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95354U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95354U
CN206695354U CN201720405102.0U CN201720405102U CN206695354U CN 206695354 U CN206695354 U CN 206695354U CN 201720405102 U CN201720405102 U CN 201720405102U CN 206695354 U CN206695354 U CN 2066953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ng element
heat exchanger
pod apertures
fin
condensed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0510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兵
张路
刘利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ita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UANGHE CENTURY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UANGHE CENTURY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UANGHE CENTURY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40510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953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953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953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上述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和冷凝水导流装置;换热器本体包括多个翅片;多个翅片水平层叠放置,且每相邻两个翅片间均存在间隙;每个翅片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导流孔;冷凝水导流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导流件;导流件依次穿过每个翅片上对应的导流孔;导流件与每个对应的导流孔的边沿均贴合接触,且导流件与多个翅片上对应的导流孔的接触点相连呈线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解决了冷凝水在翅片间积聚的问题,从而,保证了换热器的工作效率,也避免了水滴飞溅影响附近其他设备运行的风险。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现如今,空调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而很多空调中都设置有换热器,换热器上具有多个依次层叠设置的翅片,每相邻两个翅片之间都存在间隙。在换热器制冷工作时,翅片上会产生冷凝水;这些冷凝水会集结在翅片之间的间隙中。这些冷凝水需要及时排出,否则会增加换热器的空气阻力,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也会存在翅片间的水滴随气流飞溅出换热器的风险。
在某种使用工况下,换热器的翅片需要水平放置。这种结构本身的特点导致在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翅片间产生的冷凝水无法自然排出,并因此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甚至产生水滴飞溅的风险。
因此,如何解决翅片为水平放置的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长期存在两个翅片的间隙中,无法及时流出的技术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翅片水平放置的换热器存在的积聚在翅片间隙内的冷凝水无法自然排出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和冷凝水导流装置。
其中,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多个翅片;多个所述翅片水平层叠排布,且每相邻两个所述翅片间均存在间隙;每个所述翅片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导流孔。
所述冷凝水导流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导流件;所述导流件依次穿过每个所述翅片上对应的导流孔;所述导流件与每个对应的所述导流孔的边沿均贴合接触,且所述导流件与多个所述翅片上对应的导流孔的接触点相连呈线状。
进一步的,每个所述翅片上的导流孔均与所述导流件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件为长条形的片状结构件,所述导流件的两侧边沿均与每个所述翅片上的导流孔贴合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孔均为直径相等的圆形导流孔,且同一个所述导流件对应的每个所述导流孔的中心均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件为矩形片状结构件;所述导流件的两条相对的边沿均分别与对应的每个所述导流孔的边沿贴合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孔与所述导流件的接触表面为平滑过渡的曲面。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水导流装置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导流件的正下方,所述接水盘用于接收从所述导流件上流下来的冷凝水。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水导流装置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接水盘的底部开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管的一端通过所述排水孔与所述接水盘连通,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深入到排水沟道。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孔处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用于控制所述排水孔的打开与闭合。
进一步的,所述接水盘为金属结构件,且所述接水盘的表面设置有防锈涂层;所述导流件和所述排水管均为橡胶结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分析其重要结构可知:上述换热器主要由换热器本体和冷凝水导流装置组成;其中,换热器本体上还设置有多个水平层叠且间隔排布的翅片,每个翅片上还均开设有导流孔;冷凝水导流装置包括有至少一个导流件。
分析上述结构的具体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可知:导流件依次由上而下依次穿过每个翅片上的导流孔,且导流件与其对应的导流孔均贴合接触;导流件与导流孔的接触点相连呈线状。
很显然,换热器本体上的多个翅片是由上而下水平间隔设置的,故而,导流件与换热器本体上的每个翅片接触,就意味着导流件是非水平放置的,即导流件上的冷凝水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由上而下流动。因导流件依次由上而下穿过每个翅片上与其对应的导流孔,并与对应导流孔的边沿贴合接触,故当翅片上积聚冷凝水时,翅片上的冷凝水能够在导流孔处与导流件接触;又因导流件与导流孔的接触为点接触,故导流件与导流孔之间存在间隙可以使冷凝水顺着导流件流下。利用流体力学的原理,当处于翅片上的冷凝水与导流件接触时,冷凝水的表面张力会被破坏;进而,翅片上的冷凝水就会流到导流件上,并由于水分子间内聚力的作用,使得翅片上的冷凝水会跟随已经流到导流件上的冷凝水流动,从而实现向下引流(即导流)的目的。与此同时,导流件上已经沾有冷凝水的部分会排开空气,进而形成一个负压区,在冷凝水的流动状态下,这个负压区会不断有水来补充;负压区内的水在自身重力和后方水流的推动作用下,会沿导流件向下流动,从而达到进一步增强引流效果的目的。这样一来,积聚在翅片上的冷凝水就会顺着导流件由上而下缓缓流下,在翅片上形成的冷凝水就可以自然的及时排出,解决了冷凝水在翅片间积聚的问题;又因冷凝水是缓慢流下的,也不会出现四处飞溅的问题,进而,不会因水滴飞溅到周边设备,而影响周边设备的正常运行。
另外,在翅片上开设导流孔,可以使得导流件在不占用外部空间的情况下进行导流,进而,不会影响换热器周边的其他设置;另外,导流件本身因处于翅片上的导流孔内,而使得其不易变脏,减少了清洗工作。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使得处于换热器本体上相邻翅片间隙中的冷凝水得到了及时排出,解决了冷凝水在翅片间积聚的情况,从而,保证了换热器的工作效率,也减少了水滴飞溅影响其他设备运行的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器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换热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冷凝水导流装置中导流件的原理示意图。
图标:100-冷凝水导流装置;110-导流件;120-接水盘;130-排水管;200-换热器本体;210-翅片;211-导流孔;220-铜管;300-冷凝水;310-水流轨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竖直”、“水平”、“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200和冷凝水导流装置100,包括导流件110。
其中,所述换热器本体200包括多个翅片210;多个所述翅片210水平层叠排布,且每相邻两个所述翅片210间均存在间隙;每个所述翅片210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导流孔211(具体参见图3和图4);
所述冷凝水导流装置100包括至少一个导流件110;所述导流件110依次穿过每个所述翅片210上对应的导流孔211;所述导流件110与每个对应的所述导流孔211的边沿均贴合接触,且所述导流件110与多个所述翅片210上对应的导流孔211的接触点相连呈线状。
分析上述结构的具体位置关系和连接关系可知:导流件110依次由上而下依次穿过每个翅片210上的导流孔211,且导流件110与其对应的导流孔211均贴合接触;导流件110与导流孔211的接触点相连呈线状(具体参见图2)。
很显然,换热器本体200上的多个翅片210是由上而下水平间隔设置的,故而,导流件110与换热器本体200上的每个翅片210接触,就意味着导流件110是非水平放置的,即导流件110上的冷凝水300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由上而下流动。因导流件110依次由上而下穿过每个翅片210上与其对应的导流孔211,并与对应导流孔211的边沿贴合接触,故当翅片210上积聚冷凝水300时,翅片210上的冷凝水300能够在导流孔211处与导流件110接触;又因导流件110与导流孔211的接触为点接触,故导流件110与导流孔211之间存在间隙可以使冷凝水300顺着导流件110流下。利用流体力学的原理,当处于翅片210上的冷凝水300与导流件110接触时,冷凝水300的表面张力会被破坏;进而,翅片210上的冷凝水300就会流到导流件110上,并由于水分子间内聚力的作用,使得翅片210上的冷凝水300会跟随已经流到导流件110上的冷凝水300流动,从而实现向下引流(即导流)的目的。与此同时,导流件110上已经沾有冷凝水300的部分会排开空气,进而形成一个负压区,在冷凝水300的流动状态下,这个负压区会不断有水来补充;负压区内的水在自身重力和后方水流的推动作用下,会沿导流件110向下流动,从而达到进一步增强引流效果的目的。这样一来,积聚在翅片210上的冷凝水300就会顺着导流件110由上而下缓缓流下,在翅片210上形成的冷凝水300就可以自然的及时排出,解决了冷凝水300在翅片210间积聚的问题;又因冷凝水300是缓慢流下的,也不会出现四处飞溅的问题,进而,不会因水滴飞溅到周边设备,而影响周边设备的正常运行。
为了便于理解上述导流件110与导流孔211的关系,将其中一个导流件110称为第一导流件,与该第一导流件对应的导流孔211可称为第一导流孔;显然,每个翅片210上均开设有一个第一导流孔。在此基础上,第一导流件可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依次穿过每个翅片210上的第一导流孔,并且第一导流件与每个第一导流孔的边沿均贴合接触。这样,翅片210上的冷凝水300就会从第一导流孔的边沿流向与其连接的第一导流件,并顺着第一导流件流下,达到引流的目的。同理,所有的导流件110和导流孔211都采用第一导流件和第一导流孔的连接方式。
另外,在翅片210上开设导流孔211,可以使得导流件110在不占用外部空间的情况下进行导流,进而,不会影响换热器周边的其他设置;另外,导流件110本身因处于翅片210上的导流孔211内,而使得其不易变脏,减少了清洗工作。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使得处于换热器本体上相邻翅片间隙中的冷凝水得到了及时排出,解决了冷凝水在翅片间积聚的情况,从而,保证了换热器的工作效率,也减少了水滴飞溅影响其他设备运行的风险。
实施例二
参见图5,本实施例二也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同时也采用了上述技术结构关系;例如: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200和冷凝水导流装置100,其中,所述换热器本体200包括多个翅片210;多个所述翅片210水平层叠排布,且每相邻两个所述翅片210间均存在间隙;每个所述翅片210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导流孔211,且每个所述翅片210上的导流孔211个数均相同(另参见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图3和图4);所述冷凝水导流装置100包括至少一个导流件110;每个所述翅片210上的导流孔211均与所述导流件110一一对应;所述导流件110依次穿过每个所述翅片210上对应的导流孔211;所述导流件110与每个对应的所述导流孔211的边沿均贴合接触,且所述导流件110与多个所述翅片210上对应的导流孔211的接触点相连呈线状。
本实施例二提供的换热器,其与实施例一中的换热器的主要结构相同;但是本实施例二提供的换热器还涉及了具体的结构设计。本实施例二与上述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二中的换热器,其对具体结构有了更多的具体设计特点;例如:导流件110和导流孔211的具体结构;另外,其还增加了一些优选的技术特征。
有关本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的具体结构以及技术效果如下:
具体结构中,为了使得每个翅片210上的冷凝水300都能更好的沿导流件110流下,本实施例二将每个翅片210上的导流孔211都与导流件110一一对应起来;这样,每个导流孔211就都能对应一个导流件110,以减少冷凝水300直接由导流孔211落下的情况。
参见图6,为了冷凝水300能够更加顺利的沿导流件110流下,进一步减小冷凝水300飞溅的风险;本实施例二将导流件110设计成为长条形的片状结构件,并将导流件110的边沿与多个翅片210接触。相邻翅片210间隙中的冷凝水300,在与导流件110的边沿接触后流到导流件110上,并沿导流件110的两个表面向下流动,形成一条条水流轨迹310。其中,因导流件110上只有边沿与翅片210有接触,保证了水流不会被中途截断;从而,使得冷凝水300可以延多条水流轨迹310畅通无阻地流下,防止因发生阻塞导致排水不畅甚至水滴飞溅的风险发生。
进一步地,上述导流孔211可以设置为圆形导流孔,圆形导流孔的边沿是没有棱角的,从而,避免了冷凝水300从导流孔211的棱角处直接流下的情况发生;如此,正常情况下,冷凝水300都会流向与导流孔211边沿接触的导流件110。
另外,为了进一步保证导流件110的导流作用,每个圆形导流孔的大小都相等,且同一个导流件110对应的每个导流孔211的中心都位于同一竖直线上。这样,就使得导流件110是竖直放置的,不会因倾斜而中途受到阻挡,冷凝水300在导流件110上的流动更加通畅。
为了冷凝水300能够更加顺利的沿导流件110流下,进一步减小冷凝水300飞溅的风险;将导流件110设置为矩形片状结构件,并将导流件110的两条相对的边沿均与对应的多个导流孔211接触。相邻翅片210间隙中的冷凝水300,在与导流件110的边沿接触后流到导流件110上,并沿导流件110的两个表面向下流动,形成一条条水流轨迹310。其中,因导流件110上只有边沿与翅片210有接触,保证了水流不会被中途截断;从而,使得冷凝水300可以延多条水流轨迹310畅通无阻地流下,防止因发生阻塞导致排水不畅甚至水滴飞溅的风险发生。
在导流孔211与导流件110的具体连接结构处,可采用将导流孔211与导流件110的接触表面设置为平滑过渡的曲面,以使得翅片210上的冷凝水300能沿该平滑曲面更加顺利地流向导流件110。
在冷凝水导流装置100的具体结构中,还可以在导流件110的正下方设置接水盘120或者接水桶,以能够接收从导流件110上流下来的冷凝水300,并将其暂时存储在接水盘120或接水桶中,之后可集中处理。本实施例二优选采用接水盘120;在接水盘120的作用下,由导流件110流下的冷凝水300就不会直接流淌到地面,一方面防止冷凝水300流到放置于地面上的其他设备上,另一方面也防止了冷凝水300在地面积聚对生活或工作带来不便的情况。
优选的,为了防止冷凝水300由导流件110的下端落到接水盘120时,因下落速度快而引起外溅的问题,将导流件110的下端与接水盘120接触或者具有很小的间隙。
优选的,接水盘120采用金属材料制造,金属材料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及耐用性,并且在具备上述特性的基础上还具有很好的经济性,非常适合用来制造接水盘120。另外,很多金属都容易生锈,故而本实施例二还在接水盘120的表面设置了一层防锈涂层(图中未示出)。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还可在接水盘120的底部开设排水孔(图中未示出),将接水盘120通过排水孔与排水管130的一端连通,并将排水管130的另一端深入到排水沟道(图中未示出)。这样,接水盘120中的水就可以直接通过排水管130排到排水沟道(适宜的排水位置)中,省去了集中倾倒接水盘120中冷凝水300的过程,省时省力。
另外,为了能够控制接水盘120上的排水孔的打开与闭合,在排水孔处设置一个阀门(图中未示出),通过阀门来调节接水盘120与排水管130的连通状态,使用起来更加便捷。
优选的,还可将导流件110和排水管130均采用橡胶材料来制造。首先,橡胶表面光滑,便于冷凝水300沿导流件110和排水管130流下;其次,橡胶不吸水,能够保证导流件110和排水管130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冷凝水导流装置及换热器,其克服了传统的换热器的诸多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凝水导流装置及换热器,缓解了冷凝水在翅片间积聚的情况,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的工作效率,也减少了水滴飞溅影响其他设备运行的风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本体和冷凝水导流装置;
其中,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多个翅片;多个所述翅片水平层叠排布,且每相邻两个所述翅片间均存在间隙;每个所述翅片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导流孔;
所述冷凝水导流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导流件;所述导流件依次穿过每个所述翅片上对应的导流孔;所述导流件与每个对应的所述导流孔的边沿均贴合接触,且所述导流件与多个所述翅片上对应的导流孔的接触点相连呈线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翅片上的导流孔均与所述导流件一一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件为长条形的片状结构件,所述导流件的两侧边沿均与每个所述翅片上的导流孔贴合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孔均为直径相等的圆形导流孔,且同一个所述导流件对应的每个所述导流孔的中心均位于同一竖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件为矩形片状结构件;所述导流件的两条相对的边沿均分别与对应的每个所述导流孔的边沿贴合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孔与所述导流件的接触表面为平滑过渡的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水导流装置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导流件的正下方,所述接水盘用于接收从所述导流件上流下来的冷凝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水导流装置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接水盘的底部开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管的一端通过所述排水孔与所述接水盘连通,所述排水管的另一端深入到排水沟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孔处设置有阀门,所述阀门用于控制所述排水孔的打开与闭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水盘为金属结构件,且所述接水盘的表面设置有防锈涂层;所述导流件和所述排水管均为橡胶结构件。
CN201720405102.0U 2017-04-18 2017-04-18 换热器 Active CN2066953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05102.0U CN206695354U (zh) 2017-04-18 2017-04-18 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05102.0U CN206695354U (zh) 2017-04-18 2017-04-18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95354U true CN206695354U (zh) 2017-12-01

Family

ID=60445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05102.0U Active CN206695354U (zh) 2017-04-18 2017-04-18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9535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15509A (zh) * 2020-12-31 2021-05-18 天津元白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防滴溅引水装置及换热器
CN112815508A (zh) * 2020-12-31 2021-05-18 天津元白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缩径防溅导水装置及换热器、空调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15509A (zh) * 2020-12-31 2021-05-18 天津元白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防滴溅引水装置及换热器
CN112815508A (zh) * 2020-12-31 2021-05-18 天津元白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缩径防溅导水装置及换热器、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95354U (zh) 换热器
CN102767982A (zh) 一种百叶窗翅片及采用该翅片的换热器
CN204461141U (zh) 带有导流板的喷淋式换热器
CN110645823A (zh) 一种废热回收系统的电磁换热箱排水结构
CN103911714B (zh) 单丝定型冷却系统
CN208939439U (zh) 一种户外预装式变电站
CN204142041U (zh) 一种两级废水余热换热器
CN106568333A (zh) 一种带有多级分层结构的物料冷却塔系统
CN207335523U (zh) 焦炉脱硫煤气除油除萘初冷器用喷洒系统
CN202973959U (zh) 一种驻水式余热水热能回收利用换热槽
CN202532680U (zh) 基于小管径、多流路表冷器的超薄风机盘管
CN215501961U (zh) 一种户外智能柜
CN205332611U (zh) 防堵式管翅式换热器
CN209605651U (zh) 一种新型高效板式换热器用换热板
CN204455149U (zh) 一种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系统
CN209116792U (zh) 一种对称交错分布式冷凝器
CN209459496U (zh) 开式冷却塔池式布水系统进水口缓冲装置
CN209013526U (zh) 一种新型冰箱用拉胀翅片蒸发器
CN204438605U (zh) 变排深翅片换热器
CN205919710U (zh) 一种冷却水余热回收装置
CN216244419U (zh) 一种具有高温保护的燃气厨具
CN217979084U (zh) 空调热泵机组
CN204268719U (zh) 一种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CN221099105U (zh) 一种接水盒结构及恒温恒湿设备
CN202770072U (zh) 风冷模块机组冷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26

Address after: No. 2302, 23rd Floor, Unit 3, Building 22, Business Inner Ring Road, Zhengzhou Area (Zhengdong), Henan Pilot Free Trade Zone,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450000

Patentee after: Kaita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38 Flat 7, south west of Nanmen Bridge, Yuyuantan Park,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CHUANGHE CENTURY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