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41422U - 一种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41422U
CN206841422U CN201720582033.0U CN201720582033U CN206841422U CN 206841422 U CN206841422 U CN 206841422U CN 201720582033 U CN201720582033 U CN 201720582033U CN 206841422 U CN206841422 U CN 2068414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section
turned back
track
cable archite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8203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朝辉
王华兵
袁晓萍
黄丽
赵强
朱婕
李伶
陈先文
陈荣
王克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8203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414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414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414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所述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包括设置于地下二层的地铁线路及两个道岔,所述地铁线路上设置有第一站台及第二站台,两个所述道岔设置于所述第一站台与所述第二站台之间的线路区间直线段内,且两个所述道岔分别连接于所述地铁线路的左线及右线;所述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还包括位于线路区间内的折返线,所述折返线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道岔连接于所述左线及所述右线,所述折返线在纵向上设置有多段坡。本实用新型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使折返线位于区间内,并且折返线的纵断面具有不同坡度,以满足纵断面上的控制因素,同时满足了车站的折返能力,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一种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相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线路中,全线的客流分布一般不均匀,通常需要根据行车交路的要求,在线路两端终点站或者中间站之间开行折返列车,这些可折返的车站需配置折返线。折返线的形式应能满足折返能力的要求。请参阅图1,目前国内常见的终点站折返形式是岛式站台站后双折返方案,根据《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常见的折返线平面、纵断面布置要求如下:
平面:在车站端部接轨,宜采用9号道岔,其道岔前端、道岔中心至有效站台端部距离不宜小于22米。
纵断面:1.车站站台范围内的线路应设在一个坡道上,坡度宜采用2‰;2.具有夜间停放车辆功能的配线,应布置在面向车挡或者区间的下坡道,隧道内坡度宜为2‰;3.道岔宜设在坡度不大于5‰的坡道上,有困难地段应采用无砟道床、尖轨后端为固定接头的道岔,可设在坡度不大于10‰的坡道上。
然而,目前轨道交通网络日趋复杂,地铁线路间及地铁线路与市政通道间相互影响逐渐增大;城区既有道路狭窄,周边建筑物密集,高楼林立,地铁线路的平、纵断面设置条件困难,随之造成折返线的设置条件较差,如图2所示。图2显示了3条地铁线路与2条市政隧道的立交节点,其中地下一层设置有隧道1与线路1合建通道,地下二层设置有线路2(近期线路终点站)和换乘大厅,地下三层是线路2(延伸线)及隧道2,地下四层设置有线路3。线路2的近期终点站为既有车站,前期设计过程中该近期终点站仅具备站前单渡线折返条件,运营后期该站客流量巨大,站前单渡线无法满足折返能力,而线路2的延伸线目前处于设计阶段,要求在不影响线路2近期已通车线路运营的条件下,增设近期终点站站后折返线。线路2的近期终点站位于地下二层,远期继续向东延伸,延伸线路受到隧道1和线路1的高程限制,出站后线路大坡度下降;线路2延伸线由路中偏向道路南侧,其和隧道2先是同层并行,继而上下归并至延伸线起点站,该延伸线起点站位于隧道2上方,线路2延伸线和隧道2区间同层位于道路红线内,线路2延伸线减小线间距,避免影响道路红线外的高层建筑。由于线路2延伸后的线路平面、纵断面复杂,车站端部平面为曲线且纵断面坡度较大,不能达到常规站后折返线的设置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其针对车站端部平面为曲线且纵断面坡度受控的情况,对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进行了设计。所述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将折返线设置于线路区间内,不同位置处的折返线的纵断面的坡度不同,使得所述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满足纵断面上的控制因素,适用于复杂条件下的折返线布置方式,解决了车站端部平面为曲线且纵断面坡度受控情况下的折返线设置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其包括设置于地下二层的地铁线路及两个道岔,所述地铁线路上设置有第一站台及第二站台,所述第一站台端部平面为曲线,且所述第一站台端部的纵断面坡度受控,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道岔设置于所述第一站台与所述第二站台之间的线路区间直线段内,且两个所述道岔分别连接于所述地铁线路的左线及右线;
所述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还包括位于线路区间内的折返线,所述折返线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道岔连接于所述左线及所述右线,所述折返线在纵向上设置有多段坡。
进一步的,所述折返线在纵向上设置有3段坡来实现折返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道岔设置于坡度为6‰的坡道上。
进一步的,所述左线及所述右线在纵断面上具有高度差。
进一步的,所述地铁线路的最小线间距为10.4米。
进一步的,所述道岔岔心到有效站台端部的距离为807.6米。
进一步的,所述右线自所述第一站台出站后,先以20.5‰的坡度下降,继而上升,所述右线上升后别设置有6‰和9.2‰的坡度。
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折返线位于线路区间内,且折返线在纵向上设置有多段坡而使得折返线的纵断面具有不同的坡度,满足纵断面上的控制因素的同时,也满足了车站的折返能力,解决了车站端部平面为曲线、且纵断面坡度受控而不能达到常规站后折返线的设置要求的问题;
(2)所述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突破了常规折返线的平、纵断面的线型,特别适用于复杂条件下的折返线布置方式,使车站具备折返条件;
(3)所述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成本较低,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附图说明
图1是常规条件下站后双折返线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是3条地铁线路与2条市政隧道的立交节点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的使用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涉及的线路2的右线纵断面布置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涉及的线路2的左线纵断面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3、图4及图5,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针对车站端部平面为曲线、断面坡度受控的情况,将折返线设置于线路区间内,且折返线的纵断面具有不同坡度,以满足纵断面上的控制因素,适用于复杂条件下的折返线布置方式。
所述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包括线路2延伸线(简称地铁线路)、两个道岔及折返线,所述线路2延伸线上设置有线路2近期终点站(简称第一站台)及线路2延伸线起点站(简称第二站台),所述线路2延伸线由所述第一站台出站后继续向东延伸。所述第一站台端部平面为曲线,且所述第一站台端部的纵断面坡度较大而受控。两个道岔位于所述线路2延伸线的线路区间的直线段内,且两个所述道岔分别连接于所述线路2延伸线的左线及右线。
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道岔均位于所述左线及所述右线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站台及所述第二站台之间。所述折返线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道岔连接于所述左线及所述右线;所述折返线的纵断面具有不同坡度;所述道岔岔心到有效站台端部的距离约为807.6米。
所述线路2延伸线的最小线间距约为10.4米,本实施方式为了满足限界要求,所述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采用单条折返线。所述线路2延伸线的纵断面受到隧道1和线路1的高程限制,其出站后的坡度下降。
所述道岔设置于坡度为6‰的纵坡上;为了保证所述道岔处于坡度为6‰的纵坡上且不受竖曲线影响,所述线路2延伸线的左、右线在纵断面上设置有高度差,所述折返线在纵向上设置有多段坡来实现折返功能。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折返线在纵向上设置有3段坡来实现折返功能。
所述线路2延伸线的右线由所述第一站台出站后,先以20.5‰的坡度下降绕避隧道1和线路1,继而上升后和隧道2并归至所述第二站台。所述右线上升后分别设置有6‰和9.2‰的坡度。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折返线位于面向车档的上坡道。
工作时,车辆由线路2的右线向东行进入所述第一站台并进行下客作业后;车辆继续沿线路区间行驶,继而通过连接于所述右线的所述道岔进入所述折返线进行掉头作业,实现了区间折返;继而通过连接于所述左线的所述道岔驶入左线区间,当进入所述第一站台后,载客后沿左线向西行进。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其折返线位于线路区间内,且折返线在纵向上设置有多段坡而使得折返线的纵断面具有不同的坡度,满足纵断面上的控制因素的同时,也满足了车站的折返能力,解决了车站端部平面为曲线、且纵断面坡度受控而不能达到常规站后折返线的设置要求的问题。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其包括设置于地下二层的地铁线路及两个道岔,所述地铁线路上设置有第一站台及第二站台,所述第一站台端部平面为曲线,且所述第一站台端部的纵断面坡度受控,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道岔设置于所述第一站台与所述第二站台之间的线路区间直线段内,且两个所述道岔分别连接于所述地铁线路的左线及右线;
所述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还包括位于线路区间内的折返线,所述折返线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道岔连接于所述左线及所述右线,所述折返线在纵向上设置有多段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返线在纵向上设置有3段坡来实现折返功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道岔设置于坡度为6‰的坡道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线及所述右线在纵断面上具有高度差。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铁线路的最小线间距为10.4米。
6.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道岔岔心到有效站台端部的距离为807.6米。
7.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线自所述第一站台出站后,先以20.5‰的坡度下降,继而上升,所述右线上升后别设置有6‰和9.2‰的坡度。
CN201720582033.0U 2017-05-24 2017-05-24 一种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 Active CN2068414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82033.0U CN206841422U (zh) 2017-05-24 2017-05-24 一种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82033.0U CN206841422U (zh) 2017-05-24 2017-05-24 一种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41422U true CN206841422U (zh) 2018-01-05

Family

ID=60796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82033.0U Active CN206841422U (zh) 2017-05-24 2017-05-24 一种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4142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39936A (zh) * 2017-05-24 2017-09-08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39936A (zh) * 2017-05-24 2017-09-08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91423B (zh) 一种预留支线条件的轨道线路结构
CN102529980A (zh) 集约化有轨列车停车场结构
CN107901918A (zh)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线路联络结构
CN107585166A (zh) 一种轨道交通折返线布置结构
CN206841422U (zh) 一种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
CN107139936A (zh) 一种采用区间折返的轨道交通折返线结构
CN102518014A (zh) 一种基于交通潮汐流特性的道路结构
CN103088734B (zh) 城市主干道立体运输系统
CN107054380A (zh)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出入线及其布置方法
CN108639066B (zh) 一种轨道交通的半曲线侧式站台及轨道结构
CN110550051A (zh) 一种预留远期拆分条件的轨道线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8589566B (zh) 一种带单渡线的地下侧式车站线路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7364447A (zh) 一种轨道交通停车场咽喉区布置结构
CN107244323A (zh)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出入线区间站接轨布置结构
CN204296710U (zh) 一种标准化桥梁式高架车站
CN202574213U (zh) 集约化有轨列车停车场结构
CN103195276A (zh) 横跨行车道路上空兼顾人行天桥功能的立体车库
CN108749821A (zh) 一种有轨电车地下车站
CN102966034B (zh) 时速350km客专双线挖方桥台
CN111497873A (zh) 可减少工程预留规模的主线、支线接轨构造及含其的车站
CN105270416A (zh) 交通用管道网络及管道交通系统
CN208473382U (zh) 一种现代有轨电车双层车辆段结构
CN110106797B (zh) 一种站内两线出入段线可转换的地铁车站及转换方法
CN210195755U (zh) 基于盾构法的地铁、地下道路合建车站
CN209700641U (zh) 一种侧挂式高架轨道交通道岔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