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09736U - 一种片簧插孔接触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片簧插孔接触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009736U CN207009736U CN201720718883.9U CN201720718883U CN207009736U CN 207009736 U CN207009736 U CN 207009736U CN 201720718883 U CN201720718883 U CN 201720718883U CN 207009736 U CN207009736 U CN 20700973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division
- site
- contact site
- splice graf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arth Drill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片簧插孔接触件,包括固合接触部、可分合接触部以及连接该固合接触部和可分合接触部的过渡部,该固合接触部为圆环形,置于接触件的两端并与插孔内壁通过固定安装进行永久接触,可分合接触部置于接触件的中段并可与插针接触和分离,可分合接触部在圆周轨迹上分布形成圆笼式栅条状,具有与插针外径相等的内径。本申请的可分合接触部的内径与插针外径设置相等,使得插针插入后能与该接触部形成面接触,从而增加了接触面积,减少了接触电阻,可减少热量产生并改善温升;在插拔过程中和插合状态时,分散了接触应力,降低了接触部位的磨损,提高使用的持久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连接件,尤其涉及一种片簧插孔接触件。
背景技术
在电连接领域中,有一类型为圆形的插针插孔接插件,插针常常不直接与插孔的内孔进行硬接触,而是在插孔的内孔中安装有接触件。接触件是一种弹性结构体,插合时插针压迫接触件,以便在插针与插孔内孔壁之间产生长久的接触力,从而保证插针与插孔之间电连接的持久性和可靠性。
接触件中,有一类型为片簧,因其低电阻、高可靠、低成本的特点,在插孔接触件中大量使用。使用片簧作接触件的插孔称之为片簧插孔。片簧由金属平板一体成型而成,外形呈圆笼式筒状体,包含有两端圆形接触环和连接两端的栅条。安装于圆形插孔内孔中,圆形接触环与插孔的内孔壁进行固定接触,栅条在插合时与插针接触。片簧的制作工艺通常为:(1)金属平板,通过去除材料分割成栅栏状,栅栏两端之间通过若干片栅条连接;(2)如有需要,可对栅栏两端或栅条继续整形;(3)卷圆成圆笼式筒状体;(4)还可依产品要求进一步增强其弹性效果,如在栅条中部弯曲缩腰(例如“冠簧”);或者通过对一端圆环,绕中心轴线相对另一端扭转成曲线状(例如“扭簧”),使每一片栅条在中部向轴心收缩,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
目前使用中的笼式片簧,其栅条的弧面直径比插针直径大,两种不同直径的弧面接触只能在相切点处实现线接触,导致接触面积相对较小。这种接触带来的问题是在相同的插拔力条件下,由于接触应力过于集中,造成接触部位容易磨损;接触电阻大,易产生温升,严重时可导致连接器绝缘体熔化失效,造成安全事故。
有鉴于此,现有技术亟待改进和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能减少接触电阻并减少接触磨损的面接触片簧插孔接触件。
本申请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片簧插孔接触件,包括固合接触部、可分合接触部以及连接该固合接触部和可分合接触部的过渡部,该固合接触部为圆环形,置于上述接触件的两端并与插孔内壁通过固定安装进行永久接触,上述可分合接触部置于所述接触件的中段并可与插针接触和分离,上述可分合接触部在圆周轨迹上分布形成圆笼式栅条状,具有与插针外径相等的内径。
优选地,上述过渡部包括在轴向剖面上的斜坡。
优选地,上述斜坡为直线和/或弧线。
优选地,上述可分合接触部包括在轴向截面上的投影与接触件中心轴线平行并均匀分布的栅条。
优选地,上述可分合接触部包括初始在轴向截面上的投影与接触件中心轴线平行并均匀分布、经一端固合接触部绕接触件中心轴线相对另一端固合接触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扭转成曲线排列的栅条。
优选地,上述可分合接触部包括初始在轴向截面上的投影与接触件中心轴线平行并均匀分布、经中段向轴线方向弯曲收缩成内凹形排列的栅条。
优选地,上述可分合接触部包括在轴向截面上的投影与接触件中心轴线倾斜并均匀分布的栅条。
优选地,上述可分合接触部包括初始在轴向截面上的投影与接触件中心轴线倾斜并均匀分布、经一端固合接触部绕接触件中心轴线相对另一端固合接触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扭转成曲线排列的栅条。
优选地,上述可分合接触部包括初始在轴向截面上的投影与接触件中心轴线倾斜并均匀分布、经中段向接触件中心轴线方向弯曲收缩成内凹形排列的栅条。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1、可分合接触部的内径与插针外径设置相等,使得插针插入后能与该接触部形成面接触,从而增加了接触面积,减少了接触电阻,可减少热量产生并改善温升;在插拔过程中和插合状态时,分散了接触应力,降低了接触部位的磨损,提高使用的持久性;过渡部客观上增大了片簧外径尺寸,扩大了栅条在径向方向可形变的空间,使插拔力变得较为顺畅柔和、更小;过渡部有效地分离了固合接触部和可分合接触部,使得固合接触部外径与插孔内孔直径匹配,而可分合接触部内径与插针外径匹配。
2、过渡部采用斜坡,可对插针插入起导向作用,易于插针插入,并进一步降低了对接触件的磨损。
3、过渡部的斜坡采用直线、弧线或者二者的结合可进一步增强导向作用。
4、对接触件进行扭转或中段弯曲“缩腰”,在不改变可分合接触部内径与插针外径相等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接触件的弹性,使得接触更加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片簧结构沿轴线的剖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片簧结构的径向截面剖视图;
图3为图2在203处的放大图;
图4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沿轴线的剖视图;
图5为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沿轴线的剖视图;
图6为根据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沿轴线的剖视图;
图7为根据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的沿轴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受以下实施例的限制。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片簧沿轴线的剖视图,其为插针插入插孔之前的状态。插针101具有外径ΦA,笼式片簧102具有内径ΦB。插针101要插入插孔,则B必须大于A尺寸。而栅条103弧度直径尺寸与片簧口部直径尺寸一致,也是ΦB。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B尺寸越接近插针A尺寸,则会导致插拔力越大,插针越容易磨损,插拔寿命严重下降。
所以当插针与栅条进行电接触时,是两个不同直径的弧面接触,如图2所示,在垂直轴线的径向截面上,插针201与笼式片簧202的电接触点是弧线和弧线的相切点,如图中203所示,203的细节如图3所示,图中可以看出插针301径向弧线与笼式片簧302径向弧线是两个不同直径的弧线相切,电接触点为其两者弧线的相切点303;在整个轴向接触弧面上,由众多的相切点组成相切线,形成线接触。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沿轴线的剖视图,包括固合接触部401、可分合接触部403以及连接该固合接触部和可分合接触部的过渡部402,固合接触部401为圆环形,其内径为ΦB,与插孔内壁固定安装并进行永久接触,置于接触件400的两端。可分合接触部403置于接触件400的中段并可与插针(图中未标示)接触和分离。可分合接触部403在圆周轨迹上分布形成圆笼式栅条状,内径为ΦC,与插针的外径相等。其中,ΦB>ΦC。
一种实施方式,过渡部402在轴向剖面上为斜坡,这样利于插针经固合接触部401顺利插入可分合接触部403。插针插入可分合接触部403后,因为前者的外径与后者的内径相等,因而可实现插针弧面与可分合接触部403弧面的面接触,相比现有技术的线接触增大了接触面积,减小了接触电阻。同时因为接触面积的增加,插拔时不会出现线接触时的局部磨损,从而延长了寿命。
一种实施方式,可分合接触部403包括与轴线405平行并均匀分布的栅条404,栅条404在卷圆后能形成一定的弹性,从而增加与插针接触的稳定性。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沿轴线的剖视图,包括固合接触部501、可分合接触部503以及连接该固合接触部和可分合接触部的过渡部502,固合接触部501为圆环形,其内径为ΦB,与插孔内壁固定安装并进行永久接触,置于接触件500的两端。可分合接触部503置于接触件500的中段并可与插针(图中未标示)接触和分离。可分合接触部503在圆周轨迹上分布形成圆笼式栅条状,内径为ΦC,与插针的外径相等。其中,ΦB>ΦC。
一种实施方式,过渡部502在轴向剖面上为弧线斜坡,这样更加利于插针经固合接触部501顺利插入可分合接触部503。插针插入可分合接触部503后,因为前者的外径与后者的内径相等,因而可实现插针弧面与可分合接触部503弧面的面接触,相比现有技术的线接触增大了接触面积,减小了接触电阻。同时因为接触面积的增加,插拔时不会出现线接触时的局部磨损,从而延长了寿命。过渡部502客观上增大了片簧外径尺寸,扩大了栅条504在径向方向可形变的空间,使插拔力变得较为顺畅柔和、更小。
一种实施方式,可分合接触部503包括在轴向截面上的投影与轴线505朝右倾斜并均匀分布的栅条504,栅条504在轴向截面上的投影与轴线的倾斜能在卷圆后形成一定的弹性,从而进一步增加与插针接触的稳定性。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的沿轴线的剖视图,其在图4所示实施例基础上,对可分合接触部603进一步做了改进,其栅条604初始与轴线605平行并均匀分布,通过对一端固合接触部601绕轴线605相对另一端固合接触部611按逆时针方向扭转成曲线状,使每一片栅条604在中部向轴线605收缩,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弹弓结构,这样可进一步增加可分合接触部603的弹性,且该结构不会影响可分合接触部603的内弧面直径仍然与插针的外径相等。因而插针插入时,仍然和可分合接触部603为面接触。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的沿轴线的剖视图,其在图4所示实施例基础上,对可分合接触部703进一步做了改进,其栅条704初始与轴线705平行并均匀分布,通过对分合接触部703的中段进行弯曲收缩,使每一片栅条704在中部向轴线705收缩,形成两头大中间小内凹形的弹弓结构,这样可进一步增加可分合接触部703的弹性,且该结构不会影响可分合接触部703的内弧面直径仍然与插针的外径相等。因而插针插入时,仍然和可分合接触部703为面接触。
上述实施例中,过渡部的斜坡形状为弧线,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该过渡部是为了接连两个不同直径的圆环,其坡面还可以为直线或者直线与弧线的结合。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实际上只需要在插入插针一侧设置过渡部即可,但为了生产成本的考虑,片簧插孔接触件为上下对称的设计。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片簧插孔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合接触部、可分合接触部以及连接所述固合接触部和可分合接触部的过渡部,所述固合接触部为圆环形,置于所述接触件的两端并与插孔内壁通过固定安装进行永久接触,所述可分合接触部置于所述接触件的中段并可与插针接触和分离,所述可分合接触部在圆周轨迹上分布形成圆笼式栅条状,具有与插针外径相等的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过渡部包括在轴向剖面上的斜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斜坡为直线和/或弧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可分合接触部包括在轴向截面上的投影与所述接触件中心轴线平行并均匀分布的栅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可分合接触部包括初始在轴向截面上的投影与所述接触件中心轴线平行并均匀分布、经一端固合接触部绕所述接触件中心轴线相对另一端固合接触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扭转成曲线排列的栅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可分合接触部包括初始在轴向截面上的投影与所述接触件中心轴线平行并均匀分布、经中段向所述接触件中心轴线方向弯曲收缩成内凹形排列的栅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可分合接触部包括在轴向截面上的投影与所述接触件中心轴线倾斜并均匀分布的栅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可分合接触部包括初始在轴向截面上的投影与所述接触件中心轴线倾斜并均匀分布、经一端固合接触部绕所述接触件中心轴线相对另一端固合接触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扭转成曲线排列的栅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可分合接触部包括初始与所述接触件中心轴线倾斜并均匀分布、经中段向所述接触件中心轴线方向弯曲收缩成内凹形排列的栅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18883.9U CN207009736U (zh) | 2017-06-20 | 2017-06-20 | 一种片簧插孔接触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718883.9U CN207009736U (zh) | 2017-06-20 | 2017-06-20 | 一种片簧插孔接触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009736U true CN207009736U (zh) | 2018-02-13 |
Family
ID=61447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718883.9U Active CN207009736U (zh) | 2017-06-20 | 2017-06-20 | 一种片簧插孔接触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00973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96095A (zh) * | 2017-06-20 | 2017-09-22 | 马远锋 | 一种片簧插孔接触件及加工方法 |
CN109038002A (zh) * | 2018-08-28 | 2018-12-18 | 深圳市特拉利线簧端子技术有限公司 | 金属簧片结构和电连接器 |
-
2017
- 2017-06-20 CN CN201720718883.9U patent/CN20700973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196095A (zh) * | 2017-06-20 | 2017-09-22 | 马远锋 | 一种片簧插孔接触件及加工方法 |
CN109038002A (zh) * | 2018-08-28 | 2018-12-18 | 深圳市特拉利线簧端子技术有限公司 | 金属簧片结构和电连接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196095A (zh) | 一种片簧插孔接触件及加工方法 | |
US12119582B2 (en) | Electrical socket with contoured contact beams | |
US6358104B2 (en) | High current terminal | |
CN207009736U (zh) | 一种片簧插孔接触件 | |
US7794257B2 (en) | Hermaphroditic electrical contact | |
WO2012088968A1 (zh) | 紧凑型插孔接触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6684603A (zh) | 一种具有转簧接触件的紧凑型插孔连接器 | |
CN202977812U (zh) | 一种连接器的线簧插孔结构 | |
US9196991B2 (en) | Conducting device and socket | |
CN207009742U (zh) | 一种连续梁片簧插孔接触件 | |
CN110350345B (zh) | 一种大电流连接器组件 | |
CN105977676A (zh) | 一种插合连接器 | |
CN106887735A (zh) | 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线簧插孔 | |
CN107819225A (zh) | 一种多触点式冠簧端子 | |
CN206546895U (zh) | 一种具有转簧接触件的紧凑型插孔连接器 | |
CN109994858A (zh) | 一种偏转接触簧 | |
CN108110469A (zh) | 一种金属簧片、插孔组件及电连接器 | |
CN109066154A (zh) | 一种大电流电连接器弯式接线端子 | |
TWM633073U (zh) | 由異金屬材料組成的冠簧連接器 | |
CN212114078U (zh) | 一种改良爪簧结构 | |
CN102544838A (zh) | 一种弹性插孔 | |
CN209516170U (zh) | 一种新型刹车警报线插头 | |
CN209526236U (zh) | 一种偏转接触簧 | |
CN207705440U (zh) | 一种插孔接插件 | |
CN210443697U (zh) | 一种开槽式接触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He Binquan Inventor before: Ma Yuanf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