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71911U - 一种盖体及其饭煲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盖体及其饭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71911U
CN206371911U CN201620702650.5U CN201620702650U CN206371911U CN 206371911 U CN206371911 U CN 206371911U CN 201620702650 U CN201620702650 U CN 201620702650U CN 206371911 U CN206371911 U CN 2063719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ap
lid
protuberance
heating board
towar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0265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涂贤云
李青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70265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719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719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719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盖体及其饭煲,该盖体包括外盖;内盖,连接于所述外盖内侧;发热板,位于所述外盖和所述内盖之间,其中,所述内盖与所述发热板至少部分对应接触以对所述饭煲内物体靠近所述盖体的一端进行辅助加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饭煲及其盖体可改善饭煲内部上下端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盖体及其饭煲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炊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盖体及其饭煲。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饭煲主发热结构均在底部,通过底部加热催熟内胆米饭,由于内胆上端米饭受热与下端受热不均匀,亦导致上端米饭效果及口感不如下端的米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有技术中通过在饭煲盖体设置加热结构,
在饭煲盖体设置加热结构的现有技术中,盖体的加热结构的发热丝与靠近饭煲内胆的内盖之间存在间隙,其通过热辐射的方式使内盖表面温度升高,从而实现饭煲顶部加热。然而,由于热辐射模式热传导效率低,对应加热时间长,不能有效提高内盖温度,仍有可能存在内胆米饭上下端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盖体及其饭煲,改善饭煲内部上下端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盖体,包括:外盖;内盖,连接于所述外盖内侧;发热板,位于所述外盖和所述内盖之间,其中,所述内盖与所述发热板至少部分对应接触以对所述饭煲内物体靠近所述盖体的一端进行辅助加热。
优选地,所述内盖朝向所述发热板的一侧及所述发热板朝向所述内盖的一侧分别包括多个对应接触的凸出部和凹入部,其中,所述内盖朝向所述发热板的一侧包括多个所述凸出部,所述发热板朝向所述内盖的一侧包括多个与所述凸出部对应接触的所述凹入部;或者所述发热板朝向所述内盖的一侧包括多个所述凸出部,所述内盖朝向所述发热板的一侧包括多个与所述凸出部对应接触的所述凹入部,以使所述内盖与所述发热板至少部分对应接触。
所述内盖朝向所述发热板的一侧包括多个所述凸出部时,所述凸出部占整个内盖面积的50%以上。优选地,所述凸出部为圆形,多个所述凸出部沿所述内盖的周向方向排列。
优选地,所述凸出部的直径随该凸出部离所述内盖中心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优选地,所述凸出部为条形,所述凸出部呈辐射状。
优选地,所述凹入部与对应该凹入部的所述凸出部形状相同,且所述凸出部的外壁与对应的所述凹入部的内壁全部接触。
优选地,所述发热板包括:发热部件,靠近所述外盖;以及测温板,多个所述凹入部或所述多个凸出部位于所述测温板朝向所述内盖的一侧。
优选地,多个所述凸出部及多个所述凹入部的位置与所述发热部件的位置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饭煲,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顶部具有开口;以及如上所述盖体,所述盖体用于至少覆盖所述开口。
本实用新型通过内盖与发热板对应接触,尤其通过内盖与发热板相对的表面设置对应接触的凸出部和凹入部,使得发热板与内盖实现接触式热传导,从而大幅度提升盖体发热效率及发热量,进一步改善饭煲内部上下端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盖体的截面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盖体的分解图。
图3示出了图1所示盖体的内盖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盖体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方式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意识到,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材料等,也可以实践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某些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材料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某些部位的层厚采用了夸示的绘图方式以便于理解,附图中的层厚并不代表实际层厚的比例关系。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饭煲的盖体。首先结合图1至图3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盖体的第一实施例。
图1及图2所示盖体100包括外盖110、内盖130以及发热板120。内盖130连接于外盖110内侧。发热板120位于外盖110和内盖130之间。可选地,内盖130可拆卸地与外盖110连接。例如,内盖130可以通过卡合、螺接、铆接等方式连接于外盖110的内侧。这样可拆卸外盖110及内盖130的连接方式可便于盖体100的清洗。此外,当外盖110或内盖130损坏时,也可便于外盖110和内盖130的更换。外盖110可选地由诸如塑料等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制成,以便用户接触外盖110时,不会由于外盖110导热而被烫伤。内盖130可选地由诸如金属等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制成,以便内盖130能够将发热板120的热量传导到饭煲中加热的物体上端。
为了使饭煲内上下端加热均匀,发热板120可选地包括发热部件121及测温板122。发热部件121靠近外盖100。发热部件121优选地为发热丝。发热部件121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发热,例如,发热部件121可以是电阻管、电热膜等。测温板122位于内盖130和发热部件121之间。测温板122可选地由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制成,以便将发热部件121的热量传导至内盖130。发热部件121可通过黏胶的方式与测温板122连接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部件121部分覆盖测温板122。在这样的实施例中,发热部件121可选地,远离饭煲的锅体与盖体100开合处设置,以保护用户使用饭煲时不会被烫伤。发热部件121也可以依照饭煲和盖体100的实际需求位于其他合适的位置。在一些变化例中,发热部件121也可以全部覆盖测温板122。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发热板120与内盖130导热不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盖体100的内盖130与发热板120至少部分对应接触以对饭煲内物体靠近盖体100的一端进行辅助加热。具体而言,发热板120与内盖130至少部分接触以进行接触式传热,接触式传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辐射式传热极大地提高了对饭煲内物体上端的加热效率及发热量,进一步改善饭煲内物体上下端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内盖130及发热板120上设置对应接触的凸出部及凹入部来实现内盖130与发热板120的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内盖130朝向发热板120的一侧包括多个凸出部131,凸出部占整个内盖面积的50%以上,该面积比例发热板与内盖实现接触式热传导,从而大幅度提升盖体发热效率及发热量,进一步改善饭煲内部上下端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虽然现有技术中有类似方案在内盖上设置有凸出部,但是该凸出部用于加热仅仅防止出现冷凝水等,并没有如本实用新型披露的辅助加热的功能,即将饭煲上部的米饭与饭煲底部的米饭烹饪过程中的温度差的缩小,提升米饭口感。
具体地,凸出部131朝向发热板120凸起。发热板120朝向内盖130的一侧包括多个与凸出部131对应接触的凹入部123。具体地,凸出部131设置在测温板122朝向内盖130的一侧。凹入部123朝向所述内盖130开口。凸出部131位于凹入部123内以与凹入部123的内壁接触。优选地,凹入部123具有与凸出部131相同的形状,以使凸出部131与凹入部123的内壁完全接触,以增加发热板120和内盖130的导热效果。在一些变化例中,凹入部123具有与凸出部131类似的形状,凸出部131与凹入部123的内壁部分接触,这样的变化例由于无需考虑精确尺寸和形状,可以便于内盖130和发热板120的制程。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凸出部131及凹入部123的位置与发热部件121的位置对应。换言之,凸出部131及凹入部123设置在发热部件121所在区域,以加强发热部件121处发热板120和内盖130的导热效果。在一些变化例中,凸出部131及凹入部123分别覆盖内盖130和发热板120,以加强全范围的导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化例中,多个凸出部设置在发热板120朝向内盖130的一侧。具体地,凸出部朝向内盖130凸出。与多个凸出部对应接触的多个凹入部设置在内盖130朝向发热板120的一侧。具体地,凹入部朝向发热板120开口。
进一步地,参见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凸出部131为圆形,多个凸出部131沿盖体130的周向方向排列。可选地,凸出部131的直径(2r)随该凸出部131离盖体130中心O的距离R的增大而增大。可选地,凹入部123具有与凸出部131相同的排列方式,以使每个凸出部131可以对应接触一个凹入部123。在一些变化例中,凹入部123也可以按与凸出部131不同的方式排列,仅部分凸出部131对应接触凹入部123。
下面结合图4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盖体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盖体200的结构与盖体100的结构类似,都包括外盖210、连接于外盖210内侧的内盖230以及位于外盖210和内盖230之间的发热板220。发热板220包括发热部件221及位于发热部件221和内盖230之间的测温板。
与盖体100的结构不同的是,凸出部231为条形。条形凸出部231呈辐射状布置在内盖230上。条形凸出部231沿内盖230周向均匀排布,凸出部231与内盖230朝向发热板220的平面存在一个高度差,通过条形凸出部231的高度差增加凸出部231与凹入部222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内盖230与发热板220的直接接触面积,从而实现加热传导内盖230顶部发热及提升热传导效率相应的。相应地,凹入部222也为条形,条形凹入部222与条形凸出部231的排列相同,其呈辐射状布置在发热板220上。
上述图1至图4仅仅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个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实现更多不同的实施例,例如,不同的凸出部的形状和凸出部的排列、凸出部和凹入部不同的设置位置及对应关系等,这些变化方式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还提供一种饭煲。饭煲包括锅体及上述图1或图4中的盖体。锅体的顶部具有开口。上述盖体用于至少覆盖锅体的开口已在饭煲内形成容置空间。具体而言,饭煲加热位于该容置空间的食物。可选地,饭煲通过其底部的加热机构对位于该容置空间的食物进行加热,并通过盖体上的发热板进行辅助加热,以改善饭煲所加热的物体上下端加热不均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内盖与发热板对应接触,尤其通过内盖与发热板相对的表面设置对应接触的凸出部和凹入部,使得发热板与内盖实现接触式热传导,从而大幅度提升盖体加热效率及发热量,进一步改善饭煲内部上下端受热不均匀的问题。
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相反,本实用新型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置换。

Claims (10)

1.一种盖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盖;
内盖,连接于所述外盖内侧;
发热板,位于所述外盖和所述内盖之间,
其中,所述内盖与所述发热板至少部分对应接触以对饭煲内物体靠近所述盖体的一端进行辅助加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朝向所述发热板的一侧及所述发热板朝向所述内盖的一侧分别包括多个对应接触的凸出部和凹入部,其中,
所述内盖朝向所述发热板的一侧包括多个所述凸出部,所述发热板朝向所述内盖的一侧包括多个与所述凸出部对应接触的所述凹入部;或者
所述发热板朝向所述内盖的一侧包括多个所述凸出部,所述内盖朝向所述发热板的一侧包括多个与所述凸出部对应接触的所述凹入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朝向所述发热板的一侧包括多个所述凸出部时,所述凸出部占整个内盖面积的50%以上。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为圆形,多个所述凸出部沿所述内盖的周向方向排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的直径随该凸出部离所述内盖中心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为条形,所述凸出部呈辐射状。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与对应该凹入部的所述凸出部形状相同;且所述凸出部的外壁与对应的所述凹入部的内壁全部接触。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板包括:
发热部件,靠近所述外盖;以及
测温板,多个所述凹入部或所述多个凸出部位于所述测温板朝向所述内 盖的一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盖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凸出部及多个所述凹入部的位置与所述发热部件的位置对应。
10.一种饭煲,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所述锅体的顶部具有开口;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盖体,所述盖体用于至少覆盖所述开口。
CN201620702650.5U 2016-07-05 2016-07-05 一种盖体及其饭煲 Active CN2063719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02650.5U CN206371911U (zh) 2016-07-05 2016-07-05 一种盖体及其饭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02650.5U CN206371911U (zh) 2016-07-05 2016-07-05 一种盖体及其饭煲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71911U true CN206371911U (zh) 2017-08-04

Family

ID=594018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02650.5U Active CN206371911U (zh) 2016-07-05 2016-07-05 一种盖体及其饭煲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719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443575U (zh) 内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US20040118838A1 (en) Multi-purpose microwave cooking vessel
CN206371911U (zh) 一种盖体及其饭煲
CN106073461A (zh) 一种量子功能的无水电加热锅
US11304269B2 (en) Cooking utensil
JP5338108B2 (ja) 電気炊飯器
KR20130104154A (ko) 조리용기
CN205947638U (zh) 一种复合材料内锅及具有其的电加热烹饪器具
US20150083730A1 (en) Dual pot
CN209733607U (zh) 烤盘组件和烹饪装置
CN208551238U (zh) 烹饪厨具盖体、蒸笼和烹饪厨具
CN206403610U (zh) 烹饪器具
CN206403648U (zh) 一种空气隔热式电烤炉
CN112089168A (zh) 一种电热饭盒
CN211748764U (zh) 一种可加热的真空保温锅
CN208676987U (zh) 烹饪器具和加热装置
CN210493723U (zh) 鸳鸯电压力锅
CN205994306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
KR200491019Y1 (ko) 열전도도가 개선된 신선로
CN211212615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12326042U (zh) 一种可加热的一次性方便餐具
CN209391679U (zh) 蒸笼及烹饪器具
CN217987333U (zh) 发热盘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0673045U (zh) 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4048568U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