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34909U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34909U
CN206234909U CN201590000282.3U CN201590000282U CN206234909U CN 206234909 U CN206234909 U CN 206234909U CN 201590000282 U CN201590000282 U CN 201590000282U CN 206234909 U CN206234909 U CN 2062349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dust
box
shell
indoor 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9000028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石雅之
横田周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349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349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空调机的室内机(200)在外壳(1)的吸入口(2)具有积存从过滤器(40)除去的尘埃的集尘盒(90)。该集尘盒(90)相对于外壳(1)在前后方向装卸自如。另外,在集尘盒(90)的前方设置有止挡件(130),该止挡件(130)的一方的端部相对于外壳(1)旋转自如。室内机(200)形成为如下结构:在关闭止挡件(130)时,止挡件(130)的另一方的端部从前方向后方移动。

Description

空调机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机的室内机,特别是涉及自动清扫过滤器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以往,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过滤器,该过滤器设置于外壳的吸入口,并从被吸入外壳内的空气除去尘埃。另外,在现有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那样,还提出了具备自动清扫过滤器的自动清扫功能的方案。详细而言,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清扫过滤器的刷等清扫机构与具有收容由该刷除去的尘埃的尘埃收容部的集尘盒配置于热交换器的前方。而且,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形成为如下结构:一边使过滤器移动一边利用清扫机构除去尘埃,并将被从过滤器除去的尘埃收容于集尘盒的尘埃收容部,由此能够自动清扫过滤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57883号公报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用于自动清扫过滤器的清扫机构以及集尘盒配置于热交换器的前方。因此,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存在该室内机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深度方向尺寸)增大的课题。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存在热交换器的形状以及大小受到限制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具有过滤器的自动清扫功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该空调机的室内机能够防止室内机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增大,能够防止热交换器的形状以及大小受到限制。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特征在于,该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外壳,上述外壳在上表面部形成有吸入口,并在相比该吸入口更靠下方的位置形成有排出口;风扇以及热交换器,上述风扇以及热交换器设置于上述外壳内;多个过滤器,上述多个过滤器设置于上述吸入口,并从由上述风扇吸入上述外壳的空气将尘埃除去;清扫机构,上述清扫机构与上述过滤器相对移动而清扫上述过滤器;集尘盒,上述集尘盒具有收容由上述清扫机构除去的尘埃的尘埃收容部,配置于上述过滤器的左右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侧,并被设置为相对于上述外壳在前后方向装卸自如;以及止挡件,上述止挡件配置于上述集尘盒的前方,限制上述集尘盒向前方的移动,上述空调机的室内机形成为如下结构:上述止挡件具有一方的端部旋转自如地安装于上述外壳,另一方的端部直接或者间接地、且装卸自如地固定于上述外壳的构造,上述另一方的端部从前方向后方移动,该另一方的端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上述外壳。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形成为如下结构:在所述外壳形成有集尘盒用卡合部,所述集尘盒具备与所述集尘盒用卡合部卡合的固定杆钩部,并且形成有止挡件用卡合部,所述止挡件在所述另一方的端部具备与所述止挡件用卡合部卡合的止挡件钩部,通过所述固定杆钩部与所述集尘盒用卡合部卡合、且所述止挡件钩部与所述止挡件用卡合部卡合,所述止挡件的所述另一方的端部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外壳。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形成为如下结构:在将所述止挡件的所述止挡件钩部与所述集尘盒的所述止挡件用卡合部卡合后的状态下,所述集尘盒的所述固定杆钩部的操作被所述止挡件限制。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具备盒,所述盒在前后方向装卸自如地设置于所述吸入口,在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形成有通气口,并且装卸自如地收容所述过滤器,在所述盒安装于所述外壳后的状态下,通过将所述止挡件的所述另一方的端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外壳,所述盒的前表面侧的一部由所述止挡件覆盖,且被固定于所述外壳。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形成为如下结构:所述盒在左右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形成有开口部,并具有使所述过滤器沿左右方向移动的过滤器驱动轴,所述清扫机构具有清扫所述过滤器的刷以及供该刷安装并使该刷旋转或者摆动的刷驱动轴,所述集尘盒具备该清扫机构,其中,所述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过滤器驱动马达,所述过滤器驱动马达驱动所述过滤器驱动轴;以及刷驱动马达,所述刷驱动马达驱动所述刷驱动轴,所述集尘盒设置成与所述盒的所述开口部对置且装卸自如,从该开口部利用所述刷清扫所述过滤器。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形成为如下结构:所述止挡件具备将所述过滤器驱动轴的前端部保持为旋转自如的第1轴承部以及将所述刷驱动轴的前端部保持为旋转自如的第2轴承部,在所述另一方的端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外壳的状态下,利用所述第1轴承部将所述过滤器驱动轴的前端部保持为旋转自如,利用所述第2轴承部将所述刷驱动轴的前端部保持为旋转自如。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所述尘埃收容部由透明树脂形成,所述止挡件也由透明树脂形成。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能够将自动清扫过滤器的自动清扫机构以及集尘盒配置于热交换器的上方。因此,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过滤器的自动清扫功能,并且能够防止室内机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增大,能够防止热交换器的形状以及大小受到限制。
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止挡件,该止挡件配置于集尘盒的前方,且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上述外壳时从前方向后方移动。因此,还具有如下效果:即便在集尘盒未被插入至正规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将止挡件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外壳时,将集尘盒插入至正规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右视图。
图4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将装饰面板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6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7A、图7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过滤器的图,其中,图7A示出过滤器的平面图,图7B示出过滤器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盒的组装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盒的平面图。
图11是图10的C-C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的盒的靠集尘盒侧的端部附近的平面图。
图13是示出图12所示的过滤器驱动轴的过滤器移动齿轮体的平面图。
图14是将图7B的D部放大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马达单元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的盒的靠集尘盒侧的端部附近的主视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的盒的与集尘盒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的主视剖视图。
图1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的盒的与集尘盒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的主视剖视图。
图1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盒的另一个例子的组装立体图。
图20是示出将图19所示的盒安装于外壳后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21是图20的E-E剖视图。
图2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集尘盒的组装立体图。
图2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集尘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图22的F-F剖视图,是示出盖部关闭后的状态的图。
图25是图22的F-F剖视图,是示出盖部打开后的状态的图。
图26是图1的G-G剖视图,是示出止挡件关闭后的状态的图。
图27是图1的G-G剖视图,是示出止挡件打开后的状态的图。
图2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止挡件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止挡件的立体图。
图30是用于对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集尘盒被安装于外壳的状态下将盒安装于外壳的方法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31是用于对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集尘盒未被安装于外壳的状态下将盒安装于外壳的方法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32是图31的H-H剖视图。
图3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5是示出在图34所示的室内机中将装饰面板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是示出将装饰面板卸下后的状态的图。
图3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立体图。图2是该室内机的主视图。图3是该室内机的右视图。图4是示出在该室内机中将装饰面板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图1的A-A剖视图。另外,图6是图1的B-B剖视图。
以下,参照图1~图6对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00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
室内机200通过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来向房间等空调空间供给空调空气。该室内机200主要具有:外壳1,该外侧1形成有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内部的吸入口2以及用于将空调空气向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的排出口3;风扇,该风扇被收纳于该外壳1内,从吸入口2吸入室内空气,并从排出口3将空调空气排出;以及热交换器30,该热交换器30通过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来产生空调空气。
外壳1的吸入口2形成于外壳1的上表面部6,排出口3形成于相比吸入口2更靠下方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外壳1的前表面部4的下部以及外壳1的下表面部9形成有排出口3。另外,在排出口3设置有对从排出口排出的空调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朝向进行调整的上下风向挡板12以及对从排出口排出的空调空气的左右方向的朝向进行调整的未图示的左右风向挡板。另外,上下风向挡板12形成为在室内机200停止的状态下封闭排出口3的结构。
风扇以及热交换器30在外壳1内设置于相比吸入口2更靠下游侧且相比排出口3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风扇,例如使用作为螺旋桨风扇的轴流风扇20。该轴流风扇20具备成为旋转轴的轮毂部21以及设置于该轮毂部21的外周侧的多个翼22。轴流风扇20由与轮毂部21连结的风扇驱动马达23驱动。另外,在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设置有上游侧端部扩径的管状的集流器24。
此处,一般地,空调机的室内机受设置空间制约,因此多数情况下无法增大轴流风扇2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了获得所希望的风量,将多个(在实施方式1中为两个)轴流风扇20沿外壳1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并列设置。
此外,轴流风扇20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多个。只要能够获得所希望的风量即可,也可以仅将一个轴流风扇20设置于室内机200。另外,作为室内机200所使用的风扇,也可以采用横流风扇。此处,在本实施方式1中,轴流风扇也包括斜流风扇。这是因为:斜流风扇也使整体的空气的流动沿着风扇旋转轴。
热交换器30设置于轴流风扇20的下游侧且排出口3的上游侧的位置。该热交换器30具备:多个翅片31,上述多个翅片31隔开规定的间隔并列设置;以及多个导热管32,上述多个导热管32沿翅片31的并列设置方向贯通上述翅片31,制冷剂流入多个导热管32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热交换器30的形状形成为从侧面观察大致W字形。在制冷运转时,在利用热交换器30冷却室内空气时,有时在热交换器30产生结露。因此,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在热交换器30的下端部设置有回收结露的集水盘14。此外,在室内机200采用横流风扇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该横流风扇的上游侧配置热交换器30。
另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具备:过滤器40,该过滤器40从由轴流风扇20吸入外壳1的空气将尘埃除去;清扫机构110,该清扫机构110清扫该过滤器40;以及集尘盒90,该集尘盒90具有收容由清扫机构110除去的尘埃的尘埃收容部91。过滤器40装卸自如地设置于外壳1的吸入口2。在本实施方式1中,过滤器40移动自如地被收容于盒50。该盒50在前后方向装卸自如地设置于外壳1的吸入口2。另外,清扫机构110以及集尘盒90在外壳1内设置于轴流风扇20的上游侧。在本实施方式1中,形成为集尘盒90具备清扫机构110的结构。而且,集尘盒90在前后方向装卸自如地设置于外壳1。
此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在外壳1的前表面部4的前方开闭自如地设置有装饰面板11。而且,形成为通过关闭装饰面板11来覆盖盒50以及集尘盒90的前方的结构。由此,能够提高室内机200的美观性。
过滤器40、盒50、清扫机构110以及集尘盒90等的详细情况后述。
另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还具备红外线传感器151以及控制部150。红外线传感器151检测室内的温度分布以及用户在室内的位置等。控制部150基于被输入至未图示的遥控器的运转信息以及红外线传感器151的检测信息等,控制上下风向挡板12的角度、未图示的左右风向挡板的角度以及轴流风扇20(更详细而言为风扇驱动马达23)的转速等。控制部150例如由微机等构成。
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室内机200例如设置于室内的墙面。而且,室内机200驱动轴流风扇20(更详细而言为风扇驱动马达23)旋转,由此,室内空气通过过滤器40,空气中的尘埃被除去,并被吸入至外壳1内的通风路。该室内空气在热交换器30中与在导热管32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成为空调空气,由上下风向挡板12以及未图示的左右风向挡板控制为所希望的风向,并从排出口3被向空调空间供给。
[详细结构]
接下来,对过滤器40、盒50、集尘盒90以及清扫机构110等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过滤器40)
图7A、图7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过滤器的图,其中,图7A示出过滤器的平面图,图7B示出过滤器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过滤器40形成为板状,具备外框41、捕捉部42以及格子47。外框41构成过滤器40的外周部,并形成为框架形状。在该外框41的内周侧,设置有由网眼状部件形成并从室内空气捕捉尘埃的捕捉部42。另外,在外框41的内周侧设置有抑制外框41的变形的格子47。该过滤器40沿左右方向移动自如地被收容于盒50。
(盒50)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盒的组装立体图。图9是示出该盒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示出该盒的平面图。另外,图11是图10的C-C剖视图。
盒50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并在前后方向装卸自如地设置于外壳1的吸入口2(参照图4)。该盒50具备:形成上表面部的第1框架51;形成下表面部的第3框架53;以及设置于第1框架51与第3框架53之间的第2框架52。另外,在第1框架51、第2框架52以及第3框架53,在与轴流风扇20对置的位置形成有通气口54。另外,在形成于第1框架51、第2框架52以及第3框架53的各通气口54,设置有用于确保盒50的强度的栅55。
此处,外壳1较大地开口形成有吸入口2。因此,为了确保外壳1的强度,需要确保吸入口2附近的强度。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借助由栅55确保了强度的盒50来确保吸入口2附近的强度(换句话说为外壳1的强度)。
另外,在盒50(例如第1框架51)、且在将盒50安装于外壳1后的状态下成为前表面部的位置(例如图10中的下侧)设置有把手80。通过在盒50设置把手80,容易将盒50从外壳1卸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盒50形成为前后对称形状,以使得不限定相对于外壳1安装以及卸下盒50的方向、换句话说能够将盒50从图10所示的下侧以及上侧的双方安装于外壳1。换言之,将盒50以图10所示的C-C线为中心形成为对称形状。因此,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盒50在将盒50安装于外壳1的状态下成为前表面部的位置以及成为背面部的位置的双方均设置把手80。
通过以上述方式构成盒50,在层叠后的第1框架51以及第2框架52之间,形成有成为过滤器40的上侧移动路径50a的空间。另外,在第2框架52与第3框架53之间,形成有成为过滤器40的下侧移动路径50b的空间。
此处,第1框架5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上部框架,第2框架5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中间框架,第3框架5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下部框架。
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中,形成为如下结构:在运转状态(制冷运转状态以及制热运转状态)的期间,过滤器40位于盒50的上侧移动路径50a。另外,形成为如下结构:在清扫过滤器40时,过滤器40向盒50的下侧移动路径50b移动。因此,盒50在左右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形成有开口部60。更详细而言,盒50在左右方向的端部中的、与具有清扫机构110的集尘盒90对置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开口部60。而且,形成为从该开口部60清扫过滤器40的结构。上侧移动路径50a与下侧移动路径50b之间的过滤器40的移动例如能够由如下的驱动机构实现。
图1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的盒的靠集尘盒侧的端部附近的平面图。图13是示出图12所示的过滤器驱动轴的过滤器移动齿轮体的平面图。图14是将图7B的D部放大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马达单元的立体图。另外,图1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的盒的靠集尘盒侧的端部附近的主视剖视图。此外,图12在将后述的过滤器按压部件58卸下后的状态下示出盒50的靠集尘盒90侧的端部附近。另外,图16示出将盒50安装于外壳1后的状态。
以下,使用图8~图11以及图12~图16对使过滤器40移动的驱动机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盒50在靠集尘盒90侧的端部(换言之为形成有开口部60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圆弧形状部59。在该圆弧形状部59,设置有使过滤器40移动的过滤器驱动轴67。详细而言,过滤器驱动轴67以在将盒50安装于外壳1后的状态下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设置。换言之,过滤器驱动轴67以与开口部60对置的方式设置。该过滤器驱动轴67具备:设置于该过滤器驱动轴67的两端的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以及连结上述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轴部73。
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具备:齿轮69;轮毂部70;以及与马达单元140连结的连结部71。齿轮69配置于与过滤器40的侧缘部43、44对置的位置。如图7A、图7B以及图14所示,侧缘部43、44是过滤器40的对置的侧缘部,在上述侧缘部43、44形成有齿部46。换句话说,齿轮69与过滤器40的齿部46啮合。轮毂部70设置于齿轮69的内侧。换句话说,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形成为轮毂部70与轴部73连结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1中,轴部73形成为其直径比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轮毂部70的直径还小。连结部71设置于齿轮69的外侧、换句话说为过滤器驱动轴67的端部。
以这种方式构成的过滤器驱动轴67如下所述旋转自如地被保持于盒50的圆弧形状部59。
在盒50的圆弧形状部59中的成为前侧侧面部或者后侧侧面部的侧面部61,形成有直径比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的直径还大、且比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齿轮69的直径还小的贯通孔62。通过将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插入贯通孔62,过滤器驱动轴67旋转自如地被保持于盒50的圆弧形状部59。另外,在盒50的例如第2框架52,在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轮毂部70对置的位置设置有轮毂保持部65,在与轴部73对置的位置设置有轴保持部63。
在轮毂保持部65形成有上方开口且直径比轮毂部70的直径还大的呈圆弧状地被切开的切口66。在轴保持部63形成有上方开口且直径比轴部73的直径还大的呈圆弧状地被切开的切口64。而且,轮毂部70由轮毂保持部65的切口66保持为旋转自如,轴部73由轴保持部63保持为旋转自如,由此,过滤器驱动轴67由盒50的圆弧形状部59保持为旋转自如。另外,与轮毂部70的内侧端部对置设置的轴保持部63的切口64形成为其直径比轮毂部70的直径还小。因此,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朝过滤器驱动轴67的轴向的移动由该轴保持部63与盒50的侧面部61限制。
如上所述,过滤器驱动轴67与马达单元140连结而被驱动。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图4所示,在盒50的后方(例如外壳1的背面部5)设置有马达单元140。而且,马达单元140形成为图15所示的结构。即,马达单元140具备马达141以及经由齿轮而与该马达141连接的输出部142。另外,马达单元140具备与盒50数量相同、换句话说为与过滤器驱动轴67数量相同的输出部142。
上述输出部142供过滤器驱动轴67的端部、换句话说为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插入。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的外周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凸部72。另外,在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的内周部形成有与凸部72数量相同或更多数量的凹部143。而且,形成为如下结构: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的凸部72插入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的凹部143,由此,过滤器驱动轴67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连结。
此处,马达14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驱动马达。另外,输出部14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过滤器驱动马达的输出部。
此外,通过使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的凹部143的数量比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的凸部72的数量多,能够使得容易进行过滤器驱动轴67与马达单元140的连结。另外,也可以在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形成凹部143,在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形成凸部72。另外,马达单元140的设置位置并不限定于盒50的后方。然而,通过如本实施方式1那样将盒50以及后述的集尘盒90配置于马达单元140的前方,能够利用盒50以及集尘盒90阻挡马达141的驱动声。
若在将过滤器驱动轴67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连结后的状态下驱动马达141,则经由齿轮而与该马达141连结的输出部142被旋转驱动。另外,与输出部142连结的过滤器驱动轴67也被旋转驱动。由此,齿部46与过滤器驱动轴67的齿轮69啮合的过滤器40能够在盒50内沿左右方向移动。换句话说,如图16所示,位于上侧移动路径50a的过滤器40能够在圆弧形状部59反转并向下侧移动路径50b移动。另外,位于下侧移动路径50b的过滤器40能够在圆弧形状部59反转并向上侧移动路径50a移动。此时,从在盒50的圆弧形状部59形成的开口部60露出的过滤器40部分由集尘盒90的清扫机构110清扫。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当过滤器40在圆弧形状部反转时,过滤器40由后述的集尘盒90的引导部99引导,使得能够更可靠地进行上侧移动路径50a与下侧移动路径50b直径的移动。另外,控制部150进行马达141的旋转控制。
此处,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采用以下的结构,以便防止过滤器40在盒50内的误动作、并且防止在未将过滤器40收容于盒50内的状态下室内机200运转。
当在过滤器驱动轴67的齿轮69与过滤器40的齿部46之间产生爬齿的情况下,有时过滤器40误动作。例如,当过滤器40的侧缘部43、44的移动量不同的情况下,有时过滤器40在移动路径内被卡住。因此,如图8~图11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盒50中,在过滤器驱动轴67的上方设置有过滤器按压部件58。该过滤器按压部件58开闭自如地覆盖盒50的开口部60的一部分。另外,该过滤器按压部件58在封闭了开口部60的一部分的状态下,限制过滤器40的动作,以使得过滤器40不会向过滤器驱动轴67脱离的方向移动。通过设置过滤器按压部件58,能够防止在过滤器驱动轴67的齿轮69与过滤器40的齿部46之间产生爬齿,能够防止过滤器40误动作。
另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盒50的由栅55划分出的空间的大小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大小。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过滤器40在移动路径内被卡住。
当使配置于上侧移动路径50a或者下侧移动路径50b的过滤器40向与圆弧形状部59(与集尘盒90对置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移动时,若在过滤器40到达了该端部后仍欲使过滤器40移动,则有时过滤器40 在上侧移动路径50a或者下侧移动路径50b内变形,过滤器40在上侧移动路径50a或者下侧移动路径50b内被卡住。因此,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过滤器40中,在形成于侧缘部43、44的齿部46的端部形成有止挡部48。通过止挡部48到达过滤器驱动轴67的位置,过滤器驱动轴67变得无法使过滤器40移动,因此能够防止过滤器40的过度的移动,能够防止过滤器40在上侧移动路径50a或者下侧移动路径50b内被卡住。
图17以及图1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的盒的与集尘盒相反侧的端部附近的主视剖视图。
如图8~图11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盒50的例如上表面部、且是在上侧移动路径50a内的过滤器40配置于正规的位置(过滤器40完全覆盖通气口54的位置)的状态下与过滤器40对置的位置,形成有作为过滤器检测用开口部的开口部75。另外,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在外壳1、且是在盒50配置于外壳1的正规的位置(过滤器驱动轴67与马达单元140连结的位置)的状态下盒50的开口部75与一方的端部对置的位置,设置有过滤器检测杆76。该过滤器检测杆76设置成能够以旋转轴77为摆动中心在上下方向摆动。另外,在外壳1、且是在与过滤器检测杆76的另一方的端部对置的位置,设置有过滤器检测开关74。
如图18所示,过滤器检测杆76例如由弹簧等向该过滤器检测杆76不按压过滤器检测开关74的方向施力。如图17所示,在安装于正规的位置的盒50内,在过滤器40配置于正规的位置时,过滤器检测杆76的一方的端部由过滤器40推起,利用过滤器检测杆76的另一方的端部按压过滤器检测开关74。换句话说,形成为如下结构:在安装于正规的位置的盒50内,当过滤器40配置于正规的位置时,过滤器40经由开口部75而按压过滤器检测开关74。此处,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控制部150形成为如下结构:在过滤器检测开关74未被按压的状态下,不进行室内机200的运转(轴流风扇20的旋转驱动等)。因此,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能够防止在未将过滤器40收容于盒50内的状态下室内机200运转。
此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盒50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如图4 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中形成为如下结构:在外壳1设置供盒50载置的载置部15,利用该载置部15从下方支承盒50。在像这样设置有载置部15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盒50的第3框架53与载置部15形成一体。在该情况下,在第1框架51与第2框架52之间形成有上侧移动路径50a,在第2框架52与载置部15之间形成有下侧移动路径50b。而且,第1框架51以及第2框架52形成为相对于外壳1装卸自如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1框架5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上部框架,第2框架5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下部框架。
另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如上所述使用轴流风扇20。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盒50的栅55。
图1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盒的另一个例子的组装立体图。图20是示出将该盒安装于外壳后的状态的平面图。另外,图21是图20的E-E剖视图。
盒50的栅55具备俯视观察从轴流风扇20的旋转轴(轮毂部21)呈放射状地延伸设置的多个第1栅56。上述多个第1栅56以等间距或者不等间距配置。而且,为了抑制轴流风扇20所引起的噪声,以俯视观察形成为随着从轴流风扇20的旋转轴(轮毂部21)侧趋向外周侧而朝与轴流风扇20的旋转方向(在图20中为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直线形状或者圆弧形状的方式形成上述第1栅56。
详细而言,在栅55的后流(下游侧的气流)产生速度缺损区域(流速慢的区域)。因此,当轴流风扇20的翼22的前缘部22a与栅55的后流干涉时,会产生急剧的压力变动。因此,翼22的前缘部22a与栅55的后流直径的干涉范围越大、换言之俯视观察栅55与翼22的前缘部22a之间的重叠范围越大,则噪声越大。
此处,轴流风扇20的翼22的前缘部22a形成为俯视观察(沿轴流风扇20的旋转轴向观察的状态)随着从轴流风扇20的旋转轴侧趋向外周侧而朝轴流风扇20的旋转方向倾斜的直线形状或者圆弧形状。另一方面,盒50的第1栅56形成为俯视观察随着从轴流风扇20的旋转轴侧趋向外周侧而朝与轴流风扇2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直线形状或者圆弧形状。因此,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盒50能够减小翼22的前缘部22a与第1栅56的后流之间的干涉范围,换言之能够减小俯视观察第1栅56与翼22的前缘部22a之间的重叠范围,因此能够抑制轴流风扇20所引起的噪声。
特别是如图20所示,在翼22的前缘部22a形成为朝与轴流风扇2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凸出的圆弧形状的情况下,可以将第1栅56形成为朝轴流风扇20的旋转方向凸出的圆弧形状。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俯视观察,第1栅56与翼22的前缘部22a以更接近垂直的状态重叠。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轴流风扇20所引起的噪声。
另外,在作为盒50的栅55而采用第1栅56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1栅56的数量与轴流风扇20的翼22的数量形成为互质的关系。由于能够减少翼22的前缘部22a与第1栅56的后流干涉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轴流风扇20所引起的噪声。
另外,在作为盒50的栅55而采用第1栅56的情况下,如图19、图20所示,栅55也可以具备至少一个俯视观察以轴流风扇20的旋转轴(轮毂部21)为中心的圆形状的第2栅57。由此能够提高盒50的强度、换言之为通气口54附近的强度。
另外,在设置有第2栅57的情况下,优选在至少一个第2栅57处,在其内周侧与外周侧使第1栅的根数不同。例如,当在第2栅57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形成有第1栅56的情况下,优选使设置于第2栅57的外周侧的第1栅56的根数比设置于第2栅57的内周侧的第1栅56的根数多。由于能够将由第1栅56以及第2栅57划分出的空间的大小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大小,因此能够防止过滤器40在移动路径内被卡住。此外,只要能够确保盒50的强度即可,也可以仅在第2栅57的外周侧形成第1栅56。此外,第2栅57也可以通过将邻接的第1栅56之间利用直线状的栅连接而形成。像这样形成的第2栅57形成为近似的圆形状。在本实施方式1中,这种近似的圆形状也称为“圆形状”。
另外,在作为室内机200的风扇而采用轴流风扇20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形成于盒50的下表面部的通气口54的外周侧、换言之为设置于该通气口54的栅55的外周侧,朝集流器24突出设置以与集流器24的上部开口部的直径相等或者更大的直径形成为圆形状的凸缘部78。由于能够得到与将集流器24沿上下方向(轴流风扇20的旋转轴向)延伸的情况相同的效果,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轴流风扇20所引起的噪声。此时,优选在盒50的下表面部不形成通气口54以外的开口部。换言之,优选在凸缘部78的外周侧不形成开口部。能够使得不会从吸入口2以外向盒50内吸入空气,空气在集流器24内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轴流风扇20所引起的噪声。此外,即便在采用了形成为格子状的栅55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上述噪声抑制效果。
(集尘盒90以及清扫机构110)
图2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集尘盒的组装立体图。图23是示出该集尘盒的分解立体图。图24是图22的F-F剖视图,是示出盖部关闭后的状态的图。图25是图22的F-F剖视图,是示出盖部打开后的状态的图。图26是图1的G-G剖视图,是示出止挡件关闭后的状态的图。另外,图27是图1的G-G剖视图,是示出止挡件打开后的状态的图。
集尘盒90具备收容利用清扫机构110从过滤器40除去的尘埃的尘埃收容部91。该集尘盒90设置于盒50的左右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侧。另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形成为将从被收容于两个盒50的过滤器40除去的尘埃收容于一个集尘盒的结构。因此,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设置于在左右方向对置的两个盒50之间。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中,形成为集尘盒90具备清扫机构110的结构。因此,两个盒50以形成有供过滤器40露出的开口部60的一侧的端部与集尘盒90对置的方式设置。换言之,两个盒50在相互对置的一侧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开口部60。
以上述方式配置的集尘盒90设置成相对于外壳1在前后方向装卸自如,具备:尘埃收容部91;设置于该尘埃收容部91的上部的上表面部101;开闭自如地封闭该尘埃收容部91的下部开口的盖部93;以及清扫机构110。
尘埃收容部91利用主体部92以及构成该尘埃收容部91的背面部的下部的支承部件97形成为下部开口的大致箱型形状。该尘埃收容部91由透明树脂形成,以便能够辨识积存于内部的尘埃的量。另外,在尘埃收容部91、且在与盒50对置的一侧的侧面部,沿前后方向形成有截面圆弧形状的引导部99。此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集尘盒90设置于两个盒50之间。因此,尘埃收容部91在两侧面部形成有引导部99。该引导部99形成为与盒50的圆弧形状部59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在集尘盒90被安装于外壳1后的状态下,在将盒50安装于外壳1时,作为将盒50引导至正规的安装位置的引导机构发挥功能。另外,该引导部99还具有当过滤器40在盒50内在上侧移动路径50a与下侧移动路径50b之间移动时、换言之为过滤器40通过盒50的圆弧形状部59时对过滤器40进行引导的功能。
另外,在尘埃收容部91的引导部99、且是在与盒50的开口部60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100。换句话说,设置于集尘盒90的后述的清扫机构110形成为经由该开口部100以及盒50的开口部60而清扫过滤器40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1中,上表面部101构成外壳1的上表面部6的一部分。由于无需覆盖集尘盒90的上方的顶板,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另外,上表面部101形成为与尘埃收容部91不同的部件,并形成为与外壳1相同的颜色。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提高室内机200的美观性。
盖部93具有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尘埃收容部91的旋转轴94,并经由该旋转轴94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尘埃收容部91。由此,盖部93开闭自如地封闭尘埃收容部91的下部开口。换句话说,集尘盒90形成为能够通过打开盖部93而将积存于尘埃收容部91的尘埃取出的结构。
清扫机构110具备:清扫过滤器40的刷111;以及供该刷111安装并使该刷111旋转或者摆动的刷驱动轴112。该刷驱动轴112旋转自如地被保持于尘埃收容部91的前表面部以及背面部。详细而言,在尘埃收容部91的主体部92的前表面部,形成有供刷驱动轴112的前端部插入的插入孔95。借助该插入孔95,刷驱动轴112的前端部被保持为旋转自如。另外,在主体部92的背面部的下端形成有圆弧状的切口96,在设置于主体部92的背面部的下方的支承部件97的上端、且是在与切口96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圆弧状的切口98。通过利用切口96与切口98旋转自如地夹住刷驱动轴112的后端部,刷驱动轴112的后端部被保持为旋转自如。
上述的刷驱动轴112与马达单元140连结而由该马达单元140驱动。详细而言,如图15所示,在马达单元140,除了具备输出部142之外还具备输出部144。该输出部144形成为经由齿轮与马达141连接、并通过马达141旋转而摆动或者旋转的结构。该输出部144供刷驱动轴112的后端部插入。
此处,马达14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刷驱动马达。另外,输出部14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刷驱动马达的输出部。
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4的内周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凸部145。另外,在刷驱动轴112的后端部的外周部形成有与凸部145数量相同或更多的凹部113(此外,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刷驱动轴112形成为前后对称形状。因此,在图23中,在刷驱动轴112的前端部示出了凹部113)。而且,形成为通过输出部144的凸部145插入于刷驱动轴112的凹部113而刷驱动轴112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4连结的结构。此处,通过使刷驱动轴112的凹部113的数量比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4的凸部145的数量多,能够使得容易进行刷驱动轴112与马达单元140之间的连结。此外,也可以在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形成凹部113,在刷驱动轴112形成凸部145。
若在将刷驱动轴112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4连结后的状态下驱动马达141,则经由齿轮而与该马达141连结的输出部144摆动或者旋转。伴随于此,刷驱动轴112以及刷111也摆动或者旋转。由此,如图16所示,从集尘盒90的开口部100突出的刷111从自盒50的开口部60露出的过滤器40部分将尘埃除去。
由于该尘埃附着于刷111,因此,在集尘盒90的尘埃收容部91设置有至少一个刮落附着于刷111的尘埃的刮刀114。该刮刀114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前端部沿延伸设置方向连续设置有凹凸部115。
这样,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将集尘盒90以及清扫机构110设置于盒5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侧,因此能够将集尘盒90以及清扫机构110配置于热交换器30的上方。因此,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具有过滤器40的自动清扫功能,且能够防止室内机20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变大,能够防止热交换器30的形状以及大小受到限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了更可靠地刮落附着于刷111的尘埃,设置有多个刮刀114。而且,邻接的刮刀114的凹凸部115的凹部与凸部错开地形成。
此处,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中,形成为利用一个刷111清扫两个过滤器40的结构。此时,在使刷111摆动来清扫两个过滤器40的情况下,如图24所示,优选在过滤器40的清扫位置(开口部100)之间、以及刷111的摆动端两个位置的总计三个位置设置刮刀114。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在各过滤器40的清扫前,刷111与刮刀114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由刷111除去后的尘埃再次附着于过滤器40,能够提高过滤器40的清扫性能。
为了将集尘盒90固定于外壳1的正规的位置(刷驱动轴112与马达单元140连结的位置),在上述的集尘盒90设定有固定杆120。该固定杆120具有沿左右方向突出设置的旋转轴121。而且,旋转轴121被保持为在盖部93的下部与固定杆用盖124之间旋转自如。由此,固定杆120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在上下方向摆动自如。另外,在固定杆的后端部形成有固定杆钩部122。该固定杆钩部122在集尘盒90被配置于外壳1的正规的位置的状态下与形成于外壳1(例如载置部15)的开口部即集尘盒用卡合部125卡合。另外,固定杆120的后端部、换句话说为固定杆钩部122由弹簧123从上方按压。因此,固定杆钩部122与集尘盒用卡合部125卡合的状态被保持。此外,通过按下固定杆120的前端部,固定杆钩部122与集尘盒用卡合部125之间的卡合被解除,能够将集尘盒90从外壳1卸下。通过像这样将集尘盒90固定于外壳1,能够防止在过滤器40的自动清扫过程中刷驱动轴112的后端部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4脱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形成为利用一个刷111清扫两个过滤器40的结构,但也可以与各过滤器40对应地在集尘盒90内设置两个刷111以及刷驱动轴112。另外,也可以针对各盒50的每个设置集尘盒90。此处,在如本实施方式1那样使用轴流风扇20的情况下,邻接的轴流风扇20之间成为未被作为风路使用的无用空间。因此,在与各轴流风扇20对应地(针对各轴流风扇的每个)设置盒50的情况下,通过如本实施方式1那样在邻接的盒50之间设置集尘盒90,能够有效利用无用空间,能够使室内机200小型化。
(止挡件130)
图28以及图2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止挡件的立体图。此外,图28示出止挡件130打开后的状态。另外,图29示出止挡件130关闭后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止挡件130是大致四边形状的板状部件,且配置于集尘盒90的前方。该止挡件130的下端部经由旋转轴131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外壳1。另外,止挡件130的上端部直接或者间接地、且装卸自如地固定于外壳1。换句话说,在将止挡件130固定于外壳1后的状态(图29所示的关闭止挡件130后的状态)下,止挡件130能够限制集尘盒90从正规的位置向前方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在过滤器40的自动清扫过程中刷驱动轴112的后端部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4脱落。
另外,止挡件130与集尘盒90的尘埃收容部91同样由透明树脂形成。因此,用户即便隔着止挡件130也能够确认积存于尘埃收容部91的尘埃量。
另外,止挡件13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于集尘盒9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因此,与集尘盒90邻接设置的盒50的前表面部的一部分由止挡件130覆盖。因而,通过将止挡件130固定于外壳1,能够将盒50固定于正规的位置。并且,还能够防止在过滤器40的自动清扫过程中过滤器驱动轴67的后端部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脱落。
另外,由于止挡件130以上述方式构成,因此,在将止挡件130的上端部固定于外壳1时、换句话说在关闭止挡件130时,上端部从前方向后方移动。因此,在关闭止挡件130时,利用止挡件130将集尘盒90以及盒50从前方向后方推入。因而,即便在集尘盒90以及盒50未被插入至正规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关闭止挡件130而将集尘盒90以及盒50推入,能够将集尘盒90以及盒50配置于正规的位置。
另外,在止挡件130形成有用于对集尘盒90的固定杆120(换言之为固定杆钩部122)的操作进行限制的开口部133。该开口部133形成于当在集尘盒90的固定杆120的固定杆钩部122与外壳1的集尘盒用卡合部125卡合的状态下、换句话说集尘盒90配置于正规的位置的状态下关闭止挡件130时,供固定杆120的前端部插入的位置。在固定杆120的前端部插入于开口部133的状态下,即便欲将固定杆120的前端部按下而解除固定杆钩部122与集尘盒用卡合部125之间的卡合状态,固定杆120也与开口部133的下缘部干涉,无法将固定杆120按下。因此,在关闭止挡件130后的状态下,能够防止误将集尘盒90卸下的情况。
另外,在止挡件130具备:将过滤器驱动轴67的前端部(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保持为旋转自如的轴承部134;以及将刷驱动轴112的前端部保持为旋转自如的轴承部135。而且,形成为如下结构:在关闭了止挡件130时,过滤器驱动轴67的前端部由轴承部134保持为旋转自如,刷驱动轴112的前端部由轴承部135保持为旋转自如。通过这样构成,在使过滤器驱动轴67旋转时,能够抑制过滤器驱动轴67的前端部的摆动。另外,在使刷驱动轴112摆动或者旋转时,能够抑制刷驱动轴112的前端部的摆动。换句话说,在过滤器驱动轴67以及刷驱动轴112的驱动时,能够将过滤器驱动轴67以及刷驱动轴112的间隔保持恒定。由此,能够将刷111与过滤器40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能够提高尘埃的除去性能。
此外,轴承部13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1轴承部,轴承部13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2轴承部。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止挡件130的上端部间接地固定于外壳1。详细而言,在止挡件130的上端部设置有止挡件钩部132。另外,在集尘盒90的上表面部101,形成有与止挡件钩部132卡合的开口部即止挡件用卡合部102。而且,形成为如下结构:在集尘盒90被固定于正规的位置的状态下,止挡件钩部132与止挡件用卡合部102卡合,由此,止挡件130的上端部被间接地固定于外壳1。
此外,当外壳1在集尘盒90以及盒50的上方具有顶板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该顶板形成止挡件用卡合部102,将止挡件130的上端部直接固定于外壳1。另外,在具有该顶板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外壳1的上端部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该顶板。在该情况下,形成为如下结构:在外壳1 的前表面部4中的成为集尘盒90的下方的位置形成止挡件用卡合部102,在止挡件130的下端部形成止挡件钩部132,将外壳1的下端部固定于外壳1。
[动作说明]
接下来,对过滤器40的清扫动作和过滤器40、盒50以及集尘盒90的装卸动作(安装以及卸下动作)进行说明。
(清扫动作)
在清扫过滤器40时,控制部150使马达单元140的马达141旋转。换句话说,控制部150在各盒50内使过滤器驱动轴67旋转。由此,如图16所示,配置于盒50的上侧移动路径50a的过滤器40朝开口部60、换句话说朝集尘盒90移动。另外,在开口部60部分,过滤器40被集尘盒90的引导部99引导而弯曲为圆弧状。而且,过滤器40可靠地逐渐插入于下侧移动路径50b。
另一方面,控制部150使马达141旋转,由此,清扫机构110的刷111以及刷驱动轴112例如进行摆动。由此,如图16所示,从集尘盒90的开口部100突出的刷111从自盒50的开口部60露出的过滤器40部分将尘埃除去。另外,从过滤器40被除去并附着于刷111的尘埃被刮刀114刮落,并积存于集尘盒90的尘埃收容部91。此外,图16所示的附图标记“160”表示尘埃。
由清扫机构110清扫后的过滤器40越过作为清扫位置的开口部60,并成为被配置于下侧移动路径50b的状态。若成为该状态,则控制部150使马达141反转。由此,原本被配置于下侧移动路径50b的过滤器40朝开口部60移动,被集尘盒90的引导部引导而弯曲为圆弧状,并返回上侧移动路径50a。在该过滤器40的移动动作中,也可以利用清扫机构110进行过滤器40的清扫。能够从过滤器40更可靠地将尘埃除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与轴流风扇20对应地在各轴流风扇20的上方配置有盒50。利用多个盒50覆盖吸入口2,由此,在清扫盒50内的过滤器40时,能够减小过滤器40的移动距离,能够缩短过滤器40的清扫时间。
此处,在如本实施方式1那样清扫过滤器40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上侧移动路径50a以及下侧移动路径50b中的与开口部60相反侧的端部连接,在盒50内形成环状的过滤器移动路径,在盒50内收容环状的过滤器。然而,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情况下,被吸入外壳1内的室内空气恰好成为通过两个过滤器的状态,盒50内的通风阻力增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形成为将形成为板状的过滤器40收容于盒内的结构。
(过滤器40、盒50以及集尘盒90的装卸动作)
在手动地清扫过滤器40的情况下,将盒50从外壳1卸下。另外,在废弃积存于集尘盒90的尘埃收容部91的尘埃的情况下,将集尘盒90从外壳1卸下。
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中,在将盒50从外壳1卸下时,将设置于外壳1的前表面侧的装饰面板11打开,止挡件130也打开。由此,盒50能够向前方移动,因此,通过将盒50向前方拉出,能够将盒50从外壳1卸下(参照图4)。
在从盒50卸下过滤器40的情况下,首先,打开盒50的过滤器按压部件58。由此,过滤器40的齿部46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齿轮69之间的啮合被解除,过滤器40成为能够卸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将过滤器40从盒50的开口部60拉出,能够将过滤器40从盒50卸下。
在将过滤器40安装于盒50的情况下,在打开了过滤器按压部件58的状态下,从开口部60向盒50的上侧移动路径50a插入过滤器40。之后,关闭过滤器按压部件58,由此,过滤器40的齿部46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齿轮69啮合。
此处,在外壳的上表面部形成有吸入口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多数情况下安装于房间等空调空间的墙面。在像这样室内机安装于空调空间的墙面的情况下,室内机配置于高处位置。因此,在外壳的上表面部形成有吸入口、且具有过滤器的自动清扫功能的现有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将过滤器再次安装于外壳时,难以将过滤器准确地安装于移动机构,存在过滤器误动作的课题。例如,在以仅过滤器的一方的侧缘部的齿部与移动机构的齿轮啮合的状态安装了过滤器的情况下,过滤器的仅该一方的侧缘部侧移动,过滤器会在其移动路径内被卡住。
然而,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通过将盒50从外壳1卸下,能够在容易进行作业的场所进行过滤器40的齿部46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齿轮69之间的啮合。因此,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容易将过滤器40准确地安装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齿轮69。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形成为在自动清扫过滤器40时使该过滤器40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结构。因此,将过滤器40收容于盒50并使该盒50相对于外壳1装卸自如的本实施方式1的结构特别有用。详细而言,当在现有的室内机中使过滤器沿左右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在外壳设置的移动机构的齿轮至少前后配置有两个,上述齿轮的齿槽的形成方向为前后方向。通常,过滤器形成为从外壳的前方进行装卸的结构,因此,在欲从外壳的前方安装过滤器时,不得不将过滤器的齿部插入于前后两个齿轮的双方的齿槽。这种作业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在将集尘盒90从外壳1卸下时,也首先打开设置于外壳1的前表面侧的装饰面板11,止挡件130也打开。通过打开止挡件130,能够进行集尘盒90的固定杆120的操作。在将固定杆120的前端部按下、并将固定杆钩部122与集尘盒用卡合部125之间的卡合解除后的状态下,通过将集尘盒90向前方拉出,能够将集尘盒90从外壳1卸下(参照图4)。之后,打开集尘盒90的盖部93,废弃积存于集尘盒90的尘埃收容部91的尘埃。
此外,盒50以及集尘盒90能够分别独立地装卸。换句话说,可以仅将盒50从外壳1卸下,也可以仅将集尘盒90从外壳1卸下。因此,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能够提高维护性能。
盒50以及集尘盒90被从前方推入外壳1并安装于该外壳1。此处,如上所述,盒50以及集尘盒90能够分别独立地装卸。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中,存在在集尘盒90安装于外壳1的状态下将盒50安装于外壳1的情况,以及在集尘盒90未被安装于外壳1的状态下将盒50安装于外壳1的结构。
图30是用于对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集尘盒被安装于外壳的状态下将盒安装于外壳的方法进行说明的立体图。此外,图30示出配置于外壳1的右侧面部7侧(参照图1)的盒50的安装。配置于外壳1的左侧面部8侧(参照图1)的盒50的安装方法也同样。
在集尘盒90被安装于外壳1的状态下,若将盒50从前方推入外壳1,则盒50的左侧端部(圆弧形状部59)由集尘盒90的引导部99引导。另外,盒50的右侧端部由沿前后方向形成于外壳1的侧壁部10a引导。由此,若将盒50从前方推入外壳1,则盒50被引导至正规的安装位置。而且,设置于盒50的过滤器驱动轴67的后端部(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连结。如本实施方式1那样,通过使集尘盒90具有盒50的引导功能,无需另外设置对盒50中的靠集尘盒90侧的端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
此外,配置于正规的安装位置的盒50朝上方向的移动被从侧壁部10a向盒50侧突出设置的按压板10c以及集尘盒90的引导部99的上部限制。
图31是用于对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集尘盒未被安装于外壳的状态下将盒安装于外壳的方法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另外,图32是图31的H-H剖视图。此外,图31以及图32示出配置于外壳1的右侧面部7侧(参照图1)的盒50的安装。配置于外壳1的左侧面部8侧(参照图1)的盒50的安装方法也同样。
在集尘盒90未被安装于外壳1的状态下,无法利用集尘盒90的引导部99引导盒50的左侧端部(圆弧形状部59)。因此,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在外壳1形成有引导槽10。该引导槽10例如形成于侧壁部10a与设置于载置部15的凸部10b之间。另外,该引导槽10形成为越从后侧趋向前侧而越增大左右方向的宽度。另外,在盒50、且在与引导槽10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凸部79。
在集尘盒90未被安装于外壳1的情况下,当将盒50从前方推入外壳1时,使盒50的凸部79插入于引导槽10。此时,由于引导槽10的前方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盒50的凸部79插入于引导槽10。若在该状态下将盒50进一步向后方推入,则盒50的凸部79被引导槽10的侧壁(侧壁部10a或者凸部10b)引导。此处,如图32所示,引导槽10的后方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形成为稍大于盒50的凸部79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的程度。因此,盒50被引导至正规的安装位置。而且,设置于盒50的过滤器驱动轴67的后端部(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连结。这样,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即便在集尘盒90未被安装于外壳1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盒50安装于外壳1。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实施方式1所示的室内机20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未特别记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相同,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描述相同的功能或结构。
图3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在实施方式1中,在外壳1的吸入口2设置有多个盒50。另一方面,图33所示的室内机200在外壳1的吸入口2具备一个盒50。换句话说,图33所示的室内机200形成为利用一个过滤器40覆盖吸入口2的结构。另外,在图33所示的室内机200中,盒50在右侧端部形成有开口部60,集尘盒90与盒50的右侧端部对置设置。
在如图33那样构成室内机200的情况下,虽无法获得有效活用邻接的轴流风扇20间的无用空间的效果,但能够获得实施方式1所示的其他效果。
图3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另外,图35是示出在该室内机中将装饰面板卸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例如,假定维护作业者进行过滤器40的手动清扫,用户仅进行过滤器40的自动清扫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并非特别需要使用盒50。换句话说,也可以形成为将过滤器驱动轴67直接设置于外壳1的结构。
在如图34以及图35那样构成室内机200的情况下,虽无法获得能够在容易进行作业的场所进行过滤器40的齿部46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齿轮69之间的啮合的效果,但能够获得实施方式1所示的其他效果。
图3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示出将装饰面板卸下后的状态。
即便在以不使用盒50的方式构成室内机200的情况下,也与图33所示的室内机200同样,能够利用一个过滤器40覆盖吸入口2,并在该过滤器40的左右方向的一方侧配置集尘盒90。
在如图36那样构成室内机200的情况下,除了有效活用邻接的轴流风扇20间的无用空间的效果以外,能够获得与图34以及图35所示的室内机200相同的效果。
图3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通过使过滤器40与清扫机构相对移动,能够自动清扫过滤器40。因此,在如图34~图36所示那样不使用盒50地构成室内机200的情况下,能够代替实施方式1所示的清扫机构110而使用图37所示的清扫机构110a。详细而言,图37所示的室内机200在过滤器40的左右方向的一方侧配置有集尘盒90。而且,该室内机200的清扫机构110a具备设置于风扇(图37例示出轴流风扇20)的上方并在左右方向移动自如的刷等。此外,图37所示的室内机200的清扫机构110a移动,因此无需使过滤器40移动。因此,在图37所示的室内机200并未设置过滤器驱动轴67。
即便如图37那样构成室内机200,也能够将集尘盒90以及清扫机构110a配置于热交换器30的上方。因此,不仅能够具有过滤器40的自动清扫功能,而且能够防止室内机20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增大,能够防止热交换器30的形状以及大小受到限制。
图3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在实施方式1中,借助利用栅55确保了强度的盒50来确保吸入口2附近的强度(换句话说为外壳1的强度)。然而,在未使用盒50地构成室内机200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在实施方式1中设置于盒50的栅55直接设置于外壳1的吸入口2,来确保吸入口2附近的强度(换句话说为外壳1的强度)。
此时,在作为室内机200的风扇而采用轴流风扇20的情况下,如图38所示,也可以将由第1栅56构成的栅55或者由第1栅56以及第2栅57构成的栅55直接设置于吸入口2(与轴流风扇20对置的位置)。由于能够减小翼22的前缘部22a与第1栅56的后流之间的干涉范围,因此能够抑制轴流风扇20所引起的噪声。
此外,未使用盒50地构成室内机200的情况例如为图34~图37所示那样的情况以及以不具备过滤器40的自动清扫功能的方式构成室内机200的情况等。
此处,栅55也可以设置于过滤器40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中的至少一方。当在过滤器40的下游侧、换句话说为过滤器40与轴流风扇20之间设置栅55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栅55的外周侧朝集流器24突出设置以与集流器24的上部开口部的直径相等或者更大的直径形成为圆形状的凸缘部78(图21所示的凸缘部78)。由于能够获得与将集流器24沿上下方向(轴流风扇20的旋转轴向)延伸的情况相同的效果,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轴流风扇20所引起的噪声。此时,优选在凸缘部78的外周侧不形成开口部。由于空气在集流器24内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轴流风扇20所引起的噪声。
图3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9所示的室内机200的盒5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收容过滤器40的结构。换言之,图39所示的室内机200形成为俯视观察以使实施方式1所示的盒50旋转90度的方式进行安装的结构。因此,图39所示的室内机200在盒50的前后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形成有开口部60,并与该端部对置地设置有集尘盒90。此外,在图39中示出与盒50的前侧端部对置地配置有集尘盒90的例子。
即便如图39那样构成室内机200,也能够通过将盒50从外壳1卸下而在容易进行作业的场所进行过滤器40的齿部46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齿轮69之间的啮合。因此,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200容易将过滤器40准确地安装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齿轮69。
此外,虽在图39中示出了在室内机200采用了横流风扇25的例子,但当然也可以采用轴流风扇20。
附图标记说明:
1:外壳;2:吸入口;3:排出口;4:前表面部;5:背面部;6上表面部;7:右侧面部;8:左侧面部;9:下表面部;10:引导槽;10a:侧壁部;10b:凸部;10c:按压板;11:装饰面板;12上下风向挡板;14:集水盘;15:载置部;20:轴流风扇;21:轮毂部;22:翼;22a:前缘部;23:风扇驱动马达;24:集流器;25:横流风扇;30:热交换器;31:翅片;32:导热管;40:过滤器;41:外框;42:捕捉部;43:侧缘部;44:侧缘部;46:齿部;47:格子;48:止挡部;50:盒;50a:上侧移动路径;50b:下侧移动路径;51:第1框架;52:第2框架;53:第3框架;54:通气口;55:栅;56:第1栅;57:第2栅;58:过滤器按压部件;59:圆弧形状部;60:开口部;61:侧面部;62:贯通孔;63:轴保持部;64:切口;65:轮毂保持部;66:切口;67:过滤器驱动轴;68: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9:齿轮;70:轮毂部;71:连结部;72:凸部;73:轴部;74:过滤器检测开关;75:开口部;76:过滤器检测杆;77:旋转轴;78凸缘部;79:凸部;80:把手;90:集尘盒;91:尘埃收容部;92:主体部;93:盖部;94:旋转轴;95:插入孔;96:切口;97:支承部件;98:切口;99:引导部;100:开口部;101:上表面部;102:止挡件用卡合部;110:清扫机构;110a:清扫机构;111:刷;112:刷驱动轴;113:凹部;114:刮刀;115:凹凸部;120:固定杆;121:旋转轴;122:固定杆钩部;123:弹簧;124:固定杆用盖;125:集尘盒用卡合部;130:止挡件;131:旋转轴;132:止挡件钩部;133:开口部;134:轴承部;135:轴承部;140:马达单元;141:马达;142:输出部;143:凹部;144:输出部;145:凸部;150:控制部;151:红外线传感器;160:尘埃;200:室内机。

Claims (7)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
外壳,所述外壳在上表面部形成有吸入口,并在相比该吸入口更靠下方的位置形成有排出口;
风扇以及热交换器,所述风扇以及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外壳内;
多个过滤器,所述多个过滤器设置于所述吸入口,并从由所述风扇吸入所述外壳的空气将尘埃除去;
清扫机构,所述清扫机构与所述过滤器相对移动而清扫所述过滤器;
集尘盒,所述集尘盒具有收容由所述清扫机构除去的尘埃的尘埃收容部,配置于所述过滤器的左右方向的一方的端部侧,并被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外壳在前后方向装卸自如;以及
止挡件,所述止挡件配置于所述集尘盒的前方,限制所述集尘盒向前方的移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机的室内机形成为如下结构:
所述止挡件具有一方的端部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外壳,另一方的端部直接或者间接地、且装卸自如地固定于所述外壳的构造,
所述另一方的端部从前方向后方移动,该另一方的端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外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形成为如下结构:
在所述外壳形成有集尘盒用卡合部,
所述集尘盒具备与所述集尘盒用卡合部卡合的固定杆钩部,并且形成有止挡件用卡合部,
所述止挡件在所述另一方的端部具备与所述止挡件用卡合部卡合的止挡件钩部,
通过所述固定杆钩部与所述集尘盒用卡合部卡合、且所述止挡件钩部与所述止挡件用卡合部卡合,所述止挡件的所述另一方的端部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外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形成为如下结构:
在将所述止挡件的所述止挡件钩部与所述集尘盒的所述止挡件用卡合部卡合后的状态下,
所述集尘盒的所述固定杆钩部的操作被所述止挡件限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盒,所述盒在前后方向装卸自如地设置于所述吸入口,在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形成有通气口,并且装卸自如地收容所述过滤器,
在所述盒安装于所述外壳后的状态下,通过将所述止挡件的所述另一方的端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外壳,所述盒的前表面侧的一部由所述止挡件覆盖,且被固定于所述外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形成为如下结构:
所述盒在左右方向的一方的端部形成有开口部,并具有使所述过滤器沿左右方向移动的过滤器驱动轴,
所述清扫机构具有清扫所述过滤器的刷以及供该刷安装并使该刷旋转或者摆动的刷驱动轴,
所述集尘盒具备该清扫机构,
其中,
所述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
过滤器驱动马达,所述过滤器驱动马达驱动所述过滤器驱动轴;以及
刷驱动马达,所述刷驱动马达驱动所述刷驱动轴,
所述集尘盒设置成与所述盒的所述开口部对置且装卸自如,从该开口部利用所述刷清扫所述过滤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形成为如下结构:
所述止挡件具备将所述过滤器驱动轴的前端部保持为旋转自如的第1轴承部以及将所述刷驱动轴的前端部保持为旋转自如的第2轴承部,
在所述另一方的端部直接或者间接地固定于所述外壳的状态下,利用所述第1轴承部将所述过滤器驱动轴的前端部保持为旋转自如,利用所述第2轴承部将所述刷驱动轴的前端部保持为旋转自如。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尘埃收容部由透明树脂形成,
所述止挡件也由透明树脂形成。
CN201590000282.3U 2015-03-27 2015-03-27 空调机的室内机 Active CN20623490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59617 WO2016157296A1 (ja) 2015-03-27 2015-03-27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34909U true CN206234909U (zh) 2017-06-09

Family

ID=57004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90000282.3U Active CN206234909U (zh) 2015-03-27 2015-03-27 空调机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20626B2 (zh)
CN (1) CN206234909U (zh)
WO (1) WO201615729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27081B2 (ja) * 2010-01-27 2013-10-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自動フィルタ清掃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931430B2 (ja) * 2011-12-21 2016-06-0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6157296A1 (ja) 2017-11-02
WO2016157296A1 (ja) 2016-10-06
JP6320626B2 (ja) 2018-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60726B (zh) 空调的室内机
CN103269630B (zh) 真空吸尘器
CN106687752B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CN106687753B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CN106687754A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
CN105333511B (zh) 净化装置及挂壁式空调器
KR20120016132A (ko) 공기 조화기
CN206037236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111570404B (zh) 一种自动清洁装置及空调器
KR101352185B1 (ko) 공기조화장치의 실내유닛
CN109737583B (zh) 一种空调新风系统
JP2008057882A (ja) 空気調和機
JP575508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06234909U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12204765U (zh) 一种自清洁装置以及空调器
JP7361296B2 (ja) 空気調和機
JPWO2008062876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125340B2 (ja) 空気調和機用清掃装置と空気調和機
CN115751469A (zh) 滤网机构和空调室内机
JP5538176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415969B2 (ja) エアフィルター清掃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08039324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13685911A (zh) 一种自清洁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05402851B (zh) 控制装置及挂壁式空调器
JP7361294B2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