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69692U - 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69692U
CN206669692U CN201720188188.6U CN201720188188U CN206669692U CN 206669692 U CN206669692 U CN 206669692U CN 201720188188 U CN201720188188 U CN 201720188188U CN 206669692 U CN206669692 U CN 2066696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biomass fuel
flue gas
liquid
bur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8818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霁阳
靳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hefeng Ener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AILIME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AILIME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AILIME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18818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6696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696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696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bustion Of Fluid Fue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包括燃烧室,所述燃烧室包括依次设置的卫燃区、主燃区以及燃尽区;助燃系统,所述助燃系统包括一次助燃装置和/或二次助燃装置,所述一次助燃装置设置在主燃区的区域内,所述二次助燃装置设置在靠近卫燃区一端的主燃区的区域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通过不改变燃烧室规格,有效实现生物质燃料燃烧充分,且燃烧安全。

Description

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
背景技术
生物质燃料是指将生物质材料燃烧作为燃料,一般主要是农林废弃物(如秸秆、锯末、甘蔗渣、稻糠等),主要区别于化石燃料。在目前的国家政策和环保标准中,直接燃烧生物质属于高污染燃料,只在农村的大灶中使用,不允许在城市中使用。生物质燃料的应用,实际主要是生物质成型燃料(简称为BMF),是将农林废物作为原材料,经过粉碎、混合、挤压、烘干等工艺,制成各种成型(如块状、颗粒状等)的,可直接燃烧的一种新型清洁燃料。世界上对生物质燃料界定为零排放、可再生的燃料,比如:燃烧后,生物质燃料二氧化硫几乎为零(具体小于0.3%);二氧化碳含量也大大低于化石燃料。因为现在生物质能源得到更广的发展,即是以生物质燃料为基础,通过生物质锅炉进行燃烧,产生并收集能源。
由于煤燃烧的特征和生物质燃料燃烧有着很大的区别,煤的燃烧过程相对平稳,煤的固定碳含量在(70-85)%之间,挥发分一般低30%,煤的挥发分主要起到引燃保持稳定着火的作用,主要放热阶段是固定碳的燃烧阶段,而生物质燃料由于挥发分比例高达70%以上,是主要燃烧放热阶段。由于固定碳的完全燃烧温度在800°以上,而挥发分在300℃时就开始析出燃烧,(400-500)℃剧烈燃烧,因此生物质燃料相对煤在燃烧时燃烧速度快,燃烧集中;同时由于生物质燃料的热值低,堆积密度低,为达到负荷需增加料层厚度并提高炉排速度,当进入炉膛的燃料温度达到300°时大量挥发分析出,此时需要有足够的炉膛空间,满足挥发分与氧的混合以利燃烧,但由于针对燃煤设计的炉膛空间偏小,大量挥发分来不及燃烧就被引风机抽出炉膛,导致负荷达不到,司炉人员为提高出力势必加大鼓风,由于用热部门生产工艺的要求,引风机的运行参数是定值,不能随意调整,因此当鼓风过大出现炉膛正压时,就发生向煤斗串火的情况,随着串火情况的加剧,前拱温度不断升高,燃料的主燃区愈发靠近前拱,在炉膛经常出现正压的情况下,烧毁前拱及煤斗在所难免。
通过前述问题分析,通过解决现有炉膛空间偏小,燃烧配风不合理状况实现改燃较为理想,现有技术手段也能够容易实现。结合现场场地实际情况单纯性扩容不具备场地条件,因此通过技术手段降低过剩空气系数起到减少鼓风的作用,并结合技术手段延长烟气停留时间最终达到改善炉膛偏小不利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状况;在燃烧配风方面,由于一次风是从炉排下面经炉排空隙并通过与燃料层发生氧化反应后进入炉膛,而此时在燃料层上的炉膛空间内析出的挥发分也需要与氧的混合才能实现燃烧,一次风不能很好的实现,需要有二次风来强化这部分挥发分的燃烧,一般情况下可以增加二次风机解决配风的问题,但结合前述炉膛空间偏小的问题,二次风机的风量不宜过大,因此将炉膛空间及配风问题综合考虑是本项目技术改造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通过不改变燃烧室规格,有效实现生物质燃料燃烧充分,且燃烧安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包括:
燃烧室,所述燃烧室包括依次设置的卫燃区、主燃区以及燃尽区;
助燃系统,所述助燃系统包括一次助燃装置和/或二次助燃装置,所述一次助燃装置设置在主燃区的区域内,所述二次助燃装置设置在靠近卫燃区一端的主燃区的区域上。
优选地,所述二次助燃装置位于主燃区前部的1/3区域内。
优选地,所述二次助燃装置距离燃料输送装置≥800mm。
优选地,所述二次助燃装置沿Z轴并垂直于燃料输送装置进给方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燃烧室包括:
位于进料口的前拱,所述前拱呈垂直水方向设置;
位于出料口的后拱,所述后拱的前端部位于燃尽区对应的区域内,且所述后拱的后端靠近所述的燃尽区。
优选地,还包括位于燃烧室内的降温装置,所述降温装置设置在卫燃区的上方,所述降温装置包括降温室、对降温室进行补水的补水系统以及将降温室中的水排出的排水系统。
优选地,还包括烟气处理回收装置,所述烟气处理回收装置包括:
蒸汽发生器,用于承载常温水;
烟气箱,供高温烟气流通,所述烟气箱环绕蒸汽发生器的外圆周设置;
传导装置,所述传导装置包括成排和/或成列设置的传导管,所述的传导管与蒸汽发生器的外圆周成一定的角度放置。
优选地,所述烟气箱由蒸汽发生器的外圆周之外的部分或全部区域形成。
优选地,还包括除尘装置,所述除尘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导流装置,设置在除尘室中,其上端与除尘室相连;所述导流装置上设有若干供烟气流经的导流通道;
喷淋装置,设置在导流装置的周围,用于清洗导流装置;
储液装置,设置在除尘室底部,用于储存喷淋装置流入的液体。
优选地,所述储液装置包括:
溢水槽,用于储存由喷淋装置流入的液体;
排水通道,用于将溢水槽中的水导流到储液池中;
储液池,用于存储由排水通道排出的液体;
除渣装置,所述除渣装置设置在溢水槽的底部,用于处理溢水槽中的液体;
引流管组件,所述引流管组件一端与储液池相连,另一端与喷淋装置相连,用于将储液池中的液体引流到喷淋装置内。
本实用新型取得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次助燃装置,设置在主燃区的区域内,垂直燃料进给方向设置,主要是利用高压涡流气泵作为动力源,将燃烧室内的烟气经强化燃烧器吸出瞬间加热至450℃以上,再以一定的速度喷入燃烧室,可充分搅动生物质燃料析出挥发分与氧的混合实现强化燃烧的目的,进一步提高燃料燃烧的充分性;(2)本实用新型的二次助燃装置设置在靠近卫燃区一端的主燃区的区域上,优选设置在主燃区前部的1/3区域内,且距离燃料输送装置≥800mm,实现逐渐提高主燃区的温度,给燃料提供一个更优的燃烧环境,可以充分燃烧,且沿Z轴并垂直于燃料输送装置进给方向设置,以配合以一次风系统沿竖直方向进行助燃,保证燃料在各个角度方向都能得到助燃条件,进一步提高燃料燃烧的充分性。燃料在燃料输送装置的输送下,自卫燃区运送到主燃区,助燃燃料的燃烧,保证燃料完全进入到主燃区为燃烧状态,且在动态的运输过程中,二次助燃装置的设置能将燃料处于悬浮的燃烧状态,增大燃料的燃烧面积,以便燃料更充分燃烧;(3)本实用新型燃烧室位于进料口的前拱呈垂直水方向设置,以增大卫燃区的面积,从而有效降低前拱温度,以降低卫燃区的温度,在燃料自进料口进入到卫燃区时,有效避免燃料过早地在卫燃区被点燃,避免返烧煤斗,燃料中部夹杂未燃物,导致燃料燃烧不彻底;(4)前拱对应位置设有降温装置,降温装置设置在卫燃区的上方,通过冷水循环来带走前拱到卫燃区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卫燃区温度的作用;(5)本实用新型燃烧室的后拱位于出料口的位置,本实施例后拱的前端部位于燃尽区对应的区域内,且所述后拱的后端靠近所述的燃尽区,后拱高度方向尽量接近燃尽区,提高燃尽区的温度,并通过热辐射,使之充分蓄热烤渣,最大化的保证生物质燃料的燃尽率;(6)本实用新型设有的烟气处理回收装置,其烟气箱环绕设置在蒸汽发生器的外圆周上,且传导装置包括的传导管与蒸汽发生器的外圆周成一定的角度放置,成排和/或成列均匀设置,用于将烟气的热能自环形的烟气箱传递到蒸汽发生器中,可以将烟气箱中各处的烟气通过传导管进行传递热量,且传递到蒸汽发生器中的热量分布均匀,使得烟气箱中通过的烟气快速实现降温,便于排放,同时由于传导管的热能传递的均匀性,蒸汽发生器中的常温水能快速进行加热,使之产生蒸汽,进行循环利用;(7)本实用新型的锅炉还设有除尘装置,采用金属制成的导流装置,耐高温,烟气、灰尘等物质通过导流通道导流时,一部分的烟气、灰尘吸附在导流通道上,且由于重力作用,灰尘等掉入下方的溢水槽中;另一部分粘附在导流通道中,并通过喷淋装置喷淋导流装置,灰尘等落入下方的溢水槽中,不仅将灰尘等除却,且喷淋装置对导流装置的喷淋作用,还得起到清洗导流装置的作用,使得导流装置的导流通道保持流通状态,不会被堵塞更好地除尘;且导流装置不易受损,大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更换方便,维修简单,其中某个或某几个导流装置受损,无须通过停用除尘来进行维修,且不会影响除尘的进展,大大降低了锅炉使用的运行成本;(8)流入到溢水槽中的液体(含有大量的灰尘),通过除渣装置进行处理液体,将液体中的杂质进行清除,处理后的液体(即水)导入储液池中进行二次利用,储液池通过引流管组件引入到喷淋装置中进行循环使用,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及减少污水的排放,利于环保。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包括燃烧室1、设置在燃烧室1下方的燃料输送装置2、助燃系统以及对燃烧后对烟气进行除尘处理的除尘装置6,对除尘后的烟气进行余热回收处理的烟气处理回收装置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燃烧室1包括依次设置的卫燃区、主燃区以及燃尽区,自燃烧室1的进口向出口方向依次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的燃烧室1 内,包括位于进料口的前拱11,其中前拱11呈垂直水方向设置,以增大卫燃区的面积,从而有效降低前拱11温度,以降低卫燃区的温度,在燃料自进料口进入到卫燃区时,有效避免燃料过早地在卫燃区被点燃,避免返烧煤斗,燃料中部夹杂未燃物,导致燃料燃烧不彻底。
为进一步降低卫燃区的温度,避免燃料过早点燃,还在前拱11对应位置设有降温装置,降温装置设置在卫燃区的上方,该降温装置优选为水循环装置,通过冷水循环来带走前拱11到卫燃区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卫燃区温度的作用。本实施例中,降温装置包括降温室、对降温室进行补水的补水系统以及将降温室中的水排出的排水系统,具体结构在此不详细描述,凡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都适用于本实施例的降温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燃烧室1还包括与前拱11相对设置的后拱12,其中后拱12位于出料口的位置,本实施例后拱12的前端部位于燃尽区对应的区域内,且所述后拱12的后端靠近所述的燃尽区,后拱12高度方向尽量接近燃尽区,提高燃尽区的温度,并通过热辐射,使之充分蓄热烤渣,最大化的保证生物质燃料的燃尽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燃烧室1在燃烧配风方面,原有在燃料输送装置2下方设有一次风系统,沿Y轴方向(即竖直方向)通过吹风来助燃,一次风系统是从燃料输送装置2下面经燃料输送装置2空隙并通过与燃料层发生氧化反应后进入燃烧室1,而此时在燃料层上的燃烧室1空间内析出的挥发分也需要与氧的混合才能实现燃烧,一次风不能很好的实现,需要助燃系统进一步强化这部分挥发分的燃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助燃系统包括一次助燃装置3和/或二次助燃装置4,根据燃料燃烧的需要,本实用新型的助燃系统可只设置一次助燃装置3,也可以设有一次、二次助燃装置。其中,一次助燃装置3设置在主燃区的区域内,优选一次助燃装置3为强化燃烧器,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为多台,垂直燃料进给方向设置,如图沿Z轴方向布置,当然也可以同一次风系统方向进行设置,都在本实施例的范围内,强化燃烧器主要是利用高压涡流气泵作为动力源,将燃烧室1内的烟气经强化燃烧器吸出瞬间加热至450℃以上,再以一定的速度喷入燃烧室1,安装时,各强化燃烧器之间形成可形成一定的安装角度以使燃烧室 1内的烟气形成旋流,起到延长烟气停留时间,同时可充分搅动生物质燃料析出挥发分与氧的混合实现强化燃烧的目的,进一步提高燃料燃烧的充分性。二次助燃装置4设置在靠近卫燃区一端的主燃区的区域上,优选设置在主燃区前部的1/3区域内,且距离燃料输送装置2≥800mm,实现逐渐提高主燃区的温度,给燃料提供一个更优的燃烧环境,可以充分燃烧。本实施例的二次助燃装置4 优选沿Z轴并垂直于燃料输送装置2进给方向设置,以配合以一次风系统沿竖直方向进行助燃,保证燃料在各个角度方向都能得到助燃条件,进一步提高燃料燃烧的充分性。燃料在燃料输送装置2的输送下,自卫燃区运送到主燃区,助燃燃料的燃烧,保证燃料完全进入到主燃区为燃烧状态,且在动态的运输过程中,二次助燃装置的设置能将燃料处于悬浮的燃烧状态,增大燃料的燃烧面积,以便燃料更充分燃烧,再通过二次助燃装置4时升压快,燃烧快速和充分。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灰尘等,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燃烧室1出口方向的烟气处理回收装置5进行回收热能,所述烟气处理回收装置5包括蒸汽发生器52、烟气箱51和传导装置,主要用于回收高温烟气,降低烟气排出的温度,并且通过该降温过程产生的热量来产生蒸汽,进行循环使用,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其中蒸汽发生器52用于承载常温水,通过传导装置将烟气箱51中烟气的热能传递到蒸汽发生器52中,并将蒸汽发生器52中的常温水蒸发成气体,进行二次利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传导装置包括成排和/或成列设置的传导管53,在放置位置上,本实施例的传导管53部分位于烟气箱51内,部分位于蒸汽发生器52内,如图1所示,选定蒸汽发生器52的外圆周面作为一个参照面,传导管53与蒸汽发生器52的外圆周成一定的角度放置,为更好地实现热能传递,通常在本实施例的传导装置沿蒸汽发生器52的圆周区域成排和/或成列设置,优选传导管53均匀地分布在蒸汽发生器52的圆周区域上,用于将热量均匀且快速传递到蒸汽发生器52内,从而使得烟气箱51中通过的烟气快速实现降温,便于排放,同时由于传导管53的热能传递的均匀性,蒸汽发生器52中的常温水能快速进行加热,使之产生蒸汽,进行循环利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传导管53优选为超导热管,导热能力强、传热量大,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换热设备的处理效率和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烟气箱51由蒸汽发生器52的外圆周之外的区域形成,区域形成的烟气箱51呈环形结构分布。烟气箱51可设置成方形结构或类似方形结构;烟气箱51可设置成圆柱形或类似圆柱形结构,同理,蒸汽发生器52可与烟气箱51的结构造型保持一致,本实用新型的烟气箱51、蒸汽发生器52在使用时更优选为圆柱形结构,传导管53成圆周均匀分布在烟气箱51 和蒸汽发生器52之间,更加均匀地将烟气箱51中烟气的热能传递到蒸汽发生器52中各个区域,使得热能传递均匀且高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灰尘等,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燃烧室1出口方向的除尘装置6进行除尘,所述除尘装置6包括:至少一个导流装置62,设置在除尘室61中,其上端与除尘室61相连;所述导流装置62上设有若干供烟气流经的导流通道;喷淋装置63,设置在导流装置62的周围,用于清洗导流装置62;储液装置,设置在除尘室61底部,用于储存喷淋装置63流入的液体。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导流装置62设置在箱体中,其上端与箱体相连,下端靠近箱体的底部,且距离箱体底部有一定的距离,即下端与箱体底部不进行接触连接,本实施例的导流装置62上设有若干供烟气、灰尘等流经的导流通道(未示出),优选为金属制成的筛网结构,最好是如不锈钢等不易生锈的金属材料制成,当然铝材料、铜材料都适用于本实施例的导流装置62,为考虑成本,通常选择如不锈钢的材料制成。筛网上设有的若干孔用作导流通道(未示出),方便烟气、灰尘等的流通,燃煤锅炉燃烧后的尾气经过本实施例的除尘装置后,还需要通过下一道工序进行尾气的处理,为提高除尘的效率,故导流通道(筛网上的孔)设置若干,其目数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从(300-2000)等目数不定,都属于本实施例的选择范围。为进一步提高除尘效率和除尘效果,通常将本实施例的导流装置62(筛网)设置成风琴状,便于烟气、灰尘等尾气的快速流通。本实用新型的导流装置62不易受损,大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且更换方便,维修简单,其中某个或某几个导流装置62受损,无须通过停用除尘来进行维修,且不会影响除尘的进展,大大降低了锅炉使用的运行成本;采用金属制成的导流装置62,耐高温,烟气、灰尘等物质通过导流通道导流时,一部分的烟气、灰尘吸附在导流通道上,且由于重力作用,灰尘等掉入下方的溢水槽64中,实现除尘。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喷淋装置63,设置在导流装置62的周围,即设置在导流装置62偏上方的位置,喷淋装置63的喷头设置多个,保证喷淋装置 63喷出的清洗液(如水)能完全冲洗到导流装置62的全部,即可以完全清洗导流装置62,尤其是导流装置62的导流通道(孔),将粘附在导流通道上的灰尘等脏物进行清理,附着物通过喷淋装置63的喷淋连通清洗液落入下方的溢水槽 64中,不仅将导流装置62上的灰尘等除却,且喷淋装置63对导流装置62的喷淋作用,还得起到清洗导流装置62的作用,使得导流装置62的导流通道保持流通状态,不会被堵塞更好地除尘。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储液装置,设置在箱体底部,用于储存喷淋装置63流入的液体。本实施例的储液装置包括溢水槽64、排水通道和储液池65,溢水槽64用于储存由喷淋装置63流入的液体(清洗液附带灰尘等脏物),本实施例溢水槽64的底部设置成U型结构,优选设置成类似V型开口的U型结构,方便灰尘及其他液体极易落入到溢水槽64中,为除尘提供便利,且提高除尘效率。流入到溢水槽64中的液体先通过设置在溢水槽64的底部的除渣装置7进行除渣处理,将溢水槽64中的液体中的杂质进行清除,处理后的液体通过排水通道导流到储液池65中进行储存,进行二次利用;储液池65中的液体(除渣后的水)通过引流管组件66引入到喷淋装置63中进行循环使用,能有效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及减少污水的排放,利于环保。
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导流装置62的下端位于溢水槽64中,且所述导流装置62的下端端部对应位置略低于溢水槽64的水平面位置,优选导流装置62的下端端部至溢水槽64的水平面位置为(50-100)mm,起到密封导流装置62的端部的作用,提高导流装置62上设置的导流通道(未示出)的除尘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锅炉,通过以生物质为燃料,燃烧充分,且产生的烟气通过烟气回收装置进行回收热能,节能环保,其尾气再通过除尘装置进行除尘处理,使得最后排出的烟气无污染,利于环保。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烧室,所述燃烧室包括依次设置的卫燃区、主燃区以及燃尽区;
助燃系统,所述助燃系统包括一次助燃装置和/或二次助燃装置,所述一次助燃装置设置在主燃区的区域内,所述二次助燃装置设置在靠近卫燃区一端的主燃区的区域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助燃装置位于主燃区前部的1/3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助燃装置距离燃料输送装置≥8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助燃装置沿Z轴并垂直于燃料输送装置进给方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室包括:
位于进料口的前拱,所述前拱呈垂直水方向设置;
位于出料口的后拱,所述后拱的前端部位于燃尽区对应的区域内,且所述后拱的后端靠近所述的燃尽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燃烧室内的降温装置,所述降温装置设置在卫燃区的上方,所述降温装置包括降温室、对降温室进行补水的补水系统以及将降温室中的水排出的排水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烟气处理回收装置,所述烟气处理回收装置包括:
蒸汽发生器,用于承载常温水;
烟气箱,供高温烟气流通,所述烟气箱环绕蒸汽发生器的外圆周设置;
传导装置,所述传导装置包括成排和/或成列设置的传导管,所述的传导管与蒸汽发生器的外圆周成一定的角度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箱由蒸汽发生器的外圆周之外的部分或全部区域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除尘装置,所述除尘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导流装置,设置在除尘室中,其上端与除尘室相连;所述导流装置上设有若干供烟气流经的导流通道;
喷淋装置,设置在导流装置的周围,用于清洗导流装置;
储液装置,设置在除尘室底部,用于储存喷淋装置流入的液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装置包括:
溢水槽,用于储存由喷淋装置流入的液体;
排水通道,用于将溢水槽中的水导流到储液池中;
储液池,用于存储由排水通道排出的液体;
除渣装置,所述除渣装置设置在溢水槽的底部,用于处理溢水槽中的液体;
引流管组件,所述引流管组件一端与储液池相连,另一端与喷淋装置相连,用于将储液池中的液体引流到喷淋装置内。
CN201720188188.6U 2017-02-28 2017-02-28 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 Active CN2066696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88188.6U CN206669692U (zh) 2017-02-28 2017-02-28 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88188.6U CN206669692U (zh) 2017-02-28 2017-02-28 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69692U true CN206669692U (zh) 2017-11-24

Family

ID=60379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88188.6U Active CN206669692U (zh) 2017-02-28 2017-02-28 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6696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76771A (zh) * 2017-02-28 2018-02-09 浙江爱立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强化燃烧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76771A (zh) * 2017-02-28 2018-02-09 浙江爱立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强化燃烧系统
CN107676771B (zh) * 2017-02-28 2023-08-04 浙江浙燃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强化燃烧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40162U (zh) 预焙阳极制作用余热回收综合利用装置
CN104075332B (zh) 用于提高黄磷尾气综合利用率的系统和方法
CN101986025A (zh) 低碳微排放节能减排锅炉一体化系统
CN108180460A (zh) 一种充分燃烧环保节能锅炉
CN204554840U (zh) 一种工业废气燃烧装置
CN206337286U (zh) 转炉炼钢产生的烟气废热利用和除尘一体化系统
CN206669692U (zh) 用于生物质燃料燃烧的锅炉
CN102128446B (zh) 炭黑尾气与煤混合燃烧的锅炉
CN207049910U (zh) 生物质及天然气双燃料锅炉
CN107676771A (zh) 一种强化燃烧系统
CN104879746A (zh) 一种生物质半气化燃烧设备
CN209481593U (zh) 煤气化废热全回收系统
CN206386923U (zh) 中小型沸腾式快装有机载体加热炉
CN206944111U (zh) 充分减少氮氧化物产生的燃油锅炉
RU104179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утилизации тепла отходящего конвертерного газа с непрерывной выработкой пара
CN103007696B (zh) 一种炭黑尾气处理装置、方法及其应用
CN106642092B (zh) 中小型沸腾式快装有机载体加热炉
CN209481587U (zh) 带热回收的气化炉
CN209688855U (zh) 一种高效能废气燃烧炉
CN207298914U (zh) 一种涡流旋燃式生物质燃料锅炉
CN107101219A (zh) 一种生物质锅炉的循环风路装置
CN207661976U (zh) 废机油采暖炉
CN203108399U (zh) 一种炭黑尾气处理装置
CN207121427U (zh) 一种氢气‑氧气混合喷吹与热能综合利用的电石炉系统
CN110437883A (zh) 一种集成化下吸式生物质气化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02

Address after: 323000 201-3, 2nd floor, building 1, Green Valley Information Industrial Park, 368 Chengbei street, Liandu District, Lishu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Zhefeng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F, building 3, Xicheng Bosi, Sandun Town, Xihu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11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AILIMEI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