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54998U - 插针装置 - Google Patents

插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54998U
CN206854998U CN201720558106.2U CN201720558106U CN206854998U CN 206854998 U CN206854998 U CN 206854998U CN 201720558106 U CN201720558106 U CN 201720558106U CN 206854998 U CN206854998 U CN 2068549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
cutting knife
connector
connecting rod
loo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5810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Even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Even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Even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Evenwin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5810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549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549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5499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针装置,用于将弯针插入基体中。插针装置包括支撑件、第一切刀机构、第二切刀机构和移动机构。支撑件用于放置弯针;第一切刀机构包括第一凸轮、第一连杆和第一切刀,第一凸轮能够带动第一连杆转动,第一连杆能够带动第一切刀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第一切刀靠近或远离弯针;第二切刀机构包括第二凸轮、第二连杆和第二切刀,第二凸轮能够带动第二连杆转动,第二连杆能够带动第二切刀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第二切刀沿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弯针;移动机构能够带动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靠近,或带动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远离基体。上述插针装置,结构紧凑,易于实现插针操作的自动化,且能够提高插针操作的质量和效率。

Description

插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自动化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插针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连接器包括基体和弯针,弯针插设于基体内并与基体稳固连接。在弯针与基体的组装过程中,一般需要采用手工操作将弯针预插至基体内,再经过压合操作使弯针在基体中安装到位,组装操作的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一般的连接器的组装操作效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插针装置。
一种插针装置,用于将弯针插入基体中,所述插针装置包括:
支撑件,用于放置所述弯针;
第一切刀机构,包括第一凸轮、第一连杆和第一切刀,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一连杆均与所述支撑件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杆分别与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一切刀连接,所述第一凸轮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连杆摆动,所述第一连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切刀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切刀靠近或远离所述弯针;
第二切刀机构,包括第二凸轮、第二连杆和第二切刀,所述第二凸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凸轮上,且所述第二凸轮能够与所述第一凸轮同步旋转;所述第二连杆分别与所述支撑件、所述第二凸轮和所述第二切刀连接,所述第二凸轮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连杆摆动,所述第二连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切刀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切刀沿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弯针,所述第二切刀和所述第一切刀能够夹持所述弯针;及
移动机构,包括第三凸轮和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分别与所述支撑件、所述第一切刀机构和所述第二切刀机构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凸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凸轮上,且所述第三凸轮能够与所述第二凸轮同步旋转;所述第三凸轮和所述移动组件连接,且所述第三凸轮能够带动所述移动组件沿第二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切刀和所述第二切刀能够靠近所述基体,或使所述第一切刀和所述第二切刀能够远离所述基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切刀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一导杆,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一导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一连杆抵接连接,所述第一切刀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所述第一导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导杆穿设于所述移动组件内并与所述移动组件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切刀机构还包括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二导杆,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均与所述第二导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杆抵接连接,所述第二切刀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上;所述第二导杆穿设于所述移动组件内并与所述移动组件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开设有第一滑孔,所述第一滑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所述第三连接件上开设有第二滑孔,所述第二滑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导杆穿设于所述第一滑孔内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导杆穿设于所述第二滑孔内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第四连接件、第三导杆和移动件,所述第三导杆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接件和所述移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导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同;所述第四连接件与所述第三凸轮抵接连接,所述第三导杆与所述支撑件滑动连接;所述移动件上开设有第三滑孔和第四滑孔,所述第三滑孔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四滑孔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导杆穿设于所述第三滑孔内并与所述移动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导杆穿设于所述第四滑孔内并与所述移动件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针装置还包括送料机构,所述送料机构包括第三连杆、连接轴、第四连杆和送料件,所述连接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且所述连接轴穿设于所述支撑件内并与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移动件抵接连接,所述连接轴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杆与所述送料件抵接连接,所述送料件用于将所述弯针沿第三方向移送,以使所述弯针能够靠近所述基体所在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料机构还包括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送料件固定连接,所述滑块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同,所述支撑件上设有滑轨,所述滑轨能够与所述第一滑槽配合以使所述滑块能够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所述支撑件上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送料件穿设于所述第二滑槽内并与所述支撑件滑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本体、第一滚套和第二滚套,所述第一滚套和所述第二滚套均与所述第一本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第二本体、第三滚套和第四滚套,所述第三滚套和所述第四滚套均与所述第二本体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件包括第三本体和第五滚套,所述第五滚套与所述第三本体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针装置还包括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包括电机本体和输出轴,所述电机本体与所述输出轴转动连接,且所述电机本体能够驱动所述输出轴转动;所述电机本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件上,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一凸轮固定连接,且所述输出轴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凸轮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针装置还包括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光电开关和遮光片,所述遮光片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光电开关与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所述遮光片能够与所述输出轴同步旋转,所述光电开关能够对所述遮光片的转动圈数计数。
上述的插针装置,弯针放置于支撑件上,通过第一凸轮带动第一切刀沿第一方向靠近弯针,通过第二凸轮带动第二切刀沿第一方向靠近弯针,使得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互相靠近,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就能够夹紧弯针;弯针夹紧后,第一凸轮能够带动第一切刀继续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凸轮能够带动第二切刀继续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裁切弯针;裁切弯针后,第三凸轮能够带动移动组件沿第二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沿第二方向靠近基体,以将弯针预插入基体内;弯针预插后,第一凸轮能够带动第一切刀沿第一方向远离弯针,第二凸轮能够带动第二切刀沿第一方向远离弯针,使得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相互远离,第三凸轮带动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沿第二方向远离基体,以完成退刀过程;退刀完成后,第二凸轮能够带动第二切刀沿第一方向靠近弯针,第三凸轮能够带动第二切刀沿第二方向靠近基体,第二切刀就可以将弯针压入基体内,并使得弯针在基体中安装到位。上述插针装置,结构紧凑,第一凸轮、第二凸轮和第三凸轮可以同步转动,通过第一凸轮带动第一切刀沿第一方向移动,通过第二凸轮带动第二切刀沿第一方向移动,通过第三凸轮带动移动组件及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沿第二方向移动,即可实现弯针的裁切、预插及压入操作,易于实现插针操作的自动化,且能够提高插针操作的质量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插针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拆除部分支撑件的插针装置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插针装置的第一切刀机构、第二切刀机构和移动机构的连接关系图;
图4为图1所示插针装置的爆炸图;
图5为图4所示插针装置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插针装置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插针装置的第一连接件、第一导杆和第一切刀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8为图4所示插针装置的第一连杆的立体图;
图9为图4所示插针装置的第二连接件、第二导杆、第三连接件和第二切刀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10为图4所示插针装置的第二连杆的立体图;
图11为图4所示插针装置的移动组件的立体图;
图12为图1所示插针装置的第一凸轮、第二凸轮和第三凸轮的时序图;
图13为图9所示插针装置在不同时刻的工作状态图;
图14为图4所示插针装置的第三连杆、连接轴和第四连杆组装后的立体图;
图15为图4所示插针装置的送料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在一实施例中,插针装置10用于将连接器(图未示)的弯针插入连接器的基体(图未示)中。同时参考图2和图3,插针装置10包括支撑件100、第一切刀机构200、第二切刀机构300和移动机构400。其中,支撑件100能够对第一切刀机构200、第二切刀机构300及移动机构400起到支撑作用。同时参考图4和图5,弯针20放置于支撑件100上,弯针20相对于支撑件100的位置固定,以利于第一切刀机构200、第二切刀机构300及移动机构400定位至弯针20所在的位置。
参考图4,在一实施例中,为便于描述各零部件的移动方向,引入了直角坐标系,z轴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同,y轴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同,z轴与y轴正交。第一切刀机构200包括第一凸轮210、第一连杆220和第一切刀230,第一凸轮210和第一连杆220均与支撑件100连接,且第一连杆220分别与第一凸轮210和第一切刀230连接,第一凸轮210能够带动第一连杆220摆动,第一连杆220能够带动第一切刀230沿z轴方向移动以使第一切刀230靠近或远离弯针20。第二切刀机构300包括第二凸轮310、第二连杆320和第二切刀330,第二凸轮310固定连接于第一凸轮210上,且第二凸轮310能够与第一凸轮210同步旋转。第二连杆320分别与支撑件100、第二凸轮310和第二切刀330连接,第二凸轮310能够带动第二连杆320摆动,第二连杆320能够带动第二切刀330沿z轴方向移动以使第二切刀330沿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弯针20。移动机构400包括第三凸轮410和移动组件420,移动组件420分别与支撑件100、第一切刀机构200和第二切刀机构300滑动连接,第三凸轮410固定连接于第二凸轮310上,且第三凸轮410能够与第二凸轮310同步旋转。第三凸轮410和移动组件420连接,且第三凸轮410能够带动移动组件420沿y轴方向移动,以使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靠近基体,或使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远离基体。在一实施例中,插针装置10还可以包括送料机构700,送料机构700用于将弯针20向基体所在的位置移送。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必相互正交,同样能够实现插针操作。
上述的插针装置10,弯针20放置于支撑件100上,通过第一凸轮210带动第一切刀230沿z轴方向靠近弯针20,通过第二凸轮310带动第二切刀330沿z轴方向靠近弯针20,使得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互相靠近,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就能够夹紧弯针20。弯针20夹紧后,第一凸轮210能够继续带动第一切刀230沿z轴方向移动,第二凸轮310能够继续带动第二切刀330沿z轴方向移动,以使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同向移动以裁切弯针20。裁切弯针20后,第三凸轮410能够带动移动组件420沿y轴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沿第二方向靠近基体,以将弯针20预插入基体内。弯针20预插后,第一凸轮210能够带动第一切刀230沿z轴方向远离弯针20,第二凸轮310带动第二切刀330沿z轴方向远离弯针20,使得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相互远离,第三凸轮410带动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沿第二方向远离基体,可以完成退刀操作。退刀完成后,第二凸轮310带动第二切刀330沿第一方向靠近弯针20,第三凸轮410带动第二切刀330沿第二方向靠近基体,第二切刀330就可以将弯针20压入基体内,并使得弯针20在基体中安装到位。上述插针装置10,结构紧凑,第一凸轮210、第二凸轮310和第三凸轮410可以同步转动,通过第一凸轮210带动第一切刀230沿第一方向移动,通过第二凸轮310带动第二切刀330沿第一方向移动,通过第三凸轮410带动移动组件420及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沿第二方向移动,即可实现弯针20的裁切、预插及压入操作,易于实现插针操作的自动化,且能够提高插针操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插针装置10还可以包括伺服电机500,伺服电机500包括电机本体510和输出轴(图未示),电机本体510与输出轴转动连接,且电机本体510能够驱动输出轴转动。电机本体510固定连接于支撑件100上,输出轴与第一凸轮210固定连接,且输出轴能够带动第一凸轮210转动。由于第一凸轮210、第二凸轮310和第三凸轮410固定连接,采用统一的动力源,即可使得第一凸轮210、第二凸轮310和第三凸轮410同步旋转。
同时参考图6,在一实施例中,插针装置10还可以包括复位组件600,复位组件600包括光电开关610和遮光片620,遮光片620与输出轴固定连接,光电开关610与支撑件100固定连接。输出轴能够带动遮光片620随输出轴同步旋转,光电开关610能够对遮光片620的转动圈数计数。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遮光片620大体呈圆盘状,圆盘上开设有缺口621,圆盘随输出轴旋转时,圆盘上未开设缺口621的部分能够将光电开关610发出的光线遮挡住;当圆盘的开口处转动至光电开关610的光路处时,光线不再被遮挡,光电开关610能够接收到电路导通信号,即表明圆盘已经转动了一周。在一实施例中,光电开关610与控制器通信连接,控制器与伺服电机500通信连接,通过光电开关610可以对遮光片620的转动圈数计数。以第三凸轮410为例,遮光片620的作用在于,其能够标记第三凸轮410的零点(第三凸轮410在该处的角位移为零),因此可以防止第三凸轮410转动一段时间后,第三凸轮410的零点难以确认。在一实施例中,当遮光片620转动预定圈数后,控制器能够使伺服电机500回复至初始位置,即使得第三凸轮410再次从零点开始运转,因此还可以防止伺服电机500转动一定圈数后,由于转角误差的累积造成移动组件420(由第三凸轮410带动)的移动位置不准确。复位组件600同样能够标记第二凸轮310或第一凸轮210的零点,其作用不变,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凸轮210、第二凸轮310和第三凸轮410的旋转轴线均与y轴方向相同,第一凸轮210、第二凸轮310和第三凸轮410采用同一动力源即伺服电机500驱动,因此能够同步旋转,且采用同一动力源有利于第一凸轮210、第二凸轮310和第三凸轮410的控制,以使第一凸轮210、第二凸轮310和第三凸轮410能够更好地配合工作。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以第一凸轮210为例,第一凸轮210的基准平面(第一凸轮210设计时的参考基准)垂直于y轴,第一凸轮210的作用面(对第一连杆220施加作用力以带动第一连杆220摆动的表面)位于第一凸轮210的端面上,该作用面的边缘轮廓线上的各点与基准平面的距离沿第一凸轮210的周向发生变化。第二凸轮310及第三凸轮410的设计与第三凸轮410的设计原理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同时参考图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切刀机构2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240和第一导杆250,第一连接件240和第一导杆250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件240和第一连杆220抵接连接,第一切刀230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件240上。第一导杆250的延伸方向与z轴方向相同,第一导杆250穿设于移动组件420内并与移动组件420滑动连接。
同时参考图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杆220与支撑件100转动连接,第一连杆220包括第一凸起部221、第二凸起部223和第一本体225,第一凸起部221和第二凸起部223均与第一本体225固定连接,第一本体225与支撑件100转动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221与第一本体225采用螺栓结构连接为一体。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凸起部223与第一本体225采用螺栓结构连为一体。第一凸起部221抵接在第一凸轮210的作用面上。第二凸起部223抵接在第一连接件240上。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40上开设有第一凹槽241,第二凸起部223收容于第一凹槽241内,且第二凸起部223与第一凹槽241的槽壁抵接。在一实施例中,为使第一连杆220与第一凸轮210的接触稳定,以使第一连杆220能够稳定工作,第一凸轮210设置了两个作用面,两个作用面相向设置,且两个作用面均与第一连杆220的第一凸起部221抵接。第一凸轮210转动时,第一凸轮210的作用面上与第一凸起部221接触的点与第一凸轮210的基准平面的距离发生变化,即可使得第一连杆220摆动。第二凸起部223即可带动第一连接件240沿z轴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一导杆250在移动组件420内滑动,进而使得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件240上的第一切刀230靠近或远离支撑件100上的弯针20。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杆220还包括第一滚套222和第二滚套224,第一滚套222套设于第一凸起部221上并与第一凸起部221转动连接,第二滚套224套设于第二凸起部223上并与第二凸起部223转动连接。以第一滚套222为例,若第一凸起部221与第一凸轮210通过抵接产生相互作用力,则第一凸起部221与第一凸轮210的作用面的摩擦为滑动摩擦,该滑动摩擦易造成第一凸起部221的磨损;通过增设第一滚套222可以使得第一凸起部221与第一凸轮210之间的摩擦变为滚动摩擦,由于滚动摩擦远小于滑动摩擦,即可有效防止第一凸起部221的磨损。第二滚套224的作用同样是将第二凸起部223与第一连接件240的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滚套222和第二滚套224是可以省略的,省略第一滚套222和第二滚套224后,插针装置10的工作不会受到影响。
同时参考图9,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切刀机构30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340、第三连接件350和第二导杆360,第二连接件340、第三连接件350均与第二导杆360固定连接,第二导杆36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即z轴方向)相同,第二切刀330固定连接于第三连接件350上。第二连接件340上开设有第二凹槽341。同时参考图10,第二连杆320包括第三凸起部321、第四凸起部323和第二本体325,第三凸起部321和第四凸起部323均与第二本体325固定连接,第二本体325与支撑件100转动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凸起部321与第二本体325采用螺栓结构连为一体。在一实施例中,第四凸起部323与第二本体325采用螺栓结构连为一体。第三凸起部321收容于第二凹槽341内并与第二凹槽341的槽壁抵接,第四凸起部323与第二凸轮310的作用面抵接。第二导杆360穿设于移动组件420内并与移动组件420滑动连接。在一实施例中,为使第二连杆320与第二凸轮310稳定接触,以使第二连杆320能够稳定工作,第二凸轮310设置了两个作用面,两个作用面相向设置,且两个作用面均与第四凸起部323抵接。
当第二凸轮310转动时,第二凸轮310作用面上与第四凸起部323接触的点与第二凸轮310的基准平面的距离发生变化,即可使得第二连杆320摆动。第二连杆320即可带动第二连接件340及第三连接件350沿z轴方向移动,并使得第二导杆360在移动组件420内滑动,进而使得固定连接于第三连接件350上的第二切刀330靠近或远离支撑件100上的弯针20。通过对第二凸轮310和第三凸轮410的轮廓进行设计,第一凸轮210和第二凸轮310同步转动时,即可使得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相互靠近,以夹紧弯针20并对弯针20进行裁切。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杆320还包括第三滚套322和第四滚套324,第三滚套322套设于第三凸起部321上并与第三凸起部321转动连接,第四滚套324套设于第四凸起部323上并与第四凸起部323转动连接。以第四滚套324为例,若第四凸起部323与第二凸轮310通过抵接产生相互作用力,则第四凸起部323与第二凸轮310的作用面的摩擦为滑动摩擦,该滑动摩擦易造成第四凸起部323的磨损;通过增设第四滚套324可以使得第四凸起部323与第二凸轮310之间的摩擦变为滚动摩擦,由于滚动摩擦远小于滑动摩擦,即可有效防止第四凸起部323的磨损。第三滚套322的作用同样是将第三凸起部321与第二连接件340的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滚套322和第四滚套324是可以省略的,省略第三滚套322和第四滚套324后,插针装置10的工作不会受到影响。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340上开设有第一滑孔343,第一滑孔34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即z轴方向)相同。第一导杆250能够穿设于第一滑孔343内并与第二连接件340滑动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350上开设有第二滑孔353,第二滑孔353的延伸方向与z轴方向相同,第一导杆250能够穿设于第二滑孔353内并与第三连接件350滑动连接。通过在第二连接件340上开设第一滑孔343并使得第一导杆250穿设于第一滑孔343内,有利于提高第二连接件340的移动精度,以使第二切刀330更准确地定位至弯针20所在的位置。第二滑孔353的作用于第一滑孔343的作用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图11,在一实施例中,移动组件420包括第四连接件421、第三导杆423和移动件425,第三导杆423分别与第四连接件421和移动件425固定连接,第三导杆42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即y轴方向)相同。第四连接件421包括第五凸起部4211和第三本体4213,第五凸起部4211与第三本体4213固定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第五凸起部4211与第三本体4213采用螺栓结构连为一体。且第五凸起部4211与第三凸轮410抵接连接,第三导杆423与支撑件100滑动连接。移动件425上开设有第三滑孔4251和第四滑孔4253,第三滑孔4251的延伸方向和第四滑孔4253的延伸方向均与第一方向相同。第一导杆250穿设于第三滑孔4251内并与移动件425滑动连接,第二导杆360穿设于第四滑孔4253内并与移动件425滑动连接。
在图11所示实施例中,为使第四连接件421与第三凸轮410的接触稳定,以使移动件425能够稳定工作,第三凸轮410设置了两个作用面,两个作用面相向设置,且两个作用面均与第五凸起部4211抵接。当第三凸轮410转动时,第三凸轮410作用面上与第五凸起部4211接触的点与第三凸轮410的基准平面的距离发生变化,即可使得第四连接件421沿第二方向移动,进而使得移动件425沿第二方向移动。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杆250从上至下依次穿过第三连接件350、移动件425和第二连接件340,当第三凸轮410转动时,移动件425沿第二方向移动,通过第一导杆250和第二导杆360,即可使得第一连接件240、第二连接件340和第三连接件350随移动件425一起沿第二方向移动。在一实施例中,移动件425上还开设有第三凹槽4255。
在一实施例中,第四连接件421还包括第五滚套4212,第五滚套4212套设于第五凸起部4211上并与第五凸起部4211转动连接。第五滚套4212的作用在于,其能够将第五凸起部4211与第三凸轮410的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由于滚动摩擦远小于滑动摩擦,即可有效防止第五凸起部4211的磨损。可以理解的是,第五滚套4212是可以省略的,省略第五滚套4212后,插针装置10的工作不会受到影响。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器的基体固定在机架(未图示)上,基体相对于支撑件100的位置固定不变,通过第三凸轮410带动移动件425移动,即可使得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同时沿第二方向靠近基体,或者使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同时沿第二方向远离基体。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沿第一方向相互靠近,能够夹紧弯针20并对弯针20进行裁切,弯针20裁切后,通过移动件425带动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沿第二方向靠近基体,能够将弯针20的前端预插入基体中。而后,通过第一凸轮210和第二凸轮310的转动,能够实现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在第一方向上的相互远离,通过第三凸轮410的转动,能够使得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沿第二方向远离基体,从而完成退刀操作。在一实施例中,退刀完成后,第二凸轮310的转动能够带动第二切刀330沿第一方向上移,第三凸轮410能够带动第二切刀330靠近基体并与预插入基体的弯针20抵接,第二切刀330进一步对弯针20施加沿第二方向的作用力,即可将弯针20完全插入基体中,从而完成插针的操作。
参考图1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凸轮210的时序图如图12(Ⅱ)所示,其中,横坐标表示第一凸轮210的转动角度,纵坐标表示第一凸轮210的作用面偏离第一凸轮210的基准平面的距离,纵坐标的变化也可表示第一切刀230的移动方向(z轴的正向或反向);第二凸轮310的时序图如图12(Ⅰ)所示,其中,横坐标表示第二凸轮310的转动角度,纵坐标表示第二凸轮310的作用面偏离第二凸轮310的基准平面的距离,纵坐标的变化也可表示第二切刀330的移动方向(z轴的正向或反向);第三凸轮410的时序图如图12(Ⅲ)所示,其中,横坐标表示第三凸轮410的转动角度,纵坐标表示第三凸轮410的作用面偏离第三凸轮410的基准平面的距离,纵坐标的变化也可表示移动件425的移动方向(y轴的正向或反向)。
为便于描述各凸轮的工作过程,在图12所示实施例中,以第三凸轮410的零点(即第三凸轮410的转角为零)作为参考零点。图12中,纵向连接图12(Ⅰ)、图12(Ⅱ)和图12(Ⅲ)的虚线用于标记插针装置10的工作状态。例如,0-a段表示插针装置10的夹料过程,a-b段表示弯针20的裁切过程,b-c段表示弯针20的导入过程,c-d段表示弯针20的预插过程,d-e段表示刀口打开的过程,e-f段表示退刀过程,f-g段表示弯针20压入过程。同时参考图13,图13给出了基体30的示意图,对应于图12中各条虚线标记的时刻,第一切刀230、第二切刀330、弯针20及基体30的位置状态如图13(a)-(g)所示。例如,在图12中a线标记的时刻,第一切刀230、第二切刀330、弯针20及基体30的位置状态如图13(a)所示;在图12中b线标记的时刻,第一切刀230、第二切刀330、弯针20及基体30的位置状态如图13(b)所示,以此类推。需要注意的是,在图13(a)~12(g)中,基体30的位置实际上是固定的,因此可以以基体30为参照,描述第一切刀230、第二切刀330及弯针20的位置状态。
参考图12,初始时刻,第三凸轮410位于零点时,第二凸轮310位于90度的位置。在第二凸轮310从105度转动至140度的过程中,第二切刀330沿z轴正向移动(以下简称上移)、第一切刀230沿z轴反向移动(以下简称下移),使得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均向弯针20靠近并夹紧弯针20;在第二凸轮310从140度转动至160度的过程中,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在z轴方向均无位移,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对弯针20保持夹紧状态,各零部件对应位置状态图如图13(a)所示;
在第二凸轮310从160度转动至170度的过程中,第二切刀330下移,第一切刀230下移,第一切刀230将弯针20裁断;在第二凸轮310从170度转动至180度的过程中,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在z轴方向均无位移,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仍然夹紧着弯针20的前端,该过程中,第三凸轮410从85度时刻开始带动移动件425向y轴的正向移动(以下简称前移),各零部件对应位置状态图如图13(b)所示;
在第二凸轮310从180度转动至205度的过程中,第二切刀330下移,第一切刀230下移,移动件425继续前移;在第二凸轮310从205度转动至235度的过程中,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在z轴方向均无位移,移动件425继续前移,以将弯针20的前端导入基体30中,各零部件对应位置状态图如图13(c)所示;
在第二凸轮310从235度转动至245度的过程中,第一凸轮210从55度转动至65度,第二切刀330下移,第一切刀230下移,以进一步微调弯针20前端的位置;第二凸轮310从245度转动至275度的过程中,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在z轴方向均无位移,但对应于第三凸轮410从160度转动至175度的过程中,移动件425产生了前移,使得弯针20的前端在基体30中预插到位,各零部件的位置状态如图13(d)所示;
在第二凸轮310从275度转动至285度的过程中,第二切刀330下移,第一切刀230上移,移动件425无位移,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在z轴方向不断远离,即实现了刀口打开,各零部件的位置状态如图13(e)所示;刀口打开的过程中,第三凸轮410旋转,但移动件425无位移,直至第三凸轮410转动至200度的位置;
在第三凸轮410从200转动至210度的过程中,第二切刀330在z轴方向无位移,第一切刀230继续上移,移动件425沿y轴的反向移动,使得第二切刀330远离基体30所在的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二凸轮310旋转到了300度的位置;第二凸轮310继续旋转,直至到达315度位置,此时,第三凸轮410旋转到了225的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二切刀330上移,第一切刀230继续上移,移动件425无位移,该过程实现了第一切刀230和第二切刀330的退刀操作,各零部件的位置状态如图13(f)所示;
在第三凸轮410从225度旋转至235度过程中,移动件425前移,带动第二切刀330前移,即可对弯针20施加推力,使弯针20在基体30中插入到位;在第三凸轮410从235度转动至245度过程中,移动件425无位移,从而使得第二切刀330能够在该段时间内与弯针20保持接触,以利于弯针20与基体30良好接触,该过程即完成了弯针20的插入操作,各零部件的位置状态参考图13(g);第三凸轮410继续旋转,从245度转动至305度,移动件425沿y轴的反向移动,第一切刀230、第二切刀330、移动件425可回复至初始位置,以方便进行下一次的插针操作。
参考图14和图15,在一实施例中,送料机构700包括辅助件710和送料件720。辅助件710包括第三连杆711、连接轴713、第四连杆715,连接轴71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同,且连接轴713穿设于支撑件100内并与支撑件100转动连接。第三连杆711包括第四本体7111和第六凸起部7113,第六凸起部7113与第四本体7111固定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第六凸起部7113与第四本体7111采用螺栓结构连接为一体。第六凸起部7113收容于移动件425的第三凹槽4255内并与第三凹槽4255的槽壁抵接。第四连杆715包括第五本体7151和第七凸起部7153,第七凸起部7153与第五本体7151固定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第七凸起部7153与第五本体7151采用螺栓结构连接为一体。连接轴713分别与第四本体7111和第五本体7151固定连接。送料件720上开设有第四凹槽721,第七凸起部7153收容于第四凹槽721内并与第四凹槽721的槽壁抵接连接。送料件720用于将弯针20沿第三方向移送,以使弯针20能够靠近基体30所在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送料机构700还包括第六滚套7114和第七滚套7154,第六滚套7114套设于第六凸起部7113上并与第六凸起部7113转动连接,第七滚套7154套设于第七凸起部7153上并与第七凸起部7153转动连接。第六滚套7114的作用在于,其能够将第六凸起部7113与移动件425的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由于滚动摩擦远小于滑动摩擦,即可有效防止第六凸起部7114的磨损。第七滚套7154的作用同样是将第七凸起部7153与送料件720的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第六滚套7114和第七滚套7154是可以省略的,省略第六滚套7114和第七滚套7154后,插针装置10的工作不会受到影响。
在图15所示实施例中,第三方向即为直角坐标系的x轴方向,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及第一方向两两正交。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方向可以依据弯针20的移送方向作适应性地调整,因此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的相互正交、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的相互正交均不是必需的。在一实施例中,当移动件425沿第二方向靠近基体30时,移动件425能够对第三连杆711的第六凸起部7113施加沿第二方向的作用力,使得第三连杆711对连接轴713产生了转动力矩,连接轴713即可在支撑件100内转动,进而带动第四连杆715转动;由于第四连杆715的第七凸起部7153与送料件720的第四凹槽721的槽壁抵接抵接,第七凸起部7153即可对送料件720施加沿第三方向的作用力,使得送料件720能够沿第三方向移动,以使送料件720能够将弯针20沿第三方向移送。
在一实施例中,送料机构700还包括滑块723,滑块723与送料件720固定连接,滑块723上开设有第一滑槽725,第一滑槽725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方向相同,支撑件100上设有滑轨(图未标),滑轨为支撑件100的一部分。滑轨能够与第一滑槽725配合以使滑块723能够沿第三方向滑动。支撑件100上开设有第二滑槽(图未标),送料件720穿设于第二滑槽内并与支撑件100滑动连接。在一实施例中,送料件720上设有第八凸起部727,第八凸起部727与送料件720固定连接。在一实施例中,第八凸起部727与送料件720一体成型,从而有利于第八凸起部727的加工。第八凸起部727凸出于支撑件100的表面上,第八凸起部727能够插入弯针20上的通孔中,从而可以带动弯针20沿第三方向移动。在一实施例中,第八凸起部727上设有斜面,当移动件425沿第二方向靠近基体30时,第八凸起部727在滑块723的带动下沿第三方向的正向(即x轴的正向)移动,通过上述斜面结构,可以从上一个弯针20的通孔内滑出,并插入下一个弯针20的通孔内;当移动件425沿第二方向远离基体30时,第八凸起部727在滑块723的带动下沿第三方向的反向(即x轴的反向)移动,通过斜面结构的尖端,可以将弯针20沿第二方向靠近基体30的方向移送,从而可以实现自动送料操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插针装置,用于将弯针插入基体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装置包括:
支撑件,用于放置所述弯针;
第一切刀机构,包括第一凸轮、第一连杆和第一切刀,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一连杆均与所述支撑件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杆分别与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一切刀连接,所述第一凸轮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连杆摆动,所述第一连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切刀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切刀靠近或远离所述弯针;
第二切刀机构,包括第二凸轮、第二连杆和第二切刀,所述第二凸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凸轮上,且所述第二凸轮能够与所述第一凸轮同步旋转;所述第二连杆分别与所述支撑件、所述第二凸轮和所述第二切刀连接,所述第二凸轮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连杆摆动,所述第二连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二切刀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切刀沿第一方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弯针,所述第二切刀和所述第一切刀能够夹持所述弯针;及
移动机构,包括第三凸轮和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分别与所述支撑件、所述第一切刀机构和所述第二切刀机构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凸轮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凸轮上,且所述第三凸轮能够与所述第二凸轮同步旋转;所述第三凸轮和所述移动组件连接,且所述第三凸轮能够带动所述移动组件沿第二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切刀和所述第二切刀能够靠近所述基体,或使所述第一切刀和所述第二切刀能够远离所述基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切刀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一导杆,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一导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一连杆抵接连接,所述第一切刀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所述第一导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导杆穿设于所述移动组件内并与所述移动组件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切刀机构还包括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二导杆,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均与所述第二导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杆抵接连接,所述第二切刀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接件上;所述第二导杆穿设于所述移动组件内并与所述移动组件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开设有第一滑孔,所述第一滑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所述第三连接件上开设有第二滑孔,所述第二滑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导杆穿设于所述第一滑孔内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一导杆穿设于所述第二滑孔内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第四连接件、第三导杆和移动件,所述第三导杆分别与所述第四连接件和所述移动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导杆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同;所述第四连接件与所述第三凸轮抵接连接,所述第三导杆与所述支撑件滑动连接;所述移动件上开设有第三滑孔和第四滑孔,所述第三滑孔的延伸方向和所述第四滑孔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所述第一导杆穿设于所述第三滑孔内并与所述移动件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导杆穿设于所述第四滑孔内并与所述移动件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送料机构,所述送料机构包括第三连杆、连接轴、第四连杆和送料件,所述连接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同,且所述连接轴穿设于所述支撑件内并与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移动件抵接连接,所述连接轴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杆和所述第四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杆与所述送料件抵接连接,所述送料件用于将所述弯针沿第三方向移送,以使所述弯针能够靠近所述基体所在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料机构还包括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送料件固定连接,所述滑块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相同;所述支撑件上设有滑轨,所述滑轨能够与所述第一滑槽配合以使所述滑块能够沿所述第三方向滑动;所述支撑件上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送料件穿设于所述第二滑槽内并与所述支撑件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本体、第一滚套和第二滚套,所述第一滚套和所述第二滚套均与所述第一本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包括第二本体、第三滚套和第四滚套,所述第三滚套和所述第四滚套均与所述第二本体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件包括第三本体和第五滚套,所述第五滚套与所述第三本体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包括电机本体和输出轴,所述电机本体与所述输出轴转动连接,且所述电机本体能够驱动所述输出轴转动;所述电机本体固定连接于所述支撑件上,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一凸轮固定连接,且所述输出轴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凸轮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插针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位组件,所述复位组件包括光电开关和遮光片,所述遮光片与所述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光电开关与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所述遮光片能够与所述输出轴同步旋转,所述光电开关能够对所述遮光片的转动圈数计数。
CN201720558106.2U 2017-05-18 2017-05-18 插针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8549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58106.2U CN206854998U (zh) 2017-05-18 2017-05-18 插针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58106.2U CN206854998U (zh) 2017-05-18 2017-05-18 插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54998U true CN206854998U (zh) 2018-01-09

Family

ID=60824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58106.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854998U (zh) 2017-05-18 2017-05-18 插针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5499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63102A (zh) * 2017-05-18 2017-10-20 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插针装置
CN113146182A (zh) * 2021-04-27 2021-07-23 深圳市路安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爆炸物毒品检测仪的连接件组装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63102A (zh) * 2017-05-18 2017-10-20 广东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插针装置
CN107263102B (zh) * 2017-05-18 2024-04-09 深圳市鑫鸿祥电子有限公司 插针装置
CN113146182A (zh) * 2021-04-27 2021-07-23 深圳市路安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爆炸物毒品检测仪的连接件组装设备
CN113146182B (zh) * 2021-04-27 2022-04-12 代晶 一种爆炸物毒品检测仪的连接件组装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854998U (zh) 插针装置
US5452598A (en) Automatic spring formation apparatus
CN101687332A (zh) 手持式图案产生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EP1463604B1 (en) Rack and module change system
CN209193233U (zh) 一种全自动高速层绕机
CN109648374A (zh) 五轴加工机床
CN103173943A (zh) 缝纫机
CN107263102A (zh) 插针装置
CN202922159U (zh) 一种回转工作台
CN203485198U (zh) 钻头取置模块
CN207629738U (zh) 一种应用于机床的刀具测量装置
CN109319581A (zh) 一种全自动高速层绕机的卷绕系统
CN213970138U (zh) 一种新型刀库
CN114012461A (zh) 联动夹紧定位装置
CN104264363B (zh) 不同针间距织物的缝合装置
EP3438507B1 (en) Cam manipulator, especially for automatic tool change on a machine tool
CN106863122A (zh) 玻璃三点定位装置的控制方法
CN209433696U (zh) 教学用的送料生产线
CN208736337U (zh) 基于磁栅尺的镜片测高装置
CN110227961A (zh) 钥匙加工机
CN113049422A (zh) 一种用于数据线弯曲性能测试的线材折弯装置
CN110745332A (zh) 标签自动贴装设备及其标签自动贴装头
CN201857519U (zh) 电脑绣花机剪线装置
CN111444740A (zh) 一种具有清洁功能的节能型扫码设备
CN109550713A (zh) 转盘式快速测试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9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