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71840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371840U CN206371840U CN201621056676.3U CN201621056676U CN206371840U CN 206371840 U CN206371840 U CN 206371840U CN 201621056676 U CN201621056676 U CN 201621056676U CN 206371840 U CN206371840 U CN 2063718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king apparatus
- sensing element
- temperature
- pot
- pot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0975 Carbon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09094 Oryz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62 carbon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4347 soup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77 temperatur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以及红外感温元件。煲体包括内锅和加热装置,内锅可取出地设置于煲体内,内锅具有非受热部和面对加热装置的受热部,加热装置能够对受热部进行直接加热,内锅包括双层锅壁区,双层锅壁区具有外层锅壁和内层锅壁,外层锅壁和内层锅壁之间形成有封闭空腔,封闭空腔中设置有能够传热的介质。盖体可盖合地设置于煲体之上。红外感温元件设置在所述烹饪器具内,且设置在所述内锅之外,并用于感测内锅的温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非接触的方式来检测内锅的表面温度,从而避免了复杂的结构和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电加热器具领域,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使用烹饪器具时,内锅温度过高可能会产生危险,因此需对内锅进行精准的测温。传统意义上的内锅,对于其控温一般采用在其下半部使用温度控制器件的方式来实现食物的烹饪,这种方式无论对于实现均温效果的超导锅还是对于一般的内锅而言,由于受热位置的影响,不能准确反映超导锅或一般内锅的表面温度。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以及红外感温元件。所述煲体包括内锅和加热装置,所述内锅可取出地设置于所述煲体内,所述内锅具有非受热部和面对所述加热装置的受热部,所述加热装置能够对所述受热部进行直接加热,所述内锅包括双层锅壁区,所述双层锅壁区具有外层锅壁和内层锅壁,所述外层锅壁和所述内层锅壁之间形成有封闭空腔,所述封闭空腔中设置有能够传热的介质。所述盖体可盖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之上。所述红外感温元件设置在所述烹饪器具内,且设置在所述内锅之外,并用于感测所述内锅的温度。
根据本方案,使用红外感温元件通过非接触式的方式来检测超导内锅的表面温度,避免了复杂的结构和连接,使得测温更加简单快捷。
优选地,所述介质为能够通过相变传热的传热介质。
根据本方案,介质可以更好地传热,也使得内锅温度较均匀。
优选地,所述红外感温元件朝向所述双层锅壁区。
根据本方案,可保证温度采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内锅的底部的至少部分为所述受热部,所述双层锅壁区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内锅的侧部。
根据本方案,双层锅壁区至少部分地位于侧部,可以保证内锅的传热均匀,也方便红外感温元件感测内锅温度。
优选地,所述红外感温元件固定地设置在所述煲体内,且所述红外感温元件与所述外层锅壁的外表面之间无遮挡。
根据本方案,将红外感温元件设置在煲体内,通过非接触的方式对内锅进行测温,可以保证温度感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且红外感温元件与外层锅壁的外表面之间无遮挡可以满足红外感温元件本身的耐温要求。
优选地,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固定件,所述红外感温元件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在所述煲体内。
根据本方案,固定件可以对红外感温元件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
优选地,所述内锅的底部或侧部包括单层锅壁区。
根据本方案,红外感温元件也可用于对底部或侧部包括单层锅壁区的内锅进行测温。
优选地,所述红外感温元件固定地设置在所述盖体内。
根据本方案,将红外感温元件设置在盖体内,通过非接触的方式对内锅进行测温,可以保证温度感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优选地,所述红外感温元件用于感测所述内锅的底部或侧部的温度
根据本方案,红外感温元件在盖体内朝向内锅的底部和侧部,以感测内锅的温度,使得红外感温元件可以精准测得内锅的温度。
优选地,所述双层锅壁区设置有传热部,所述感温元件朝向所述传热部并感测所述传热部的温度,所述传热部由第一材料制成,所述外层锅壁的除去所述传热部以外的部分由第二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材料的导热系数高于所述第二材料的导热系数。
根据本方案,传热部可以更好地传递热量,使得感温元件的感温效果更好、感温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以及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讨论中,给出了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特定的示例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尽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100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100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110和盖体120。如图1所示,煲体110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容纳腔,内锅111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容纳腔或者从内锅容纳腔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11的清洗。内锅111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且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如图2所示,煲体110中包括用于加热内锅111的加热装置112。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加热装置为位于内锅111下方的发热盘,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IH或其他加热装置。盖体120基本上也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与煲体110的形状基本上对应。盖体120可以设置在煲体110上侧,用于在盖合状态下盖合煲体110。盖体120相对于煲体110可以分别处于盖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优选地,盖体120能够以枢转的方式在打开位置和盖合位置之间切换。
如图2和图3所示,内锅111具有外层锅壁1111和内层锅壁1112,外层锅壁1111与内层锅壁1112之间形成有封闭空腔1113,封闭空腔1113中容纳有可以通过相变传热的传热介质。内层锅壁1112用于直接接触食物。根据加热装置112与内锅的相对位置,内锅可以分为受热部1111a和非受热部,受热部1111a为外层锅壁1111的面对烹饪器具100的加热装置112的部分,非受热部为内锅的其余部分。加热装置112对受热部1111a进行直接加热,热量可以通过封闭空腔1113中的传热介质均匀地传递给内层锅壁1112。当然,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可选择其他类型的介质来替代本实施方式中所用到的传热介质。
如图2至图4所示,煲体110内设置有红外感温元件130,红外感温元件130通过固定件140固定在煲体110内并朝向外层锅壁1111。红外感温元件130与外层锅壁1111之间有存在距离D1,D1为8—100mm,优选为15—50mm,这样可以使得红外感温元件130精准测温,同时也需满足了红外感温元件130自身的耐温要求(普通的红外感温元件一般耐温要求为小于75℃,光纤红外感温元件的耐温要求为小于200℃,但成本较高)。红外感温元件130固定在煲体110内,通过非接触的方式来检测内锅111的非受热部的温度,避免了复杂的结构和连接,使得测温更加便捷。
如图3所示,红外感温元件130与控制器170通过导线150连接,实现数据的处理和控制。当内锅111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红外感温元件130采集到内锅111的外层锅壁1111的温度,将信号通过导线150传递给控制器170进行处理,控制器170进一步控制加热装置112的加热工作。
本实施方式中,红外感温元件130朝向内锅111的外层锅壁1111,并与外层锅壁1111不接触,以这种方式可准确快捷地测得内锅111的温度,烹饪器具100从而通过测得的反映温度的信号对加热装置112实现有效控制,及时地消除由于封闭空腔压力过大产生的危险。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二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包括台阶形的夹层结构,即内锅的侧壁下部和底壁的外层锅壁2111与内层锅壁2112之间的间隙较大,而内锅的侧壁上部的外层锅壁2111与内层锅壁2112之间的间隙较小。感温元件230设置在煲体内,朝向侧壁上部的外层锅壁2111,灵敏准确地感测该处的温度。同时由于测温处为间隙较小的双层锅壁结构,因此内锅的外层锅壁和内层锅壁之间的封闭空腔体积较小,因此用感温元件感测内锅温度,从而使得控制器控制对受热部的加热工作,便可以及时地消除由于封闭空腔压力过大产生的危险。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三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侧壁上部具有单层锅壁3114,侧壁下部和底部具有外层锅壁3111和内层锅壁3112,两者之间形成有封闭空腔3113,封闭空腔3113中容纳有传热介质。由于单层锅壁3114处不接触传热介质,因此单层锅壁3114的温度不能准确反映内锅的温度。为了测得内锅的准确温度,将感温元件330设置为朝向外层锅壁3111,从而感测外层锅壁3111的温度。这样,可以准确方便地测得内锅的温度,从而使得控制器控制加热装置的加热工作,便可以及时地消除由于封闭空腔压力过大产生的危险。同时由于存在单层锅壁3114,因此封闭空腔3113体积较小,因此用感温元件感测内锅温度,从而使得控制器控制对受热部的加热工作,便可以及时地消除由于封闭空腔压力过大产生的危险。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四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红外感温元件430通过固定件440设置在盖体420内,红外感温元件430朝向内锅的双层锅壁区,以获得内锅的温度。红外感温元件430通过导线450与控制器470连接。这样,可以准确方便地测得内锅的温度,从而使得控制器470控制加热装置的加热工作,便可以及时地消除由于封闭空腔压力过大产生的危险。
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8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五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将感温元件530固定在煲体内,感温元件530面对外层锅壁并感测外层锅壁的温度,在外层锅壁上被感温元件530直接感测的部分设置传热部5111b,传热部5111b与内锅外层锅壁密封固定为一体,通常采用焊接固定。感温元件530朝向传热部5111b并感测传热部5111b的温度。考虑到内锅通常由不锈钢、不锈铁、碳钢等材料制成,这些材料的导热系数相对于铜、铝来说较低,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外层锅壁上的传热部5111b使用铜或铝等材料(作为第一材料的一种实施方式)制成,而外层锅壁除去传热部5111b以外的部分使用不锈钢、不锈铁、碳钢等材料(作为第二材料的一种实施方式)制成,铜、铝这样的材料导热系数高于不锈钢、不锈铁和碳钢,内锅加热后,内部夹层的传热介质能够直接传热给传热部5111b,可以及时快速的响应传热介质的温度变化。并使得与传热部5111b直接面对的感温元件530可以更快地传热并提高感温精度和准确度,感温元件530可更加准确地感测内锅温度。
上述几种实施方式中的内容仅作为示例而不作为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实施方式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变形,如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红外感温元件附近设置辅助散热装置(如风扇冷却等),在有辅助散热的情况下,红外感温元件与其所朝向的双层锅壁区的距离为2—80mm,优选为10—40mm。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包括内锅和加热装置,所述内锅可取出地设置于所述煲体内,所述内锅具有非受热部和面对所述加热装置的受热部,所述加热装置能够对所述受热部进行直接加热,所述内锅包括双层锅壁区,所述双层锅壁区具有外层锅壁和内层锅壁,所述外层锅壁和所述内层锅壁之间形成有封闭空腔,所述封闭空腔中设置有能够传热的介质;
盖体,所述盖体可盖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之上;以及
红外感温元件,所述红外感温元件设置在所述烹饪器具内,且设置在所述内锅之外,并用于感测所述非受热部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为能够通过相变传热的传热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感温元件朝向所述双层锅壁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底部的至少部分为所述受热部,所述双层锅壁区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内锅的侧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感温元件固定地设置在所述煲体内,且所述红外感温元件与所述外层锅壁的外表面之间无遮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固定件,所述红外感温元件通过所述固定件固定在所述煲体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底部或侧部包括单层锅壁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感温元件固定地设置在所述盖体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感温元件用于感测所述内锅的底部或侧部的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锅壁区设置有传热部,所述感温元件朝向所述传热部并感测所述传热部的温度,所述传热部由第一材料制成,所述外层锅壁的除去所述传热部以外的部分由第二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材料的导热系数高于所述第二材料的导热系数。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56676.3U CN206371840U (zh) | 2016-09-14 | 2016-09-14 | 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56676.3U CN206371840U (zh) | 2016-09-14 | 2016-09-14 | 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371840U true CN206371840U (zh) | 2017-08-04 |
Family
ID=59401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056676.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71840U (zh) | 2016-09-14 | 2016-09-14 | 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371840U (zh) |
-
2016
- 2016-09-14 CN CN201621056676.3U patent/CN20637184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935914B2 (en) | Pressure cooker | |
KR102194525B1 (ko) | 열감지기를 갖는 조리용기 | |
JP5254966B2 (ja) | 調理器具の温度検出を可能にするホブ | |
KR100209530B1 (ko) | 열에 의한 조리방법 및 조리기 | |
CN107811517A (zh) |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 |
US8231269B2 (en) | Culinary article that allows the detection of its temperature via a cooking plate | |
CN107811518A (zh) |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 |
WO2013134239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during induction cooking | |
CN108652433A (zh) | 烹饪米饭的方法及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 |
US20120111854A1 (en) | Device for induction heating | |
JP5340479B2 (ja)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
CN108347796A (zh) | 一种低温烹饪用的电磁感应加热炊具 | |
US11116042B1 (en) | Method of forming cooking plate with temperature sensing element | |
US20190357319A1 (en) | Sensor system for temperature-regulating appliance | |
KR20180115971A (ko) | 적층 가열판을 지닌 인덕션 조리 장치 | |
CN206166684U (zh) | 测温装置和烹饪器具 | |
CN206261474U (zh) |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 |
CN206371840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6261473U (zh) |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 |
CN105823099B (zh) | 一种电磁炉 | |
CN205697125U (zh) | 一种烹饪组件 | |
US10893776B1 (en) | Cooking plate with temperature sensing element | |
WO2006050527A2 (en) | Pressure cooker | |
CN206371905U (zh) |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 |
CN108338661A (zh) | 一种智能炖煮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80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