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18024U - 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218024U CN206218024U CN201621156664.8U CN201621156664U CN206218024U CN 206218024 U CN206218024 U CN 206218024U CN 201621156664 U CN201621156664 U CN 201621156664U CN 206218024 U CN206218024 U CN 20621802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od
- pole structure
- boss
- section
- inner pa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其中,撑杆结构包括:撑杆主体;车盖端配合部,与撑杆主体连接,车盖端配合部包括卡位结构,卡位结构具有第一配合面,当撑杆结构撑起发动机盖时,第一配合面与发动机盖的内板面面接触。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撑杆结构与发动机盖的内板配合时接触面积小,对发动机盖的支撑不够稳定,发动机盖易晃动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汽车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由撑杆主体10’组成,撑杆主体10’的一端具有弯钩11’,撑杆主体10’的另一端与汽车的车身连接。发动机盖的内板具有安装孔。当需要撑起发动机盖时,撑杆主体10’的弯钩11’插入安装孔内。
当弯钩11’与安装孔配合时,弯钩11’与安装孔之间为线接触,接触面积较小,对发动机盖的支撑不够稳定,发动机盖易晃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撑杆结构与发动机盖的内板配合时接触面积小,对发动机盖的支撑不够稳定,发动机盖易晃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撑杆结构包括:撑杆主体;车盖端配合部,与撑杆主体连接,车盖端配合部包括卡位结构,卡位结构具有第一配合面,当撑杆结构撑起发动机盖时,第一配合面与发动机盖的内板面面接触。
进一步地,卡位结构包括:第一凸台;限位部,与第一凸台连接,第一凸台的朝向限位部的表面形成第一配合面。
进一步地,发动机盖的内板具有安装孔,限位部为与安装孔配合的第二凸台。
进一步地,第一凸台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面积覆盖第二凸台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其中,第一平面平行于发动机盖的内板。
进一步地,卡位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凸台和限位部之间的限位槽。
进一步地,限位槽为环形凹槽。
进一步地,环形凹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第一槽段的槽宽h1小于第二槽段的槽宽h2。
进一步地,第二凸台包括本体和与本体连接的且向本体外侧延伸的凸部。
进一步地,车盖端配合部还包括杆体,杆体的轴线与第一凸台的第一配合面之间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车盖端配合部与撑杆主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车盖端配合部由塑料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架和与车架连接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为前述的撑杆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包括撑杆主体和车盖端配合部,车盖端配合部包括卡位结构,卡位结构具有第一配合面,当撑杆结构撑起发动机盖时,第一配合面与发动机盖的内板形成面接触,这样,可以增大撑杆结构与发动机盖的内板的接触面积,使撑杆结构较为稳定地支撑发动机盖,防止发动机盖晃动,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的主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撑杆结构的车盖端配合部的侧视图;
图4示出了图3的车盖端配合部的A-A向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2的撑杆结构的车盖端配合部的主视图;以及
图6示出了图5的车盖端配合部的B-B向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撑杆主体;20、车盖端配合部;21、第一凸台;22、限位部;23、限位槽;24、杆体;211、第一配合面;221、第二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的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车架和与车架连接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为了增大撑杆结构与发动机盖的接触面积,稳定支撑发动机盖,防止发动机盖晃动,对撑杆结构进行了改进,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2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包括撑杆主体10和车盖端配合部20。车盖端配合部20与撑杆主体10连接。车盖端配合部20包括卡位结构,卡位结构具有第一配合面211。当撑杆结构撑起发动机盖时,第一配合面211与发动机盖的内板面面接触。
通过上述设置,由于车盖端配合部20包括卡位结构,卡位结构具有第一配合面211,当撑杆结构撑起发动机盖时,发动机盖的内板直接与第一配合面211接触,即第一配合面211与发动机盖的内板形成面接触。
与现有技术中的撑杆结构与安装孔之间为线接触相比,可以增大撑杆结构与发动机盖的内板的接触面积,使撑杆结构较为稳定地支撑发动机盖,防止发动机盖晃动,提高撑杆结构支撑发动机盖时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由于面接触增大了内板的受力面积,减小了撑杆结构与发动机盖的内板的接触应力,可以防止线接触时应力集中引起发动机盖内板的油漆损伤及掉落,进而导致发动机盖的内板发生腐蚀的现象。
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卡位结构包括第一凸台21和限位部22。限位部22与第一凸台21连接,第一凸台21的朝向限位部22的表面形成第一配合面211。
通过上述设置,第一凸台21作为支撑发动机盖的支撑结构,当撑杆结构撑起发动机盖时,第一凸台21上的第一配合面211与发动机盖的内板接触,连接在第一凸台21上部的限位部22伸入发动机盖内板上的安装孔中,可以限制发动机盖的位置,减小发动机盖的晃动,提高安全性。
具体地,如图3和图6所示,发动机盖的内板具有安装孔,限位部22为与安装孔配合的第二凸台221。
通过第二凸台221与发动机盖内板上的安装孔配合,可以限制发动机盖的位置。在安装支撑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将第二凸台221放入发动机盖内板的安装孔中,之后发动机盖在自身重力下下滑,安装孔的切口会卡在位于第二凸台221的外表面上,从而限制发动机盖的位置;此时,第一配合面211与发动机盖的内板接触,撑杆结构可以对发动机盖形成较为稳定的支撑。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凸台21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面积覆盖第二凸台221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其中,第一平面平行于发动机盖的内板。
由于第一凸台21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凸台221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因此,第二凸台221可以较为容易的伸入发动机盖的内板安装孔中,第一凸台21则不会嵌入安装孔中,而是通过第一配合面211与发动机盖的内板接触,从而对发动机盖形成稳定的支撑。
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卡位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凸台21和限位部22之间的限位槽23。
通过在第一凸台21和限位部22之间增加限位槽23,可以更加有效地限制发动机盖的位置,防止撑杆结构与发动机盖的内板脱开,对发动机盖的支撑更加稳定和安全。
具体地,将限位部22放入发动机盖内板的安装孔后,发动机盖在自身重力下下滑,安装孔的切口会较为稳定地卡在第一凸台21和限位部22之间的限位槽23中,限制了发动机盖的运动,因此,即使撑杆结构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也不容易与发动机盖的内板脱开,进而对发动机盖的支撑更加稳定和安全。
优选地,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限位槽23为环形凹槽。
将限位槽23设置为环形凹槽使得限位槽23的周向都能卡住安装孔的切口。当撑杆结构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引起卡位结构发生窜动时,环形凹槽会卡在安装孔的切口的不同位置上,确保撑杆结构不会与发动机盖的内板脱开,显著提高撑杆结构支撑发动机盖的安全性。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为了使撑杆结构在使用状态下不容易与发动机盖脱开且能方便地进行支撑和收回撑杆结构的操作,环形凹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第一槽段的槽宽h1小于第二槽段的槽宽h2。
具体地,当撑杆结构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二槽段朝向车尾方向,第一槽段朝向车头方向,安装孔的切口卡在环形凹槽的第一槽段中。由于第一槽段的槽宽h1较小,安装孔的切口卡在第一槽段中不容易发生晃动,因此可以更加稳定地支撑发动机盖。在支撑和收回撑杆结构时,首先使撑杆结构向第二槽段所在的方向移动,由于第二槽段的槽宽h2较大,因此限位部22容易从安装孔中取出。
当然,在附图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还可以使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的槽宽相同。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凸台221包括本体和与本体连接的且向本体外侧延伸的凸部。
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第二凸台221的形状与发动机盖的内板安装孔的形状相适配,方便进行支撑和收回撑杆结构的操作。
具体地,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包括本体和凸部的第二凸台221的截面呈T形。当撑杆结构处于支撑状态时,位于T形上部的小头端朝向车尾方向,位于T形下部的大头端朝向车头方向。这样,第二凸台221的大头端与限位槽23的槽宽h1较小的第一槽段相对应,可以使安装孔的切口更加稳定地卡在第一槽段,从而更加稳定地支撑发动机盖,防止发动机盖晃动;第二凸台221的小头端与限位槽23的槽宽h2较大的第二槽段相对应,可以使第二凸台221更容易放入安装孔或从安装孔中取出。
如图3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车盖端配合部20还包括杆体24。为了使撑杆结构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一配合面211与发动机盖的内板较好地贴合,杆体24的轴线与第一凸台21的第一配合面211之间具有夹角。
具体地,杆体24的轴线与第一凸台21的第一配合面211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0°至90°。
优选地,杆体24的轴线与第一凸台21的第一配合面211之间的夹角为45°。这样,撑杆结构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一配合面211完全与发动机盖的内板接触,对发动机盖的支撑更加稳定。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车盖端配合部20与撑杆主体10一体成型。
将车盖端配合部20与撑杆主体10一体成型可以提高撑杆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刚度,同时避免车盖端配合部20与撑杆主体10的连接失效。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车盖端配合部20由塑料制成。
由于塑料的硬度较低,通过塑料制成的车盖端配合部20支撑发动机盖的内板可以减少对内板的摩擦,进而减轻内板的磨损,避免内板与撑杆结构的接触处发生掉漆、腐蚀等现象。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在撑杆结构上设置塑料材料的车盖端配合部,车盖端配合部具有卡位结构,卡位结构包括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第一凸台朝向第二凸台的表面形成第一配合面,第一凸台与第二凸台之间具有限位槽,这样,当撑杆结构撑起发动机盖时,第一配合面与发动机盖的内板形成面接触,第二凸台伸入内板的安装孔中,内板安装孔的切口卡入限位槽中,可以增大撑杆结构与发动机盖的内板的接触面积,并使撑杆结构不易脱落,从而使撑杆结构较为稳定地支撑发动机盖,防止发动机盖晃动,提高安全性;进一步地,面接触增大了内板的受力面积,减小了撑杆结构与发动机盖的内板的接触应力,并且塑料制成的车盖端配合部可以减少对内板的摩擦,进而减轻内板的磨损,避免内板与撑杆结构的接触处发生掉漆、腐蚀等现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结构包括:
撑杆主体(10);
车盖端配合部(20),与所述撑杆主体(10)连接,所述车盖端配合部(20)包括卡位结构,所述卡位结构具有第一配合面(211),当所述撑杆结构撑起发动机盖时,所述第一配合面(211)与所述发动机盖的内板面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结构包括:
第一凸台(21);
限位部(22),与所述第一凸台(21)连接,所述第一凸台(21)的朝向所述限位部(22)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一配合面(2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盖的内板具有安装孔,所述限位部(22)为与所述安装孔配合的第二凸台(2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台(21)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面积覆盖所述第二凸台(221)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其中,所述第一平面平行于所述发动机盖的所述内板。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凸台(21)和所述限位部(22)之间的限位槽(2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23)为环形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凹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段和第二槽段,所述第一槽段的槽宽h1小于所述第二槽段的槽宽h2。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台(221)包括本体和与所述本体连接的且向所述本体外侧延伸的凸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盖端配合部(20)还包括杆体(24),所述杆体(24)的轴线与第一凸台(21)的第一配合面(211)之间具有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盖端配合部(20)与所述撑杆主体(10)一体成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盖端配合部(20)由塑料制成。
12.一种车辆,包括车架和与所述车架连接的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为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撑杆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156664.8U CN206218024U (zh) | 2016-10-24 | 2016-10-24 | 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156664.8U CN206218024U (zh) | 2016-10-24 | 2016-10-24 | 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218024U true CN206218024U (zh) | 2017-06-06 |
Family
ID=58789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156664.8U Active CN206218024U (zh) | 2016-10-24 | 2016-10-24 | 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21802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447989B2 (en) | 2019-11-05 | 2022-09-20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Hood prop rod assembly for vehicles |
-
2016
- 2016-10-24 CN CN201621156664.8U patent/CN20621802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447989B2 (en) | 2019-11-05 | 2022-09-20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Hood prop rod assembly for vehicles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519020U (zh) | 服务器机柜及其滑轨总成 | |
CN206218024U (zh) | 发动机盖的撑杆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08082484A (zh) | 一种具有旋翼保护罩的飞行器 | |
CN204012366U (zh) | 一种能够快速拆装的配电柜托架 | |
CN205502823U (zh) | 一种带限位功能的快速拆卸铰链 | |
CN204126435U (zh) | 大开度车门限位器 | |
CN207510606U (zh) | 一种电动平衡车 | |
CN205891027U (zh) | 一种与舱门联动的备胎架 | |
CN201856611U (zh) | 客车车内上置平衡杆结构 | |
CN205895077U (zh) | 一种门窗密封胶条 | |
CN203363416U (zh) | 一种线束保护支架 | |
CN206368471U (zh) | 一种新型阴角转角立柱及幕墙的阴角转角结构 | |
CN208360104U (zh) | 可装载多功能模块的房车尾杠 | |
CN208503195U (zh) | 胀紧螺栓 | |
CN207902751U (zh) | 一种具有旋翼保护罩的飞行器 | |
CN206368470U (zh) | 一种新型阳角转角立柱及幕墙的阳角转角结构 | |
CN206784253U (zh) | 一种市政工程用的警示隔离栏 | |
CN206327443U (zh) | 制件安装结构及汽车 | |
CN205686169U (zh) | 一种加油口门弹开装置及汽车 | |
CN207370278U (zh) | 一种箱包脚轮的斜角固定结构 | |
CN202520203U (zh) | 安全门 | |
CN205366056U (zh) | 一种无人飞行器用脚架 | |
CN205836621U (zh) | 一种汽车出风口水杯磁铁支架 | |
CN208651406U (zh) | 一种机动车防盗固封装置 | |
CN203547238U (zh) | 一种车门把手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111 Address after: 102206, Beijing, Shahe, Changping District Town, Sha Yang Road, Lao Wan Village North Patentee after: Beiqi Futian Automobile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102 building, No. 1, 2 Tong Tung Avenue,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aowa Automobile (China) Co.,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