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68981U - 一种超薄后视镜 - Google Patents

一种超薄后视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68981U
CN206568981U CN201720067942.0U CN201720067942U CN206568981U CN 206568981 U CN206568981 U CN 206568981U CN 201720067942 U CN201720067942 U CN 201720067942U CN 206568981 U CN206568981 U CN 2065689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view mirror
thin
ultra
laye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06794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云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 Yunfei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NGKEDI ELECTRON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NGKEDI ELECTRON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NGKEDI ELECTRON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72006794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689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689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689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后视镜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薄后视镜,该超薄后视镜包括壳体和镜片,其中镜片包括压力传感器、由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及第二电极构成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和防水氧偏光层,防水氧偏光层由偏光层和保护层层叠在一起构成,防水氧保护层设置于有机发光二极管之上,在使有机发光二极管达到很好的防水氧效果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减薄了后视镜的厚度,同时,采用压力传感器替代基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后视镜的显示屏的厚度,扩大了后视镜的实用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超薄后视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后视镜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薄后视镜。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的增多,对保障车辆的安全驾驶的要求越来越高,车内后视镜可以让驾驶员看到车后方及周围的行车情况,有利于驾驶员的安全驾驶。
如今,防炫目的后视镜越来越受到欢迎,基于液晶屏的防炫目后视镜已经得到普及。但是,液晶屏采用背光来点亮像素,不是像素独立发光,无法实现对逐个像素的控制,在夜晚驾驶车辆时,液晶显示屏的画面显示质量达不到驾驶员的理想要求。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研究人员采用自发光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取代液晶显示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驾驶员对后视镜屏幕清晰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降低后视镜的厚度又成为业内技术人员追求的一大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后视镜厚度高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超薄后视镜,该技术方案具体为:
一种超薄后视镜,包括:
镜片,用于显示影像;
壳体,用以容置所述镜片,并使部分镜片露出以用于显示影像;
其中,所述镜片包括:
薄膜式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位于所述薄膜式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之上;
防水氧偏光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偏光层和保护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之上。
上述超薄后视镜,其中,所述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薄膜式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之上。
上述超薄后视镜,其中,所述保护层和所述偏光层之间设置有一防水氧渗透胶层。
上述超薄后视镜,其中,所述偏光层有机偏光层。
上述超薄后视镜,其中,所述保护层包括有机保护层和/或无机保护层。
上述超薄后视镜,其中,所述无机保护层的厚度小于50埃。
上述超薄后视镜,其中,所述保护层的厚度小于2nm。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超薄后视镜的显示屏,包括压力传感器、由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第二电极构成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和防水氧偏光层,其中,防水氧偏光层由偏光层和保护层通过防水氧渗透胶粘合在一起构成,在使有机发光层达到很好的防水氧目的的前提下,降低了显示屏的厚度。同时,采用压力传感器替代基板,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后视镜的显示屏的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超薄后视镜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壳体;1-镜片;11-压力传感器;12-有机发光二极管;
121-第一电极;122-有机发光层;123-第二电极;
13-防水氧偏光层;131-保护层;132-偏光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具体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超薄后视镜,参见图1所示结构,包括壳体10和镜片1,其中镜片1包括压力传感器11,由第一电极121、有机发光层122和第二电极123构成的有机发光二极管12和防水氧偏光层13。其中,防水氧偏光层13由偏光层132和保护层131通过防水氧渗透胶层粘合在一起构成。
有机发光层122位于第一电极121之上,第二电极123位于有机发光层122之上,而在第二电极123之上设置防水氧偏光层13。防水氧偏光层13包括保护层131和偏光层132,偏光层132位于保护层131之上,保护层131和偏光层132通过防水氧渗透胶粘合在一起。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3构成有机发光层的阴极和阳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1为阳极、第二电极123为阴极,当第一电极121和第二电极123接通电源导电后,材质为锡氧化物的有机发光层122发出光线。
压力传感器11是由铟锡氧化物构成的薄膜形状的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防水氧偏光层13采用将偏光层132和保护层131集成在一起,其中,保护层131的厚度小于2nm,有效降低了后视镜显示屏的总厚度,以使后视镜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薄,以满足业界对后视镜的厚度的技术追求。同时偏光层132有效防止后方车辆的头灯照射至本车的后视镜引起后视镜的视野模糊的现象。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防炫目效果采用偏光层132与保护层131集成在一起,改善了传统的将偏光层132和保护层分开设计,且保护层较厚的技术缺陷,如此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使后视镜更轻薄。
其中,保护层131可为但不仅限为如下两种材质:第一种,保护层为由折射率大的有机材料蒸镀成的膜结构;第二种,保护层为由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分层蒸镀组成的膜结构。优选的,无机材料的材质为CeO2,基于CeO2具有吸附氧气的作用,可以有效吸附有机发光二极管12表面的氧气,该无机材料的厚度小于50埃。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防水氧偏光层放置于有机发光二极管之上,在达到防水氧保护有机发光层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薄了后视镜的厚度,采用压力传感器替代基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后视镜的显示屏的厚度,扩大了后视镜的实用范围。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7)

1.一种超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片,用于显示影像;
壳体,用以容置所述镜片,并使部分镜片露出以用于显示影像;
其中,所述镜片包括:
薄膜式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有机发光二极管,包括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位于所述薄膜式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之上;
防水氧偏光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偏光层和保护层,位于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之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薄膜式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之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和所述偏光层之间设置有一防水氧渗透胶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层为有机偏光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包括有机保护层和/或无机保护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超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保护层的厚度小于50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层的厚度小于2nm。
CN201720067942.0U 2017-01-18 2017-01-18 一种超薄后视镜 Active CN2065689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67942.0U CN206568981U (zh) 2017-01-18 2017-01-18 一种超薄后视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67942.0U CN206568981U (zh) 2017-01-18 2017-01-18 一种超薄后视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68981U true CN206568981U (zh) 2017-10-20

Family

ID=60060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067942.0U Active CN206568981U (zh) 2017-01-18 2017-01-18 一种超薄后视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689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8419A (zh) * 2018-03-06 2019-09-13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后视镜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8419A (zh) * 2018-03-06 2019-09-13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后视镜
CN110228419B (zh) * 2018-03-06 2022-10-21 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后视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99758B2 (en) Dual display device with vertical structure
TWI550181B (zh) 一種多功能電子窗及其製法
US10688757B2 (en) Laminated vehicle windshield with internal luminous sign(s)
JP5566935B2 (ja) 発光装置
US8451193B2 (en) Overlayed display
US20200276792A1 (en) Laminated vehicle windshield with internal luminous sign(s)
CN104241324A (zh) 显示单元和电子设备
CN101281317A (zh) 聚合物分散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3337510B (zh) 一种镜面可切换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2896252U (zh) 天窗玻璃、车用照明装置
TW200419271A (en) Electrophoretic multi-color display device
CN101002136A (zh) 场致发光显示器
CN105346443A (zh) 一种发光效果可调的车辆天窗总成
JP2016081033A (ja) 太陽電池を含むハイブリッドディスプレイアセンブリ
JP2021067707A (ja) 表示装置
CN1556664A (zh) 有机电激发光显示器
CN105235481A (zh) 一种发光效果可调的车辆天窗总成
KR20210081603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206568981U (zh) 一种超薄后视镜
CN102053407A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20090161195A1 (en) Color pixel structure of an electrochromic display
CN204936958U (zh) 一种hud显示装置及多通道智控车载显示控制系统
CN201788342U (zh) 一种电致变色反射镜
CN206568983U (zh) 一种单偏光后视镜
CN115657311A (zh) 可发光显示的玻璃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505

Address after: Room 402, gate 2, floor 947, Zhongguancu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0

Patentee after: Bai Yunfei

Address before: 100093 floor 2, building 1, No. 2, Chape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XINGKEDI ELECTRON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