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74404U - 管塔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管塔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74404U
CN206674404U CN201720156153.4U CN201720156153U CN206674404U CN 206674404 U CN206674404 U CN 206674404U CN 201720156153 U CN201720156153 U CN 201720156153U CN 206674404 U CN206674404 U CN 2066744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air
equipment compartment
passage
pipe t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5615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15615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74404U/zh
Priority to BR202017005465-4U priority patent/BR202017005465Y1/pt
Priority to CONC2017/0003402U priority patent/CO2017003402U1/es
Priority to CL2017001175U priority patent/CL2017001175U1/es
Priority to ARM170101232U priority patent/AR120610A4/es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744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74404U/zh
Priority to AU2018223411A priority patent/AU2018223411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8/075600 priority patent/WO2018153261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2/00Towers; Masts or poles; Chimney stacks; Water-towers; Methods of erecting such structur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2/00Towers; Masts or poles; Chimney stacks; Water-towers; Methods of erecting such structures
    • E04H12/22Sockets or holders for poles or pos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管塔及基站,属于通信设备安装技术领域,该管塔包括塔壁,塔壁上设置有用于进风的第一通气孔和用于出风的第二通气孔,塔壁围设成内部空间,内部空间中设置有用于容纳设备的至少两个上下分隔的设备舱,至少一个设备舱中设置有通风装置,其中通风装置的进风口与对应的第一通气孔之间形成进风风道,通风装置的出风口与对应的第二通气孔之间形成出风风道,进风风道与其他设备舱隔绝和/或出风风道与其他设备舱隔绝。由此各设备舱设备散热产生的热风不会通过管塔内部空间进入其他设备舱的进风风道,从而保障各设备舱中的设备都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管塔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设备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管塔及基站。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带来大量的通信站址需求,因为各种原因,传统的占地较大的站址获取十分困难,因而基站设备供应商致力于缩小占地面积的基站设计。
当前流行的缩小占地面积的基站设计方案是将基站和铁塔合一,即将基站安装到管状铁塔内部,从而使得占地面积大幅缩小。但是这种设计也需要解决基站的散热和防水问题。
一种现有技术的管塔型基站如图1所示,包括底部管塔101、上部管塔102和天线103,底部管塔101塔壁上设置有可以打开的维护门104,塔体内部容纳有用于实现通信的各种设备108。底部管塔101的下部设置有进气孔105,上部设置有出气孔106,塔体内部还设置有轴流风扇107。在轴流风扇107的驱动下,外部空气从下部进气孔105进入,从上部出气孔106排除(空气流),从而冷却设备108。图1中还示出有内部线路109。
该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冷却空气从下层设备经过上层设备再排出,导致到达上层设备的空气温度过高,使得上层设备不能有效冷却,容易出现过热宕机现象。
2、塔内设备没有缺少防护措施,容易导致盐雾腐蚀严重;为此,铁塔的进出风口都要进行复杂的防水设计;如果管塔顶部密封不好而进水的话,漏水会经由垂直通风路径到达各个设备。例如在维护或者扩容设备时,可能因为维护人员对内部电缆的操作,比如拖拽和摇晃,从而导致顶部密封失效,进而发生设备被雨水淋湿导致短路失效的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塔及基站,使下方设备舱中的通风散热产生的热量不会影响上方设备舱中的设备。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管塔,所述管塔的塔壁设置有用于进风的第一通气孔和用于出风的第二通气孔,所述塔壁围设成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中设置有用于容纳设备的至少两个上下分隔的设备舱,至少一个所述设备舱中设置有通风装置,其中所述通风装置的进风口与对应的第一通气孔之间形成进风风道,所述通风装置的出风口与对应的第二通气孔之间形成出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与其他设备舱隔绝和/或所述出风风道与其他设备舱隔绝。
本公开实施例中,管塔中包括上下分隔的设备舱,各设备舱中设置有通风装置,加快空气流动,使设备得到更好的散热;各设备舱的进风风道与其他设备舱隔绝和/或出风风道与其他设备舱隔绝,即各设备舱进入的气流直接来自于管塔外或排出的气流直接到达管塔外,从而设备舱中设备产生的热量通过各设备舱中各自的散热路径向管塔外释放,由此各设备舱设备散热产生的热风不会通过管塔内部空间进入其他设备舱的进风风道;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形成上下贯通、经过各个设备舱的竖直散热风道,因而下方设备舱中设备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风道进入上方设备舱的情况,使得各个设备舱都有相对独立的散热风道,上方设备舱中的散热不受下方设备舱的散热影响。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气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位于所述塔壁的相对两侧。
由于用于进风的第一通气孔和用于出风的第二通气孔位于塔壁的相对两侧,因而在设备舱中前后两侧分别进风和出风,散热路径比较合理,避免设备舱内局部过热。
可选地,对应于同一个设备舱的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风孔的高度范围处于该设备舱的高度范围之内。
这样,进风和出风的通气孔在高度上与设备舱对应,进风和出风比较容易,提高了散热效率。
并且进一步地,对应于同一个设备舱的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风孔的高度范围处于该设备舱的下半部分高度范围之内且该设备舱中的通风设备设置在该设备舱的上部。
这样,用于散热的气流从设备舱下部进,并转到设备舱上部的通风装置,然后从设备舱下部出,设备舱内的散热风道路径长,有利于设备舱更全面、均匀地散热。
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塔壁与所述至少两个设备舱之间设置有共用的垂直进风风道或共用的垂直出风风道。
这样,可以共用进风通气孔(即第一通气孔)或出风通气孔(即第二通气孔),并且各个设备舱中的散热依然互不影响,不会使设备舱中的热量通过风道传递到其他设备舱中。
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设备舱中设置有机柜,该设备舱中的设备安装在所述机柜内。
这样,由于机柜本身就有防护功能,因而可以防止外界湿气或污染物影响设备舱中的设备。
可选择地,所述通风装置安装在所述机柜内。
这样,上下相邻设备舱中的散热风道由机柜进一步实现了隔离,安装在机柜内的通风装置也可更好地为机柜内的设备散热。
可选择地,所述通风装置安装在所述机柜的上部,所述设备舱中的进风风道经过所述机柜内的设备的下方。
这样,来自柜内进风通道的气流从下至上经过柜内的设备,到达上部的通风装置,可以更好地带走设备产生的热量。
可选择地,每个所述机柜的防护等级等于或高于安装在所述机柜内的设备所需的防护等级。
由于机柜的防护等级等于或高于安装在所述机柜内的设备所需的防护等级等,因而可以有效的对设备进行防护,避免雨水、灰尘和盐雾对设备造成损害。
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塔壁上设置有维护门,各个所述设备舱位于所述维护门后方。
这样,可以方便的打开维护门,然后在设备舱中安装或拆卸设备。
可选择地,所述维护门上设置有所述第一通气孔或所述第二通气孔。
这样,通气孔与维护门后的设备舱相对应,可以更好地通风散热。
可选择地,一个所述维护门后方对应设置有一个或多于一个的设备舱。
这样,可以根据设备尺寸和/或其他需要灵活地分别设置维护门和设备舱的数量和尺寸,提高了管塔布局的灵活性。
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风扇。
风扇是制造、安装和使用均很简单但效率很高的通风装置,因而降低了管塔的制造和使用成本。
可选择地,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包括设置有所述出风口的盒体。
这样能实现从风扇的轴向进气,然后向后侧出风。
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出风窗,所述出风窗的入风口与所述通风装置的出风口对接,所述出风窗的出风口抵靠在所述塔壁上并与对应的第二通气孔连通。
这样,各设备舱内的出风风道形成了封闭路径,使热风直接从第二通气孔排出,不会影响到其他设备舱的设备的散热。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第一方面中的管塔和设置在管塔之上的天线。
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该基站采用了第一方面的管塔,而管塔包括上下分隔的设备舱,各设备舱中设置有通风装置,加快空气流动,使设备得到更好的散热;各设备舱的进风风道与其他设备舱隔绝和/或出风风道与其他设备舱隔绝,即各设备舱进入的气流直接来自于管塔外或排出的气流直接到达管塔外,从而设备舱中设备产生的热量通过各设备舱中各自的散热路径向管塔外释放,由此各设备舱设备散热产生的热风不会通过管塔内部空间进入其他设备舱的进风风道;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形成上下贯通、经过各个设备舱的竖直散热风道,因而下方设备舱中设备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风道进入上方设备舱的情况,使得各个设备舱都有相对独立的散热风道,上方设备舱中的散热不受下方设备舱的散热影响;由此基站的耐热耐久性能得到了提升。同时,在管塔具有上述的各个特征时,该基站也具有上述各个特征对应带来的上述各种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附图中为了简明起见,每个附图中同样或类似的多个部件中,只对一个部件用一个附图标记标识。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管塔式基站的散热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管塔的立体视图,其中维护门处于打开状态;
图2b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管塔的立体视图,其中维护门处于关闭状态;
图3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管塔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4a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管塔的剖面示意图;
图4b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管塔的一个设备舱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管塔的风道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一变型实施例的管塔的风道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另一变型实施例的管塔的风道的示意图;
图8a是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基站的第一视角立体视图;
图8b是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基站的第二视角立体视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基站的立体分解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分别表示:101-底部管塔;102-上部管塔;103-天线;104-维护门;105-进气孔;106-出气孔;107-轴流风扇;108-设备;1-塔壁;21-第一通气孔;22-第二通气孔;3-设备;4-设备舱;5-风扇;6-横板;7-机柜;71-机柜门;72-出风窗;8-维护门;9-垂直进风风道;10-垂直出风风道;11-天线;12-下部管塔;13-上部管塔。各图中的带箭头线表示空气或气流流动的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的管塔,一般指的是管塔型基站中采用的用于在内部容纳设备的管塔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应用于其他场合的用于在内部容纳设备的管塔结构。本公开中的风道指的是空气流动路径。本公开中的管塔采用直立或近似直立安装,所谓的上、下、高度等表达均以管塔安装后的直立状态作为前提。本公开中的横板指的是在管塔直立安装后板面处于水平或大致水平状态的板状结构,但并不限制其板面处于绝对水平和平滑状态。本公开中描述位于某对象的上部或下部,指的是处于该对象中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的位置;本公开中描述位于某对象的上方或下方,指的是位于该对象之外且位于该对象之上或之下的位置;本公开中描述的前后指的是以图示作为参考而言,但方位并非严格限定,只要大致符合即可。本公开中的对应的指的是对应的对象之间存在共同实现功能的配合或位置上的对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场景确定对应的含义。
图2a和2b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管塔的立体视图,图3是该管塔的立体分解视图,其中设备舱中的设备展示在管塔外。如图2a、2b和3所示,该实施例提供的管塔包括塔壁1,塔壁1可由合适的外壳材料形成,塔壁1构成了管塔的外部所能看到的主要形态。
如图2a和2b所示,塔壁1设置有通气孔,包括用于进风的多个第一通气孔21和用于出风的多个第二通气孔22,塔壁1内外的空气交流经由通气孔进行,第一通气孔21和第二通气孔22成为热量进出的主要途径,通气孔的形状可以为如图所示的圆形,并且多个通气孔在长方形区域中集中布置,通气孔也可以为其他合适形状或以其他合适方式布置。
如图3所示,塔壁1围设成内部空间。内部空间中设置有用于容纳设备3的多个设备舱4,上下相邻的每两个设备舱4之间设置有横板6。这些设备3可以根据需要选用,例如选用实现通信功能的各种设备。根据需要,一些或全部设备舱4中设置有为风扇5的通风装置,但对于那些用于安装发热量低和/或耐热能力强的设备的设备舱4,也可以不在设备舱4中安装通风装置。
风扇5的进风口与第一通气孔21之间形成进风风道,风扇5的出风口与第二通气孔22之间形成出风风道,进风风道与其他设备舱隔绝和/或出风风道与其他设备舱隔绝。这里的隔绝是指进风风道进入的空气不来自或大部分不来自其他设备舱,或者出风风道出去的气流不进入或大部分不进入其他设备舱,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可以采用将管塔内的各设备舱的进风风道或出风风道相对其他设备舱封闭或对设备舱本身进行封闭等方式来实现。
本实施例中,管塔中包括上下分隔的设备舱,各设备舱中设置有通风装置,加快空气流动,使设备得到更好的散热;各设备舱的进风风道与其他设备舱隔绝和/或出风风道与其他设备舱隔绝,即各设备舱进入的气流直接来自于管塔外或排出的气流直接到达管塔外,从而设备舱中设备产生的热量通过各设备舱中各自的散热路径向管塔外释放,由此各设备舱设备散热产生的热风不会通过管塔内部空间进入其他设备舱的进风风道;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形成上下贯通、经过各个设备舱的竖直散热风道,因而下方设备舱中设备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风道进入上方设备舱的情况,使得各设备舱都有相对独立的散热风道,上方设备舱中的散热不受下方设备舱的散热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第一通气孔21和第二通风孔22可位于塔壁1的相对两侧。这种设计由于使用于进风的第一通气孔和用于出风的第二通气孔位于塔壁1的相对两侧,因而在设备舱4中前后两侧分别进风和出风,散热路径比较合理,可以避免设备舱4内局部过热。
同时,对应于同一个设备舱4第一通气孔21和第二通风孔22的高度范围需要处于该设备舱4的高度范围之内,使得第一通气孔21和第二通气孔22在高度上与设备舱4对应,因而进风和出风比较容易,提高了散热效率。应该理解,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对应于同一个设备舱4第一通气孔21和第二通风孔22的高度范围也可不处于该设备舱4的范围之内,这同样落入本公开要求的保护范围。
并且,对应于同一个设备舱4的第一通气孔21和第二通风孔22的高度范围可处于该设备舱4的下半部分高度范围之内,即第一通气孔21和第二通风孔22的位置较低,但是设备舱4中的通风设备可设置在该设备舱4的上部。这样,用于散热的气流从设备舱4下部的一侧进入,然后转到设备舱4上部的通风装置,最后从设备舱4下部的另一侧出去,从而设备舱4内的散热风道路径较长,有利于设备舱更全面、均匀地散热。
如图3所示,每个设备舱4中设置有机柜7,设备舱4中的设备3就安装在机柜7内。由于机柜7本身具有一定防护功能,因而可以防止外界湿气或污染物影响设备舱4中的设备3。机柜7可以为长方体或其他合适的形状,可根据需要具有可打开的柜门71。每个机柜7的防护等级等于或高于安装在该机柜内7的设备3所需的防护等级,安装在该机柜内7的设备3可以为需要装入或已经装入的设备,所需的防护等级为安装在该机柜内的设备中需要的最高防护等级,可以有效的对设备3进行防护,避免雨水、灰尘和盐雾对设备3造成损害。例如机柜7的防护等级可为IP55,IP55中的第一个5表示可以防止灰尘侵入,第二个5表示可以防止喷射的水侵入,因而在该防护水平下,可以避免雨水、灰尘和盐雾对设备3造成损害,由此也不需要像现有技术那样,为通气孔和管塔顶部进行复杂的防水设计。在有机柜7时,风扇5也可装在机柜7内,例如处于机柜7的上部,依赖机柜7的顶板或设置在机柜中的支架结构进行固定。
如图3所示,风扇5安装在机柜7的上部,而设备舱4中的进风风道经过机柜7内的设备3的下方,即机柜7中风扇5在上部,设备3处于中部,而进风通道处于下部。由于气流从下至上经过柜内的设备,再到达上部的风扇5,因而可以更好地带走设备3产生的热量。
在本实施例中,通风装置选用风扇5,风扇是一种制造、安装和使用均很简单但效率很高的通风装置,能降低管塔的制造和使用成本。但是,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类型的通风装置,例如抽气泵等。本实施例的风扇5更优选为采用离心风扇,且包括设置有出风口的盒体,即盒体对风扇5径向上的其他地方进行包覆,只留下出风口,这样能实现从风扇的轴向进气,然后向后侧出风,例如风扇5安装在机柜7的上部时,气流从机柜7的下部经过设备向上进入风扇5的轴向进风口,然后从盒体的出风口出去,最后从管塔1上的第二通气孔22排出到管塔外,这样的通风路径能更好地带走设备3的热量。应该理解的是,虽然本实施例中示出的风扇5安装在机柜7或设备舱4的上部,但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安装在机柜或设备舱的下部或其他位置,只要能实现通风功能即可,这同样落入本公开要求的保护范围。
虽然图3中示出每个设备舱4中都设置有机柜7,但是对于本身防护水平较高的设备3,例如防护水平为IP55的RRU(Radio Remote Unit,射频拉远单元)设备,其所在的设备舱4可以不设置机柜,因为其自身就可以达到防尘、放水和防盐雾的功能;对于另外一些防护要求低的设备3,其所在的设备舱4也可以不设置机柜。
如图3所示,塔壁1上设置有维护门8,各个设备舱4位于维护门8后方,因而可以方便的打开维护门8,然后在设备舱4中安装或拆卸设备3。第二通气孔22可设置在维护门8上,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维护门8上也可设置第一通气孔21。这样,通气孔与维护门8后的设备舱4相对应,可以更好地通风散热。图3中一个维护门8对应两个设备舱4,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可以根据需要,在一个维护门8后方对应设置有一个或多于一个的设备舱4,即可以根据设备3的尺寸和/或其他需要灵活地分别设置维护门8和设备舱4的数量和尺寸,提高了管塔布局的灵活性。
如图3中示出,各设备舱4还可包括出风窗72,出风窗72可以是包括入风口和出风口的盒体装置。图4a示出了组装完毕的管塔的剖面,图4b示出了一个组装完毕的设备舱(即图4a的虚线包括部分)的剖面,从图4b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出风窗72的入风口与风扇5的出风口对接,出风窗72的出风口抵靠在塔壁1上并与对应的第二通气孔22连通,这样,对于每个设备舱4,气流从左侧的第一通气孔21进入,在机柜7内上升,到达风扇5的进风口,然后从风扇5的出风口进入到出风窗72的入风口,再往下到达出风窗72的出风口处,最后从第二通气孔22中排出。图4中示出出风窗72紧贴机柜7的后壁,实际上可以不依赖于机柜7安装,并且也可以不需要出风窗72,而将风扇5的出风口直接对接到或通过管道对接到管壁1的第二通气孔22。由此,各设备舱4内的出风风道形成了封闭路径,使热风直接从第二通气孔22排出,不会影响到其他设备舱4的设备3的散热。
图5示意性示出了管塔内的各设备舱中的风道,如图5所示,气流从塔壁1的左侧下部进入,被风扇5带动从下往上经过设备舱4中的设备3,到达风扇5的入风轴面(即进风口),然后在风扇5的右侧出去,再往下经由塔壁1的右侧下部出去,走了一个类似几字型路线,如图中箭头线所示,注意这里的左侧、右侧都是图中示出的方向。
图5中各个设备舱4在塔壁1上对应的通气孔互不相同,但是在与本实施例不同的变型实施例中,也可以共用塔壁1上的第一通气孔21(也可称作进风通气孔)或第二通气孔22(也可称作出风通气孔)。图6和7分别示出了共用进风通气孔和共用出风通气孔的示例,其中图6在塔壁和设备舱之间形成了共用的垂直进风风道9,图7在塔壁和设备舱之间形成了共用的垂直出风风道10。当具有共用的垂直进风风道9时,塔壁上的所有进风通气孔可以聚集在一个区域,气流从第一通气孔进入后再经由垂直进风风道到达各个设备舱。当具有共用的垂直出风风道10时,塔壁上的所有出风通气孔也可以聚集在一个区域,气流从各设备舱出来后再经由垂直出风风道到达第二通气孔。这样,可以共用进风通气孔或出风通气孔,即简化进风通气孔或出风通气孔的设置,并且各个设备舱中的散热依然互不影响,不会使设备舱中的热量通过风道传递到其他设备舱中。
图8a、8b和9示出了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其包括上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管塔和设置在管塔之上的天线11。为了使天线达到预定高度,管塔除包括设置有设备舱的底部管塔12外,还包括设置在下部之上的上部管塔13,天线11设置在上部管塔13之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作为基站,虽然图中没有示出,但管塔内还设置有供电线路和信号线路,并且至少一部分信号线路从底部管塔12经过上部管塔13与天线11连接。管塔的底部还可包括固定安装结构,例如具有螺孔的底盘,因而借助螺钉可将基站固定在平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该基站采用了上一实施例中的管塔,管塔包括上下分隔的设备舱,各设备舱中设置有通风装置,加快空气流动,使设备得到更好的散热;各设备舱的进风风道与其他设备舱隔绝和/或出风风道与其他设备舱隔绝,即各设备舱进入的气流直接来自于管塔外或排出的气流直接到达管塔外,从而设备舱中设备产生的热量通过各设备舱中各自的散热路径向管塔外释放,由此各设备舱设备散热产生的热风不会通过管塔内部空间进入其他设备舱的进风风道;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形成上下贯通、经过各个设备舱的竖直散热风道,因而下方设备舱中设备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风道进入上方设备舱的情况,使得各个设备舱都有相对独立的散热风道,上方设备舱中的散热不受下方设备舱的散热影响;由此基站的耐热耐久性能得到了提升。同时,在管塔具有上述的各个特征时,该基站也具有上述各个特征对应带来的上述各种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管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塔包括塔壁,所述塔壁上设置有用于进风的第一通气孔和用于出风的第二通气孔,所述塔壁围设成内部空间,所述内部空间中设置有用于容纳设备的至少两个上下分隔的设备舱,至少一个所述设备舱中设置有通风装置,其中所述通风装置的进风口与对应的第一通气孔之间形成进风风道,所述通风装置的出风口与对应的第二通气孔之间形成出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与其他设备舱隔绝和/或所述出风风道与其他设备舱隔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气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位于所述塔壁的相对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塔,其特征在于,对应于同一个设备舱的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风孔的高度范围处于该设备舱的高度范围之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塔,其特征在于,对应于同一个设备舱的第一通气孔和第二通风孔的高度范围处于该设备舱的下半部分高度范围之内,且该设备舱中的通风设备设置在该设备舱的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壁与所述至少两个设备舱之间设置有共用的垂直进风风道或共用的垂直出风风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塔,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设备舱中设置有机柜,该设备舱中的设备安装在所述机柜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安装在所述机柜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安装在所述机柜的上部,所述设备舱中的进风风道经过所述机柜内的设备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塔,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机柜的防护等级等于或高于安装在该机柜内的设备所需的防护等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壁上设置有维护门,各个所述设备舱位于所述维护门后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管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维护门上设置有所述第一通气孔或所述第二通气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管塔,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维护门后方对应设置有一个或多于一个的设备舱。
13.根据权利要求1其中所述的管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装置包括风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管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为离心风扇,包括设置有所述出风口的盒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14其中任一项所述的管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出风窗,所述出风窗的入风口与所述通风装置的出风口对接,所述出风窗的出风口抵靠在所述塔壁上并与对应的第二通气孔连通。
16.一种基站,包括权利要求1-15其中任一项所述的管塔和设置在所述管塔之上的天线。
CN201720156153.4U 2017-02-21 2017-02-21 管塔及基站 Active CN2066744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56153.4U CN206674404U (zh) 2017-02-21 2017-02-21 管塔及基站
BR202017005465-4U BR202017005465Y1 (pt) 2017-02-21 2017-03-17 Torre de tubo
CONC2017/0003402U CO2017003402U1 (es) 2017-02-21 2017-04-07 Torre de tubo mejorada para estación base de comunicación móvil
CL2017001175U CL2017001175U1 (es) 2017-02-21 2017-05-09 Torre de tubo y estacion base
ARM170101232U AR120610A4 (es) 2017-02-21 2017-05-10 Torre de tubo
AU2018223411A AU2018223411B2 (en) 2017-02-21 2018-02-07 Tube tower and base station
PCT/CN2018/075600 WO2018153261A1 (zh) 2017-02-21 2018-02-07 管塔及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56153.4U CN206674404U (zh) 2017-02-21 2017-02-21 管塔及基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74404U true CN206674404U (zh) 2017-11-24

Family

ID=60331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56153.4U Active CN206674404U (zh) 2017-02-21 2017-02-21 管塔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74404U (zh)
AR (1) AR120610A4 (zh)
AU (1) AU2018223411B2 (zh)
BR (1) BR202017005465Y1 (zh)
CL (1) CL2017001175U1 (zh)
CO (1) CO2017003402U1 (zh)
WO (1) WO2018153261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53261A1 (zh) * 2017-02-21 2018-08-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管塔及基站
WO2019128874A1 (zh) * 2017-12-28 2019-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管塔及基站
WO2020002020A1 (en) * 2018-06-28 2020-01-02 Signify Holding B.V. Street lighting pole base
WO2020151501A1 (zh) * 2019-01-22 2020-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管塔及基站
CN113301762A (zh) * 2020-05-22 2021-08-24 西安黄河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装置及相控阵雷达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R109730A1 (es) * 2017-09-27 2019-01-16 Elova S A Poste para antena de transmisión inalámbrica y método para su colocación
EP4133554A1 (en) 2020-04-10 2023-02-15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Improved module for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monopole
WO2023277436A1 (ko) * 2021-06-29 2023-01-05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안테나 설치용 지주 폴 어셈블리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2224493A1 (en) * 2000-11-20 2002-05-27 Mergent Technologies (Pty) Limited Communications mast assembly
DE202004020781U1 (de) * 2004-08-26 2006-01-05 Siemens Ag Anordnung zum Kühlen von elektrischen Baugruppen in einem Gehäuse
US7604535B2 (en) * 2006-04-27 2009-10-20 Wright Line, Llc Assembly for extracting heat from a housing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DE102006034156B3 (de) * 2006-07-24 2007-09-13 Siemens Ag Anordnung zur Belüftung von Baugruppen
CN202095107U (zh) * 2011-06-28 2011-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体化基站支撑结构及基站
CN105392339B (zh) * 2015-11-17 2018-07-06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电气柜
CN206674404U (zh) * 2017-02-21 2017-11-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管塔及基站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53261A1 (zh) * 2017-02-21 2018-08-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管塔及基站
WO2019128874A1 (zh) * 2017-12-28 2019-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管塔及基站
WO2020002020A1 (en) * 2018-06-28 2020-01-02 Signify Holding B.V. Street lighting pole base
US11146297B2 (en) 2018-06-28 2021-10-12 Signify Holding B.V. Street lighting pole base
WO2020151501A1 (zh) * 2019-01-22 2020-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管塔及基站
CN113301762A (zh) * 2020-05-22 2021-08-24 西安黄河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装置及相控阵雷达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202017005465Y1 (pt) 2022-09-06
AU2018223411B2 (en) 2020-01-23
CO2017003402U1 (es) 2018-04-19
AR120610A4 (es) 2022-03-02
WO2018153261A1 (zh) 2018-08-30
AU2018223411A1 (en) 2018-12-06
BR202017005465U2 (pt) 2017-06-27
CL2017001175U1 (es) 2017-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74404U (zh) 管塔及基站
CN108495538A (zh) 一种大功率户外散热机柜
CN206790842U (zh) 集装箱
EP3089569B1 (en) Subrack and terminal
CN208905262U (zh) 一种大功率户外散热机柜结构
CN105392339B (zh) 电气柜
CN107623273A (zh) 一种热交换式户外电源机柜系统
CN204145936U (zh) 一种密封式电源机箱
CN102006765A (zh) 具有密封散热结构的户外机柜
CN207433313U (zh) 一种高防护充电桩
CN103280712B (zh) 用于户外型光伏发电设备的柜体
WO2019128874A1 (zh) 管塔及基站
CN203633045U (zh) 新型强迫风冷散热机柜
CN103687384B (zh) 一种带制冷空调的通信机柜
CN205648310U (zh) 一种大屏幕拼接显示系统的水平散热结构
CN206619831U (zh) 变电站
CN206718917U (zh) 一种客车空调电器箱进风冷却结构
CN217656439U (zh) 一种储能系统柜
CN104411148A (zh) 一种热辐射防护机柜
CN211457839U (zh) 一种户外一体化不间断电源机柜
CN102186329B (zh) 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冷却装置
CN106972372A (zh) 变电站
CN201657582U (zh) 一种风冷机箱
CN219458466U (zh) 一种散热配电箱
CN205355605U (zh) 一种集成电气设备柜的集装箱的通风散热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