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601315U - 粒子检测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粒子检测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601315U
CN206601315U CN201621407211.8U CN201621407211U CN206601315U CN 206601315 U CN206601315 U CN 206601315U CN 201621407211 U CN201621407211 U CN 201621407211U CN 206601315 U CN206601315 U CN 2066013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hole
reflector
particle
detection sen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0721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真太郎
北冈信
北冈信一
松浪弘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6013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6013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47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 G01N21/49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 G01N21/53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within a body or fluid within a flowing fluid, e.g. smok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02Details
    • G01J1/0214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stray ligh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02Details
    • G01J1/04Optical or mechanical part supplementary adjustable parts
    • G01J1/0407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otherwise, e.g. manifolds, windows, holograms, gratings
    • G01J1/0418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otherwise, e.g. manifolds, windows, holograms, gratings using attenuato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10Investigating individual particles
    • G01N15/14Optic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e.g. flow cytometry
    • G01N15/1456Optic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e.g. flow cytometry without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texture or inner structure of the particle, e.g. processing of pulse signals
    • G01N15/1459Optic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e.g. flow cytometry without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texture or inner structure of the particle, e.g. processing of pulse signals the analysis being performed on a sample strea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6Investigating concentration of particle suspensions
    • G01N15/075Investigating concentration of particle suspensions by optical mea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2015/0042Investigating dispersion of solids
    • G01N2015/0046Investigating dispersion of solids in gas, e.g. smok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10Investigating individual particles
    • G01N15/14Optical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e.g. flow cytometry
    • G01N2015/1486Counting the part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47Scattering, i.e. diffuse reflection
    • G01N2021/473Compensating for unwanted scatter, e.g. reliefs, marks

Landscapes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降低因漫射光的光噪声的粒子检测传感器。所述粒子检测传感器具备:投光元件(10),向检测区域DA射出光;受光元件(20),接受散射光,该散射光是来自投光元件(10)的光因检测区域DA的粒子而散射的光;第一反射体(30),反射散射光,并引导到受光元件(30);以及光衰减部(60),用于使从第一反射体(30)排出的光衰减,在第一反射体(30)设置有用于将投光元件(10)的光导入到第一反射体(30)的内部的光导入孔(31)(第一孔),从第一反射体(30)排出的光穿过的光排出孔(32)(第二孔),在光衰减部(60)设置有从第一反射体(30)的光排出孔(32)排出的光穿过的贯通孔(61),贯通孔(61)的开口面积比光排出孔(32)的开口面积小。

Description

粒子检测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粒子检测传感器。
背景技术
作为粒子检测传感器,已知有光散射式粒子检测传感器,该光散射式粒子检测传感器,根据粒子的散射光来检测大气中浮游的粒子(气溶胶)。
光散射式粒子检测传感器是具备投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光电式传感器,根据向获取的测量对象的气体照射投光元件的光而产生的粒子的散射光,检测气体中包含的粒子。这样,能够检测例如大气中浮游的尘埃、花粉、烟雾、PM2.5(微小粒子状物质)等的粒子。
在光散射式粒子检测传感器存在这样的问题,从投光元件射出的光的一部分成为漫射光(不需要的光)而到达受光元件,从而检测精度降低。于是,提出了如下技术,在与投光元件或者受光元件相对的位置设置光阱构造(漫射光阱),从而抑制漫射光(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486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35000号公报
近几年,粒子检测传感器中,为了使检测效率提高,正在研究设置反射体(镜子)。在这个情况下,用反射体反射粒子的散射光,并聚光到受光元件从而使检测效率提高。
然而,反射体的聚光能力非常高,即使一点光从光阱构造泄漏,这个泄漏的光成为漫射光射入到受光元件成为光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这样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少因漫射光产生的光噪声的粒子检测传感器。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粒子检测传感器的一个方案,具备:投光元件,向检测区域射出光;受光元件,接受散射光,所述散射光是来自所述投光元件的光因所述检测区域的粒子而散射的光;第一反射体,反射所述散射光,并引导到所述受光元件;以及光衰减部,用于使从所述第一反射体排出的光衰减,在所述第一反射体设置有第一孔以及第二孔,所述第一孔是将所述投光元件的光导入到该第一反射体内部的孔,所述第二孔是从该第一反射体排出的光穿过的孔,在所述光衰减部设置有第三孔,所述第三孔是从所述第一反射体的所述第二孔排出的光穿过的孔,所述第三孔的开口面积比所述第二孔的开口面积小。
并且,所述粒子检测传感器中,也可以是,在连接所述第二孔和所述第三孔的直线上,设置有隔墙。
并且,所述粒子检测传感器中,也可以是,所述粒子检测传感器还具备第二反射体,所述第二反射体反射从所述第二孔排出的光,并引导到所述第三孔。
并且,所述粒子检测传感器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反射体与所述第二反射体是分开的。
并且,所述粒子检测传感器中,也可以是,所述光衰减部具有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是从所述第一反射体排出的光射入的空间,所述第二空间是来自所述第一空间的光经由所述第三孔射入的空间,所述第二空间是封闭式空间。
并且,所述粒子检测传感器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三孔的所述第二空间侧的开口端部,设置有凸部。
并且,所述粒子检测传感器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孔及所述第二孔,被设置在所述投光元件的光轴上。
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少因漫射光产生的光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粒子检测传感器的外形斜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粒子检测传感器的截面图。
图3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粒子检测传感器的截面斜视图。
图4是比较例的粒子检测传感器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 粒子检测传感器
10 投光元件
20 受光元件
30 第一反射体
31 光导入孔(第一孔)
32 光排出孔(第二孔)
60 光衰减部
60a 第一空间
60b 第二空间
61 贯通孔(第三孔)
62 凸部
63 隔墙
70 第二反射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另外,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都是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个具体例子。以下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形式等,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例子,主旨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因此,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对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最上位概念的方案中所没有记载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来说明。
并且,各个图为模式图,并非是严谨的图示。此外,对于各个图中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或简化重复说明。
此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X轴、Y轴及Z轴表示三维直角坐标系的三个轴,将Z轴方向作为铅直方向,与Z轴垂直的方向(与XY平面平行的方向)作为水平方向。
(实施方式)
利用图1~图3来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粒子检测传感器1。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粒子检测传感器1的外形斜视图。图2是该粒子检测传感器1的截面图(YZ平面的截面图)。图3是该粒子检测传感器1的截面斜视图(在XY平面的截面图)。另外,图2中表示从投光元件10射出的光的光线的轨迹。
如图2及图3所示,粒子检测传感器1是具备投光元件10和受光元件20的光电式传感器,通过由受光元件20接受来自投光元件10的光因检测区域DA的粒子而散射的散射光,从而检测包含在大气中的粒子。粒子检测传感器1的检测对象的粒子,例如是2μm以下的微小尘埃、花粉、烟雾、PM2.5等微粒子,粒子检测传感器1,能够检测出粒子的有无、粒子的数量、粒子的大小、粒子的浓度等。
如图2及图3所示,粒子检测传感器1具备投光元件10、受光元件20、第一反射体30、加热装置40、投光透镜50、光衰减部60、以及第二反射体70。
如图1~图3所示,粒子检测传感器1如图1所示具备框体80。投光元件10、受光元件20、第一反射体30、加热装置40、投光透镜50、光衰减部60以及第二反射体70,被设置在框体80内。另外,如图2所示,投光元件10及受光元件20,以各自的光轴在检测区域DA交叉的方式设置在框体80内。
检测区域DA是用于检测作为测量对象的气体所包含的粒子(气溶胶)的气溶胶检测区域。此外,检测区域DA是产生散射光的光散射部,该散射光是因气体中包含的粒子而散射的光。换言之,在检测区域DA,因气体中包含的粒子,从投光元件10射出的光被反射,产生散射光。在本实施方式,检测区域DA,成为包含投光元件10的光轴与受光元件20的光轴交叉的交点的区域,被设定在第一反射体30内的粒子通过的流路内。检测区域DA是例如φ2mm。如图1及图2所示,测量对象的气体,从设置在框体80的流入口80a流入,被检测区域DA引导之后,从流出口80b流出。
投光元件10向检测区域DA射出光。投光元件10是发出规定的波长的光的光源,例如发出红外光、蓝色光、绿色光、红色光或者紫外光的发光元件。作为投光元件10,能够采用LED或者LD(半导体激光)等的半导体发光元件。作为廉价且高输出的投光元件10,优选是采用发出红色光的红色LD。此外,投光元件10,可以构成为发出两个波长以上的混合波。在本实施方式,投光元件10的光轴,例如被设定为通过检测区域DA。
另外,投光元件10的发光波长越短,越容易检测出粒径小的粒子。此外,投光元件10的发光控制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从投光元件10射出的光,可以是由DC驱动的连续光或者脉冲光等。此外,投光元件10的输出大小,可以随着时间变化。
受光元件20是接受散射光的受光部,该散射光是来自投光元件10的光因检测区域DA的气体中的粒子而散射的光。换言之,受光元件20接受的光是,投光元件10发出的光被检测区域DA中存在的粒子反射并散射的光。受光元件20是将接受的光变换为电信号的元件,例如光电二极管、光电IC二极管、光电晶体管、或者高电子倍增管等。
第一反射体30是反射散射光,并引导到受光元件20的反射部件,所述散射光是来自投光元件10的光因检测区域DA的粒子而散射的光。在本实施方式,第一反射体30是反射检测区域DA的粒子的散射光,聚光到受光元件20并且引导的聚光镜。
具体而言,第一反射体30是内表面(反射面)的形状成为旋转椭圆体(旋转椭圆面)的一部分的椭圆镜,第一反射体30的内表面的截面形状成为椭圆的一部分。在这个情况下,构成第一反射体30的内表面的旋转椭圆体的椭圆的两个焦点,一方的焦点(第一焦点)位于检测区域DA内,并且另一方的焦点(第二焦点)位于受光元件20的附近(例如受光元件20的中心)。
这样,将因检测区域DA中存在的粒子而产生的散射光,用少的反射次数(1次或者数次)射入到受光元件20。换言之,能够避免因多重反射的光的衰减。其结果,能够提高受光元件20的受光效率,所以能够提高粒子的检测效率。另外,构成第一反射体30的内表面形状的旋转椭圆体的椭圆,例如,长径是20mm~100mm,短径是10mm~50mm。
第一反射体30的内表面是反射面,例如可以是难以产生散射光的表面,并且吸收率小,反射率高的表面(镜面等)。由此,能够将射入到第一反射体30的很多光引导到受光元件20。作为第一反射体30,可以以内表面本身成为反射面的方式,将基底部件本身用金属等来构成,也可以在树脂和金属的基底部件的内表面形成成为反射面的反射膜。作为反射膜能够使用铝、金、银或者铜等的金属反射膜、镜面反射膜、或者电介质多层膜等。更具体而言,作为反射膜,能够使用镀银或者铝蒸镀膜。通过形成这样的反射膜,能够提高第一反射体30的内表面的反射率。
在第一反射体30设置有光导入孔(第一孔)31和光排出孔(第二孔)32,光导入孔31是将投光元件10的光导入到第一反射体30的内部的孔,光排出孔32是从第一反射体30排出的光穿过的孔。光导入孔31是使光从第一反射体30的外部导入到内部的贯通孔,光排出孔32是使光从第一反射体30的内部排出到外部的贯通孔。光导入孔31及光排出孔32是具有圆形开口的圆筒形的贯通孔,但光导入孔31及光排出孔32的形状,不只限于此。
光导入孔31及光排出孔32,设置在投光元件10的光轴上。换言之,光导入孔31及光排出孔32,设置在隔着检测区域DA相对的位置。因此,由投光元件10射出并通过光导入孔31导入到第一反射体30的光中,在检测区域DA没有照射粒子的光,以直线状穿过第一反射体30并穿过光排出孔32,向第一反射体30的外部排出。
此外,第一反射体30设置有粒子导入孔33和粒子排出孔34,粒子导入孔33用于将从流入口80a流入到框体80内的粒子导入到第一反射体30的内部,粒子排出孔34用于将第一反射体30内部的粒子向第一反射体30的外部排出。换言之,粒子导入孔33及粒子排出孔34,成为流入到框体80内的粒子(气体)的流路。
粒子导入孔33以及粒子排出孔34,设置在隔着检测区域DA相对的位置。具体而言,粒子导入孔33及粒子排出孔34,沿着铅直方向(Z轴方向)被设置。粒子导入孔33及粒子排出孔34是具有圆形开口的圆筒形的贯通孔,但粒子导入孔33及粒子排出孔34的形状,不只限于此。
另外,在第一反射体30的内部,可以填充光透过性材料。作为光透过性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丙烯(PMMA)或者聚碳酸酯(PC)等的透明树脂材料。但是在这个情况下,对于粒子穿过的流路部分,需要设置成空洞。作为这样的流路,例如以从粒子导入孔33经过检测区域DA向着粒子排出孔34的方式,形成为筒状的中空结构,。
加热装置40是加热气体(大气)的加热器,例如电阻加热器。由加热装置40加热气体,从而在框体80内产生向着铅直方向的上升气流(向Z轴正方向的气体流动)。这样,能够容易从流入口80a向框体80内引入包含粒子的气体并引导到检测区域DA。
投光透镜50,设置在投光元件10的前方,构成为使从投光元件10射出的光(投光光束)向检测区域DA前进。从投光元件10射出的光,经由投光透镜50到达检测区域DA。投光透镜50,例如设置在与投光元件10隔开3mm~5mm的位置,投光透镜50的聚光点在从投光元件10隔开16mm左右的位置。
投光透镜50是例如使投光元件10射出的光聚束(聚光)到检测区域DA的聚束透镜。换言之,投光透镜(聚束透镜)50的聚光点存在于检测区域DA内,在本实施方式,与构成第一反射体30的椭圆的焦点一致。投光透镜50是由例如由丙烯(PMMA)或者聚碳酸酯(PC)等的透明树脂材料构成的树脂透镜或者玻璃材料构成的玻璃透镜,厚度是3mm左右,直径是10mm左右。
光衰减部60具有用于使光衰减的光衰减构造(光阱构造)。光衰减部60例如是使进入到光衰减部60的不需要的光(漫射光)多重反射从而衰减的无用光衰减部。在本实施方式,光衰减部60使经由光排出孔32从第一反射体30排出的光衰减。这样,从第一反射体30进入光衰减部60的光,由光衰减部60来进行衰减,从而不能返回到第一反射体30。
在本实施方式,光衰减部60,被设置在隔着检测区域DA与投光元件10相对的位置。具体而言,光衰减部60是与第一反射体30邻接的光学室,通过设置在第一反射体30的光排出孔32,与第一反射体30在空间上相连。
光衰减部60具有第一空间60a和第二空间60b。第一空间60a和第二空间60b分别是由墙来包围的封闭式空间,构成有光衰减构造(光阱构造)的光学室。
第一空间60a和第一反射体30,通过光排出孔32空间上相连,从第一反射体30排出的光射入到第一空间60a。在第一空间60a的内壁面,作为光衰减构造,形成衰减光的褶状的多个突起。例如,多个突起是排列了厚度为1mm左右的板状的凸部。通过设置这样的多个突起,散射反射的光等的不能控制的漫射光,用突起来捕捉并且使其衰减。另外,对多个突起可以不实施表面处理,但也可以实施提高光吸收率的表面处理。此外,多个突起的形状,不只限于上述,也可以是楔子状等。
光衰减部60设置有贯通孔61(第三孔),第一空间60a和第二空间60b通过贯通孔61在空间上相连。来自第一空间60a的光经由贯通孔61射入到第二空间60b。
贯通孔61是从第一反射体30的光排出孔32排出的光穿过的孔。具体而言,从第一反射体30的光排出孔32排出的光,进入第一空间60a并穿过贯通孔61引导至第二空间60b。引导到第二空间60b的光,在第二空间60b衰减。换言之,第二空间60b是光阱部,贯通孔61是光阱孔。
第二空间60b作为光衰减结构具有由三个墙壁包围的结构,光衰减结构是通过多重反射使光衰减的结构。例如,作为第二空间60b的墙面形成的三角形是,三个角度分别为30°、60°、90°的直角三角形。另外,第二空间60b的墙面形状,不限定为该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是其他的三角形,也可以是三角形以外的多角形等。另外,虽然未图示,与第一空间60a同样,在第二空间60b的内壁面,作为光衰减构造,还可以形成有褶状或者楔子状的多个突起。这样,使进入第二空间60b的光能够更加有效地衰减。
贯通孔61的开口面积,比光排出孔32的开口面积小。在本实施方式,贯通孔61是平面视形状为矩形形状的缝隙孔,贯通孔61的缝隙宽度例如是0.2~1mm左右。这样将贯通孔61形成为细长的缝隙孔,能够减少进入到第二空间60b的光,从第二空间60b再放射并排出的比例。另外,贯通孔61的平面视形状不仅限于矩形形状,也可以是圆形等。
此外,在贯通孔61的第二空间60b侧的开口端部,作为倒钩部设置了凸部62。这样能够减少一旦进入到第二空间60b的光,经由贯通孔61从第二空间60b排出到第一空间60a的比例。
在第一空间60a设置有隔墙63。隔墙6设置在连接光排出孔32与贯通孔61的直线上。换言之,因为隔墙63,光排出孔32与贯通孔61成为不能直视的构造。这样设置隔墙63,从而即使光经由贯通孔61泄漏到第二空间60b,也能防止该光直接返回到第一反射体30。
在光衰减部60设置有第二反射体70。具体而言,第二反射体70设置在光衰减部60的第一空间60a中。
第二反射体70是反射从光排出孔32排出光,并引导至贯通孔61的反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第二反射体70是反射从第一反射体30的光排出孔32排出的光,聚光并引导到贯通孔61的聚光镜,从而使从光排出孔32排出的光,射入到第二空间60b。换言之,从投光元件10射出的光中,成为漫射光(不需要的光)的光,经由贯通孔61再聚光到第二空间60b。在本实施方式,贯通孔61是矩形形状的缝隙孔,所以作为第二反射体70,采用使从光排出孔32排出的光在贯通孔61以线状聚光的圆柱镜。在这个情况,第二反射体70的焦点距离例如是10mm~30mm。
此外,第一反射体30与第二反射体70是分开的。具体而言,第二反射体70设置在从第一反射体30隔开10mm~30mm左右的地方。另外,第二反射体70,被设置为相对于XY平面倾斜30°~50°左右,但不限于此。
第二反射体70的内表面是反射面,优选的是例如难以产生散射光的面并且是吸收率小反射率高的面(镜面等)。作为第二反射体70,可以以内表面本身成为反射面的方式由金属部件来构成,也可以在树脂和金属的基底部件的内表面形成成为反射面的反射膜。例如,可以在框体80的内表面形成反射膜。作为反射膜能够使用铝、金、银或者铜等的金属反射膜、镜面反射膜、或者电介质多层膜等。更具体而言,作为反射膜,能够使用镀银或者铝蒸镀膜。通过形成这样的反射膜,能够提高第二反射体70的内表面的反射率。另外,作为第二反射体70,也可以在框体80的内表面粘贴铝胶带等以作为反射膜。
框体80是收纳投光元件10、受光元件20、第一反射体30、加热装置40以及投光透镜50等的壳体。具体而言,框体80被构成为保持投光元件10、受光元件20、第一反射体30、加热装置40以及投光透镜50等。框体80例如是扁平长方体的盒状的壳体。
框体80设置有流入口80a与流出口80b。包含粒子的气体,从流入口80a流入到框体80的内部,通过检测区域DA,从流出口80b向框体80的外部流出。流入口80a是用于向框体80内导入大气的大气导入孔。流出口80b是用于从框体80排出气体的大气排出孔。另外,设流入口80a的开口面积比流出口80b的开口面积大,从而能够高效地向框体80内导入大气并且排气。
框体80由第一框体部81和第二框体部82构成。此外,第一框体部81,进一步由第一支承部件81a和第二支承部件81b构成。第一支承部件81a支承受光元件20、第一反射体30、加热装置40以及投光透镜50。此外,第二支承部件81b,支承投光元件10。第一支承部件81a和第二框体部82由树脂材料构成,第二支承部件81b由金属材料构成。例如,第一支承部件81a以及第二框体部82由黑色的ABS树脂构成,第二支承部件81b由铝构成,但不被限定为此。另外,光衰减部60由第一支承部件81a的内部结构构成。例如,光衰减部60,以树脂成形的方式来形成第一支承部件81a为规定的形状。
如上所述构成的粒子检测传感器1,例如进行如下,检测出流入到粒子检测传感器1(框体80)内的气体(大气)所包含的粒子。
在这个情况下,从流入口80a流入到框体80内的气体,引导到检测区域DA。此时,气体中包含粒子(气溶胶)时,从投光元件10射出的光,被检测区域DA中存在的粒子反射。从而,因粒子产生散射光。被产生的粒子的散射光的一部分,被第一反射体30反射并引导到受光元件20。射入到受光元件20的光,变换为电信号而被输出。通过电信号,知道流入到粒子检测传感器1内的气体中存在粒子。
此外,由受光元件20接受的信号的大小,换言之因粒子的散射光的光强度的大小,能够判别粒子的大小(粒径)。从而,能够判别大气中包含的粒子是尘埃、还是花粉、还是烟雾、还是PM2.5(微小粒子状物质)。
进而,由受光元件20检测出的信号的输出的每一个,换言之因粒子的散射光的光强度的峰值的每一个与粒子的每一个对应,所以还能算出流入到粒子检测传感器1内的气体中的粒子的个数(数量)和浓度。
另一方面,流入到粒子检测传感器1内的大气没有包含粒子的情况下,在检测区域DA粒子不存在,所以从投光元件10射出的光通过检测区域DA原样前进,不会产生因粒子的散射光。从而,在这个情况下,基本上受光元件20没有反应,所以能够判断为流入到粒子检测传感器1内的气体中不存在粒子。
下面,针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粒子检测传感器1的效果,与比较例的粒子检测传感器进行比较来说明。图4是比较例的粒子检测传感器1A的截面图。另外,图4表示从投光元件10射出的光的光线的轨迹。
粒子检测传感器(框体)内的漫射光(不需要的光),因为成为光噪声的原因,所以需要恰当地衰减,使其不射入到受光元件。例如,从投光元件射出的光中,在检测区域没有照射粒子,而穿过检测区域的光,成为漫射光。因此,需要对穿过检测区域的光进行恰当地衰减,使其不射入到受光元件。
例如,如图4表示的比较例的粒子检测传感器1A中,为了使穿过检测区域光衰减,在隔着检测区域DA与投光元件10相对的位置,设置了具有光阱构造的光衰减部60A。在光衰减部60A,作为光阱构造,设置了排列了板状的凸部的多个突起。
然而,在图4的比较例的粒子检测传感器1A中,作为受光元件20的光输入相对于投光元件10的光输出的比的噪声级(受光元件20的光输入/投光元件10的光输出)是10-5左右。作为粒子检测传感器而被要求的噪声级是10-7左右,所以漫射光的衰减还差两位数。
对于此,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粒子检测传感器1,第一反射体30设置有光导入孔(第一孔)31和光排出孔(第二孔)32,光导入孔31是将投光元件10的光导入到第一反射体30的内部的孔,光排出孔32是从第一反射体30排出的光穿过的孔。此外,光衰减部60设置有从第一反射体30的光排出孔32排出的光穿过的贯通孔61(第三孔),贯通孔61的开口面积比光排出孔32的开口面积小。
这样,能够抑制经由光排出孔32从第一反射体30排出的漫射光,穿过了贯通孔61之后又泄漏到贯通孔61。从而,能够抑制漫射光返回到第一反射体30,所以能够减少因漫射光的光噪声。其结果、能够实现具有高检测精度以及优秀的检测效率的粒子检测传感器。例如,图2表示的粒子检测传感器1的构造中,噪声级是10-7左右。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粒子检测传感器1,在连接光排出孔32和贯通孔61的直线上,设置有隔墙63。
这样,即使从贯通孔61泄漏了光,也能防止该光直接返回到第一反射体30。换言之,即使从贯通孔61泄漏的光返回到第一反射体30,从贯通孔61泄漏的光是在内部结构进行反射之后,回到第一反射体30,所以是已经衰减后的光。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因漫射光的光噪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粒子检测传感器1具备第二反射体70,该第二反射体70反射从光排出孔32排出的光,并引导到贯通孔61。
这样,能够使贯通孔61的开口面积变小,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穿过了贯通孔61的漫射光又泄漏到贯通孔61。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因漫射光的光噪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粒子检测传感器1,第一反射体30与第二反射体70是分开的。
这样,使第一反射体30和第二反射体70隔开充分的距离,所以能够抑制第一反射体30内的粒子进入到第二反射体70,能够抑制因粒子的积存等第二反射体70被粒子弄脏,降低反射效率的情况。因此,检测精度长期稳定,所以能够长期实现可靠性出色的粒子检测传感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粒子检测传感器1,光衰减部60具有从第一反射体30排出的光射入的第一空间60a、以及来自第一空间60a的光经由贯通孔61射入的第二空间60b,第二空间60b成为封闭式空间。
这样,能够使经由贯通孔61进入到第二空间60b的漫射光高效地衰减。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因漫射光的光噪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粒子检测传感器1,在贯通孔61的第二空间60b侧的开口端部设置了凸部62。
这样,能够进一步抑制已经进入到第二空间60b的光经由贯通孔61从第二空间60b泄漏。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因漫射光的光噪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粒子检测传感器1,光导入孔31及光排出孔32,设置在投光元件10的光轴上。
经由光导入孔31进入到第一反射体30内的投光元件10的光中,在检测区域DA中没有照射粒子而穿过检测区域DA的光,成为漫射光,经由光排出孔32从第一反射体30排出。在本实施方式的粒子检测传感器1,能够大幅度减少这样的因漫射光的光噪声。
(变形例)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粒子检测传感器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实用新型并非受上述的实施方式所限。
例如,所述实施方式的粒子检测传感器中设置了加热装置40及投光透镜50,但是也可以不设置加热装置40及投光透镜50。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的粒子检测传感器,能够搭载在尘埃传感器上。例如,在该尘埃传感器,根据内置的粒子检测传感器检测出尘埃的粒子的情况下,根据声音和光来报告检测出尘埃或者在显示器上进行显示。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的粒子检测传感器,能够搭载在烟雾感知器。例如,烟雾感知器,通过内置的粒子检测传感器来检测出烟雾的粒子的情况下,根据声音和光来报知检测出烟雾或者在显示器上进行显示。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的粒子检测传感器或者所述尘埃传感器,可以搭载在空气净化器、排气扇或者空调等。在这个情况下,例如该空气净化器、排气扇或者空调,根据内置的粒子检测传感器检测出尘埃的粒子的情况下,可以仅仅在显示器上显示检测出了尘埃,也可以进行风扇控制,即启动风扇或者变更风扇的旋转速度等。
另外,对各个实施方式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想到的各种变形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以及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对各个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以及功能进行任意组合而实现的实施方式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内。

Claims (7)

1.一种粒子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投光元件,向检测区域射出光;
受光元件,接受散射光,所述散射光是来自所述投光元件的光因所述检测区域的粒子而散射的光;
第一反射体,反射所述散射光,并引导到所述受光元件;以及
光衰减部,用于使从所述第一反射体排出的光衰减,
在所述第一反射体设置有第一孔以及第二孔,所述第一孔是将所述投光元件的光导入到该第一反射体的内部的孔,所述第二孔是从该第一反射体排出的光穿过的孔,
在所述光衰减部设置有第三孔,所述第三孔是从所述第一反射体的所述第二孔排出的光穿过的孔,
所述第三孔的开口面积比所述第二孔的开口面积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粒子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连接所述第二孔和所述第三孔的直线上,设置有隔墙。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粒子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粒子检测传感器还具备第二反射体,所述第二反射体反射从所述第二孔排出的光,并引导到所述第三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粒子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射体与所述第二反射体是分开的。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粒子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衰减部具有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是从所述第一反射体排出的光射入的空间,所述第二空间是来自所述第一空间的光经由所述第三孔射入的空间,
所述第二空间是封闭式空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粒子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孔的所述第二空间侧的开口端部,设置有凸部。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粒子检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孔及所述第二孔,被设置在所述投光元件的光轴上。
CN201621407211.8U 2015-12-21 2016-12-20 粒子检测传感器 Active CN20660131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48799 2015-12-21
JP2015248799A JP2017116287A (ja) 2015-12-21 2015-12-21 粒子検出セン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601315U true CN206601315U (zh) 2017-10-31

Family

ID=58994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07211.8U Active CN206601315U (zh) 2015-12-21 2016-12-20 粒子检测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19908B2 (zh)
JP (1) JP2017116287A (zh)
CN (1) CN206601315U (zh)
DE (1) DE10201612476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89560A (zh) * 2017-12-15 2020-11-24 ams有限公司 使用波导的倏逝波的粒子密度传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80173B1 (ko) * 2017-04-14 2022-03-2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입자 센싱 장치
JP6753424B2 (ja) * 2018-03-15 2020-09-0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粒子センサ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8680476A (zh) * 2018-06-20 2018-10-19 苏州百创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颗粒物浓度检测装置
KR102144973B1 (ko) * 2019-04-19 2020-08-14 주식회사 온오프시스템 모니터링 장치 및 방법
CN110579431A (zh) * 2019-09-17 2019-12-17 宁波科赛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适应减光计及其减光测量方法
WO2021094981A1 (en) * 2019-11-14 2021-05-20 Gentex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chemical detection and amplification
KR102328863B1 (ko) * 2020-05-20 2021-11-22 한상현 차량용 미세먼지 센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10992A (ja) 1986-10-27 1988-05-16 Komori Printing Mach Co Ltd 印刷機械の版替位置制御装置
GB8726305D0 (en) 1987-11-10 1987-12-16 Secr Defence Portable particle analysers
GB8726304D0 (en) 1987-11-10 1987-12-16 Secr Defence Particle asymmetry analyser
US5467189A (en) 1993-01-22 1995-11-14 Venturedyne, Ltd. Improved particle sensor and method for assaying a particle
JPH0737935A (ja) 1993-07-16 1995-0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リップチップの実装方法
JP3436539B2 (ja) 1993-09-27 2003-08-11 ヴェンチュアダイン,リミテッド 粒子分析のための改良型粒子センサ及び方法
JPH08233736A (ja) 1995-02-27 1996-09-13 Nohmi Bosai Ltd 微粒子検出センサ
JP3358121B2 (ja) 1995-07-21 2002-12-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光電式塵埃センサ
FR2738355B1 (fr) 1995-08-28 1997-10-31 Aerospatiale Piege a lumiere
AUPN965896A0 (en) 1996-05-03 1996-05-30 Vision Products Pty Ltd The detection of airborne pollutants
JPH11248628A (ja) 1998-02-27 1999-09-1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光散乱式粒子検知センサ
JP3731338B2 (ja) 1998-02-27 2006-01-05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光散乱式粒子検知センサ
JP4157212B2 (ja) 1999-02-15 2008-10-01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光散乱式粒子検知センサ
JP4980101B2 (ja) 2007-03-08 2012-07-18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煙感知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89560A (zh) * 2017-12-15 2020-11-24 ams有限公司 使用波导的倏逝波的粒子密度传感器
CN111989560B (zh) * 2017-12-15 2024-01-09 ams有限公司 使用波导的倏逝波的粒子密度传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16287A (ja) 2017-06-29
US10119908B2 (en) 2018-11-06
US20170176329A1 (en) 2017-06-22
DE102016124767A1 (de) 2017-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01315U (zh) 粒子检测传感器
US9739701B2 (en) Particle sensor
CN106574889B (zh) 粒子检测传感器、尘埃传感器、烟感器、空气清洁器、换气扇以及空调
CN107036940A (zh) 粒子检测传感器
EP3220124B1 (en) Particle sens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provided with same
WO2015151502A1 (ja) 粒子検出センサ、ダストセンサ、煙感知器、空気清浄機、換気扇及びエアコン
JPH08233736A (ja) 微粒子検出センサ
KR101574435B1 (ko) 미세먼지 및 미생물 검출 장치
JP2016090350A (ja) 粒子検出センサ、ダストセンサ、煙感知器、空気清浄機、換気扇及びエアコン
JP2015200547A (ja) 粒子検出センサ、ダストセンサ、煙感知器、空気清浄機及び換気扇
WO2017090134A1 (ja) 粒子センサ
JP2017138223A (ja) 微小物検出装置
CN105466821B (zh) 光纤尘埃粒子传感器
JP7046897B2 (ja) 微粒子検出センサおよび微粒子検出装置
KR102644216B1 (ko) 입자 센싱 장치
JP2016090349A (ja) 粒子検出センサ、ダストセンサ、煙感知器、空気清浄機、換気扇及びエアコン
US8472021B2 (en) Particle detector
JP6252908B2 (ja) 粒子検出センサ
JP6127280B1 (ja) 粒子検出センサ
JPH08263767A (ja) 微粒子検出センサ
CN221174324U (zh) 一种提高分辨率的粒子计数传感器
JP2020067920A (ja) 煙感知器
CN217304825U (zh) 一种粒子计数传感器
US20160238530A1 (en) Particle det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