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71531U - 中继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中继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71531U
CN206471531U CN201720131299.3U CN201720131299U CN206471531U CN 206471531 U CN206471531 U CN 206471531U CN 201720131299 U CN201720131299 U CN 201720131299U CN 206471531 U CN206471531 U CN 2064715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d
flat cable
base frame
insulating base
bear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3129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松佑
谭介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lville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Bellwether Electron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elville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Bellwether Elec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lville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Bellwether Elec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Belville 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13129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715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715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715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继电连接器,用以连接第一扁平电缆及第二扁平电缆,其包括一绝缘座体、多个中继端子、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绝缘座体具有第一容置区以固持第一扁平电缆、及第二容置区以固持所述第二扁平电缆。绝缘座体具有多个端子槽以收容中继端子,每一中继端子具有一第一弹臂、一第二弹臂及一支撑臂。第一弹臂具有一第一接触部,第二弹臂具有一第二接触部。第一盖体可拆卸地连接于绝缘座体的第一容置区,并压抵第一扁平电缆电性导接于多个中继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第二盖体可转动地连接于绝缘座体的第二容置区,支撑臂穿过第二盖体以加强压抵力量于第二扁平电缆以电性导接于中继端子的第二接触部。

Description

中继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继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以机械接触方式连接两条扁平电缆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上,具有可挠性的扁平电缆,例如软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简称软板)或软性扁平扁平电缆(flexible flat cable,FFC,简称软扁平电缆),都是通过一电连接器以连接一电子组件于电路板。上述电连接器通常是焊接固定于电路板上,电连接器具有多根端子,端子的一端焊接于电路板,另一端再接触扁平电缆的导体。因此电连接器位于扁平电缆与电路板之间,作为电气信号及电力的转接。
上述扁平电缆的连接方式,扁平电缆需要配合电子组件与电路板之间的距离,另一面,此种方式非常限制扁平电缆的走线摆设。
此外,常有的应用为扁平电缆的一端焊接于转接板,再连接一公头连接器亦或直接固定于该公头连接器,扁平电缆的另一端是带有金手指或导电垫。使用上,扁平电缆一端的公头连接器连接于电路板上的母头连接器,而另一端则连接于一般软扁平电缆FFC连接器或软板FPC连接器。
再者,另一种应用为两端皆是带有金手指或导电垫,两端连接于电路板上的不同的电连接器上。
然而,上述两种应用都限制了扁平电缆的走线摆设,亦对于量产上的物料储备容易产生余料的浪费。若设备内部也有分隔的机构设置时,例如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与键盘,由于一般FFC连接器或FPC连接器若要确实紧固该FFC或FPC,大多数的紧固构件需要手动操作,故此应用上将会造成组装上的困难。若改使用一般FFC或FPC连接器又容易造成脱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中继电连接器,通过机械接触方式连接两条扁平电缆,中继电连接器的端子不焊接固定于电路板,扁平电缆可以接续而加长延伸,并且扁平电缆的走线摆设的安排更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中继电连接器,可以将两条扁平电缆固定地挟持于两端,避免扁平电缆从电连接器松动而脱落的情形,以确保电气信号的导通。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方案,提供一种中继电连接器,用以连接第一扁平电缆及第二扁平电缆,所述中继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座体、多个中继端子、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所述绝缘座体具有第一容置区以固持所述第一扁平电缆的一端、及第二容置区以固持所述第二扁平电缆的一端,该绝缘座体具有多个连通所述第一容置区及所述第二容置区的端子槽。所述绝缘座体包括一底板、一对侧板由所述底板的两侧局部向上延伸、及一上隔板连接于一对所述侧板。多个中继端子收容于所述多个端子槽内,每一所述中继端子具有一非焊接的第一弹臂、一非焊接的第二弹臂及一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二弹臂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延伸至所述第二弹臂的上方;所述第一弹臂具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臂具有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局部突出于所述端子槽。所述第一盖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绝缘座体的所述第一容置区,并压抵所述第一扁平电缆电性导接于多个所述中继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盖体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绝缘座体的所述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二盖体可翻转的位于一打开状态或一盖合状态,所述支撑臂穿过所述第二盖体的内侧端,并在所述盖合状态配合所述第二盖体以加强压抵所述第二扁平电缆电性导接于多个所述中继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还包括至少一限位件,该至少一限位件位于所述绝缘座体内以挡止所述第一扁平电缆及所述第二扁平电缆。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述绝缘座体还包括一对收容槽,该对收容槽分别位于多个所述端子槽的两侧并且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置区及所述第二容置区,一对所述限位件分别插设于一对所述收容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盖体沿着垂直于所述绝缘座体的方向扣合于该底板;所述第二盖体的自由端由上而下的转动以盖合于该绝缘座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述底板的两侧对应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各形成一卡勾、及一挡块,所述第一盖体卡扣于所述底板的所述卡勾。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其中一对所述侧板各形成一枢接槽,所述第二盖体的两侧各突出一转轴,所述转轴可转动地收容于所述枢接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盖体具有一盖板及一连接于所述盖板的压接板,所述压接板具有一底轴及多个位于所述底轴及所述盖板之间的通槽,多个所述通槽对应于多个所述端子槽并且对应地收容多个所述支撑臂。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盖体还具有至少一锁扣部,至少一所述锁扣部由所述盖板边缘朝所述绝缘座体突出,并且扣合于所述绝缘座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述底轴具有一凸部延伸至多个所述通槽内,每一所述支撑臂具有一凹部;当所述第二盖体位于打开状态,所述凸部位于所述凹部内;当所述第二盖体位于盖合状态,所述凸部离开所述凹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所述底轴还具有一斜抵接面、一上抵接面及一下抵接面,所述上抵接面位于所述凸部的一侧,所述下抵接面平行于所述上抵接面,所述斜抵接面位于所述上抵接面及所述下抵接面之间;当所述第二盖体位于打开状态,所述斜抵接面抵接于所述第二扁平电缆;当所述第二盖体位于盖合状态,所述下抵接面抵接于所述第二扁平电缆,并且所述上抵接面接触所述支撑臂邻近所述凹部的底缘。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中继电连接器通过机械接触方式连接两条扁平电缆,中继电连接器的中继端子不焊接固定于电路板,扁平电缆可以容易加长延伸,并且扁平电缆的走线摆设的安排更为方便。此外,可以分别将两条扁平电缆固定地挟持于中继电连接器的两端,避免扁平电缆从电连接器松动而脱落的情形,以确保电气信号的导通。此外,中继端子具有支撑臂,其可在该第二盖体盖合后,加强第二盖体的压抵力量,从而提供足够的扣合力以紧固该扁平电缆。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为达成既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法及功效,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附图,相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当可由此得以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附图与附件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中继电连接器与第一、第二扁平电缆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中继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中继电连接器收容第一、第二扁平电缆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中继电连接器的第二盖体于打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中继电连接器的第二盖体于盖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沿着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沿着图5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盖体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沿着图4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沿着图5的X-X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及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中继电连接器与第一扁平电缆及第二扁平电缆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中继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继电连接器100,用以连接第一扁平电缆91及第二扁平电缆92。中继电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座体20、多个中继端子40、一对限位件50、第一盖体60及第二盖体80。第一扁平电缆91及第二扁平电缆92分别被固持于绝缘座体20的两端,多个所述中继端子40设置于绝缘座体20内以电性连接第一扁平电缆91于第二扁平电缆92。
绝缘座体20具有第一容置区20a以容置所述第一扁平电缆91的一端、及第二容置区20b以固持所述第二扁平电缆92的一端。也就是说,第一扁平电缆91的导电接触端912被固定于第一容置区20a;所述第二扁平电缆92的导电接触端922被固定第二容置区20b。该绝缘座体20具有多个连通所述第一容置区20a及所述第二容置区20b的端子槽210。
多个中继端子40收容于所述多个端子槽210内,每一所述中继端子40具有一非焊接的第一弹臂41、一非焊接的第二弹臂42及一支撑臂43。支撑臂43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二弹臂42并且延伸至所述第二弹臂42的上方;所述第一弹臂41具有一第一接触部412,所述第二弹臂42具有一第二接触部422,所述第一接触部412及所述第二接触部422的局部突出于所述端子槽210。
请参阅图2,该对限位件50分开地置于所述绝缘座体20内部两侧。每一限位件50具有一第一挡止部51及一第二挡止部52,所述第一挡止部51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区20a内以挡止所述第一扁平电缆91,所述第二挡止部52位于所述第二容置区20b内以挡止所述第二扁平电缆92。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上述限位件可以是省略的,或将挡止部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于绝缘座体20上。或者,限位件的数量可以是至少一个。
本实施例的第一挡止部51及一第二挡止部52呈突起状而各形成第一固持槽510及第二固持槽520,第一扁平电缆91的导电接触端912与第二扁平电缆92的导电接触端922大致呈T形而具有突耳914、924。第一扁平电缆91的突耳914置于第一固持槽510内,第一挡止部51挡住第一扁平电缆91的突耳914,以避免向外脱离所述绝缘座体20。第二扁平电缆92的突耳924置于第二固持槽520内,第二挡止部52挡住第二扁平电缆92的突耳924,以避免向外脱离所述绝缘座体20。
第一盖体60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绝缘座体20的所述第一容置区20a,并压抵所述第一扁平电缆91电性导接于多个所述中继端子40的所述第一接触部412。本实施例的第一盖体60的两端各弯折延伸一扣合部62,其中所述第一盖体60的底面形成多个凸肋63,多个所述凸肋63对应地抵接于所述第一扁平电缆91的多个导电芯线。
第二盖体80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绝缘座体20的所述第二容置区20b,所述第二盖体80可翻转的位于打开状态(参图4)或盖合状态(参图5)。所述支撑臂43穿过所述第二盖体80的内侧端,并在所述盖合状态配合所述第二盖体80以加强压抵所述第二扁平电缆92电性导接于多个所述中继端子40的所述第二接触部422。第二盖体80的外侧端为自由端,由上而下的转动以盖合于绝缘座体20。通过上述支撑臂43协助压抵第二盖体80的结构,本实施例优点在于,通过支撑臂43协助压抵第二盖体80,支撑臂43可提供第二盖体80足够紧固第二扁平电缆92的力量,以避免第二扁平电缆92意外脱离中继电连接器100。此种方式支撑臂43可以加强第二盖体80扣合于绝缘座体20后的扣合力,借此有利于中继电连接器100在结构上薄型化。
本实用新型的中继电连接器100可以连接第一扁平电缆91及第二扁平电缆92,使得电子装置内部的扁平电缆安排更为方便。一面,利用该对限位件50限制第一扁平电缆91及第二扁平电缆92的位移,以防止向外脱离绝缘座体20;另一面,第一盖体60与第二盖体80分别固定第一扁平电缆91及第二扁平电缆92,以防止向上脱离绝缘座体20。
本实施例的限位件50是以组装的方式组装于绝缘座体20。其中所述绝缘座体20还包括一对收容槽25,该对收容槽25分别位于多个所述端子槽210的两侧并且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置区20a及所述第二容置区20b,该对限位件50分别插设于该对收容槽25。每一限位件50还包括一固定部53以固定于绝缘座体20。本实施例的固定部53呈倒L形,位于第一挡止部51及一第二挡止部52之间。此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替换不同的限位件50以配合不同的扁平电缆。例如有的扁平电缆的导电接触端的形状并不相同,有的导电接触端是形成定位圆孔以供固定扁平电缆。本实用新型可以更换不同的限位件,以供固定不同的扁平电缆。例如限位件的挡止部形成突出的圆柱状,以配合具有定位圆孔的扁平电缆。
本实用新型的中继电连接器100的组件详细介绍如下。其中所述绝缘座体20包括一底板21、一对侧板22由所述底板21的两侧局部地向上延伸、及一上隔板23连接于一对所述侧板22。上隔板23的一侧为第一容置区20a。另一侧为第二容置区20b。所述底板21的两侧对应于所述第一容置区20a各形成一卡勾212、及一挡块214,所述第一盖体60卡扣于所述底板21的所述卡勾212。挡块214位于底板21的末端,第一盖体60位于挡块214与上隔板23之间。此外,第一盖体60还盖在第一固持槽510的上方,也就是盖住第一扁平电缆91的突耳914,借此突耳914被限制在限位件50的第一固持槽510内。本实施例的第一盖体60的宽度大于第一扁平电缆91的突耳914的整体宽度。第一盖体60的上述扣合方式可以较为紧固地固定于绝缘座体20。再者,第一盖体60可以由上而下以垂直于绝缘座体20的方向扣合于绝缘座体20,此种设计有利于自动化组装,例如通过一吸嘴吸附第一盖体60的顶面,再向下移动即可卡合于底板21的卡勾212。
本实施例两侧的侧板22各形成一枢接槽220,枢接槽220大致呈U形状,而具有相对且平行的两壁面。所述第二盖体80的两侧各突出一转轴83,所述转轴83可转动地收容于所述枢接槽220,从而所述第二盖体80可翻转的位于打开状态(参图4)或盖合状态(参图5)。
第二盖体80具有一盖板81及一连接于所述盖板81的压接板82,其中第二盖体80的所述转轴83包括一圆轴部830及一由圆轴部830突出的定位突块831。本实施例的定位突块831大致像一楔形块而具有两斜面。定位突块831的功能在于可以使第二盖体80定位在打开状态(参图4)或盖合状态(参图5)。如图4所示,第二盖体80定位在打开状态,所述定位突块831的一斜面抵接于所述枢接槽220的一壁面,此时可以;如图5所示,第二盖体80定位在盖合状态,所述定位突块831的另一斜面抵接于所述枢接槽220的一壁面。借此,第二盖体80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绝缘座体20,可以供手动安装,组装上较为便利,适合应用于需要多次拆装重工的电子装置。
请参阅图3及图4,所述压接板82具有一底轴85及多个通槽820;通槽820位于所述底轴85及所述盖板81之间的通槽820。多个所述通槽820对应于多个所述端子槽210并且对应地收容多个所述支撑臂43。补充说明,本实施例在组装时,较佳是先将第二盖体80置于绝缘壳体20上,然而再组装中继端子40,并使支撑臂43穿过第二盖体80的通槽820并压抵于底轴85。另外,本实施例的中继端子40及支撑臂43的数量相对应于通槽820的数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此,其中有的中继端子可以省略支撑臂。
所述第二盖体80还具有一对锁扣部87,一对所述锁扣部87由所述盖板81边缘朝所述绝缘座体20突出。然而本实用新型的锁扣部87可以是至少一个。锁扣部87扣合于所述绝缘座体20。更具体的说,绝缘座体20的该对侧板22各形成一锁块232,锁块232朝向第一盖体60突出。锁扣部87扣合锁块232而抵接于侧板22的一侧面,并且同时压抵于第一扁平电缆91的导电接触端912的突耳914,如图5所示。
请参阅图6,为沿着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所述底轴85具有一凸部851延伸至多个所述通槽820内,本实施例的凸部851呈圆弧状。每一所述支撑臂43具有一凹部230,本实施例的凹部230的形状对应于凹部430,也是呈圆弧状。当所述第二盖体80位于打开状态(参图4),所述凸部851位于所述凹部430内。
其中所述底轴85具有一斜抵接面853、一上抵接面852及一下抵接面854,所述上抵接面852位于所述凸部851的一侧。所述下抵接面854平行于所述上抵接面852,并且大致平行于第二盖体80的盖板81的顶面。所述斜抵接面853位于所述上抵接面852及所述下抵接面854之间。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盖体80位于打开状态时,所述斜抵接面853抵接于所述第二扁平电缆92。
请参阅图7,为沿着图5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当所述第二盖体80位于盖合状态(参图5),所述凸部851离开所述凹部430。所述下抵接面854抵接于所述第二扁平电缆92,并且所述上抵接面852接触所述支撑臂43邻近所述凹部430的底缘。此时,支撑臂43被底轴85的上抵接面852向上推抵,相较于图6的状态,支撑臂43与第二弹臂42的距离稍微变大。由另一面说,支撑臂43提供弹力向下压住底轴85,底轴85的下抵接面854向下压住第二扁平电缆92,使第二扁平电缆92的导电接触端922确实电性接触于第二弹臂42的第二接触部422。
请再参考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盖体的立体图。第二盖体80的压接板82的两端还具有一对轮部855及一对辅助挡止块857,轮部855大致呈弧形,而位于限位件50的第二固持槽520内。轮部855的底面高于底轴85的斜抵接面853。该对辅助挡止块857位于该对部轮部855之间,位于限位件50与第二扁平电缆92之间。所述底轴85的下抵接面854位于该对辅助挡止块857之间。
请参阅图9,图9为沿着图4的IX-IX线的剖视图。所述第二盖体80位于打开状态,轮部855在限位件50的第二固持槽520内,辅助挡止块857位于一较高的位置,且位于第二扁平电缆92的导电接触端922的外侧。
请参阅图10,图10为沿着图5的X-X线的剖视图。所述第二盖体80位于盖合状态,辅助挡止块857位于较低的位置,可以挡止第二扁平电缆92的突耳924。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中继电连接器通过机械接触方式连接两条扁平电缆,中继电连接器的中继端子不焊接固定于电路板,扁平电缆可以容易加长延伸,并且扁平电缆的走线摆设的安排更为方便。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中继电连接器的中继端子具有支撑臂,其可在该第二盖体盖合后,加强第二盖体的压抵力量,从而提供足够的扣合力以紧固该扁平电缆。本实用新型可以将两条扁平电缆固定地挟持于两端,避免扁平电缆从电连接器松动而脱落的情形,以确保电气信号的导通。
应当注意,本申请中“大致”等词语用以修饰任何可微小变化的关系,例如由于加工允许的误差等因素引起的稍微不一致的情况,但这种微小变化并不会改变其本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中继电连接器,用以连接第一扁平电缆及第二扁平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电连接器包括:
一绝缘座体,具有第一容置区以固持所述第一扁平电缆的一端、及第二容置区以固持所述第二扁平电缆的一端,该绝缘座体具有多个连通所述第一容置区及所述第二容置区的端子槽;所述绝缘座体包括一底板、一对侧板由所述底板的两侧局部向上延伸、及一上隔板连接于一对所述侧板;
多个中继端子,收容于所述多个端子槽内,每一所述中继端子具有一非焊接的第一弹臂、一非焊接的第二弹臂及一弯折连接于所述第二弹臂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延伸至所述第二弹臂的上方;所述第一弹臂具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弹臂具有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部分突出于所述端子槽;
第一盖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绝缘座体的所述第一容置区,并压抵所述第一扁平电缆电性导接于多个所述中继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及
第二盖体,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绝缘座体的所述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二盖体可翻转的位于一打开状态或一盖合状态,所述支撑臂穿过所述第二盖体的内侧端,并在所述盖合状态配合所述第二盖体以加强压抵所述第二扁平电缆电性导接于多个所述中继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限位件,该至少一限位件位于所述绝缘座体内以挡止所述第一扁平电缆及所述第二扁平电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座体还包括一对收容槽,该对收容槽分别位于多个所述端子槽的两侧并且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置区及所述第二容置区,一对所述限位件分别插设于一对所述收容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沿着垂直于所述绝缘座体的方向扣合于该底板;所述第二盖体的自由端由上而下的转动以盖合于该绝缘座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两侧对应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各形成一卡勾、及一挡块,所述第一盖体卡扣于所述底板的所述卡勾。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对所述侧板各形成一枢接槽,所述第二盖体的两侧各突出一转轴,所述转轴可转动地收容于所述枢接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具有一盖板及一连接于所述盖板的压接板,所述压接板具有一底轴及多个位于所述底轴及所述盖板之间的通槽,多个所述通槽对应于多个所述端子槽并且对应地收容多个所述支撑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还具有至少一锁扣部,至少一所述锁扣部由所述盖板边缘朝所述绝缘座体突出,并且扣合于所述绝缘座体。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轴具有一凸部延伸至多个所述通槽内,每一所述支撑臂具有一凹部;当所述第二盖体位于打开状态,所述凸部位于所述凹部内;当所述第二盖体位于盖合状态,所述凸部离开所述凹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继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轴还具有一斜抵接面、一上抵接面及一下抵接面,所述上抵接面位于所述凸部的一侧,所述下抵接面平行于所述上抵接面,所述斜抵接面位于所述上抵接面及所述下抵接面之间;当所述第二盖体位于打开状态,所述斜抵接面抵接于所述第二扁平电缆;当所述第二盖体位于盖合状态,所述下抵接面抵接于所述第二扁平电缆,并且所述上抵接面接触所述支撑臂邻近所述凹部的底缘。
CN201720131299.3U 2017-02-14 2017-02-14 中继电连接器 Active CN2064715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31299.3U CN206471531U (zh) 2017-02-14 2017-02-14 中继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31299.3U CN206471531U (zh) 2017-02-14 2017-02-14 中继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71531U true CN206471531U (zh) 2017-09-05

Family

ID=59707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31299.3U Active CN206471531U (zh) 2017-02-14 2017-02-14 中继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715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1777B (zh) * 2017-11-17 2018-08-0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簡易式連接器結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1777B (zh) * 2017-11-17 2018-08-0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簡易式連接器結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10503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2831518Y (zh) 电连接器
JPH067594Y2 (ja) 電気ヒンジコネクター
CN104733911B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562408Y (zh) 电池连接器
CN201466267U (zh) 电连接器装置
CN2909597Y (zh) 电连接器
CN206471531U (zh) 中继电连接器
CN215119290U (zh) 一种集成有退卡机构的电子卡罩及其电子卡连接器
CN201029158Y (zh) 电连接器
CN2932675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108376848B (zh) 一种ffc连接器
CN102969609B (zh) 连接器
CN201601278U (zh) 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
CN101719607B (zh) 柔性线路板电连接器
CN200986984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520041Y (zh) 插座连接器
CN201440504U (zh) 电连接器
CN200959431Y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354251Y (zh) 插槽连接器
CN217823327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N2667696Y (zh) 电连接器
CN217823367U (zh) 电连接器
CN2710214Y (zh) 电源连接器
CN2379938Y (zh) 线缆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