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85490B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85490B
CN110285490B CN201910598271.4A CN201910598271A CN110285490B CN 110285490 B CN110285490 B CN 110285490B CN 201910598271 A CN201910598271 A CN 201910598271A CN 110285490 B CN110285490 B CN 1102854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
return
outlets
ai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9827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85490A (zh
Inventor
翟富兴
易正清
刘奇伟
谢鹏
何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9827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2854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0285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85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854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854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多套送风系统;多个出风口,与多套送风系统对应,且出风口和与之对应的送风系统连通;多套换热系统,与多套送风系统对应,每套换热系统包括换热装置及节流装置,同一换热系统内的节流装置与换热装置连接,且节流装置适配为对载冷介质节流,并将节流后的载冷介质提供给与之连接的换热装置;其中,送风系统适配为驱动气流与对应的换热系统内的换热装置换热,并驱动气流沿相应的出风口排出。本方案提供的空调器,沿多个出风口可获得多个出风温度,解决出风温度单一问题,更能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且通过多个出风口排出不同温度的气流,可在室内形成多个循环区域,带动室内空气更充分地热交换,室内温控更均匀。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器多采用电机带动单个风轮旋转,将室内常温空气从回风口吸入,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再将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出风口送出,使所送出的热交换后的空气进入室内空间并与室内常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降低或提升室内温度的效果。现有此类空调器存在的问题是,经出风口送出的气流的温度单一,这种制冷或制热气流直接吹到用户身上,会给用户带来过冷或过热的不良感受,严重降低空调器的使用舒适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多套送风系统;多个出风口,与多套所述送风系统对应,且所述出风口和与之对应的所述送风系统连通;多套换热系统,与多套所述送风系统对应,每套所述换热系统包括换热装置及节流装置,同一所述换热系统内的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换热装置连接,且所述节流装置适配为对载冷介质节流,并将节流后的载冷介质提供给与之连接的所述换热装置;其中,所述送风系统适配为驱动气流与对应的所述换热系统内的所述换热装置换热,并驱动气流沿相应的所述出风口排出。
值得说明的是,多套送风系统与多个出风口对应,多套换热系统与多套送风系统对应,这里的对应应当宏观理解为对应的送风系统与出风口之间或对应的送风系统与换热系统之间所建立的一种关联关系(抑或配套关系),而并非特指对应的送风系统与出风口之间或对应的送风系统与换热系统之间必须为空间物理上的相对关系。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含多套送风系统、多套换热系统及多个出风口,其中,对应的换热系统、送风系统及出风口形成一个空调单元,从而使得空调器内相应形成有多个空调单元,且该结构在多个空调单元之间,由于送风系统相对独立、出风口相对独立以及包含有换热装置及节流装置的换热系统相对独立,这样,多个空调单元之间的出风口的出风温度可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确保空调器沿多个空调单元的出风口可获得多个出风温度,从而解决了现有空调器出风温度单一的问题,更能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且该结构通过换热、送风功能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多个空调单元使多个出风口排出不同温度的气流,可以在室内形成多个循环区域,利用多个循环气流可带动室内空气发生更充分地热交换,使得室内温控更加均匀,提升产品的舒适体验。
更具体而言,在单个空调单元内,节流装置将载冷介质(如冷媒)节流处理后提供给换热装置,送风系统驱动气流与换热装置换热,并使与换热装置换热后的气流沿出风口排出,形成单个空调单元的换热、出风过程。其中,空调器具有多个空调单元,在多个空调单元之间,通过相对独立设置的节流装置分别对载冷介质节流,从而使得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多个空调单元的换热装置之间的换热温度可具有相对独立性,进一步地,通过各自的送风系统驱动气流与相应的换热装置换热,并使换热后的气流沿相应的出风口排出,减少空调单元之间的气流互混,使得多个空调单元的出风口之间的出风温度可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即,多个空调单元之间的换热、出风过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从而形成多个出风温度,解决了现有空调器存在的出风温度单一的问题,并且实现了多循环送风形式,更利于促进室内温控均匀性。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每套所述送风系统包含有风轮,且多套所述送风系统的所述风轮之间相对独立地控制。
在本方案中,每套送风系统设有风轮,并使得多套送风系统的风轮之间相对独立地控制,例如,使空调器的控制板对各个风轮的运行参数(如转速等)进行独立地控制,这样,在实现各个送风系统的气流驱动目的的同时,可使得多个空调单元之间的送风系统的风量、风压控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使得多个出风口之间的出风温度、出风量、风压更具独立性,同时,也使得对多循环送风形式的各个循环的调控可更加精确、独立,更能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也可进一步提升对房间温度均匀性促进和调控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每套所述送风系统还包含有风道,所述风轮位于所述风道的进口,所述风道的出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在本方案中,每套送风系统设有风道,以使得多个空调单元之间独立地导风,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减少多个空调单元之间的气流互混,提升出风口处出风温度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灵活地设计各个出风口的出风位置和送风方向,以更好地与各个出风口的出风温度、风量及风压等进行协调、适配,从而更综合、更优化地提升房间温度均匀性和用户舒适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具有机壳,所述机壳上形成有第一回风口、第二回风口以及多个所述出风口;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一回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二回风口相对设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回风口和第二回风口,更利于保障空调器的回风面积,确保回风量,从而更好地适应多个出风口的设计,提升空调器的出风效果,且两个回风口的设计也更利于空调器多角度、多方向的回风,这样更利于回风口避开出风口,减少出风回吸等窜风影响,提升产品能效;其中,设置各个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部及第二换热部,且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对应第一回风口与第二回风口,这样既保证了各个换热装置的换热面积,同时也保证了多个空调单元的换热装置之间的换热均匀性,以提升产品的总体换热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出风口及所述第一回风口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前部,所述第二回风口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后部;多个所述出风口中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回风口的相对两侧中的一侧,多个所述出风口中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回风口的相对两侧中的另一侧。
在本方案中,第一回风口和第二回风口对应位于机壳的前部和后部,形成机壳前后回风,更利于拓展回风角度,促进回风均匀性。设置多个出风口分布于第一回风口相对的两侧,使得出风口之间有效分开,出风口之间的出风干扰性小,使得各个出风口排出的气流可良好地维持其惯性,实现使多个出风口所排出的气流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房间空气,进一步提升对房间温度均匀性的促进效果,且通过将出风口布置在第一回风口相对的两侧,这样可极大地扩展空调器的送风范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功能。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具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在所述出风口处,并相对于所述机壳在关闭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和打开所述出风口的位置之间转动,其中,所述导风板靠近于所述第一回风口的一端与所述机壳转动连接,其远离所述第一回风口的一端为活动端。
在本方案中,设置导风板在关闭出风口和打开出风口的位置之间转动,使导风板可用于关闭或打开出风口,或在该两个位置之间用于导风,这样可以更加灵活地控制各个出风口的送风方向和角度,且可进一步扩展空调器的送风范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功能。其中,设置导风板靠近于第一回风口的一端与机壳转动连接,远离第一回风口的一端为活动端,这样,导风板打开的情况下,第一回风口始终位于导风板的背风侧,这使得出风口的气流远离第一回风口,避免出风倒吸影响,防止气流短路。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出风口中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回风口的上侧,多个所述出风口中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回风口的下侧。
在本方案中,设置多个出风口分布于第一回风口的上下两侧,这样,当室内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利用第一回风口上侧的一个或多个出风口,可送出角度较高、风速较大、温度较低的气流以维持室内温度,同时,利用第一回风口下侧的一个或多个出风口,可送出角度较低、风速较小、温度更接近设定温度的气流,该气流可直接吹至用户身边的位置,加速用户周围的气流循环,提升人体舒适度,实现了促进室内温度均匀性,同时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目的。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具有前侧壁,所述前侧壁包括向内凹陷的凹形壁,所述第一回风口形成在所述凹形壁上。
在本方案中,第一回风口形成在机壳前部的凹形壁上,一方面可以实现扩大第一回风口的回风面积,提升回风量和回风效率,另一方面,向机壳内凹陷的凹形壁,可以起到聚风汇流的效果,这样,可以减少出风倒吸影响,提升产品的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的后部设有挂墙部,其中,所述机壳具有后侧壁,所述后侧壁包括弯曲壁,且所述弯曲壁从底端至顶端逐渐朝前弯曲,所述第二回风口形成在所述弯曲壁上。
在本方案中,设置弯曲壁从其底端至顶端逐渐朝前弯曲,第二回风口形成在弯曲壁上,这样,利用弯曲壁向前倾斜弯曲的造型,可以使得机壳挂墙时在墙体与第二回风口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防止第二回风口被墙体遮挡堵塞,实现第二回风口避空,从而提升第二回风口的回风高效性和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套所述换热系统中有两套所述换热系统对应为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所述机壳内设有隔板,其中,在所述隔板的一侧,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所述第一换热部及第二换热部合围出第一间室,所述第一间室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所述送风系统相对并且连通;在所述隔板的另一侧,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所述第一换热部及第二换热部合围出第二间室,所述第二间室与对应于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所述送风系统相对并且连通。
在本方案中,设置隔板,利用隔板在第一换热系统及第二换热系统的第一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分隔限定出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使对应于第一换热系统的送风系统与第一间室相对设置并且连通,对应于第二换热系统的送风系统与第二间室相对设置并且连通,这样,利用隔板使得两个送风系统之间的回风气流隔离开,一方面防止两个送风系统之间的气流互窜,保障了各个送风系统的运行高效性,另一方面,起到温度隔离的效果,极大地减少了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之间的气流热交换,进一步提升了出风口之间的出风温度的独立性,解决空调器温度单一性问题。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送风系统、所述换热系统的数量分别为两套。
在本方案中,设置送风系统的数量为两套、换热系统的数量为两套,从而可相应形成两个空调单元,其中,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空调单元中,每个空调单元可包含有与之送风系统连通的一个或多个出风口以用于排风,这样,空调器可形成双风温、双气流排风,满足用户的风温多样化需求,且具有产品结构简单的优点。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在第一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空调器在第二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空调器在第三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空调器在第四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在第三状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空调器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A/B送风系统,110A/B风轮,120A/B风道,121蜗壳,122蜗舌,123进口,124出口,210A/B换热装置,211A/B第一换热部,212A/B第二换热部,300机壳,310A/B出风口,321第一回风口,322第二回风口,331左端盖,332右端盖,340后侧壁,341弯曲壁,350挂墙部,360前侧壁,361凹形壁,370壳体,400A/B导风板,500导风百叶,600隔板,610第一间室,620第二间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器。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多套送风系统100、多个出风口310和多套换热系统。
多个出风口310与多套送风系统100对应(这里所述的对应应当宏观理解为相应的送风系统100与出风口310之间所建立的一种关联关系或配套关系,而并非特指相应的送风系统100与出风口310之间必须为空间物理上的相对关系),且出风口310和与之对应的送风系统100连通;多套换热系统与多套送风系统100对应(这里所述的对应应当宏观理解为相应的换热系统与送风系统100之间所建立的一种关联关系或配套关系,而并非特指相应的换热系统与送风系统100之间必须为空间物理上的相对关系),每套换热系统包括换热装置210及节流装置,同一换热系统内的节流装置与换热装置210连接,且节流装置适配为对载冷介质节流,并将节流后的载冷介质提供给与之连接的换热装置210;其中,送风系统100适配为驱动气流与对应的换热系统内的换热装置210换热,并驱动气流沿相应的出风口310排出。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含多套送风系统100、多套换热系统及多个出风口310,其中,对应的换热系统、送风系统100及出风口310形成一个空调单元,从而使得空调器内相应形成有多个空调单元,其中,在多个空调单元之间的送风系统100、出风口310以及包含有换热装置210及节流装置的换热系统分别形成相对独立关系,这样,多个空调单元之间的出风口310的出风温度可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确保空调器沿多个空调单元的出风口310可获得多个出风温度,从而解决了现有空调器出风温度单一的问题,更能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且该结构通过换热、送风功能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多个空调单元使多个出风口310排出不同温度的气流,可以在室内形成多个循环区域,利用多个循环气流可带动室内空气发生更充分地热交换,使得室内温控更加均匀,提升产品的舒适体验。
更具体而言,在单个空调单元内,节流装置将载冷介质(如冷媒)节流处理后提供给换热装置210,送风系统100驱动气流与换热装置210换热,并使与换热装置210换热后的气流沿出风口310排出,形成单个空调单元的换热、出风过程。其中,空调器具有多个空调单元,在多个空调单元之间,通过相对独立设置的节流装置分别对载冷介质节流,从而使得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多个空调单元的换热装置210之间的换热温度可具有相对独立性,进一步地,通过各自的送风系统100驱动气流与相应的换热装置210换热,并使换热后的气流沿相应的出风口310排出,可减少空调单元之间的气流互混,使得多个空调单元的出风口310之间的出风温度可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即,多个空调单元之间的换热、出风过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从而形成多个出风温度,解决了现有空调器存在的出风温度单一的问题,并且实现了多循环送风形式,更利于促进室内温控均匀性。
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空调器包括:
两套送风系统100,对应为送风系统100A和送风系统100B;
两个出风口310,对应为出风口310A和出风口310B;
两套换热系统,每套换热系统包括换热装置210及节流装置(图中未示出),两套换热系统的节流装置可选为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等,两套换热系统的换热装置210对应为换热装置210A和换热装置210B,与换热装置210A相连的节流装置将载冷介质节流处理后提供给换热装置210A,与换热装置210B相连的节流装置将载冷介质节流处理后提供给换热装置210B,这样,通过独立设置的节流装置,使得换热装置210A与换热装置210B的冷凝或蒸发温度相对独立;
其中,出风口310A与送风系统100A对应(或配套)并连通,出风口310B与送风系统100B对应(或配套)并连通,当然,也可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送风系统100A和送风系统100B分别配套多个出风口310,如设计送风系统100A对应(或配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风口310并与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风口310连通;
换热装置210A与送风系统100A对应(或配套),使得送风系统100A驱动气流与换热装置210A换热,并驱动气流沿出风口310A排出;换热装置210B与送风系统100B对应(或配套),使得送风系统100B驱动气流与换热装置210B换热,并驱动气流沿出风口310B排出。
这样,空调器形成有两个空调单元,两个空调单元其中之一包含:换热装置210A、送风系统100A、出风口310A,另一包含:换热装置210B、送风系统100B、出风口310B,使得空调器通过出风口310A和出风口310B可形成双风温、双气流排风,满足用户的出风温度多样化需求,解决了现有空调器存在的出风温度单一的问题,并且实现了多循环送风形式,更利于促进室内温控均匀性,且具有产品结构简单的优点。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所列举的包括两套送风系统100、两个出风口310、两套换热系统的形式,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出风温度需求,也可设计送风系统100、出风口310、换热系统分别为三套(个)、四套(个)、五套(个)等,且可以理解的是,送风系统100与出风口310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为所举例的一对一形式,也可为一对多形式,送风系统100与换热装置210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为所举例的一对一形式,也可为一对多形式,满足使空调器形成有多个空调单元即可。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每套送风系统100包含有风轮110(具体可参见附图中所示的风轮110A和风轮110B),且多套送风系统100的风轮110之间相对独立地控制。例如,使空调器的控制板对各个风轮110的运行参数(如转速等)进行独立地控制,这样,在实现各个送风系统100的气流驱动目的的同时,可使得多个空调单元之间的送风系统100的风量、风压控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使得多个出风口310之间的出风温度、出风量、风压更具独立性,同时,也使得对多循环送风形式的各个循环的调控可更加精确、独立,更能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也可进一步提升对房间温度均匀性促进和调控效果。
较佳地,风轮110具体为贯流风轮。
可选地,多套送风系统100的风轮110在类型上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型号上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如图1所示,可使得风轮110A和风轮110B均为贯流风轮,且风轮110A与风轮110B的尺寸参数等相同,当然,风轮110A和风轮110B也可选用不同尺寸参数的贯流风轮;或者,可使得风轮110A和风轮110B中一者为贯流风轮,另一者为离心风轮、轴流风轮等,使得两者在类型上具有不同的选择和组合方式。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每套送风系统100还包含有风道120(具体可参见附图中所示的风道120A和风道120B),风轮110位于风道120的进口123,风道120的出口124与出风口310连通。通过各自的风道120,多个空调单元之间可独立地导风,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减少多个空调单元之间的气流互混,提升出风口310处出风温度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加灵活地设计各个出风口310的出风位置和送风方向,以更好地与各个出风口310的出风温度、风量及风压等进行协调、适配,从而更综合、更优化地提升房间温度均匀性和用户舒适性。
较佳地,风道120具体为蜗壳风道。
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风道120(具体可参见附图中所示的风道120A和风道120B)包括相对布置的蜗壳121和蜗舌122,如图2所示,蜗壳121的一端与蜗舌122的一端限定出风道120的进口123,蜗壳121的另一端与蜗舌122的另一端限定出风道120的出口124。其中,机壳300的第一回风口321和第二回风口322与风道120A与风道120B之间的区域对应并连通,风道120A的蜗舌122与风道120B的蜗舌122的背对布置,使得风道120A的进口123与风道120B的进口123大致朝向风道120A与风道120B之间的区域。这样,风道120A与风道120B进风更均匀。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器具有机壳300,机壳300上形成有第一回风口321、第二回风口322以及多个出风口310;换热装置210包括第一换热部211和第二换热部212,第一换热部211与第一回风口321相对设置,第二换热部212与第二回风口322相对设置。
其中,利用第一回风口321和第二回风口322,更利于保障空调器的回风面积,确保回风量,从而更好地适应多个出风口310的设计,提升空调器的出风效果,且两个回风口的设计也更利于空调器多角度、多方向的回风,这样更利于回风口避开出风口310,减少出风倒吸等窜风影响,提升产品能效;其中,设置各个换热装置210包括第一换热部211及第二换热部212,且第一换热部211与第二换热部212对应第一回风口321与第二回风口322,这样既保证了各个换热装置210的换热面积,同时也保证了多个空调单元的换热装置210之间的换热均匀性,以提升产品的总体换热能效。
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换热装置210A包括第一换热部211A和第二换热部212A,换热装置210B包括第一换热部211B和第二换热部212B,第一换热部211A及第一换热部211B与第一回风口321相对,第二换热部212A及第二换热部212B与第二回风口322相对。这样,保证换热面积充分性的同时,可使得换热装置210A与换热装置210B的换热更均匀,从而提升产品的总体换热能效。
实施例4:
如图1至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多个出风口310及第一回风口321设置在机壳300的前部,第二回风口322设置在机壳300的后部;多个出风口310中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回风口321的相对两侧中的一侧,多个出风口310中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一回风口321的相对两侧中的另一侧。
其中,使第一回风口321和第二回风口322对应位于机壳300的前部和后部,形成机壳300前后回风,更利于拓展回风角度,促进回风均匀性。设置多个出风口310分布于第一回风口321相对的两侧,使得出风口310之间有效分开,这样,出风口310之间的出风干扰性小,使得各个出风口310排出的气流可良好地维持其惯性,实现使多个出风口310所排出的气流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房间空气,进一步提升对房间温度均匀性的促进效果,且通过将出风口310布置在第一回风口321相对的两侧,这样可极大地扩展空调器的送风范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功能。
举例地,如图2所示,多个出风口310中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回风口321的上侧,多个出风口310中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一回风口321的下侧。
这样,当室内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利用第一回风口321上侧的一个或多个出风口310(可参考附图1中所示的出风口310B),可送出角度较高、风速较大、温度较低的气流以维持室内温度,同时,利用第一回风口321下侧的一个或多个出风口310(可参考附图1中所示的出风口310A),可送出角度较低、风速较小、温度更接近设定温度的气流,该气流可直接吹至用户身边的位置,加速用户周围的气流循环,提升人体舒适度,实现了促进室内温度均匀性,同时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目的。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多个出风口310中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回风口321的左侧,多个出风口310中的另一部分位于第一回风口321的右侧。
实施例5:
如图1至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空调器具有导风板400,导风板400设在出风口310处,并相对于机壳300在关闭出风口310的位置和打开出风口310的位置之间转动,使导风板400可用于关闭或打开出风口310,或在该两个位置之间用于导风,这样可以更加灵活地控制各个出风口310的送风方向和角度,且可进一步扩展空调器的送风范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功能。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导风板400靠近于第一回风口321的一端与机壳300转动连接,其远离第一回风口321的一端为活动端。这样,导风板400打开的情况下,第一回风口321始终位于导风板400的背风侧,这使得出风口310的气流远离第一回风口321,避免出风倒吸影响,防止气流短路。
举例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回风口321的下侧布置有出风口310A,第一回风口321的上侧布置有出风口310B,空调器设有导风板400A和导风板400B,导风板400A对应出风口310A设置,且导风板400A的上端与机壳300转动连接,使得导风板400A打开的过程中向第一回风口321处靠近,导风板400B对应出风口310B设置,且导风板400B的下端与机壳300转动连接,使得导风板400B打开的过程中向第一回风口321处靠近。
实施例6:
如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机壳300具有前侧壁360,前侧壁360包括向内凹陷的凹形壁361,第一回风口321形成在凹形壁361上。利用凹形壁361一方面可以实现扩大第一回风口321的回风面积,提升回风量和回风效率,另一方面,向机壳300内凹陷的凹形壁361,可以起到聚风汇流的效果,这样,可以减少出风倒吸影响,提升产品的能效。
较佳地,如图6和图7所示,机壳300的前部构造有第一进风格栅,该第一进风格栅形成为机壳300的前侧壁360同时形成为第一回风口321。更佳地,第一进风格栅构造成向内凹陷的凹形结构。
实施例7:
如图1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机壳300的后部设有挂墙部350,挂墙部350可具体为挂钩等结构,挂墙部350用于与挂墙板钩挂连接,使得空调器被安装到墙体上。
其中,机壳300具有后侧壁340,后侧壁340包括弯曲壁341,且弯曲壁341从底端至顶端逐渐朝前弯曲,第二回风口322形成在弯曲壁341上。这样,利用弯曲壁341向前倾斜弯曲的造型,可以使得机壳300挂墙时在墙体与第二回风口322之间保持一定的间距,防止第二回风口322被墙体遮挡堵塞,实现第二回风口322避空,从而提升第二回风口322的回风高效性和可靠性。
较佳地,如图6和图7所示,机壳300的后部构造有第二进风格栅,该第二进风格栅形成为机壳300的后侧壁340同时形成为第二回风口322。更佳地,第二进风格栅的整体或一部分构造成从底端向顶端逐渐向前弯曲的弯曲造型。
实施例8:
如图1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进一步限定了:多套换热系统中有两套换热系统对应为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机壳300内设有隔板600,其中,在隔板600的一侧,隔板600与第一换热系统的第一换热部211及第二换热部212(具体参见附图1中的第一换热部211A及第二换热部212A)合围出第一间室610,第一间室610与对应于第一换热系统的送风系统100相对并且连通,具体例如图1所示,第一间室610与风道120A的进口123对应并连通;在隔板600的另一侧,隔板600与第二换热系统的第一换热部211及第二换热部212(具体参见附图1中的第一换热部211B及第二换热部212B)合围出第二间室620,第二间室620与对应于第二换热系统的送风系统100相对并且连通,具体例如图1所示,第二间室620与风道120B的进口123对应并连通。这样,利用隔板600使得两个送风系统100之间的回风气流隔离开,一方面防止两个送风系统100之间的气流互窜,保障了各个送风系统100的运行高效性,另一方面,起到温度隔离的效果,极大地减少了第一间室610和第二间室620之间的气流热交换,进一步提升了出风口310之间的出风温度的独立性,解决空调器温度单一性问题。
较佳地,第一回风口321与第二回风口322大致相对,第一换热部211A和第一换热部211B相邻布置并分别与第一回风口321相对,第二换热部212A和第二换热部212B相邻布置并分别与第二回风口322相对,隔板600的一端大致延伸至第一换热部211A与第一换热部211B的邻近端的位置,隔板600的另一端大致延伸至第二换热部212A与第二换热部212B的邻近端的位置,这样,第一换热部211A与第二换热部212A之间的空间(第一间室610内空间)和第一换热部211B与第二换热部212B之间的空间(第二间室620内空间)被隔板600有效隔开,换热装置210A与换热装置210B之间的热量基本不会随气流互窜,减少换热装置210A与换热装置210B之间的换热,使得出风口310A与出风口310B之间的出风温度独立性更好。
具体实施例:
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其具有机壳300,机壳300上设有至少两个出风口310(例如机壳300至少设有出风口310A和出风口310B),且机壳300通过其上位于前侧的第一回风口321(优选为格栅结构)和位于后侧的第二回风口322(优选为格栅结构)可同时实现前侧进风和后侧进风,优选地,机壳300具有壳体370,第一回风口321与第二回风口322之间通过壳体370过渡。进一步地,300机壳还包括左端盖331和右端盖332,左端盖331设于壳体370的左端,右端盖332设于壳体370的右端。
空调器设有至少两套送风系统100(例如空调器至少包括送风系统100A和送风系统100B),每套送风系统100包括风轮110、风道120,这样,相应使得空调器的机壳300内形成有至少两个风道120,具体地,两个风道120中的一者相对于机壳300在空间位置上构成了偏上的风道120B,风道120B处设有风轮110B,风轮110B为贯流风轮,风道120B包含有蜗壳121、蜗舌122,风道120B与出风口310B连通,出风口310B有独立的导风板400B和导风百叶500,空调器对应送风系统100B设有换热系统,该换热系统的换热装置210B包括靠近第一回风口321的第一换热部211B和靠近第二回风口322的第二换热部212B;同时,两个风道120中的另一者相对于机壳300在空间位置上构成了偏下的风道120A,风道120A处设有风轮110A,风轮110A为贯流风轮,风道120A包含有蜗壳121、蜗舌122,风道120A与出风口310A连通,出风口310A有独立的导风板400A和导风百叶500,空调器对应送风系统100A设有换热系统,该换热系统的换热装置210A包括靠近第一回风口321的第一换热部211A和靠近第二回风口322的第二换热部212A。
以上,换热装置210A和换热装置210B采用独立的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分开独立控制,换热装置210A和换热装置210B具有相对独立地蒸发或冷凝温度,实现出风口310A和出风口310B之间实现差异化出风温度。
其中,出风口310A处的导风板400A和出风口310B处的导风板400B设置为向第一回风口321一侧打开,以使出风口310A及出风口310B排出的气流远离第一回风口321,防止气流短路。
另外,在机壳300内设有隔板600,隔板600将第一换热部211A与第二换热部212A之间的第一空间和第一换热部211B与第二换热部212B之间的第二空间隔开,这使得风道120A与风道120B之间回风气流被隔离开,防止气流干扰,同时起到温度隔离的作用,对隔板600两侧的第一间室610与第二间室620温度隔离,防止换热装置210A与换热装置210B之间发生热交换。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可使空调器在不同状态下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如风道120A和风道120B产生两股温度不同气流,可在室内空间区域形成不同风温区,实现了一个空间、两种风感,且更进一步地,风道120A和风道120B吹出不同温度的气流WA和WB,在室内形成多个循环区域,循环气流带动室内空气发生更充分地热交换,使室内温度更加均匀。
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正常出风状态下,导风板400A和导风板400B分别打开,且两者相对于各自出风口310的打开角度大致相当,使得出风口310A和出风口310B的出风WA和WB的方向大致朝前侧斜下方。
如图3所示,在制热状态下,导风板400A和导风板400B分别打开,且导风板400A与导风板400B比较而言,导风板400A相对于出风口310A的打开角度略小些,导风板400B相对于出风口310B的打开角度略大些,使得出风口310A和出风口310B均形成近距离出风,且使得出风WA和WB的方向尽量朝下倾斜,使得热风可以送到房间内更靠下的位置,到达暖足效果。
如图4所示,在制冷状态下,导风板400A和导风板400B分别打开,且导风板400A与导风板400B比较而言,导风板400A相对于出风口310A的打开角度略大些,导风板400B相对于出风口310B的打开角度略小些,使得出风口310A和出风口310B均形成远距离出风,且使得出风WA和WB的方向尽量朝前侧斜上方,这样,可以避免冷风吹人,且利用冷风的自然重力下落更利于促进房间温度均匀。
如图5所示,在双温双循环状态下,导风板400A和导风板400B分别打开,其中,导风板400A与导风板400B的打开角度均略小些,举例地,可使得导风板400A的打开角度介于导风板400A在正常出风状态下的打开角度与制冷状态下的打开角度之间,近似于导风板400A在制热状态下的打开角度;另外,使得导风板400B的打开角度介于导风板400B在关闭角度与正常出风状态或制热状态下的打开角度之间,近似于导风板400B在制冷状态下的打开角度,这时,出风口310A的出风WA的方向在靠近排出位置处略靠下倾斜(近似于制热状态下的出风口310A的出风状态),当出风WA在房间内形成一个独立的循环之后,WA的一部分会沿第一回风口321吸回机壳300内;出风口310B的出风WB的方向在靠近排出位置处略水平或朝前斜向上(近似于制冷状态下的出风口310B的出风状态),当出风WB在房间内形成一个独立的循环之后,部分沿第一回风口321吸回机壳300内,从而形成独立的WA气流循环和独立的WB气流循环,且由于换热装置210A与换热装置210B之间通过独立的节流装置实现相对独立地换热温度,可以实现WA出风温度与WB出风温度不同,总体来讲,可实现当室内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其出风口310B可送出角度较高、风速较大、温度较低的气流WB以维持室内温度;同时,其出风口310A可送出角度较低、风速较小、温度更接近设定温度的气流WA,该气流WA可直接吹送至用户身边,加速用户周围气流循环、提升人体舒适度。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有益效果为:
1、空调器通过两个独立的贯流风道和两套独立控制的换热装置210(换热装置210可通过独立设置的毛细管或电子膨胀阀实现独立控制),配合双风道120风量控制,实现双风温,双气流。
2、前、后换热部之间的位置,设置有隔板600,形成分开独立控制的两个间室,以使风道120A和风道120B之间回风气流隔离,防止气流干扰,同时,起到温度隔离的作用,防止两个间室之间发生热交换,出风温度独立性效果更好。
3、出风口310A和出风口310B处导风板400设置为向前进格栅一侧打开,以使气流远离第一回风口321,防止气流短路。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套送风系统;
多个出风口,与多套所述送风系统对应,且所述出风口和与之对应的所述送风系统连通;
多套换热系统,与多套所述送风系统对应,每套所述换热系统包括换热装置及节流装置,同一所述换热系统内的所述节流装置与所述换热装置连接,且所述节流装置适配为对载冷介质节流,并将节流后的载冷介质提供给与之连接的所述换热装置;
其中,所述送风系统适配为驱动气流与对应的所述换热系统内的所述换热装置换热,并驱动气流沿相应的所述出风口排出;
所述空调器具有机壳,所述机壳上形成有第一回风口、第二回风口以及多个所述出风口;
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一回风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换热部与所述第二回风口相对设置;
多个所述出风口及所述第一回风口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前部,所述第二回风口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后部;
多个所述出风口中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回风口的相对两侧中的一侧,多个所述出风口中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回风口的相对两侧中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每套所述送风系统包含有风轮,且多套所述送风系统的所述风轮之间相对独立地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每套所述送风系统还包含有风道,所述风轮位于所述风道的进口,所述风道的出口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器具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在所述出风口处,并相对于所述机壳在关闭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和打开所述出风口的位置之间转动,其中,所述导风板靠近于所述第一回风口的一端与所述机壳转动连接,其远离所述第一回风口的一端为活动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出风口中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回风口的上侧,多个所述出风口中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回风口的下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具有前侧壁,所述前侧壁包括向内凹陷的凹形壁,所述第一回风口形成在所述凹形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的后部设有挂墙部,其中,所述机壳具有后侧壁,所述后侧壁包括弯曲壁,且所述弯曲壁从底端至顶端逐渐朝前弯曲,所述第二回风口形成在所述弯曲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多套所述换热系统中有两套所述换热系统对应为第一换热系统和第二换热系统,所述机壳内设有隔板,其中,
在所述隔板的一侧,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所述第一换热部及第二换热部合围出第一间室,所述第一间室与对应于所述第一换热系统的所述送风系统相对并且连通;
在所述隔板的另一侧,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所述第一换热部及第二换热部合围出第二间室,所述第二间室与对应于所述第二换热系统的所述送风系统相对并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系统、所述换热系统的数量分别为两套。
CN201910598271.4A 2019-07-04 2019-07-04 空调器 Active CN1102854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98271.4A CN110285490B (zh) 2019-07-04 2019-07-04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98271.4A CN110285490B (zh) 2019-07-04 2019-07-04 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85490A CN110285490A (zh) 2019-09-27
CN110285490B true CN110285490B (zh) 2024-05-03

Family

ID=68020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98271.4A Active CN110285490B (zh) 2019-07-04 2019-07-04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2854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15424B (zh) * 2019-10-21 2022-04-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4076452B (zh) * 2020-08-18 2023-08-15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冷却室前端回风结构的冰箱
CN114183827B (zh) * 2021-12-17 2022-12-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机出风控制装置及方法、室内机
CN114383301B (zh) * 2021-12-24 2024-03-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协同空调控制方法、装置、空调系统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79024A (zh) * 2005-12-09 2007-06-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4748234A (zh) * 2015-03-30 2015-07-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8087978A (zh) * 2018-01-04 2018-05-2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197472U (zh) * 2019-07-04 2020-03-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79024A (zh) * 2005-12-09 2007-06-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4748234A (zh) * 2015-03-30 2015-07-0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08087978A (zh) * 2018-01-04 2018-05-2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197472U (zh) * 2019-07-04 2020-03-27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85490A (zh) 2019-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85490B (zh) 空调器
CN106352524B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8800313A (zh) 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方法
CN208238003U (zh) 空调器
CN20793627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9340909A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06662341A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09246250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09442573B (zh)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11023297A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109340908A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112747368A (zh) 空调室内机
WO2023246547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0197472U (zh) 空调器
CN209459054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20856688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72186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5570832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115164280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3019969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CN210921587U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20892028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9165590U (zh)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13639313A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CN208487688U (zh) 厨房空调内机及厨房空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