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04545U - 便携压喷机 - Google Patents

便携压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04545U
CN206704545U CN201720497907.2U CN201720497907U CN206704545U CN 206704545 U CN206704545 U CN 206704545U CN 201720497907 U CN201720497907 U CN 201720497907U CN 206704545 U CN206704545 U CN 2067045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ight
wing
suspension
cylinder
ball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9790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曙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049790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045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045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045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压喷机,包括穿扣系统、悬挂系统、飞行器系统,所述穿扣系统和飞行器系统分别连接悬挂系统。所述穿扣系统可以与悬挂系统分离,所述穿扣系统设有二种以上救生设备,所述悬挂系统设置有平衡感应器和重心调节器,可以调整主翼并带动飞行动力总成与便携压喷机各部件形成不同夹角,满足直升飞行和固定翼飞行转换的需要,实现不同人员、不同装备加载后的平稳飞行。飞行器系统包括飞行动力总成,所述飞行动力总成设有首、尾十字翼,控制飞行方向;飞行动力总成设有可伸缩的补偿导向翼,可控制直升飞行和固定翼飞行的飞行姿态,满足固定翼飞行的升力需要。本实用新型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能实现各种飞行功能,完成各项飞行任务。

Description

便携压喷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特别是一种可直升飞行与固定翼飞行交替飞行的便携压喷机。
背景技术
公共事务领域: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恶劣天气、险峻地带实施救援、物质补给、科学考察、地质勘探等作业需要一种无需机场、简捷灵活、空地自由、辐射广大的飞行器,以帮助人们迅速、便捷完成各项作业;
军警领域:在边海防巡逻、远距离空地海集结、展开、侦查、搜索、速攻速撤、支援、补给、拦截、警戒、截逃、追踪、监视、各种地形与高层建筑的反恐等需要一种经济便捷、机动灵活,且可从空中、地面、岛屿、舰船起飞并可持续飞行的飞行器,以帮助军警人员迅速有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交通及运动领域:在低空、超低空航线需要一款能方便起降,方便人们出行的飞行器,以改善交通环境,增加空中运动的乐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一种可直升飞行与固定翼飞行交替飞行的便携压喷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便携压喷机,包括救援系统、悬挂系统、飞行器系统,其中:所述救援系和飞行器系统分别连接悬挂系统;
所述救援系统包括穿扣总成、救援背包总成,所述穿扣总成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气囊马甲、膝腿套和工作靴,所述气囊马甲上设置有紧固带和气囊开关,所述膝腿套上设置有带电极的插座,所述工作靴上设置有足感器,所述救援背包总成包括背包架、背包、轨道连接部件、紧固带销和连接脱离销,所述穿扣总成和救援背包总成通过紧固带和紧固带销的配合连接,所述背包内设置有伞仓、电源仓、通讯仓和氧气仓;
所述飞行器系统包括主翼、补偿导向翼、前起落架、飞行动力总成、油箱、液压泵、电池和连接总成,所述主翼为空心结构,所述补偿导向翼嵌入所述主翼内并且可以伸缩,所述连接总成包括轨道梁、旋动轴、机翼架连杆、联动器,所述旋动轴轴连于轨道梁,所述机翼架连杆靠近联动器位置设有轴动装置,机翼架连杆一端固定连接旋动轴,另一端嵌入联动器套筒内,所述主翼与机翼架连杆、旋动轴连接并可以围绕旋动轴旋动,所述主翼和飞行动力总成通过连接桥连接,所述油箱与轨道梁连接,油箱设置有镂空部分供安装主翼、连接总成及悬挂系统中的绞带机,并使主翼、连接总成及悬挂系统中的绞带机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所述联动器与悬挂系统中的重心调节器的垂直顶头连接,所述轨道梁与悬挂系统中飞行器轨道连接凹槽相连,所述液压泵、电池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油箱上。
所述悬挂系统包括重心调节器、并排间隔设置的二个多轨梁,所述二个多轨梁通过横梁部件连接,所述多轨梁上设置有连接穿扣总成的轨道凸头,连接飞行器系统的飞行器轨道连接凹槽以及供重心调节器移动的轨道凹槽,所述悬挂系统还设置有平衡传感器、绞带机和后起落架,还包括连接在多轨梁上的飞行电控仓、装备电控仓,所述平衡传感器设置在横梁部件内,所述二个多轨梁上分别设置飞行操控台和装备操控台,所述绞带机上设置有膝套吊带,膝套吊带内部设有电缆,一端连接绞带机,另一端可活动连接穿扣总成中膝腿套上的带电极的插座,所述绞带机固定在横梁部件下部,所述后起落架嵌套在绞带机内,所述重心调节器的水平顶头连接在横梁部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囊马甲的两肩处分别设置有脱离拉环和救生拉环,所述脱离拉环控制救援系统与悬挂系统的分离,所述救生拉环控制背包的打开,使预先设置在背包内的救生装置启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飞行动力总成包括依次连接的首十字翼、首球套、发动机仓、尾球套和尾十字翼,所述首球套和尾球套各包括一套相对应的活动磁极和固定磁极,所述活动磁极连接所述首十字翼或尾十字翼,所述固定磁极连接所述发动机仓的两端,还包括控制活动磁极和固定磁极相对位置的磁极制动装置,以及供首球套、尾球套复位的首球套防扭胶套、尾球套防扭胶套,所述发动机仓内设置有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所述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包括作为发动机转子的第二增压筒,所述第二增压筒内设置涡扇,所述首十字翼、首球套、第二增压筒、尾球套、尾十字翼形成一个中空气体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发动机仓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增压筒开口两端的第一增压筒和喷气筒,所述第一增压筒和喷气筒之间、第二增压筒与喷气筒之间设置有传动比不同的变速器,所述第二增压筒带动第一增压筒和喷气筒旋转,所述第一增压筒和喷气筒内各设置一个涡扇,所述第一增压筒、第二增压筒、喷气筒整体为内径顺序减小的锥柱形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飞行操控台和装备操控台分别通过一根操作杆连接多轨梁,所述每根操作杆均通过摇杆和副锁齿器连接飞行操控台或装备操控台,另一端通过主锁齿器轴连接于多轨梁,主锁齿器内设置有扭力弹簧,具有将操作杆拉至多轨梁斜后方的趋势,所述飞行操控台和装备操控台内各设置有锁齿器板机,可控制主锁齿器、副锁齿器的开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悬挂系统中的飞行操控台和装备操控台均为半椭球形,设有握把对应飞行员左右手,设有带电传按钮组的L型扇形面板,对应飞行员的左右拇指,为飞行员提供飞行及使用装备的各项操作,锁齿器板机对应飞行员的左右食指,飞行操控台内前部设有二档起落架扳机,对应食指及中指间,为收放起落架发出指令,其握把作为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的油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包括输出管轴、飞轮体、主机体、压气式高压气装置、活塞内旋控制器、机械控制飞轮、机械控制定子、燃油泵、润油泵、冷却泵、发电启动机、J型齿轮、排气管、输出轴和外壳、连接桥,所述飞轮体固定在输出管轴上,主机体套设在飞轮体上,且主机体与飞轮体在连接处均设置有拱门气道,所述压气式高压气装置设置在主机体和飞轮体的一侧,所述活塞内旋控制器设置在主机体和飞轮体的另一侧,所述机械控制飞轮设置在活塞内旋控制器和机械控制定子之间,其凸轮对应于主机体上的活塞内旋控制器,所述机械控制定子设置在机械控制飞轮和J型齿轮之间,并且是发电起动机的外壳,其凸轮对应于飞轮体上的活塞内旋控制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高压气装置包括压气筒、压气活塞、压气凸轮、圆柱轨、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压气凸轮上设置有轨道槽,所述压气活塞通过三角滑轮与轨道槽连接,所述压气凸轮旋转时,带动所述压气活塞在压气筒往复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救援系统至少有两套。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能实现各种飞行功能,完成各项飞行任务;可实现单人或多人飞行,亦可进行单边装备的作业;飞行安全保障功能齐全,能及时分离人机,释放救援器材,保障飞行员安全;飞行涡扇内置,可在狭小空间安全作业,亦可实现近距离空中安全加油;加装各种装备后,可在空中或地面辅助人们完成各项作业,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大型装备资源及人力资源;本发明拓展功能多样,应用领域广泛,可进行高低搭配、大小搭配、远近搭配、续航等等。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直升状态)。
图3是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滑翔状态)。
图4是实施例的救援系统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的飞行器系统分解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的悬挂系统分解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的动力总成分解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的动力总成剖面图。
图9是实施例中悬挂系统与连接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的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分解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的高压气装置剖切示意图。
图12是实施例的高压气装置剖切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的飞行电控仓或装备电控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的B-B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设置或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
如图1、2、3所示,一种便携压喷机,包括救援系统1、悬挂系统2、飞行器系统3,其中:所述救援系统1和飞行器系统3分别连接悬挂系统2;
如图4所示,所述救援系统1包括穿扣总成11、救援背包总成12,所述穿扣总成11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气囊马甲112、膝腿套113和工作靴114,所述气囊马甲112上设置有紧固带116和气囊开关117,所述膝腿套113上设置有带电极的插座,所述工作靴114上设置有足感器115,所述救援背包总成12包括背包架121、背包122、轨道连接部件123、紧固带销124和连接脱离销125,所述穿扣总成11和救援背包总成12通过紧固带116和紧固带销124的配合连接,所述背包112内设置有伞仓、电源仓、通讯仓和氧气仓;
如图5、6、7所示,所述飞行器系统3包括主翼31、补偿导向翼32、前起落架33、飞行动力总成34、油箱35、液压泵36、电池和连接总成,所述主翼31为空心结构,所述补偿导向翼32嵌入所述主翼31内并且可以伸缩,所述连接总成包括轨道梁361、旋动轴362、机翼架连杆363、联动器364,所述旋动轴362轴连于轨道梁361,所述机翼架连杆363靠近联动器364位置设有轴动装置,机翼架连杆363一端固定连接旋动轴362,另一端嵌入联动器364套筒内,所述主翼31与机翼架连杆363、旋动轴362连接并可以围绕旋动轴362旋动,所述主翼31和飞行动力总成34通过连接桥365连接,所述油箱35与轨道梁361连接,油箱35设置有镂空部分供安装主翼31、连接总成及悬挂系统2中的绞带机24,并使主翼31、连接总成及悬挂系统2中的绞带机24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所述联动器364与悬挂系统2中的重心调节器23的垂直顶头231连接,所述轨道梁361与悬挂系统2中飞行器轨道连接凹槽367相连,所述液压泵36、电池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油箱35上。
如图6所示,所述悬挂系统2包括重心调节器23、并排间隔设置的二个多轨梁21,所述二个多轨梁21通过横梁部件22连接,所述多轨梁21上设置有连接穿扣总成11的轨道凸头211,连接飞行器系统3的飞行器轨道连接凹槽367以及供重心调节器23移动的轨道凹槽,所述悬挂系统2还设置有平衡传感器、绞带机24和后起落架25,还包括连接在多轨梁21上的飞行电控仓26、装备电控仓27,所述平衡传感器设置在横梁部件22内,所述二个多轨梁21上分别设置飞行操控台28和装备操控台29,所述绞带机24上设置有膝套吊带210,膝套吊带210内部设有电缆,一端连接绞带机24,另一端可活动连接穿扣总成11中膝腿套113上的带电极的插座,所述绞带机24固定在横梁部件22下部,所述后起落架25嵌套在绞带机24内,所述重心调节器23的水平顶头连接在横梁部件22上。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马甲112的两肩处分别设置有脱离拉环1121和救生拉环1122,所述脱离拉环1121控制救援系统1与悬挂系统2的分离,所述救生拉环1122控制背包122的打开,使预先设置在背包内的救生装置启用。
如图8、9所示,所述的飞行动力总成34包括依次连接的首十字翼341、首球套342、发动机仓343、尾球套344和尾十字翼345,所述首球套342和尾球套344各包括一套相对应的活动磁极346和固定磁极347,所述活动磁极346连接所述首十字翼341或尾十字翼345,所述固定磁极347连接所述发动机仓343的两端,还包括控制活动磁极346和固定磁极347相对位置的磁极制动装置,以及供首球套342、尾球套344复位的首球套防扭胶套3421、尾球套防扭胶套3422,所述发动机仓343内设置有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3431,所述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3431包括作为发动机转子的第二增压筒3432,所述第二增压筒3432内设置涡扇,所述首十字翼341、首球套342、第二增压筒3432、尾球套344、尾十字翼345形成一个中空气体通道。
所述的发动机仓343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增压筒3432开口两端的第一增压筒3433和喷气筒3434,所述第一增压筒3433和喷气筒3434之间、第二增压筒3434与喷气筒3434之间设置有传动比不同的第一变速器3435和第二变速器3436,所述第二增压筒3432带动第一增压筒3433和喷气筒3434旋转,所述第一增压筒3433和喷气筒3434内各设置一个涡扇,所述第一增压筒3433、第二增压筒3432、喷气筒3434整体为内径顺序减小的锥柱形通道。
如图6所示,所述的飞行操控台28和装备操控台29分别通过一根操作杆281连接多轨梁21,所述每根操作杆281均通过摇杆和副锁齿器连接飞行操控台28或装备操控台29,另一端通过主锁齿器轴连接于多轨梁21,主锁齿器内设置有扭力弹簧,具有将操作杆281拉至多轨梁21斜后方的趋势,所述飞行操控台28和装备操控台29内各设置有锁齿器板机282,可控制主锁齿器、副锁齿器的开合。
如图13、14所示,所述悬挂系统2中的飞行操控台28和装备操控台29均为半椭球形,设有握把280对应飞行员左右手,设有带电传按钮组283的L型扇形面板284,对应飞行员的左右拇指,为飞行员提供飞行及使用装备的各项操作,锁齿器板机282对应飞行员的左右食指,飞行操控台28内前部设有二档起落架扳机285,对应食指及中指间,为收放起落架发出指令,其握把280作为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3431的油门。
如图10、11、12所示,所述的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3431包括输出管轴a、飞轮体a1、主机体b、压气式高压气装置f、活塞内旋控制器g、机械控制飞轮h、机械控制定子轮凸i、J型齿轮j、燃油泵k、润油泵l、冷却泵m、发电启动机n、输出轴o、锁销组p、排气管q、外壳r、连接桥365,所述压气式高压气装置包括压气筒t、压气活塞u、圆柱轨v、进气磁阀w、防倒流磁阀x、储气室y、高压气磁阀z、三轨压气凸轮c、滚轴式三角滑轮d、三角连杆e,三轨压气凸轮c设有对称轨道;三轨压气凸轮c与输出管轴通过锁销组固定连接,滚轴式三角滑轮d轴连三角连杆e,滚轴式三角滑轮d嵌入三轨压气凸轮c的轨道;压气式高压气装置f中两个圆柱轨v对称固定在压气筒t内,并与压气活塞u上对应的孔洞吻合,压气活塞u其余部分与压气筒t内壁吻合;压气活塞u与三角连杆e固定相连;压气筒t与储气室y固定相连,压气筒t靠近储气室y一端开有两个进气孔、一个压气孔,两个进气孔连接进气磁阀w,压气孔连接防倒流磁阀x;储气室y另一端与主机体b固定相连,其中间开有高压气孔与主机体b上设置的高压进气孔相通,在高压气孔与主机体进气孔之间设有高压气磁阀z;机械控制飞轮h与输出管轴a固定连接,机械控制飞轮上的凸轮i对准主机体b上的活塞内旋控制器g;机械控制定子轮凸i固定连接在发电启动机n外壳上,并对准飞轮体b上的活塞内旋控制器g,发电启动机n的外壳与输出管轴a轴连;发电起动机n定子、J型齿轮通过锁销组与输出管轴a固定连接,J型齿轮的斜齿与输出轴o锥齿相连,平齿与燃油泵k、润油泵l、冷却泵m的驱动齿轮相连;燃油泵k、润油泵l、冷却泵m、排气管q与主机体b、发电起动机n的外壳固定相连;连接桥365与外壳r固定相连,连接桥365上有输出轴孔,输出轴o从孔中穿过,连接桥365内包裹发动机电控系统。
为了使本发明便携压喷机更加易用、可靠,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部分组件结构,更加具体描述如下:
便携式压喷气飞行器,包括救援系统、悬挂系统、飞行器系统。
救援系统包括穿扣总成、救援背包总成。穿扣总成包括头盔、气囊马甲、膝腿套、带有足感器的工作靴、若干紧固带。在气囊马甲右肩处设有脱离拉环,在气囊马甲左肩处设有救生拉环,在膝腿套靠近膝弯上方设有带电极的无棱角插座,插座内设有脱离销,在腰间紧固带正中设有气囊开关。救援背包总成包括背包架、背包。在背包架两侧设有轨道连接凹槽,在轨道连接凹槽底部设有连接脱离销,在背包架前部设有若干紧固带销;在背包内上部格有伞仓,底部格有电源仓、通讯仓、氧气仓。
悬挂系统包括多轨梁、飞行电控仓、装备电控仓、重心调节器、调节器导向轨、平衡传感器、铰带机、膝套吊带、主锁齿器、副锁齿器、操作杆、球形飞行传感器、球形装备传感器、半椭球飞行操控台、半椭球装备操控台,后起落架。在多轨梁内侧设有与救援系统连接的轨道连接凸头,轨道连接凸头底部内设有脱离弹簧;在多轨梁与飞行系统连接面设有飞行器轨道连接凹槽,凹槽底部设有防脱销;在飞行电控舱、装备电控舱内分别设有收集、计算、发出指令的飞行及装备的电算模块,在平衡传感器内设有感应部件及收集、计算、发出指令的电算模块,在半椭球飞行操控台内部设有起落架扳机、锁齿器扳机、油门(把手),在半椭球飞行操控台、半椭球装备操控台把手边缘靠近拇指一端设有L型扇状操控面板,上有操控按钮组;在膝套吊带一端设有带电极的插头,插头内设有锁槽;绞带机旋转轴靠近绞盘处设有导电槽;后起落架为两级液压顶杆。
飞行器系统包括左右轨道梁、旋动轴、机翼架连杆、联动器、主翼、补偿导向翼、补偿翼液压杆、橡胶密封环、前起落架、飞行动力总成、液压泵、电池、油箱;
飞行动力总成包括首十字翼、尾十字翼、首球套、尾球套、首球套制动组、尾球套制动组、首球套防扭胶套、尾球套防扭胶套、进气筒、尾喷管、发动机进气栅、发动机排气栅、进气罩、排气罩、一级涡扇、一级增压筒、一级变速器、二级涡扇、二级增压筒、二级变速器、喷气涡扇、喷气筒、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输出轴、外壳,其中二级增压筒亦为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的输出管轴。首十字翼嵌入进气筒,尾十字翼环连尾喷管;首球套内设有三个球环,球环均过球半径,自上而下分别内接,第一、第三球环内分别设置若干一一对应的电磁块组,第二球环上端边缘设有复位环;尾球套除第二球环下端边缘设有复位环外,其余构造与首球套相同;首球套防扭胶套、尾球套防扭胶套内裹有弹簧,并与复位环固定相连;
飞行动力总成压喷气通道内径总体为锥柱形通道。
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包括拱门气道输出管轴、飞轮体、主机体、压气式高压气装置、活塞内旋控制器、机械控制飞轮、机械控制定子轮凸、J型齿轮、燃油泵、润油泵、冷却泵、发电启动机、输出轴、锁销组、排气管、外壳、连接桥。压气式高压气装置包括三轨压气凸轮、滚轴式三角滑轮、三角连杆、压气筒、压气活塞、圆柱轨、进气磁阀、防倒流磁阀、储气室、高压气磁阀。
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与公开号为CN105041468A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双拱门气道发动机”工作原理类似,但具有如下实质性区别:输出管轴、压气式高压气装置,压气式高压气装置设置在主机体和飞轮体的一侧,活塞内旋控制器均设置在主机体和飞轮体的另一侧,机械控制飞轮设置在活塞内旋控制器和机械控制定子之间,其凸轮对应于主机体上的活塞内旋控制器,所述机械控制定子设置在机械控制飞轮和J型齿轮之间,其凸轮对应于飞轮体上的活塞内旋控制器。
救援系统中的紧固带与背包架各挂带销相连,背包与背包架固定相连,背包架轨道连接凹槽与悬挂系统多轨梁轨道连接凸头连接,并由连接脱离销锁定;
悬挂系统中重心调节器水平液压顶头与多轨梁固定相连,其水平液压管置入调节器导向轨内;调节器导向轨、飞行电控舱、装备电控舱、平衡传感器、铰带机均与多轨梁固定相连;后起落架置于绞带机中孔内,并与绞带机固定;主锁齿器内设有扭动弹簧,轴连于多轨梁外侧;操作杆两端分别连接主、副锁齿器;球感器内球连杆与半椭球操控台固定相连;后起落架置于绞带机中孔内,与绞带机固定相连;膝套吊带另一端与绞带机绞盘固定相连,膝套吊带内裹有导线。
飞行器系统轨道梁凸头与悬挂系统飞行器轨道连接凹槽连接,凹槽底部由防脱销锁定;机翼架连杆一端与主翼固定相连,机翼架连杆与支架通过旋动轴轴连,机翼架连杆另一端与伸缩杆轴连;补偿导向翼套于主翼内,补偿导向翼内液压筒与补偿翼液压杆相连,补偿翼液压杆顶头与主翼固定相连;伸缩杆置于联动器圆筒内,联动器与重心调节器垂直液压顶头固定相连;液压泵、电池与轨道梁通过连接构件固定相连;前起落架与飞行动力总成外壳固定相连;油箱与轨道梁固定相连,其内部形状与飞行器内部各部件及运动部件无干涉,橡胶密封环置于主翼与油箱结合部的空隙中。
飞行器系统中左右飞行动力总成与左右主翼尾端通过连接桥固定相连。
飞行动力总成进气筒与首球套相邻球环固定相连,一级增压筒与首球套相邻球环通过密封轴垫相连,二级增压筒与一级增压筒通过密封轴垫相连,喷气管与二级增压筒通过密封轴垫相连,喷气管与尾球套相邻球环通过密封轴垫相连,尾喷管与尾球套相邻球环固定相连;一级涡扇与一级增压筒固定相连,二级涡扇与二级增压筒固定相连,喷气涡扇与喷气管固定相连;一级变速器与一级增压筒、二级增压筒通过变速齿轮组相接,二级变速器与二级增压筒、喷气管通过变速齿轮组相接;进气罩与一级增压筒两端密封轴垫固定相连,进气罩通过十字杆与外壳固定相连,排气罩与喷气管两端密封轴垫固定相连,排气罩通过十字杆与外壳固定相连,首球套第三球环、尾球套第一球环与外壳固定相连,一、二级变速器与外壳固定相连;首球套防扭胶套与进气筒、首球套第三球环固定相连,尾球套防扭胶套与尾球套第一球环、尾喷管固定相连。
双拱门气道发动机中三轨压气凸轮与飞轮体固定连接,置于主机体、飞轮体一侧,滚轴式三角滑轮嵌入三轨压气凸轮的轨道内;滚轴式三角滑轮与三角连杆轴连;压气式高压气装置中两个圆柱轨对称固定在压气筒内,并与压气活塞上对应的孔洞吻合,压气活塞其余部分与压气筒内壁吻合;压气活塞与三角连杆固定相连;压气筒与储气室固定相连,压气筒靠近储气室一端开有两个进气孔、一个压气孔,两个进气孔连接进气磁阀,压气孔连接防倒流磁阀;储气室另一端与主机体固定相连,其中间开有高压气孔与主机体高压进气孔相通,在高压气孔与主机体进气孔之间设有高压气磁阀;活塞内旋控制器置于主机体、飞轮体另一侧;机械控制飞轮与飞轮体固定连接,其轮凸对准主机体上的活塞内旋控制器;机械控制定子轮凸固定连接在发电启动机外壳上,并对准飞轮体上的活塞内旋控制器,发电启动机外壳与飞轮体轴连;J型齿轮与飞轮体固定连接,其斜齿与输出轴锥齿相连,平齿与燃油泵、润油泵、冷却泵的驱动齿轮相连;燃油泵、润油泵、冷却泵、排气管与主机体、发电起动机外壳、外壳固定相连;连接桥与外壳固定相连,连接桥上有输出轴孔,输出轴从孔中穿过。
飞行动力总成中双拱门气道发动机启动后,二级增压筒转动,通过一级变速器增加一级增压筒转速,带动一级涡扇将前方空气通过管环通道压入一级增压筒,产生拉力,同时一级增压筒上的进气栅为发动机提供空气;二级增压筒通过二级涡轮持续加压,将一级增压筒压缩空气压缩至二级增压筒;二级增压筒通过二级变速器减慢喷气管转速,喷气管涡轮将二级增压筒压缩空气排出,产生推力,同时喷气管上排气栅将发动机废气排出。
飞行动力总成首球套通过内置电磁块做3600倾斜运动,不可旋转,当需要进气筒朝某一方向倾斜时,倾斜方向首球套第一球环电磁块与第三球环对应的电磁块产生异性磁极,相互吸引产生拉力,同时相对方向的第一、第三球环对应电磁块产生同性磁极,相互排斥产生推力,共同将进气筒倾斜到指定方向、位置。尾球套的工作原理与首球套相同。
飞行动力总成进气管倾斜最大角度时管口下端水平面始终高于飞行员头顶水平面。
飞行动力总成首十字翼、尾十字翼为飞行舵,控制飞行方向及完成特技飞行动作。
飞行动力总成首球套、尾球套第二、第三球环分别装有液压制动的首球套制动组、尾球套制动组,无操作指令时锁定球套各球环,保持飞行动作,防止气流扰动影响飞行姿态。
飞行器总成主翼及其镶套其内的补偿导向翼为固定翼飞行提供升力,补偿导向翼可为直升飞行提供向心力,供空中转弯操作及辅助完成特技飞行动作。
悬挂系统中的重心调节器旨在调节直升飞行及固定翼飞行的重心位置,保持平稳飞行,其指令源为连接挂架中的平衡传感器以及根据设计飞行动作的电控指令。
悬挂系统中平衡传感器主要对重心失衡的信号捕捉,兼带飞行姿态受气流影响的失衡信号捕捉,并将信号传至飞行电控箱,驱动重心调节器对飞行器系统进行拉、推、顶、缩调整,以保证不同人员、不同装备下能正确保持飞行姿态及气流干扰时的飞行稳定。
悬挂系统中的铰带器由电机驱动,在固定翼飞行模式中收紧膝套吊带,直升飞行模式中时松开膝套吊带。
悬挂系统中飞行电控箱为各项飞行操控指令的集发地,装备电控箱为各项装备操控指令集发地。
悬挂系统中锁齿器是调整飞行员不同飞行姿态时的操作姿态,以各种角度调整并锁定半椭球电传飞行操控台、半椭球电传装备操控台,减轻飞行员操作疲劳。在半椭球飞行操控台、半椭球装备操控台内部,设有二档锁齿器扳机,扣动板机至一档,则松开主、副锁齿器调整操控台角度,松开扳机,则锁定操控台。扣动扳机至二档,则锁齿器松开且不可锁,松手则操控台及其连杆被主锁齿器内的扭动弹簧旋至斜后方,此时可拉动脱离拉环,将飞行员及救援系统从整个飞行器中分离出来。
悬挂系统中半椭球飞行操控台、半椭球装备操控台均设有L型扇形电传按钮组,位于飞行员左右拇指附近,为飞行员提供飞行及使用装备的各项操作。操控台内锁齿器板机位于食指附近。其中在半椭球飞行操控台内前部,在食指及中指间设有二档起落架扳机,为收放起落架发出指令,一档收、二档放,其握把为发动机油门。
直升飞行工作原理:
此时飞行模式按钮为默认模式,飞行电控系统为直升飞行提供各项操控指令。
起飞:重心调节器向上拉起飞行器总成,人体与飞行器合成重心置于飞行动力总成拉推力支点之下;重心调节器水平方向上顶动或缩拉机翼连杆,带动左右飞行动力总成同步旋动,驱使飞行动力总成拉推力支点与合成重心在同一垂面上。启动双拱门气道发动机,转动飞行操控台内油门加力,进气拉力与喷气推力大于起飞重量时,即可起飞;
水平面直线运动:向不同方向摇动球感器,控制左右首球套及其进气筒同步倾斜运动,产生不同方向上的水平拉力,驱使飞行器朝不同方向做水平运动。
水平面旋转运动:做逆时针旋转运动时,向前摇动球感器,飞行员绷直左脚尖驱动足感器,此时左飞行补偿导向翼伸出,经气流阻挡形成向心力,完成旋转运动;或向后摇动球感器,飞行员绷直右脚尖,右飞行补偿导向翼伸出,形成向心力完成旋转运动。顺时针旋转运动操作相反。
垂直面旋转运动:按下特技飞行按钮,此时电控箱传输特技飞行指令。做垂直面逆时针运动时,向左摇动飞行操控台球感器,此时左动力总成首球套、尾球套向左倾斜并自动加力,带动飞行器做旋转运动。顺时针运动操作相反。
向心运动:按下特技飞行按钮,此时电控箱传输特技飞行指令。做逆时针向心运动时,绷直右脚尖顶动右足感器,右飞行动力总成首球套向右前方倾斜,水平面倾斜角度在0°至45°之间,左飞行动力总成首球套向左后方倾斜,水平面倾斜角度在0°至-45°之间;左右飞行动力总成尾球套可辅助运动,其倾斜方向与本动力总成首球套相反;足跟力度越大则水平面倾斜角度越大,飞行器向心运动半径越小。顺时针向心运动操作相反。
轴心旋转运动:按下特技飞行按钮,此时电控箱传输特技飞行指令。做逆时针轴旋运动时,向后摇动飞行操控台球感器,此时左动力总成首球套向后倾斜,左动力总成尾球套向前倾斜,右动力总成首球套向前倾斜,右动力总成尾球套向后倾斜。顺时针轴旋运动操作相反。
固定翼飞行工作原理:
飞行器垂直起飞或空投后,按下飞行模式切换按钮,此时电控箱传输滑翔飞行指令。左右飞行动力总成首球套、尾球套向前倾斜,自动加力旋动飞行器至水平状态,重心调节器同时推动飞行器系统使合成重心与机翼升力支点处于同一垂线,补偿导向翼自动伸展,绞带机自动收起膝套吊带。当飞行器处于水平状态且升力大于整体重量时,完成滑翔飞行姿态,左右飞行动力总成首球套、尾球套复位并由球刹组锁定。
俯冲:向前推动飞行操控球感器,左右飞行动力总成首球套向下倾斜,拉动飞行器与水平面成一角度,加力完成俯冲姿态或向前的圆周运动。
拉升:向后拉动飞行操控球感器,左右飞行动力总成首球套向上倾斜,拉动飞行器与水平面成一角度,加力完成拉升姿态或向后的圆周运动。
左转弯:向左摇动飞行操控球感器,左右飞行动力总成首球套向左倾斜,拉动飞行器左转弯或左旋运动。
右转弯:与左转弯操作相反。
轴旋:做逆时针轴旋动作时,绷直右脚尖顶动右足感器,则左飞行动力总成尾球套向上倾斜,右飞行动力总成尾球套向下倾斜,则两股交叉喷气气流以及尾十字翼交叉扰动气流共同作用,产生旋动力,完成轴旋动作。顺时针轴旋动作操作相反。
滑翔飞行转直升飞行原理:
再次按下飞行模式按钮,恢复默认直升飞行模式,此时电控箱传输直升飞行指令。左右飞行动力总成首、尾球套向上倾斜,拉动飞行器向上旋动渐至垂直状态,同时重心调节器拉动飞行器系统使得合成重心向下移动低于飞行动力总成拉推力支点,重心调节器水平方向上顶动或缩拉机翼连杆,带动左右飞行动力总成同步旋动,驱使飞行动力总成拉推力支点与合成重心在同一垂面上;左右补偿导向翼自动收回;当飞行器垂直于水平面时完成飞行模式转换,飞行动力总成首、尾球套复位并锁定,绞带机松开膝套吊带。
救援工作原理:
救援系统脱离:左右手扣紧锁齿器扳机,松手后主锁齿器通过扭动弹簧将操作杆连同操作台向后旋动;拉动气囊马甲右肩位置的脱离拉环至第一档,膝套与膝套吊带分离,确认后继续拉动脱离拉环至第二档,拉动连接脱离销松开悬挂系统轨道连接凸头,此时轨道连接凸头底部脱离弹簧启动,将飞行员及救援系统向上弹起,悬挂系统及飞行器系统向下弹落,当救援系统与悬挂系统完全分开时完成脱离,此时拉动气囊马甲左肩位置的救生拉环,则打开背包拉出降落伞,完成伞降救生。
当着陆点为水面时,伞降接近水面或落水后扣动腰间紧固带上的气囊开关,弹出气囊形成气囊圈,使飞行员漂浮水面,完成救生。
本说明书举例为本发明的一般工作原理,其拓展功能多样,应用领域广泛,可进行高低搭配、大小搭配、远近搭配、续航作业等等。该飞行器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能实现各种飞行功能,完成各项飞行任务,若将重心调节器改为三维重心调节器,则可实现双人或三人飞行,亦可进行单边装备的作业。飞行安全保障功能齐全,能及时分离人机,释放救援器材,保障飞行员安全。飞行涡扇内置,可在狭小空间内安全作业,亦可近距离空中安全加油。加装各种装备后,可在空中或地面辅助人们完成各项作业,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大型装备资源及人力资源。
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Claims (9)

1.便携压喷机,包括救援系统、悬挂系统、飞行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救援系和飞行器系统分别连接悬挂系统;
所述救援系统包括穿扣总成、救援背包总成,所述穿扣总成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气囊马甲、膝腿套和工作靴,所述气囊马甲上设置有紧固带和气囊开关,所述膝腿套上设置有带电极的插座,所述工作靴上设置有足感器,所述救援背包总成包括背包架、背包、轨道连接部件、紧固带销和连接脱离销,所述穿扣总成和救援背包总成通过紧固带和紧固带销的配合连接,所述背包内设置有伞仓、电源仓、通讯仓和氧气仓;
所述飞行器系统包括主翼、补偿导向翼、前起落架、飞行动力总成、油箱、液压泵、电池和连接总成,所述主翼为空心结构,所述补偿导向翼嵌入所述主翼内并且可以伸缩,所述连接总成包括轨道梁、旋动轴、机翼架连杆、联动器,所述旋动轴轴连于轨道梁,所述机翼架连杆靠近联动器位置设有轴动装置,机翼架连杆一端固定连接旋动轴,另一端嵌入联动器套筒内,所述主翼与机翼架连杆、旋动轴连接并可以围绕旋动轴旋动,所述主翼和飞行动力总成通过连接桥连接,所述油箱与轨道梁连接,油箱设置有镂空部分供安装主翼、连接总成及悬挂系统中的绞带机,并使主翼、连接总成及悬挂系统中的绞带机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所述联动器与悬挂系统中的重心调节器垂直液压泵连接,所述轨道梁与悬挂系统中飞行器轨道连接凹槽相连,所述液压泵、电池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油箱上;
所述悬挂系统包括重心调节器、并排间隔设置的二个多轨梁,所述二个多轨梁通过横梁部件连接,所述多轨梁上设置有连接穿扣总成的轨道凸头,连接飞行器系统的飞行器轨道连接凹槽以及供重心调节器移动的轨道凹槽,所述悬挂系统还设置有平衡传感器、绞带机和后起落架,还包括连接在多轨梁上的飞行电控仓、装备电控仓,所述平衡传感器设置在横梁部件内,所述二个多轨梁上分别设置飞行操控台和装备操控台,所述绞带机上设置有膝套吊带,膝套吊带内部设有电缆,一端连接绞带机,另一端可活动连接穿扣总成中膝腿套上的带电极的插座,所述绞带机固定在横梁部件下部,所述后起落架嵌套在绞带机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压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马甲的两肩处分别设置有脱离拉环和救生拉环,所述脱离拉环控制救援系统与悬挂系统的分离,所述救生拉环控制背包的打开,使预先设置在背包内的救生装置启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压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飞行动力总成包括依次连接的首十字翼、首球套、发动机仓、尾球套和尾十字翼,所述首球套和尾球套各包括一套相对应的活动磁极和固定磁极,所述活动磁极连接所述首十字翼或尾十字翼,所述固定磁极连接所述发动机仓的两端,还包括控制活动磁极和固定磁极相对位置的磁极制动装置,以及供首球套、尾球套复位的首球套防扭胶套、尾球套防扭胶套,所述发动机仓内设置有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所述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包括作为发动机转子的第二增压筒,所述第二增压筒内设置涡扇,所述首十字翼、首球套、第二增压筒、尾球套、尾十字翼形成一个中空气体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压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动机仓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增压筒开口两端的第一增压筒和喷气筒,所述第一增压筒和喷气筒之间、第二增压筒与喷气筒之间设置有传动比不同的变速器,所述第二增压筒带动第一增压筒和喷气筒旋转,所述第一增压筒和喷气筒内各设置一个涡扇,所述第一增压筒、第二增压筒、喷气筒整体为内径顺序减小的锥柱形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压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飞行操控台和装备操控台分别通过一根操作杆连接多轨梁,所述每根操作杆均通过摇杆和副锁齿器连接飞行操控台或装备操控台,另一端通过主锁齿器轴连接于多轨梁,主锁齿器内设置有扭力弹簧,具有将操作杆拉至多轨梁斜后方的趋势,所述飞行操控台和装备操控台内各设置有锁齿器板机,可控制主锁齿器、副锁齿器的开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压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系统中的飞行操控台和装备操控台均为半椭球形,设有握把对应飞行员左右手,设有带电传按钮组的L型扇形面板,对应飞行员的左右拇指,为飞行员提供飞行及使用装备的各项操作,锁齿器板机对应飞行员的左右食指,飞行操控台内前部设有二档起落架扳机,对应食指及中指间,为收放起落架发出指令,其握把作为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的油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压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航空型双拱门气道发动机包括输出管轴、飞轮体、主机体、压气式高压气装置、活塞内旋控制器、机械控制飞轮、机械控制定子、燃油泵、润油泵、冷却泵、发电启动机、J型齿轮、排气管、输出轴和外壳、连接桥,所述飞轮体固定在输出管轴上,主机体套设在飞轮体上,且主机体与飞轮体在连接处均设置有拱门气道,所述压气式高压气装置设置在主机体和飞轮体的一侧,所述活塞内旋控制器设置在主机体和飞轮体的另一侧,所述机械控制飞轮设置在活塞内旋控制器和机械控制定子之间,其凸轮对应于主机体上的活塞内旋控制器,所述机械控制定子设置在机械控制飞轮和J型齿轮之间,并且是发电起动机的外壳,其凸轮对应于飞轮体上的活塞内旋控制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压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气式高压气装置包括压气筒、压气活塞、压气凸轮、圆柱轨、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压气凸轮上设置有轨道槽,所述压气活塞通过三角滑轮与轨道槽连接,所述压气凸轮旋转时,带动所述压气活塞在压气筒往复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压喷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救援系统至少有两套。
CN201720497907.2U 2017-04-29 2017-04-29 便携压喷机 Active CN2067045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97907.2U CN206704545U (zh) 2017-04-29 2017-04-29 便携压喷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97907.2U CN206704545U (zh) 2017-04-29 2017-04-29 便携压喷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04545U true CN206704545U (zh) 2017-12-05

Family

ID=604657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97907.2U Active CN206704545U (zh) 2017-04-29 2017-04-29 便携压喷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0454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91756A (zh) * 2017-04-29 2018-11-13 徐曙辉 便携压喷机
CN112429222A (zh) * 2020-12-03 2021-03-02 北方工业大学 一种单人机翼式喷气背包飞行器
CN113184163A (zh) * 2021-05-28 2021-07-30 北京九天行歌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救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91756A (zh) * 2017-04-29 2018-11-13 徐曙辉 便携压喷机
CN108791756B (zh) * 2017-04-29 2023-09-29 徐曙辉 便携压喷机
CN112429222A (zh) * 2020-12-03 2021-03-02 北方工业大学 一种单人机翼式喷气背包飞行器
CN113184163A (zh) * 2021-05-28 2021-07-30 北京九天行歌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救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3184163B (zh) * 2021-05-28 2024-01-19 北京九天行歌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救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07733B (zh) 仿生飞行器
CN206704545U (zh) 便携压喷机
US8448892B2 (en) Aircraft generating a lift from an interior thereof
US20230011026A1 (en) Personal flying machine using compressed air as power sour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US20150210389A1 (en) Human Power-Assisted Articulating-Winged Avian Soaring Platform (HPAAWASP)
JP2015112929A (ja) 個人空中作業飛行物体の製造方法と構成材料
CN110782732A (zh) 一种用于伞降模拟训练的伞降模拟器
US11584523B2 (en) Flight system
CN102556348A (zh) 动力悬挂喷气飞行背包
CN107839419A (zh) 一种共轴八旋翼三栖机器人
CN108482635A (zh) 一种充气机翼式可驻留飞行器
US20170320558A1 (en) Flight vehicle generating a lift from an interior thereof
CN108791756A (zh) 便携压喷机
CN103112591B (zh) 一种多用途气动式弹射空降飞行训练器
CN202987503U (zh) 多功能多用途空间飞碟
CN207433799U (zh) 一种通过感应人体动作控制飞行动作的扑翼飞行器
CN110466732A (zh) 军用飞行器
CN211308973U (zh) 以压缩空气为动力源的个人飞行器
CN109592046A (zh) 一种可控方向的降落椅
CN105292497A (zh) 客机自动逃生座椅
CN106697260A (zh) 超音速直升飞机
CN202063255U (zh) 一种助力飞行伞
CN204587306U (zh) 一种个人飞行器
CN109808879A (zh) 一种翼伞归航控制装置
CN102407941A (zh) 双伞偶距动飞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