板包括遮蔽区和透明的触控区,所述遮蔽区用于遮盖非透明的功能器件,所述遮蔽区内嵌于所述触控区,所述遮蔽区在所述感应电极的垂直投影隔断所述感应电极形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至线路板以实现触控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通过导电线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包括背离所述第二电极的引线端,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引线端电连接至所述线路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在所述盖板上的垂直投影落在所述遮蔽区的范围内且与所述驱动电极不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包括背离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一引线端,所述第一电极通过所述第一引线端电连接至所述线路板,所述第二电极包括背离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二引线端,所述第二电极通过所述第二引线端电连接至所述线路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器件为摄像头,所述遮蔽区设有开孔用于放置所述摄像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电极还包括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在所述盖板的垂直投影与所述遮蔽区相交,且与所述开孔不相交。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极在所述盖板的垂直投影与所述开孔不相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区包括第一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触控区的长度方向的边缘齐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区为矩形或U形。
10.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线路板及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CN201721088469.0U 2017-08-26 2017-08-26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Active CN2071153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88469.0U CN207115380U (zh) 2017-08-26 2017-08-26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88469.0U CN207115380U (zh) 2017-08-26 2017-08-26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15380U true CN207115380U (zh) 2018-03-16

Family

ID=61585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88469.0U Active CN207115380U (zh) 2017-08-26 2017-08-26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1538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05905A1 (ja) * 2019-07-05 2021-01-14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用センサ及び電子機器
WO2021012457A1 (zh) * 2019-07-24 2021-01-2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199925B2 (en) 2018-06-11 2021-12-14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Touch displa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99925B2 (en) 2018-06-11 2021-12-14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Touch displa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005905A1 (ja) * 2019-07-05 2021-01-14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用センサ及び電子機器
JP7478151B2 (ja) 2019-07-05 2024-05-02 株式会社ワコム 位置検出用センサ及び電子機器
WO2021012457A1 (zh) * 2019-07-24 2021-01-2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510330B2 (en) 2019-07-24 2022-11-22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40942A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0965883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3748538B (zh) 触摸敏感显示器
CN105353547B (zh) 具有输入功能的电光装置
CN207115380U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07436705A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07193421A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04166477B (zh) 触控屏的制作方法及触控屏
WO2015065140A1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206991268U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07315497A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07315498A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07066946A (zh) 指纹模组、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WO2022161405A1 (zh) 电子设备及显示模组
US20040041796A1 (en) Touch panel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7229373A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WO2022161396A1 (zh) 电子设备及显示模组
CN106537306A (zh) 带静电电容耦合方式触摸屏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
WO2004027698A1 (en) Electronic white board having electromagnetic sensing layer of conductor grid
CN107390914A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WO2022161351A1 (zh) 电子设备及显示模组
CN208538106U (zh) 显示设备及触控传感器
CN206961098U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09976569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装置
CN106484165A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Guangming New District Gongming stree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06 white pine road o-film Technology Park HUAFA Road

Patentee after: Ophigua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Guangming New District Gongming stree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06 white pine road o-film Technology Park HUAFA Road

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

Address after: Guangming New District Gongming stree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06 white pine road o-film Technology Park HUAFA Road

Patentee after: OFilm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Guangming New District Gongming stree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06 white pine road o-film Technology Park HUAFA Road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OFilm Tech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21

Address after: 231323 Building 1, precision electronics industrial park, Hangbu Town, Shucheng County, Lu'an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Guangming New District Gongming stree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06 white pine road o-film Technology Park HUAFA Road

Patentee before: Ophiguang Group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