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92093U - 薄片折叠机构及薄片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折叠机构及薄片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92093U
CN206692093U CN201720245461.4U CN201720245461U CN206692093U CN 206692093 U CN206692093 U CN 206692093U CN 201720245461 U CN201720245461 U CN 201720245461U CN 206692093 U CN206692093 U CN 2066920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pressing force
nip portion
thin slice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4546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城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riority to CN20172024546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920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920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9209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薄片折叠机构具备:第一辊、第二辊、以及按压力调整机构。第二辊对第一辊顶抵。第二辊与第一辊一同形成压力部。第二辊与第一辊一同在辊隙部将薄片对折,输送对折后的薄片。按压力调整机构能够增减辊隙部产生的按压力。按压力调整机构使输送对折后的薄片的状态的按压力相比将薄片对折的状态的按压力降低。

Description

薄片折叠机构及薄片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薄片折叠机构及薄片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后处理装置,对从图像形成装置输送的薄片进行后处理。后处理装置具备将薄片束对折的薄片折叠机构。薄片折叠机构具备:第一辊、第二辊、以及折叠部件。第二辊顶抵第一辊。第二辊与第一辊一同形成辊隙部。折叠部件将薄片束压入辊隙部。第二辊与第一辊一同在辊隙部将薄片束对折,将对折的薄片束朝向排出部输送。例如,第一辊被具有电动机的驱动部旋转驱动。第二辊随着第一辊的旋转而旋转。
但是,薄片折叠机构中,需要将能够对折薄片束的大小的按压力施加给辊隙部。例如,作为用于将能够对折薄片束的大小的按压力施加给辊隙部的方法,有将第二辊对第一辊弹簧顶抵的方法。通过弹簧顶抵,能够将辊隙部的按压力以能够对折薄片束的大小维持固定。另一方面,关于薄片束的输送时的辊隙部的按压力,如果是能够输送对折后的薄片束的大小,那么是微弱的大小即可。但是,辊隙部的按压力以能够对折薄片束的大小维持固定,所以,输送对折后的薄片束时的辊隙部的按压力有可能过大。因此,对折后的薄片束的输送时,薄片束的输送阻力过大,有可能差生电动机的电力消耗增加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实施方式的薄片折叠机构具备:第一辊、第二辊、以及按压力调整机构。第二辊对第一辊顶抵。第二辊与第一辊一同形成辊隙部。第二辊与第一辊一同在辊隙部将薄片对折,输送对折后的薄片。按压力调整机构能够增减辊隙部产生的按压力。按压力调整机构使输送对折后的薄片的状态的按压力相比将薄片对折的状态的按压力降低。
实施方式的一种薄片处理装置,具备:排出部,排出从输送路输送的薄片;以及上述薄片折叠机构,在薄片被输送至排出部的中途,将薄片对折。
通过以上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即使第二辊对第一辊持续顶抵时,相比不设置按压力调整机构时,能够降低输送对折后的薄片束时的辊隙部的按压力。由此,对折后的薄片束的输送时,能够降低薄片束的输送阻力。因此,能够降低电动机的电力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例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结构例的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薄片折叠机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凸轮的说明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薄片折叠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6是继续图5的薄片折叠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继续图6的薄片折叠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薄片折叠机构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9是基于实施方式的薄片折叠机构的效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薄片处理装置。并且,各图中,对于相同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
图1及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整体结构例。如图1及图2所示,图像形成系统1包含图像形成装置2和后处理装置3。
图像形成装置2在纸张等薄片状的介质(以下称为「薄片」。)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2具备:控制面板11,扫描仪部12,打印机部13,供纸部14,排纸部15及图像形成控制部16。
控制面板11具备接收用户的操作的各种键。例如,控制面板11接收与薄片的后处理的种类相关的输入。控制面板11将与输入的后处理的种类相关的信息发送至后处理装置3。
扫描仪部12具备读取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的读取部。扫描仪部12将读取的图像信息发送至打印机部13。
打印机部13基于从扫描仪部12或外部机器发送的图像信息,通过调色剂等显影剂,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为「调色剂像」。)。打印机部13在薄片的表面上转印调色剂像。打印机部13对薄片上转印的调色剂像施加热和压力,将调色剂像定影在薄片上。
供纸部14配合打印机部13形成调色剂像的时间,将薄片一张张地供给至打印机部13。
排纸部15将从打印机部13排出的薄片输送至后处理装置3。
图像形成控制部16控制图像形成装置2的整体的动作。即,图像形成控制部16对控制面板11,扫描仪部12,打印机部13,供纸部14及排纸部15进行控制。图像形成控制部16由包含CPU,ROM及RAM的控制电路形成。
接着,对后处理装置3进行说明。
后处理装置3是「薄片处理装置」的一个例子。后处理装置3与图像形成装置2相邻配置。后处理装置3对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的薄片通过控制面板11执行指定的后处理。后处理装置3具备折叠处理部30及后处理控制部24。
后处理装置3具备待机部21、处理部22及排出部23。
待机部21使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的薄片5暂时滞留(缓冲)。例如,待机部21在通过处理部22对先行的薄片5进行后处理期间,使后续的多张薄片5待机。如果处理部22变空,那么,待机部21使滞留的薄片5朝向处理部22落下。
处理部22对薄片5进行后处理。后处理是装订处理或者分类处理等。例如,处理部22对多张薄片5进行整理。处理部22对整理的多张薄片5进行装订处理。通过装订处理,将多张薄片5装订。处理部22将进行了后处理的薄片5排出至排出部23。
排出部23具备固定托盘23a和可动托盘23b。固定托盘23a设置在后处理装置3的上部。可动托盘23b设置在后处理装置3的侧部。对可动托盘23b排出进行了分类处理的薄片5。
折叠处理部30将薄片5对折。折叠处理部30具备:薄片折叠机构40,输送部31,堆叠机32,堆叠机移动机构33,积载辅助辊34,骑马订机构35,排出辊36及积载托盘37。
输送部31具备:入口辊31a,分歧部件31b,输送辊31c及输出辊31d。
入口辊31a将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的薄片5向后处理装置3内输入。
分歧部件31b根据薄片5的后处理切换输送路。分歧部件31b切换输送路,以将薄片5向待机部21侧、或薄片折叠机构40侧输送。
输送辊31c将薄片5沿第一输送路u1输送。第一输送路u1从入口辊31a先向下方延伸后,向薄片折叠机构40弯曲,再向斜上方延伸。
输出辊31d将纸张向第二输送路u2输出。第二输送路u2配置在第一输送路u1的下游。第二输送路u2是相对的支撑板55与顶板56之间的空间。支撑板55相对垂直方向倾斜。顶板56沿支撑板55的倾斜。顶板56相比支撑板55配置在第一输送路u1侧。第二输送路u2相对垂直方向倾斜。
堆叠机32接收从第一输送路u1向第二输送路u2输出的薄片5。如果薄片5被输出至第二输送路u2,那么,沿支撑板55以自重落下。堆叠机32接收落下的薄片5的输送方向(落下方向)的前端。
堆叠机移动机构33具备齿条33a和小齿轮33b。齿条33a在平板状的棒上安装齿。小齿轮33b是与齿条33a啮合的齿轮。齿条33a上安装堆叠机32。通过小齿轮33b的旋转,堆叠机32沿第二输送路u2上下移动。
积载辅助辊34配置在第二输送路u2上。积载辅助辊34辅助由自重落下的薄片5的向堆叠机32的积载。当将薄片5向堆叠机32输送时(落下时),积载辅助辊34退避到不妨碍薄片5的输送的位置(虚线所示的位置)。在向第二输送路u2输出的薄片5落下时,积载辅助辊34向支撑板55侧移动。积载辅助辊34向支撑板55侧移动后,旋转,促进薄片5的向堆叠机32的积载的同时,进行薄片5的前端的整理。如果堆叠机32接收了薄片5的前端,薄片5之后的其他薄片5向第二输送路u2输出。通过积载辅助辊34的动作,堆叠机32上依次积载薄片5。
骑马订机构35具备:骑马订订书机35a及铁砧35b。骑马订订书机35a及铁砧35b夹着第二输送路u2相对。
以下,将通过骑马订机构35进行针缝合时的位置称为「骑马订位置」,将通过薄片折叠机构40对薄片束6赋予折缝时的位置称为「折缝赋予位置」。「骑马订」是指将多张薄片5重叠而成的薄片束6沿薄片束6的中央部分以线固定。
堆叠机32进行骑马订位置及折缝赋予位置的定位。例如,进行骑马订时,堆叠机32上升至薄片束6的中央部分与骑马订位置相对。于是,铁砧35b移动至骑马订订书机35a侧对薄片束6实施装订处理。对薄片束6实施装订处理后,堆叠机32下降至薄片束6的装订的部分6a(以下称为「装订部分」。)与折缝赋予位置相对。于是,折叠部件51的前端与装订部分6a相对。通常,折叠部件51为了不妨碍薄片5的输送,退避至相比顶板56更靠近第一输送路u1侧(第二输送路u2的外侧)。折叠部件51在对薄片束6进行折叠处理时,朝向薄片束6移动。折叠部件51插入薄片束6的装订部分6a,将薄片束6朝向辊隙部40a压入。于是,薄片束6被辊隙部40a夹压,被装订部分6a对折。
排出辊36配置在薄片折叠机构40与积载托盘37之间。以下,将在辊隙部40a中对折并通过了薄片折叠机构40的对折状态的薄片束6称为「册子」。薄片折叠机构40对薄片束6实施折叠处理,形成册子。册子沿输送路u3朝向排出辊36输送。排出辊36将输送的册子向积载托盘37排出。排出辊36是「排出部」的一个例子。积载托盘37将从排出辊36排出的册子积载。
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后处理装置3的整体动作。如图2所示,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待机部21,处理部22,排出部23,薄片折叠机构40及输送部31等。例如,后处理控制部24由包含CPU,ROM及RAM的控制电路形成。
接着,对薄片折叠机构40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薄片折叠机构40具备:第一辊41,第二辊42,顶抵机构43,薄片压入机构50,驱动部60,引导部件44及按压力调整机构70。
第一辊41具备沿第一辊41的中心轴延伸的第一轴41a。
第一辊41独立旋转。第一辊41相对折叠处理部30内部的框架(以下称为「装置框架」。)固定配置。即,第一辊41相对装置框架不移动,在固定位置旋转。
第二辊42与第一辊41相对。第二辊42具备沿第二辊42的中心轴延伸的第二轴42a。第二轴42a沿第一轴41a延伸。通过顶抵机构43,第二辊42对第一辊41顶抵。第二辊42相对第一辊41能够连接和分离。第二辊42随着第一辊41的旋转而旋转。第二辊42与第一辊41一同形成辊隙部40a。第二辊42与第一辊41一同在辊隙部40a将薄片束6对折,并将对折的薄片束6输送。
顶抵机构43具备臂部43a和弹簧43b。
臂部43a在第一辊41与第二辊42相对的方向延伸。臂部43a的一端部将第二轴42a的一端部自由旋转地支撑。臂部43a的另一端部上安装了弹簧43b的一端部。弹簧43b的另一端部安装在装置框架上。弹簧43b隔着臂部43a,使第二辊42对第一辊41弹簧顶抵。弹簧43b在将第二辊42按压至第一辊41的方向持续顶抵。
薄片压入机构50具备折叠部件51和引导框52。
折叠部件51是在第一辊41与第二辊42相对的方向具有厚度的板状部件。折叠部件51上安装有沿第一轴41a延伸的轴部51a。
引导框52在对辊隙部40a靠近和分离的方向延伸。引导框52能够滑动地支撑轴部51a。
驱动部60具备电动机61和动力传递机构62。
例如,电动机61使用直流电动机。动力传递机构62具备:第一传递机构63,第二传递机构64及第三传递机构65。
第一传递机构63具备:第一齿轮63a和第二齿轮63b。第一齿轮63a与电动机61的输出轴61a同轴固定。第二齿轮63b与第一齿轮63a啮合。第一传递机构63将电动机61的驱动传递至第二传递机构64及第三传递机构65。
第二传递机构64具备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64a,第二齿轮64b,第三齿轮64c及第四齿轮64d。第一齿轮64a,第二齿轮64b及第三齿轮64c从第一传递机构63朝向第一辊41沿上下方向排列。第四齿轮64d固定在第一轴41a的一端部。
第二传递机构64通过第一传递机构63,将电动机61的驱动传递至第一辊41。例如,如果电动机61在箭头m1的方向旋转,那么,第一辊41在箭头v1的方向旋转。通过电动机61的旋转,第二辊42从动于第一辊41,在箭头v2的方向旋转。
第三传递机构65具备:第一齿轮65a,第二齿轮65b,第三齿轮65c,第四齿轮65d及动力转换部65e。第一齿轮65a,第二齿轮65b,第三齿轮65c,第四齿轮65d相互啮合。第一齿轮65a,第二齿轮65b,第三齿轮65c,第四齿轮65d从第一传递机构63朝向薄片压入机构50弯曲地排列。动力转换部65e与第四齿轮65d及轴部51a连接。动力转换部65e将第四齿轮65d的箭头h1的方向的旋转转换为向沿引导框52的箭头j1的方向的轴部51a的往复运动。即,动力转换部65e使折叠部件51沿引导框52移动。
第三传递机构65通过第一传递机构63,将电动机61的驱动传递至折叠部件51。例如,如果电动机61在箭头m1的方向旋转,那么,折叠部件51在箭头j1的方向往复运动。即,通过电动机61的驱动,折叠部件51朝向辊隙部40a进入,以将薄片束6向辊隙部40a压入,并且,从辊隙部40a退避。
作为折叠部件51的驱动源的电动机61与第一辊41的驱动源共通。相比将折叠部件51的驱动源与第一辊41的驱动源单独设置时,能够使动力传递机构62的结构简单化。
引导部件44通过折叠部件51将被插入按压的薄片束6向辊隙部40a引导。引导部件44具备第一引导部件44a和第二引导部件44b。以下,将第一辊41及第二辊42的共通的切线D1称为「共通切线」。第一引导部件44a配置在相比共通切线D1更靠近第一辊41侧。第二引导部件44b配置在相比共通切线D1更靠近第二辊42侧。
以下,折叠部件51向辊隙部40a移动时,将折叠部件51的前端插入薄片束6的装订部分6a的位置E1称为「插入位置」。
第一引导部件44a及第二引导部件44b分别配置在辊隙部40a与插入位置E1之间。插入位置E1位于共通切线D1上。
第一引导部件44a相比在插入位置E1插入的装订部分6a,更与第一辊41侧的薄片束6滑动连接,将被折叠部件51插入的薄片束6向辊隙部40a引导。第一引导部件44a的辊隙部40a侧的端部朝向辊隙部40a弯折。
第二引导部件44b相比在插入位置E1插入的装订部分6a,更与第二辊42侧的薄片束6滑动连接,将被折叠部件51插入的薄片束6向辊隙部40a引导。第二引导部件44b的辊隙部40a侧的端部朝向辊隙部40a弯折。
如图1及图3所示,第一引导部件44a及第二引导部件44b中的至少一方接收通过送出辊31d向第二输送路u2送出的薄片5的输送方向的前端。于是,薄片5的输送方向从沿第一输送路u1的方向向沿第二输送路u2的方向改变。即,第一引导部件44a及第二引导部件44b中的至少一方具有避免卡纸的功能,该卡纸是薄片5直接进入辊隙部40a所导致的卡纸。因此,输出的薄片5不进入辊隙部40a,而向堆叠机32蓄积。
以下,对按压力调整机构70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按压力调整机构70具备:凸轮45,凸轮驱动部46及旋转部件47。
凸轮45是在沿第一轴41a的方向具有厚度的板凸轮。凸轮45将第一辊41与第二辊42的相对位置切换。在此,「将相对位置切换」是指,将第一辊41与第二辊42的间隔切换。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辊41在固定位置的状态下,将第一辊41与第二辊42的间隔切换。「第一辊41与第二辊42的间隔」相当于第一辊41的轴与第二辊42的轴的轴间的距离。凸轮驱动部46使凸轮45围绕第一轴41a旋转驱动。凸轮45与第一辊41同轴旋转。凸轮45与第一辊41独立旋转。
旋转部件47使在沿第二轴42a的方向具有厚度的圆盘状的部件。旋转部件47与第二辊42同轴旋转。旋转部件47与第二辊42独立旋转。旋转部件47的外径小于第二辊42的外径。
按压力调整机构70能够增减压力部40a产生的按压力。以下,将对折薄片束6的状态称为「薄片折叠状态」,将输送对折的薄片束6的状态称为「薄片输送状态」。按压力调整机构70使薄片输送状态的按压力低于薄片折叠状态的按压力。
以下,将折叠部件51进入压力部40a的状态称为「折叠部件进入状态」,将折叠部件51从辊隙部40a退避的状态称为「折叠部件退避状态」。按压力调整机构70使折叠部件退避状态的按压力低于折叠部件进入状态的按压力。
通过按压力调整机构70切换的所述相对位置包含按压力增加位置和按压力降低位置。按压力增加位置是将按压力相对地增加的位置。按压力降低位置是将按压力相对地降低的位置。
以下,对按压力增加位置及按压力降低位置进行补充说明。
辊隙部40a产生的按压力以薄片折叠状态、薄片输送状态、折叠部件进入状态、折叠部件退避状态各动作状态变动。辊隙部40a产生的按压力根据被辊隙部40a夹持的部件(以下称为「夹压部件」。)的厚度而变动。动作状态的不同,根据夹压部件的厚度的大小,按压力增加位置及按压力降低位置变动。在此,按压力增加位置与按压力降低位置中,使动作状态相同,使夹压部件的厚度相同(相同的条件)。于是,按压力增加位置表示第一辊41与第二辊42的间隔(第一辊41的轴与第二辊42的轴的轴间的距离)相对较小的位置。另一方面,按压力降低位置表示第一辊41与第二辊42的间隔(第一辊41的轴与第二辊42的轴的轴间的距离)相对较大的位置。
为了方便说明,图4中显示了以凸轮45的旋转轴线Cp为中心的多个(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的假想圆(第一假想圆a1及第二假想圆a2)。另外,图4中,以虚线表示第一辊41及第一轴41a。
如图4所示,从沿旋转轴线Cp的方向观察,第一假想圆a1及第二假想圆a2成同心圆状。第一假想圆a1为凸轮45的基础圆。第一假想圆a1具有第一半径R1。第一半径R1小于第一辊41的半径。第二假想圆a2具有大于第一半径R1的第二半径R2。第二半径R2大于第一辊41的半径。
另外,图4中显示了设定通过按压力调整机构70切换的所述相对位置的凸轮位置。在此,「凸轮位置」是指,将旋转轴线Cp作为中心,通过凸轮45的旋转移动的凸轮面45f的位置。凸轮位置包含第一凸轮位置P1及第二凸轮位置P2。第一凸轮位置P1为设定按压力增加位置的位置。第二凸轮位置P2是设定按压力降低位置的位置。
以下,对凸轮45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凸轮45具有在凸轮45的旋转方向顺畅地连续的凸轮面45f。凸轮45包含第一位置限制部45a、第二位置限制部45b及位置变更部45c。第一位置限制部45a及第二位置限制部45b的位置是在凸轮45的旋转方向中相互隔开间隔。
第一位置限制部45a设定按压力增加位置。从沿旋转轴线Cp的方向观察,第一位置限制部45a在第一假想圆a1上与第一凸轮位置P1重叠。从沿旋转轴线Cp的方向观察,第一位置限制部45a沿第一假想圆a1弯曲,以在凸轮45的外周侧成凸状。
第二位置限制部45b位于凸轮45中的与第一位置限制部45a相对的侧。连接第一位置限制部45a和第二位置限制部45b的线段形成凸轮45的长轴。第二位置限制部45b设定按压力降低位置。从沿旋转轴线Cp的方向观察,第二位置限制部45b在第二假想圆a2上与第二凸轮位置重叠。从沿旋转轴线Cp的方向观察,第二位置限制部45b沿第二假想圆a2弯曲,以在凸轮45的外周侧成凸状。
凸轮45的圆周方向中的第一位置限制部45a的长度L1比凸轮45的圆周方向中的第二位置限制部45b的长度L2短(L1<L2)。
位置变更部45c位于凸轮45的旋转方向中的第一位置限制部45a与第二位置限制部45b之间。从沿旋转轴线Cp的方向观察,位置变更部45c位于第一假想圆a1与第二假想圆a2之间。从沿旋转轴线Cp的方向观察,位置变更部45c弯曲以在凸轮45的外周侧成凸状。
以下,对薄片折叠机构40的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为了方便说明,图5至图7中,凸轮45及旋转部件47用虚线表示。
如图5及图8所示,Act1中,按压力调整机构70将所述相对位置切换为按压力增加位置。例如,使凸轮45的第一位置限制部45a与旋转部件47相对。
Act2中,驱动部60使第一辊41旋转。于是,第二辊42随着第一辊41旋转。
Act3中,使折叠部件51朝向辊隙部40a进入。于是,折叠部件51的前端插入薄片束6的装订部分6a。如图6所示,如果折叠部件51进一步朝向辊隙部40a移动,那么,折叠部件51将薄片束6向辊隙部40a插入。第二辊42向第一辊41压接,因此,折叠部件进入状态的按压力相比折叠部件退避状态的按压力增加。折叠部件进入状态的按压力相比折叠部件退避状态的按压力,增加与折叠部件51的厚度与对折的薄片束6的厚度相加的厚度对应的压力。通过第二辊42的向第一辊41的压接和折叠部件51的向辊隙部40a的进入,薄片束6的对折完成(参照Act4)。
如图7及图8所示,Act5中,按压力调整机构70将所述相对位置切换为按压力降低位置。例如,使凸轮45的第二位置限制部45b与旋转部件47抵接。于是,薄片输送状态的按压力相比薄片折叠状态的按压力降低。
Act6中,折叠部件51从辊隙部40a退避。折叠部件退避状态的按压力相比折叠部件进入状态的按压力降低。
Act7中,第一辊41及第二辊42输送对折后的薄片束6。重复Act1至Act7的动作,由此,薄片折叠机构40连续地进行薄片束6的折叠处理。如图1所示,通过对薄片束6实施折叠处理所得到的册子通过排出辊36向积载托盘37排出。
图9是表示基于实施方式的薄片折叠机构40的效果的说明图。图9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按压力」。图9中,标号K1表示「薄片折叠准备区间」,标号K2表示「薄片折叠动作区间」,标号K3表示「对折薄片输送区间」。
在此,薄片折叠准备区间K1是指开始薄片束6的对折前的准备区间。薄片折叠动作区间K2是指将薄片束6对折时的区间。换言之,薄片折叠动作区间K2是开始对折薄片束6时的区间。对折薄片输送区间K3是输送对折后的薄片束6的区间。
薄片折叠准备区间K1及对折薄片输送区间K3中,折叠部件51从辊隙部40a退避。薄片折叠动作区间K2中,折叠部件51进入辊隙部40a。
以下,将具备按压力调整机构70的薄片折叠机构40(参照图3)作为「实施例」。以下,将不具备按压力调整机构70的薄片折叠机构作为「比较例」。图9中,比较例的曲线用虚线表示,实施例的曲线用实线表示。
首先,对比较例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薄片折叠准备区间K1中,产生特定的按压力F2。薄片折叠动作区间K2中,按压力从F2至F3急剧增加后,按压力以F3的状态固定。对折薄片输送区间K3中,按压力从F3至F2急剧降低后,按压力以F2的状态固定。
接着,对实施例进行说明。薄片折叠准备区间K1中,产生特定的按压力F2。薄片折叠动作区间K2中,按压力从F2至F3急剧增加后,按压力以F3的状态固定。对折薄片输送区间K3中,与比较例不同,按压力从F3至F1(<F2)急剧降低后,按压力以F1的状态固定。
但是,薄片折叠机构40中,需要将能够对折薄片束6的大小的按压力赋予辊隙部40a。例如,作为用于将能够对折薄片束6的大小的按压力赋予辊隙部40a的方法,有将第二辊42相对第一辊41弹簧顶抵的方法。通过弹簧顶抵,能够将辊隙部40a的按压力以能够对折薄片束6的大小维持固定。另一方面,薄片束6的输送时的辊隙部40a的按压力如果是能够将对折后的薄片束6输送的大小,那么是微弱的压力即可。但是,如果辊隙部40a的按压力以能够对折薄片束6的大小维持固定,那么,输送对折后的薄片束6时的辊隙部40a的按压力可能变得过大。因此,对折后的薄片束6的输送时,薄片束6的输送阻力变得过大,有可能产生电动机61的电力消耗的增加等问题。
通过实施方式,薄片折叠机构40具备:第一辊41、第二辊42、以及按压力调整机构70。第二辊42对第一辊41顶抵。第二辊42与第一辊41一同形成辊隙部40a。第二辊42与第一辊41一同在辊隙部40a将薄片束6对折,输送对折后的薄片束6。按压力调整机构70能够增减辊隙部40a产生的按压力。按压力调整机构70使输送对折后的薄片束6的状态的按压力F1相比将薄片束对折的状态的按压力K2降低,由此,具有以下的效果。即使第二辊42对第一辊41持续顶抵时,相比不设置按压力调整机构70时,能够降低输送对折后的薄片束6时的辊隙部40a的按压力。由此,对折后的薄片束6的输送时,能够降低薄片束6的输送阻力。因此,能够降低电动机61的电力消耗。
按压力调整机构70包含切换第一辊41与第二辊42的相对位置的凸轮45。通过按压力调整机构70切换的所述相对位置包含:使按压力相对地增加的按压力增加位置以及使按压力相对地降低的按压力降低位置。凸轮45包含设定按压力增加位置的第一位置限制部45a和设定按压力降低位置的第二位置限制部45b,由此,具有以下的效果。因为成为具备凸轮45的简单的结构,所以,相比具备齿条小齿轮机构时,能够实现薄片折叠机构40的简单化及低成本化。
凸轮45的圆周方向中的第一位置限制部45a的长度L1比所述圆周方向中的第二位置限制部45b的长度L2短(L1<L2)。相比所述第一位置限制部45a的长度L1比所述第二位置限制部45b的长度L2长时(L1>L2),具有以下的效果。使凸轮45与第一辊41同步旋转时,配合薄片束6的输送方向的长度,容易将所述相对位置的设定切换为按压力增加位置或按压力降低位置。因此,凸轮45的切换驱动的控制变得容易。
凸轮45与第一辊41同轴旋转,由此,具有以下的效果。相比凸轮45与第一辊41以不同的轴旋转时,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传递基于凸轮45的切换动作,因此,能够实现薄片折叠机构40的简单化及低成本化。
凸轮45与第一辊41独立旋转,由此,具有以下的效果。相比凸轮45与第一辊41一体旋转时,能够将所述相对位置的设定暂时停止在按压力增加位置或按压力降低位置。因此,不依赖于薄片束6的输送方向的长度,能够降低电动机61的电力消耗。
第一辊41独立旋转。第二辊42随着第一辊41的旋转而旋转,由此,具有以下的效果。相比第一辊41及第二辊42双方独立旋转时,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驱动第二辊42的机构,因此,能够实现薄片折叠机构40的简单化及低成本化。
薄片折叠机构40为了将薄片束6向辊隙部40a压入,朝向辊隙部40a进入,并且,还包括从辊隙部40a退避的折叠部件51,由此,具有以下的效果。相比不设置折叠部件51时,将薄片束6对折时,能够通过折叠部件51将薄片束6向辊隙部40a压入,因此,能够将薄片束6顺畅地对折。
按压力调整机构70使折叠部件51从辊隙部40a退避的状态的按压力相比折叠部件51进入辊隙部40a的状态的按压力降低,由此,具有以下的效果。即使第二辊42对第一辊41持续顶抵时,相比不设置按压力调整机构70时,能够降低折叠部件51从辊隙部40a退避时的辊隙部40a的按压力。由此,折叠部件51从辊隙部40a退避时,能够降低向折叠部件51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够降低电动机61的电力消耗。
后处理装置3具备上述的薄片折叠机构40,由此,能够降低进行薄片折叠处理时的电动机61的电力消耗。
以下,对变形例进行说明。
例如,凸轮45可以与第一辊41一体旋转。凸轮45与第一辊41一体旋转,相比凸轮45与第一辊41独立旋转时,具有以下的效果。使凸轮45的圆周方向的长度配合薄片束6的输送方向的长度时,能够使凸轮45及第一辊41的旋转驱动一起进行,由此,凸轮45及第一辊41的旋转驱动的控制变得容易。例如,凸轮45的圆周方向的长度设定为凸轮45每旋转一周,薄片束6输送一次。另外,能够将凸轮45的驱动源与第一辊41的驱动源共通化,由此,相比凸轮45的驱动源与第一辊41的驱动源独立设置时,能够使薄片折叠机构40的结构简单化。
第二辊42不限于与第一辊41一同在辊隙部40a将薄片束6对折,输送对折后的薄片束6。例如,第二辊42可以与第一辊41一同在辊隙部40a将薄片5对折,将对折后的薄片5输送。即,对折的对象可以是一张薄片5,也可以是薄片束6。例如,按压力调整机构70将辊隙部40a产生的按压力能够根据薄片5或薄片束6的厚度(薄片5的张数)增减。
按压力调整机构70不限于具备切换第一辊41与第二辊42的相对位置的凸轮45。例如,作为按压力调整机构70,还可以具备齿条小齿轮机构。另外,作为按压力调整机构70,还可以具备能够相对第一辊41将第二辊42拆卸的驱动机构。
通过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薄片折叠机构40具备第一辊41、第二辊42、以及按压力调整机构70。第二辊42对第一辊41顶抵。第二辊42与第一辊41一同形成辊隙部40a。第二辊42与第一辊41一同在辊隙部40a将薄片束6对折,输送对折后的薄片束6。按压力调整机构70能够增减辊隙部40a产生的按压力。按压力调整机构70使输送对折后的薄片束6的状态的按压力F1相比将薄片束对折的状态的按压力K2降低,由此,具有以下的效果。即使第二辊42对第一辊41持续顶抵时,相比不设置按压力调整机构70时,能够降低输送对折后的薄片束6时的辊隙部40a的按压力。由此,对折后的薄片束6的输送时,能够降低薄片束6的输送阻力。因此,能够降低电动机61的电力消耗。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对于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要旨中的同时,也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薄片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辊;
第二辊,对所述第一辊顶抵,与所述第一辊一同形成辊隙部,并且,与所述第一辊一同在所述辊隙部将薄片对折,输送对折后的所述薄片;以及
按压力调整机构,能够增减所述辊隙部产生的按压力,并且,使输送对折后的所述薄片的状态的所述按压力相比对折所述薄片的状态的所述按压力降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力调整机构包含切换所述第一辊与所述第二辊的相对位置的凸轮,
通过所述按压力调整机构切换的所述相对位置包括:使所述按压力相对地增加的按压力增加位置、以及使所述按压力相对地降低的按压力降低位置,
所述凸轮包括:设定所述按压力增加位置的第一位置限制部、以及设定所述按压力降低位置的第二位置限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的圆周方向中的所述第一位置限制部的长度比所述圆周方向中的所述第二位置限制部的长度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与所述第一辊同轴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与所述第一辊独立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片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与所述第一辊一体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辊独立旋转,
所述第二辊随着所述第一辊的旋转而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折叠部件,所述折叠部件朝向所述辊隙部进入,以将所述薄片向所述辊隙部压入,并且,从所述辊隙部退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薄片折叠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力调整机构使所述折叠部件从所述辊隙部退避的状态的所述按压力相比所述折叠部件进入所述辊隙部的状态的所述按压力降低。
10.一种薄片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排出部,排出从输送路输送的薄片;以及
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折叠机构,在所述薄片被输送至所述排出部的中途,将所述薄片对折。
CN201720245461.4U 2017-03-14 2017-03-14 薄片折叠机构及薄片处理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920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45461.4U CN206692093U (zh) 2017-03-14 2017-03-14 薄片折叠机构及薄片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45461.4U CN206692093U (zh) 2017-03-14 2017-03-14 薄片折叠机构及薄片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92093U true CN206692093U (zh) 2017-12-01

Family

ID=60442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45461.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692093U (zh) 2017-03-14 2017-03-14 薄片折叠机构及薄片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920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62866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261157B1 (en) Spine formation device,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spine formation system, and spine formation method
JP3566492B2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US8240664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328848B (zh) 用纸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用纸后处理方法
US8317181B2 (en) Spine formation device, sheet process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same, and spine formation method
JP6360368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シート増し折り方法
US8146904B2 (en)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80219802A1 (en) Bookbin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N101734511A (zh) 折叠处理装置和方法、使用折叠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31831A (zh)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EP2597060B1 (en)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50100429A1 (en) Bookbinding machine and prebinding apparatus
CN101683939B (zh) 用于折叠页张的方法和装置
JP2000272823A (ja) 中綴折機
CN206692093U (zh) 薄片折叠机构及薄片处理装置
JP6410018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CN105217367B (zh)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及折叠片材推压方法
EP0754643B1 (en) A device for collecting folded and unfolded copy sheets
EP2058257B1 (en) Leaflet production
JP4211448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2007045620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71750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96409A (ja) 中折り冊子成形装置
JP6553334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01

Termination date: 2019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