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11715U - 电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11715U
CN206211715U CN201621157734.1U CN201621157734U CN206211715U CN 206211715 U CN206211715 U CN 206211715U CN 201621157734 U CN201621157734 U CN 201621157734U CN 206211715 U CN206211715 U CN 2062117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duct
oil
stator
rotor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5773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焕炜
游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5773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117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117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117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机和具有其的车辆,电机包括壳体、定子、转子、电机控制器和控制器冷却油道,壳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内壳体和外壳体均为圆筒形,内壳体具有内壳体周壁,外壳体具有外壳体周壁,内壳体周壁与外壳体周壁之间限定出夹层空间,定子设置在壳体内,转子可转动地设置在定子内,电机控制器设置在夹层空间内,电机控制器与内壳体周壁之间限定出控制器冷却油道,控制器冷却油道具有控制器冷却油道进口和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电机控制器通过与流经控制器冷却油道内的油液接触进行换热。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冷却油液直接与电机控制器进行接触换热,冷却效果明显,能防止电机控制器过热烧毁,提升了电机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电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机和具有该电机的车辆。
背景技术
为防止电机在工作过程中积聚的热量过多导致电机烧毁,电机在工作时内部循环有温度低的冷却油,冷却油可以及时将电机内部元件产生的热量带出电机外,延长电机的工作寿命。相关技术中,冷却油在电机内专门设置的冷却管道中循环流动,冷却油并不直接接触电机控制器等发热器件,而是通过冷却管道间接对其进行换热,减弱了冷却油的冷却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在于提出一种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冷却效果的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机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电机,包括壳体、定子、转子、电机控制器和控制器冷却油道,所述壳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均为圆筒形,所述内壳体具有内壳体周壁,所述外壳体具有外壳体周壁,所述内壳体周壁与所述外壳体周壁之间限定出夹层空间,所述定子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转子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定子内,所述电机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夹层空间内,所述电机控制器与所述内壳体周壁之间限定出控制器冷却油道,所述控制器冷却油道具有控制器冷却油道进口和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所述电机控制器通过与流经所述控制器冷却油道内的油液接触进行换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电机,冷却油液直接与电机控制器进行接触换热,冷却油液的冷却效果明显,能进一步改善电机控制器的工作环境,防止电机控制器过热烧毁,进而提升了电机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电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优选地,所述电机控制器构造为瓦形且固定在所述外壳体的内壁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控制器沿周向分成彼此邻接的多段子控制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多个电器元件,所述多个电器元件分别构成所述多段子控制部。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冷却油道进口向外穿出所述外壳体。
优选地,所述定子包括定子漆包线和套设在所述定子漆包线上的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铁芯油道,所述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与所述铁芯油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构造为贯通槽,所述贯通槽在所述内壳体周壁的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内壳体周壁,所述贯通槽沿所述电机的轴向延伸,所述铁芯油道为多个且沿所述轴向间隔开分布。
更进一步地,所述铁芯油道具有铁芯油道进口和铁芯油道出口,所述铁芯油道进口和所述铁芯油道出口之间由铁芯油道隔离壁隔离开,所述贯通槽位于所述铁芯油道隔离壁的一侧并与所述铁芯油道进口连通。
进一步地,电机还包括中空转轴和隔磁板,所述中空转轴固定在所述转子内,所述隔磁板套设在所述中空转轴上且分别位于所述转子的两端。
更进一步地,所述中空转轴与所述铁芯油道之间还设置有转接油道,所述隔磁板上还设置有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中空转轴的内部连通,所述转子内还设置有转子油道,位于所述转子一端的隔磁板上的第一油槽通过对应的转子油道与另一端的隔磁板上对应的第二油槽连通,所述第二油槽的开口端朝向所述定子漆包线的内壁面。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油槽从所述隔磁板的中心孔处沿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二油槽从所述隔磁板的外周边缘沿径向向内延伸,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第二油槽在周向上错开。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油槽和所述第二油槽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油槽和多个所述第二油槽在所述周向上等间距交替布置。
更进一步地,位于所述转子一端的第一油槽与位于转子另一端的第二油槽在径向上部分地重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转接油道包括第一转接油道和第二转接油道,所述第一转接油道沿轴向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周壁上,所述第二转接油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转子上设置有轴向减重槽,所述隔磁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轴向减重槽对应的隔磁板减重槽。
更进一步地,所述隔磁板减重槽与所述轴向减重槽形状相同。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冷却油道上设置有喷油孔,所述喷油孔朝向所述定子的定子漆包线的外壁面敞开。
优选地,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总出油管。
优选地,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在端面处密封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车辆,设有如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车辆,电机能在车辆行驶时安全工作,从而提升了车辆行驶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的总成装配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的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的冷却油道的整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的冷却油道的整体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壳体的俯视图;
图9是图8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壳体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中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定子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隔磁板的仰视图;
图16是图15中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空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沿E-E方向的剖视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安装在车辆内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1000,电机100,壳体1,外壳体11,外壳体周壁111,总进油管过孔112,电源插接件过孔113,内壳体12,内壳体周壁121,定子2,定子漆包线21,定子铁芯22,贯通孔23,转子3,轴向减重槽31,转轴过孔32,电机控制器4,子控制部41,中空转轴5,隔磁板6,隔磁板减重槽61,中心孔62,冷却油道7,总进油管71,控制器冷却油道72,控制器冷却油道进口721,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722,喷油孔723,铁芯油道73,铁芯油道进口731,铁芯油道出口732,铁芯油道隔离壁733,转接油道74,第一转接油道741,第二转接油道742,转轴油道75,过油孔751,第一油槽76,第二油槽77,转子油道78,总出油管79,电源插接件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轴向”、“周向”、“径向”、“长度”、“厚度”、“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
首先参考图1-图19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100。
如图1-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100可以包括壳体1、定子2、转子3、电机控制器4和控制器冷却油道72。
壳体1可以包括内壳体12和外壳体11,内壳体12和外壳体11均可以为圆筒形,内壳体12可以具有内壳体周壁121,外壳体11可以具有外壳体周壁111,内壳体周壁121与外壳体周壁111之间可以限定出夹层空间,该夹层空间可以为环形并环绕内壳体12。
如图4所示,内壳体12的一端(例如右端)可以为封闭的底壁,另外一端可以敞开,外壳体11的一端(例如左端)可以为封闭的顶壁,另外一端可以敞开,内壳体12与外壳体11的敞开端可以相对设置,即内壳体12的开口端可以固定在外壳体11的顶壁的内表面,且外壳体11与内壳体12可以同轴设置,由此内壳体12与外壳体11之间可以限定出环形的夹层空间,夹层空间可以安装电机控制器4,由此可以充分利用电机100的安装空间,提升电机100的集合度,减小了电机100整体的占用空间。
定子2可以设置在壳体1内,转子3可以可转动地设置在定子2内,具体地,如图13所示,定子2可以具有贯通孔23,贯通孔23可以在定子2中心贯通定子2的顶端和底端,转子3可以位于贯通孔23内,通过定子2内电压变化可以驱动转子3转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电机100中可以设有冷却油道7,用于冷却电机100的冷却油液可以在电机100的冷却油道7内部流动,冷却油道7可以包括总进油管71、控制器冷却油道72、铁芯油道73、转接油道74、转轴油道75、第一油槽76、第二油槽77、转子油道78和总出油管79,冷却油液可以从总进油管71进入电机100内,最后从总出油管79流出电机100。
电机控制器4可以设置在夹层空间内,电机控制器4与内壳体周壁121之间可以限定出控制器冷却油道72,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器冷却油道72也位于内壳体12与外壳体11之间限定的夹层空间内。
具体地,如图4所示,电机控制器4可以固定在外壳体周壁111的内表面,由此电机控制器4可以与内壳体周壁121之间限定出一环形通道,该环形通道即为控制器冷却油道72,由此冷却油液无需通过管壁而可以直接接触电机控制器4,提高了冷却油液对电机控制器4的吸热效率,从而提高了电机控制器4的冷却效果。
电机控制器4通过与流经控制器冷却油道72内的油液接触进行换热,具体地,如图5所示,内壳体12的顶端可以设有总进油管71,外壳体11的顶壁上设有总进油管过孔112,总进油管71可以穿过总进油管过孔112从电机100的顶部露出。外界温度低于电机100工作时温度的冷却油液可以通过总进油管71进入述控制器冷却油道72,进而与电机控制器4进行换热。
控制器冷却油道72具有控制器冷却油道进口721和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722,如图6所示,控制器冷却油道72的横截面可以为缺少一小部分圆弧的近似环形,控制器冷却油道72的横截面具有两个自由端,控制器冷却油道进口721和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722可以分别设在控制器冷却油道72的横截面的两个自由端处。
冷却油液从控制器冷却油道进口721流入控制器冷却油道72,在沿内壳体周壁121的外周面环绕近一圈后,从控制器冷却油道72处口流出控制器冷却油道72,从而增加了冷却油液与电机控制器4的接触面积,提升了电机控制器4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机100,通过令电机控制器4与内壳体周壁121之间限定出控制器冷却油道72,冷却油液在控制器冷却油道72内流动,冷却油液可直接与电机控制器4进行接触换热,冷却油液的冷却效果明显,从而能进一步改善电机控制器4的工作环境,防止电机控制器4过热烧毁,进而提升了电机100的可靠性。
优选地,如图4所示,电机控制器4构造可以为瓦形,电机控制器4可以沿外壳体11的轴向延伸,且电机控制器4的横截面可以为圆的部分圆弧,该圆弧的弧度可以与外壳体周壁111的弧度相同,从而电机控制器4可以固定在外壳体周壁111的内表面上,另外,相对于圆筒形的电机控制器4,瓦形的电机控制器4更便于制造。
具体地,外壳体周壁111的内表面可以沿周向设置多个瓦形的卡槽,卡槽的形状可以与电机控制器4的轮廓相同,进而电机控制器4可以卡在卡槽中,使电机控制器4与外壳体11固定。
具体地,如图4所示,电机控制器4沿周向可以分成彼此邻接的多段子控制部41,每个子控制部41均可以为瓦形,每个子控制部41可以对应卡接在外壳体周壁111上的卡槽中,相邻的子控制部41之间可以电连接,从而实现电机控制器4对电机100运行参数的控制。
更加具体地,电机控制器4可以包括多个电器元件,例如电容、IGBT(InsulatedGate Bipolar Transistor,中文名称:绝缘栅双极型晶体板)和PCB板(Printed circuitboard,中文名称:印刷电路板)等,多个电器元件可以分别构成多段子控制部41,即每个电器元件可以均为瓦形,每个电器元件均具有独立的功能,便于单独制造,相邻的电器元件之间可以电连接,从而实现电机控制器4对电机100运行参数的控制。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7和图10所示,控制器冷却油道进口721可以向外穿出外壳体11,内壳体12的顶端可以设有总进油管71,总进油管71可以位于控制器冷却油道进口721外且与控制器冷却油道进口721相连,即总进油管71与内壳体12和电机控制器4之间的空间连通,冷却油液可以从总进油管71进入控制器冷却油道72,对电机控制器4进行冷却。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13所示,定子2可以包括定子漆包线21和套设在定子漆包线21上的定子铁芯22,定子漆包线21可以盘绕在贯通孔23的内壁面上,且定子漆包线21的两端均可以沿轴向延伸出贯通孔23外,通过定子漆包线21内部电压的变化使转子3转动。
定子铁芯22的外周面上可以设置有铁芯油道73,铁芯油道73可以为位于定子铁芯22的外周面的凹槽与内壳体周壁121的内表面共同限制出的通道,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722可以与铁芯油道73连通,从而冷却油液从控制器冷却油道72流出后,可以直接与定子2直接接触换热,提升了定子2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722构造可以为贯通槽,贯通槽可以在内壳体周壁121的厚度方向上贯通内壳体周壁121,从而位于内壳体12外部的控制器冷却油道72中的冷却油液可以进一步地通过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722流入内壳体12的内部的铁芯油道73中。
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722可以沿电机100的轴向延伸,铁芯油道73可以为多个且可以沿轴向间隔开分布,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铁芯油道73可以为三个,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722可以从顶端延伸到底端,从而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722可以与每个铁芯油道73连通,使冷却油液通过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722流入三个铁芯油道73对定子铁芯22散热。
在一些更加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13所示,铁芯油道73可以具有铁芯油道进口731和铁芯油道出口732,铁芯油道进口731和铁芯油道出口732之间可以由铁芯油道隔离壁733隔离开,从而铁芯油道73形成了沿定子铁芯22周向的缺少一小部分圆弧的近似环形通道。
铁芯油道进口731可以位于靠近铁芯油道隔离壁733的一侧,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722可以位于铁芯油道隔离壁733的一侧并与铁芯油道进口731连通,铁芯油道出口732可以位于靠近铁芯油道隔离壁733的另一侧,冷却油液从铁芯油道进口731进入铁芯油道73之后可以沿定子铁芯22的周面环绕近一圈,再从铁芯油道出口732流出铁芯油道73,从而增加了冷却油液与定子铁芯22的接触面积,提升了定子铁芯22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电机100还可以包括中空转轴5和隔磁板6,中空转轴5可以固定在转子3内,转子3中间可以设有转轴过孔32,中空转轴5可以穿设转轴过孔32且与转子3固定,当转子3转动时,转子3可以带动中空转轴5一起转动,中空转轴5进而带动电机100外的部件转动,从而中空转轴5可以对外界输出动力。
如图5所示并结合图19,转轴内部可以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转轴油道75,转轴油道75内可供冷却油液流通,从而冷却油液可以冷却转轴油道75。
如图4所示,中空转轴5可以沿轴向穿过定子铁芯22,中空转轴5的轴向的两端均位于定子铁芯22之外,隔磁板6可以套设在中空转轴5上且可以分别位于转子3的两端。
具体地,如图14-图16所示,隔磁板6可以为圆形薄铁板,隔磁板6的中心可以具有中心孔62,转子3的顶端和底端可以分别与一个隔磁板6紧邻,中空转轴5可以同时穿过定子2的转轴过孔32与两个隔磁板6的中心孔62。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中空转轴5与铁芯油道73之间还可以设置有转接油道74,冷却油液可以通过转接油道74从铁芯油道73流入中空转轴5内的转轴油道75。
更加具体地,如图5-图9所示,转接油道74可以包括第一转接油道741和第二转接油道742,第一转接油道741可以沿轴向延伸且设置在内壳体周壁121上,第一转接油道741可以从顶端延伸到底端,第一转接油道741可以位于铁芯油道隔离壁733的一侧并与每个铁芯油道73的铁芯油道出口732连通,冷却油液进而可以从铁芯油道出口732流入第一转接油道74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转接油道741位于定子铁芯22的外部。
如图5-图9所示,第二转接油道742可以设置在外壳体11上,第二转接油道742可以设在外壳体11的顶壁之中并在顶壁的外表面形成向外的突起,第二转接油道742可以沿径向向外壳体11的顶壁中心延伸,第二转接油道742的一端可以与第一转接油道741连通,第二转接油道742的另一端可以与转轴油道75的一端连通,当冷却油液从铁芯油道73流入第一转接油道741后,继续向顶端方向流入第二转接油道742,再从第二转接油道742流入转轴油道75内。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4-图17所示,隔磁板6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一油槽76和第二油槽77,第一油槽76和第二油槽77均可以为设在隔磁板6内表面上沿隔磁板6径向延伸的盲槽,第一油槽76可以与中空转轴5的内部连通,第一油槽76的一端可以与中心孔62连通,第一油槽76的另一端可以为盲端。
更加具体地,如图5、图6和图15所示,第一油槽76和第二油槽77均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油槽76和多个第二油槽77可以在周向上等间距交替布置。
在一些更加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4-图16所示,第一油槽76可以从隔磁板6的中心孔62处沿径向向外延伸,第二油槽77可以从隔磁板6的外周边缘沿径向向内延伸,第一油槽76可以与第二油槽77在隔磁板6的周向上错开,即同一隔磁板6的第一油槽76与第二油槽77并不连通,进而冷却油液必须通过转子油道78再从第二油槽77流出定子2外,提高了定子2的散热效果。
中空转轴5在安装两个隔磁板6的部位可以沿周向各设有多个过油孔751,多个过油孔751可以与多个第一油槽76一一对接,冷却油液可以通过过油孔751从转轴油道75流入第一油槽76。
转子3内还可以设置有转子油道78,转子油道78可以为多个,多个转子油道78可以在径向上第一油槽76的盲端处沿周向设置在转子3中,转子油道78可以沿轴向贯穿转子3,从而冷却油液可以从第一油槽76流入转子油道78,进而冷却油液可以在转子油道78内对转子3进行热交换。
更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6所示,位于转子3一端的第一油槽76可以与位于转子3另一端的第二油槽77在径向上部分地重合,从而位于转子3一端的隔磁板6上的第一油槽76可以通过对应的转子油道78与另一端的隔磁板6上对应的第二油槽77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转子3一端的隔磁板6的第一油槽76在周向上可以位于转子3另一端的隔磁板6相邻的两个第一油槽76之间,即转子3一端的隔磁板6可以相对转子3另一端的隔磁板6转动一定角度。相应地,转子3一端的过油孔751也可以在周向上位于转子3另一端相邻的两个过油孔751之间。
第二油槽77的一端可以为盲槽,另一端可隔磁板6沿径向最外部处开口,第二油槽77的开口端可以朝向定子漆包线21的内壁面,冷却油液可以从第一油槽76流入,在经过转子油道78之后从第二油槽77流出至定子漆包线21的内壁面,从而冷却油液可以对定子漆包线21进行换热。
更加具体地,如图15和图17所示,转子3上可以设置有轴向减重槽31,轴向减重槽31可以沿轴向贯穿转子3,轴向减重槽31可以在径向上位于转子油道78与转轴过孔32之间,多个轴向减重槽31可以沿转子3的周向间隔设置,轴向减重槽31的横截面可以为圆角梯形,轴向减重槽31的孔径可以远大于转子油道78的孔径,从而可以明显减轻转子3的重量,进而减轻电机100整体的重量。
轴向减重槽31还可以令冷却油液在轴向减重槽31内通过,进而平衡定子2在轴向上的两侧的冷却油液的压力,同时冷却油液还可以进一步吸收转子3的热量,提升转子3的冷却效果。
如图3、图15和图17所示,隔磁板6上可以设置有与轴向减重槽31对应的隔磁板减重槽61,即在每个隔磁板6中,隔磁板减重槽61的数量以及在隔磁板6径向上的位置均可以与转子3中的轴向减重槽31对应。隔磁板减重槽61可以减轻隔磁板6的重量,进而减轻电机100整体的重量,且可以使冷却油液在隔磁板减重槽61和轴向减重槽31内通过,进而平衡定子2在轴向上的两侧的冷却油液的压力。
更加具体地,如图3所示,隔磁板减重槽61可以与轴向减重槽31形状相同,即隔磁板减重槽61的横截面与轴向减重槽31均可以为相同大小的圆角梯形,从而便于冷却油液在隔磁板减重槽61和轴向减重槽31内通过。
优选地,如图10和图12所示,控制器冷却油道72上可以设置有喷油孔723,喷油孔723可以为多个,多个喷油孔723可以沿周向设置在内壳体周壁121上且沿径向贯穿内壳体周壁121,且内壳体周壁121轴向上的两端均可以沿周向设有多个喷油孔723,喷油孔723可以朝向定子2的定子漆包线21的外壁面敞开,即喷油孔723可以在轴向上正对沿轴向延伸出贯通孔23外的定子漆包线21的外壁面,从而吸收定子漆包线21的热量。
优选地,如图7-图9所示,外壳体11上可以设置有总出油管79,总出油管79可以设置在外壳体11的顶壁的外表面上,总出油管79可以与内壳体12的内部连通,总出油管79在径向上可以位于总进油管71内,从而在对电机100内所有部件散热后,位于内壳体12内部的冷却油液可以从总出油管79流出电机100。总进油管71和总出油管79可以与油泵相连,油泵可以为冷却油液在电机100内部循环提供动力。
综上,冷却油液首先可以在油泵作用下通过总进油管71进入控制器冷却油道72对电机控制器4冷却,在沿内壳体周壁121的外周面环绕近一圈后,大部分冷却油液从控制器冷却油道72流入铁芯油道73对定子铁芯22冷却,另有小部分冷却油液从喷油孔723喷向定子漆包线21的外壁面对定子漆包线21冷却。
冷却油液在沿定子铁芯22的外周面环绕近一圈后,依次通过第一转接油道741和第二转接油道742进入转轴油道75内对中空转轴5冷却。随后,冷却油液从过油孔751并通过隔磁板6上的第一油槽76流入转子油道78对转子3冷却。
当冷却油液从转子油道78的另一端流出后,通过第二油槽77从隔磁板6流向弟子漆包线的内壁面对定子漆包线21冷却,随后冷却油液流出定子2外,并与之前小部分从喷油孔723喷出的冷却油液在内壳体12内混合从总出油管79流出电机100外,从而电机100在将电机控制器4、定子2、转子3与中空转轴5的热量携带出电机100外,保证电机100的各部件均能安全工作,延长了电机100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内壳体12与外壳体11可以在端面处密封连接,内壳体12的顶端面可以与外壳体11的顶壁的内表面之间可以涂有密封胶,从而冷却油液只能通过上述过程在电机100内部循环,防止冷却油液从内壳体12的顶端面与外壳体11的顶壁的内表面之间流动,影响电机100的散热效果。
具体地,如图4和图7所示,电机100还可以包括电源插接件8,电源插接件8可以位于电机100的顶端,外壳体11的顶壁上具有电源插接件过孔113,电源插接件8可以通过电源插接件过孔113与电机100内部电连接,电源可以通过与电源插接件8连接为电机100提供电力。
下面结合图20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0。
如图2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0设有如本实用新型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电机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000,通过设置电机100,电机100能在车辆1000行驶时安全工作,大大降低了电机100因为过热而引起故障的可能,从而提升了车辆1000行驶时的可靠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0)

1.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均为圆筒形,所述内壳体具有内壳体周壁,所述外壳体具有外壳体周壁,所述内壳体周壁与所述外壳体周壁之间限定出夹层空间;
定子,所述定子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转子,所述转子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定子内;
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控制器设置在所述夹层空间内,所述电机控制器与所述内壳体周壁之间限定出控制器冷却油道,所述控制器冷却油道具有控制器冷却油道进口和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所述电机控制器通过与流经所述控制器冷却油道内的油液接触进行换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控制器构造为瓦形且固定在所述外壳体的内壁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控制器沿周向分成彼此邻接的多段子控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多个电器元件,所述多个电器元件分别构成所述多段子控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冷却油道进口向外穿出所述外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包括:定子漆包线和套设在所述定子漆包线上的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铁芯油道,所述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与所述铁芯油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冷却油道出口构造为贯通槽,所述贯通槽在所述内壳体周壁的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内壳体周壁,所述贯通槽沿所述电机的轴向延伸;
所述铁芯油道为多个且沿所述轴向间隔开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油道具有铁芯油道进口和铁芯油道出口,所述铁芯油道进口和所述铁芯油道出口之间由铁芯油道隔离壁隔离开,所述贯通槽位于所述铁芯油道隔离壁的一侧并与所述铁芯油道进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空转轴,所述中空转轴固定在所述转子内;
隔磁板,所述隔磁板套设在所述中空转轴上且分别位于所述转子的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转轴与所述铁芯油道之间还设置有转接油道;
所述隔磁板上还设置有第一油槽和第二油槽,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中空转轴的内部连通;
所述转子内还设置有转子油道,位于所述转子一端的隔磁板上的第一油槽通过对应的转子油道与另一端的隔磁板上对应的第二油槽连通,所述第二油槽的开口端朝向所述定子漆包线的内壁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槽从所述隔磁板的中心孔处沿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第二油槽从所述隔磁板的外周边缘沿径向向内延伸,所述第一油槽与所述第二油槽在周向上错开。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槽和所述第二油槽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油槽和多个所述第二油槽在所述周向上等间距交替布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转子一端的第一油槽与位于转子另一端的第二油槽在径向上部分地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油道包括:
第一转接油道和第二转接油道,所述第一转接油道沿轴向延伸且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周壁上,所述第二转接油道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上设置有轴向减重槽,所述隔磁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轴向减重槽对应的隔磁板减重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磁板减重槽与所述轴向减重槽形状相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冷却油道上设置有喷油孔,所述喷油孔朝向所述定子的定子漆包线的外壁面敞开。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上设置有总出油管。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在端面处密封连接。
2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
CN201621157734.1U 2016-10-31 2016-10-31 电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062117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57734.1U CN206211715U (zh) 2016-10-31 2016-10-31 电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57734.1U CN206211715U (zh) 2016-10-31 2016-10-31 电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11715U true CN206211715U (zh) 2017-05-31

Family

ID=58757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57734.1U Active CN206211715U (zh) 2016-10-31 2016-10-31 电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11715U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2363A (zh) * 2018-04-10 2018-09-07 浙江兴轮电驱动有限公司 一种油冷电机
CN109510402A (zh) * 2019-01-18 2019-03-22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车用油冷电机系统
CN110266127A (zh) * 2019-06-04 2019-09-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电机冷却系统和电动车
CN111095746A (zh) * 2017-08-21 2020-05-01 纬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电机的多部件转子轴
CN112186918A (zh) * 2019-07-01 2021-01-05 保时捷股份公司 在机动车辆中冷却电动机器的组件以及运行该组件的方法
WO2021120430A1 (zh) * 2019-12-17 2021-06-2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一体化的电机冷却结构及电机
CN114069915A (zh) * 2020-08-03 2022-02-18 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车用驱动电机和车辆
CN114364203A (zh) * 2020-10-12 2022-04-15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emu冷却装置、航空发动机燃油系统及航空发动机
EP4131743A4 (en) * 2020-08-03 2023-08-23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ENGINE AND VEHICLE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5746B (zh) * 2017-08-21 2022-06-17 纬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电机的多部件转子轴
CN111095746A (zh) * 2017-08-21 2020-05-01 纬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电机的多部件转子轴
US11469644B2 (en) 2017-08-21 2022-10-11 Vitesco Technologies GmbH Multipart rotor shaft for an electric machine
CN108512363B (zh) * 2018-04-10 2020-08-18 浙江兴轮电驱动有限公司 一种油冷电机
CN108512363A (zh) * 2018-04-10 2018-09-07 浙江兴轮电驱动有限公司 一种油冷电机
CN109510402A (zh) * 2019-01-18 2019-03-22 中国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车用油冷电机系统
US11577600B2 (en) 2019-06-04 2023-02-14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Motor, motor cooling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10266127A (zh) * 2019-06-04 2019-09-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电机、电机冷却系统和电动车
CN112186918A (zh) * 2019-07-01 2021-01-05 保时捷股份公司 在机动车辆中冷却电动机器的组件以及运行该组件的方法
CN112186918B (zh) * 2019-07-01 2023-08-29 保时捷股份公司 在机动车辆中冷却电动机器的组件以及运行该组件的方法
WO2021120430A1 (zh) * 2019-12-17 2021-06-2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一体化的电机冷却结构及电机
EP4131743A4 (en) * 2020-08-03 2023-08-23 Anhui Welling Auto Parts Co., Ltd. ENGINE AND VEHICLE
CN114069915A (zh) * 2020-08-03 2022-02-18 安徽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车用驱动电机和车辆
CN114364203A (zh) * 2020-10-12 2022-04-15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emu冷却装置、航空发动机燃油系统及航空发动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211715U (zh) 电机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6149098U (zh) 油冷电机和车辆
CN111416450B (zh) 一种轮毂电机及轮毂电机散热系统
US11942833B2 (en) Intelligent power generation module
CN102790473A (zh) 封闭冷却结构盘式永磁电动机
CN104114871B (zh) 电动机
CN110266127A (zh) 电机、电机冷却系统和电动车
CN113612351A (zh) 驱动电机的冷却结构及方法、油冷型电机、汽车
CN112467899A (zh) 电机、变频一体机和固井装置
CN106160341A (zh) 具有直冷结构的电机
CN102751819A (zh) 新型水泵电机水冷结构
CN206211772U (zh) 电机
CN101087083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机的冷却水套
CN106849470A (zh) 一种水冷电机
CN201478946U (zh) 电机冷却系统及带有该冷却系统的电机
CN202737671U (zh) 封闭冷却结构盘式永磁电动机
CN101989781A (zh) 电机冷却系统及带有该冷却系统的电机
CN206640444U (zh) 一种电机及电动汽车
CN113890273B (zh) 双电桥总成
CN207926370U (zh) 一种水冷电机的电泵
CN216814355U (zh) 风管机
CN205478368U (zh) 离心泵
CN206211716U (zh) 电机
CN107707081A (zh) 一种水冷电机的电泵
CN206874422U (zh) 一种屏蔽式驻车加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