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61474U -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61474U
CN206261474U CN201621056468.3U CN201621056468U CN206261474U CN 206261474 U CN206261474 U CN 206261474U CN 201621056468 U CN201621056468 U CN 201621056468U CN 206261474 U CN206261474 U CN 2062614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sensing element
signal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end
se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5646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5646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614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614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614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所述温度感测装置用于具有内锅的烹饪器具,所述内锅具有外层锅壁和内层锅壁,所述外层锅壁和所述内层锅壁之间形成有封闭空腔,所述封闭空腔中设置有能够传热的介质,温度感测装置包括感温元件,所述感温元件用于感测所述介质的温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可以保证感温元件对于内锅表面温度采样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Description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总地涉及电加热器具领域,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使用烹饪器具时,内锅温度过高可能会产生危险,因此需对内锅进行精准的测温。对具有双层锅壁的内锅而言,对于其控温一般采用在其下半部使用温度控制器件的方式来实现食物的烹饪,由于受热位置的影响,这种方式不能准确反映内锅的表面温度。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温度感测装置,用于具有内锅的烹饪器具,所述内锅具有外层锅壁和内层锅壁,所述外层锅壁和所述内层锅壁之间形成有封闭空腔,所述封闭空腔中设置有能够传热的介质,温度感测装置包括感温元件,所述感温元件用于感测所述介质的温度。
根据本方案,感温元件感测介质的温度,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介质将热量传给外层锅壁的同时也将热量直接传递给感温元件,能够使感温元件直接同步感测介质的温度,感温元件不再需要通过外层锅壁来感测温度,减少了因通过外层锅壁传递给感温元件的多层传热。
优选地,所述感温元件由热电偶、NTC、PTC或双金属片制成。根据本方案,可以使得感温元件的测温更灵敏。
优选地,所述感温元件直接接触介质。根据本方案,可以使得感温元件的测温更准确。
优选地,所述感温元件设有绝缘保护层,所述绝缘保护层由隔热材料制成。根据本方案,可以保护感温元件,延长其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温度感测装置包括用于容纳所述感温元件的外壳,所述外壳直接接触所述介质,所述感温元件通过所述外壳感测所述介质的温度。根据本方案,可以使得测温准确,且能延长感温元件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感温元件固定设置于内锅。根据本方案,感温元件可随内锅一起从煲体内取出或放入煲体。
优选地,所述温度感测装置包括第一信号传输端和第二信号传输端,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与所述感温元件电连接,以获得并传递来自所述感温元件的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传递的信号。
根据本方案,可保证信号传输的有效性,同时避免了复杂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的连接方式为可分离的电连接。根据本方案,可保证信号传输的有效性,同时避免了复杂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为彼此间可分离的耦合器、端子或触点。根据本方案,保证了信号传输的有效性,同时避免了复杂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不接触,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无线地接收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发出的信号。根据本方案,保证了信号传输的有效性,同时避免了复杂结构。
优选地,所述感温元件和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设置在所述封闭空腔内。根据本方案,保证了信号传输的有效性,同时避免了复杂结构。
优选地,所述温度感测装置包括固定盒,所述固定盒用于与所述内锅固定地连接。
根据本方案,固定盒可以对感温元件和第一信号传输端起到保护作用,且固定盒与内锅固定地连接,可以随内锅一起从煲体内取出,使得更便于安装与维修。
优选地,所述固定盒由橡胶、硅胶、塑胶或金属制成。
根据本方案,固定盒可以更好地起到保护感温元件和第一信号传输端的作用。
优选地,所述固定盒为把手,所述把手用于移动所述内锅。
优选地,所述温度感测装置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感温元件和/或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的密封装置。
根据本方案,可以保护感温元件和第一信号传输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煲体、盖体和根据前面任意一种方案的温度感测装置所述煲体包括内锅和加热装置,所述内锅可取出地设置于所述煲体内,所述内锅具有双层锅壁区,所述双层锅壁区包括外层锅壁和内层锅壁,所述外层锅壁和所述内层锅壁之间形成有封闭空腔,所述封闭空腔中设置有能够传热的介质。
根据本方案,感温元件感测介质的温度,在烹饪器具工作过程中,介质将热量传给外层锅壁的同时也将热量直接传递给感温元件,能够使感温元件直接同步感测介质的温度,感温元件不再需要通过外层锅壁来感测温度,减少了因通过外层锅壁传递给感温元件的多层传热。
优选地,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可盖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之上。根据本方案,烹饪器具可以更好地完成烹饪。
优选地,所述内锅具有非受热部和面对加热装置的受热部,所述双层锅壁区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非受热部。根据本方案,可以保证测温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优选地,所述外层锅壁设置有通孔,所述感温元件设置在所述通孔处。根据本方案,可保证测温的准确性。
优选地,所述感温元件延伸穿过所述通孔并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封闭空腔内。根据本方案,可保证测温的准确性。
优选地,所述内锅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通孔处,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与所述封闭空腔连通的孔,所述感温元件向内延伸穿过所述孔。根据本方案,可保证测温的准确性,且方便实现。
优选地,所述感温元件设有绝缘保护层,所述绝缘保护层由隔热材料制成。
根据本方案,可保护感温元件,延长其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温度感测装置包括用于容纳所述感温元件的外壳,所述外壳直接接触所述介质,所述感温元件通过所述外壳感测所述介质的温度。
根据本方案,可以保护感温元件,延长其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温度感测装置包括第一信号传输端和第二信号传输端,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与所述感温元件电连接,以获得并传递来自所述感温元件的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传递的信号,并且,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设置在所述煲体内或所述盖体内。
根据本方案,保证了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并且避免了复杂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更容易理解,将通过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更详细地描述上文简要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可以理解这些附图只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认为是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通过附图以附加的特性和细节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温度感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以及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讨论中,给出了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特定的示例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尽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本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可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100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的烹饪器具,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100除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等各种功能。
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包括煲体110和盖体120。如图1所示,煲体110基本上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具有圆筒形状的内锅容纳腔,内锅111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容纳腔或者从内锅容纳腔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11的清洗。内锅111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且上表面具有圆形开口,用于盛放待加热的材料,诸如米、汤等。煲体110中可以包括用于加热内锅111的加热装置112,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加热装置112为位于内锅111下方的发热盘,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IH或其他加热装置。盖体120基本上也呈圆角长方体形状,并且与煲体110的形状基本上对应。盖体120可以设置在煲体110上侧,用于在盖合状态下盖合煲体110。盖体120相对于煲体110可以分别处于盖合位置和打开位置。优选地,盖体120能够以枢转的方式在打开位置和盖合位置之间切换。
如图2和3所示,内锅111具有双层锅壁区,双层锅壁区包括外层锅壁1111和内层锅壁1112,外层锅壁1111与内层锅壁1112之间形成有封闭空腔1113,封闭空腔1113中容纳有传热介质。内层锅壁1112用于直接接触食物。内锅可分为受热部和非受热部,受热部为内锅111的面对烹饪器具100的加热装置112的部分,非受热部为内锅的其余部分,双层锅壁区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非受热部。加热装置112对受热部进行直接加热,热量可以通过封闭空腔1113中的传热介质均匀地传递给内层锅壁1112。
如图2和图3所示,外层锅壁1111设置通孔,其内还设置有感温元件130,感温元件130通过焊接固定设置至内锅111,由外壳150包裹着延伸进入通孔,感温元件130通过外壳150感测介质的温度,当然,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感温元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至内锅。感温元件130的控温范围为-30°—350°,优选地,在-30°—200°的范围内。感温元件130可以由热电偶、NTC、PTC或双金属片制成,外壳150可以采用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制成,比如,由铜、铝等材料制成,以提高温度感测的准确性。另外,还可以在感温元件130的除去需感测介质的一侧的周围设置绝缘保护层,绝缘保护层由隔热材料制成,如非金属、塑胶、橡胶等,用以保护感温元件130。
烹饪器具100内还设置有第一线圈133(作为第一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和第二线圈134(作为第二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线圈133通过导线190与感温元件130相连,第一线圈133用于接收感温元件130所传递的信号并将信号无线地传递给第二线圈134。同时,煲体110内还设置有PCB板140,PCB板140上设置有信号处理部,其将感温元件130感测到的信号处理后传递给第一线圈133。
如图2和图3所示,煲体110内还设置有固定盒160,其可由橡胶、硅胶、塑胶或金属制成。固定盒160覆盖感温元件130、第一线圈133和PCB板140,以保护感温元件130、第一线圈133和PCB板140。固定盒160与感温元件130都是固定地安装至锅111。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盒160还可以作为把手,用于将内锅111从煲体110中取出或放入煲体110。在本实施方式中,出于美观和防止损坏的考虑,设置固定盒160相对于内锅111外凸5—55mm。
如图3所示,煲体110内设置的第二线圈134(作为第二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以和上述的第一线圈133对应。第二线圈134固定地安装在煲体110内,与第一线圈133分离地设置,用于无线地接收由第一线圈133传递的信号,并将信号进一步地传递给烹饪器具100的控制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感温元件130、第一线圈133、PCB板140、第二线圈134和固定盒160共同组成了温度感测装置,用于感测容纳在封闭空腔中的介质的温度并传输信号,感温元件130通过外壳150直接感测介质的温度,避免了通过外层锅壁1111来感测介质的温度,介质将热量传给外层锅壁1111的同时也将热量直接传递给感温元件130,能够使感温元件130直接同步感测介质的温度,感温元件130不再需要通过外层锅壁1111来感测温度,减少了因通过外层锅壁1111传递给感温元件的多层传热。同时,第一线圈133与第二线圈134采用无线的方式传输信号,实现信号的采集和识别,使得信号的传输更加便捷简单,保证了信号传输的有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线圈133和第二线圈134之间通过无线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因为第一线圈133是固定在内锅111上的,可以随内锅111取出,但第二线圈134设置在煲体110内。因此,当内锅111放置在煲体110内时,第一线圈133与第二线圈134之间的距离使得可以顺利地进行无线信号的传输;而当内锅111取出时,第一线圈133与第二线圈134无法进行无线信号的传输。由此,当内锅111放入煲体110时,如图2所示,第一线圈133能够将无线信号传递至第二线圈134,感温元件130感测介质的温度,并将信号通过导线190传递给第一线圈133,第一线圈133将信号传递给第二线圈134,第二线圈134再将信号传递给控制部。当控制部判断内锅111温度过高时,控制部便会控制加热装置112停止加热。
另外,考虑到内锅111有清洗的需要,而固定盒160覆盖感温元件130、第一线圈133和PCB板140,且固定盒160与内锅111固定地连接,因此固定盒160上还设置了密封圈,用于将感温元件130、第一线圈133和PCB板140密封,有效地防止温度感测装置因为接触水而失效。
为保证PCB板140正常工作,可以通过第二线圈134与第一线圈133之间的电磁感应来对PCB板140供电,或在固定盒160内安装电池来对PCB板140供电。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感温元件130进入封闭空腔1113并通过外壳150感测介质的温度,可准确地掌握内锅111的温度变化,可以防止随着温度过高使得内锅111的夹层空腔的压力过大,产生危险,从而实现对内锅111温度的有效监控。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二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本实施方式的内锅包括外层锅壁2111、内层锅壁2112和填充有传热介质的真空的封闭空腔2113,内锅利用真空的封闭空腔2113内的传热介质的分子碰撞、摩擦或者相变,能够将受热部的热量输送到封闭空腔2113内的每一处,从而实现内锅表面温度的均温性。
外层锅壁2111的非受热部具有通孔,通孔处设置有连接件290(作为第一连接件的一种实施方式),连接件290上具有与通孔连通的孔,感温元件230由外壳包裹着部分地延伸穿过连接件290上的孔并通过外壳感测介质的温度。如图,本实施方式中,感温元件230并未进入封闭空腔2113,而是通过连接件290上的孔与传热介质相接触。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可以更好地感测内锅的温度。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5和图6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三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本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内锅设置的侧壁的非受热部部分包括台阶形的夹层结构,即内锅的侧壁下部和底壁的外层锅壁3111与内层锅壁3112之间的间隙较大,而内锅的侧壁上部的外层锅壁3111与内层锅壁3112之间的间隙较小。上部的外层锅壁3111设置有通孔,感温元件330由外壳包裹着通过该通孔感测传热介质的温度,从图6可以看出,外壳与外层锅壁3111的内表面平齐。
由于感温元件所在处的内锅的侧壁的非受热部部分的双层锅壁区为间隙较小的双层锅壁结构,内锅的外层锅壁和内层锅壁之间的封闭空腔体积较小,因此用感温元件在此处感测介质温度,可以使得控制部更好地控制对受热部的加热工作,可以及时地消除由于封闭空腔压力过大产生的危险,因此,这样的结构更加的安全。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简化的目的,在描述第四实施方式时省去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的描述。
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是非受热部的外层锅壁4111设置有通孔,感温元件延伸进入通孔感测介质的温度,而不是感测外层锅壁4111的温度,保证了测温的有效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煲体内设置有两个第一端子(作为第一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其通过导线与感温元件相连。同时,在盖体420内设置两个第二端子450(作为第二信号传输端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端子450与第一端子可断开地电连接,保证了信号传输的有效性,并避免了复杂结构。
同时,由于第二端子450固定地设置在盖体420内,因此只有当盖体420盖合时,第二端子450才能与第一端子接触,才能进行信号的传输,而当盖体420没有盖合时,第二端子450与第一端子断开连接,无法进行信号的传输。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温度感测装置还可用于检测盖体是否盖合。
上述几种实施方式中的内容仅作为示例而不作为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实施方式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变形,如可以将感温元件设置为直接接触介质而无需通过外壳来接触介质,或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数量(例如当感温元件信号源回路为非隔离时设置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各为3个,当感温元件信号源回路为隔离时设置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数量各为2个),也可以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设置为可分离的耦合器或者插座/插片式的结构,并且,第一和第二端子也可以根据所使用的场合设置为固定式结构或者浮动式结构,密封装置也可采用密封片等其他结构。或者,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感温元件和第一信号传输端封闭在封闭空腔内,第二信号传输端设置在封闭空腔外侧,第一信号传输端隔着外层锅壁向第二信号传输端发射无线信号。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24)

1.一种温度感测装置,用于具有内锅的烹饪器具,所述内锅具有双层锅壁区,所述双层锅壁区包括外层锅壁和内层锅壁,所述外层锅壁和所述内层锅壁之间形成有封闭空腔,所述封闭空腔中设置有能够传热的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
感温元件,所述感温元件用于感测所述介质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元件由热电偶、NTC、PTC或双金属片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元件直接接触所述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元件设有绝缘保护层,所述绝缘保护层由隔热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感测装置包括用于容纳所述感温元件的外壳,所述外壳直接接触所述介质,所述感温元件通过所述外壳感测所述介质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元件固定设置于内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感测装置包括第一信号传输端和第二信号传输端,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与所述感温元件电连接,以获得并传递来自所述感温元件的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传递的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温度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的连接方式为可分离的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温度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为彼此间可分离的耦合器、端子或触点。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温度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和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不接触,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无线地接收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发出的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温度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元 件和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设置在所述封闭空腔内。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温度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感测装置包括固定盒,所述固定盒与所述内锅固定地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温度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盒由橡胶、硅胶、塑胶或金属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温度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盒为把手。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温度感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感测装置设置有用于密封所述感温元件和/或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的密封装置。
16.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包括内锅和加热装置,所述内锅可取出地设置于所述煲体内,所述内锅具有双层锅壁区,所述双层锅壁区包括外层锅壁和内层锅壁,所述外层锅壁和所述内层锅壁之间形成有封闭空腔,所述封闭空腔中设置有能够传热的介质;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温度感测装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可盖合地设置于所述煲体之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具有非受热部和面对加热装置的受热部,所述双层锅壁区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非受热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锅壁设置有通孔,所述感温元件设置在所述通孔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元件延伸穿过所述通孔并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封闭空腔内。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位于所述通孔处,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与所述封闭空腔连通的孔,所述感温元件向内延伸穿过所述孔。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元件设有绝缘保护层,所述绝缘保护层由隔热材料制成。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 感测装置包括用于容纳所述感温元件的外壳,所述外壳直接接触所述介质,所述感温元件通过所述外壳感测所述介质的温度。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感测装置包括第一信号传输端和第二信号传输端,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与所述感温元件电连接,以获得并传递来自所述感温元件的信号,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信号传输端传递的信号,并且,所述第二信号传输端设置在所述煲体内或所述盖体内。
CN201621056468.3U 2016-09-14 2016-09-14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Active CN2062614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56468.3U CN206261474U (zh) 2016-09-14 2016-09-14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56468.3U CN206261474U (zh) 2016-09-14 2016-09-14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61474U true CN206261474U (zh) 2017-06-20

Family

ID=59036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56468.3U Active CN206261474U (zh) 2016-09-14 2016-09-14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6147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1517A (zh) * 2016-09-14 2018-03-20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US11056763B2 (en) 2017-06-01 2021-07-06 Apption Labs Limi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mprovements for cooking appliances
US11723489B2 (en) 2017-06-01 2023-08-15 Apption Labs Limited Temperature sensing device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mprovements for cooking appliance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11517A (zh) * 2016-09-14 2018-03-20 浙江苏泊尔家电制造有限公司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US11056763B2 (en) 2017-06-01 2021-07-06 Apption Labs Limi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mprovements for cooking appliances
US11723489B2 (en) 2017-06-01 2023-08-15 Apption Labs Limited Temperature sensing device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mprovements for cooking appliance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11517A (zh)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CN107811518A (zh)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01213711Y (zh) 一种无绳电热水壶
CN206261474U (zh)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EP0002563A1 (en) Heat retaining appliance
CN110291370A (zh) 无线温度探头
JP6017493B2 (ja) エコ調理器具
KR101572533B1 (ko) 휴대용 유도가열기
US11378462B2 (en) Waterproof thermometer for monitoring food temperatures during cooking process
US20200141813A1 (en) Food thermometer and method of using thereof
CN204654457U (zh) 基于无线供电的智能保温杯
EP3855142B1 (en) Waterproof thermometer for monitoring food temperatures during cooking process
CN206261473U (zh)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06166684U (zh) 测温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06371905U (zh)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05697125U (zh) 一种烹饪组件
CN107811519A (zh)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03633497U (zh) 一种电加热烟具
CN105476497A (zh) 一种保温饭盒
CN203555530U (zh) 一种安全测温的电热锅
CN207969994U (zh) 具有可拆装无线温度传感器的电热烹饪器具
EP1894548A1 (en) Heat pad
CN208286879U (zh) 一种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7544860U (zh) 一种采用厚膜发热的立体加热电饭锅
WO2021022329A1 (en) Portable beverage or food warm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