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93248U - 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93248U
CN206593248U CN201621258097.7U CN201621258097U CN206593248U CN 206593248 U CN206593248 U CN 206593248U CN 201621258097 U CN201621258097 U CN 201621258097U CN 206593248 U CN206593248 U CN 2065932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umidification device
water tank
humidifying element
humid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5809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哲元
王迪
韩天颖
张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25809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932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932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932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加湿装置包括加湿元件、至少一个进水阀、进水管和水压调节部件,进水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其中,第一管段中设置有进水阀,且第一管段流体连通到水压调节部件,第二管段将水压调节部件流体连通到加湿元件。通过上述结构的加湿装置,可对加湿装置的加湿量进行调节。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特别地是用于空调系统中。
背景技术
为了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会对室内空气的诸如湿度等的参数进行调节,在室内放置加湿器,或者在目前市场上的空调机中设置加湿单元,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
图11中示出了一种现有技术的加湿器1的示意性结构。该加湿器1具有加湿元件2(如透湿膜)、水箱3和排水盘4,水箱3设置在进水管8中,用于存储加湿水,在水箱3的上游还设置有进水阀7,以控制对水箱3的补水,水箱3中的水从进水管8流入加湿元件2中,为加湿元件2供水,空气流经加湿元件2后,会带走加湿元件2中的水分,实现了对空气的加湿。在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出于卫生的原因,可通过排水阀5的开启将加湿元件2中的废水排入排水盘4中,并通过泵6排出。
上述现有的加湿单元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加湿元件中的水位始终处于最高水位,无法根据需要进行灵活控制,因而也无法根据需要对加湿器的加湿量进行有效调节。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调节加湿量的加湿装置,以满足不同的加湿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在面对上述现有技术的加湿装置所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对加湿量进行调节的加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加湿装置包括加湿元件、至少一个进水阀、进水管和水压调节部件,进水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其中,第一管段中设置有进水阀,且第一管段流体连通到水压调节部件,第二管段将水压调节部件流体连通到加湿元件。
通过设置水压调节装置,实现对进入加湿元件的水压的调节,进而实现对加湿元件的进水量以及加湿元件中的水位高度的调节,最终实现对加湿装置的加湿量的调节。
水压调节部件的一种形式为水箱,其中水箱的内腔的底部的水平高度位于加湿元件沿竖直方向所延伸的高度范围之内。这样,可以通过对水箱中水位的调节,实现对加湿元件中的水压的调节,进而可调节加湿元件中的水位及其加湿量。
较佳地,水箱中设有至少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该水位检测元件检测水箱中的至少一个水位高度,所测得的水箱的水位与加湿元件中的水位相对应,因此可以依据水位检测元件测得的水箱中的水位来调节加湿元件中的水位,由此该水位检测元件为加湿装置的进水调节构件。水箱水位检测元件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设置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来检测一个水箱水位,或者用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来检测多个水箱水位,或者可设置多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来分别检测多个水箱水位。
作为对加湿装置进水的调节手段,进水阀的开度和/或开启时间对应于加湿装置的进水量。通过控制进水阀的开度和/或开启时间,可调节流入水箱中的水的压力和水箱中的水位,进而控制加湿元件中的水压和水位。
水箱上可设有溢水构件,该溢水构件包括多种形式,例如连接在所述水箱的壁上的溢水管,穿过所述水箱的所述底部并延伸到所述水箱内部的溢水管。该溢水构件也可以是如下形式:包括形成在水箱内的围壁,该围壁从水箱的底部向上延伸到低于水箱的顶部的位置处,以在水箱内形成与水箱的部分隔开的溢水区。进一步地,该围壁可以独自地围出溢水区,且在溢水区的底部设有开口,用于排出溢出的水,或者该围壁可与水箱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共同围出该溢水区,在溢水区的底部和/或在侧壁的该至少一部分中设置该开口,其中设置在侧壁上的开口的位置应低于围壁的顶部所在的高度。通过该溢水构件,可将水箱中的水位控制在预定的上限以下。
水箱中可包括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在此情况下,溢水构件的入口高于该水箱水位检测元件的检测点。或者,水箱中可包括多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在此情况下,溢水构件的入口高于处于最高位置的那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的检测点。这样,即使水箱水位检测元件发生故障,也能保证水箱中的水位不会超出水位上限。
较佳地,第一管段的出口高于水箱的溢水构件的入口。这样,即使当水箱中发生漏电现象,也不会在在第一管段的出口和水箱中的水之间形成电回路,从而提高电气安全性。
水压调节部件的另一种形式为压力调节阀。
较佳地,包括多个进水阀,这些进水阀中的至少一个为备用进水阀,其处于常开状态。当正常操作的进水阀发生故障时,可启用该备用进水阀,由此提高加湿装置的操作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电磁阀作为进水阀。当然,进水阀也可采用其它合适类型的阀门。
进一步地,加湿装置还包括排水机构。
在一种具体实施结构中,排水机构包括排水管和设置在排水管上的排水泵,排水管直接或间接地流体连通到加湿元件。进一步地,在排水管中还可设置单向阀,用于防止加湿废水的逆流。
进一步地,排水机构还包括排水盘,排水盘承接从所述加湿元件排出的加湿废水,排水管则与所述排水盘流体连通。并且,在第二管段上设有水路切换装置,水路切换装置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水路切换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水压调节部件与加湿元件的端口流体连通,当水路切换装置处于第二位置时,加湿元件的端口与排水盘流体连通。
或者,也可省却排水盘,而将排水管直接连接到加湿元件上。例如,加湿元件包括入口和出口,加湿元件的入口与第二管段相连接,而加湿元件的出口与排水管相连接。再例如,加湿元件包括端口,且在第二管段上设有水路切换装置,该水路切换装置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水路切换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水压调节部件与加湿元件的端口流体连通,当水路切换装置处于第二位置时,加湿元件的端口与排水管流体连通。
通过将排水管与加湿元件直接连接,省却了排水盘,可以简化加湿装置的结构,有利于加湿装置的小型化。
在排水机构的另一种具体结构中,排水机构可包括排水盘,该排水盘上设有排水口和/或溢水口。这样,可省却上述排水管和设置在排水管上的排水泵,从而简化结构。
对于设置在第二管段上的水路切换装置,它的一种具体形式为三通阀。
排水盘中可选地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较佳地包括多个水位检测元件,分别用于检测排水盘中的下述水位中的至少一个:满水水位、缺水水位和警戒水位。
加湿元件的一种具体形式为透湿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加湿装置的水箱的一个示意图,其中水箱中设置了多个水位检测元件。
图3示出了水箱的溢水构件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水箱的溢水构件的另一种结构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水箱的溢水构件的又一种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加湿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其中示意性地示出了进水管的第一管段的出口、溢水构件的入口和水箱水位检测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加湿器(现有技术)
2 加湿元件(现有技术)
3 水箱(现有技术)
4 排水盘(现有技术)
5 排水阀(现有技术)
6 泵(现有技术)
7 进水阀(现有技术)
8 进水管(现有技术)
100、200、300、400、500 加湿装置
111、211、311、511 (加湿元件的)端口
110、210、310、410、510 加湿元件
120、220、320、420、520 进水管
121、221、321、421、521 进水阀
122、222、322、422、522 (进水管的)第一管段
123、223、323、423、523 (进水管的)第二管段
130、230、430、530 水箱
131、231、431、531 水箱水位检测元件
132、132’ 溢水管(水箱的溢水构件)
132” 围壁(水箱的溢水构件)
133” 开口
140、240、340 排水盘
141、241、341 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
150、250、350、550 水路切换装置
160、360、460、560 排水泵
170、370、470、570 排水管
171 单向阀
242 (排水盘的)排水口和/或溢水口
330 压力调节阀
411 (加湿元件的)入口
412 (加湿元件的)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应当了解,附图中所示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其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显而易见的修改、变型、等效替换,并且在不相矛盾的前提下,以下所描述的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且这些都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该加湿装置100包括加湿元件110、进水管120、进水阀121和水压调节部件,其中进水管120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即第一管段122和第二管段123,第一管段122的上设置有进水阀121,并流体连通到水压调节部件,第二管段123则将水压调节部件流体连通到加湿元件110的端口111。此处,所谓的“流体连通”是指允许流体流过的状态,例如以上所提到的水压调节部件流体连通到加湿元件110的端口111是指流体(例如水)能够通过第二管段123从水压调节部件流到端口111。并且,加湿元件110的一种示例性的具体形式是透湿膜。
在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水压调节部件是水箱130,该水箱130中存储有水,且存储在水箱130中的水能够通过进水管120的第二管段123流到加湿元件110的端口111,从而对加湿元件110供水。
为了使水箱130能够起到水压调节部件的作用,在第一实施例中,将水箱130布置成,水箱130的内腔(即水箱130中用来容纳水的腔室)的底部所处的水平高度处于加湿元件110在竖直方向上所延伸的高度范围之内。这样,当水箱130中的水位变化时,加湿元件110中的水位也会相应地改变,从而可通过对水箱130中的水位的调节来实现对加湿元件110中的水位、进而对加湿元件110中的水压的调节。
为了对水箱130的水位进行调节,进行在水箱130中设有至少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用于检测水箱130中的水位。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可有多种设置形式。例如,可以设置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用于检测一个水箱水位,或者可用该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来检测多个水箱水位,或者,也可以设置多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来分别检测多个水箱水位(如图2所示),等等。
根据所检测到的水箱水位,通过调节进水阀121的开度和/或开启时间,可以调节向水箱130的供水量,从而实现对水箱130的水位的调节。进水阀121的一种具体形式是电磁阀,当然进水阀121也可选取其它形式的阀门,而且进水阀121的数量也可根据需要来设定,例如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个。在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进水阀121的情形中,其中至少一个进水阀121作为正常使用的进水阀,而其它的进水阀中的至少一个作为备用进水阀,该备用进水阀设置在常开状态。当正常使用的那个进水阀发生故障时,可以启用备用进水阀。这样,可保证加湿装置100的运行可靠性。
较佳地,该水箱130中还设置有溢水构件,用于防止水箱中的水位超出预设的上限,且该溢水构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图3~4以放大详图的形式示出了溢水构件的多种实施形式。
在图3中,溢水构件为连接在水箱130的壁上的溢水管132,该溢水管132使水箱130的壁上形成开口,作为溢水管132的入口。当水箱130的水位达到溢水管132的入口时,水箱130中的水将从入口排入溢水管132,并最终被排出。
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溢水构件为穿过水箱130的底部并延伸到水箱130内部的溢水管132’,在该溢水管132’伸入水箱内的端部处形成溢水管132’的入口。
在图5所示的结构中,溢水构件包括从水箱130的底部向上延伸的围壁132”,该围壁132”的顶部低于水箱130的顶部,并在水箱130中围出一个溢水区,该溢水区与水箱130中的其它部分隔开,其中在围壁132”的顶部形成该溢水构件的入口。如图5所示,围壁132”与水箱130的一部分侧壁共同围出溢水区,且在溢水区的底部和/或与该围壁132”相配合的侧壁部分形成有开口133”,以供排出溢水区中的水,其中,在开口133”设置在水箱130的侧壁上的情形中,该开口133”的位置低于围壁132”的顶部。当然,围壁132”也可形成闭合的形状,而不与水箱130的侧壁相配合,在这样的结构中,用于排出溢水区中的水的开口设置在溢水区的底部。
在一个具体的水箱130中,可以包括以上形式的溢水构件中的一种或多种。并且较佳地,溢水构件的入口要高于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的检测点所在的位置,如图3~5中所示的。具体来说,在具有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的情况下,溢水构件的入口高于该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的检测点,而在具有多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的情况下,该溢水构件的入口要高于在最高位置处的那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的检测点。溢水构件的入口与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图6中更清楚地示出,其中的虚线画出了溢水构件入口的高度位置,并且为了简便,将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的检测点位置显示为与该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的位置大致等同。通过在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的检测点上方设置溢水构件的入口,即使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发生故障,也不会导致水箱130中的水位超出水位上限。
此外,设置有进水阀121的第一管段122的可连接到水箱130,或者以其它方式与水箱130流体连通,例如水箱130可具有开口的顶部,而第一管段122的出口则位于该开口的顶部上方,或者可略微地伸入水箱130中,但应保证第一管段122的出口位置高于溢水构件的入口,这也可从图6中清楚地看出。水箱132还包括出水口,该出水口可位于水箱上任何合适的位置处,例如水箱130的底部,水箱130的壁的下部,等等。
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100还包括排水机构,在图1所示的机构中,该排水机构包括排水盘140、排水泵160和排水管170,排水泵160设置在排水管170中,排水管170则与排水盘140流体连通。排水盘140承接从加湿元件110中排出的加湿废水,然后,被收集在排水盘140中的加湿废水通过排水泵160经由排水管170排出。可选择地,排水盘140还可承接从水箱130的溢水机构溢出的水。较佳地,在排水管170上设置单向阀171,该单向阀171允许排水盘140中的加湿废水从排水盘140在排水泵160的作用下经排水管170排出,并防止加湿废水逆流到排水盘140中。
进一步地,在排水盘140中设有至少一个、较佳地为多个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141,用于检测排水盘140中的水位高度。其中,多个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141可用于分别检测排水盘中的满水水位、缺水水位和警戒水位中的至少一个。当然如以上关于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所描述的,也可只设置一个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141来检测多个水位。根据由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141所测得的水位信号来控制排水泵160的开启和关闭,从而控制排水过程。
较佳地,在进水管120的第二管段122上还设置有水路切换装置150,该水路切换装置150例如是三通阀,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且具有至少三个端口a、b和c,其中,端口a与水箱130流体连通,端口b与加湿元件110的端口111流体连通,端口c则与排水盘140流体连通,当水路切换装置150切换到第一位置时,从端口a到端口b流体连通,此时水箱130中的水能够经第二管段122和水路切换装置150流到加湿元件110的端口111并流入加湿元件110中,而当水路切换装置150处于第二位置时,端口b到端口c流体连通,此时加湿元件110中的加湿废水可从加湿元件110的端口111流出,并流入排水盘140中。
由此,在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水路切换装置150,加湿元件110的端口111既可充当加湿元件110的入口,又可充当其出口。
当然,也可采取不包括水路切换装置150,而是在加湿元件110上分别设置两个端口,分别用作入口和出口,并设置相应的进水和排水管路。这在之后的其它实施例中有详细描述。
下面将描述图1所示的加湿装置100的动作:
当需要对加湿元件110进水时,加湿装置100开启给水模式,在给水模式下,进水阀121打开,经第一管段122向水箱130注水,并且水路切换装置150处于第一位置,从端口a到端口b流体连通,从而使水箱130中的加湿水能够流入加湿元件110中。并且,在给水模式中,排水泵160处于停止状态,不进行排水。
当加湿运转停止,需要对加湿元件110进行排水时,加湿装置100开启排水模式。在排水模式下,进水阀121关闭,停止向水箱130的注水,并且水路切换装置150的端口b到端口c流体连通,使加湿元件110中的加湿废水能够流入排水盘140,并且,开启排水泵160,将流入排水盘140中的加湿废水排放到外部。
关于加湿装置100的动作,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对水箱130的注水和对加湿元件110的注水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别进行,例如先对水箱130进行注水,将水箱加满,然后,在根据需要来对加湿元件110进行注水。
同样地,对于排水过程来说,将加湿废水从加湿元件110排到排水盘140中以及将排水盘140中集聚的水排到外部这两个步骤也可选择分别进行或同时进行。
此外,还可以进行如下的操作,即,在对水箱130进行注水的同时,对排水盘140进行排水。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100可以有如下的操作状态:进水阀121打开,对水箱130进行注水,同时水路切换装置150处于第二位置,端口b到端口c流体连通,对加湿元件110进行排水;或者,也可以是进水阀121打开,且水路切换装置150处于第一位置,端口a到端口b流体连通,从而对水箱130和加湿元件110进行注水,同时排水泵160开启,对排水盘140进行排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100可以根据实际操作需要来灵活地选择对各相关部件的注水或排水。
下面的表1中列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的不同工作模式下各部件所处的状态,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其中,“-”表示相关部件的状态不是绝对的一种,而是可以根据需要有多种选择。
表1
<第二实施例>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加湿装置200的示意图。下面将主要描述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不同的特征。
加湿装置200包括加湿元件210、水箱230和进水阀221,其连接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加湿装置200还包括排水盘240,用于承接从加湿元件210排出的加湿废水。此外,在加湿元件210和水箱220之间也设置有水路切换装置250。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实施例的加湿装置200不包括排水泵。在第二实施例中,在排水盘240上设置排水口和/或溢水口242,在该排水口和/或溢水口242中,排水口是可关闭的,从而可以控制启动或停止从排水盘240的排水,而溢水口被设置成常开的,从而在排水口发生故障而无法开启时,可以确保将将水从排水盘240排出的通道。
换言之,在第二实施例中,排水机构为设置有排水口和/或溢水口242的排水盘240。
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对水箱230的注水和对加湿元件210的注水可以各自独立地进行,对加湿元件210的排水和对排水盘240的排水也可以各自独立地进行。
以下的表2中列出了第二实施例的加湿装置2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各部件所处的状态。
表2
<第三实施例>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加湿装置300的示意图。下面将主要描述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之间不同的特征。
如图8所示,在第三实施例的加湿装置300中并不包括水箱,而是用压力调节阀330来替代水箱,将该压力调节阀330用作水压调节装置。通过对压力调节阀330的操作,对进水压力进行调节,进而可以调节加湿元件310中的水位。
与之前的实施例类似,对加湿元件310的排水和对排水盘340的排水是各自独立的。这样,就有可能进行如下操作,即,在水路切换阀350处于第一位置,即端口a与端口b流体连通,以对加湿元件310进行注水的同时,开启排水泵360,对排水盘340进行排水。
下面的表3中列出了第三实施例的加湿装置3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各部件所处的状态,以便于理解。
表3
<第四实施例>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加湿装置400的示意图。下面将主要描述第四实施例与第一~第三实施例之间不同的特征。
如图9所示,加湿装置400包括加湿元件410和进水管420,进水管420的第一管段422上设置有进水阀421,且第一管段422流体连通到水箱430,第二管段423则连接在水箱430和加湿元件410之间,此处,如第三实施例那样,可以用压力调节阀来替代水箱430。
在第四实施例中,加湿元件410包括相互独立的入口411和出口412,第二管段423连接到该入口411,出口412则与排水管470相连接,在排水管470上设有排水泵460。
由此可见,在第四实施例中,省略了排水盘这一结构,而是由排水泵460和排水管470组成的排水机构,并直接连接到加湿元件410上,从而在加湿装置400处于排水模式时将加湿废水直接从加湿元件410排放掉。
较佳地,在第四实施例中,加湿元件410的入口411和出口412是可关闭的。
第四实施例的加湿装置400中将排水管470直接连接到加湿元件410的入口411上,可省却排水盘的结构,这有助于加湿装置400的小型化,且可降低其制造成本。
下面的表4列出了第四实施例的加湿装置4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各部件所处的状态,以便于理解。
表4
<第五实施例>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加湿装置500的示意图。下面将主要描述第五实施例与第一~第四实施例之间不同的特征。
第五实施例主要是在第四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改,其中,加湿元件510上只设置一个端口511,其可以交替地充当加湿元件510的入口和出口。
在进水管520的第二管段523上设有水路切换阀550,该水路切换阀550包括三个端口a、b和c,其中端口a与水箱530流体连通,端口b与加湿元件510的端口511流体连通,而端口c则与设置有排水泵560的排水管570流体连通。并且,水路切换阀550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给水模式下,水路切换阀550处于第一位置,从端口a到端口b流体连通,允许水箱530中的加湿水经第二管段523流入加湿元件510中,在排水模式下,水路切换阀处于第二位置,从端口b到端口c流体连通,并且排水泵560开启,允许加湿元件510中的加湿废水经排水管570排出。
下面的表5列出了第五实施例的加湿装置5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各部件所处的状态,以便于理解。
表5

Claims (26)

1.一种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加湿元件、至少一个进水阀和进水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水压调节部件,以及
所述进水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其中,所述第一管段中设置有所述进水阀,且所述第一管段流体连通到所述水压调节部件,所述第二管段将所述水压调节部件流体连通到所述加湿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压调节部件为水箱,所述水箱的内腔的底部的水平高度位于所述加湿元件沿竖直方向所延伸的高度范围之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中设有至少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阀的开度和/或开启时间对应于所述加湿装置的进水量。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上设有溢水构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水构件包括连接在所述水箱的壁上的溢水管。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水构件包括穿过所述水箱的所述底部并延伸到所述水箱内部的溢水管。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水构件包括形成在所述水箱内的围壁,所述围壁从所述水箱的底部向上延伸到低于所述水箱的顶部的位置处,并在所述水箱内围出与所述水箱的其它部分隔开的溢水区,在所述溢水区的底部设有开口。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水构件包括形成在所述水箱内的围壁,所述围壁从所述水箱的底部向上延伸到低于所述水箱的顶部的位置处,且与所述水箱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共同围出与所述 水箱的其它部分隔开的溢水区,在所述溢水区的底部和/或在所述侧壁的所述至少一部分中低于所述围壁的顶部的位置处设有开口。
10.如权利要求5~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中包括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其中,所述溢水构件的入口高于所述水箱水位检测元件的检测点;或者,所述水箱中包括多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其中,所述溢水构件的入口高于处于最高位置的那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的检测点。
11.如权利要求5~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出口高于所述水箱的溢水构件的入口。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压调节部件为压力调节阀。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进水阀,多个所述进水阀中的至少一个为备用进水阀。
14.如权利要求1或1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阀为电磁阀。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排水机构。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机构包括排水管和设置在所述排水管上的排水泵,所述排水管直接或间接地流体连通到所述加湿元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水管中还设置有单向阀。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机构还包括排水盘,所述排水盘承接从所述加湿元件排出的加湿废水,且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排水盘流体连通;以及
在所述第二管段上设有水路切换装置,所述水路切换装置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水路切换装置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水压调节部件与所述加湿元件的端口流体连通,当所述水路切换装置处于所述第二 位置时,所述加湿元件的所述端口与所述排水盘流体连通。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元件包括入口和出口,所述加湿元件的所述入口与所述第二管段相连接,所述加湿元件的所述出口与所述排水管相连接。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元件包括端口,以及
在所述第二管段上设有水路切换装置,所述水路切换装置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水路切换装置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水压调节部件与所述加湿元件的所述端口流体连通,当所述水路切换装置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加湿元件的所述端口与所述排水管流体连通。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机构包括排水盘,所述排水盘上设有排水口和/或溢水口。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管段上还设有水路切换装置。
23.如权利要求18或2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切换装置为三通阀。
24.如权利要求18或2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水盘中设置至少一个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分别用于检测所述排水盘中的下述水位中的至少一个:满水水位、缺水水位和警戒水位。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元件为透湿膜。
CN201621258097.7U 2016-11-18 2016-11-18 加湿装置 Active CN2065932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58097.7U CN206593248U (zh) 2016-11-18 2016-11-18 加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58097.7U CN206593248U (zh) 2016-11-18 2016-11-18 加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93248U true CN206593248U (zh) 2017-10-27

Family

ID=60130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58097.7U Active CN206593248U (zh) 2016-11-18 2016-11-18 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932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07705A (zh) * 2017-11-28 2018-05-0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的加湿量测量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07705A (zh) * 2017-11-28 2018-05-0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的加湿量测量装置
CN108007705B (zh) * 2017-11-28 2020-12-04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的加湿量测量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31600B (zh) 加湿装置
CN206430298U (zh) 加湿装置
CN206593248U (zh) 加湿装置
HU216668B (hu) Átfolyásmérő áramló tej mennyiségének meghatározására
CN208777404U (zh) 一种防臭马桶
CN206337387U (zh) 波轮洗衣机
CN105544705B (zh) 地漏展示装置
CN208081926U (zh) 一种乏汽的汽水分离装置
CN206430297U (zh) 加湿装置
SE457916B (sv) Nivaareglerings- och saekerhetsanordning foer disk- och tvaettmaskiner
CN205875373U (zh) 一种一体化双箱式污水提升装置
CN103512180B (zh) 排水装置及具有其的除湿机
CN209597470U (zh) 一种喷雾系统的自动补水水箱
CN209108224U (zh) 可调节可控式引流瓶
TW201430193A (zh) 馬桶的自動沖水系統及具有該自動沖水系統的電子式免治馬桶
CN109761306A (zh) 一种活水式饮用水存储设备
CN213146769U (zh) 一种空调箱用加湿装置
CN206655290U (zh) 一种加快排速的排水阀底座
CN212674436U (zh) 一种地漏检测装置
CN206213887U (zh) 冷罐系统
CN215062577U (zh) 加湿器连续补水装置
CN207109767U (zh) 供排水控制系统
CN217014965U (zh) 一种呼吸机管路积水杯
CN218511035U (zh) 一种恒温恒湿空调的加湿装置
CN216130325U (zh) 低压舱自动排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