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99114U - 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 - Google Patents
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599114U CN206599114U CN201720123750.7U CN201720123750U CN206599114U CN 206599114 U CN206599114 U CN 206599114U CN 201720123750 U CN201720123750 U CN 201720123750U CN 206599114 U CN206599114 U CN 20659911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uid
- filled
- hot
- panels
- sealing 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包括两片外膜,两片所述外膜之间设置有主体热封线,所述主体热封线在两片所述外膜之间连接围绕出用于充入流体的膨胀腔体,两片所述外膜之间夹设有两片重叠的内膜,且两片所述内膜压接在所述主体热封线上,两片所述内膜的一侧边位于所述膨胀腔体的内侧,另一侧边位于所述膨胀腔体的外侧,两片所述内膜相互对应的任意一侧面上对应所述主体热封线印制连接有一片耐热涂层,所述膨胀腔体内对应于所述流体充入口两侧设置有两条平行连接在两片所述内膜与任意一片外膜之间的通道热封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包装设备具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用于作为防震缓冲垫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避免被运输品在运输中摔坏破损,经常采用的办法是使用缓冲气柱袋(即充气柱)进行铺垫包装,这样可以保证被运输品的运输安全,同时保证包装美观大气。并且,为了被运输品在中短途运输中的保温保鲜,经常采用的办法是使用保温设备或可起到保温作用的填充物,这样可以保证被运输品的温度和鲜度。
现有的市面上出现的普通充气柱,一般都为直筒状的气柱袋;同时使用手持式充气装置,对其直筒状的气柱袋进行直接充气;很显然,上述传统充气柱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显著的技术问题和技术缺陷:在此充气过程中,对其气柱袋进行充气,会发生充气困难的问题;究其原因,由于传统技术中,两条充气热封线形成的充气管道在对应于气柱袋中的一端的口径逐渐增大成喇叭口状,这种结构在充气初期可以使气体在充气管道中由口径小的一端快速向口径大的一端流入气柱袋中,但是当充进去一部分气体后,气柱袋中的气压逐渐增大,充进去的气体将会迅速充入气柱袋底部然后直流返回,并通过喇叭口状的充气管道反向挤出,这一部分气体将会与充入的气体形成对流,阻碍气体充气过程,增加充气时间,降低工作效率(即传统气柱袋的充气和止气很难达到平衡)。同时,在进行热封过程中,当热封装置将封口处进行挤压热封时,刚刚充入的气体也很容易发生从充气柱中逃逸出去,造成气柱袋内气体不足,降低起缓冲效果,同时,传统的气柱袋无法对本运输的物品进行保温,必须额外增加保温设备或在气柱带与物品之间填充保温填充物,降低了运输效率提高了运输成本。
综上所述,如何克服传统充气柱的上述技术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传统的缓冲气柱袋使用功能单一,只具备防撞缓冲效果,无法提供保温效果;另外就是传统的气柱袋上的进气管道呈文丘里管状(进出口大、中间小),虽然在充气初期能够有效的将冲入的气体压缩后快速释放入气柱袋中,但是当气柱袋中的气压达到一定程度,则充入的气体容易通过喇叭口反向回流与充入的气体对冲,阻碍充气,而且在充气完成后,进气管道的喇叭口结构也容易导致一部分气体逃逸,使气柱袋中的气压不足,降低防撞缓冲效果。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片外膜,两片所述外膜之间设置有主体热封线,所述主体热封线在两片所述外膜之间连接围绕出用于充入流体的膨胀腔体,两片所述外膜之间夹设有两片重叠的内膜,且两片所述内膜压接在所述主体热封线上,两片所述内膜的一侧边位于所述膨胀腔体的内侧,另一侧边位于所述膨胀腔体的外侧,两片所述内膜相互对应的任意一侧面上对应所述主体热封线印制连接有至少一片耐热涂层,所述耐热涂层在所述主体热封线上形成一位于两片所述内膜之间的断口,所述断口为连通所述膨胀腔体内外的流体充入口,所述膨胀腔体内对应于所述流体充入口两侧设置有两条平行连接在两片所述内膜与任意一片外膜之间的通道热封线,且两条所述通道热封线对应所述流体充入口的一端均与所述主体热封线连接;两片所述内膜上位于所述膨胀腔体外的一侧边分别与相互贴靠的两片所述外膜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流体充入口对应的张口固定热封线。
优选于:两条所述通道热封线在两片所述内膜之间形成一条输入端连接所述流体充入口、输出端连通所述膨胀腔体的流体通道,所述的流体通道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距离大于15mm。
优选于:在所述通道热封线连接的两片所述内膜及一片外膜之间位于所述流体通道输出端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有若干呈锥形的分流热封区以及若干止回热封区,且位于排列最前端的为所述分流热封区,呈锥形的所述分流热封区的锥尖正对应所述流体通道的输出端,位于排列最末端的为所述止回热封区,位于排列最末端的所述止回热封区对应设置于两片所述内膜上位于所述膨胀腔体内的一侧边缘以及对应的一片外膜上。
优选于:所述分流热封区为呈字母A或倒字母V形状的热封线,呈字母A或倒字母V形状的热封线的尖端正对应所述流体通道的输出端,呈字母A或倒字母V形状的热封线与所述流体通道的输出端对应的另一侧则构成一个呈凹槽状的止回槽;所述止回热封区为呈字母M形状的热封线,呈字母M形状的热封线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呈字母A或倒字母V形状的热封线的下端宽度,呈字母M形状的热封线与所述流体通道的输出端对应的另一侧则构成具有两个呈凹槽状的止回槽。
优选于:两片所述外膜、两片所述内膜均为单层塑料薄膜或单层树脂薄膜或多层复合的塑料薄膜或多层复合的树脂薄膜,且所述外膜及内膜的厚度均不小于0.3mm。
优选于:两片所述外膜上位于所述膨胀腔体外部并与所述流体充入口对应一侧设置有充气热封线,所述充气热封线与设有所述流体充入口的所述主体热封线在两片所述外膜之间围绕出充入区,两片所述内膜上位于所述膨胀腔体外的一侧边位于所述充入区内,所述充入区通过所述流体充入口、流体通道单向连通至所述膨胀腔体。
优选于:在两片所述内膜位于所述充入区内的部分之间与对应所述主体热封线印制的所述耐热涂层相同的一侧面上全面覆盖的印制连接有用于防张口粘连的耐热涂层,用于防张口粘连的所述耐热涂层与对应所述主体热封线印制的所述耐热涂层相连接。
优选于:所述耐热涂层为特氟龙油漆层。
优选于: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呈直线状压制在两片所述内膜上位于所述充入区内的一侧边缘与相互贴靠对应的两片所述外膜之间,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与两片所述内膜上位于所述充入区内的一侧边缘平行。
优选于: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呈直线状压制在两片所述内膜上位于所述充入区内的一侧边缘与相互贴靠对应的两片所述外膜之间,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与所述流体充入口数量相对应,每条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的一端均一一对应于所述流体充入口,每条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均与所述流体充入口两侧的主体热封线垂直。
优选于: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呈T字形压制在两片所述内膜上位于所述充入区内的一侧边缘与相互贴靠对应的两片所述外膜之间,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与所述流体充入口数量相对应,呈T字形的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的上部横线与两片所述内膜上位于所述充入区内的一侧边缘平行,每个呈T字形的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下部纵线的下端均一一对应于所述流体充入口,并且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下部纵线均与所述流体充入口两侧的主体热封线垂直。
优选于: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的数量相同,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之间以一个所述分流热封区为首依次逐个相互交替的排列设置。
优选于:在所述通道热封线连接的两片所述内膜及一片外膜之间位于所述流体通道输出端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有一个呈锥形的分流热封区以及若干止回热封区。
优选于:所述流体通道的输出端至排列最前端的所述分流热封区的锥尖之间的距离为0-10mm,呈锥形的所述分流热封区的锥形尾部的宽度大于两条所述通道热封线之间的距离,位于排列最前端的所述分流热封区的锥尖两侧与所述流体通道的输出端之间具有分流间隙。
优选于: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沿所述流体通道输出端的延伸方向排列成至少两个相同的纵向阵列,每个纵向阵列中的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的数量相同,且每一个纵向阵列中的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均以一个所述分流热封区为首依次逐个相互交替的排列设置。
优选于: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沿所述流体通道输出端的延伸方向排列成至少两个相同的纵向阵列,且每一个纵向阵列中均依次排列设置有一个呈锥形的分流热封区以及若干止回热封区。
优选于:所述流体通道的输出端至每个纵向阵列中的所述分流热封区的锥尖之间的距离为0-10mm,至少两个纵向阵列中的所述分流热封区的横向排列宽度大于两条所述通道热封线之间的距离。
优选于:所述流体充入口对应一侧设置的所述充气热封线于充入流体前热封形成。
优选于:所述流体充入口对应一侧设置的所述充气热封线于充入流体后热封形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利用平行设置的两条通道热封线之间形成的直管状的流体通道,使得充入流体的过程始终保持平稳,特别是在充入液体等难以压缩的流体时保证输入速度平稳,进而达到能够直接在膨胀腔体内充入保温、保鲜等流体介质,如低温或中温液体,在无额外保温设备或保温填充物的情况下,对被运输物品保温、保鲜;
二、通过设置两片所述内膜位于所述充入区内的一侧边与相互贴靠对应的两片所述外膜之间的张口固定热封线,保证了所述的两片外膜在充气过程中通过张口固定热封线整体一次性撑开两片所述的内膜,进而达到减低所述断口开口难度、显著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利用所述分流热封区使充入所述膨胀腔体内的流体向两侧分流,充入的流体从两侧分流在到达膨胀腔体底部后回流时先向中部流动,进而形成涡流,进而避免了充入的流体与回流的流体直接对冲,阻碍充入过程,即使有部分回流的流体撞入两片所述内膜之间时,也会先受到所述止回热封区上的止回槽的阻挡,不会与充入的流体对冲,进一步保证了充入流体过程的平稳;
四、通过平行设置的两条通道热封线之间形成的直管状的流体通道与所述分流热封区配合,保证了充入的流体压力始终平稳,进而能够使充入的流体与回流的流体之间的平衡更加容易保证,进而达到减低充入阻力、显著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单向充入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充入区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b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张口固定热封线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张口固定热封线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1至8以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作更为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包括两片外膜1,两片所述外膜1之间设置有主体热封线11,所述主体热封线11在两片所述外膜1之间连接围绕出用于充入流体的膨胀腔体12,两片所述外膜1之间夹设有两片重叠的内膜2,且两片所述内膜2压接在所述主体热封线11上,两片所述内膜2的一侧边位于所述膨胀腔体12的内侧,另一侧边位于所述膨胀腔体12的外侧,两片所述内膜2相互对应的任意一侧面上对应所述主体热封线11的压接部位印制连接有一片耐热涂层3,所述耐热涂层3优选使用为特氟龙油漆层,所述耐热涂层3在所述主体热封线11上形成一位于两片所述内膜之间的断口,所述断口为连通所述膨胀腔体12内外的流体充入口13,所述膨胀腔体12内对应于所述流体充入口13两侧设置有两条平行连接在两片所述内膜2与任意一片外膜1之间的通道热封线4,且两条所述通道热封线4对应所述流体充入口13的一端均与所述主体热封线11连接,两条所述通道热封线4在两片所述内膜2之间形成一条输入端连接所述流体充入口13、输出端连通所述膨胀腔体12的流体通道41;进而本实用新型通过两片所述内膜2、一片耐热涂层3以及两条通道热封线4在两片所述外膜1之间的膨胀腔体12上形成一个单向充入结构,首先利用所述耐热涂层3在两片所述内膜2之间形成一个打断所述主体热封线11的结构,进而构成用于充入流体的流体充入口13,然后通过两条平行的所述通道热封线4将两片所述内膜2热压连接在任意一片所述外膜1上,从而使得所述由流体充入口13充入所述膨胀腔体12的流体必须经过所述流体通道41,而构成所述流体通道41的两片内膜2扁平热压在一片所述外膜1上,进而,由所述流体充入口13充入所述膨胀腔体12的流体可以在压力作用下撑开所述流体通道41,当所述膨胀腔体12中的流体则无法反向撑开扁平贴靠的两块内膜2,实现单向充入,并且两条相互平行的所述通道热封线4能够保证两片所述内膜2之间贴合更加紧密,有效的保证流体充入的平稳,还能够保证在所述膨胀腔体12内部充满后,内部流体向四周挤压所述外膜1过程中,所述流体通道41被从通道外部挤压贴合在所述外膜1上时,在张力作用下整体形变一致,达到紧密贴合在外膜1上,不会出现因为通道形状结构差异造成张力不一致,导致贴合不紧密而致使流体逃逸。两片所述外膜1上位于所述膨胀腔体12外部并与所述流体充入口13对应一侧设置有充气热封线7,所述充气热封线7与设有所述流体充入口13的所述主体热封线11在两片所述外膜1之间围绕出充入区71,两片所述内膜2上位于所述膨胀腔体12外的一侧边位于所述充入区71内,且两片所述内膜2位于所述充入区71内的一侧边分别与相互贴靠的两片所述外膜1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流体充入口13对应的张口固定热封线72,进而能够使位于所述充入区71内的两片所述内膜2分别固定在对应的两片外膜1上,在向所述充入区71中充入流体后,构成所述充入区71的两片外膜1撑开时,两片所述内膜2也随之撑开达到张开所述流体充入口13的目的,进而所述充入区71通过所述流体充入口13、流体通道41单向连通至所述膨胀腔体12。
在所述通道热封线4连接的两片所述内膜2及一片外膜1之间位于所述流体通道41输出端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有若干呈锥形的分流热封区5以及若干止回热封区6,且位于排列最前端的为所述分流热封区5,呈锥形的所述分流热封区5的锥尖正对应所述流体通道41的输出端,位于排列最末端的为所述止回热封区6,位于排列最末端的所述止回热封区6对应设置于两片所述内膜2上位于所述膨胀腔体12内的一侧边缘以及对应的一片外膜1上,进而能够将两片所述内膜2的边缘进行止回固定,使两片所述内膜2能够整体随着所述外膜1的膨胀而一起绷胀贴合在所述外膜1上,杜绝两片内膜2之间贴合不紧密导致后续流体反向撑开所述流体通道41而逃逸的现象。
所述分流热封区5为呈字母A或倒字母V形状的热封线,呈字母A或倒字母V形状的热封线的尖端正对应所述流体通道41的输出端,呈字母A或倒字母V形状的热封线与所述流体通道41的输出端对应的另一侧则构成一个呈凹槽状的止回槽51,回流的流体在充入所述两片内膜2之间后能够与分流充入的流体一起蜗旋进入所述止回槽51,进而避免与充入的流体相对冲,影响充入效率;所述止回热封区6为呈字母M形状的热封线,呈字母M形状的热封线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呈字母A或倒字母V形状的热封线的下端宽度,呈字母M形状的热封线与所述流体通道41的输出端对应的另一侧则构成具有两个呈凹槽状的止回槽61,其作用原理与所述分流热封区5另一侧的止回槽51作用原理相同。
两片所述外膜1、两片所述内膜2均为单层塑料薄膜或单层树脂薄膜或多层复合的塑料薄膜或多层复合的树脂薄膜,且所述外膜1及内膜2的厚度均不小于0.3mm。
在两片所述内膜2位于所述充入区71内的部分之间与对应所述主体热封线11印制的所述耐热涂层3相同的一侧面上全面覆盖的印制连接有用于防张口粘连的耐热涂层,用于防张口粘连的所述耐热涂层与对应所述主体热封线11印制的所述耐热涂层3相连接,进而能够进一步保证在两张内膜2不会因为前期热压造成相互粘连,导致张口充气过程中无法张口。
以下为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72的三种实施例。
实施例一:如图6所示,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72呈直线状压制在两片所述内膜2上位于所述充入区71内的一侧边缘与相互贴靠对应的两片所述外膜1之间,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72与两片所述内膜2上位于所述充入区71内的一侧边缘平行。
实施例二:如图1中所示,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72呈直线状压制在两片所述内膜2上位于所述充入区71内的一侧边缘与相互贴靠对应的两片所述外膜1之间,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11与所述流体充入口13数量相对应,每条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72的一端均一一对应于所述流体充入口13,每条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72均与所述流体充入口13两侧的主体热封线11垂直。
实施例三:如图5所示,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72呈T字形压制在两片所述内膜2上位于所述充入区71内的一侧边缘与相互贴靠对应的两片所述外膜1之间,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72与所述流体充入口13数量相对应,呈T字形的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72的上部横线与两片所述内膜2上位于所述充入区内71的一侧边缘平行,每个呈T字形的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72下部纵线的下端均一一对应于所述流体充入口13,并且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72下部纵线均与所述流体充入口13两侧的主体热封线11垂直。
较佳实施例a:如图5、6所示,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5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6的数量相同,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5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6之间以一个所述分流热封区5为首依次逐个相互交替的排列设置。
较佳实施例b:如图4所示,在所述通道热封线4连接的两片所述内膜2及一片外膜1之间位于所述流体通道输出端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有一个呈锥形的分流热封区5以及若干止回热封区6。
如上述的较佳实施例a、b:所述流体通道41的输出端至排列最前端的所述分流热封区5的锥尖之间的距离为0-10mm,呈锥形的所述分流热封区5的锥形尾部的宽度大于两条所述通道热封线4之间的距离,位于排列最前端的所述分流热封区5的锥尖两侧与所述流体通道41的输出端之间具有分流间隙,利用锥形尾部宽度大于两条所述通道热封线4之间的距离,能够在有效的实现对充入的所有流体均进行分流,防止部分流体直流,使充入的流体均能够参与后续的回流蜗旋,避免充入与回流的流体相互干扰。
较佳实施例1:如图7所示,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5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6沿所述流体通道41输出端的延伸方向排列成至少两个相同的纵向阵列,每个纵向阵列中的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5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6的数量相同,且每一个纵向阵列中的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5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6均以一个所述分流热封区5为首依次逐个相互交替的排列设置。
较佳实施例2:如图8所示,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5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6沿所述流体通道41输出端的延伸方向排列成至少两个相同的纵向阵列,且每一个纵向阵列中均依次排列设置有一个呈锥形的分流热封区5以及若干止回热封区6。
如上述的较佳实施例1、2:所述流体通道41的输出端至每个纵向阵列中的所述分流热封区5的锥尖之间的距离为0-10mm,至少两个纵向阵列中的所述分流热封区5的横向排列宽度大于两条所述通道热封线4之间的距离。
所述流体充入口对应一侧设置的所述充气热封线于充入流体前热封形成;所述流体充入口对应一侧设置的所述充气热封线于充入流体后热封形成。气柱袋分开口式和闭口式,闭口式是手动充气,通过充气前一次性热封成所述充入区,便于进行一次性整体充气,开口式是用电动充气设备,可以先单个膨胀腔体12进行充气,之后对由多个膨胀腔体12排列后若干流体充入口13对应的两片外膜1之间热封成型所述充气热封线7,进而封口形成一整条连续的热封线。
综合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充分有效的完成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及功能原理都已经在实施例中得到充分的验证,而能达到预期的功效及目的,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也可以根据这些原理进行变换,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切在申请专利范围中所提到范围内的所有替换内容。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所作的等效变化,皆属本案申请的专利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片外膜,两片所述外膜之间设置有主体热封线,所述主体热封线在两片所述外膜之间连接围绕出用于充入流体的膨胀腔体,两片所述外膜之间夹设有两片重叠的内膜,且两片所述内膜压接在所述主体热封线上,两片所述内膜的一侧边位于所述膨胀腔体的内侧,另一侧边位于所述膨胀腔体的外侧,两片所述内膜相互对应的任意一侧面上对应所述主体热封线印制连接有至少一片耐热涂层,所述耐热涂层在所述主体热封线上形成一位于两片所述内膜之间的断口,所述断口为连通所述膨胀腔体内外的流体充入口,所述膨胀腔体内对应于所述流体充入口两侧设置有两条平行连接在两片所述内膜与任意一片外膜之间的通道热封线,且两条所述通道热封线对应所述流体充入口的一端均与所述主体热封线连接;两片所述内膜上位于所述膨胀腔体外的一侧边分别与相互贴靠的两片所述外膜之间设置有与所述流体充入口对应的张口固定热封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两条所述通道热封线在两片所述内膜之间形成一条输入端连接所述流体充入口、输出端连通所述膨胀腔体的流体通道,所述的流体通道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距离大于15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道热封线连接的两片所述内膜及一片外膜之间位于所述流体通道输出端的延伸方向排列设置有若干呈锥形的分流热封区以及若干止回热封区,且位于排列最前端的为所述分流热封区,呈锥形的所述分流热封区的锥尖正对应所述流体通道的输出端,位于排列最末端的为所述止回热封区,位于排列最末端的所述止回热封区对应设置于两片所述内膜上位于所述膨胀腔体内的一侧边缘以及对应的一片外膜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热封区为呈字母A或倒字母V形状的热封线,呈字母A或倒字母V形状的热封线的尖端正对应所述流体通道的输出端,呈字母A或倒字母V形状的热封线与所述流体通道的输出端对应的另一侧则构成一个呈凹槽状的止回槽;所述止回热封区为呈字母M形状的热封线,呈字母M形状的热封线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呈字母A或倒字母V形状的热封线的下端宽度,呈字母M形状的热封线与所述流体通道的输出端对应的另一侧则构成具有两个呈凹槽状的止回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两片所述外膜、两片所述内膜均为单层塑料薄膜或单层树脂薄膜或多层复合的塑料薄膜或多层复合的树脂薄膜,且所述外膜及内膜的厚度均不小于0.3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两片所述外膜上位于所述膨胀腔体外部并与所述流体充入口对应一侧设置有充气热封线,所述充气热封线与设有所述流体充入口的所述主体热封线在两片所述外膜之间围绕出充入区,两片所述内膜上位于所述膨胀腔体外的一侧边位于所述充入区内,所述充入区通过所述流体充入口、流体通道单向连通至所述膨胀腔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在两片所述内膜位于所述充入区内的部分之间与对应所述主体热封线印制的所述耐热涂层相同的一侧面上全面覆盖的印制连接有用于防张口粘连的耐热涂层,用于防张口粘连的所述耐热涂层与对应所述主体热封线印制的所述耐热涂层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热涂层为特氟龙油漆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呈直线状压制在两片所述内膜上位于所述充入区内的一侧边缘与相互贴靠对应的两片所述外膜之间,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与两片所述内膜上位于所述充入区内的一侧边缘平行。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呈直线状压制在两片所述内膜上位于所述充入区内的一侧边缘与相互贴靠对应的两片所述外膜之间,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与所述流体充入口数量相对应,每条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的一端均一一对应于所述流体充入口,每条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均与所述流体充入口两侧的主体热封线垂直。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呈T字形压制在两片所述内膜上位于所述充入区内的一侧边缘与相互贴靠对应的两片所述外膜之间,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与所述流体充入口数量相对应,呈T字形的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的上部横线与两片所述内膜上位于所述充入区内的一侧边缘平行,每个呈T字形的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下部纵线的下端均一一对应于所述流体充入口,并且所述张口固定热封线下部纵线均与所述流体充入口两侧的主体热封线垂直。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的数量相同,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之间以一个所述分流热封区为首依次逐个相互交替的排列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道热封线连接的两片所述内膜及一片外膜之间位于所述流体通道输出端的延伸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有一个呈锥形的分流热封区以及若干止回热封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的输出端至排列最前端的所述分流热封区的锥尖之间的距离为0-10mm,呈锥形的所述分流热封区的锥形尾部的宽度大于两条所述通道热封线之间的距离,位于排列最前端的所述分流热封区的锥尖两侧与所述流体通道的输出端之间具有分流间隙。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沿所述流体通道输出端的延伸方向排列成至少两个相同的纵向阵列,每个纵向阵列中的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的数量相同,且每一个纵向阵列中的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均以一个所述分流热封区为首依次逐个相互交替的排列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分流热封区与若干所述止回热封区沿所述流体通道输出端的延伸方向排列成至少两个相同的纵向阵列,且每一个纵向阵列中均依次排列设置有一个呈锥形的分流热封区以及若干止回热封区。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通道的输出端至每个纵向阵列中的所述分流热封区的锥尖之间的距离为0-10mm,至少两个纵向阵列中的所述分流热封区的横向排列宽度大于两条所述通道热封线之间的距离。
1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充入口对应一侧设置的所述充气热封线于充入流体前热封形成。
1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充入口对应一侧设置的所述充气热封线于充入流体后热封形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23750.7U CN206599114U (zh) | 2017-02-10 | 2017-02-10 | 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23750.7U CN206599114U (zh) | 2017-02-10 | 2017-02-10 | 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599114U true CN206599114U (zh) | 2017-10-31 |
Family
ID=60146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123750.7U Active CN206599114U (zh) | 2017-02-10 | 2017-02-10 | 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59911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97585A (zh) * | 2017-02-10 | 2017-05-24 | 厦门艾美森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 |
-
2017
- 2017-02-10 CN CN201720123750.7U patent/CN20659911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697585A (zh) * | 2017-02-10 | 2017-05-24 | 厦门艾美森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292768B (zh) | 流体容器及其截止阀和制造方法 | |
CN100582536C (zh) | 止气阀及带有该止气阀的空气密封体 | |
US10173822B2 (en) | Air bag packaging arrangement and self-adhesive checking valve | |
CN206599114U (zh) | 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 | |
CN101486402B (zh) | 一种充气式包装袋 | |
CN207843858U (zh) | 一种自动充气机用气柱袋 | |
CN204568395U (zh) | 一种防撞包装袋 | |
CN106697585A (zh) | 具有单向充入阀组的流体密封体 | |
CN111689066A (zh) | 一种独立式自闭气双气囊充气袋 | |
CN105173401B (zh) | 可顺畅填充流体的流体容器及其应用 | |
CN209241749U (zh) | 一种可充气的缓冲包装袋 | |
CN201358029Y (zh) | 一种充气式包装袋 | |
CN208531217U (zh) | 一种充气包装袋 | |
CN207595664U (zh) | 一种内置分格储气室的多功能包装袋 | |
CN205633601U (zh) | 充气缓冲袋 | |
CN204916629U (zh) | 流体容器及其截止阀 | |
CN208828432U (zh) | 易撕式气柱袋 | |
CN205098710U (zh) | 无阀封式气柱缓冲垫及应用此缓冲垫制成的气柱缓冲袋 | |
CN106945942A (zh) | 一种改进型直角式轻质充气包装盒 | |
CN206704894U (zh) | 一种快速充气式填充袋 | |
CN208813849U (zh) | 充气袋容易热封新型结构 | |
CN207417546U (zh) | 一种气泡袋 | |
CN207973011U (zh) | 一种充气袋 | |
CN206395119U (zh) | 一种可充气密封铝箔袋 | |
CN208135073U (zh) | 空气缓冲包装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