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30298U - 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30298U
CN206430298U CN201621258147.1U CN201621258147U CN206430298U CN 206430298 U CN206430298 U CN 206430298U CN 201621258147 U CN201621258147 U CN 201621258147U CN 206430298 U CN206430298 U CN 2064302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umidification device
water tank
humidification
drain p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5814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天颖
王哲元
王迪
张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25814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302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302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302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加湿装置包括加湿元件、进水管和排水机构,在进水管中设有进水阀,且进水管流体连通到加湿元件。在进水管上还设置有水路切换装置,水路切换装置位于进水阀和加湿元件之间,且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水路切换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进水阀与加湿元件流体连通,当水路切换装置处于第二位置时,加湿元件与排水机构流体连通。该加湿装置能够将加湿废水排出,又能避免尚未进入加湿元件的新鲜加湿水也被排出,从而节约水资源。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特别地是用于空调系统中。
背景技术
为了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例如湿度等,在目前市场上的空调机中设置加湿器,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湿。
图12中一种现有技术的加湿器1的示意性结构。该加湿器1具有加湿元件2(如透湿膜)、水箱3和排水盘4,水箱3设置在进水管8中,用于存储加湿水,在水箱3的上游还设置有进水阀7,以控制对水箱3的补水,水箱3中的水从进水管8流入加湿元件2中,为加湿元件2供水,空气流经加湿元件2后,会带走加湿元件2中的水分,实现了对空气的加湿。在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出于卫生的原因,可通过排水阀5的开启将加湿元件2中的废水排入排水盘4中,并通过泵6排出。
图12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加湿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当加湿运行结束并开启排水阀5来进行排水时,会将水箱3中的新鲜加湿水随加湿元件2中的加湿废水一起排放掉,这会对水资源造成浪费。
因此,需要一种改进的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在进行排水时能够确保只将加湿废水排出,避免将水箱中的新鲜加湿水也排放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在面对上述现有技术的加湿装置所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节约水资源的加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包括加湿元件、进水管和排水机构,在进水管中设有进水阀,且进水管流体连通到加湿元件,其中,在进水管上还设置有水路切换装置,水路切换装置位于进水阀和加湿元件之间,且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水路切换装置处于第一位置时,进水阀与加湿元件流体连通,当水路切换装置处于第二位置时,加湿元件与排水机构流体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中,通过设置水路切换装置,使加湿装置能够在给水模式和排水模式之间切换,在排水模式中,只有加湿元件与排水机构相连通,防止水循环管路中的新鲜加湿水也被排出,从而节约了水资源。
进一步地,加湿装置还包括水压调节部件,而进水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其中,进水阀设置在第一管段中,且所述第一管段流体连通到所述水压调节部件,所述第二管段将所述水压调节部件流体连通到所述加湿元件。
通过该水压调节部件,能够对进入加湿元件的水压的调节,进而实现对加湿元件的进水量以及加湿元件中的水位高度的调节,最终实现对加湿装置的加湿量的调节。
在一种具体实施结构中,所述水压调节部件为水箱,所述水箱的内腔的底部的水平高度位于所述加湿元件沿竖直方向所延伸的高度范围之内。
其中,在水箱中设有至少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该至少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用于检测水箱中的至少一个水位高度,所测得的水箱的水位与加湿元件中的水位相对应,因此可以依据水位检测元件测得的水箱中的水位来调节加湿元件中的水位,由此该水位检测元件为加湿装置的进水调节构件。水箱水位检测元件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形式,包括设置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来检测一个水箱水位,或者用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来检测多个水箱水位,或者可设置多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来分别检测多个水箱水位。
作为对加湿装置进水的调节手段,进水阀的开度和/或开启时间对应于加湿装置的进水量。通过控制进水阀的开度和/或开启时间,可调节流入水箱中的水的压力和水箱中的水位,进而控制加湿元件中的水压和水位。
水箱上可设有溢水构件,该溢水构件包括多种形式,例如连接在所述水箱的壁上的溢水管,穿过所述水箱的所述底部并延伸到所述水箱内部的溢水管。该溢水构件也可以是如下形式:包括形成在水箱内的围壁,该围壁从水箱的底部向上延伸到低于水箱的顶部的位置处,以在水箱内形成与水箱的部分隔开的溢水区。进一步地,该围壁可以独自地围出溢水区,且在溢水区的底部设有开口,用于排出溢出的水,或者该围壁可与水箱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共同围出该溢水区,在溢水区的底部和/或在侧壁的该至少一部分中设置该开口,其中设置在侧壁上的开口的位置应低于围壁的顶部所在的高度。通过该溢水构件,可将水箱中的水位控制在预定的上限以下。
水箱中可包括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在此情况下,溢水构件的入口高于该水箱水位检测元件的检测点。或者,水箱中可包括多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在此情况下,溢水构件的入口高于处于最高位置的那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的检测点。这样,即使水箱水位检测元件发生故障,也能保证水箱中的水位不会超出水位上限。
较佳地,第一管段的出口高于水箱的溢水构件的入口。这样,即使当水箱中发生漏电现象,也不会在在第一管段的出口和水箱中的水之间形成电回路,从而提高电气安全性。
水压调节部件的另一种形式为压力调节阀。
较佳地,包括多个进水阀,这些进水阀中的至少一个为备用进水阀,其处于常开状态。当正常操作的进水阀发生故障时,可启用该备用进水阀,由此提高加湿装置的操作可靠性。在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电磁阀作为进水阀。当然,进水阀也可采用其它合适类型的阀门。
在一种具体实施结构中,排水机构包括排水管和设置在排水管上的排水泵,排水管直接或间接地流体连通到加湿元件。进一步地,在排水管中还可设置单向阀,用于防止加湿废水的逆流。
进一步地,排水机构还包括排水盘,排水盘承接从所述加湿元件排出的加湿废水,排水管则与所述排水盘流体连通。
或者,也可省却排水盘,而将排水管直接连接到水路切换装置上,这样,当水路切换装置处于第二位置时,加湿元件与排水管流体连通。
通过将排水管与水路切换装置直接连接,省却了排水盘,可以简化加湿装置的结构,有利于加湿装置的小型化。
在排水机构的另一种具体结构中,排水机构可包括排水盘,该排水盘上设有排水口和/或溢水口。这样,可省却上述排水管和设置在排水管上的排水泵,从而也可简化结构。
对于设置在第二管段上的水路切换装置,它的一种具体形式为三通阀。
排水盘中可选地设置有至少一个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较佳地包括多个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分别用于检测排水盘中的下述水位中的至少一个:满水水位、缺水水位和警戒水位。
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在排水盘中设有净化部件,用于净化来自加湿元件的加湿水。该净化部件将排水盘分成废水容纳部和净化水容纳部。
还设有水循环部件,水循环部件的入口部与净化水容纳部相连通,水循环部件的出口部与加湿元件相连通。该水循环部件可以与排水机构同时设置,也可作为排水机构的替代结构。
较佳地,水循环部件为水循环泵。
较佳地,排水盘为密封蓄水结构。通过将排水盘设置成密封蓄水结构,可以使排水盘中的水免受外界空气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设置在加湿装置的水箱中的溢水构件的结构。
图3示出了水箱的溢水构件的另一种结构。
图4示出了水箱的溢水构件的又一种结构。
图5是加湿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其中示意性地示出了进水管的第一管段的出口、溢水构件的入口和水箱水位检测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0所示的加湿装置中的排水盘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加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加湿器(现有技术)
2 加湿元件(现有技术)
3 水箱(现有技术)
4 排水盘(现有技术)
5 排水阀(现有技术)
6 泵(现有技术)
7 进水阀(现有技术)
8 进水管(现有技术)
100、200、300、400、500、600 加湿装置
111、211、311、411、511、611 (加湿元件的)端口
110、210、310、410、510、610 加湿元件
120、220、320、420、520、620 进水管
121、221、321、421、521、621 进水阀
122、222、322、522、622 (进水管的)第一管段
123、223、323、523、623 (进水管的)第二管段
130、230、530、630 水箱
131、231、531、631 水箱水位检测元件
132、132’ 溢水管(水箱的溢水构件)
132” 围壁(水箱的溢水构件)
133” 开口
140、240、340、440、640 排水盘
141、241、341、441、641 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
150、250、350、450、550、650 水路切换装置
160、360、460、560、660 排水泵
170、370、470、570 排水管
171 单向阀
242 排水口和/或溢水口
330 压力调节阀
660 水循环泵
670 回流管
680 排水机构
642 净化部件
643 废水容纳部
644 净化水容纳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应当了解,附图中所示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其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显而易见的修改、变型、等效替换,并且在不相矛盾的前提下,在以下所描述的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任意组合,而这些都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第一实施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该加湿装置100包括加湿元件110、进水管120、进水阀121、排水机构以及可选的水压调节部件。在图1中所示的包括水压调节部件的结构中,进水管120大体上分为两个部分,即第一管段122和第二管段123,第一管段122的上设置有进水阀121,并流体连通到水压调节部件,第二管段123则将水压调节部件流体连通到加湿元件110的端口111,加湿元件110的端口111与排水机构流体连通,从而允许加湿元件110中的加湿水通过排水机构排出。此处,所谓的“流体连通”是指允许流体流过的状态,例如以上所提到的水压调节部件流体连通到加湿元件110的端口111是指流体(例如水)能够通过第二管段123从水压调节部件流到端口111。并且,加湿元件110的一种示例性的具体形式是透湿膜。
如图1所示,排水机构包括排水盘140、排水泵160和排水管170,排水泵160设置在排水管170中,排水管170则与排水盘140流体连通。排水盘140承接从加湿元件110中排出的加湿废水,然后,被收集在排水盘140中的加湿废水通过排水泵160经由排水管170排出。可选择地,排水盘140还可承接从水箱130的溢水机构溢出的水。较佳地,在排水管170上设置单向阀171,该单向阀171允许排水盘140中的加湿废水从排水盘140在排水泵160的作用下经排水管170排出,并防止加湿废水逆流到排水盘140中。
进一步地,在排水盘140中设有至少一个、较佳地为多个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141,用于检测排水盘140中的水位高度。其中,多个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141可用于分别检测排水盘中的满水水位、缺水水位和警戒水位中的至少一个。当然如以上关于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所描述的,也可只设置一个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141来检测多个水位。根据由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141所测得的水位信号来控制排水泵160的开启和关闭,从而控制排水过程。
在进水阀121和加湿元件110之间设置有水路切换装置150,例如三通阀。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水路切换装置150设置在进水管120的第二管段123上。水路切换装置150可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且具有至少三个端口a、b和c,其中,端口a与水箱130流体连通,端口b与加湿元件110的端口111流体连通,端口c则与排水盘140流体连通,当水路切换装置150切换到第一位置时,从端口a到端口b流体连通,此时水箱130中的水能够经第二管段123和水路切换装置150流到加湿元件110的端口111并流入加湿元件110中,而当水路切换装置150处于第二位置时,端口b到端口c流体连通,此时加湿元件110中的加湿废水可从加湿元件110的端口111流出,并流入排水盘140中。
在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水压调节部件是水箱130,该水箱130中存储有水,且存储在水箱130中的水能够通过进水管120的第二管段123流到加湿元件110的端口111,从而对加湿元件110供水。
为了使水箱130能够起到水压调节部件的作用,在第一实施例中,将水箱130布置成,水箱130的内腔(即水箱130中用来容纳水的腔室)的底部所处的水平高度处于加湿元件110在竖直方向上所延伸的高度范围之内。这样,当水箱130中的水位变化时,加湿元件110中的水位也会相应地改变,从而可通过对水箱130中的水位的调节来实现对加湿元件110中的水位、进而对加湿元件110中的水压的调节。
为了对水箱130的水位进行调节,进行在水箱130中设有至少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用于检测水箱130中的水位。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可有多种设置形式。例如,可以设置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用于检测一个水箱水位,或者可用该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来检测多个水箱水位,或者,也可以设置多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来分别检测多个水箱水位,等等。
根据所检测到的水箱水位,通过调节进水阀121的开度和/或开启时间,可以调节向水箱130的供水量,从而实现对水箱130的水位的调节。进水阀121的一种具体形式是电磁阀,当然进水阀121也可选取其它形式的阀门,而且进水阀121的数量也可根据需要来设定,例如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个。在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进水阀121的情形中,其中至少一个进水阀121作为正常使用的进水阀,而其它的进水阀中的至少一个作为备用进水阀,该备用进水阀设置在常开状态。当正常使用的那个进水阀发生故障时,可以启用备用进水阀。这样,可保证加湿装置100的运行可靠性。
较佳地,该水箱130中还设置有溢水构件,用于防止水箱中的水位超出预设的上限,且该溢水构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图2~4以放大详图的形式示出了溢水构件的多种实施形式。
在图2中,溢水构件为连接在水箱130的壁上的溢水管132,该溢水管132使水箱130的壁上形成开口,作为溢水管132的入口。当水箱130的水位达到溢水管132的入口时,水箱130中的水将从入口排入溢水管132,并最终被排出。
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溢水构件为穿过水箱130的底部并延伸到水箱130内部的溢水管132’,在该溢水管132’伸入水箱内的端部处形成溢水管132’的入口。
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溢水构件包括从水箱130的底部向上延伸的围壁132”,该围壁132”的顶部低于水箱130的顶部,并在水箱130中围出一个溢水区,该溢水区与水箱130中的其它部分隔开,其中在围壁132”的顶部形成该溢水构件的入口。如图5所示,围壁132”与水箱130的一部分侧壁共同围出溢水区,且在溢水区的底部形成有开口和/或与该围壁132”相配合的侧壁部分形成有开口133”,以供排出溢水区中的水,其中,在开口133”设置在水箱130的侧壁上的情形中,该开口133”的位置低于围壁132”的顶部。当然,围壁132”也可形成闭合的形状,而不与水箱130的侧壁相配合,在这样的结构中,用于排出溢水区中的水的开口设置在溢水区的底部。
在一个具体的水箱130中,可以包括以上形式的溢水构件中的一种或多种。并且较佳地,溢水构件的入口要高于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的检测点所在的位置,如图2~4中清楚地显示的。具体来说,在具有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的情况下,溢水构件的入口高于该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的检测点,而在具有多个水位检测元件131的情况下,该溢水构件的入口要高于在最高位置处的那个水位检测元件131的检测点,如图5中更清楚地示出的,在该图中,为了简便,将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的检测点位置显示为与该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的位置大致等同。通过在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的检测点上方设置溢水构件的入口,即使水箱水位检测元件131发生故障,也不会导致水箱130中的水位超出水位上限。
此外,设置有进水阀121的第一管段122的可连接到水箱130,或者以其它方式与水箱130流体连通,例如水箱130可具有开口的顶部,而第一管段122的出口则位于该开口的顶部上方,或者可略微地伸入水箱130中,但应保证第一管段122的出口位置高于溢水构件的入口。水箱132还包括出水口,该出水口可位于水箱上任何合适的位置处,例如水箱130的底部,水箱130的壁的下部,等等。
由此,在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水路切换装置150,可通过加湿元件110的端口111来实现对加湿元件110的进水和排水,而且,在进行排水时,从加湿元件110到排水盘140的流路接通,而从水箱130到加湿元件110的流路不接通,从而可避免水箱130中的新鲜加湿水也被排放掉。
下面将描述图1所示的加湿装置100的动作:
当需要对加湿元件110进水时,加湿装置100开启给水模式,在给水模式下,经第一管段122向水箱130注水,并且水路切换装置150处于第一位置,从端口a到端口b流体连通,从而使水箱130中的加湿水能够流入加湿元件110中。在给水模式中,端口b到端口c之间未导通,且排水泵160处于停止状态,因此不进行排水。
当加湿运转停止,需要对加湿元件110进行排水时,加湿装置100开启排水模式。在排水模式下,进水阀121关闭,停止向水箱130的注水,并且水路切换装置150的端口b到端口c流体连通,使加湿元件110中的加湿废水能够流入排水盘140,并且,开启排水泵160,将流入排水盘140中的加湿废水排放到外部。此时,由于水路切换阀150的端口a和端口b之间未连通,从而水箱130中的新鲜加湿水不会流入加湿元件110中,避免排水过程中将水箱中的新鲜加湿水也一同排放掉,造成水资源浪费。
关于加湿装置100的动作,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对水箱130的注水和对加湿元件110的注水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分别进行,例如先对水箱130进行注水,将水箱加满,然后,在根据需要来对加湿元件110进行注水。
同样地,对于排水过程来说,将加湿废水从加湿元件110排到排水盘140中以及将排水盘140中集聚的水排到外部这两个步骤也可选择分别进行或同时进行。
此外,还可以进行如下的操作,即,在对水箱130进行注水的同时,对排水盘140进行排水。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100可以有如下的操作状态:进水阀121打开,对水箱130进行注水,同时水路切换装置150处于第二位置,端口b到端口c流体连通,对加湿元件110进行排水;或者,也可以是进水阀121打开,且水路切换装置150处于第一位置,端口a到端口b流体连通,从而对水箱130和加湿元件110进行注水,同时排水泵160开启,对排水盘140进行排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100可以根据实际操作需要来灵活地选择对各相关部件的注水或排水。
下面的表1中列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的不同工作模式下各部件所处的状态,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其中,“-”表示相关部件的状态不是绝对的一种,而是可以根据需要有多种选择。
表1
<第二实施例>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加湿装置200的示意图。下面将主要描述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之间不同的特征。
加湿装置200包括加湿元件210、水箱230和进水阀221,其连接方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加湿装置200还包括排水盘240,用于承接从加湿元件210排出的加湿废水。此外,在加湿元件210和水箱220之间也设置有水路切换装置250。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实施例的加湿装置200不包括排水泵。而是在排水盘240上设置排水口和/或溢水口242,排水盘240中的水能够通过排水口和/或溢水口242排出。当然,在该该排水口/溢水口242中,排水口是可开闭的,从而可以控制启动或停止从排水盘240的排水,而溢水口被设置成常开的,从而在排水口发生故障而无法开启时,可以确保将水从排水盘240排出的通道。
换言之,在第二实施例中,排水机构为设置有排水口和/或溢水口242的排水盘240。
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对水箱230的注水和对加湿元件210的注水可以各自独立地进行,对加湿元件210的排水和对排水盘240的排水也可以各自独立地进行。
以下的表2中列出了第二实施例的加湿装置2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各部件所处的状态。
表2
<第三实施例>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加湿装置300的示意图。下面将主要描述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之间不同的特征。
如图7所示,在第三实施例的加湿装置300中并不包括水箱,而是用压力调节阀330来替代水箱,将该压力调节阀330用作水压调节装置。通过对压力调节阀330的操作,对进水压力进行调节,进而可以调节加湿元件310中的水位。
与之前的实施例类似,对加湿元件310的排水和对排水盘340的排水是各自独立的。这样,就有可能进行如下操作,即,在水路切换阀350处于第一位置,即端口a与端口b流体连通,以对加湿元件310进行注水的同时,开启排水泵360,对排水盘340进行排水。
下面的表3中列出了第三实施例的加湿装置3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各部件所处的状态,以便于理解。
表3
<第四实施例>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加湿装置400的示意图。下面将主要描述第四实施例与第一~第三实施例之间不同的特征。
如图8所示,在进水管420上没有设置如之前的第一~第三实施例中所包括的诸如水箱、压力调节阀之类的水压调节装置。由此,进水阀421经由进水管420直接连通到水路切换装置450上。
在对加湿元件410进行给水时,进水阀421打开,水路切换装置450的端口a与端口b接通;当加湿运行结束,需要排出加湿废水时,进水阀421关闭,水路切换阀450的端口b与端口c接通,此时排水泵460开启,将流入排水盘440中的加湿废水排出。
与之前的实施例类似,加湿元件410和排水盘440的排水是各自独立进行等,因此有可能在对加湿元件410进行给水的同时,对排水盘440进行排水。
下面的表4中列出了第四实施例的加湿装置4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各部件所处的状态,以便于理解。
表4
<第五实施例>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加湿装置500的示意图。下面将主要描述第五实施例与第一~第四实施例之间不同的特征。
在第五实施例中,水压调节装置(例如水箱530)和加湿元件510之间设有水路切换阀550,该水路切换阀550包括三个端口a、b和c,其中端口a与水箱530流体连通,端口b与加湿元件510的端口511流体连通,而端口c则直接与设置有排水泵560的排水管570流体连通。并且,水路切换阀550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给水模式下,水路切换阀550处于第一位置,从端口a到端口b流体连通,允许水箱中的加湿水经水路切换装置550流入加湿元件510,在排水模式下,水路切换阀处于第二位置,端口b和端口c连通,并且排水泵560开启,允许加湿元件510中的加湿废水经排水管570排出。
在第五实施例中,省略了排水盘,将排水泵560和排水管570组成的排水机构直接连接到水路切换装置550上,这样可省却排水盘的结构,这有助于加湿装置500的小型化,且可降低其制造成本。
下面的表5列出了第五实施例的加湿装置5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各部件所处的状态,以便于理解。
表5
<第六实施例>
图10和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加湿装置600的示意图。下面将主要描述第六实施例与第一~第五实施例之间不同的特征。
如图10所示,在第六实施例的加湿装置600中也包括设置有进水阀621的进水管620、可选的水箱630、水路切换装置650和排水盘640等。此外,第六实施例的加湿装置600还包括水循环泵660,该水循环泵660的一端与排水盘640流体连通,另一端则与进水管620、具体是进水管620的第一管段622流体连通。因此,在第六实施例中,可以使排水盘640中的水循环回加湿元件610中,换言之,在第六实施例中,通过水循环泵660经回流管670将排水盘640中的水注回到加湿元件610中,以实现对加湿水的循环利用。这样可以节省加湿水,实现零排水,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为了确保循环回加湿元件610中的加湿水的水质,在排水盘640中设置有净化部件642(例如过滤网、过滤膜等),该净化部件642将排水盘分成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分别接纳来自加湿元件610的加湿废水和经净化部件642净化之后的净化水,在此将这两个部分分别称为废水容纳部643和净化水容纳部644,废水容纳部643与水路切换装置650的端口c连通,水循环泵660的入口端连接到净化水容纳部644。较佳地,为了进一步确保排水盘640中经过净化的加湿水的水质,也可以将排水盘640设置为密封的蓄水结构,以便将净化后的加湿水与外界环境隔离开,从而确保水和空气之间的隔离,避免空气对水的污染。
在第六实施例的加湿装置600中,仍可包括如之前的实施例中的排水泵和排水管,从而提供更多的选择,即,可选择使排水盘640中的水回流到加湿元件610中以循环使用,可也选择将排水盘640中的水排放掉。因此,在第六实施例中设置的水循环泵660和回流管670可以是对以上实施例中的排水管和排水泵的结构进行改造而形成,也可以是在以上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排水机构(排水管和排水泵、排水盘上的排水口和/或溢水口等)之外额外设置的部件。在后一种情况下,之前的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排水机构可以连接在废水容纳部643和净化水容纳部644中的至少一个上,这在图11中示意性地表示为排水机构680。下面的表6列出了第六实施例的加湿装置600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各部件所处的状态,以便于理解。
表6

Claims (28)

1.一种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包括加湿元件、进水管和排水机构,在所述进水管中设有进水阀,且所述进水管流体连通到所述加湿元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进水管上还设置有水路切换装置,所述水路切换装置位于所述进水阀和所述加湿元件之间,且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水路切换装置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进水阀与所述加湿元件流体连通,当所述水路切换装置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加湿元件与所述排水机构流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水压调节部件,
所述进水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其中,所述进水阀设置在所述第一管段中,且所述第一管段流体连通到所述水压调节部件,所述第二管段将所述水压调节部件流体连通到所述加湿元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压调节部件为水箱,所述水箱的内腔的底部的水平高度位于所述加湿元件沿竖直方向所延伸的高度范围之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中设有至少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阀的开度和/或开启时间对应于所述加湿装置的进水量。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上设有溢水构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水构件包括连接在所述水箱的壁上的溢水管。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水构件包括穿过所述水箱的所述底部并延伸到所述水箱内部的溢水管。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水构件包括形成在所述水箱内的围壁,所述围壁从所述水箱的底部向上延伸到低于所述水箱的顶部的位置处,并在所述水箱内围出与所述水箱的其它部分隔开的溢水区,在所述溢水区的底部设有开口。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水构件包括形成在所述水箱内的围壁,所述围壁从所述水箱的底部向上延伸到低于所述水箱的顶部的位置处,且与所述水箱的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共同围出与所述水箱的其它部分隔开的溢水区,在所述溢水区的底部和/或在所述侧壁的所述至少一部分中低于所述围壁的顶部的位置处设有开口。
11.如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中包括一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其中,所述溢水构件的入口高于所述水箱水位检测元件的检测点;或者,所述水箱中包括多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其中,所述溢水构件的入口高于处于最高位置的那个水箱水位检测元件的检测点。
12.如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的出口高于所述水箱的溢水构件的入口。
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压调节部件为压力调节阀。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进水阀,多个所述进水阀中的至少一个为备用进水阀。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阀为电磁阀。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机构包括排水管和设置在所述排水管上的排水泵,所述排水管直接或间接地流体连通到所述加湿元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水管中还设置有单向阀。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机构还包括排水盘,所述排水盘承接从所述加湿元件排出的加湿废水,且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排水盘流体连通。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水路切换装置相连接,当所述水路切换装置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加湿元件与所述排水管流体连通。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机构包括排水盘,所述排水盘上设有排水口和/或溢水口。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路切换装置为三通阀。
22.如权利要求18或20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水盘中设置至少一个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排水盘水位检测元件,分别用于检测所述排水盘中的下述水位中的至少一个:满水水位、缺水水位和警戒水位。
24.如权利要求18或20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水盘中设有净化部件,用于净化来自所述加湿元件的加湿水。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部件将所述排水盘分成废水容纳部和净化水容纳部。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水循环部件,所述水循环部件的入口部与所述净化水容纳部相连通,所述水循环部件的出口部与所述加湿元件相连通。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循环部件为水循环泵。
28.如权利要求18或20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盘为密封蓄水结构。
CN201621258147.1U 2016-11-18 2016-11-18 加湿装置 Active CN2064302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58147.1U CN206430298U (zh) 2016-11-18 2016-11-18 加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58147.1U CN206430298U (zh) 2016-11-18 2016-11-18 加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30298U true CN206430298U (zh) 2017-08-22

Family

ID=59589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58147.1U Active CN206430298U (zh) 2016-11-18 2016-11-18 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30298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3027A (zh) * 2019-02-19 2019-06-14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JP2021050877A (ja) * 2019-09-26 2021-04-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水散布装置
GB2611362A (en) * 2021-10-04 2023-04-05 Aspen Pumps Ltd Condensate pump assembly & control methods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3027A (zh) * 2019-02-19 2019-06-14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9883027B (zh) * 2019-02-19 2022-02-11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JP2021050877A (ja) * 2019-09-26 2021-04-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水散布装置
JP7352775B2 (ja) 2019-09-26 2023-09-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解水散布装置
GB2611362A (en) * 2021-10-04 2023-04-05 Aspen Pumps Ltd Condensate pump assembly & control method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430298U (zh) 加湿装置
CN103417121A (zh) 管线机
CN206593248U (zh) 加湿装置
CN206266877U (zh) 波轮洗衣机
CN105544705B (zh) 地漏展示装置
CN206337387U (zh) 波轮洗衣机
CN205660261U (zh) 线切割水箱
CN208777404U (zh) 一种防臭马桶
CN208081926U (zh) 一种乏汽的汽水分离装置
CN206430297U (zh) 加湿装置
SE457916B (sv) Nivaareglerings- och saekerhetsanordning foer disk- och tvaettmaskiner
CN206570870U (zh) 一种增压供水装置
CN106259135A (zh) 一种鱼缸
JP3567060B2 (ja) 貯水タンク付水道用給水装置
CN205875373U (zh) 一种一体化双箱式污水提升装置
EP2503069B1 (en) Backflow preventer for installation between a sanitary appliance and water mains
CN204703238U (zh) 一种智能冲洗盖板的防逆流装置
CN209597470U (zh) 一种喷雾系统的自动补水水箱
CN211499089U (zh) 一种独立水压冲水系统及智能马桶
CN207583640U (zh) 一种污水双液位控制处理系统
CN207356693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前置过滤器
CN206555105U (zh) 一种多路输出压缩空气管道零耗气排水装置
CN207109767U (zh) 供排水控制系统
CN112678899B (zh) 净水设备
CN213146769U (zh) 一种空调箱用加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