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58729U - 一种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558729U CN206558729U CN201720191003.7U CN201720191003U CN206558729U CN 206558729 U CN206558729 U CN 206558729U CN 201720191003 U CN201720191003 U CN 201720191003U CN 206558729 U CN206558729 U CN 2065587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electric connector
- hyoplastron
- terminals
- contact si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1138 Tears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NOQGZXFMHARMLW-UHFFFAOYSA-N Succinic acid 2,2-dimethylhydrazide Chemical group CN(C)NC(=O)CCC(O)=O NOQGZXFMHARMLW-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二端子及屏蔽壳,第一端子的接触部设于绝缘本体舌板的上表面,第二端子的接触部设于绝缘本体舌板的下表面,舌板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固持槽,最外侧的两个第一端子、最外侧的两个第二端子均设置有防磨损部,防磨损部的后边缘露出于固持槽的前边缘;当插头连接器插入到电连接器内再退出时,插头连接器的卡勾会与露出于固持槽的前边缘的防磨损部发生摩擦,从而避免卡勾直接与舌板发生摩擦而磨损舌板,能够有效延长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且无需另外增加金属片,使得电连接器制造成本低。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舌板不易被磨损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在器件与器件、组件与组件、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是构成一个完整系统所必须的基础元件,USB(全称为Universal Serial Bus,即通用串行总线)电连接器作为常用的热插拔电连接器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有的USBType C电连接器的舌板两侧均设有固持槽,插头连接器设置有用于勾持在固持槽内的卡勾,当插头连接器插入至电连接器内时,卡勾勾持于固持槽内从而使得插头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稳固对接,当将插头连接器从电连接器内拔出时,卡勾会与固持槽的前边缘发生一定的摩擦,然而,由于舌板一般是由塑料制成的,而插头连接器的卡勾一般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当插头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经过多次插拔后,电连接器舌板两侧的固持槽的前边缘往往会因为卡勾对它的多次摩擦而造成磨损,从而造成插头连接器的卡勾不能稳固地勾持于固持槽内,使得插头连接器与电连接器不能稳固对接,进而影响信号传输;为了防止此类问题发生,现有做法是在电连接器的舌板内镶埋成型一金属片,而金属片的两侧分别露出于固持槽的前边缘内,用于与插头连接器的卡勾发生摩擦,防止舌板磨损,但这种电连接器需要另外在舌板内镶埋成型金属片,有利于增加电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既能够有效防止插头连接器从电连接器内拔出时,卡勾对舌板固持槽的前边缘造成磨损,还能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二端子及屏蔽壳,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前端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各个第一端子、各个第二端子均包括接触部和焊接部,第一端子的接触部设于舌板的上表面,第二端子的接触部设于舌板的下表面,第一端子的焊接部、第二端子的焊接部均露出于基部后端,屏蔽壳环绕舌板形成插接腔,所述舌板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固持槽,最外侧的两个第一端子、最外侧的两个第二端子均设置有防磨损部,第一端子的防磨损部的顶面低于第一端子的接触部的顶面,第二端子的防磨损部的顶面高于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顶面,防磨损部的后边缘露出于固持槽的前边缘。
进一步地,最外侧的两个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外侧、最外侧的两个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外侧均延伸有翼部,所述翼部相对所述接触部撕裂形成有所述防磨损部。
进一步地,所述翼部包括与接触部连接且彼此间隔的两个卡片体,所述防磨损部连接两个所述卡片体,所述防磨损部的外边缘较所述卡片体的外边缘更远离所述接触部。
进一步地,所述卡片体埋入所述舌板内,所述防磨损部的外边缘露出于所述舌板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子的防磨损部与第二端子的防磨损部彼此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均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端子镶埋成型于第一本体内,第二端子镶埋成型于第二本体内,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均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
进一步地,最外侧的两个第一端子、最外侧的两个第二端子均为接地端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子的焊接部、第二端子的焊接部排列成同一排。
进一步地,所述基部设有卡持槽,屏蔽壳设有突伸入卡持槽内的卡持片、突伸入插接腔内的干涉突起及用于焊接至外界电路板的插脚。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最外侧的两个第一端子、最外侧的两个第二端子均设置有防磨损部,第一端子的防磨损部的顶面低于第一端子的接触部的顶面,第二端子的防磨损部的顶面高于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顶面,防磨损部的后边缘露出于固持槽的前边缘;当插头连接器插入到电连接器内之后,插头连接器的卡勾卡持于固持槽内,使得插头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稳固对接,当将插头连接器从电连接器内拔出时,卡勾会与露出于固持槽的前边缘的防磨损部发生摩擦,从而避免卡勾直接与舌板发生摩擦而磨损舌板,能够有效延长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且无需另外增加金属片,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与屏蔽壳分离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与屏蔽壳分离时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与防磨损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绝缘本体 11-基部 12-舌板
13-第一本体 14-第二本体 16-固持槽
17-限位槽 21-第一端子 22 第二端子
211-接触部 212-焊接部 23-翼部
231-卡片体 25-防磨损部 3-屏蔽壳
31-插接腔 32-限位片 33-干涉突起
34-插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1上的多个第一端子21、多个第二端子22及屏蔽壳3,第一端子21的数量与第二端子22的数量相同,绝缘本体1包括基部11及自基部11前端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12,各个第一端子21、各个第二端子22均包括接触部211和焊接部212,接触部211用于接触导通插头连接器,焊接部212用于将电连接器焊接在外界的电路板上;所有第一端子21的接触部211均设置在舌板12的上表面,所有第二端子22的接触部211均设置在舌板12的下表面,优选地,第一端子21的接触部211与第二端子22的接触部211呈镜像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可以正反双向插接,第一端子21的焊接部212、第二端子22的焊接部212均露出于基部11后端,屏蔽壳3环绕舌板12形成插接腔31,实际使用时,插头连接器插入到插接腔31中与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电性导通;所述舌板12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固持槽16,固持槽16自舌板12的外侧表面向内凹设而成,最外侧的两个第一端子21、最外侧的两个第二端子22均设置有防磨损部25,第一端子21的防磨损部25的顶面低于第一端子21的接触部211的顶面,第二端子22的防磨损部25的顶面高于第二端子22的接触部211的顶面,防磨损部25的后边缘露出于固持槽16的前边缘。
在使用过程中,当插头连接器插入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内之后,插头连接器的卡勾卡持于固持槽16内,防止插头连接器因受到不经意的拉扯而从电连接器的插接腔31内脱出,当将插头连接器从电连接器内拔出时,卡勾会与露出于固持槽16的前边缘的防磨损部25发生摩擦,从而避免卡勾直接与舌板12发生摩擦而磨损舌板12,能够有效延长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最外侧的两个第一端子21的接触部211外侧、最外侧的两个第二端子22的接触部211外侧均延伸有翼部23,所述翼部23相对所述接触部211撕裂形成有所述防磨损部25。所述翼部23包括与接触部211连接且彼此间隔的两个卡片体231,所述防磨损部25连接两个所述卡片体231,所述防磨损部25的外边缘较所述卡片体231的外边缘更远离所述接触部211。
所述第一端子21、第二端子22均镶埋成型(Insert Molding)在绝缘本体1内,即绝缘本体1与第一端子21、第二端子22之间采用注塑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在一起,以增大第一端子21、第二端子22与绝缘本体1之间的固持力,防止第一端子21、第二端子22从绝缘本体1内脱落;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第一端子21、第二端子22亦可通过组装的方式固定在绝缘本体1上;所述卡片体231、防磨损部25埋入所述舌板12内,防磨损部25的后边缘露出于固持槽16的前边缘,防磨损部25的外边缘露出于舌板12的外侧。
具体地,还包括第一本体13和第二本体14,第一端子21镶埋成型在第一本体13内,第二端子22镶埋成型在第二本体14内,第一本体13与第二本体14的构造大致相同,第一本体13、第二本体14均镶埋成型在绝缘本体1内。实际制造时,第一端子21镶埋成型在第一本体13内形成第一模块,第二端子22镶埋成型在第二本体14内形成第二模块,待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独立成型完成后,再将两者组装在一起形成端子模组,之后再将端子模组镶埋成型在绝缘本体1内,最后再将屏蔽壳3套设在绝缘本体1上。
请参阅图1至图4,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第一端子21、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第二端子22均为接地端子,所述第一端子21、第二端子22均还包括位于两个接地端子之间的两个电源端子及位于两个电源端子之间的侦测端子和预留端子,在侦测端子和预留端子之间还设有USB2.0信号端子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体为简易版TYPE C电连接器,用于传输USB2.0信号;所述第一端子的焊接部212和所述第二端子的焊接部212排列成同一排,优选地,所有的焊接部212均采用SMT(Surface Mount Technology,即表面贴装技术)的方式焊接在外界的电路板上,接地端子的焊接部212分别位于所有传输端子的焊接部212的左右两侧。
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1的基部11上设置有限位槽17,限位槽17自基部11的表面凹设而成,屏蔽壳3上设置有突伸入限位槽17内的限位片32、突伸入插接腔31内的干涉突起33及用于焊接至外界电路板的插脚34。当屏蔽壳3套设在绝缘本体1上之后,限位片32卡入限位槽17内,防止屏蔽壳3与绝缘本体1彼此分离;当插头连接器插入到插接腔31内之后,干涉突起33抵接在插头连接器外壳上,增大插头连接器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之间的卡持力,防止两者因受到不经意的拉扯而分离;通过将插脚34与外界电路板之间的焊接进而实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固定在外界的电路板上。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多个第一端子、多个第二端子及屏蔽壳,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前端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各个第一端子、各个第二端子均包括接触部和焊接部,第一端子的接触部设于舌板的上表面,第二端子的接触部设于舌板的下表面,第一端子的焊接部、第二端子的焊接部均露出于基部后端,屏蔽壳环绕舌板形成插接腔,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固持槽,最外侧的两个第一端子、最外侧的两个第二端子均设置有防磨损部,第一端子的防磨损部的顶面低于第一端子的接触部的顶面,第二端子的防磨损部的顶面高于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顶面,防磨损部的后边缘露出于固持槽的前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最外侧的两个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外侧、最外侧的两个第二端子的接触部外侧均延伸有翼部,所述翼部相对所述接触部撕裂形成有所述防磨损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部包括与接触部连接且彼此间隔的两个卡片体,所述防磨损部连接两个所述卡片体,所述防磨损部的外边缘较所述卡片体的外边缘更远离所述接触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片体埋入所述舌板内,所述防磨损部的外边缘露出于所述舌板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防磨损部与第二端子的防磨损部彼此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均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端子镶埋成型于第一本体内,第二端子镶埋成型于第二本体内,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均镶埋成型于所述绝缘本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最外侧的两个第一端子、最外侧的两个第二端子均为接地端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的焊接部、第二端子的焊接部排列成同一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设有卡持槽,屏蔽壳设有突伸入卡持槽内的卡持片、突伸入插接腔内的干涉突起及用于焊接至外界电路板的插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91003.7U CN206558729U (zh) | 2017-03-01 | 2017-03-01 | 一种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191003.7U CN206558729U (zh) | 2017-03-01 | 2017-03-01 | 一种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558729U true CN206558729U (zh) | 2017-10-13 |
Family
ID=60361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191003.7U Active CN206558729U (zh) | 2017-03-01 | 2017-03-01 | 一种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558729U (zh) |
-
2017
- 2017-03-01 CN CN201720191003.7U patent/CN20655872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571041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538409U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3813095U (zh) | 电连接器之插座 | |
CN205790618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2324656B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04333399U (zh) | 可正反插的电源插头连接器 | |
EP3467947B1 (en) | Power interface, mobile terminal and power adapter | |
CN203883202U (zh) | 一种微型usb正反插公座连接器 | |
CN203850492U (zh) | 可正反方向对插的usb插头 | |
CN205355339U (zh) | 正反插usb插座 | |
CN104577460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5452597U (zh) | 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 |
CN205104638U (zh) | 插头连接器 | |
CN106025618A (zh) | 板端用直立插板式c型usb公座连接器 | |
CN105449421A (zh) |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218347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456624U (zh) | 连接端子 | |
CN206558729U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203466317U (zh) | 一种usb双向接口 | |
CN203351889U (zh) | 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 | |
CN204441573U (zh) | 电连接器 | |
US9787027B2 (en) | Power plug connector can be plugged in both normal and reverse way | |
CN106654648B (zh) | 结构稳定的USB Type-C插座连接器 | |
CN206322883U (zh) | 结构稳定的USB Type‑C插座连接器 | |
CN202651433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