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89812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89812U
CN206789812U CN201720631982.3U CN201720631982U CN206789812U CN 206789812 U CN206789812 U CN 206789812U CN 201720631982 U CN201720631982 U CN 201720631982U CN 206789812 U CN206789812 U CN 2067898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connector
terminal
shielding
terminal module
card buck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3198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云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Interconnect Shanghai Co Ltd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oshi Conne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3198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89812U/zh
Priority to TW106214219U priority patent/TWM5542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898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898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上端子模组;一下端子模组;一屏蔽扣持件,其包括一主体、两个弹性卡扣臂及两个接地焊脚,每一弹性卡扣臂的末端向内突伸出一卡钩,中部向外突伸出一接地突起;一绝缘座体,其具有前后贯通的一对接腔,该上端子模组、屏蔽扣持件以及该下端子模组的组合体由后往前地插入固定在该对接腔内;以及一屏蔽外壳,其具有前后贯通的一收容腔,该绝缘座体由后往前地插入固定在该收容腔;其中,该屏蔽扣持件的两个弹性卡扣臂可以被弹性地向外张开,该两接地突起是用于对应压接并电性导通该屏蔽外壳。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能够有效地提高接地的可靠性且便于装配。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便于装配且接地可靠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CN201420584330.5揭露了一种插头连接器的简化结构,其包括有主体屏蔽壳、绝缘主体、上排端子、上端子埠、锁扣屏蔽隔板、下排端子及下端子埠。其中,该上排端子一体成型于上端子埠内形成上排端子模组。该下排端子一体成型于下端子埠内形成下排端子模组。该绝缘主体内形成有前后端开口的容置腔。前述上排端子模组和下排端子模组上下叠置并一同安装于容置腔内。该上排端子的各接触部向下凸设,该下排端子的各接触部向上凸设,自绝缘主体前端开口朝向上、下排端子的接触部之间位置形成与母座适配的正反插接腔。前述上、下排端子的各焊接部连接于电路板上。该锁扣屏蔽隔板设置于上、下排端子之间。该锁扣屏蔽隔板包括有用于对上、下排端子间起隔离信号作用的隔板部和用于与母座凹位相锁扣的锁扣勾部。该锁扣勾部自隔板部前端两侧位置分别向前延伸设置。该隔板部两侧缘分别凸设有第一凸部,且该第一凸部分别凸露于绝缘主体的两侧。该主体屏蔽壳包覆于绝缘主体外。前述隔板部的第一凸部抵触导通于主体屏蔽壳的内侧壁上,该主体屏蔽壳焊接于前述电路板上。这种锁扣屏蔽隔板的第一凸部设置在该隔板部的两侧,依靠紧配合来与该主体屏蔽壳保持接触导通,这种接触结构受两者公差配合的影响较大,过紧则该锁扣屏蔽隔板难以插入,过松则接触容易松动失效。可见,这种锁扣屏蔽隔板与主体屏蔽壳的配合结构,容易受工艺误差的作用而影响到电连接器接地的可靠性,实有必要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种电连接器,能够有效地提高接地的可靠性且便于装配。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一上端子模组,其包括一上绝缘件和设置在该上绝缘件上的若干导电端子;
一下端子模组,与该上端子模组叠置在一起,其包括一下绝缘件和设置在该下绝缘件上的若干导电端子;
一屏蔽扣持件,其夹设在该上端子模组与该下端子模组之间,其包括一主体、由该主体的两侧分别向前延伸出的两个弹性卡扣臂以及由该主体向后延伸出的两个接地焊脚;其中,每一弹性卡扣臂的末端向内突伸出一卡钩,每一弹性卡扣臂的中部向外突伸出一接地突起;
一绝缘座体,其具有前后贯通的一对接腔,该上端子模组、屏蔽扣持件以及该下端子模组的组合体由后往前地插入固定在该对接腔内;以及
一屏蔽外壳,其具有前后贯通的一收容腔,该绝缘座体由后往前地插入固定在该收容腔;
其中,该屏蔽扣持件的两个弹性卡扣臂可以被弹性地向外张开,该两接地突起是用于对应压接并电性导通该屏蔽外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通过在弹性卡扣臂的外侧向外突伸出一接地突起,在与另一对接连接器对接时,由于弹性卡扣臂被向外张开,从而使该接地突起紧密地压接并电性导通于该屏蔽外壳,再利用屏蔽扣持件的接地焊脚焊接到电路板上的电性地实现接地,能够有效地提高接地的可靠性;并且,由于接地突起是设置在该弹性扣持臂的外侧,其在装配时可以向内弹性移动,因而不会对该屏蔽外壳的装配过程造成妨碍,能够便于装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电路板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图。
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面图。
图4是图2中B-B向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在图5基础上进一步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在图6基础上进一步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在图7基础上进一步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在图8基础上进一步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在图9基础上进一步的分解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电连接器 20电路板 1上端子模组 2下端子模组 3屏蔽扣持件 4绝缘座体 5、6绝缘片 7屏蔽外壳 11上绝缘件 14第一扣持部 17第二扣持部12导电端子 121接地端子 123电源端子 125通信端子 21下绝缘件 214第一扣持部 217第二扣持部 22导电端子 221接地端子 223电源端子 225通信端子 31主体 312定位孔 32弹性扣持臂 33卡钩 34接地突起 341接触平面 35接地焊脚 36凹槽 37凹陷 41上扣持部 42下扣持部 43活动槽 45、46安装槽 48端子收容槽 49对接腔 71上扣持部 72下扣持部 79收容腔。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本实用新型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大电流传输(8A)应用的电连接器10,该电连接器10通过减少在USB type-C标准的电连接器插头中的两对高速信号端子来腾出空间,提升大电流输送能力。该电连接器10较佳以表面焊接的安装方式装设在该电路板20上。
参见图2至图10,该电连接器10包括:一上端子模组1,与该上端子模组1叠置在一起的一下端子模组2,夹持在该上端子模组1与该下端子模组2之间的一屏蔽扣持件3,套设在该上端子模组1和该下端子模组2外周的一绝缘座体4,分别贴设在该绝缘座体4的上下两侧的两个绝缘片5、6,以及套设在该绝缘座体4外周的一屏蔽外壳7。
该上端子模组1包括一上绝缘件11和采用插件成型的工艺与该上绝缘件11结合在一起的若干导电端子12。该上绝缘件11上形成有与该绝缘座体4配合的第一扣持部14(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是扣持突起)和与该屏蔽外壳7相配合的第二扣持部17(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是两个扣持孔)。
结合参见图9和图10,这些导电端子12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接地端子121,紧邻这两个接地端子121的两个电源端子123,以及位于这两个电源端子123之间的两个通信端子125。每一导电端子12包括位于前端的一对接部、位于后端的一焊接部以及连接于对接部及焊接部之间的一固定部。
每个接地端子121和每个电源端子123的固定部和焊接部进行了加宽来减少阻抗,从而能够提升大电流输送能力。每个接地端子121和每个电源端子123的焊接部是分别向后延伸出的两个焊接脚,从而可以保持USB type-C标准中的10个Pin脚的设计,便于与常规焊垫设计的电路板20对应焊接在一起,且有利于大电流应用。
与该上端子模组1相类似,该下端子模组2包括下绝缘件21和采用插件成型的工艺与该下绝缘件21结合在一起的若干导电端子22。该下绝缘件21上形成有与该绝缘座体4相配合的第一扣持部24(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是扣持突起)和与该屏蔽外壳7相配合的第二扣持部27(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是两个扣持孔)。
结合参见图9和图10,这些导电端子22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接地端子221,紧邻这两个接地端子221的两个电源端子223,以及位于这两个电源端子223之间的四个通信端子225。
每个接地端子221和每个电源端子223的固定部和焊接部进行了加宽来减少阻抗,从而能够提升大电流输送能力。每个接地端子221和每个电源端子223分别向后延伸出两个焊接脚,从而保持USB type-C标准中的12个Pin脚的设计,便于与常规焊垫设计的电路板20对应焊接在一起,且有利于大电流应用。
参见图4、图9和图10,该屏蔽扣持件3是由一金属片材制成,其包括一主体31,由该主体31的后端两侧向后延伸出的两个接地焊脚35,以及由该主体31的两侧向前延伸出的两个弹性卡扣臂32。其中,每个弹性卡扣臂32的末端向内突伸出一卡钩33,该两弹性卡扣臂32可以弹性活动地向外张开或向内收拢,从而可以弹性扣持于另一对接连接器的舌板两侧(图未示)。每个弹性卡扣臂32的中部靠后位置处向外突伸出一接地突起34。在本实施例中,该弹性卡扣臂32是由该主体31的两侧向前向外倾斜地伸出,该接地突起34的外侧形成有一设定的接触平面341,用于与该屏蔽外壳7实现较大面积的接触。这种结构有利于该接地突起34与该屏蔽外壳7可靠地接触并电性导通。
另外,该主体31上设有两定位孔312,该上端子模组1与该下端子模组2穿插定位于该两定位孔312。该主体31在与该弹性卡扣臂32的连接处形成有向后凹陷的一凹槽36,有利于增加该弹性卡扣臂32的长度,提升弹性。该接地突起34与该弹性卡扣臂32的连接处的后侧形成有一凹陷37,有利于将该接地突起34的后端加工成圆弧过渡,从而有利于该屏蔽扣持件3与该屏蔽外壳7的插接。
值得一提的是,该电连接器10在与另一对接连接器(图未示)对接时,两个弹性卡扣臂32将会被向外张开,因此该接地突起34依靠其接触平面341,将能够以较大面积的面接触的形式,紧密地压接到该屏蔽外壳7的内侧表面,从而与该屏蔽外壳7良好地电性导通,与此同时使卡钩33与对接连接器结合得更为牢靠。另外,通过两个接地焊脚35以表面焊接的方式焊接到电路板20上的电性地,可以使该屏蔽外壳7经由该屏蔽扣持件3实现接地,有利于减少电磁泄漏,并提高高频性能。
该绝缘座体4是一体注塑而成的,其具有前后贯通的一对接腔49。该绝缘座体4的前端定义了该电连接器10的插口的形状。该绝缘座体4的后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一上扣持部41(本较佳实施例是扣持孔)和一下扣持部42(本较佳实施例是扣持孔)。该绝缘座体4的两侧分别设有与该对接腔49连通的活动槽43。该绝缘座体4的中部的上下两侧还分别设有若干上下贯通的端子收容槽48。该绝缘座体4的中部在这些端子收容槽48的外侧还形成有安装槽45、46。
在将该上端子模组1、该屏蔽扣持件3以及该下端子模组2的组合体从后往前地插置到该对接腔49到位时,该上扣持部41与该上端子模组1上的第一扣持部14对应卡扣结合到一起,该下扣持部42与该下端子模组2上的第一扣持部24对应卡扣结合到一起,从而能够实现该组合体与该绝缘座体4的固定结合。这时,导电端子12、22的对接部对应位于端子收容槽48中。该屏蔽扣持件3的两个弹性扣持臂32对应外露于两个活动槽43。值得一提的是,该活动槽43的结构,允许该弹性扣持臂32的大体(包括接地突起34在内)向外露出,有利于支持该弹性扣持臂32具有较大的弹性变形。
两个绝缘片5、6对应贴设在该绝缘座体4的上下两侧的安装槽45、46上,用于遮挡在端子收容槽48的外侧,从而在收容于端子收容槽48内的导电端子12、22的对接部与该屏蔽外壳7之间提供绝缘,以免导电端子12、22的对接部与该屏蔽外壳7出现不必要的短接。
该屏蔽外壳7具有前后贯通的一收容腔79。该屏蔽外壳7的后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一上扣持部71(本较佳实施例是两个扣持凸起)和一下扣持部72(本较佳实施例是两个扣持凸起)。在将该上端子模组1、该屏蔽扣持件3、该下端子模组2以及该绝缘座体4的组合体从后往前地插置到该收容腔79到位时,该上扣持部71与该上端子模组1上的第二扣持部17对应卡扣结合到一起,该下扣持部72与该下端子模组2上的第二扣持部27对应卡扣结合到一起,从而能够实现该组合体与该屏蔽外壳7的固定结合。
参见图4,本较佳实施例在自由状态下(即该电连接器10的对接腔49中尚未插入另一对接连接器,即两个弹性扣持臂32未受外力作用时),该屏蔽扣持件3的两个接地突起34的接触平面341已经对应贴合于屏蔽外壳7的内侧表面,本较佳实施例较佳通过使该两弹性扣持臂32装设到屏蔽外壳7时具有一预设的向外扩张力,从而使两个接地突起34与屏蔽外壳7紧密贴合在一起,得到更好的接地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图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接触平面341与屏蔽外壳7的内侧表面在自由状态下也可以是不贴合在一起的,换言之,在自由状态下接地突起34与屏蔽外壳7可以具有微小的间隙,或者只是轻轻地接触;只有在与另一对接连接器插接后,由于弹性扣持臂32被向外张开,该两接地突起34与该屏蔽外壳7才紧密地贴接在一起达成接地。另外,该屏蔽扣持件3上的两个接地突起34由于是设置在该弹性扣持臂32的外侧,其在装配时可以伴随该弹性扣持臂32向内弹性移动,因而不会对该屏蔽外壳7的装配过程造成妨碍,有利于该屏蔽外壳7的安装。
该电连接器10的制作装配过程包括如下步骤:对导电端子12采用插件成型的工艺得到该上端子模组1,对导电端子22采用插件成型的工艺得到该下端子模组2;将该上端子模组1和该下端子模组2对应叠置到一起,并将该屏蔽扣持件3夹设其中;将该上端子模组1和该下端子模组2由后往前地插置到该绝缘座体4内;最后,将结合体由后往前地插置到该屏蔽外壳7内并结合成一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通过在弹性卡扣臂32的外侧向外突伸出一接地突起34,在与另一对接连接器对接时,由于弹性卡扣臂32被向外张开,从而使该接地突起34紧密地压接并电性导通于该屏蔽外壳7,再利用屏蔽扣持件3的接地焊脚35焊接到电路板20上的电性地实现接地,能够有效地提高接地的可靠性;并且,由于该两接地突起34是设置在该弹性扣持臂32的外侧,其在装配时可以向内弹性移动,因而不会对该屏蔽外壳7的装配过程造成妨碍,能够便于装配。
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构思和精神,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相应的变通或修改,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上端子模组,其包括一上绝缘件和设置在该上绝缘件上的若干导电端子;
一下端子模组,与该上端子模组叠置在一起,其包括一下绝缘件和设置在该下绝缘件上的若干导电端子;
一屏蔽扣持件,其夹设在该上端子模组与该下端子模组之间,其包括一主体、由该主体的两侧分别向前延伸出的两个弹性卡扣臂以及由该主体向后延伸出的两个接地焊脚;其中,每一弹性卡扣臂的末端向内突伸出一卡钩,每一弹性卡扣臂的中部向外突伸出一接地突起;
一绝缘座体,其具有前后贯通的一对接腔,该上端子模组、屏蔽扣持件以及该下端子模组的组合体由后往前地插入固定在该对接腔内;以及
一屏蔽外壳,其具有前后贯通的一收容腔,该绝缘座体由后往前地插入固定在该收容腔;
其中,该屏蔽扣持件的两个弹性卡扣臂可以被弹性地向外张开,该两接地突起是用于对应压接并电性导通该屏蔽外壳。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接地突起的外侧形成有一设定的接触平面,用于与该屏蔽外壳实现较大面积的接触。
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屏蔽扣持件由一金属片材制成,该两弹性卡扣臂分别由该主体的两侧向前向外倾斜地延伸出。
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卡扣臂与该主体的连接处形成有向后凹陷的一凹槽,用于增加该弹性卡扣臂的长度。
5.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屏蔽扣持件的主体上设有两定位孔,该上端子模组与该下端子模组穿插定位于该两定位孔。
6.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的两侧分别设有活动槽,允许该弹性扣持臂的两接地突起从该活动槽向外露出。
7.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在尚未与另一对接连接器对应插接时,该屏蔽扣持件的两弹性扣持臂具有一预设的向外扩张力,从而可以使该两接地突起与该屏蔽外壳紧密贴合在一起。
8.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的上下两侧还分别设有若干上下贯通的端子收容槽;该电连接器还包括贴置在该绝缘座体的端子收容槽的外表面的两个绝缘片,用于防止收容在该端子收容槽内的导电端子与该屏蔽外壳发生不必要的短接。
9.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座体的后端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一上扣持部和一下扣持部,用于对应卡扣连接该上绝缘件和该下绝缘件;该屏蔽外壳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一上扣持部和一下扣持部,用于对应卡扣连接该上绝缘件和该下绝缘件。
10.依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前端的一对接部、位于后端的一焊接部以及连接于对接部及焊接部之间的一固定部;所述导电端子中包括多个接地端子和多个电源端子,其中,每一接地端子和每一电源端子具有加宽的固定部,并且每一接地端子和每一电源端子分别向后延伸出两个焊接脚。
CN201720631982.3U 2017-06-02 2017-06-02 电连接器 Active CN2067898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31982.3U CN206789812U (zh) 2017-06-02 2017-06-02 电连接器
TW106214219U TWM554235U (zh) 2017-06-02 2017-09-25 電連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31982.3U CN206789812U (zh) 2017-06-02 2017-06-02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89812U true CN206789812U (zh) 2017-12-22

Family

ID=60713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31982.3U Active CN206789812U (zh) 2017-06-02 2017-06-02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89812U (zh)
TW (1) TWM55423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43642A (ja) 2021-03-18 2022-10-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54235U (zh) 2018-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52618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4092059B (zh)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TWI573351B (zh)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 cable connector having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EP0907989B1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739908B (zh) 電連接器
CN105655787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7069309B (zh) 防水正反插电连接器
CN107437681B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03800319U (zh) 改良的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JP3194975U (ja) 高密度矩形相互接続
CN104733923B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7465058A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109378613B (zh) 插头连接器
CN103579835A (zh) 电连接器
TWM500383U (zh) 電連接器及具有該電連接器的線纜連接器
TW201539882A (zh) 插座連接器及移動設備
CN105958261B (zh) 通配型usb连接器组件
CN206834389U (zh) Type C型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06654648B (zh) 结构稳定的USB Type-C插座连接器
CN110459920B (zh) 差分接触模块及差分连接器、差分对屏蔽结构
CN206789812U (zh) 电连接器
TW201535890A (zh) 插座連接器
CN109378608B (zh) 插座连接器
CN105896149B (zh) 通配型usb插座、usb插头及其连接器组件
US7572151B2 (en) Plug connector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