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60271U - 一种多功能童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童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060271U CN207060271U CN201720414206.8U CN201720414206U CN207060271U CN 207060271 U CN207060271 U CN 207060271U CN 201720414206 U CN201720414206 U CN 201720414206U CN 207060271 U CN207060271 U CN 2070602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ssbeam
- rear support
- wheel
- supporting member
- location divi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童车,包括车把、与车把相配合的前支撑件、与前支撑件相连接的横梁、前轮、设于前轮两侧的脚踏件、座垫及分别与横梁相连接的两根后支撑件,所述每根后支撑件上分别连接有一后轮,所述前轮与所述脚踏件之间通过一定位结构进行可拆配合连接,所述定位结构与前轮之间止转配合。本实用新型通过脚蹬的拆装可达到学步和骑行两用的功能,有效避免一个家庭采购两台童车,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实用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童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童车。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儿童用车种类繁多,且功能各异,例如中国专利CN205282814U公开了《一种学步车》,其包括主梁、座椅、车把、两前轮以及两后轮,结构稳定,儿童学步时不易摔倒。但是,该种结构的学步车仅限于儿童在地上行走时进行学步,当儿童学会走路后,家庭需要再另购置一辆儿童自行车来供儿童骑行,学步车便被搁置了,不仅极大程度的占用了家庭的空间,也造成了经济上的极大浪费,增大家庭的经济支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使得童车达到学步和骑行两用功能的多功能童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童车,包括车把、与车把相配合的前支撑件、与前支撑件相连接的横梁、前轮、设于前轮两侧的脚踏件、座垫及分别与横梁相连接的两根后支撑件,所述每根后支撑件上分别连接有一后轮,所述前轮与所述脚踏件之间通过一定位结构进行可拆配合连接,所述定位结构与前轮之间止转配合。本实用新型中的脚蹬与前轮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在儿童学习走路时,无需装配脚蹬,童车即可实现学步的功能;当儿童成长至可以骑行的年纪后,对脚蹬进行装配,使得童车成为自行车,供儿童骑行;从而通过脚蹬的简易拆装,即可实现童车的学步和骑行两种功能,有效避免一个家庭采购两台童车,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实用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曲轴、设于曲轴上的弹片及设于弹片上的按压部,所述曲轴上设有可供按压部穿出的通孔;当曲轴与前轮连接时,按压部可与前轮相配合对曲轴进行有效定位,防止曲轴与前轮发生脱离;且由于弹片的设置,使得按压部可实现伸缩动作,便于对曲轴进行拆卸,拆装简便;同时按压部与前轮之间的配合可进一步增强曲轴与前轮之间的止转效果,两者件不易打滑,同步转动率高。
优选的,还包括第一折叠结构,用于驱动所述后支撑件向前轮方向翻转后进行定位;第二折叠结构,用于驱动所述前支撑件向后支撑件方向翻转后进行定位;两根后支撑件可分别向前轮方向翻转,可分别折叠至横梁的左右两侧上,相较传统的收叠方式而言,车体的体积得到极大程度的减小,外出携带及存放均较为简便;同时,前支撑件可向后支撑件方向翻转,折叠至与横梁基本平行的位置,从而收叠后的车体,在长度和宽幅上均得到了极大的减小,携带或存放时占用的空间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折叠结构设于所述后支撑件上或设于所述后支撑件与所述横梁的连接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折叠机构设于横梁上或者设于所述前支撑件与所述横梁的连接处。
或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折叠结构包括于外力作用下可实现来回活动的驱动件、定位件、设于横梁上或设于后支撑件上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后支撑件处于展开位置时,所述定位件与第一定位部相配合,所述后支撑件处于折叠位置时,所述定位件与第二定位部相配合;通过定位件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的配合,实现对后支撑件的有效定位,防止后支撑件在折叠或展开位置时发生翻动;驱动件的来回移动可实现对于定位件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配合情况的自由控制,对于后支撑件的折叠或展开操作更为灵活。
或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折叠结构包括于外力作用下可实现来回活动的驱动部件、定位部件及设于横梁上或设于前支撑件上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前支撑件处于展开位置时,所述定位部件与第一限位部相配合,所述前支撑件处于折叠位置时,所述定位部件与第二限位部相配合;通过定位部件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的配合,实现对前支撑件的有效定位,防止前支撑件在折叠或展开位置时发生翻动;驱动部件的来回移动可实现对于定位部件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配合情况的自由控制,对于前支撑件的折叠或展开操作更为灵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折叠结构还包括作用于所述驱动件的第一复位弹簧;驱动件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复位弹簧可发生形变,从而在驱动件上的外力消失时实现驱动件的自动复位,操作更为省力;同时,由于第一复位弹簧的设置,始终给予驱动件一压紧力,使得定位件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配合紧密,车体结构更为稳定。
优选的,所述驱动件通过一连接轴实现与所述后支撑件或所述横梁的活动配合,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的一端与该连接轴相连;驱动件移动的过程中,连接轴可对第一复位弹簧进行挤压或拉伸,使得第一复位弹簧发生形变,从而在驱动件上的外力消失时实现驱动件的自动复位,操作更为省力。
或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折叠结构还包括作用于所述驱动部件的第二复位弹簧;驱动部件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复位弹簧可发生形变,从而在驱动部件上的外力消失时实现驱动部件的自动复位,操作更为省力;同时,由于第二复位弹簧的设置,始终给予驱动部件一压紧力,使得定位部件与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配合紧密,车体结构更为稳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通过脚蹬的拆装可使得童车达到学步和骑行两用的功能,有效避免一个家庭采购两台童车,实用性能强,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降低家庭经济支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前轮与脚踏件通过定位结构配合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后支撑件与第一折叠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前支撑件与第二折叠结构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和四中后支撑件与第一折叠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和四中前支撑件与第二折叠结构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一种多功能童车,包括车把1、横梁2、前轮3、前支撑件7、两后轮4、两根后支撑件8、两脚踏件52、座椅6、第一折叠结构以及第二折叠结构,所述座椅6固设于横梁2上,所述车把与前支撑件7相配合,两者可为固定连接;所述前支撑件7与横梁的其中一端相连,所述的两根后支撑件8与横梁的其中另一端相连;所述前轮设于所述前支撑件7下部,所述每根后支撑件上分别连接有一后轮4;进一步的,所述后支撑件下部设于一连接套86,该连接套的左右两侧上分别设有一凸柱87,所述后轮通过螺钉或其他连接件与所述凸柱相连,实现后轮与后支撑件的连接;所述两脚踏件52分别设于前轮两侧位置上,所述前轮3与所述脚踏件52之间通过一定位结构5进行可拆配合连接,从而童车在拆下脚踏件52后作为普通的学步车使用,在具有脚踏件52的情况下作为骑行车使用,使得童车可在学步车和自行车之间进行转换,实现一车两用,实用性能强,家庭仅需采购一辆童车即可,减小家庭的生活支出。
如图3所示,进一步,所述定位结构5为呈“Z”形状的曲轴51、设于曲轴上的弹片53及设于弹片上的按压部54;所述按压部54固设在弹片53的其一端上;所述曲轴51具有第一连接段511和第二连接段512,所述脚踏件52为踏板,其一端上设有一插接柱521,插接柱521与第二连接段512相连,两者间可通过插接、螺接、铆接等多种方式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511为中空结构设置,所述弹片53置于该第一连接段511内,所述第一连接段511上设有通孔55,所述按压部54可由该通孔55穿出至第一连接段511外表面;所述弹片53为不锈钢弹片,优选为U形结构,从而按压按压部54时,弹片53可发生形变,使得按压部54可在通孔55内上下伸缩。
所述前轮3的两侧部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两轮轴31,当然与其他实施例中,轮轴31与前轮之间也可为分体设置;所述轮轴31上设有一插接槽34,所述第一连接段511可插入至所述插接槽34内,使得曲轴与前轮相连;进一步的,所述轮轴31上设有一开孔311,当曲轴与前轮相连时,按压部54分别穿过通孔55和开孔311后穿出至轮轴31外表面,有效防止第一连接段511与轮轴31相互脱离,连接牢固;需要拆卸脚踏件时,向下按压按压部54,使其脱离开孔311后,向外拔出曲轴即可;为了方便实现按压操作,我们在轮轴31外侧对应于所述开孔311的位置上设有一凹槽32,按压时手指可贴合至凹槽32内,便于按压部54脱离开孔311,拆卸操作更为容易。
优选的,所述插接槽34为多边形结构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段511也为多边形结构设置,从而当第一连接段511插入至插接槽34内时,两者之间可实现止转配合,两者间不易打滑,脚踏件转动时即可带动前轮转动,从而驱动童车移动。
为了方便放置拆卸下来的脚踏件,我们在所述前支撑件7上设置了一个放置架14,该放置架14上设有两个多边形的通槽141,当脚踏件拆卸下来后,即可将曲轴51插入至该通槽141内,对脚踏件进行收集,有效防止脚踏件丢失;进一步的,所述通槽141内侧壁上设有孔142,所述按压部可通过该孔穿出至放置架14外表面,进而将曲轴51限制在放置架14上;为了方便实现按压操作,我们在放置架14外侧对应于所述孔142的位置上设有一按压槽143,按压时手指可贴合至按压槽143内,便于按压部54脱离开孔142,拆卸操作更为容易。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折叠结构设于所述后支撑件8与所述横梁2的连接处,具体的,所述横梁2包括前横梁23、后横梁21及分别设于该后横梁后端的两支架22,所述第一折叠结构设于该支架22与后支撑件8的连接处,第一折叠结构用于驱动所述后支撑件8向前轮3方向翻转后进行定位,实现后支撑件8与横梁2的折叠配合,减小车体的体积。
所述后支撑件8上端部与所述横梁2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杆107相连,第一连接杆107为螺钉或螺栓;所述两支架22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便于后支撑件8插入,后支撑件8上端设有一通孔81,所述支架22上设有一连接孔221,后支撑件8上端插入该支架22后,所述第一连接杆107可穿过支架22和通孔81,将后支撑件8和支架22活动连接在一起;进一步的,所述后支撑件8上端设于一切面85,通过该切面85的设置,使得后支撑件8在进行折叠时,后支撑件8上端不会出现与支架内壁相抵触而无法翻转的情况,保证后支撑件8进行正常折叠;所述驱动件101的上端还对称的设有两U形槽108,该U形槽108可与第一连接杆107配合插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折叠结构包括驱动件101、定位件102、第一定位部103、第二定位部104,所述驱动件101为一活动套设在所述后支撑件8上的活动套,其可在外力作用下沿后支撑件8来回活动;所述驱动件101与后支撑件8之间通过连接轴106进行连接,该连接轴106为螺栓或螺钉;所述后支撑件8上设有一条形的通槽82,所述连接轴106可穿入至该通槽82内,使得驱动件101可在通槽82的长度方向上在后支撑件8上进行上下移动,实现驱动件与所述后支撑件的活动配合;所述第一定位部103和第二定位部104均为U形的开口槽,第一定位部103设于所述支架22的下部位置,第二定位部104设于所述支架22的侧部位置;所述定位件101设于所述驱动件101外表面上,其形状与第一定位部103和第二定位部104的形状相同;所述后支撑件8处于展开位置时,所述定位件102与第一定位部103相配合,所述后支撑件8处于折叠位置时,所述定位件102与第二定位部104相配合,对后支撑件8的位置进行有效定位。
为了实现驱动件的自动复位,还设置了一作用于所述驱动件10的第一复位弹簧105;具体的,第一复位弹簧105置于所述后支撑件8内,一端与所述后支撑件8的下部相抵,上端与连接轴106相连或者相抵,从而当驱动件101沿后支撑件8下移时,第一复位弹簧105将被压缩,给予驱动件101向上的回复力;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05也可一端与连接轴106相连,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107;或者一端与连接轴106相连,另一端与横梁相抵。
当后支撑件8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定位件101插入在第一定位部103内,支架22上的第一连接杆107卡入至两U形槽108内,通过两点定位,将后支撑件8有效定位在展开状态上,后支撑件8不会发生前后翻转;当需要折叠后支撑件8时,下拉驱动件101,使得第一连接杆107与U形槽108脱离,定位件101与第一定位部103脱离,此时后支撑件8可相对支架22转动,之后向前轮方向转动后支撑件8,当后支撑件8基本于横梁相平行时,松开驱动件101,使其在第一复位弹簧105的作用下自动发生复位,使得连接轴106重新卡入至两U形槽108内,同时定位件101插入至第二定位部104内,通过两点定位,将后支撑件8有效定位在折叠状态上,后支撑件8不会发生前后翻转;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也设置可为活动套设在所述支架22上,所述第一定位部103、第二定位部104设于所述后支撑件上,通过所述驱动件在支架21上的上下移动,实现其与后支撑件上的第一定位部103、第二定位部104之间的配合,对后支撑件进行折叠操作;具体结构和原理与上述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5所示,所述前支撑件7包括支撑件本体72、设于该支撑件本体72下端的前叉71以及连接座73,该连接座73套设在所述支撑件本体72外;所述车把1设于所述支撑件本体72的上端,所述前轮3置于该前叉71内,且前叉71上设有一供所述轮轴31穿出的通孔,该通孔的下部为开口设置,轮轴31可通过开口穿入至通孔内,所述轮轴31与通孔之间为可转动配合,从而实现前轮可相对前支撑件滚动;为了防止轮轴31由通孔的开口中掉出,我们在前叉7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了一加固板13,加固板13上设有供轮轴31穿出的圆形开口,加固板13的上端与前叉7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从而有效将前轮限制在前叉71上,车体结构更为稳定。
所述第二折叠机构设于所述横梁21上,所述前横梁23与所述连接座73相连,所述第二折叠机构设于前横梁23和后横梁21的连接处,第二折叠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前支撑件7向后支撑件8方向翻转后进行定位,实现前支撑件7与后横梁21的折叠配合,减小车体的体积;具体的,所述第二折叠结构包括驱动部件111、定位部件112、第一限位部113以及第二限位部114;所述前横梁23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杆116与后横梁21相连,为了方便前横梁23相对后横梁21翻转,所述后横梁21与前横梁23相连的一端设有一U形的凹部,当前横梁23与后横梁21发生翻转时,前横梁23的端部可从凹部中穿出,所述前横梁23与后横梁21连接的一端则为弧形或球面设置,便于前横梁23穿出;前横梁23为中空结构,且下部为开口,所述驱动部件111置于连接杆232内,可于外力作用下在前横梁23内来回活动。
所述驱动部件111包括顶板1112和对称设于顶板上的两连接头,顶板一侧向外弯折形成一握持部1114,使得驱动部件111更便于拉拽;两连接头对应于第二连接杆116的位置分别设有一滑槽117,第二连接杆116穿设在该滑槽117内,使得驱动部件111可在滑槽117的长度方向上进行前后移动;所述定位部件112为穿设在连接头内的螺栓或螺钉,所述前横梁23上对称的设有两条形的开口槽51,所述定位部件112分别穿出于所述开口槽51,当驱动部件111左右移动时,定位部件112可在开口槽51内前后移动。
所述第一限位部113和第二限位部114均为U形的开口槽,所述第一限位部113设于所述后横梁21的前端,所述第二限位部114设于所述后横梁21的侧部位置;所述前支撑件7处于展开位置时,所述定位部件112与第一限位部113相配合,所述前支撑件7处于折叠位置时,所述定位部件112与第二限位部114相配合,对前支撑件7的位置进行有效定位;为了实现驱动部件111的自动复位,还设置了作用于所述驱动部件111的第二复位弹簧115,具体的,所述第二复位弹簧115设于两连接头之间,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116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定位部件112相连,当驱动部件111移动时,第二复位弹簧115将发生形变,从而对驱动部件111产生回复力,对驱动部件111进行复位。
前支撑件7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定位部件112卡入至第一限位部113内,前支撑件7无法进行翻动;需要折叠前支撑件7时,向前轮方向拉动所述驱动部件111,使得定位部件112与第一限位部113脱离,之后向下转动折叠架,带动前支撑件翻转,转动到位后,松开驱动部件111,驱动部件111在第二复位弹簧115作用下向上复位,使得定位部件112卡入第二限位部114内,将前支撑件7有效定位在折叠状态上,前支撑件7不会发生前后翻转;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件111也可设置在后横梁21上,所述第一限位部113和第二限位部114设于所述前横梁23上,通过驱动部件111沿后横梁21的左右移动,实现其与第一限位部113和第二限位部114之间的配合;具体结构及操作原理与上述提及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结构设于所述后支撑件8上,用于驱动所述后支撑件8向前轮3方向翻转后进行定位,实现后支撑件8与横梁2的折叠配合,减小车体的体积;所述横梁2仅包括横梁本体21,所述后支撑件8包括上支撑杆81和下支撑杆82,所述上支撑杆81与所述横梁2相连,下支撑杆82上端部与上支撑杆8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杆107相连,第一连接杆107为螺钉或螺栓;所述上支撑杆81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便于下支撑杆82插入,下支撑杆82上端设有一通孔821,下支撑杆82上端插入上支撑杆81后,通过第一连接杆107穿过上支撑杆81和通孔821,将下支撑杆82和上支撑杆81活动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折叠结构包括驱动件101、定位件102、第一定位部103、第二定位部104,所述驱动件101为一活动套设在所述下支撑杆82上的活动套,其可在外力作用下沿下支撑杆82来回活动;所述驱动件101与下支撑杆82之间通过连接轴106进行连接,该连接轴106为螺栓或螺钉;所述下支撑杆82上设有一条形的通槽822,所述连接轴106可穿入至该通槽822内,使得驱动件101可在通槽822的长度方向上在下支撑杆82上进行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定位部103和第二定位部104均为U形的开口槽,第一定位部103设于所述上支撑杆81的下部位置,第二定位部104设于所述上支撑杆81的侧部位置;所述定位件101设于所述驱动件101外表面上,其形状与第一定位部103和第二定位部104的形状相同;所述后支撑件8处于展开位置时,所述定位件102与第一定位部103相配合,所述后支撑件8处于折叠位置时,所述定位件102与第二定位部104相配合,对后支撑件8的位置进行有效定位。
所述驱动件101的上端还对称的设有两U形槽108,该U形槽108可与第一连接杆107配合插接;为了实现驱动件的自动复位,还设置了第一复位弹簧105,第一复位弹簧105置于所述后支撑件8内,下端与所述下支撑杆82的下部相抵,上端与连接轴106相连或者相抵,从而当驱动件101沿下支撑杆82下移时,第一复位弹簧105将被压缩,给予驱动件101向上的回复力;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05也可一端与连接轴106相连,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107;或者一端与连接轴106相连,另一端与横梁相抵。
当后支撑件8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定位件101插入在第一定位部103内,上支撑杆81上的第一连接杆107卡入至两U形槽108内,通过两点定位,将下支撑杆82有效定位在展开状态上,下支撑杆82不会发生前后翻转;当需要折叠后支撑件8时,下拉驱动件101,使得第一连接杆107与U形槽108脱离,定位件101与第一定位部103脱离,此时下支撑杆82可相对上支撑杆81转动,之后向前轮方向转动下支撑杆82,当下支撑杆82基本于横梁相平行时,松开驱动件101,使其在第一复位弹簧105的作用下自动发生复位,使得连接轴106重新卡入至两U形槽108内,同时定位件101插入至第二定位部104内,通过两点定位,将下支撑杆82有效定位在折叠状态上,下支撑杆82不会发生前后翻转;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也设置可为活动套设在所述上支撑杆81上,所述第一定位部103、第二定位部104设于所述下支撑杆82上,通过所述驱动件在上支撑杆81上的上下移动,实现其与下支撑杆82上的第一定位部103、第二定位部104之间的配合,对后支撑件进行折叠操作,具体结构和原理与上述方式相同,不再详述。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前支撑件7包括支撑件本体72、设于该支撑件本体72下端的前叉71以及连接座73,该连接座73包括套设在支撑件本体72外的连接套731和固设于连接套731侧部的连接杆732;所述第二折叠机构设于所述前支撑件7与所述横梁2的连接处,具体为设于连接杆732与横梁2的连接处,第二折叠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前支撑件7向后支撑件8方向翻转后进行定位,实现前支撑件7与横梁2的折叠配合,减小车体的体积;具体的,所述第二折叠结构包括驱动部件111、定位部件112、第一限位部113以及第二限位部114;所述连接杆732一端通过一第二连接杆116与横梁2相连,为了方便连接杆732相对横梁2翻转,所述横梁2与连接杆732相连的一端设有一U形的凹部,当连接杆732与横梁2发生翻转时,连接杆732的端部可从凹部中穿出,所述连接杆732与横梁2连接的一端则为弧形或球面设置,便于连接杆732穿出;连接杆732为中空结构,且下部为开口,所述驱动部件111置于连接杆732内,可于外力作用下在连接杆732内来回活动;所述驱动部件111包括顶板和对称设于顶板上的两连接头,顶板一侧向外弯折形成一握持部1114,使得驱动部件111更便于拉拽;两连接头对应于第二连接杆116的位置分别设有一滑槽117,第二连接杆116穿设在该滑槽117内,使得驱动部件111可在滑槽117的长度方向上进行前后移动;所述定位部件112为穿设在连接头内的螺栓或螺钉,所述连接座73上对称的设有两条形的开口槽51,所述定位部件112分别穿出于所述开口槽51,当驱动部件111前后移动时,定位部件112可在开口槽51内前后移动。
所述第一限位部113和第二限位部114均为U形的开口槽,所述第一限位部113设于所述横梁2的前端,所述第二限位部114设于所述横梁的下侧位置;所述前支撑件7处于展开位置时,所述定位部件112与第一限位部113相配合,所述前支撑件7处于折叠位置时,所述定位部件112与第二限位部114相配合,对前支撑件7的位置进行有效定位;为了实现驱动部件111的自动复位,还设置了第二复位弹簧115,所述第二复位弹簧115设于两连接头之间,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116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定位部件112相连,当驱动部件111移动时,第二复位弹簧115将发生形变,从而对驱动部件111产生回复力,对驱动部件111进行复位。
前支撑件7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定位部件112卡入至第一限位部113内,前支撑件7无法进行翻动;需要折叠前支撑件7时,拉动所述驱动部件111,使得定位部件112与第一限位部113脱离,之后向下转动折叠架,带动前支撑件翻转,转动到位后,松开驱动部件111,驱动部件111在第二复位弹簧115作用下向上复位,使得定位部件112卡入第二限位部114内,将前支撑件7有效定位在折叠状态上,前支撑件7不会发生前后翻转;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件111也可设置在横梁2上,所述第一限位部113和第二限位部114设于所述连接杆732上,通过驱动部件111沿横梁2的左右移动,实现其与第一限位部113和第二限位部114之间的配合;具体结构及操作原理与上述提及的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4
如图6-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之间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结构设于所述后支撑件上,用于驱动所述后支撑件8向前轮3方向翻转后进行定位,实现后支撑件8与横梁2的折叠配合,减小车体的体积;所述后支撑件8包括上支撑杆81和下支撑杆82,所述上支撑杆81与所述横梁2固连,下支撑杆82上端部与上支撑杆8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杆107相连,第一连接杆107为螺钉或螺栓;所述上支撑杆81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便于下支撑杆82插入,下支撑杆82上端设有一通孔821,下支撑杆82上端插入上支撑杆81后,通过第一连接杆107穿过上支撑杆81和通孔821,将下支撑杆82和上支撑杆81活动连接在一起。
所述第一折叠结构包括驱动件101、定位件102、第一定位部103、第二定位部104,所述驱动件101为一活动套设在所述下支撑杆82上的活动套,其可在外力作用下沿下支撑杆82来回活动;所述驱动件101与下支撑杆82之间通过连接轴106进行连接,该连接轴106为螺栓或螺钉;所述下支撑杆82上设有一条形的通槽822,所述连接轴106可穿入至该通槽822内,使得驱动件101可在通槽822的长度方向上在下支撑杆82上进行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定位部103和第二定位部104均为U形的开口槽,第一定位部103设于所述上支撑杆81的下部位置,第二定位部104设于所述上支撑杆81的侧部位置;所述定位件101设于所述驱动件101外表面上,其形状与第一定位部103和第二定位部104的形状相同;所述后支撑件8处于展开位置时,所述定位件102与第一定位部103相配合,所述后支撑件8处于折叠位置时,所述定位件102与第二定位部104相配合,对后支撑件8的位置进行有效定位。
所述驱动件101的上端还对称的设有两U形槽108,该U形槽108可与第一连接杆107配合插接;为了实现驱动件的自动复位,还设置了第一复位弹簧105,第一复位弹簧105置于所述后支撑件8内,所述下支撑杆82的下部相抵,上端与第一连接杆107相抵,从而当驱动件101沿下支撑杆82下移时,第一复位弹簧105将被压缩,给予驱动件101向上的回复力。
当后支撑件8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定位件101插入在第一定位部103内,上支撑杆81上的第一连接杆107卡入至两U形槽108内,通过两点定位,将下支撑杆82有效定位在展开状态上,下支撑杆82不会发生前后翻转;当需要折叠后支撑件8时,下拉驱动件101,使得第一连接杆107与U形槽108脱离,定位件101与第一定位部103脱离,此时下支撑杆82可相对上支撑杆81转动,之后向前轮方向转动下支撑杆82,当下支撑杆82基本于横梁相平行时,松开驱动件101,使其在第一复位弹簧105的作用下自动发生复位,使得连接轴106重新卡入至两U形槽108内,同时定位件101插入至第二定位部104内,通过两点定位,将下支撑杆82有效定位在折叠状态上,下支撑杆82不会发生前后翻转。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多功能童车,包括车把(1)、与车把相配合的前支撑件(7)、与前支撑件相连接的横梁(2)、前轮(3)、设于前轮两侧的脚踏件(52)、座垫(6)及分别与横梁相连接的两根后支撑件(8),所述每根后支撑件上分别连接有一后轮(4),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3)与所述脚踏件(52)之间通过一定位结构(5)进行可拆配合连接,所述定位结构(5)与前轮之间止转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5)包括曲轴(51)、设于曲轴上的弹片(53)及设于弹片上的按压部(54),所述曲轴(51)上设有可供按压部(54)穿出的通孔(5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童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折叠结构,用于驱动所述后支撑件(8)向前轮(3)方向翻转后进行定位;第二折叠结构,用于驱动所述前支撑件(7)向后支撑件(8)方向翻转后进行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结构设于所述后支撑件(8)上或设于所述后支撑件(8)与所述横梁(2)的连接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叠机构设于横梁(2)上或者设于所述前支撑件(7)与所述横梁(2)的连接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结构包括于外力作用下可实现来回活动的驱动件(101)、定位件(102)、设于横梁(2)上或设于后支撑件(8)上的第一定位部(103)和第二定位部(104);所述后支撑件(8)处于展开位置时,所述定位件(102)与第一定位部(103)相配合,所述后支撑件(8)处于折叠位置时,所述定位件(102)与第二定位部(104)相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叠结构包括于外力作用下可实现来回活动的驱动部件(111)、定位部件(112)及设于横梁(2)上或设于前支撑件(7)上的第一限位部(113)和第二限位部(114),所述前支撑件(7)处于展开位置时,所述定位部件(112)与第一限位部(113)相配合,所述前支撑件(7)处于折叠位置时,所述定位部件(112)与第二限位部(114)相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结构还包括作用于所述驱动件(10)的第一复位弹簧(10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通过一连接轴(106)实现与所述后支撑件或所述横梁的活动配合,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2)的一端与该连接轴(106)相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多功能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折叠结构还包括作用于所述驱动部件(111)的第二复位弹簧(115)。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064438 | 2017-01-23 | ||
CN201720106443 | 2017-01-2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060271U true CN207060271U (zh) | 2018-03-02 |
Family
ID=6150138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414206.8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060271U (zh) | 2017-01-23 | 2017-04-19 | 一种多功能童车 |
CN201720414210.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28697U (zh) | 2017-01-23 | 2017-04-19 | 一种可折叠童车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414210.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28697U (zh) | 2017-01-23 | 2017-04-19 | 一种可折叠童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207060271U (zh) |
-
2017
- 2017-04-19 CN CN201720414206.8U patent/CN20706027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04-19 CN CN201720414210.4U patent/CN20732869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328697U (zh) | 2018-05-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389305Y (zh) | 一步收合高尔夫球车 | |
CN101284542B (zh) | 婴儿车 | |
CN201161604Y (zh) | 可折叠的儿童推车 | |
CN207060271U (zh) | 一种多功能童车 | |
CN211642465U (zh) | 折叠童车 | |
CN205661504U (zh) | 一种收合材积小的婴儿车 | |
CN209719694U (zh) | 折叠儿童推车 | |
CN202080315U (zh) | 可收合的婴儿推车 | |
CN201894820U (zh) | 连杆收合结构 | |
CN209112239U (zh) | 一种婴儿车骨架 | |
CN203854700U (zh) | 一种折叠式婴儿推车 | |
CN207826323U (zh) | 一种方便单手收合的童车骨架 | |
CN206510947U (zh) | 一种婴儿手推车骨架 | |
CN201516863U (zh) | 一种折叠式童车及其折叠锁定装置与靠背调节装置 | |
CN202320446U (zh) | 可收合的婴儿伞车 | |
CN211055229U (zh) | 一种自动收合婴儿车 | |
CN201842123U (zh) | 婴儿推车 | |
CN202541612U (zh) | 可换向的婴儿推车 | |
CN206307197U (zh) | 滑板车 | |
CN206202392U (zh) | 翻转折叠式儿童车 | |
CN206067837U (zh) | 折叠推车 | |
CN207737355U (zh) | 一种折叠婴儿推车 | |
CN207433731U (zh) | 一种可折叠母子车 | |
CN207311558U (zh) | 儿童推车 | |
CN206914413U (zh) | 一种具有快拆车轮的婴儿推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02 Termination date: 2020041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