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46919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46919U
CN206846919U CN201720687016.3U CN201720687016U CN206846919U CN 206846919 U CN206846919 U CN 206846919U CN 201720687016 U CN201720687016 U CN 201720687016U CN 206846919 U CN206846919 U CN 2068469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inner ring
conditioner
round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8701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诚
曾文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72068701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469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469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469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安装框(23)和空调面板(32),安装框(23)包括空调出风口(26),空调面板(32)设置在空调出风口(26)处,空调面板(32)包括对应空调出风口(26)设置的内圈出风口(2)和环设于内圈出风口(2)外周侧的环形出风口(3),空调面板(32)具有内圈出风口(2)打开且环形出风口(3)关闭的第一出风结构、内圈出风口(2)关闭且环形出风口(3)打开的第二出风结构、以及内圈出风口(2)和环形出风口(3)均打开的第三出风结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可以根据空调的工况选择合适的出风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空调舒适性。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功能多是基于对制冷制热舒适性、空气净化为主要方向进行开展设计开发,针对舒适性,现有方形柜机存在制热出风不能落地、圆形柜机存在制冷冷风吹人的舒适性缺陷,针对空气净化功能,为达到净化效果,多是采用空调功能与空气净化功能分开,用各自独立的风道进行驱动,在一定壳体大小限制下,有限的空间对于两个风道及换热器分布影响比较大,多是造成换热风道风机风道变小影响舒适性效果,独立的空气净化功能效果不理想。
现有方形柜机及圆形柜机结构,方形柜机采用离心蜗壳在正面上端开制方形出风口,制冷舒适性好,但制热出风落地差且整机噪音较差,圆形柜机采用贯流风叶正面开制大长条出风口,制热舒适性好,但制冷出风直接吹人感受差。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可以根据空调的工况选择合适的出风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空调舒适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安装框和空调面板,安装框包括空调出风口,空调面板设置在空调出风口处,空调面板包括对应空调出风口设置的内圈出风口和环设于内圈出风口外周侧的环形出风口,空调面板具有内圈出风口打开且环形出风口关闭的第一出风结构、内圈出风口关闭且环形出风口打开的第二出风结构、以及内圈出风口和环形出风口均打开的第三出风结构。
优选地,环形出风口为紊流出风,内圈出风口为射流出风。
优选地,主体框架上包括内导风圈和套设在内导风圈外的外导风圈,内导风圈形成内圈出风口,内导风圈和外导风圈之间的环形区域形成环形出风口。
优选地,安装框还包括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进风口处设置有换热器,第二进风口处设置有净化器。
优选地,安装框内设置有蜗壳,蜗壳内设置有风机,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连通至风机的进风口,风机的出风口连通至空调出风口。
优选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位于安装框的相对两侧,空调出风口位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之间。
优选地,风机为双向吸风式离心风机,蜗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风机包括第一吸风端和第二吸风端,第一蜗壳的进风口对应第一进风口设置,第二蜗壳的进风口对应第二进风口设置,风机的第一吸风端设置在第一蜗壳内,风机的第二吸风端设置在第二蜗壳内。
优选地,换热器的底部设置有接水盘,接水盘的底部支撑有接水支架,接水支架上设置有减重孔。
优选地,接水盘的接水部位于换热器的第一侧,换热器的顶部设置有顶块,顶块的下底面为斜面,且斜面沿着换热器的第二侧到第一侧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顶块的下底面最低处的竖直投影位于接水部内。
优选地,空调出风口还设置有挡风板,挡风板上设置有导风孔,空调面板罩设在挡风板外,且空调面板上的内圈出风口和环形出风口与导风孔对应设置。
优选地,空调器还包括电加热器,电加热器为网状结构,电加热器设置在导风孔处。
优选地,安装框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凹槽,空调器还包括底座,底座设置在安装框的底部,底座的底部具有与限位凹槽相配合的限位凸起;和/或,底座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电器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主体框架,主体框架上具有内圈出风口和环设于内圈出风口外周侧的环形出风口,主体框架具有内圈出风口打开且环形出风口关闭的第一出风结构、内圈出风口关闭且环形出风口打开的第二出风结构以及内圈出风口和环形出风口均打开的第三出风结构。该空调面板上具有多个出风口,能够实现中间出风、周侧出风以及中间和周侧同时出风的出风模式,可以根据空调的不同工况选择相应的出风方式,从而使得空调的出风与其工况更加匹配,适应性更好,能够有效提高空调舒适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面板的第一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面板的第二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面板的第三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面板的第四轴测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Q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内圈出风口出风时的结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内圈出风口和环形出风口同时出风时的结构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环形出风口出风时的结构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内圈出风口出风时的出风结构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内圈出风口和环形出风口同时出风时的出风结构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处于环形出风口出风时的出风结构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主体框架;2、内圈出风口;3、环形出风口;4、内导风圈;5、外导风圈;6、弧形导风板;7、摆动轴;8、第一连杆;9、第一驱动电机;10、第一主动齿轮;11、第一齿形连杆;12、铰接块;13、门板;14、导轨;15、滑轨;16、第二驱动电机;17、第二主动齿轮;18、第二齿形连杆;19、第二连杆;20、转动连杆;21、立柱;22、连接耳板;23、安装框;24、第一进风口;25、第二进风口;26、空调出风口;27、风机;28、第一蜗壳;29、第二蜗壳;30、挡风板;31、导风孔;32、空调面板;33、电加热器;34、换热器;35、净化器;36、接水盘;37、接水支架;38、减重孔;39、顶块;40、底座;41、底盘;42、顶盖;43、顶座;44、滤网;45、进风格栅;46、电器盒。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空调面板包括主体框架1,主体框架1上具有内圈出风口2和环设于内圈出风口2外周侧的环形出风口3,主体框架1具有内圈出风口2打开且环形出风口3关闭的第一出风结构、内圈出风口2关闭且环形出风口3打开的第二出风结构以及内圈出风口2和环形出风口3均打开的第三出风结构。优选地,内圈出风口2和环形出风口3之间同心设置。
该空调面板上具有多个出风口,能够实现中间出风、周侧出风以及中间和周侧同时出风的出风模式,可以根据空调的不同工况或者是用户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出风方式,从而使得空调的出风与其工况更加匹配,功能对用户更加友好,适应性更好,能够有效提高空调舒适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选地,内圈出风口2和环形出风口3其中之一为紊流出风,另外一个出风口为射流出风。其中紊流出风主要通过设计弧形的导风板并且调节导风板的位置来实现,可以通过导风板实现旋转出风,从而使得空气在旋转流动过程中形成紊流,实现紊流出风,射流出风则通过通过控制导风板打开,使得空气直接经出风口流出实现,在空气流出过程中,导风板不对空气进行旋流导向,使得空气形成直吹,实现射流出风。紊流出风便于空气进行周向分布,使得空气更加容易扩散,射流出风便于实现空气集中出风,可以具有较大送风动力,实现远程送风,增加空气的送风距离。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出风口3为紊流出风,内圈出风口2为射流出风。一般而言,内圈开口较大,且出风直接经内圈吹出,更加容易实现集中出风,因此通过内圈出风实现射流出风,可以使得空调面板的结构设计更加简单,更加易于实现,而环形出风口由于为周侧出风,更加容易形成扩散出风,因此可以将紊流出风设计在环形出风口3处,从而利用环形出风口3的扩散出风的特性设计导风板,实现旋转扩散出风,实现紊流出风,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出风效率更高。
以环形出风口3为紊流出风,内圈出风口2为射流出风为例,中间出风主要用于实现内圈集中出风,从而将换热后的空气射流出风,快速排放至室内,实现室内温度的快速调节,使室内温度能够迅速达到用户设定温度;周侧出风可以加大环形出风扩散范围,通过环形环绕式出风使得室内换热气流缓缓环绕向着室内流动,与室内进行换热,对室内温度进行缓慢调整,并以环绕方式维持室内温度,可以实现无风感出风的舒适效果,避免空气直吹造成的用户不舒适问题;周侧出风和内圈集中出风相配合,可以实现内圈大风量同时外圈环形紊流干扰的自然风模式,能够满足在外圈环绕空气流对中心射流集中风量影响下,出风增加多方向影响,从而形成可多个方向吹到人的舒适感,达到一种自然风效果体验。
例如当空调处于制冷工况时,由于冷空气会下沉,且直吹人体会造成人体不舒适,因此此时可以采用周侧出风的方式,避免冷空气直吹人体,实现周侧无风感出风,使得空调出风以温和方式吹出,室内环境温度温和变化,人体的感受更加舒适。当空调处于制热工况时,由于热空气会上浮,因此需要集中制热,使得热风能够快速吹出,并且具有较远吹程,能够到达室内的较远位置,在吹出扩散的过程中,使得室内温度快速上升,满足制热需求。当空调处于制热工况的同时房间空间较大时,可以采用周侧出风和内圈集中出风相配合的方式,通过内圈集中出风,实现人体所处环境的温度的快速调节,通过周侧出风,实现室内整体温度的有效调节,使得室内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提高用户的整体感受。
优选地,主体框架1上包括内导风圈4和套设在内导风圈4外的外导风圈5,内导风圈4形成内圈出风口2,内导风圈4和外导风圈5之间的环形区域形成环形出风口3。内导风圈4能够对环形出风口3和内圈出风口2形成隔离,使得两个出风口相互之间不影响,可以实现更加纯粹的射流出风和紊流出风,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在本实施例中,内导风圈4和外导风圈5均为环形的导风圈,且两者同轴设置,可以使得环形出风口3的各个位置的厚度均匀,周向出风更加均匀,提高出风效果。
外导风圈5固定设置在主体框架1上,内导风圈4通过连接筋或者连接板等固定连接在外导风圈5上,由于连接筋或者连接板在通风面上所占的面积较小,因此不会对环形出风口3造成较大阻碍,能够保证环形出风口3的出风效果。优选地,连接板为多个,并且沿内导风圈4的周侧均匀分布。连接板可以单独加工之后分别与内导风圈4和外导风圈5固定连接,也可以直接与内导风圈4或者外导风圈5其中之一一体成型,或者是直接将内导风圈4、外导风圈5和连接筋一体成型。相邻的两个连接板之间的弧度相同,可以保证连接板所分隔的多个环形出风口3的出风均能够保持均匀一致,进一步提高环形出风口3的出风效果。
优选地,环形出风口3处沿周向可转动地设置有多个弧形导风板6,各弧形导风板6的形状与其所在位置处的环形出风口3形状相匹配。此处的弧形导风板6的弧形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导风板本身的形状为与环形出风口3的形状相匹配的弧形,从而保证弧形导风板6能够更好地与环形出风口3相配合,在需要实现单独的内圈出风时,能够与环形出风口3之间实现良好的密封配合,防止从环形出风口3处漏风;其二是导风板本身的板面为弧形,从而在需要实现环形出风时,能够通过导风板本身的弧形导流面在环形出风口3处形成旋转导流,从而实现紊流出风。
优选地,主体框架1上还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与弧形导风板6驱动连接,驱动弧形导风板6转动以打开或者关闭环形出风口3。通过在主体框架1上设置第一驱动机构,可以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对弧形导风板6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实现环形出风口3的打开或者关闭。第一驱动机构能够实现弧形导风板6的自动控制,实现环形出风口3状态调节的自动化,控制更加简单方便,智能化程度更高。当然,环形出风口3的状态调节,也可以通过手动调节弧形导风板6的位置来实现。
在本实施例中,弧形导风板6上设置有摆动轴7和第一连杆8,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9、第一主动齿轮10和转动设置在主体框架1上的第一齿形连杆11,摆动轴7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外导风圈5上,摆动轴7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设置在内导风圈4上,第一主动齿轮10设置在第一驱动电机9的驱动端,第一连杆8铰接在第一齿形连杆11上,第一主动齿轮10与第一齿形连杆11啮合,驱动第一齿形连杆11带动弧形导风板6摆动以打开或者关闭环形出风口3。
第一驱动电机9转动,带动第一主动齿轮10转动,进而通过第一主动齿轮10带动第一齿形连杆11转动,第一齿形连杆11的转动带动连接在其上的第一连杆8转动,由于摆动轴7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内导风圈4和外导风圈5上,因此位于摆动轴7一侧的第一连杆8的转动必然带动摆动轴7转动,摆动轴7的转动进而带动弧形导风板6的转动,通过调节第一齿形连杆11的转动位置,可以方便地调节弧形导风板6的摆动位置,实现环形出风口3的打开和关闭的调节,同样也可以进行环形出风口3的开口大小的调节。
优选地,第一齿形连杆11为齿圈,齿圈的端面上设置有垂直于齿圈端面的铰接块12,第一连杆8铰接在铰接块12上。齿圈可以通过沿齿圈的内周侧均匀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连杆8与第一主动齿轮10相配合来实现安装定位,为了进一步提高齿圈安装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在齿圈的朝向外导风圈5的端面上设置环形的凸起或者是凹槽,在外导风圈5的朝向齿圈的端面上设置相应的环形凹槽或者是凸起,对外导风圈5进行定位和导向。
优选地,弧形导风板6的转动轴线位于环形出风口3的进风侧,从而当弧形导风板6关闭环形出风口3时,能够从环形出风口3的进风侧关闭环形出风口3,减小环形出风口3位于弧形导风板6的转动轴线之外的部分与弧形导风板6所形成的凹槽太深而对空气的流动造成较大阻碍,提高空气的流动效率,降低环形出风口3的阻流效应。
优选地,内圈出风口2处设置有多个门板13,门板13活动设置在内导风圈4上,以打开或者关闭内圈出风口2。多个门板13为花瓣式结构,具有类椭圆形的外轮廓和内凹的弧形板面,多个门板13的设置高度不同,可以避免多个门板13相互配合关闭内圈出风口2时发生干涉,保证门板13运动的可靠性。当多个门板13关闭内圈出风口2时,多个门板13交错重叠,形成良好的密封效果。当然,门板13也可以采用平板式结构,或者是多个并排设置的弧形板,多个弧形板滑动设置在内圈出风口2处,当需要打开内圈出风口2时,多个弧形板滑出内圈出风口2外,当需要关闭内圈出风口2时,多个弧形板滑入内圈出风口2内,并并排组合在一起,封闭整个内圈出风口2。
在本实施例中,内导风圈4的内壁面为弧形壁面,门板13沿着内导风圈4的弧形壁面可滑动地设置,从而能够将门板13的活动始终限制在内导风圈4内,简化了门板13与内导风圈4的配合结构,而且能够更加充分第利用内导风圈4的内部空间,方便地实现内圈出风口2的打开和关闭操作。
优选地,主体框架1上还设置有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与门板13驱动连接,驱动门板13打开或者关闭内圈出风口2,实现对门板13的工作位置的自动化调节。当然,门板13的位置调节也可以通过手动调节来实现。
优选地,门板13为弧形板,内导风圈4上设置有导轨14,门板13的第一端与第二驱动机构驱动连接,门板13的第二端通过滑轨15滑动设置在导轨14上。通过导轨14与滑轨15的配合,可以将门板13的一端的滑动限定在内导风圈4的导轨14上,更加容易实现对门板13的运动控制。导轨14为弧形,从而使得门板13的运动轨迹为弧形,可以使门板的运动与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相匹配,更加方便地实现门板13的位置调节。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16、第二主动齿轮17和转动设置在主体框架1上的第二齿形连杆18,第二齿形连杆18沿内导风圈4的轴向伸出外导风圈5外,门板13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杆19,第二连杆19与第二齿形连杆18铰接,第二主动齿轮17设置在第二驱动电机16的驱动端,第二主动齿轮17与第二齿形连杆18啮合,驱动门板13打开或者关闭内圈出风口2。优选地,第二齿形连杆18为齿圈。第二齿形连杆18沿内导风圈4的轴向伸出外导风圈5外,是为了防止外导风圈5对第二驱动电机16和第二主动齿轮17的设置造成干涉,导致无法实现第二主动齿轮17与第二齿形连杆18的驱动连接。
由于第一齿形连杆11设置在外导风圈5的外端面上,因此当第一齿形连杆11和第二齿形连杆18均为齿圈时,由于第二齿形连杆18套设在第一齿形连杆11内,因此如果第二齿形连杆18的外端面沿轴向位于第一齿形连杆11内时,就会导致第二驱动电机16由于受到第一齿形连杆11的干涉而无法与第二齿形连杆18之间实现驱动连接,因此,将第二齿形连杆18设置为沿内导风圈4的轴向伸出第一齿形连杆11外,就能够使第二主动齿轮17越过第一齿形连杆11与第二齿形连杆18之间实现驱动连接,保证第二驱动电机16对第二齿形连杆18的驱动,实现对内圈出风口2的打开和关闭的控制。
第二驱动电机16驱动第二主动齿轮17转动,从而带动齿圈转动,齿圈转动可以带动链接在齿圈上的第二连杆19运动,第二连杆19运动带动门板13运动,使得门板13沿着导轨14活动,通过调节齿圈的转动位置,可以对门板13的活动位置进行调节,进而实现对内圈出风口2的打开和关闭的调节,以及开口大小的调节。
优选地,第二驱动机构还包括转动连杆20,第二连杆19的一端铰接在转动连杆20的第一端,转动连杆20的第二端铰接在第二齿形连杆18上。转动连杆20设置在第二连杆19与第二驱动电机16之间,能够通过转动连杆20扩大门板13与第二齿形连杆18之间的相对运动范围,从而使得门板13在内导风圈4的壁面上具有足够的运动空间,可以更加灵活方便地实现对内圈出风口2的打开和关闭的调节,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卡死现象,提高了门板13运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优选地,主体框架1上还固定设置有立柱21,第二驱动电机16固定设置在立柱21上,第二主动齿轮17悬挂在第二驱动电机16的驱动端。立柱21能够增加第二驱动电机16和第二主动齿轮17的安装高度,使得第二驱动电机16和第二主动齿轮17与第一齿形连杆11之间在外导风圈5的轴向方向上的位置形成错位,从而使得第二驱动电机16和第二主动齿轮17可以更加靠近第二齿形连杆18而不会与第一齿形连杆11之间发生干涉,使得第二驱动机构和第二齿形连杆18之间的驱动连接结构的布置更加紧凑,更加充分地利用空调面板的主体框架1的内部空间,结构分配更加合理。为了进一步减小第二驱动电机16和第二主动齿轮17的整体体积,还可以设置电机安装座,该电机安装座固定设置在立柱21上,然后第二驱动电机16沿着靠近第二齿形连杆18的方向相对于电机安装座偏心设置,第二主动齿轮17设置在第二驱动电机16的驱动端,从而更进一步地减小第二驱动电机16和第二主动齿轮17的体积,实现第二驱动电机16和第二主动齿轮17的小型化,减轻空调面板的整体重量。
优选地,两个立柱21设置在第二齿形连杆18的外周侧,第二驱动电机16的周侧设置有两个连接耳板22,连接耳板22固定设置在立柱21上。通过连接耳板22可以更加方便地将第二驱动电机16固定设置在立柱21上,提高了第二驱动电机16在立柱21上的安装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一驱动电机9也可以通过立柱21设置在外导风圈5或者是主体框架1上,还可以通过连接耳板22设置在立柱21上,从而实现第一驱动电机9在主体框架1上的安装固定。
优选地,主体框架1上沿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设置有多个内圈出风口2,每个内圈出风口2对应设置有一个环形出风口3。在本实施例中,内圈出风口2和环形出风口3的数量均为三个,且内圈出风口2和环形出风口3一一对应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单个内圈出风口2沿着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在空调面板上,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冷空气下沉和热空气上浮的特性合理地选择出风方式,使得用户获得更加良好的使用体验。
对于三个内圈出风口2的结构而言,可以结合出风特点选择三个内圈出风口2和三个环形出风口3的工作状态,从而可以根据空调的工作状况对空调的出风模式进行更加细化的分类,实现更加优化的出风方式,提高空调工作能效的同时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结合参见图1至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空调器包括空调面板32,空调面板32为上述的空调面板。
优选地,空调器还包括安装框23,安装框23包括第一进风口24、第二进风口25和空调出风口26,第一进风口24处设置有换热器34,第二进风口25处设置有净化器35,空调出风口26处设置有空调面板32。该净化器35例如为高效空气过滤器或强电场电介质ifd,Intense field dielectric净化模块。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从两侧进风,第一侧设置有换热器,能够对进入的空气进行换热,实现对空气温度的调节,第二侧设置有净化器35,能够对进入的空气进行净化,当从两侧同时进风时,两者混流之后从空调出风口26处流出,既可以实现对空气的净化功能,又可以实现对空气的温度调节功能,能够同时满足用户的多种需要。在第一进风口24和第二进风口25处均设置有打开或者关闭该进风口的进风格栅,或者是其中一个进风口处设置有打开或者关闭该进风口的进风格栅,从而能够根据需要控制第一进风口24和第二进风口25的进风,实现单独的温度调节以及单独的空气净化功能。
安装框23为一体成型的框架结构,整体性好,结构强度高,可以使空调器具有更加稳定良好的结构。
安装框23内设置有蜗壳,蜗壳内设置有风机27,第一进风口24和第二进风口25连通至风机27的进风口,风机27的出风口连通至空调出风口26。当空调器单独温度调节时,空气经第一进风口24进入到蜗壳内,经风机27的出风口和空调出风口26后进入到空调面板32处,然后通过空调面板32的内圈出风口2和环形出风口3进行出风,并根据需求对内圈出风口2和环形出风口3的工作状态进行调节,从而使得出风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优选地,第一进风口24和第二进风口25位于安装框23的相对两侧,空调出风口26位于第一进风口24和第二进风口25之间。两个进风口相对设置,可以使得风机27的设置更加简单,而且需要对第一进风口24和第二进风口25的工作状态进行调节时,也不会对空调出风口26的出风造成过大影响,使得空调的出风更加稳定,降低了风机27的设计难度。
优选地,风机27为双向吸风式离心风机,蜗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蜗壳28和第二蜗壳29,风机27包括第一吸风端和第二吸风端,第一蜗壳28的进风口对应第一进风口24设置,第二蜗壳29的进风口对应第二进风口25设置,风机27的第一吸风端设置在第一蜗壳28内,风机27的第二吸风端设置在第二蜗壳29内。当空调器运行时,如果需要内圈出风口2和环形出风口3同时打开,此时由于风机27为双向吸风式离心风机,因此可以通过双向吸风式离心风机从第一进风口24和第二进风口25同时轴向吸风,然后到达双向吸风式离心风机的蜗壳型线汇流后,实现换热空气及净化空气两股混流,然后混流后的空气从空调出风口26处吹出,不仅可以提高进风量,而且能够保证两个进风口的进风充分混合,不仅空气质量有效提高,而且出风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舒适性更好。
在第一蜗壳28和第二蜗壳29的下方还设置有底座40,该底座40设置有容纳腔,电器盒46设置在该容纳腔内。在底座40内表面具有滑槽,电器盒46滑入滑槽内,然后固定设置在底座40内。底座40在起到安装电器盒46的作用之外,还能够对第一蜗壳28和第二蜗壳29形成有效支撑,为风机27的设置提供安装基础,使得风机27可设置在合适的高度位置。底座40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凸起,安装框23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凹槽,底座40通过限位凸起固定设置在安装框23底部的限位凹槽内,从而形成有效定位,防止两者发生相对位移。
优选地,在安装框23的底部还设置有底盘41,安装框23固定设置在该底盘41上。底盘41具有与安装框23的周侧其他结构相配合的结构,从而可以与其他结构相配合,形成完整的空调器。
优选地,空调出风口26还设置有挡风板30,挡风板30上设置有导风孔31,空调面板32罩设在挡风板30外,且空调面板32上的内圈出风口2和环形出风口3与导风孔31对应设置。挡风板30用于封闭安装框23的空调出风口26,并对从空调出风口26流出的空气进行汇流,汇流之后的空气经导风孔31整流之后,进入与导风孔31相应的内圈出风口2和/或环形出风口3处吹出,从而获得所需的温度和质量空气。导风孔31这里主要起到导流作用,使得从空调出风口26吹出的比较分散的空气向着导风孔31处汇聚,然后从导风孔31输送至内圈出风口2和/或环形出风口3处,有效避免空调出风口26吹出的空气发生紊流现象,提高空气流动效率,提高出风效率。优选地,该导风孔31可以为圆锥形,该圆锥形导风孔31的截面沿着空气流动的方向递减,使得空气沿着导风孔31的导向汇聚,且可以通过圆锥形导风孔31的锥形导流面进一步降低出风阻力,提高出风效率。
优选地,空调器还包括电加热器33,电加热器33为网状结构,电加热器33设置在导风孔31处。电加热器33可以在导风孔31处进行集中制热,从而在出风温度不够时快速提高出风温度,达到制热出风温度迅速提高及温度稳定效果。此处的电加热器33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加热器来替代,例如半导体加热器等。
优选地,换热器34的底部设置有接水盘36,接水盘36的底部支撑有接水支架37,接水支架37上设置有减重孔38。一般而言,为了保证出风温度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出风高度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因此,需要使出风最低高度大于一个预设高度,此时,如果将接水盘36设置在空调器的底部,换热器34延伸到接水盘36内,就会导致换热器34的有效换热面积减小,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因此,需要根据换热器34的有效利用面积,来设计接水盘36的高度,接水支架37的作用就在于设置合理的接水盘36的高度,使得换热器34的换热面积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在接水支架37上设置减重孔38,可以在保证接水支架37的支撑强度的基础上,减轻接水支架37的重量,从而减轻空调器的整体质量,实现空调器的轻量化。
在空调器的工作过程中,当空调器的整体高度过高,导致换热器34的长度过长时,容易增加冷凝水的流动路径长度,使得冷凝水汇聚过多形成较大颗粒时,容易滴落在接水盘内,造成水珠溅射,从而容易对空调器内的元器件造成损伤,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在换热器34的中间设置另外一个接水盘,从而使得该接水盘能够接收高度较高位置处的冷凝水,避免产生冷凝水滴落问题,也可以减轻冷凝水滴落噪音。位于中间位置处的接水盘可以直接套设固定在换热器34外,且该接水盘与换热器34设置有密封层,防止冷凝水从该接水盘与换热器34之间的配合间隙滴落。此外,也可以将换热器34分成两个间隔的部分,然后将该接水盘设置在两个换热器34之间,从而接收位于上方的换热器34上的冷凝水。
优选地,接水盘36的接水部位于换热器34的第一侧,换热器34的顶部设置有顶块39,顶块39的下底面为斜面,且斜面沿着换热器34的第二侧到第一侧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顶块39的下底面最低处的竖直投影位于接水部内,其中第一侧与第二侧相对。顶块39的下底面为斜面,位于顶块39上的冷凝水可以在重力作用下顺着斜面流动,然后从顶块39的下底面边缘滴落,更加有利于冷凝水的汇聚。由于顶块39的下底面最低处的竖直投影位于接水部内,因此可以保证从顶块39上滴落的冷凝水顺利落入到接水盘36内,避免了冷凝水滴落在接水盘36外的问题。
优选地,在安装框23的顶部还设置有顶座43,在顶座43的顶部还设置有顶盖42。
在第一进风口24和/或第二进风口25处还可以设置滤网44,用于对进入空调器内部的空气进行过滤,防止外界的灰尘等杂质进入到空调内部,保证空调内空气的纯净度。优选地,在滤网44的外侧还可以设置进风格栅45,进风格栅45可以根据需要打开或者关闭进风口,从而在空调器处于未使用状态时,更加有效第避免灰尘或者虫子等进入到空调器内,在空调器处于使用状态时,可以对进风量进行调节。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安装框(23)和空调面板(32),所述安装框(23)包括空调出风口(26),所述空调面板(32)设置在所述空调出风口(26)处,所述空调面板(32)包括对应所述空调出风口(26)设置的内圈出风口(2)和环设于所述内圈出风口(2)外周侧的环形出风口(3),所述空调面板(32)具有内圈出风口(2)打开且环形出风口(3)关闭的第一出风结构、内圈出风口(2)关闭且环形出风口(3)打开的第二出风结构、以及内圈出风口(2)和环形出风口(3)均打开的第三出风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出风口(3)为紊流出风,所述内圈出风口(2)为射流出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面板(32)上包括内导风圈(4)和套设在所述内导风圈(4)外的外导风圈(5),所述内导风圈(4)形成所述内圈出风口(2),所述内导风圈(4)和所述外导风圈(5)之间的环形区域形成所述环形出风口(3)。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23)还包括第一进风口(24)和第二进风口(25),所述第一进风口(24)处设置有换热器(34),所述第二进风口(25)处设置有净化器(3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23)内设置有蜗壳,所述蜗壳内设置有风机(27),所述第一进风口(24)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5)连通至所述风机(27)的进风口,所述风机(27)的出风口连通至所述空调出风口(26)。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24)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5)位于所述安装框(23)的相对两侧,所述空调出风口(26)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24)和所述第二进风口(25)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27)为双向吸风式离心风机,所述蜗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蜗壳(28)和第二蜗壳(29),所述风机(27)包括第一吸风端和第二吸风端,所述第一蜗壳(28)的进风口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24)设置,所述第二蜗壳(29)的进风口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25)设置,所述风机(27)的第一吸风端设置在所述第一蜗壳(28)内,所述风机(27)的第二吸风端设置在所述第二蜗壳(29)内。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34)的底部设置有接水盘(36),所述接水盘(36)的底部支撑有接水支架(37),所述接水支架(37)上设置有减重孔(38)。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36)的接水部位于所述换热器(34)的第一侧,所述换热器(34)的顶部设置有顶块(39),所述顶块(39)的下底面为斜面,且所述斜面沿着所述换热器(34)的第二侧到第一侧的方向高度逐渐降低,所述顶块(39)的下底面最低处的竖直投影位于所述接水部内,其中第一侧与第二侧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出风口(26)还设置有挡风板(30),所述挡风板(30)上设置有导风孔(31),所述空调面板(32)罩设在所述挡风板(30)外,且所述空调面板(32)上的内圈出风口(2)和环形出风口(3)与所述导风孔(31)对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电加热器(33),所述电加热器(33)为网状结构,所述电加热器(33)设置在所述导风孔(31)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23)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凹槽,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底座(40),所述底座(40)设置在所述安装框(23)的底部,所述底座(40)的底部具有与所述限位凹槽相配合的限位凸起;和/或,所述底座(40)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电器盒(46)。
CN201720687016.3U 2017-06-13 2017-06-13 空调器 Active CN2068469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87016.3U CN206846919U (zh) 2017-06-13 2017-06-13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87016.3U CN206846919U (zh) 2017-06-13 2017-06-13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46919U true CN206846919U (zh) 2018-01-05

Family

ID=60800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87016.3U Active CN206846919U (zh) 2017-06-13 2017-06-13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46919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0733A (zh) * 2017-06-13 2017-09-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8361854A (zh) * 2018-05-16 2018-08-03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叶片调节机构和空气循环器
CN110260404A (zh) * 2019-06-26 2019-09-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和空调器的制热控制方法
CN112303870A (zh) * 2020-10-17 2021-02-02 安徽美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送风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0733A (zh) * 2017-06-13 2017-09-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8361854A (zh) * 2018-05-16 2018-08-03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叶片调节机构和空气循环器
CN108361854B (zh) * 2018-05-16 2023-08-01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叶片调节机构和空气循环器
CN110260404A (zh) * 2019-06-26 2019-09-2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和空调器的制热控制方法
CN112303870A (zh) * 2020-10-17 2021-02-02 安徽美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送风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113012U (zh) 空调面板和空调柜机
CN107120733A (zh) 空调器
CN206846919U (zh) 空调器
CN2102417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7143922A (zh) 空调面板和空调柜机
CN208475466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CN208475464U (zh) 出风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CN106196304A (zh) 圆形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设备
CN110285490B (zh) 空调器
CN110657495B (zh) 空调内机
CN108954619A (zh) 桌面空调
CN212339440U (zh)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921588U (zh) 一种新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209246250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205505332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279279U (zh) 立式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206001605U (zh) 圆形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设备
CN208750908U (zh) 桌面空调
CN211119676U (zh)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6847033U (zh) 空调面板和空调器
CN107327920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
CN20799079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8886921U (zh) 空调器
CN208967949U (zh) 空调柜机
CN111023295A (zh) 一种新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