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87965U - 一种基坑支护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坑支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87965U
CN206887965U CN201720762329.0U CN201720762329U CN206887965U CN 206887965 U CN206887965 U CN 206887965U CN 201720762329 U CN201720762329 U CN 201720762329U CN 206887965 U CN206887965 U CN 2068879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pipe pile
combined support
foundation pit
support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6232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丹
张怀峰
赵金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Hongtai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076232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879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879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879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lkheads Adapted To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基坑支护。主要解决现有单面支撑的基坑支护承受能力差,在承受较大载荷时容易倒塌的问题。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支撑柱包括多组钢管桩,各组钢管桩前后排列,各个相邻的钢管桩之间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组合支撑墙与组合支撑柱的最前排固定连接。其优点在于基坑支护由组合支撑柱与组合支撑墙相互连接组成,而组合支撑柱则由多组前后排列的钢管桩组成,钢管桩本身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进一步配合多排的结构,各个钢管桩相互配合,使其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即使是单面结构的基坑支护,也能够实现有效支撑,保证其不会倒塌。

Description

一种基坑支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结构施工保护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基坑支护。
背景技术
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对基坑支护的定义如下:为保护地下主体结构施工和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采用的临时性支挡、加固、保护与地下水控制的措施。
目前,基坑支护为保证固定支撑,避免倒塌,通常基坑支护都是四面的,围成矩形形状,然后在相互对称的两个面之间设置支撑架,实现相互对称支撑。
但是在某些工况中,基坑支护仅设置一面结构,如此基坑支护就失去了与其相互对称支撑的面,无法用支撑架去固定,当其承受较大载荷时,容易导致该基坑支护倒塌,基坑支护建设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支护,解决现有单面支撑的基坑支护承受能力差,在承受较大载荷时容易倒塌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基坑支护,包括若干组合支撑柱与组合支撑墙;各相邻的组合支撑柱之间通过组合支撑墙连接;所述组合支撑柱包括多组钢管桩,各组钢管桩前后排列,各个相邻的钢管桩之间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组合支撑墙与组合支撑柱的最前排固定连接。
所述钢管桩的外侧至少设置有2个接头,所述接头包括焊接部、第一嵌合部,所述焊接部与钢管桩固定焊接,所述第一嵌合部呈弯钩形状;第一嵌合部能相互嵌合连接。
所述组合支撑墙由若干钢管桩与钢板桩相互固定连接组成,所述钢板桩两端形成有第二嵌合部,所述第二嵌合部与第一嵌合部大小、结构相同。
还包括围檩,所述围檩焊接在所述组合支撑柱与组合支撑墙的前侧。
所述钢管桩与接头之间还设有固定钢板,所述固定钢板表面呈平面结构,且大于接头的焊接部,所述接头的焊接部焊接在固定钢板上。
所述固定钢板与钢管桩连接的一面呈与钢管桩外圆适配的圆弧面,所述固定钢板与钢管桩通过焊接固定。
所述固定钢板与接头的第一嵌合部之间焊接有加强板。
相互嵌合的2个接头之间或接头与钢管桩之间还设有用于密封的长形密封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基坑支护由组合支撑柱与组合支撑墙相互连接组成,而组合支撑柱则由多组前后排列的钢管桩组成,钢管桩本身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进一步配合多排的结构,各个钢管桩相互配合,使其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即使是单面结构的基坑支护,也能够实现有效支撑,保证其不会倒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基坑支护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组合支撑墙的局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组合支撑墙的局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钢管桩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组合支撑柱,2-组合支撑墙,3-钢管桩,4-钢板桩,41-第二嵌合部,5-围檩,6-接头,61-焊接部,62-第一嵌合部,7-固定钢板,8-加强板,9-长条形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下给出的实施例仅为了阐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前”为基坑的方向,“后”为承受载荷受力的方向,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4所示,一种基坑支护,包括若干组合支撑柱1与组合支撑墙2;各相邻的组合支撑柱1之间通过组合支撑墙2连接;所述组合支撑柱1包括多组钢管桩3,各组钢管桩3前后排列,各个相邻的钢管桩3之间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组合支撑墙2与组合支撑柱1的最前排固定连接。
基坑支护由组合支撑柱1与组合支撑墙2相互连接组成,而组合支撑柱1则由多组前后排列的钢管桩3组成,钢管桩3本身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进一步配合多排的结构,各个钢管桩3相互配合,使其具有更好的承载能力,即使是单面结构的基坑支护,也能够实现有效支撑,保证其不会倒塌。
组合支撑柱中,前排的钢管桩数量可以是多于后排的钢管桩数量,整体排列成梯形、三角形,在保证提高承载能力的同时,尽量使用少的钢管桩,节省成本,当然也可以是前后排的钢管桩数量相同,整体排列成矩形,保证最好的承载能力,也可以是根据具体环境因素具体设置。
其中,所述钢管桩3的外侧至少设置有2个接头6,所述接头6包括焊接部61、第一嵌合部62,所述焊接部61与钢管桩3固定焊接,所述第一嵌合部62呈弯钩形状;组合支撑柱中,各个相邻的钢管桩3通过第一嵌合部62相互嵌合连接,不仅连接牢固,而且拆装方便。
如图1-2所示,所述组合支撑墙2由若干相互间隔布置的钢管桩3与钢板桩4固定连接组成,钢管桩3支撑强度更强,钢板桩4成本更低,两者两两组合,既保证了支撑强度,又控制了成本。
当然,在一些载荷需求低的地方,如图5所示,组合支撑墙2中,两个钢管桩3之间设置多个钢板桩4,甚至组合支撑墙2全部采用钢板桩4连接组成,当然,在载荷需求高的地方,也可以是在两个钢板桩4之间设置多个钢管桩3,甚至全部采用钢管桩3连接组成。
其中,所述钢板桩4两端形成有第二嵌合部41,所述第二嵌合部41与第一嵌合部52大小、结构相同,钢板桩4与钢管桩3之间通过第二嵌合部41与第一嵌合部62相互嵌合连接,在钢板桩4与钢板桩4之间则通过第二嵌合部41相互嵌合连接,不仅连接牢固,而且拆装方便。
如图1所示,还包括围檩5,所述围檩5焊接在所述组合支撑柱1与组合支撑墙2的前侧,进一步通过围檩5将组合支撑柱1与组合支撑墙2连接成整体,避免承受力全部落在第二嵌合部41与第一嵌合部62上,使得受力更加均衡,进一步保证承载能力。
如图所示,所述钢管桩3外侧设置有固定钢板7,所述固定钢板7一面呈与钢管桩3外圆适配的圆弧面,并与钢管桩3通过焊接固定,所述固定钢板7另一面呈平面结构,且大于接头6,与接头6焊接固定,钢管桩3与接头6之间通过固定钢板7连接,不仅增加了焊接面积,连接更加牢固,而且固定钢板7增加了整体宽度,间接增大尺寸,减少钢管,更加节省材料。另外,钢管桩3通常通过钢板带螺旋旋转,并通过焊接缝隙支撑,钢管桩3通过固定钢板7固定焊接后,进一步保证了其本身的稳定性。
如图3所示,所述固定钢板7与接头6的第一嵌合部62之间焊接有加强板8。通过加强板8,进一步保证了接头6的强度性能,确保其能够承受较大载荷不损坏,效果更好。
如图3所示,钢板桩4的第二嵌合部41与接头6的焊接部61之间嵌入有长条形密封件9,长条形密封件9通过挤压第二嵌合部41与焊接部61,使得第一嵌合部62与第二嵌合部41之间的间隙更小,在新安装钢管桩3与钢板桩4,砂土完全进入间隙堵住实现止水之前,减少水流通过,进一步提高隔水效果。
同样的,2个相互嵌合的接头6之间,钢板桩4与接头6的第一嵌合部62之间,也可设置同样的长条形密封件9,以保证其隔水效果。
另外,钢板桩4可以如图所示采用U型钢板桩,也可采用直板形状、Z形等其他结构的钢板桩。
实施例不应视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改进,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基坑支护,包括若干组合支撑柱(1)与组合支撑墙(2);各相邻的组合支撑柱(1)之间通过组合支撑墙(2)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支撑柱(1)包括多组钢管桩(3),各组钢管桩(3)前后排列,各个相邻的钢管桩(3)之间相互固定连接;所述组合支撑墙(2)与组合支撑柱(1)的最前排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桩(3)的外侧至少设置有2个接头(6),所述接头(6)包括焊接部(61)、第一嵌合部(62),所述焊接部(61)与钢管桩(3)固定焊接,所述第一嵌合部(62)呈弯钩形状;第一嵌合部(62)能相互嵌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护,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支撑墙(2)由若干钢管桩(3)与钢板桩(4)相互固定连接组成,所述钢板桩(4)两端形成有第二嵌合部(41),所述第二嵌合部(41)与第一嵌合部(52)大小、结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基坑支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围檩(5),所述围檩(5)焊接在所述组合支撑柱(1)与组合支撑墙(2)的前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护,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桩(3)与接头(6)之间还设有固定钢板(7),所述固定钢板(7)表面呈平面结构,且大于接头(6)的焊接部(61),所述接头(6)的焊接部(61)焊接在固定钢板(7)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坑支护,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钢板(7)与钢管桩(3)连接的一面呈与钢管桩(3)外圆适配的圆弧面,所述固定钢板(7)与钢管桩(3)通过焊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坑支护,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钢板(7)与接头(6)的第一嵌合部(62)之间焊接有加强板(8)。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支护,其特征在于:相互嵌合的2个接头(6)之间或接头(6)与钢管桩(3)之间还设有用于密封的长形密封条(9)。
CN201720762329.0U 2017-06-28 2017-06-28 一种基坑支护 Active CN2068879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62329.0U CN206887965U (zh) 2017-06-28 2017-06-28 一种基坑支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62329.0U CN206887965U (zh) 2017-06-28 2017-06-28 一种基坑支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87965U true CN206887965U (zh) 2018-01-16

Family

ID=61298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62329.0U Active CN206887965U (zh) 2017-06-28 2017-06-28 一种基坑支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879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4247A (zh) * 2021-04-12 2021-05-28 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可回收钢管的绿色基坑支护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4247A (zh) * 2021-04-12 2021-05-28 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可回收钢管的绿色基坑支护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U102302B1 (en) Steel reinforcement cage for use in ventilation shaft diaphragm wall, and usage method
CN204125899U (zh) 一种高桩码头超大排架现浇墩台底模支撑系统
CN206752676U (zh) 装配式建筑主体结构
CN205775852U (zh) 一种用于钢结构支撑胎架顶部的作用力转换支架
CN116006188A (zh) 一种管幕与隔离桩刚性结点连接装置
CN207017483U (zh) 再生式钢骨架全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
CN206887965U (zh) 一种基坑支护
CN212153472U (zh) 地下连续墙止水结构
CN210530874U (zh) 一种用于隧道初期支护的板式格栅钢架
CN101725361A (zh) 波形钢腹板钢筋混凝土隧道及地下结构单元
CN102261184B (zh) 利用钢丝网架聚苯乙烯夹芯板建造抗震楼房的方法
CN209508978U (zh) 一种基坑结构及其外挂电梯
CN103882808A (zh) 匝道桥与主线桥交接跨架设预制梁支撑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07244633U (zh) 基坑围护顶圈梁上砖砌挡土墙钢筋桁架加固系统
CN206769187U (zh) 一种一体化外墙挂板
KR101491048B1 (ko) 복층띠장과 트러스형 복합스트러트를 이용한 지하외벽 지지구조
CN205742212U (zh) 一种钢管支撑结构
CN205955008U (zh) 一种地下室顶板无梁楼盖全反柱帽节点
CN210857185U (zh) 一种地下连续墙预埋工字钢接头
CN207633583U (zh) 一种预制柱与预制隔墙的连接结构
CN219387887U (zh) 一种管幕与隔离桩刚性结点连接装置
CN110158572A (zh) 一种h型钢板桩
CN219930985U (zh) 基坑围护结构的支撑体系
CN201581412U (zh) 波形钢腹板钢筋混凝土隧道及地下结构单元
CN218971218U (zh) 一种大断面暗挖隧道拱部钢筋防坍塌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03

Address after: 3273-6 Binhai Er Dao Liu Lu, Wen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after: Wenzhou Hongtai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58 Wangdong Road, Haicheng Street, Longwan District,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25000

Patentee before: Liu 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