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98240U - 分流三通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分流三通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98240U
CN206398240U CN201720031558.5U CN201720031558U CN206398240U CN 206398240 U CN206398240 U CN 206398240U CN 201720031558 U CN201720031558 U CN 201720031558U CN 206398240 U CN206398240 U CN 2063982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 pipe
feed tube
upper drain
diversion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03155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亚林
杨瑞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03155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982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982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982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流三通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所述分流三通包括:上出液管;下出液管,所述下出液管与所述上出液管通过弯管相连,所述上出液管与所述下出液管彼此平行;进液管,所述进液管与所述上出液管的管壁垂直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流三通可以使冷媒在水平方向上分流,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竖直分流导致的冷媒受重力影响分流不均的问题。

Description

分流三通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流三通和具有该分流三通的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对于空调系统中的换热器流路设计而言,往往很难使每一路的冷媒分流便得均匀。随着变频空调的普及,变流量下的换热器分流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
现有的分流三通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的分流三通具有两个出液管2’、3’和一个进液管1’,安装的时候,两个出液管2’、3’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两个出液管2’、3’之间通过弯管4’连接,进液管1’连接在弯管4’上,因此当冷媒经过这样结构的分流三通进行分流时,冷媒在竖直方向上进行分流,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下方的出液管3’的冷媒远远多于流向上方的出液管2’的冷媒,这样严重导致了冷媒的分配不均,从而影响了制冷系统的换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分流三通,该分流三通可以使冷媒在水平方向上分流,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竖直分流导致的冷媒受重力影响分流不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该分流三通的制冷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分流三通,包括:上出液管;下出液管,所述下出液管与所述上出液管通过弯管相连,所述上出液管与所述下出液管彼此平行;进液管,所述进液管与所述上出液管的管壁垂直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流三通,通过将进液管与上出液管的管壁垂直相连,这样从进液管流入的冷媒垂直于上出液管的管壁流入到上出液管内,由于上出液管是沿左右方向延伸,因此冷媒流入到上出液管内时会在水平方向内进行左右分流,即从进液管流出后,一部分冷媒向左流动从而流向下出液管,另一部分冷媒现有流动从而会从上出液管的出液端口流出,这样就避免了重力作用在冷媒分配方面的影响,从而可以使冷媒的在上出液管和下出液管之间的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有利于提高制冷系统的换热效果。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在竖直面内的投影中,所述进液管位于所述上出液管和所述下出液管之间;或者在竖直面内的投影中,所述进液管位于所述上出液管的上方。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与所述上出液管平行。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与所述上出液管位于同一竖直面内。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的进液端口与所述上出液管的出液端口的朝向相同。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与所述上出液管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与所述上出液管平行。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进液管的进液端口与所述上出液管的出液端口的朝向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分流三通。
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分流三通具有上述优点,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该分流三通从而将具有相应的有益效果,即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冷媒分配更加均匀,换热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现有设计中的分流三通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分流三通的冷媒分配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流三通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分流三通的冷媒分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
分流三通 100;
上出液管 1;上出液管 1的出液端口 11;
下出液管 2;下出液管 2的出液端口 21;
弯管 3;
进液管 4;进液端口 41;弯管段 42;直管段 4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3和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流三通100。
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流三通100包括:上出液管1、下出液管2和进液管4。如图3所示,上出液管1位于下出液管2的上方,下出液管2与上出液管1通过弯管3相连,上出液管1与下出液管2彼此平行,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的管壁垂直相连。
具体地,上出液管1为直管形状,下出液管2也为直管形状,上出液管1和下出液管2均沿左右方向延伸,上出液管1的左端和下出液管2的左端通过弯管3相连,上出液管1的出液端口11与下出液管2的出液端口21均朝向右侧。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的管壁垂直相连”是指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的连接处二者彼此垂直,而进液管4的主体结构是否与上出液管1垂直在此不做限定。而且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的管壁相连,也就是说,进液管4与直管形状的上出液管1的周壁的任意位置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流三通100,通过将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的管壁垂直相连,这样从进液管4流入的冷媒垂直于上出液管1的管壁流入到上出液管1内,由于上出液管1是沿左右方向延伸,因此冷媒流入到上出液管1内时会在水平方向内进行左右分流,即从进液管4流出后,一部分冷媒向左流动从而流向下出液管2,另一部分冷媒现有流动从而会从上出液管1的出液端口11流出,这样就避免了重力作用在冷媒分配方面的影响,从而可以使冷媒的在上出液管1和下出液管2之间的分布更加均匀,进而有利于提高制冷系统的换热效果。
下面参考图3和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流三通10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竖直面内的投影中,进液管4位于上出液管1和下出液管2之间。例如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的下半圆弧面相连,也就是说沿水平方向将上出液管1分成上半圆弧面和下半圆弧面两部分,进液管4与下半圆弧面相连,具体地进液管4可以围绕上进液管4的轴线方向在下半圆弧面上任意位置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进液管4的延伸方向可以是任意的,例如进液管4可以是直管形状,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相连后从二者的连接处垂直向远离上出液管1的方向延伸,例如当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的正下方的壁面连接后,进液管4的进液端口41向下延伸,当然进液管4的长度应小于上出液管1和下出液管2之间的间距,由此使冷媒从进液管4可以进入。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进液管4还可以具有弯管结构,具体地,进液管4可以包括彼此相连的弯管段42和直管段43,弯管段42与上出液管1相连,直管段43的延伸方向可以根据实际的安装需要进行任意布置,例如当弯管段42与上出液管1的正下方的壁面连接后,直管段43可以在水平方向内延伸,而进液管4的进液端口41可以向水平方向内的306°的任意方向延伸。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平行,也就是说,在竖直面内的投影中,进液管4位于上出液管1和下出液管2之间,并且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平行。如图3所示,进液管4包括弯管段42和直管段43,弯管段42与上出液管1相连,直管段43的延伸方向与上出液管1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就是说,直管段43也沿左右方向延伸。其中,弯管段42可以连接在上出液管1的上半圆弧面的周向任意位置处。可选地,进液管4的进液端口41与上出液管1的出液端口11的朝向相同,也就是说,进液管4的进液端口41也超向右侧,当然进液管4的进液端口41也可以朝向左侧。此时,弯管段42可以与上出液管1的下半圆弧面的任意位置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位于同一竖直面内,也就是说,在竖直面内的投影中,进液管4位于上出液管1和下出液管2之间,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平行且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位于同一竖直面内,也就是说,进液管4的弯管段42与上出液管1的正下方的壁面连接后,直管段43从弯管段42的自由端向左或者向右水平延伸。
由此,在竖直面内的投影中,进液管4位于上出液管1和下出液管2之间,而无论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的连接位置如何,从进液管4流程的冷媒进入到上出液管1后,均可以在水平方向内进行分配,分流三通100的结构简单,而且分流效果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在竖直面内的投影中,进液管4位于上出液管1的上方。例如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的上半圆弧面相连,具体地进液管4可以围绕上进液管4的轴线方向在下半圆弧面上任意位置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进液管4的延伸方向可以是任意的,例如进液管4可以是直管形状,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相连后从二者的连接处垂直向远离上出液管1的方向延伸,例如当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的正上方的壁面连接后,进液管4的进液端口41向上延伸。
当然可选地,进液管4可以包括彼此相连的弯管段42和直管段43,弯管段42与上出液管1相连,直管段43的延伸方向可以根据实际的安装需要进行任意布置,例如当弯管段42与上出液管1的正上方的壁面连接后,直管段43可以在水平方向内延伸,而进液管4的进液端口41可以向水平方向内的306°的任意方向延伸。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平行,也就是说,在竖直面内的投影中,进液管4位于上出液管1的上方,并且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平行。具体而言,进液管4包括弯管段42和直管段43,弯管段42与上出液管1相连,直管段43的延伸方向与上出液管1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就是说,直管段43也沿左右方向延伸。其中,弯管段42可以连接在上出液管1的上半圆弧面的周向任意位置处。可选地,进液管4的进液端口41与上出液管1的出液端口11的朝向相同,也就是说,进液管4的进液端口41也超向右侧,当然进液管4的进液端口41也可以朝向左侧。此时,弯管段42可以与上出液管1的下半圆弧面的任意位置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位于同一竖直面内,也就是说,在竖直面内的投影中,进液管4位于上出液管1的上方,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平行且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位于同一竖直面内,也就是说,进液管4的弯管段42与上出液管1的正上方的壁面连接后,直管段43从弯管段42的自由端向左或者向右水平延伸。
由此,在竖直面内的投影中,进液管4位于上出液管1上方,而无论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的连接位置如何,从进液管4流程的冷媒进入到上出液管1后,均可以在水平方向内进行分配,分流三通100的结构简单,而且分流效果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例如进液管4可以与上出液管1的正前方的壁面或者正后方的壁面垂直相连,并且进液管4的进液端口41可以在水平面内的任意方向上延伸。例如,进液管4为直管形状,当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的正前方的壁面垂直相连后向前延伸,或者当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的正后方的壁面垂直相连后向后延伸。
可选地,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平行,也就是说,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平行。具体而言,进液管4包括弯管段42和直管段43,弯管段42与上出液管1的正前方的壁面或者正后方的壁面垂直相连,直管段43的延伸方向与上出液管1的延伸方向相同,也就是说,直管段43也沿左右方向延伸。可选地,进液管4的进液端口41与上出液管1的出液端口11的朝向相同,也就是说,进液管4的进液端口41也超向右侧,当然进液管4的进液端口41也可以朝向左侧。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弯管段42与上出液管1的正前方的壁面或者正后方的壁面垂直相连,直管段43也可以在水平方向内的360°任意方向延伸。
由此,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位于同一水平面内,而无论进液管4与上出液管1的连接位置如何,从进液管4流程的冷媒进入到上出液管1后,均可以在水平方向内进行分配,分流三通100的结构简单,而且分流效果好。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分流三通100。
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分流三通100具有上述优点,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系统通过设置该分流三通100从而将具有相应的有益效果,即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冷媒分配更加均匀,换热效果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9)

1.一种分流三通,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出液管;
下出液管,所述下出液管与所述上出液管通过弯管相连,所述上出液管与所述下出液管彼此平行;
进液管,所述进液管与所述上出液管的管壁垂直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三通,其特征在于,在竖直面内的投影中,所述进液管位于所述上出液管和所述下出液管之间;或者
在竖直面内的投影中,所述进液管位于所述上出液管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流三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与所述上出液管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流三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与所述上出液管位于同一竖直面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流三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的进液端口与所述上出液管的出液端口的朝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三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与所述上出液管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流三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与所述上出液管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分流三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的进液端口与所述上出液管的出液端口的朝向相同。
9.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分流三通。
CN201720031558.5U 2017-01-10 2017-01-10 分流三通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Active CN2063982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31558.5U CN206398240U (zh) 2017-01-10 2017-01-10 分流三通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31558.5U CN206398240U (zh) 2017-01-10 2017-01-10 分流三通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98240U true CN206398240U (zh) 2017-08-11

Family

ID=59513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031558.5U Active CN206398240U (zh) 2017-01-10 2017-01-10 分流三通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9824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0062A (zh) * 2019-08-08 2019-11-1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连接管组件、换热器、制冷系统及空调器
CN110440079A (zh) * 2019-08-08 2019-11-1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连接管组件、换热器、制冷系统和空调器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0062A (zh) * 2019-08-08 2019-11-1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连接管组件、换热器、制冷系统及空调器
CN110440079A (zh) * 2019-08-08 2019-11-1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连接管组件、换热器、制冷系统和空调器
CN110440062B (zh) * 2019-08-08 2020-12-25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连接管组件、换热器、制冷系统及空调器
CN110440079B (zh) * 2019-08-08 2021-07-30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连接管组件、换热器、制冷系统和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98240U (zh) 分流三通和具有其的制冷系统
US20130025838A1 (en) Header tank for heat exchanger
CN206247720U (zh) 气液分离器和空调器
CN103776206B (zh) 一种制冷剂分配器
CN206925311U (zh) 钢坯快换联接件
CN106322849A (zh) 换热器结构
CN202432162U (zh) 用于空调换热器的三通管件
CN204100650U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02581877U (zh) 进水管及使用该进水管的热水器储水箱
CN208567586U (zh) 一种壳管换热器用均液器及壳管换热器
CN205995061U (zh) 一种热效率高的降膜蒸发器分布头
CN204617948U (zh) 用于饮水机的分流盘和冷罐及饮水机
CN208658856U (zh) 分流盘、饮水机的冷罐和饮水机
CN104344607B (zh) 一种换热器
CN209549195U (zh) 一种车载式乳化石蜡乳液制备装置
CN207299453U (zh) 一种打水装置及移动空调
CN206501413U (zh) 一种塑料挤出机水槽
CN206680364U (zh) 一种同时生产不同品质平板玻璃的熔窑
CN207266813U (zh) 一种蒸汽吸收塔及其水分布盘
CN209341839U (zh) 一种内置水路矿热炉炉盖模块及炉盖
CN204202259U (zh) 均流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6709452U (zh) 一种空调制冷用分液头
CN206253467U (zh) 一种高强度铜杆挤拉模具
CN209043046U (zh) 一种中频炉专用水冷管
CN206083450U (zh) 一种用于拉丝罐降温的水循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