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54094U - 一种车辆外壳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外壳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654094U CN206654094U CN201720328654.6U CN201720328654U CN206654094U CN 206654094 U CN206654094 U CN 206654094U CN 201720328654 U CN201720328654 U CN 201720328654U CN 206654094 U CN206654094 U CN 2066540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tail gate
- enclosure
- combination lamp
- vehicle enclos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外壳(1)和车辆,该车辆外壳(1)用于在车辆侧后部具备后车门(2)、后组合灯(3)和车轮罩(4)的车辆上。车辆外壳(1)具备:特征线(11),与后车门(2)相邻并向车后方延伸,并与车轮罩(4)的外周隔开预定间隔;以及倾斜面(12),在车辆外壳(1)的上部以特征线(11)为界朝车体内侧倾斜预定角度而形成,其中,倾斜面(12)的另一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至后组合灯(3)的靠向后车门(2)的侧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外壳(1),能够降低行驶时的空气阻力和/或抑制行驶时污垢附着在后组合灯(3)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涉及一种车辆外壳。
背景技术
目前,根据现有技术的车辆外壳1’通常如图1所示,设置在车辆后部的后组合灯3’外周部的车辆外壳1’表面大致齐平。
但是,具备如图1那样的车辆外壳1’的汽车高速行驶时,高速的空气流沿汽车侧面向车辆外壳1’的后部汇集,使得流经车身到达后组合灯3’附近的空气流在车辆外壳1’的后部形成能量较强的涡流,在汽车背部形成负压,正是这种车身前后较大的压力差,导致行驶时空气阻力增大。
另外,具备如图1那样的车辆外壳1’的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由于来自车身下面的空气冲上车辆后部,会导致车辆后方的雨滴或飞溅的污泥附着在车辆的后组合灯3’上,影响后组合灯3’的照明效果。
因此,需要针对以上问题,对现有的车辆外壳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外壳,其用于在车辆侧后部具备后车门、后组合灯和车轮罩的车辆上。上述车辆外壳具备:特征线,从在上述后车门的后方与后车门相邻的车辆外壳的后部延伸,并与上述车轮罩的外周隔开预定间隔;以及倾斜面,在上述车辆外壳的上部以上述特征线为界朝车体内侧倾斜预定角度而形成,其中,上述倾斜面的另一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至后组合灯的靠向上述后车门的侧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外壳,其用于在车辆侧后部具备后车门、后组合灯和车轮罩的车辆上。上述车辆外壳具备:特征线,与上述后车门相邻并向车后方延伸,并与上述车轮罩的外周隔开预定间隔;以及倾斜面,在上述车辆外壳的上部以上述特征线为界朝车体内侧倾斜预定角度而形成,其中,上述倾斜面的另一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至后组合灯的靠向上述后车门的侧边,并且沿着上述组合灯的侧边进一步延伸至上述后组合灯的靠向后车门的底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外壳,其用于在车辆侧后部具备后车门、后组合灯和车轮罩的车辆上。上述车辆外壳具备:特征线,从在后车门的后方与后车门相邻的车辆外壳的后部延伸,并与上述车轮罩的外周隔开预定间隔;以及倾斜面,在上述车辆外壳的上部以上述特征线为界朝车体内侧倾斜预定角度而形成,其中,上述倾斜面的另一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至后组合灯的靠向上述后车门的侧边,并且沿着上述组合灯进一步延伸至上述后组合灯的底边的位于车辆内侧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备上述车辆外壳的车辆。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外壳,能够降低行驶时的空气阻力和/或抑制行驶时污垢附着在后组合灯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现有技术的车辆外壳1’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外壳1的立体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车辆外壳1的立体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车辆外壳1的立体图;
图5为实施例3的车辆外壳1中的E-E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车辆外壳
2 后车门
3 后组合灯
4 车轮罩
11 特征线
12 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外壳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修改。在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以坐在驾驶室的驾驶员为基准进行说明的。
实施例1
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车辆外壳1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车辆的侧后部具备车辆外壳1、后车门2、后组合灯3和车轮罩4,车辆外壳1上具有特征线11和倾斜面12。特征线11与后车门2相邻并向车后方延伸,并与车轮罩4的外周隔开预定间隔。特征线11是车辆外壳1的上部以特征线11为界朝车体内侧倾斜预定角度构成倾斜面12而形成的。另外,倾斜面12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至后组合灯3的靠向所述后车门2的侧边,沿着上下方向在不影响美观的情况下形成一定的宽度即可。
通过这样的构成,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空气流在车辆外壳1的侧面沿着倾斜面12流动,使该空气流从车辆侧方后端卷绕到后方,并且在适当的部位脱离,由此能够降低空气阻力、抑制来自车辆后方的雨滴和/或飞溅的淤泥的污垢。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倾斜面12的另一端进一步沿后组合灯3的侧边朝后组合灯3的靠向后车门2的底边延伸,如图3所示。随之,特征线11也从后组合灯3的侧边进一步延伸至后组合灯3的底边。
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污垢附着在后组合灯3的效果。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倾斜面12的另一端从后组合灯3的靠向后车门的底边进一步延伸至后组合灯3的底边的位于车辆内侧的一端,如图4所示。为了清楚显示车辆后部的倾斜面12的结构,在图5中示出了实施例3的车辆外壳1中的E-E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
根据实施例3的车辆外壳1,能够兼顾抑制后组合灯的污染和降低空气阻力的技术效果。
具体来说,流到车辆侧方的空气通过设置在后车门2附近的倾斜面12,其压力上升的同时被引导向车轮罩4上方。然后,通过朝向后组合灯3形成的倾斜面12,在不引起压力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进一步被引导至后组合灯3的车辆内侧的另一端。被引导的空气通过从车辆侧面的倾斜面12引导至车辆后方的倾斜面12,从而被引导向车辆高度的大致中央部(即,高于保险杠上端),由此与来自车辆上表面和车辆下表面(底板)的空气有效汇流,通过减少空气紊乱,从而兼具抑制后组合灯3附着泥等导致的污垢且防止空气阻力增大这样的技术效果。
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外壳1上的特征线11及倾斜面12,优选地设置在车辆左右侧的外壳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虽然以小型车辆为例进行了车辆外壳结构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小型车辆,还适用于卡车、货车等大型车辆。
Claims (4)
1.一种车辆外壳(1),用于在车辆侧后部具备后车门(2)、后组合灯(3)和车轮罩(4)的车辆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外壳(1)具备:
特征线(11),与所述后车门(2)相邻并向车后方延伸,并与所述车轮罩(4)的外周隔开预定间隔;以及
倾斜面(12),在所述车辆外壳(1)的上部以所述特征线(11)为界朝车体内侧倾斜预定角度而形成,
其中,所述倾斜面(12)的另一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至后组合灯(3)的靠向所述后车门(2)的侧边。
2.一种车辆外壳(1),用于在车辆侧后部具备后车门(2)、后组合灯(3)和车轮罩(4)的车辆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外壳(1)具备:
特征线(11),与所述后车门(2)相邻并向车后方延伸,并与所述车轮罩(4)的外周隔开预定间隔;以及
倾斜面(12),在所述车辆外壳(1)的上部以所述特征线(11)为界朝车体内侧倾斜预定角度而形成,
其中,所述倾斜面(12)的另一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至后组合灯(3)的靠向所述后车门(2)的侧边,并且沿着所述组合灯(3)的侧边进一步延伸至所述后组合灯(3)的靠向后车门(2)的底边。
3.一种车辆外壳(1),用于在车辆侧后部具备后车门(2)、后组合灯(3)和车轮罩(4)的车辆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外壳(1)具备:
特征线(11),与所述后车门(2)相邻并向车后方延伸,并与所述车轮罩(4)的外周隔开预定间隔;以及
倾斜面(12),在所述车辆外壳(1)的上部以所述特征线(11)为界朝车体内侧倾斜预定角度而形成,
其中,所述倾斜面(12)的另一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至后组合灯(3)的靠向所述后车门(2)的侧边,并且沿着所述组合灯(3)进一步延伸至所述后组合灯(3)的底边的位于车辆内侧的一端。
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外壳(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328654.6U CN206654094U (zh) | 2017-03-30 | 2017-03-30 | 一种车辆外壳和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328654.6U CN206654094U (zh) | 2017-03-30 | 2017-03-30 | 一种车辆外壳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654094U true CN206654094U (zh) | 2017-11-21 |
Family
ID=60316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328654.6U Active CN206654094U (zh) | 2017-03-30 | 2017-03-30 | 一种车辆外壳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654094U (zh) |
-
2017
- 2017-03-30 CN CN201720328654.6U patent/CN20665409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351181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anipulating airflow around and through a vehicle | |
CN102556183B (zh) | 后扰流板 | |
US8210600B1 (en) | Aerodynamic package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 |
US11235819B2 (en) | Multi-panel skirt system for cargo enclosures | |
US20140265435A1 (en) | Bumper with enhanced cooling and associated drag reduction device | |
CN107776688A (zh) | 一种前扰流板及汽车前部导流系统 | |
CN105416416B (zh) | 一种地板导流板及车辆 | |
CN206797494U (zh) | 汽车轮罩及包括其的汽车 | |
US11535311B2 (en) | Vehicle structure | |
CN206654094U (zh) | 一种车辆外壳和车辆 | |
CN203511788U (zh) | 汽车包角扰流装置 | |
CN201580451U (zh) | 汽车前轮导风板及导风结构 | |
CN202847849U (zh) | 侧扰流板的安装结构 | |
CN103434575B (zh) | 汽车包角扰流装置 | |
CN101734292A (zh) | 一种汽车前轮导风板及导风结构 | |
KR20160118189A (ko) | 차량용 사이드 스커트 구조체 | |
CN210882369U (zh) | 降风阻的汽车尾翼 | |
CN110294027B (zh) | 底部通道涡流发生器 | |
JP2019055627A (ja) | 車両の外装構造 | |
JP4631566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CN110104078B (zh) | 一种镂空式可降阻减升suv后扰流板 | |
CN205971550U (zh) | 一种汽车导流罩 | |
CN206983912U (zh) | 一种后保险杠 | |
CN206384045U (zh) | 一种可消除雨天汽车水雾的装置 | |
CN204956684U (zh) | 汽车侧门槛部的导流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