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90124U - 车辆用把手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把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90124U
CN206290124U CN201621291011.0U CN201621291011U CN206290124U CN 206290124 U CN206290124 U CN 206290124U CN 201621291011 U CN201621291011 U CN 201621291011U CN 206290124 U CN206290124 U CN 2062901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ut
head
supporting member
bolt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9101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田浩
永田浩一
荒木伸和
吉野雅树
长谷川润
竹中起
竹中一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901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901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把手装置,既能够有效地抑制由温度变化、时间经过引起的轴力的降低,又能够使用均为金属制的螺栓以及螺母将树脂制的把手支承部件固定于金属制的门板。所述车辆用把手装置具备:金属制的螺栓(42),其能够移动的方式穿过把手支承部件(23)的贯通孔(24)以及门板(12)的螺栓插入孔(12b),并且具有与把手支承部件对置的头部(43);金属制的螺母(49),其与门板对置并与螺栓(42)旋合;以及金属制的间隔件(37),在螺栓的头部(43)与把手支承部件抵接且螺母与门板抵接时,其两端部分别与头部和门板抵接。

Description

车辆用把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把手装置。
背景技术
图18以及图19示出了相对于外板固定的外侧把手装置的一个例子。
该外侧把手装置具备:作为基底部件的把手支承部件;以及位于把手支承部件的车外侧且被把手支承部件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外侧把手。
在基底部件形成有沿车辆宽度方向(车内外方向)贯通基底部件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以一体化的状态安装有螺栓、螺母、以及螺母位置限制部件。
如图19所示,金属制的螺栓的螺纹部从把手支承部件的车内侧插入于贯通孔,金属制的螺母的轴部从把手支承部件的车外侧插入于贯通孔,并且螺纹部与轴部在贯通孔内旋合。
并且,螺栓的螺纹部以及与螺母的轴部同轴的筒状体亦即树脂制的螺母位置限制部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于贯通孔,并且与贯通孔的内周面压接。因此,在未对螺母位置限制部件作用轴线方向上的力时,螺母位置限制部件相对于贯通孔被定位。但是,在对螺母位置限制部件作用轴线方向上的力时,螺母位置限制部件相对于贯通孔滑动。并且,在螺母位置限制部件的车外侧端部,设置有位于把手支承部件的车外侧面与螺母的头部之间的凸缘。因此,螺母的朝向把手支承部件侧的移动在螺母的头部与凸缘抵接的位置上被限制。
在将外侧把手装置相对于外板安装之前,使螺栓、螺母、以及螺母位置限制部件以一体化的状态安装于贯通孔。但是,在将外侧把手装置相对于外板安装之前,螺母位置限制部件相对于贯通孔位于比图19的位置更靠车外侧的位置,并且被定位在该位置上。因此,在螺母位置限制部件的凸缘与把手支承部件的车外侧面之间形成有一定程度大小的缝隙。
如图所示,在构成车门的车外侧面的金属制的外板,形成有把手安装用孔。并且,在把手安装用孔的内周缘部形成有与把手安装用孔连续的螺栓插入孔。
为了将外侧把手装置安装于外板,首先,使把手支承部件与外板的车内侧面对置,并且通过使螺母位置限制部件的凸缘穿过把手安装用孔而位于外板的车外侧。接着,使外侧把手装置整体向后方滑动,从而使螺母位置限制部件以及螺母的轴部的从贯通孔向车外侧突出的部分位于螺栓插入孔内。然后,在该状态下使螺栓相对于螺母沿紧固方向相对旋转,从而如图19所示,在使外板的车内侧面与把手支承部件接触的状态下,在螺栓的头部与螺母的头部之间夹住把手支承部件、外板、以及螺母位置限制部件的凸缘。
这样,借助螺栓与螺母之间的轴力(紧固力)使把手支承部件相对于外板固定。
因此,能够在使外侧把手相对于把手支承部件稳定的状态下对该外侧把手进行旋转操作。
此外,众所周知,外侧把手经由多个联动部件与设置于车门的锁定装置联动。因此,若通过对外侧把手进行旋转操作来操作锁定装置,则利用锁定装置对车门相对于车体的锁定/解锁状态进行切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6205号公报
在上述外侧把手装置中,在均为金属制的螺栓的头部与螺母的头部之间夹住均为树脂制的把手支承部件以及螺母位置限制部件(的凸缘)。
但是,树脂制的把手支承部件以及螺母位置限制部件的抗蠕变性不高。因此,存在如下担心:若将外侧把手装置固定于外板,则因外侧把手装置的高温化或时间经过而在把手支承部件以及螺母位置限制部件产生蠕变,并且把手支承部件以及螺母位置限制部件的相对于螺栓和螺母的接触部产生塑性变形。
若把手支承部件以及螺母位置限制部件产生塑性变形,则螺栓和螺母的针对把手支承部件以及螺母位置限制部件的轴力(紧固力)会降低。
这样,在使外侧把手相对于把手支承部件旋转时,存在把手支承部件相对于外板产生松动的担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把手装置,既能够有效地抑制由温度变化、时间经过引起的轴力的降低,又能够使用均为金属制的螺栓以及螺母将树脂制的把手支承部件固定于金属制的门板。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用把手装置具备:树脂制的把手支承部件,其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方的面与车门的金属制的门板的一方的面对置;把手,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上述把手支承部件,并通过旋转而使设置于上述车门的锁定装置从锁止状态向锁止解除状态转移;金属制的螺栓,其以能够沿上述车辆宽度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穿过沿上述车辆宽度方向贯通上述把手支承部件的贯通孔以及形成于上述门板的螺栓插入孔,并且具有与上述把手支承部件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另一方的面对置的头部;金属制的螺母,其与上述门板的另一方的面对置并与上述螺栓旋合;以及金属制的间隔件,其位于上述头部与上述门板的上述一方的面之间,并且在上述头部与上述把手支承部件的上述另一方的面抵接且上述螺母与上述门板的另一方的面抵接时,其上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上述头部和上述门板的上述一方的面分别抵接。
若这样地构成,则在利用螺栓和螺母将把手支承部件固定于门板的情况下,将间隔件与螺栓的头部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距离保持为恒定距离,并在螺栓的头部与螺母之间夹住间隔件以及门板。即,均为金属制的螺栓与螺母夹持均为金属制的间隔件以及门板,并同时发挥轴力。因此,即使例如把手装置变得高温或者经过一定时间,间隔件也难以产生蠕变(难以产生塑性变形),从而由螺栓与螺母产生的轴力难以降低。
因此,能够长时间将把手支承部件相对于门板稳固地固定。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把手支承部件的与上述头部对置的对置面设置有凸起,该凸起从该对置面向上述头部侧突出,并且在上述头部与上述把手支承部件的上述另一方的面抵接且上述螺母与上述门板的另一方的面抵接时被上述头部压溃。
若这样地构成,则通过利用螺栓的头部将设置于把手支承部件的凸起压溃,从而利用门板与螺栓的头部将把手支承部件(凸起)夹住。因此,与不形成凸起的情况相比,能够一边在门板与螺栓的头部之间夹住间隔件一边利用门板与头部容易地将把手支承部件夹住。
也可以构成为,具备螺母位置限制部件,该螺母位置限制部件能够暂时保持相对于上述间隔件的在上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并且通过与上述螺母接触从而限制该螺母的朝向上述头部侧的移动。
若这样地构成,则利用形成于门板的孔使把手支承部件与螺母(的一部分)位于门板的两侧,从而容易进行利用把手支承部件与螺母(的一部分)将门板夹住的作业。
也可以构成为,上述间隔件是与上述螺栓同轴且位于该螺栓的外周侧的筒状体。
若这样地构成,则间隔件的针对轴线方向上的压缩的刚性变大。
也可以构成为,具备形成为筒状体的螺母位置限制部件,该螺母位置限制部件能够暂时保持相对于上述间隔件的在上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并且通过与上述螺母接触从而限制该螺母的朝向上述头部侧的移动,在上述把手支承部件的上述一方的面形成与上述贯通孔连续的凹部,上述间隔件具有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位于上述凹部内的凸缘,使上述间隔件、上述螺母位置限制部件以及上述螺母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大小相互不同的非圆形形状,当在上述间隔件的两端部与上述头部和上述门板的上述一方的面分别抵接的情况下使上述螺栓沿与上述螺母的旋合量增加的紧固方向进一步旋转时,上述螺母位置限制部件的内周面与上述螺母的外周面相互接触,上述间隔件的内周面与上述螺母位置限制部件的外周面相互接触,并且上述凸缘与上述凹部的内表面接触。
在该结构中,使间隔件、螺母以及螺母位置限制部件的剖面形状形成为非圆形形状,并且使各非圆形形状的大小相互改变。因此,容易使间隔件、螺母位置限制部件以及螺母相互拆装。
并且,例如在利用驱动器等使螺栓沿紧固方向旋转时,无需用手等限制螺母的旋转。
并且,当在间隔件的两端部分别与螺栓的头部和门板的一方的面抵接的情况下使螺栓沿与螺母的旋合量增加的紧固方向进一步旋转时,能够使间隔件以及螺母的旋转方向位置位于规定的位置。
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把手支承部件的与上述头部的对置面设置凸起,该凸起从该对置面向上述头部侧突出,并且在上述头部与上述把手支承部件的上述另一方的面抵接且上述螺母与上述门板的另一方的面抵接时被上述头部压溃,上述间隔件的作为上述头部侧的端部的小径端部的直径比上述间隔件的与上述小径端部邻接的主体部小。
若这样地构成,则能够使沿螺栓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的凸起的位置接近小径端部。
因此,与在间隔件中未设置小径端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发挥将凸起压溃的功能的头部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外侧观察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外侧把手装置与车门的侧视图。
图2是从车外侧观察的省略外侧把手后示出的外侧把手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从车外侧观察的取下螺母后示出的把手支承部件的门板固定部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使螺母与螺栓旋合时的与图3相同位置的放大侧视图。
图5是间隔件的立体图。
图6是安装于外板之前的在外侧把手装置的贯通孔的位置切断所得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从车内侧观察的外侧把手装置的省略外侧把手以及罩部件后示出的立体图。
图8是将罩部件安装于把手支承部件时的与图7相同侧的立体图。
图9是从车内侧观察的外侧把手装置的后部的侧视图。
图10是取下螺栓时的把手支承部件的螺栓插入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罩部件的立体图。
图12是沿着图9的XII-XII箭头的剖视图。
图13中,(a)是从车外侧观察的螺栓的立体图,(b)是从车内侧观察的螺栓的立体图。
图14是从车外侧观察的配置于把手支承部件的车外侧的外板、螺母、以及罩部件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将螺母安装于把手支承部件且将罩部件安装于外板时的与图14相同侧的立体图。
图16是相互固定的外板以及外侧把手装置的与图6相同位置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6的XVII部的放大图。
图18是比较例的与图2相同侧的立体图。
图19是比较例的与图16相同位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车门;12…外板;12a…把手安装用孔;12b…螺栓插入孔;13…锁定装置;20…外侧把手装置(把手装置);21…外侧把手(把手);23…把手支承部件;24…贯通孔;24a…车内侧端部;24b…主体部;26…凹部;29…凸起;34…凸起;37…间隔件;38…主体部;39…小径端部;40…凸缘;42…螺栓;43…头部;44…螺纹部;46…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9…螺母;50…头部;51…轴部;57…罩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所示的车门10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体(图示略)绕上下方向的旋转轴旋转,并能够对形成于车体的侧面的开口部进行开闭。本实施方式的车门10是右侧的侧门。
构成车门10的下半部的车门主体11的车外侧面由金属板所构成的外板12构成。
在车门10的内部设置有其一部分在车门10的后端面露出的锁定装置13。该锁定装置13是具备闩锁、杆的公知构造。锁定装置13与锁钮14联动,该锁钮14以沿上下方向自由滑动的方式设置于构成车门10的车内侧面的贴边(图示略)的上端面。并且,锁定装置13与外侧把手装置20联动,该外侧把手装置20具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外板12的外侧把手21。
众所周知,当在车门10将车体的开口部关闭的情况下锁钮14位于锁定位置(图示略)时,锁定装置13成为闩锁对固定于车体的撞针(图示略)进行把持的锁止状态。在该情况下,即使从初始位置(图1以及图16所示的位置)对外侧把手21进行旋转操作,锁定装置13也维持锁止状态。另一方面,在锁钮14位于锁定解除位置(图1的位置)的情况下,若使外侧把手21从初始位置向车外侧旋转并向操作位置(图示略)移动,则锁定装置13成为闩锁将撞针释放的锁止解除状态。因此,能够使车门10相对于车体向打开方向旋转。
接下来对外侧把手装置20(把手装置)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
外侧把手装置20作为大型的构成要素而具备:外侧把手21(把手)、把手支承部件23、间隔件37、螺栓42、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螺母49、把手支承臂54、以及罩部件57。
如图7以及图8所示,硬质树脂制的把手支承部件23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体成型品。
如图2、图6、图10以及图16所示,在位于比把手支承部件23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稍靠前方的部位,形成有沿车辆宽度方向(车内外方向)贯通把手支承部件23的贯通孔24。如图10所示,在把手支承部件23的车内侧面形成的贯通孔24的车内侧端部24a的剖面形状为圆形。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贯通孔24的除去车内侧端部24a的主体部24b的剖面形状为非圆形形状。具体而言,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将直径比车内侧端部24a大的圆的前部与后部切去后的形状。
把手支承部件23的车外侧面与车内侧面的形成有贯通孔24的部位分别由门板固定部25与螺栓插入部28构成。如图2~图4所示,在门板固定部25形成有与主体部24b的车外侧端部连续的上下一对凹部26。如图3所示,穿过上下的凹部26的中心部以及贯通孔24(主体部24b)的轴线的直线L1相对于穿过贯通孔24(主体部24b)的轴线并沿铅直方向延伸的直线L0倾斜微小角度。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螺栓插入部28,沿着车内侧端部24a的周缘部以等角度间隔朝向车内侧一体地突出设置有3个凸起29。
并且如图7以及图12所示,在把手支承部件23的车内侧面的后端部设置有相互分离的3个罩部件固定部32。如图所示,各罩部件固定部32是与车辆宽度方向正交的平板部。在各罩部件固定部32形成有圆形的螺栓插入孔33。在各罩部件固定部32的车内侧面,沿着螺栓插入孔33的周缘部以等角度间隔朝向车内侧一体地突出设置有3个凸起34。
在把手支承部件23的贯通孔24,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间隔件37、螺栓42、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以及螺母49。
金属制的间隔件37是轴线与贯通孔24同轴的筒状部件。如图所示,间隔件37一体地具有主体部38、与主体部38的车内侧端部连接的小径端部39、以及在主体部38的车外侧端部设置的上下一对凸缘40。主体部38的剖面形状是与贯通孔24的主体部24b相似的非圆形形状。小径端部39的剖面形状是比车内侧端部24a以及主体部38的剖面形状小的圆形。
如图3以及图6等所示,间隔件37从把手支承部件23的车外侧插入于贯通孔24。具体而言,主体部38位于主体部24b内,小径端部39位于车内侧端部24a内,并且一对凸缘40位于上下的凹部26内。由于主体部24b以及主体部38的剖面形状均为非圆形,所以主体部38无法在主体部24b内自由旋转。但是,主体部38的剖面的外形比主体部24b稍小且凸缘40的宽度(前后尺寸)比凹部26的宽度窄。因此,插入于贯通孔24的主体部38能够相对于把手支承部件23(贯通孔24以及凹部26)绕自身的轴线相对旋转微小量。
金属制的螺栓42一体地具有头部43与螺纹部44。螺纹部44的剖面形状是直径比车内侧端部24a小的圆形。另一方面,头部43的剖面形状是直径比车内侧端部24a大的圆形。如图6~图8等所示,螺栓42的螺纹部44从把手支承部件23的车内侧插入于贯通孔24。更详细而言,螺纹部44插入于间隔件37的主体部38以及小径端部39的内部空间。
树脂制的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是其轴线形成为与贯通孔24同轴的筒状部件。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的剖面形状是与贯通孔24的主体部24b以及间隔件37的主体部38相似的非圆形形状。并且,在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的外周面,沿周向以等角度间隔突出地设置有沿与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的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多个肋47。
如图6所示,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从把手支承部件23的车外侧插入于在贯通孔24内配设的间隔件37的内部空间。若将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插入于间隔件37的内部空间,则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的外周面的各肋47产生弹性变形,同时与间隔件37的内周面压接。因此,若将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插入于间隔件37的内部空间,则实质上限制间隔件37与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的相对旋转,从而暂时保持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相对于间隔件37的相对位置。但是,通过对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施加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的轴线方向上的力,从而使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相对于间隔件37的内周面滑动。
金属制的螺母49一体地具有头部50与轴部51。螺母49的头部50的长边方向尺寸比间隔件37的主体部38的内径长。轴部51的剖面形状是与贯通孔24的主体部24b、间隔件37的主体部38以及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相似的非圆形形状。
如图4以及图6等所示,螺母49的轴部51从把手支承部件23的车外侧插入于间隔件37的主体部38的内部空间,并在该内部空间中与螺栓42的螺纹部44旋合。
螺母49的朝向把手支承部件23侧的移动在头部50与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的车外侧端部抵接的位置上被限制。
由于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以及轴部51的剖面形状均为非圆形,所以轴部51无法在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内自由地旋转。但是,轴部51的剖面形状比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的内部空间的剖面形状稍小。因此,插入于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的轴部51能够相对于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以及间隔件37)绕自身的轴线相对旋转微小量。
在将外侧把手装置20相对于外板12安装之前,使间隔件37、螺栓42、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以及螺母49与把手支承部件23一体化。
其中,如图6所示,在外侧把手装置20安装于外板12之前的状态下,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的车外侧端部以及螺母49的头部50位于比把手支承部件23的车外侧面以及间隔件37的凸缘40更靠车外侧的位置。即,在螺母49的头部50与把手支承部件23的门板固定部25之间形成有一定程度的空间,换言之形成有尺寸比外板12的壁厚大的缝隙。
如图2、图7以及图8所示,在把手支承部件23的前端部的上下两面,支承有上下一对把手支承臂54。具体而言,上下的把手支承臂54的一端分别经由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5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把手支承部件23。
相对于上下的把手支承臂54的另一端,能够拆装在外侧把手21的车内侧面的前端部突出地设置的连接部(图示略)。
如图8以及图9等所示,在把手支承部件23的车内侧面的后端部安装有金属制的罩部件57。
如图11等所示,罩部件57一体地具备:作为金属板的冲压成型品的罩主体58、以及3个金属制的螺母62。
罩主体58具备3个螺母支承部59。如图所示,各螺母支承部59是与车辆宽度方向正交的平板部。在各螺母支承部59形成有圆形的螺栓插入孔60。
在各螺母支承部59的车内侧面,通过凸焊固定有螺母62。如图12所示,螺母62的内螺纹孔形成为与对应的螺母支承部59的螺栓插入孔60同轴。如图所示,螺栓插入孔60的直径比螺栓插入孔33小,螺母62的内螺纹孔的直径比螺栓插入孔60小。
使3个螺母支承部59的车外侧面分别从车内侧覆盖把手支承部件23的3个罩部件固定部32,并使从各罩部件固定部32的车外侧插入于螺栓插入孔33且贯通螺母支承部59的螺栓插入孔60的金属制的螺栓65与各螺母62旋合,从而将罩部件57固定于把手支承部件23。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螺栓65一体地具备头部66、从头部66向车内侧延伸的间隔部67、以及从间隔部67向车内侧延伸的螺纹部68。头部66的外径比螺栓插入孔33大。间隔部67的外径比头部66以及螺栓插入孔33小且比螺栓插入孔60大。并且,间隔部67的车辆宽度方向尺寸比(除了凸起34之外的)罩部件固定部32的厚度(车辆宽度方向尺寸)稍大(但是,比包括凸起34的罩部件固定部32的厚度稍小)。螺纹部68的外径比间隔部67以及螺栓插入孔60小。
如图12所示,若使螺栓65的螺纹部68相对于对应的螺母62旋合并使螺栓65的螺纹部68的相对于螺母62的旋合量增大,则借助在螺栓65与螺母62之间产生的轴力(紧固力),使间隔部67的车内侧面的外周部(位于螺纹部68的外周侧的部位)与螺母支承部59的车外侧面压接。因此,将螺母支承部59与头部66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距离保持为恒定距离。并且,如图12所示,由于罩部件固定部32的车外侧面与头部66压接,并且螺母支承部59与在罩部件固定部32的车内侧面突出地设置的各凸起34压接,所以各凸起34(的图1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部分)被螺母支承部59压溃(产生塑性变形)。因此,罩部件固定部32(以及凸起34)被螺栓65的头部66与罩部件57的螺母支承部59夹住。因此,罩部件57的各螺母支承部59相对于把手支承部件23的各罩部件固定部32稳固地固定。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外侧把手装置20在将外侧把手21从把手支承臂54取下的状态下,固定于外板12。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在外板12形成有把手安装用孔12a作为贯通孔。并且,在把手安装用孔12a的内周边的后部,形成有螺栓插入孔12b作为将外板12沿其壁厚方向贯通且与把手安装用孔12a连续的孔。
为了将外侧把手装置20安装于外板12,首先,使(未安装有外侧把手21的)外侧把手装置20与外板12的车内侧面对置,同时使螺母49的头部50穿过把手安装用孔12a而位于外板12的车外侧。
接着,使外侧把手装置20整体相对于外板12向后方滑动,从而使得从门板固定部25的车外侧面(贯通孔24)向车外侧突出的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的车外侧部以及螺母49的轴部51的车外侧部,从前方松弛嵌入于螺栓插入孔12b。
然后,在该状态下从外板12的车内侧使用驱动器等,使外侧把手装置20的螺栓42相对于螺母49沿图3的逆时针方向(紧固方向)相对旋转。间隔件37的相对于贯通孔24的相对旋转被凹部26和凸缘40限制在规定范围内,并且,螺母49的相对于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间隔件37)的相对旋转也被限制在规定范围内。因此,若利用驱动器等使螺栓42旋转,则即使不用手等限制螺母49的旋转,螺栓42的螺纹部44与螺母49的轴部51的旋合量也缓缓增大,并且头部43与头部50的车辆宽度方向距离也缓缓变小。
因此,若螺纹部44与轴部51的旋合量达到规定量,则借助螺栓42与螺母49的轴力,如图16所示地使外板12被螺母49的头部50与间隔件37的车外侧端面(凸缘40)夹持,并使间隔件37的小径端部39的端面与螺栓42的头部43压接。其结果是,将间隔件37的凸缘40与螺栓42的头部43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距离保持为恒定距离。此时,小径端部39的车内侧端面比门板固定部25稍向车内侧突出。但是,凸起29的前端位于比小径端部39的车内侧端面更靠车内侧的位置。并且,如图17所示,由于螺栓42的头部43与突出地设置于螺栓插入部28的各凸起29压接,所以各凸起29(的图17中双点划线所示的部分)被头部43压溃(产生塑性变形)。但是,头部43不与螺栓插入部28接触。并且,把手支承部件23的门板固定部25与外板12压接。因此,把手支承部件23以及凸起29被外板12与螺栓42的头部43夹住。因此,把手支承部件23相对于外板12稳固地固定。
并且,在螺纹部44与轴部51的旋合量达到规定量后,若使螺栓42沿图3的逆时针方向进一步轻微旋转,则螺母49沿图3以及图4的逆时针方向轻微旋转,并且轴部51的外周面压接于与间隔件37一体化形成的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的内周面。因此,螺母49、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以及间隔件37的在图3的逆时针方向上的相对旋转被限制。
若使螺栓42从该状态沿图3的逆时针方向进一步轻微旋转,则间隔件37与螺栓42、螺母49、以及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一同沿图3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在相对于对应的凹部26相对旋转的上下的凸缘40与凹部26的内周面抵接时,间隔件37的相对于凹部26(把手支承部件23)的相对旋转被限制。
图3以及图4示出了间隔件37相对于凹部26(把手支承部件23)的相对旋转被限制时的间隔件37以及螺母49的状态。如图所示,此时穿过上下的凸缘40的中心部以及主体部38的轴线的直线、以及穿过头部50的中心部且沿头部5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直线,与穿过贯通孔24(主体部24b)的轴线并沿铅直方向延伸的直线L0一致。换言之,在螺纹部44与轴部51的旋合量达到规定量之前或者达到规定量的时刻,即使在例如穿过上下的凸缘40的中心部以及主体部38的轴线的直线、以及穿过头部50的中心部且沿头部5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直线与相对于直线L0倾斜的直线L1一致的情况下,最终穿过上下的凸缘40的中心部以及主体部38的轴线的直线、以及穿过头部50的中心部且沿头部5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直线也与直线L0(即,铅直方向)一致。
这样,在将把手支承部件23相对于外板12固定后,将图14以及图15所示的树脂制的外侧罩70从车外侧安装于外板12。
如图所示,在外侧罩70的中央部形成有与把手安装用孔12a相似形状的把手安装用孔71。
并且,在外侧罩70的车外侧面突出地设置有凹部形成部72。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凹部形成部72的车内侧面形成有与螺母49的头部50大致相同形状的头部收容凹部。该头部收容凹部的长边方向的轴线沿铅直方向延伸。
在穿过上下的凸缘40的中心部以及主体部38的轴线的直线与直线L0一致的状态下,若使外侧罩70覆盖外板12的形成有把手安装用孔12a以及螺栓插入孔12b的部分而将外侧罩70相对于外板12固定,则螺母49被外侧罩70的凹部形成部72覆盖,并且螺母49的头部50平滑地收纳在外侧罩70的头部收容凹部内。
这样,在将(未安装有外侧把手21的)外侧把手装置20固定于外板12后,使在位于外板12的车外侧的外侧把手21的前端部突出地设置的上述连接部,穿过把手安装用孔12a、71而位于外板12的车内侧,并在外板12的车内侧使连接部与上下的把手支承臂54的上述另一端连接。这样,外侧把手21能够与把手支承臂54一同相对于把手支承部件23相对旋转。即,外侧把手21能够在上述初始位置与上述操作位置之间相对于把手支承部件23旋转。
由于将外侧把手2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把手支承部件23相对于外板12稳定地固定,所以能够在使外侧把手21相对于把手支承部件23稳定的状态下对该外侧把手21进行旋转操作。
此外,众所周知,外侧把手21经由多个联动部件而与锁定装置13联动。因此,如上述那样,若使外侧把手21在上述初始位置与上述操作位置之间旋转,则锁定装置13在锁止状态与锁止解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若利用螺栓42与螺母49将把手支承部件23固定于外板12,则将间隔件37的凸缘40与螺栓42的头部43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距离保持为恒定距离,并在凸缘40与头部43之间夹住间隔件37以及外板12。即,均为金属制的螺栓42与螺母49夹持均为金属制的间隔件37以及外板12,并同时发挥轴力。并且,由于间隔件37为筒状体,所以针对轴线方向上的压缩的刚性较大。因此,即使例如外侧把手装置20变得高温或者经过一定时间,间隔件37也难以产生蠕变(难以产生塑性变形),从而由螺栓42与螺母49产生的轴力难以降低。
因此,通过利用外板12与螺栓42的头部43来夹住把手支承部件23,从而能够长时间将把手支承部件23相对于外板12稳固地固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把手支承部件23的螺栓插入部28突出地设置凸起29,并利用螺栓42的头部43将该凸起29压溃(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能够利用外板12与螺栓42的头部43将把手支承部件23(凸起29)夹住。因此,与不形成凸起29的情况相比,能够一边在外板12与头部43之间夹住间隔件37,一边利用外板12与头部43容易地将把手支承部件23夹住。
此外,也考虑以暂时使间隔件37的车内侧端面与把手支承部件23的螺栓插入部28(的表面)成为完全相同的平面的方式,通过嵌件成型、热熔敷使间隔件37与把手支承部件23一体化。若这样地构成,则能够不在把手支承部件23形成凸起29,一边在外板12与头部43之间夹住间隔件37,一边利用外板12与头部43容易将把手支承部件23夹住。但是,若利用嵌件成型、热熔敷,则会导致外侧把手装置20的制造成本升高。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降低外侧把手装置20的制造成本。
此外,罩部件57相对于把手支承部件23的固定构造也形成为与把手支承部件23相对于外板12的固定构造相同的构造。
即,如图12所示,若将罩部件57固定于把手支承部件23,则将罩部件57的螺母支承部59与螺栓65的头部66之间的车辆宽度方向距离保持为恒定距离,并在螺母支承部59与头部66之间夹住把手支承部件23的罩部件固定部32。即,均为金属制的螺母支承部59与头部66夹持金属制的间隔部67,并同时发挥轴力。因此,即使例如外侧把手装置20变得高温或者经过一定时间,间隔部67也难以产生蠕变(难以产生塑性变形),从而由螺栓65与螺母62产生的轴力难以降低。
并且,在罩部件固定部32,突出地设置有被螺母支承部59压溃(产生塑性变形)的凸起34。
因此,关于罩部件57相对于把手支承部件23的固定构造,也能够期待与把手支承部件23和外板12的固定构造所获得的上述效果类似的效果。
并且,借助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从而在处于安装于外板12之前的状态的外侧把手装置20的螺母49的头部50与把手支承部件23的门板固定部25之间,形成有尺寸比外板12的壁厚大的缝隙。
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外侧把手装置20相对于外板12的螺栓插入孔12b固定的作业。
并且,如上述那样,由于外侧罩70的头部收容凹部的长边方向的轴线沿铅直方向延伸,所以在利用螺栓42与螺母49将把手支承部件23相对于外板12固定时,需要使穿过头部50的中心部且沿头部5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直线与直线L0一致。
例如,理论上,能够使形成于把手支承部件23的贯通孔24(主体部24b)的内周面与间隔件37的主体部38的外周面的剖面形状为完全相同的非圆形形状,并且也能够使螺母49的轴部51的外周面与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的内周面的剖面形状为完全相同的非圆形形状。这样,在从外板12的车内侧利用驱动器等使螺栓42沿紧固方向旋转时,能够不用手等限制螺母49的旋转而使螺栓42与螺母49可靠地旋合。并且,在利用螺栓42与螺母49完成将把手支承部件23固定于外板12后,穿过头部50的中心部且沿头部5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直线与直线L0一致。但是,很难制造这种形状的把手支承部件23的贯通孔24(主体部24b)、间隔件37、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以及螺母49(轴部51),以使得它们能够相互(容易地)拆装。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使贯通孔24(主体部24b)的内周面、间隔件37的主体部38的外周面、螺母49的轴部51的外周面以及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的内周面的剖面形状为非圆形形状,但使邻接的部件的非圆形形状的大小相互改变。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贯通孔24、间隔件37、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以及螺母49能够容易地相互拆装,并且在从外板12的车内侧利用驱动器等使螺栓42沿紧固方向旋转时,能够不用手等限制螺母49的旋转而使螺栓42与螺母49可靠地旋合。
但是,在使这样邻接的部件的非圆形形状的大小相互改变的情况下,一般存在如下担心:当利用螺栓42与螺母49将把手支承部件23相对于外板12固定时,穿过头部50的中心部且沿头部5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直线不再朝向希望的方向。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利用螺栓42与螺母49将把手支承部件23固定于外板12后,使螺栓42沿图3的逆时针方向进一步轻微旋转,从而使轴部51的外周面与和间隔件37一体化形成的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的内周面接触,并使间隔件37的一对凸缘40与一对凹部26的内周面接触。然后,在处于这样的接触状态时,以使穿过头部50的中心部且沿头部5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直线与直线L0平行的方式,设定贯通孔24、间隔件37、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以及螺母49的剖面形状。因此,在利用螺栓42与螺母49将把手支承部件23相对于外板12固定时,能够可靠地使穿过头部50的中心部且沿头部50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直线朝向直线L0方向。
并且,通过使间隔件37的小径端部39的直径比主体部38小,从而在沿螺栓42的轴线方向(车辆宽度方向)观察时,设置于螺栓插入部28的各凸起29与小径端部39接近。换言之,缩小穿过3个凸起29的圆的直径。
因此,与在间隔件37中未设置小径端部39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发挥将3个凸起29压溃的功能的头部43的直径缩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应当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间隔件37也可以是筒状体以外的形状。
设置于螺栓插入部28的凸起29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3个以外的多个。同样地,设置于罩部件固定部32的凸起34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3个以外的多个。
可以利用冲压成型等使具有罩主体58与螺母62的罩部件57由金属板一体成型。
也可以从把手支承部件23省略凸起29,当在外板12与头部43之间夹住间隔件37时,使把手支承部件23的螺栓插入部28与头部43接触。同样地,也可以从把手支承部件23省略凸起34,在利用螺栓65的头部66与罩部件57的螺母支承部59夹住间隔部67时,使把手支承部件23的罩部件固定部32与螺母支承部59接触。
也可以从外侧把手装置20省略螺母位置限制部件46。
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内侧把手装置。
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滑动式车门。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树脂制的把手支承部件,该把手支承部件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方的面与车门的金属制的门板的一方的面对置;
把手,该把手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所述把手支承部件,并通过旋转而使设置于所述车门的锁定装置从锁止状态向锁止解除状态转移;
金属制的螺栓,该螺栓以能够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穿过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贯通所述把手支承部件的贯通孔以及形成于所述门板的螺栓插入孔,并且具有与所述把手支承部件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另一方的面对置的头部;
金属制的螺母,该螺母与所述门板的另一方的面对置并与所述螺栓旋合;以及
金属制的间隔件,该间隔件位于所述头部与所述门板的所述一方的面之间,在所述头部与所述把手支承部件的所述另一方的面抵接且所述螺母与所述门板的另一方的面抵接时,该间隔件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头部和所述门板的所述一方的面分别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把手支承部件的与所述头部对置的对置面设置有凸起,该凸起从该对置面向所述头部侧突出,并且在所述头部与所述把手支承部件的所述另一方的面抵接且所述螺母与所述门板的另一方的面抵接时,该凸起被所述头部压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螺母位置限制部件,该螺母位置限制部件能够暂时保持相对于所述间隔件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并且通过与所述螺母接触从而限制该螺母的朝向所述头部侧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件是与所述螺栓同轴且位于该螺栓的外周侧的筒状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形成为筒状体的螺母位置限制部件,该螺母位置限制部件能够暂时保持相对于所述间隔件的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并且通过与所述螺母接触从而限制该螺母的朝向所述头部侧的移动,
在所述把手支承部件的所述一方的面形成与所述贯通孔连续的凹部,
所述间隔件具有以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位于所述凹部内的凸缘,
使所述间隔件、所述螺母位置限制部件以及所述螺母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大小相互不同的非圆形形状,
当在所述间隔件的两端部与所述头部和所述门板的所述一方的面分别抵接的情况下使所述螺栓向与所述螺母的旋合量增加的紧固方向进一步旋转时,所述螺母位置限制部件的内周面与所述螺母的外周面相互接触,所述间隔件的内周面与所述螺母位置限制部件的外周面相互接触,并且所述凸缘与所述凹部的内表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用把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把手支承部件的与所述头部对置的对置面设置有凸起,该凸起从该对置面向所述头部侧突出,并且在所述头部与所述把手支承部件的所述另一方的面抵接且所述螺母与所述门板的另一方的面抵接时,该凸起被所述头部压溃,
所述间隔件的靠所述头部侧的端部亦即小径端部形成为直径比所述间隔件的与所述小径端部邻接的主体部小。
CN201621291011.0U 2015-11-30 2016-11-28 车辆用把手装置 Active CN20629012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3532 2015-11-30
JP2015-233532 2015-11-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90124U true CN206290124U (zh) 2017-06-30

Family

ID=590960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91011.0U Active CN206290124U (zh) 2015-11-30 2016-11-28 车辆用把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901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80700B1 (ja) 車両外板への取付部材の取付構造、及びそれに用いるボルト保持部材、並びにアタッチメント
CN101254795B (zh) 用于在转向设备中自动调整轭架间隙的装置
CN105263784B (zh) 用于生产转向轴轴承单元的方法
US10005485B2 (en) Steering column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3448788B (zh) 齿条轴支撑装置以及包括齿条轴支撑装置的转向系统
CN102192229A (zh) 用于车辆的球形接头的球头螺栓及其制造方法
CN106255634B (zh) 组装式转向节
CN206290124U (zh) 车辆用把手装置
JP2007203881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21091086A (ja) ハンドプライヤ工具およびこれを組み立てる方法
US9194420B2 (en) Nut rotation prevention structure
JP5104044B2 (ja) 位置調整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WO2019049477A1 (ja) ラッ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操舵装置、車両、および、ラックの予備成形用金型
JP6304209B2 (ja) 車両用ハンドル装置
WO2015159495A1 (ja) ラックガイド及びこのラックガイドを具備した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390135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6437052U (zh) 提高转向柱轴向保持力的夹紧结构
US11401989B2 (en) Disc brake application device and bearing shell therefor
JP4113385B2 (ja) オフセット式パーキングブレーキ操作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8213756A (ja) 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自動車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ラックの製造方法
KR102047647B1 (ko) 요크 유격 보상장치
CN107923443B (zh) 用于机动车辆转向柱的锁止星形轮及其制造方法
JP5072341B2 (ja) 部材接続方法、同方法により接続された複合部材
JP5135862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2105826A (zh) 树脂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