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57179U - 一种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57179U
CN206657179U CN201720397145.9U CN201720397145U CN206657179U CN 206657179 U CN206657179 U CN 206657179U CN 201720397145 U CN201720397145 U CN 201720397145U CN 206657179 U CN206657179 U CN 2066571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handle box
pushed
power reception
imag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9714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容学宇
曹建新
黄万红
刘金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sida Lt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sida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sida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Nasida Ltd By Share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571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5717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中,所述处理盒包括第一壳体、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的动力接收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所述处理盒在电子成像装置中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处理盒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沿轴向移动;当所述处理盒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远离所述驱动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不能从所述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当所述处理盒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反向移动,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可从所述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

Description

一种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电子成像装置是通过电照相成像处理技术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设备,例如:电子照相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等。
电子成像装置通常包括主体(未示出),以及可拆卸的安装到主体内的处理盒。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在电子成像装置的主体内设置有驱动部件100,在处理盒1长度方向(X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动力接收部件101。为了便于驱动部件100与动力接收部件101的啮合,通常将动力接收部件101设置成可相对处理盒1的长度方向沿任意方向摆动的结构(万向节结构),并且,在将处理盒1安装到主体内的过程中,通过扭簧,使动力接收部件101朝向处理盒1的安装方向摆动。
具体地,如图2所示,动力接收部件101与轮毂102连接,且动力接收部件101可相对轮毂102的轴线沿任意方向摆动。在扭簧103的作用下,动力接收部件101朝向Y方向(处理盒1的安装方向)摆动。在将处理盒1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内的过程中,驱动部件100与动力接收部件101抵接,从而使动力接收部件101相对轮毂102的轴线沿Y方向的反向摆动。当处理盒1移动到轮毂102的轴线与驱动部件100的轴线基本同轴时,在驱动部件100的作用下,动力接收部件101相对轮毂102沿Y方向的反向摆动到动力接收部件101的旋转轴与轮毂102的旋转轴基本同轴的位置。此时,动力接收部件101与驱动部件100相啮合,动力接收部件101接收来自驱动部件100的旋转力,并将旋转力传递给轮毂102,轮毂102通过其圆周表面设置的齿轮带动其它与其啮合的齿轮转动,从而将旋转力传递给其他旋转部件。
然而,由于动力接收部件101可相对轮毂102摆动,在动力传递过程中,动力接收部件101容易产生晃动,从而导致旋转力的传递不够稳定,影响处理盒1的显影质量。而且,动力接收部件101与轮毂的连接方式比较复杂,装配不够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中,所述处理盒包括第一壳体、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的动力接收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盒在电子成像装置中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处理盒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沿处理盒的长度方向移动;
当所述处理盒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远离所述驱动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不能从所述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
当所述处理盒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反向移动,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可从所述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第一受推部,所述第一受推部抵接受推使处理盒移动至第一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在与动力接收部件位于同一侧的端部上设有侧板,所述第一受推部在所述侧板的一侧,当所述处理盒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时,所述第一受推部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第一推动部抵接并推动处理盒移动至第一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第二受推部,所述第二受推部在所述侧板的另一侧,当所述处理盒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时,所述第二受推部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第二推动部抵接并推动处理盒移动至第二位置。
优选地,当所述处理盒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时,所述处理盒先移动到第一位置,后移动到第二位置。
优选地,相对于处理盒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的方向,所述第一受推部在所述侧板比所述第二受推部靠前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受推部比所述第一受推部更接近于所述动力接收部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受推部为设置在所述侧板上的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定位凸起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内壁抵接以推动处理盒移动至第一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受推部为设置在所述侧板上的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定位凸起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内壁上伸出的伸出板抵接以推动处理盒移动至第二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凸起与所述第二定位凸起在所述侧板上的伸出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凸起设有弹性伸缩结构或由弹性材料制成,或第二定位凸起设有与所述伸出板抵接的斜滑面。
优选地,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在处理盒上可相对于处理盒沿所述动力接收部件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处理盒,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中,所述处理盒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的动力接收部件,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当所述第一壳体沿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方向移动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远离所述驱动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不能从所述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
当所述第一壳体沿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方向反向移动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可从所述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受推部,所述受推部没有受到外力推动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不能从所述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设有弹性件,当所述受推部没有受到外力推动时,所述弹性件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远离所述驱动部件。
优选地,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设有与受推部抵接的推动部,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所述推动部与受推部抵接使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可从所述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
优选地,所述受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设置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二受推部,所述受推部为所述第二受推部,所述推动部为第二推动部,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第一受推部,所述第二壳体设有与第一受推部相对的第一推动部,所述第一受推部和第二受推部设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同一端;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所述第二推动部与第二受推部抵接使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转动,所述第一受推部再与第一推动部抵接使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移动。
优选地,在将所述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所述第二受推部处于所述处理盒的底部,所述第一受推部高于第二受推部。
优选地,在将所述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相对于所述第二推动部的推动方向,所述第一受推部比所述第二受推部靠前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支撑轴与支撑孔的配合使所述第一壳体可旋转地支撑在第二壳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支撑轴与支撑孔的配合使所述第一壳体能够相对第二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套接在支撑轴上,其一端抵接在第一壳体,另一端抵接在第二壳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受推部设有斜滑面,所述斜滑面与所述第一推动部抵接使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处理盒还包括一轮毂,所述轮毂与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同一端,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可相对于所述轮毂沿轮毂的轴向方向进行伸缩。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中,所述处理盒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部件啮合接收驱动力的动力接收部件,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当所述第一壳体沿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方向移动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远离所述驱动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不能与所述驱动部件啮合接收驱动力;
当所述第一壳体沿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方向反向移动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可与所述驱动部件啮合,以接收驱动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受推部,所述受推部没有受到外力推动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处于远离所述驱动部件的位置,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不能与所述驱动部件啮合接收驱动力。
优选地,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设有与受推部抵接的推动部,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所述推动部与受推部抵接使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二受推部,所述受推部为所述第二受推部,所述推动部为第二推动部,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第一受推部,所述第二壳体设有与第一受推部相对的第一推动部,所述第一受推部和第二受推部设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同一端;
当所述第二推动部与第二受推部抵接使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后,所述第一受推部与第一推动部抵接使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可与所述驱动部件啮合接收驱动力。
优选地,在将所述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所述第二受推部处于所述处理盒的底部,所述第一受推部高于第二受推部。
优选地,在将所述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相对于所述第二推动部的推动方向,所述第一受推部比所述第二受推部靠前设置。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该处理盒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有利于驱动力传递过程稳定。
在将该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的主体内的过程中,通过使第一壳体的沿其长度方向的移动,使处理盒的动力接收部件一并轴向移动,使动力接收部件在与接收驱动力的过程中更加便捷,利于驱动力的稳定传递。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处理盒示意图;
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动力接收部件与驱动部件啮合示意图;
图3所示为实施例一涉及的一种动力接收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实施例一涉及的处理盒结构示意图;
图5、图6、图7所示为实施例一涉及的处理盒运动过程示意图;
图8、图9所示为实施例一涉及的另一种动力接收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10、图11所示为实施例一涉及的另一种处理盒运动过程示意图;
图12、图13所示为实施例二涉及的处理盒结构示意图;
图14、图15所示为实施例三涉及的处理盒结构示意图;
图16、图17所示为实施例三涉及的处理盒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18、图19所示为实施例三涉及的驱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处理盒1的第一壳体2的长度方向(与X方向平行的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撑轴21和第二支撑轴22,与第一支撑轴21和第二支撑轴22相对应的,处理盒1的第二壳体3的长度方向(与X方向平行的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撑孔31和第二支撑孔32。通过将第一支撑轴21支撑在第一支撑孔31上,将第二支撑轴22支撑在第二支撑孔32上,从而使第一壳体2可旋转地支撑在第二壳体3上。优选地,第一壳体2上设置有显影单元23,第二壳体3上设置有感光单元33,通过使第一壳体2相对第二壳体3旋转,使处理盒1在非工作状态时,第一壳体2的显影单元23与第二壳体3的感光单元33分离,从而避免显影单元23受到感光单元33长时间的挤压而变形。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盒结构,使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的主体内的过程中,处理盒的动力接收部件能够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驱动部件啮合的同时,处理盒的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旋转力传递稳定。
下面以第一壳体2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接收部件104与轮毂1041设置成一个整体,动力接收部件104在传递动力的过程中不会相对轮毂1041转动,从而使旋转力的传递过程稳定。
如图4所示,动力接收部件104设置在第一壳体2沿X方向的一端,在第一壳体2沿X方向反向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受推部24,与第一壳体2的第一受推部24相对应的,在第二壳体3沿X方向反向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推动部34。优选地,第一受推部24为第一壳体2沿X方向的反向伸出的凸起,且第一受推部24沿第一壳体2相对第二壳体3旋转方向的一侧设置成斜滑面25,当第一壳体2相对于第二壳体3旋转设定的角度时,第一受推部24的斜滑面25与第二壳体3的第一推动部34抵接。
如图5所示,在第一壳体2上设置有第二受推部26,在电子成像装置的主体内设置有能够与第二受推部26抵接的第二推动部11。当将处理盒1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的主体内之后,通过控制第二推动部11沿Z方向移动,使第二推动部11与第一壳体2的第二受推部26抵接,并推动第一壳体2相对于第二壳体3转动。
当第二推动部11推动第一壳体2相对于第二壳体3旋转设定的角度之后,如图6所示,设置在第一壳体2上的第一受推部24的斜滑面25与设置在第二壳体3上的第一推动部34抵接。随着第二推动部11继续推动第一壳体2,如图7所示,第一推动部34对第一受推部24的斜滑面25施加一个作用力,使第一壳体2沿X方向移动,从而使设置在第一壳体2沿X方向一端的动力接收部件104与驱动部件100相啮合。
当然,第一推动部34也可以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的主体上,本实施例不作限制。
优选地,第一支撑孔31和第二支撑孔32的直径分别大于第一支撑轴21和第二支撑轴22的直径,使第一壳体2能够相对第二壳体3沿与第二壳体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在第一壳体2上还可以设置第三受推部(未示出)、在第二壳体3上设置第三推动部(未示出)。当取出处理盒1时,先对第二壳体3施加一个作用力,使第二壳体3相对第一壳体2沿第二壳体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三推动部与第三受推部抵接,并推动第一壳体2沿X方向的反向移动。从而使动力接收部件104与驱动部件100脱离啮合。第三推动部与第三被推动之间的作用方式可参考第一推动部与第一受推部之间的作用方式。
当然,使用者也可以在取出处理盒1时,直接对第一壳体2施加一个沿X方向反向的作用力,使第一壳体2沿X方向的反向移动,从而使动力接收部件104与驱动部件100脱离啮合。
或者,如图4所示,在第一壳体2沿X方向的一端还设置一个弹性件27,弹性件27对第一壳体2施加一个沿X方向反向的弹性力。优选地,弹性件27为弹簧,弹簧套接在第二支撑轴22上,其一端抵接在第一壳体2上,另一端抵接在第二壳体3上。
当第一壳体2沿X方向移动时,如图7所示,弹簧受到挤压,从而对第一壳体2施加一个沿X方向反向的作用力。当第二推动部11不作用于第一壳体2上时,弹簧对第一壳体2施加的作用力使第一壳体2沿X方向的反向移动,从而使动力接收部件101与驱动部件100脱离接触。
此外,由于处理盒1的动力接收部件101在与驱动部件100啮合的过程中,动力接收部件101会相对驱动部件100沿驱动部件100的径向方向缓慢移动,若动力接收部件101与驱动部件100啮合时,驱动部件100处于旋转状态,则驱动部件100会先与动力接收部件101沿X方向伸出的驱动爪1011的端部多次发生接触。若驱动爪1011无法进行避让,则驱动部件100可能会对驱动爪造成损坏。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本实施例中,将驱动力接收部件设置成可相对轮毂沿轮毂的轴线方向伸缩的结构。具体地,如图8所示,动力接收部件105设置有被定位部106和定位卡槽1051。优选地,被定位部106为圆柱形结构,定位卡槽1051设置在动力接收部件105沿X方向反向一端的圆周表面上。销钉107沿动力接收部件105的径向方向穿过动力接收部件105,其两端位于动力接收部件105的外侧。与动力接收部件105的被定位部106和销钉107的两端相对应的,轮毂109内设置有定位部110和限位滑槽111,优选地,定位部110为沿轮毂的轴向延伸的圆柱形的孔,其直径与被定位部106的直径基本相同。限位滑槽111设置在定位部110内。在动力接收部件105与轮毂109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108,优选地,弹性件108为弹簧。
如图9所示,在将动力接收部件105安装到轮毂109上的过程中,先将弹簧套在动力接收部件105上,然后将动力接收部件105安装到轮毂109的定位部110内,通过动力接收部件105的被定位部106与轮毂109的定位部110相配合,使动力接收部件105相对轮毂109沿X方向滑动;销钉107的两端进入到轮毂109的限位滑槽111内,从而对动力接收部件105相对轮毂109的转动进行限制;弹簧的一端抵接在动力接收部件105上,另一端抵接在轮毂109上,从而对动力接收部件105施加一个沿X方向的作用力,使动力接受部件105沿X伸出。当定位卡槽1051穿过轮毂109后,将卡簧112安装到定位卡槽1051上,以对动力接收部件105进行定位,防止动力接收部件105与轮毂109脱离。
通过将动力接收部件设置成可相对轮毂109沿轮毂109的轴向伸缩的结构,当动力接收部件的驱动爪与驱动部件接触之后,动力接收部件可以进行收缩,从而对驱动部件进行避让,防止驱动部件损坏驱动爪。
此外,还可以采用另一种结构来防止驱动部件损坏动力接收部件的驱动爪。具体地,如图10所示,第二受推部26通过旋转轴261可旋转的支撑在第一壳体2上,在第一壳体2和第二受推部26之间上还设置有弹性件(未示出),弹性件对第二受推部26施加一个作用力,使第二受推部26绕着旋转轴261沿N方向的反向转动到设定位置,优选地,弹性件为弹簧。在第一壳体2上还设置有第一抵接部29,在第二壳体3上还设置有第二抵接部39,优选地,第一抵接部29与第二抵接部39为具有一定弹性的凸起。
当第二推动部11推动第一壳体2相对第二壳体3沿M方向转动到设定角度时,第二壳体3上的第二抵接部39与第一壳体2上的第一抵接部29抵接,并阻挡第一壳体2的转动;若第二推动部11继续沿Z方向移动,由于第一壳体2不转动,则第二推动部11会推动第二受推部26绕着旋转轴261沿N方向转动,与第二受推部26抵接的弹簧受到挤压,该挤压力会通过第一壳体2和第一抵接部29传递到第二抵接部39上。随着第二推动部11不断沿Z方向移动,与第二受推部26抵接的弹簧受到的挤压越来越大,则第一抵接部29与第二抵接部39之间的作用力也越来越大,第一抵接部29与第二抵接部39的变形程度也会越来越大。当第一抵接部29与第二抵接部39变形到一定程度之后,第一抵接部29能够直接越过第二抵接部39,第二抵接部39对第一壳体2的阻挡作用消失。在与第二受推部26抵接的弹簧的作用下,第一壳体2迅速移动到预定位置,使第二壳体2的动力接收部件与驱动部件迅速啮合,从而在动力接收部件与驱动部件啮合的过程中,减少动力接收部件的驱动爪与驱动部件接触次数,以避免驱动部件损坏动力接收部件的驱动爪。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盒结构,使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的主体内的过程中,处理盒的动力接收部件能够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驱动部件啮合的同时,处理盒的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旋转力传递稳定。
本实施例在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上设置受推部,在电子成像装置的主体内设置推动部,当将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内之后,通过控制推动部相对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移动,以推动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沿长度方向移动,从而使动力接收部件与驱动部件啮合。
本实施例同样以第一壳体2为例进行说明。为了便于说明,附图中的部分结构未示出。
如图12、图13所示,在第一壳体2沿X方向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受推部28,在电子成像装置的主体内设置有第四推动部12,优选地,第四推动部12为推杆结构,其沿P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斜滑面13。当将处理盒1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内之后,通过控制第四推动部12沿P方向移动,使第四推动部12的斜滑面13与第一壳体2的第四受推部28抵接,并推动第二壳体2沿X方向移动,使动力接收部件104与驱动部件100啮合。
优选地,第四推动部12与第二推动部11设置成联动结构,或者,直接将第四推动部12与第二推动部11设置成一个整体。通过对第二推动部11与第四推动部12的位置进行设置,使第二推动部11推动第一壳体2相对第二壳体3旋转一定的角度之后,第四推动部12推动第一壳体2沿X方向移动到动力接收部件104与驱动部件100啮合的位置。当需要取出处理盒1时,控制第四推动部12沿P方向的反向收缩,从而使第一壳体2能够沿X方向的反向移动,使动力接收部件104与驱动部件100脱离啮合。
或者,第四推动部12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门盖设置成联动结构,或直接将第四推动部12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门盖设置成一个整体。当将处理盒1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的主体内后,随着门盖的关闭,第四推动部12沿P方向伸出,从而推动第一壳体2沿X方向移动,使动力接收部件104与驱动部件100啮合。当打开门盖后,第四推动部12沿P方向的反向收缩,从而使第一壳体2能够沿X方向的反向移动,使动力接收部件104与驱动部件100脱离啮合。
优选地,如图3、图12所示,在第一壳体2沿X方向的一端还设置一个弹性件27,弹性件27对第一壳体2施加一个沿X方向反向的弹性力。优选地,弹性件27为弹簧,弹簧套接在第二支撑轴22上,其一端抵接在第一壳体2上,另一端抵接在第二壳体3上。
当第一壳体2沿X方向移动时,如图7所示,弹簧受到挤压,从而对第一壳体2施加一个沿X方向反向的作用力。当第二推动部11不作用于第一壳体2上时,弹簧对第一壳体2施加的作用力使第一壳体2沿X方向的反向移动,从而使动力接收部件101与驱动部件100脱离接触。
本实施例中,动力接收部件的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当动力接收部件设置在第二壳体3上时,第二壳体3的结构同样可参照第一壳体2的结构。此外,受推部与推动部的形状及位置可以根据处理盒的具体结构而定,实施例中不作限制。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结构比较简单的控制机构,使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内之后,处理盒上的动力接收部件能够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部件啮合。
本实施例中,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处理盒上的受推部以及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推动部,当将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内时,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推动部能够与处理盒上的推动部抵接并推动处理盒和/或处理盒上的动力接收部件相对电子成像装置内的驱动部件移动,以使处理盒的动力接收部件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驱动部件啮合或脱离啮合。
下面对处理盒上的受推部与电子成像装置的推动部的结构以及作用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
如图14、图15所示,处理盒a60包括第一壳体a601和第二壳体a602,第一壳体a601内收容有充电元件、清洁元件、感光元件等,在第二壳体a602内收容有显影元件、控粉元件以及显影剂等。动力接收部件a747设置在处理盒a60的长度方向(与aY方向平行的方向)的一端。当将处理盒a60沿aX方向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内之后,通过使动力接收部件a747与驱动部件100相互啮合进而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a60中,驱动处理盒a60内的旋转元件(如感光元件、显影元件等)并使其运转,参与显影工作。
本实施例中,处理盒上的受推部包括第一受推部和第二受推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推动部包括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在将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内的过程中,第一推动部能够与第一受推部抵接并推动处理盒移动,第二推动部能够与第二受推部抵接并推动处理盒移动。具体地,如图14、图15所示,第一壳体a601在处理盒a60长度方向上与动力接收部件a747位于同一侧的端部设置有侧板a601a,第一受推部和第二受推部设置在处理盒的第一壳体a601的侧板a601a上的第一定位凸起a604和第二定位凸起a603。第一定位凸起a604设置在侧板a601a沿aY方向反向的一侧并沿aY方向的反向伸出;第二定位凸起a603设置在侧板a601a沿aY方向的一侧并沿aY方向伸出,第二定位凸起a603朝向aX方向的一侧设置成斜滑面。电子成像装置内的第一推动部为与第一定位凸起a604相对的内壁a120,第二推动部为电子成像装置内与第二定位凸起a603相对的内壁上伸出的伸出板a121。优选地,第一定位凸起a604设置成能够沿aY方向弹性伸缩的结构或直接由弹性材料制成,从而避免第一定位凸起a604阻碍处理盒a60移动到第二位置。
当将处理盒a60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内时,如图16所示,电子成像装置的内壁a120与处理盒a60的第一定位凸起a604抵接,从而推动处理盒a60整体沿aY方向偏移一段距离,使处理盒处于第一位置。此时,动力接收部件a747也沿aY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从而避开驱动部件a100,第二定位凸起a603与伸出板a121在aX方向上存在重叠。当处理盒a60移动到动力接收部件a747的旋转轴线靠近驱动部件a100的旋转轴线,动力接收部件a747与驱动部件a100在aY方向上存在重叠时,处理盒a60的第二定位凸起a603的斜滑面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伸出板a121抵接,并且随着处理盒a60继续沿aX方向移动,伸出板a121推动第二定位凸起a603沿aY方向的反向移动,即推动处理盒a60沿aY方向的反向移动,从而使动力接收部件a747伸出与驱动部件a100啮合,此时,处理盒a60处于第二位置,如图17所示。
当然,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凸起a604也可以不用设置成弹性结构或者由弹性材料制成,可在电子成像装置内壁上预设一个能够容纳第一受推部的凹槽,凹槽的开口朝向aY方向,使处理盒的第二定位凸起a603受到伸出板a121作用沿aY方向的反向移动时,第一定位凸起a604进入到凹槽中,从而避免第一定位凸起a604阻碍处理盒移动到第二位置。
当然,第一受推部、第二受推部也可以设置在处理盒的其他位置,第一推动部和第二推动部也可以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其他位置,具体可根据电子成像装置及处理盒的结构而定。
当需要将处理盒从电子成像装置内取出时,由于处理盒受到伸出板a121的作用,无法沿aY方向移动,使动力接收部件a747与驱动部件a100脱离啮合,处于啮合状态的动力接收部件由于与驱动部件咬合而使处理盒无法相对驱动部件沿aX方向移动而从电子成像装置内取出。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驱动组件,使动力接收部件的旋转轴线与aY方向保持平行的同时,能够相对处理盒沿与aY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当处理盒沿aX方向的反向从电子成像装置内取出一段距离之后,伸出板a121对处理盒的作用力消失,动力接收部件能够随着处理盒一起沿aY方向移动,进而使动力接收部件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部件脱离啮合,处理盒能够从电子成像装置内取出。
具体地,如图18所示,驱动组件包括动力接收部件a757、轮毂a740以及用于连接动力接收部件a757与轮毂a740的连接部件a744。轮毂a740可旋转的支撑在第一壳体a601上,用于接收旋转力并将旋转力传递给处理盒内的旋转部件。在轮毂a740沿aY方向的反向一侧设置有连接部a742,连接部a742沿aY方向反向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滑槽a743。优选地,第一滑槽a743的长度方向与轮毂a740的旋转轴线(轮毂a740的旋转轴线与aY方向平行)垂直。在连接部件a744朝向连接部a742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滑槽a743配合的第一滑轨a745,通过连接部a742的第一滑槽a743与连接部件a744的第一滑轨a745的配合,使连接部件a744的旋转轴线与轮毂a740的旋转轴线保持平行,且能够相对连接部a742沿与轮毂a740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滑动。在连接部件a744朝向aY方向反向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滑槽a746,在动力接收部件a757沿aY方向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二滑槽a746配合的第二滑轨a748,优选地,第二滑槽a746的长度方向与轮毂a740的旋转轴线垂直,并且与第一滑槽a743的长度方向垂直。通过连接部件a744的第二滑槽a746与动力接收部件a757的第二滑轨a748的配合,使动力接收部件a757的旋转轴线与连接部件a744的旋转轴线保持平行,且能够相对连接部件a744沿与动力接收部件a757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移动。即动力接收部件a757的旋转轴线能够与轮毂a740的旋转轴线保持平行,且动力接收部件a757能够相对轮毂a740沿与轮毂a740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移动。
当将处理盒从电子成像装置内取出的过程中,将处理盒沿aX方向的反向移动的时候,如图19所示,动力接收部件a757依然保持与驱动部件啮合,且轮毂a740随着处理盒一起沿aX方向的反向移动,当处理盒移动设定的距离之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伸出板a121与设置在第一壳体a601上的第二定位凸起a603脱离接触,第一定位凸起a604在电子成像装置的内壁a120的作用下推动处理盒沿aY方向移动,从而使动力接收部件a757也沿aY方向移动到与驱动部件a100脱离啮合的位置,处理盒顺利的从电子成像装置内被取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31)

1.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中,所述处理盒包括第一壳体、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的动力接收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盒在电子成像装置中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处理盒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沿处理盒的长度方向移动;
当所述处理盒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远离所述驱动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不能从所述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
当所述处理盒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反向移动,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可从所述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第一受推部,所述第一受推部抵接受推使处理盒移动至第一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在与动力接收部件位于同一侧的端部上设有侧板,所述第一受推部在所述侧板的一侧,当所述处理盒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时,所述第一受推部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第一推动部抵接并推动处理盒移动至第一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第二受推部,所述第二受推部在所述侧板的另一侧,当所述处理盒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时,所述第二受推部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第二推动部抵接并推动处理盒移动至第二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处理盒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时,所述处理盒先移动到第一位置,后移动到第二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相对于处理盒安装入电子成像装置的方向,所述第一受推部在所述侧板比所述第二受推部靠前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受推部比所述第一受推部更接近于所述动力接收部件。
8.如权利要求4或5或6或7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受推部为设置在所述侧板上的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一定位凸起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内壁抵接以推动处理盒移动至第一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受推部为设置在所述侧板上的第二定位凸起,所述第二定位凸起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内壁上伸出的伸出板抵接以推动处理盒移动至第二位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凸起与所述第二定位凸起在所述侧板上的伸出方向相反。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凸起设有弹性伸缩结构或由弹性材料制成,或第二定位凸起设有与所述伸出板抵接的斜滑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在处理盒上可相对于处理盒沿与所述动力接收部件的轴线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13.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中,所述处理盒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的动力接收部件,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当所述第一壳体沿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方向移动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远离所述驱动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不能从所述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
当所述第一壳体沿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方向反向移动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可从所述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受推部,所述受推部没有受到外力推动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不能从所述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设有弹性件,当所述受推部没有受到外力推动时,所述弹性件使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远离所述驱动部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设有与受推部抵接的推动部,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所述推动部与受推部抵接使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可从所述驱动部件接收驱动力。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受推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与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在所述第一壳体上的设置方向相反。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二受推部,所述受推部为所述第二受推部,所述推动部为第二推动部,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第一受推部,所述第二壳体设有与第一受推部相对的第一推动部,所述第一受推部和第二受推部设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同一端;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所述第二推动部与第二受推部抵接使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转动,所述第一受推部再与第一推动部抵接使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移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在于,在将所述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所述第二受推部处于所述处理盒的底部,所述第一受推部高于第二受推部。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在于,在将所述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相对于所述第二推动部的推动方向,所述第一受推部比所述第二受推部靠前设置。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支撑轴与支撑孔的配合使所述第一壳体可旋转地支撑在第二壳体。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支撑轴与支撑孔的配合使所述第一壳体能够相对第二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移动。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在于,所述弹性件套接在支撑轴上,其一端抵接在第一壳体,另一端抵接在第二壳体。
24.如权利要求19或20或21或22或2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在于,所述第一受推部设有斜滑面,所述斜滑面与所述第一推动部抵接使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移动。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包括一轮毂,所述轮毂与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位于处理盒的同一端,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可相对于所述轮毂沿轮毂的轴向方向进行伸缩。
26.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至电子成像装置中,所述处理盒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与电子成像装置的驱动部件啮合接收驱动力的动力接收部件,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当所述第一壳体沿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方向移动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远离所述驱动部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不能与所述驱动部件啮合接收驱动力;
当所述第一壳体沿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一方向反向移动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可与所述驱动部件啮合,以接收驱动力。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受推部,所述受推部没有受到外力推动时,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处于远离所述驱动部件的位置,所述动力接收部件不能与所述驱动部件啮合接收驱动力。
28.如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设有与受推部抵接的推动部,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所述推动部与受推部抵接使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设有第二受推部,所述受推部为所述第二受推部,所述推动部为第二推动部,所述第一壳体还设有第一受推部,所述第二壳体设有与第一受推部相对的第一推动部,所述第一受推部和第二受推部设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同一端;
当所述第二推动部与第二受推部抵接使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后,所述第一受推部与第一推动部抵接使所述第一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沿其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动力接收部件可与所述驱动部件啮合接收驱动力。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所述第二受推部处于所述处理盒的底部,所述第一受推部高于第二受推部。
31.如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在于,在将所述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后,相对于所述第二推动部的推动方向,所述第一受推部比所述第二受推部靠前设置。
CN201720397145.9U 2016-10-26 2017-04-14 一种处理盒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65717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75898 2016-10-26
CN2016211758987 2016-10-26
CN201621435861 2016-12-24
CN2016214358613 2016-12-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57179U true CN206657179U (zh) 2017-11-21

Family

ID=6031860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97145.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657179U (zh) 2016-10-26 2017-04-14 一种处理盒
CN201710244798.8A Active CN107991850B (zh) 2016-10-26 2017-04-14 一种处理盒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44798.8A Active CN107991850B (zh) 2016-10-26 2017-04-14 一种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0665717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91850A (zh) * 2016-10-26 2018-05-04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108255042A (zh) * 2018-03-12 2018-07-06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25538A (ja) * 1994-02-10 1995-08-22 Canon Inc 過負荷安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109595B1 (ko) * 2005-09-28 2012-01-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위치 결정용 캡을 구비하는 현상 카트리지
JP2011232656A (ja) * 2010-04-28 2011-11-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9740163B2 (en) * 2013-09-29 2017-08-22 Ninestar Corporation Rotational force driving assembly process cartridge
EP3444681B1 (en) * 2016-04-13 2021-11-10 Ninestar Corporation Process cartridge
CN206657179U (zh) * 2016-10-26 2017-11-21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91850A (zh) * 2016-10-26 2018-05-04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107991850B (zh) * 2016-10-26 2024-01-30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108255042A (zh) * 2018-03-12 2018-07-06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处理盒和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91850B (zh) 2024-01-30
CN107991850A (zh) 2018-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91944U (zh) 驱动组件、采用该组件的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6657179U (zh) 一种处理盒
CN106909046B (zh) 显影盒和使用该显影盒的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US8923731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698993B (zh) 处理盒
US10203656B2 (en) Processing cartridge
US10241459B1 (en) Process cartridge
CN103885306B (zh) 驱动组件、辊和处理盒
CN207992693U (zh) 动力接收件、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处理盒
CN105676607A (zh) 显影盒
CN106773568A (zh) 驱动组件与显影盒
JPH10171331A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107973166B (zh) 驱动传递装置、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10323774U (zh)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205507365U (zh) 显影盒
EP3229082B1 (en) Driving mechanism that controls state of motion conversion mechanism in desired stat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459483A (zh) 电子成像装置
CN206557534U (zh) 驱动组件与显影盒
CN108107696B (zh) 一种驱动组件及其处理盒和电子成像装置
CN110376858B (zh) 处理盒、处理盒的装机方法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CN108062019A (zh) 一种处理盒以及电子成像装置
CN218974786U (zh) 一种处理盒
WO2018076838A1 (zh) 一种处理盒
CN110632836A (zh) 动力接收部件以及处理盒
CN215833762U (zh) 一种显影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3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2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