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555323U - 一种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555323U
CN206555323U CN201720252717.4U CN201720252717U CN206555323U CN 206555323 U CN206555323 U CN 206555323U CN 201720252717 U CN201720252717 U CN 201720252717U CN 206555323 U CN206555323 U CN 2065553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ring
driven torus
roller
ring
clu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5271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庆堂
朱春梅
孔义
孔炜
朱自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NXING OVERUNNING CLUT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NXING OVERUNNING CLUT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NXING OVERUNNING CLUT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NXING OVERUNNING CLUT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5271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5553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5553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5553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包括外圈、从动环及主动环,外圈内分别可旋转地设有从动环,从动环上部压设有主动环,从动环的星轮面与外圈的内径面之间形成对称的两个楔形滚道,楔形滚道的中部设有固定于从动环星轮面的弹簧架,弹簧架上穿设有压缩弹簧,两个楔形滚道内分别设有一对滚柱,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垂直抵止于滚柱上,滚柱背向弹簧的一侧抵止有拨位销,且拨位销固定于主动环的下表面。所述离合器自锁可靠,解锁轻便,克服自锁解脱容易产生冲击和噪声的缺点,且所述离合器具有运行平稳、定位精确,结构紧凑,制造工艺简单,便于生产的优点;所述滚柱实施强硬化处理,提高所述滚柱的耐磨损性,延长使用寿命,使用更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一种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合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
背景技术
目前双向离合器在机床、石化机械、印包机械、通用机械、电器设备和军工产品等传动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起到防止逆转、精确定位、传递或超越转矩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以及高新技术的大力发展,双向离合器的应用领域在不断的扩大,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所述双向离合器可将主动传动系统上的双向转矩传递给从动传动系统,反之,从动传动系统不论受到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外转矩时,均不能使主动传动系统逆转,以保证所述主动传动系统始终保持在准确的预定位置上,不会因所述主动传动系统发生逆转而造成事故。
现在的普通双向离合器,尤其是应用较多的锁键式双向离合器(超越离合器),大都在其内安装一个锁键(楔块),横撑于壳体内壁上,并偏心于内径,并由一个塔簧顶着。锁键一侧是主动,则其另一侧为从动,这样设计的双向离合器必然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首先,从动环由于加工精度和装配使之有1-4°的自由摆动,致使所述从动环定位不够精确。其次,锁键两端面与壳体内壁经过长期磨损、冲击变形,会丧失精度,降低锁键寿命并导致所述普通双向离合器逆转失灵。同时如处于输入转矩与负载转矩同向工况时,所述锁键的过渡过程与正常运行过程将是自锁-脱开-自锁的往复循环,在此状态工作的双向离合器不能立即制动,而且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容易造成事故,并会发出咔擦的响声。另外传统的双向离合器结构复杂、体积较大,制造困难,成本高。
上述缺点使得现有的双向离合器存在定位精度不高,使用寿命低,安全性差,噪声较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包括外圈、从动环及主动环,所述外圈内分别可旋转地设有从动环,所述从动环上部压设有主动环,所述从动环的星轮面与外圈的内径面之间形成对称的两个楔形滚道,所述楔形滚道的中部设有固定于所述从动环星轮面的弹簧架,所述弹簧架上穿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垂直抵止有一个位于所述楔形滚道内的滚柱,所述滚柱背向弹簧的一侧抵止有拨位销,且所述拨位销固定于所述主动环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主动环与外圈之间夹设有第一轴承,所述从动环与外圈之间夹设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朝向外圈的端面的一侧分别固定有第一孔挡与第一轴挡,所述第一孔挡的一端插入所述外圈的内径面的槽孔中,所述第一轴挡的一端插入所述主动环的槽孔中;所述第二轴承朝向外圈的端面的一侧分别固定有第二孔挡与第二轴挡,所述第二孔挡的一端插入所述外圈的内径面的槽孔中,所述第二轴挡的一端插入所述从动环的槽孔中。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第二轴承背向所述外圈的端面的一侧与从动环之间夹设有垫片。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外圈的两个端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螺孔。
进一步地,其中所述从动环的上表面设有两个对称的定位销,所述主动环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销相配合的定位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具有自锁可靠,解锁轻便,克服自锁解脱容易产生冲击和噪声的缺点;且所述双向制动离合器具有运行平稳、定位精确,结构紧凑,制造工艺简单,便于生产的优点;所述楔形滚道通过实施强硬化处理,可提高其耐磨损性,延长使用寿命,使用更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滚柱双向制动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所示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1-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11-外圈;12-从动环;13-上表面;14-定位销;16-拨位销;17-滚柱;18-弹簧架;19-压缩弹簧;111-内径面;112-螺孔;113-星轮面;2-主动环;22-第一轴承;23-第二轴承;24-第一孔挡;25-第二孔挡;26-第一轴挡;27-第二轴挡;28-端面;29-垫片;212-下表面;213-楔形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1,包括外圈11、从动环12、主动环2,所述主动环2与外圈11之间夹设有第一轴承22、所述从动环12与外圈11之间夹设第二轴承23,所述第一轴承22及第二轴承23承受传动系统中轴向和径向力,保证所述从动环12、主动环2、外圈11之间安装和使用时的同轴度,有利于所述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1运转平稳。所述第一轴承22朝向外圈11的端面28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孔挡24与第一轴挡26,所述第一孔挡24的一端插入所述外圈11的的槽孔(未示出)中,所述第一轴挡26的一端插入所述主动环2的的槽孔(未示出)中;所述第二轴承23朝向外圈11端面28的一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孔挡25与第二轴挡27,所述第二孔挡25的一端插入所述外圈11的的槽孔(未示出)中,所述第二轴挡27的一端插入所述从动环12的槽孔(未示出)中;所述第一孔挡24及第二孔挡25用于将所述外圈11、第一轴承22、第二轴承23轴向固定,所述第一轴挡26用于将所述外圈11与主动环2轴向固定,所述第二轴挡27用于将所述外圈11与从动环12轴向固定。所述二轴承23背向所述外圈11的端面28的一侧与从动环12之间夹设有垫片29;所述外圈11的两个端面28上分别开设有多个螺孔112,所述螺孔112用于将所述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1安装在传动系统上;所述从动环12的星轮结构的上表面13设有两个对称的定位销14,所述主动环2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销14相配合的定位孔(未示出),将所述主动环2的定位孔插入定位销14中,保证所述主动环2与所述从动环12旋转的同轴度,提高所述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1传动精度。
所述外圈11内分别可旋转地设有从动环12及压设于所述从动环上部的主动环2,所述从动环12的星轮面113与外圈11的内径面111之间形成对称的两个楔形滚道213,所述楔形滚道213的中部设有固定于所述从动环12的星轮面113的弹簧架18,所述弹簧架18上穿设有压缩弹簧19,所述压缩弹簧19的两端分别垂直抵止有一个位于所述楔形滚道213内的滚柱17,所述滚柱17的背向所述压缩弹簧19的一侧抵止有拨位销16,所述拨位销16固定于所述主动环2的下表面212。所述压缩弹簧19的弹力能够保证所述滚柱17处于预紧状态下并与所述楔形滚道213一直保持接触,使从动环12随时都处于双向的逆止状态,以克服从动环12的自由摆动,提高定位精度,从而保证从动环12处于逆止状态。
当外圈11固定不动时,首先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主动环2,固设在其下表面的拨位销16也随之转动并拨动所述滚柱17转动,所述滚柱17移向从动环12的星轮面113与外圈11的内径形成的楔形滚道213的狭窄处,所述从动环12在所述滚柱17的推动下随着该主动环2同步顺时针或逆时旋转,以实现所述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1顺、逆时针方向的转动离合变换。当所述主动环2停止转动时,此时从动环12不管承受任何方向的转矩,也不会发生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转动。这是因为当所述滚柱17被推挤压到所述外圈11的内径面111和所述从动环12的星轮面113之间的楔形滚道213的狭窄处时,所述滚柱17受到所述压缩弹簧19施加的推力以及与所述外圈11和从动环12之间的摩擦力,所述滚柱17在上述推力及摩擦力的作用下将所述外圈11和所述从动环12楔紧(逆止状态),致使所述从动环12不能继续转动。
综上,如要使所述从动环12持续转动,必须要先转动所述主动环2,通过所述主动环2上的拨位销16拨动所述滚柱17转动,进而推动所述从动环12随主动环2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同步转动,具有自锁可靠,解锁轻便的优点。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5)

1.一种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包括外圈、从动环及主动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内分别可旋转地设有从动环,所述从动环上部压设有主动环,所述从动环的星轮面与外圈的内径面之间形成对称的两个楔形滚道,所述楔形滚道的中部设有固定于所述从动环星轮面的弹簧架,所述弹簧架上穿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垂直抵止有一个位于所述楔形滚道内的滚柱,所述滚柱背向弹簧的一侧抵止有拨位销,且所述拨位销固定于所述主动环的下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环与外圈之间夹设有第一轴承,所述从动环与外圈之间夹设第二轴承,所述第一轴承朝向外圈的端面的一侧分别固定有第一孔挡与第一轴挡,所述第一孔挡的一端插入所述外圈的内径面的槽孔中,所述第一轴挡的一端插入所述主动环的槽孔中;所述第二轴承朝向外圈的端面的一侧分别固定有第二孔挡与第二轴挡,所述第二孔挡的一端插入所述外圈的内径面的槽孔中,所述第二轴挡的一端插入所述从动环的槽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承背向所述外圈的端面的一侧与从动环之间夹设有垫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的两个端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螺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环的上表面设有两个对称的定位销,所述主动环上设有与所述定位销相配合的定位孔。
CN201720252717.4U 2017-03-14 2017-03-14 一种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 Active CN2065553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52717.4U CN206555323U (zh) 2017-03-14 2017-03-14 一种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52717.4U CN206555323U (zh) 2017-03-14 2017-03-14 一种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555323U true CN206555323U (zh) 2017-10-13

Family

ID=60365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52717.4U Active CN206555323U (zh) 2017-03-14 2017-03-14 一种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55532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56252A (zh) * 2019-10-16 2021-04-16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双向锁紧件、旋转头、旋转组件、容器及食品处理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56252A (zh) * 2019-10-16 2021-04-16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双向锁紧件、旋转头、旋转组件、容器及食品处理机
CN112656252B (zh) * 2019-10-16 2023-10-17 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食品处理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15330B1 (en) Speed reduction mechanism, and motor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BRPI0807266A2 (pt) "diferencial blocante"
KR101669380B1 (ko) 기어 전동 장치와 그것에 사용되는 크랭크 샤프트 구조체
CN108253090A (zh) 偏心摆动减速装置
CN206555323U (zh) 一种滚柱制动双向离合器
CN109139846B (zh) 行星滚柱丝杠传动机构、执行器和分离系统
JP2008215559A (ja) 摩擦伝動変速装置
US20130256083A1 (en)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four-wheel-drive vehicle including the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N104723910A (zh) 汽车座椅调高机构
CN220354280U (zh) 集成内齿轮的单向离合器
CN205859001U (zh) 双向自锁离合器
CN103089925B (zh) 可逆止的减速装置
CN109237006A (zh) 一种可以消除齿轮回转间隙的装置
CN111212993B (zh) 变速器
CN106050977B (zh) 新型滑块式双向超越离合器
CN210898672U (zh) 一种电机转子总成
CN202531686U (zh) 逆止器
TWI702167B (zh) 旋式飛輪機構
JP2002061727A (ja) 差動摩擦ローラ減速装置
CN216519288U (zh) 一种扭矩可控的单向轴承
JP4918507B2 (ja) 遊星ローラ式動力伝達装置
US10422413B2 (en) Planetary gear train
CN114110039A (zh) 一种扭矩可控的单向轴承
CN218702714U (zh) 电动四驱断开结合装置及汽车
WO2017061306A1 (ja) 逆入力遮断クラ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Kong Qingtang

Inventor after: Zhu Chunmei

Inventor after: Kong Yi

Inventor after: Kong Wei

Inventor after: Zhu Zicheng

Inventor before: Sun Qingtang

Inventor before: Zhu Chunmei

Inventor before: Kong Yi

Inventor before: Kong Wei

Inventor before: Zhu Zi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