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11089U - 一种插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11089U
CN206211089U CN201621211524.6U CN201621211524U CN206211089U CN 206211089 U CN206211089 U CN 206211089U CN 201621211524 U CN201621211524 U CN 201621211524U CN 206211089 U CN206211089 U CN 2062110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s
sleeve
extremely
jack
ear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1152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章卫军
杨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ngni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ngni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ngni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ngniu Group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110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110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built-in electrical compon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插座,涉及插座技术领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其中一个面上设有插孔,所述插孔至少包括一组五孔插插孔;位于壳体内部的L极整体铜条,所述L极整体铜条设有位于铜条两侧的三极L极插套和两极L极插套;位于壳体内部的N极整体铜条,所述N极整体铜条设有位于铜条两侧的三极N极插套和两极N极插套;所述L极整体铜条整体位于同一个平面内,为L面,所述N极整体铜条整体位于另一个平面内,为N面,所述L面和N面分层平行设置且平行于所述插孔所在的壳体面;由于所述铜条呈片状铜条,在其加工成型时,所需的模具简单,加工方式简单,且模具的使用寿命较长,同时且材料的利用率较高。

Description

一种插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插座以及内部的铜条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插座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插座内部的整体铜条或一体铜条结构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随之而来,插座内部的整体铜条结构也各式各样,但现有技术中的整体铜条结构大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专利号为201320668856.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布了一种插座,插座包括设有插孔的上壳体、下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整体铜条以及与整体铜条一体成型的插套座,其中下壳体内设有插套座,所述插套座用于容置整体铜条以及与整体铜条一体成型的插套,在插座组装时,需将整体铜条以及与整体铜条一体成型的插套一并组装到插套座内。插套一般包括靠近插孔所在壳体面的插套瓣以及位于插套瓣下方插瓣座。为了增强插套在插套座内的稳定性,插瓣座的体积大于插套瓣,且插瓣座与插套组往往进行过盈配合,所以,将插套安装在插套座内一般比较困难,组装过程比较耗时。
专利号为201520804294.3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排插用铜条,其包括L极一体铜条铜条、N极一体铜条以及E极一体铜条,在本专利中,所述的N极一体铜条上的两极插插套和三极插插套均位于N极一体铜条的同一侧,该种一体铜条的结构,在加工的过程中,材料的利用率较低,使插座的成本较高。
专利号为201520051816.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插座以及内部的铜条结构,所述插座包括L极铜带以及插套座,为了保证电气间隙间隙符合要求,其中的L极铜带放置于插套座的一侧,也即插套座与其中一侧壳体形成的间隙,该种方式的铜条在加工时,铜条利用率低,浪费材料。
如图1所示的一种插座内部的整体铜条结构,包括L极整体铜条100和N极整体铜条200,在此结构中,为保证整体铜条的强度,所述L极整体铜条100向其一侧折弯设有L加强壁101,N极整体铜条200向其一侧折弯设有N加强壁201,致使整体铜条在加工的过程中,模具复杂,且加工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的缺陷,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插座组装方便且内部整体铜条材料利用率较高的插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插座,包括壳体,插套座、整体铜条,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上设有至少一组五孔插插孔,所述一组五孔插插孔包括一组三极插插孔和一组两极插插孔,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形成容置腔,所述插套座和所述整体铜条位于所述的容置腔内,所述整体铜条包括L极整体铜条,所述L极整体铜条设有对应三极插插孔的三极L极插套和对应两极插插孔的两极L极插套,且对应同一五孔插插孔中的三极L极插套和两极L极插套分别位于L极整体铜条两侧,且L极整体铜条与所述三极L极插套和两极L极插套一体成型;所述整体铜条还包括N极整体铜条,所述N极整体铜条设有对应三极插插孔的三极N极插套和对应两极插插孔的两极N极插套,且同一五孔插插孔中的三极N极插套和两极N极插套分别位于N极整体铜条两侧,且所述N极整体铜条与所述三极N极插套和两极N极插套一体成型;所述插套座安装于上壳体上,且所述插套座背离五孔插插孔所在的壳体面的一端为插套座开口端,所述插套座开口端用于将三极L极插套和两极L极插套、三极N极插套和两极N极插套安装入插套座内,所述插套座装有所述三极N极插套和三极L极插套一侧为插套座三极侧、插套座内装有所述两极N极插套和两极L极插套一侧为插套座两极侧,所述L极整体铜条以及N极整体铜条均位于插套座的三极侧和两极侧之间,且所述的N极整体铜条位于插套座内部靠近五孔插插孔所在的壳体面一侧,所述L极整体铜条位于插套座远离五孔插插孔所在的壳体面一侧,所述L极整体铜条向远离所述两极N极插套一侧折弯形成避让弯道,所述避让弯道用以保证两极N极插套和L极整体铜条之间的电气间隙符合安全要求。通过将L极整体铜条以及与L极整体铜条一体的L极插套、N极整体铜条以及与N极整体铜条以及与N极整体铜条一体的N极插套从的插套座开口,也即从背离五孔插插孔所在的壳体面一侧安装,使铜条的安装的过程比较简单、方便;且插套位于铜条的两侧的分布方式,避免了铜条需要通过较长的连接臂连接远离与其一体成型的插套,避免了材料的浪费,有效的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
优选的,所述L极整体铜条为片状铜条,L极片状铜条的侧平行于五孔插插孔所在的壳体面。通过将L极整体铜条的侧面设置成平行于插孔所在的壳体面的形式,其有利于组装时通过按压L极铜条的侧面将铜条安装到位。
优选地,所述N极整体铜条为片状铜条, N极片状铜条的侧面平行于五孔插插孔所在的壳体面。通过将N极整体铜条的侧面设置成平行于插孔所在的壳体面的形式,其有利于组装时通过按压N极铜条的侧面将铜条安装到位。此外,我司的N极整体铜条位于位于插套座内部,L极整体铜条与其相对设置,通过将N极整体铜条的侧面设置成平行于插孔所在的壳体面的方式,有效的避免了N极整体铜条和L极整体铜条之间的电气间隙不符合要求。
优选地,L极片状铜条的两个侧边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L极片状铜条的侧面共平面。也即,L极整体铜条不设有J加强侧壁,节省了铜条的加工工序,制作方式简单。
优选地,N极片状铜条的两个侧边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N极片状铜条的侧面共平面。也即,N极整体铜条不设有加强侧壁,节省了铜条的加工工序,制作方式简单。
优选地,E极片状铜条的两个侧边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E极片状铜条的侧面共平面,为E面。也即,N极整体铜条不设有加强侧壁,节省了铜条的加工工序,制作方式简单。
优选地,L极整体铜条沿其长度延伸方向设有支撑筋。通过设置支撑筋来加强L极整体铜条的强度。
优选地,N极整体铜条沿其长度延伸方向设有支撑筋。通过设置支撑筋来加强N极整体铜条的强度。
优选地,E极整体铜条沿其长度延伸方向设有支撑筋。通过设置支撑筋来加强E极整体铜条的强度。
优选地,所述五孔插插孔的两极L极插套和/或两极N极插套沿插套安装方向设有导向筋。导向筋的设置有利于将插套安装入插套座内。
优选地,所述五孔插插孔的三极N极插套和三极L极插套沿插套折弯方向设有加强筋。加强筋的设置,可有效的使三极N极插套和三极L极插套保持较好的夹持力和弹性恢复力。
优选地,所述L极整体铜条除所述避让弯道位置外,所述L极整体铜条的投影和N极整体铜条的投影重叠。也即通过将L极整体铜条和N极整体铜条正对设置,可有效减小插座的宽度,一定程度上避免因铜条布置不合理使插座宽度增大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的避让弯道,插座的内部可很好地保证不同极性之间的安全电气间隙。
由于所述的L极一体铜条的三极L极插套和两极L极插套位于L极整体铜条的两侧,N极一体铜条的三极N极插套和两极N极插套位于N极整体铜条的两侧,与上述背景技术中的插套均位于整体铜条一侧的一体铜条展开图相比,插套位于整体铜条两侧的一体铜条展开图比插套位于整体铜条一侧时的一体铜条展开图所需的材料面积小,使材料的利用率高。
此外,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L极整体铜条整体位于一个平面内,为L面,N极整体铜条整体位于另一个平面内,为N面,且述L面和N面分层平行设置且平行于所述插孔所在的壳体面,即 L极整体铜条和N极整体铜条不设有上述背景技术中图1所示的L加强壁和N加强壁, L、N极整体铜条呈片状铜条。此种结构的L、N极整体铜条,在其加工时,模具简单,加工简易,且模具的使用寿命较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插座内部的整体铜条结构。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L极整体铜条以及一体成型的L极插套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N极整体铜条以及一体成型的N极插套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E极整体铜条以及一体成型的E极插套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插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插座的内部整体铜条以及与铜条一体成型的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圆圈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五孔插插孔为五扁孔的插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爆炸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L极整体铜条以及一体成型的插套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N极整体铜条以及一体成型的插套侧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E极整体铜条以及一体成型的插套侧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插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插座的内部铜条以及与铜条一体成型的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图10中圆圈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五孔插插孔为五扁孔的插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技术特征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的提到的“整体铜条”指的是插座内起连接作用的铜条结构,不包括与其连接的插套。
如图2所示,一种插座,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一个面上设有插孔,所述插孔至少包括一组五孔插插孔11,所述一组五孔插插孔包括一组三极插插孔和一组两极插插孔;位于壳体内部的L极整体铜条12,所述L极整体铜条设有五孔插插孔的的三极L极插套121和两极L极插套122,且所述同一五孔插插孔的三极L极插套121和两极L极插套122位于L极整体铜条12两侧;位于壳体内部的N极整体铜条13,所述N极整体铜条设有五孔插插孔的的三极N极插套131和两极N极插套132,且同一五孔插插孔的三极N极插套131和两极N极插套132位于N极整体铜条13两侧;所述L极整体铜条12整体位于同一个平面内,为L面,所述N极整体铜条13整体位于另一个平面内,为N面,所述L面和N面分层平行设置且平行于所述插孔所在的壳体面,该种方式的铜条结构,由于铜条呈片状,在其加工成型时,所需的模具简单,加工方式简单,且模具的使用寿命较长,同时且材料的利用率较高。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以方便本本技术领域的人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介绍。
实施例1
继续参见图2,插座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所述上壳体14上设有3组五孔插插孔11,且所述的五孔插插孔11为五圆孔(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五圆孔指五孔插插孔中的两极插孔孔既可以插入插销为扁插的插孔,也可以插入插销为圆插的插孔)。所述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形成容置腔(图中未示出), 所述壳体内部也即所述的容置腔内设有L极整体铜条12、N极整体铜条13以及E极整体铜条17,所述L极整体铜条12设有五孔插插孔11的的三极L极插套121和两极L极插套122,且同一五孔插插孔11的的三极L极插套121和两极L极插套122位于L极整体铜条12两侧; N极整体铜条13设有五孔插插孔11的的三极N极插套131和两极N极插套132,且同一五孔插插孔11的的三极N极插套131和两极N极插套132位于N极一体铜条两侧; L极整体铜条12整体位于同一个平面内,为L面,也即,所述L极整体铜条为片状铜条, L极片状铜条的两个侧边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L极片状铜条的侧面共平面。 N极整体铜条13整体位于另一个平面内,也即,所述L极整体铜条为片状铜条, L极片状铜条的两个侧边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L极片状铜条的侧面共平面。且该平面与N极片状铜条的侧面共平面为N面,所述L面和N面分层平行设置且平行于所述插孔所在的壳体面。E极整体铜条17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内,为E面,也即,所述E极整体铜条为片状铜条,且E极片状铜条的两个侧边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E极片状铜条的侧面共平面。
所述E面和上述L面和N面分别平行设置,所述E极整体铜条上设有E极插套171,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的E面分别与所述L面和N面平行设置,也即E极整体铜条17平行于上壳体14,也即平行于带有插孔的壳体面,E极整体铜条17和E极插套171之间可直接进行连接,连接处不需要进行折弯处理,进一步节约了铜材料,降低了成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L极整体铜条12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内,N极整体铜条13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内以及E极整体铜条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内,即为本实施例的的铜条不像图1的现有技术那样,铜条向两侧或其的一侧进行折弯,也即L、N以及E极整体铜条为片状铜条。
请参见图3,图3进一步示出了本实施例的L极整体铜条12以及与其一体成型的插套的侧视图,从其侧视图可知,所述L极整体铜条12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内(假设该平面具有一定厚度,且该厚度和L极整体铜条12厚度相当),其不设有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的加强壁101。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的,为了保证L、N以及E极整体铜条12、13和17的强度,所述L、N和E极整体铜条12、13和17沿铜条长度延伸方向设有支撑筋23。
请参见图4,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的N极整体铜条13以及与其一体成型的插套的侧视图,从其侧视图可知,所述N极整体铜条13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内(假设该平面具有一定厚度,且该厚度和N极整体铜条13的片状铜条的厚度相当),其不设有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的N加强壁201。
请参见图5,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的E极整体铜条17以及与其一体成型的插套的侧视图,从其侧视图可知,所述E极整体铜条17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内(假设该平面具有一定厚度,且该厚度和E极整体铜条17的片状铜条的厚度相当)。
请参见图6,在本实施例的,所述L极整体铜条12设有远离所述两极N极插套132的电气间隙避让弯道123,用以保证L极整体铜条12与所述两极N极插套132之间的电气间隙符合安规要求。所述位于插1之间的L极整体铜条12除设有避让弯道123的位置外,其投影和N极整体铜条13的投影重叠,其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插座的内部空间,且插座内部的铜条排布更加整齐、美观。所述插座的壳体内还设有第一电路板20和第二电路板21,为方便L极整体铜条的端部和N极整体铜条的端部和第一电路板20进行焊接,所述L极整体铜条12的端部向铜条一侧折弯,且L极整体铜条12的端部和N极整体铜条13的端部错位布置。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的,也可以为N极整体铜条的端部向一侧折弯,或N极整体铜条和L极整体铜条分别向不同侧折弯用以使L极整体铜条12的端部和N极整体铜条13的端部错位布置,方便在铜条装入插套座后,对其进行和第一电路板20的焊接。可以理解地,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L极整体铜条12的端部和N极整体铜条13的端部错位布置,如通过调整L极整体铜条12和N极整体铜条13的另一端的端部与第二电路板21之间的距离,使其端部错开。可以理解地,第一电路板20和第二电路板21也可以换成其他需要电连接的部件,如指示灯或开关灯,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E极插套171位于两极N极插套132和两极L极插套122之间。该种五孔插插孔11的孔型,有利于降低插座的整体宽度。当然,五孔插插孔11的两极N极插套132和两极L极插套122也可以朝着远离五孔插插孔11的三极N极插套131和三极L极插套121一端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2和图6,在本实施例的,所述壳体内部还设有与上述五孔插插孔11对应的插套座16,所述插套座16可拆卸的安装于上壳体14上,也即所述插套座16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五孔插插孔11所在的壳体面,且所述插套座16背离壳体的插孔面的一端为插套座开口端161,并从所述开口端161安装所述的L、N以及E极整体铜条12、13和17以及与其一体成型的插套,所述插套座16装有所述三极N极插套131和三极L极插套121一侧为插套座三极侧、插套座内装有所述两极N极插套132和两极L极插套122一侧为插套座两极侧,所述L极整体铜条12以及N极整体铜条13均位于插套座16的三极侧和两极侧之间。在本实用新型的,由于所述的插套座16与上壳体14为可拆卸安装,也即不需要将所述的插套座16与上壳体14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造,因此,在对插座壳体的生产时,其所用的模具简单,且将插套座16设计成与壳体可分离的模块进行生产然后通过组装的方式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便于生产的自动化,该方式与插套座16同壳体一体成型的生产方式相比,也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参见图8,五孔插插孔11的的两极L极和/或N极插套沿插套安装方向设有导向筋18,在本实施例中以五孔插插孔11的两极L极插套为例进行说明。所述两极L极插套122包括与整体铜条连接的基座1221以及与基座1221相连的插瓣1222,可以理解地,所述两极L极插套122的插瓣1222 一端的端部轮廓小于两极L极插套122的设有基座1221一端的端部轮廓,在对L极整体铜条12以及与其一体成型的插套进行安装时,先将L极插套的插瓣端通过插套座16的开口端161先插入插套座16内。可以理解地,此种安装方式,由插套的小轮廓端端部进行先插入,使插套的安装更加方便、快捷。所述导向筋18贯穿所述插瓣1222和基座1221,使在两极L极插套122在安装的过程中,插套与插套座16之间由面接触变为线接触,同时,插套和插套座16之间接触更为紧密,当插头插拔时,插套不会在插套座内晃动。
参见图2和图8,所述五孔插插孔11的的三极N极插套131和三极L极插套121沿插套折弯方向设有加强筋19,在插头多次插拔后,此加强筋19可使三极N极插套131和三极L极插套121仍具有较好的夹持力。
请参见图2-8,所述插套座安装于上壳体上,且所述插套座16背离五孔插插孔11所在的壳体面的一端为所述的插套座开口端161,所述插套座开口端161用于将三极L极插套121和两极L极插套122、三极N极插套131和两极N极插套132安装入所述插套座16内,所述插套座16装有所述三极N极插套131和三极L极插套121一侧为插套座三极侧、插套座内装有所述两极N极插套132和两极L极插套122一侧为插套座两极侧,所述L极整体铜条12以及N极整体铜条13均位于插套座16的三极侧和两极侧之间,且所述的N极整体铜条13位于插套座16内部靠近五孔插插孔11所在的壳体面一侧,所述L极整体铜条12位于插套座远离五孔插插孔11所在的壳体面一侧,所述L极整体铜条12向远离所述两极N极插套132一侧折弯形成上述避让弯道123,所述避让弯道123用以保证两极N极插套132和L极整体铜条12之间的电气间隙符合安全要求。
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的,所述五孔插插孔11也可以为五扁孔(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五扁孔指五孔插插孔中的两极插孔只能插入插销为扁插的插孔),见图9,当然,五孔插插孔11由对应的五圆孔变为五扁孔,其插套也要做对应的改变,该变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所以L极整体铜条上不设有避让弯道,也即L极整体铜条和N极整体铜条除端部位之外,也即除自由端位之外,其投影重叠。
实施例2
请参见图1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座的,所述插座包括,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所述上壳体14'上设有2组五孔插插孔11'(此处所述的五孔插插孔为上述实施例1中所述的五圆孔)以及至少一组双孔插插孔111',本实施例以位于两组五孔插插孔11'之间的2组双孔插插孔111'为例进行说明,所述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形成容置腔(图中未示出), 所述壳体内部也即所述的容置腔内设有L极整体铜条12'、N极整体铜条13'以及E极整体铜条17',所述L极整体铜条12'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内,为L2面,所述L极整体铜条设有五孔插插孔11'的的三极L极插套121'和两极L极插套122',且所述同一五孔插插孔11'的三极L极插套121'和两极L极插套122'位于L极整体铜条12'两侧,所述L极整体铜条12'还包括双孔插插孔111'的两插L极插套124';所述N极整体铜条13'设有五孔插插孔11'的的三极N极插套131'和两极N极插套132',且同一五孔插插孔11'的的三极N极插套131'和两极N极插套132'位于N极一体铜条两侧,所述N极整体铜条13'整体位于一个平面内为N2面,所述N极整体铜条13'还包括双孔插插孔111'的两插N极插套134';在本实施例的由于所述的插座设有两个相邻的双孔插插孔111',优选地,相邻的两插L极插套124'位于L极整体铜条12'的两侧,相邻的两插N极插套134'位于N极整体铜条13'的两侧。可以理解地,若将相邻的两插L极插套124'位于L极整体铜条12'的同侧,则在两插L极插套124'的展开图的,相邻的两插L极插套124'的展开图会相互干涉,也即为了避免相互干涉问题,必须增大相邻的双孔插插孔111'之间的距离。这样会导致插座的体积较大,且比较浪费铜材料。所述E极整体铜条17'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内,为E2面,所述E2面和上述L2面和N2面分别平行设置,所述E极整体铜条17'上设有E极插套171',在本实施例的,由于所述的E2面分别与所述L2面和N2面平行设置,也即E极整体铜条17'平行于上壳体14',也即平行于带有插孔的壳体面,E极整体铜条17'和E极插套171'之间可直接进行连接,连接处不需要进行折弯处理,进一步节约了铜材料,降低了成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L极整体铜条12'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内,N极整体铜条13'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内以及E极整体铜条17'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内,即为本实施例的的铜条不像图1的现有技术那样,铜条向两侧或其的的一侧进行折弯,也即L、N以及E极整体铜条12'、13'和17'为片状铜条。
请参见图11,图11进一步示出了本实施例的L极整体铜条12'以及与其一体成型的插套的侧视图,从其侧视图可知,所述L极整体铜条12'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内(假设该平面具有一定厚度,且该厚度和L极整体铜条12'厚度相当),其不设有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的加强壁101。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的,为了保证L、N以及E极整体铜条12'、13'和17'的强度,所述L、N和E极整体铜条12'、13'和17'沿铜条长度延伸方向设有支撑筋23'。
请参见图12,图12示出了本实施例的N极整体铜条13'以及与其一体成型的插套的侧视图,从其侧视图可知,所述N极整体铜条13'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内(假设该平面具有一定厚度,且该厚度和N极整体铜条13'的片状铜条的厚度相当),其不设有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的L加强壁201'。
请参见图12,图12示出了本实施例的E极整体铜条17'以及与其一体成型的插套的侧视图,从其侧视图可知,所述E极整体铜条17'整体位于同一平面内(假设该平面具有一定厚度,且该厚度和E极整体铜条17'的片状铜条的厚度相当)。
请参见图10和图14,所述插座的壳体内还设有指示灯20'和开关21',为方便L极整体铜条的端部或N极整体铜条的端部和指示灯20'进行焊接,所述L极整体铜条12'的端部向铜条一侧折弯,且L极整体铜条12'的端部和N极整体铜条13'的端部错位布置。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的,也可以为N极整体铜条13'向一侧折弯,或N极整体铜条13'和L极整体铜条12'分别向不同侧折弯用以使L极整体铜条12'的端部和N极整体铜条13'的端部错位布置,方便在铜条装入插套座后,对其进行和指示灯20'的焊接。可以理解地,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L极整体铜条12'的端部和N极整体铜条13'的端部错位布置,如通过调整L极整体铜条12'和N极整体铜条13'的另一端的端部与第二电路板21'之间的距离,使其端部错开。在本实施例的,所述L极整体铜条12'设有远离所述两极N极插套132'的避让弯道123',用以保证L极整体铜条12'与所述两极N极插套132'之间的电气间隙符合安规要求。所述插孔之间的L极整体铜条12'除设有避让弯道123'的位置外和折弯的端部位置外,其投影和N极整体铜条13'的投影重叠,其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插座的内部空间,且插座内部的铜条排布更加整齐、美观。
在本实施例的,所述的E极插套171'位于两极N极插套132'和两极L极插套122'之间。该种五孔插插孔11'的孔型,有利于降低插座的整体宽度。当然,五孔插插孔11'的的两极N极插套132'和两极L极插套122'也可以朝着远离五孔插插孔11'的的三极N极插套131'和三极L极插套121'一端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请继续参见图10和图14,在本实施例的,所述壳体内部还设有与上述五孔插插孔11'对应的五孔插插套座16'以及双孔插插孔111'对应的两孔插插套座163',所述五孔插插套座16'和两孔插插套座163'可拆卸的安装于上壳体14'上,也即所述的五孔插插套座16'和两孔插插套座161'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五孔插插孔11'和双孔插插孔111'所在的壳体面上,且所述五孔插插套座16'以及两孔插插套座163'背离壳体上设有插孔面的一端为插套座开口端161',并从所述开口端161'安装所述的L、N以及E极整体铜条12'、13'和17'以及与其一体成型的插套。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所述的插套座16'与上壳体14'为可拆卸安装,也即不需要将所述的五孔插插套座16'以及两孔插插套座163'与上壳体14'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造,因此,在对插座壳体的生产时,其所用的模具简单,且将五孔插插套座16'以及两孔插插套座163'设计成与壳体可分离的模块进行生产,然后通过组装的方式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便于自动化生产,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请继续参见图10-16,所述插套座安装于上壳体上,且所述插套座16'背离五孔插插孔11'所在的壳体面的一端为所述的插套座开口端161',所述插套座开口端161'用于将三极L极插套121'和两极L极插套122'、三极N极插套131'和两极N极插套132'安装入所述插套座16'内,所述L极整体铜条12'以及N极整体铜条13'均位于插套座16'内三极L极插套121'、三极N极插套131'与两极L极插套122'、两极N极插套132'之间,且所述的N极整体铜条13'位于插套座16'内部靠近五孔插插孔11'所在的壳体面一侧,所述L极整体铜条12位于插套座远离五孔插插孔11'所在的壳体面一侧,所述L极整体铜条12'向远离所述两极N极插套132'一侧折弯形成上述避让弯道123',所述避让弯道123用以保证两极N极插套132'和L极整体铜条12'之间的电气间隙符合安全要求。
参见图15-图18,五孔插插孔的的两极L极和/或N极插套沿插套安装方向设有导向筋18',所述两插N极插套134'和两插L极插套124'上也设有导向筋18',在本实施例的以五孔插插孔的的两极L极插套122'为例进行说明。所述两极L极插套122'包括与整体铜条连接的连接部1220'、与连接部1220'连接的基座1221'以及与基座1221'相连的插瓣1222',可以理解地,所述两极L极插套122'的插瓣1222' 一端的端部轮廓小于两极L极插套122'的设有基座1221'一端的端部轮廓,在对L极整体铜条以及与其一体成型的插套进行安装时,先将L极插套的插瓣端通过插套座16'的开口端161'先插入插套座16'内。可以理解地,此种安装方式,由插套的小轮廓端端部进行先插入,使插套的安装更加方便、快捷。所述导向筋18'贯穿所述插瓣1222'和基座1221',使在两极L极插套安装过程的,插套与插套座之间由面接触变为线接触,同时,插套和插套座之间接触更为紧密,当插头插拔时,插套不会在插套座内晃动。
继续参见图16,所述五孔插插孔的的三极N极插套131'和三极L极插套121'沿插套折弯方向设有加强筋19',在插头多次插拔后,此加强筋19'可使三极N极插套131'和三极L极插套121'仍具有较好的夹持力。
请参见图14,在本实施例的,所述E极整体铜条17'上还设有避让槽172',所述避让槽172'用以当上壳体14'和下壳体15'之间的固定件(图中未示出)进行让位,进而减小插座的整体宽度,所述固定件常用的如螺丝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五孔插插孔也可以为上述实施例1中所述的五扁孔,请参见图17,且L极整体铜条12'的投影除其自由端位置外,和N极整体铜条13'的投影重叠,具体原因分析已在上述实施例1中五孔插插孔为五扁孔部分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Claims (12)

1.一种插座,包括壳体,插套座、整体铜条,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上设有至少一组五孔插插孔,所述一组五孔插插孔包括一组三极插插孔和一组两极插插孔,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形成容置腔,所述插套座和所述整体铜条位于所述的容置腔内,所述整体铜条包括L极整体铜条,所述L极整体铜条设有对应三极插插孔的三极L极插套和对应两极插插孔的两极L极插套,且对应同一五孔插插孔中的三极L极插套和两极L极插套分别位于L极整体铜条两侧,且L极整体铜条与所述三极L极插套和两极L极插套一体成型;
所述整体铜条还包括N极整体铜条,所述N极整体铜条设有对应三极插插孔的三极N极插套和对应两极插插孔的两极N极插套,且同一五孔插插孔中的三极N极插套和两极N极插套分别位于N极整体铜条两侧,且所述N极整体铜条与所述三极N极插套和两极N极插套一体成型;
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套座安装于上壳体上,且所述插套座背离五孔插插孔所在的壳体面的一端为插套座开口端,所述插套座开口端用于将三极L极插套和两极L极插套、三极N极插套和两极N极插套安装入插套座内,所述插套座装有所述三极N极插套和三极L极插套一侧为插套座三极侧、插套座内装有所述两极N极插套和两极L极插套一侧为插套座两极侧,所述L极整体铜条以及N极整体铜条均位于插套座的三极侧和两极侧之间,且所述的N极整体铜条位于插套座内部靠近五孔插插孔所在的壳体面一侧,所述L极整体铜条位于插套座远离五孔插插孔所在的壳体面一侧,所述L极整体铜条向远离所述两极N极插套一侧折弯形成避让弯道,所述避让弯道用以保证两极N极插套和L极整体铜条之间的电气间隙符合安全要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L极整体铜条为片状铜条,L极片状铜条的侧面平行于五孔插插孔所在的壳体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片状铜条的侧面平行于五孔插插孔所在的壳体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还包括E极整体铜条,所述E极整体铜条为片状铜条,E极片状铜条的两个侧边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E极片状铜条的侧面共平面,为E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L极片状铜条的两个侧边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L极片状铜条的侧面共平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N极片状铜条的两个侧边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N极片状铜条的侧面共平面。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L极整体铜条沿其长度延伸方向设有支撑筋。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N极整体铜条沿其长度延伸方向设有支撑筋。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E极整体铜条沿其长度延伸方向设有支撑筋。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五孔插插孔的两极L极插套和/或两极N极插套沿插套安装方向设有导向筋。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五孔插插孔的三极N极插套和三极L极插套沿插套折弯方向设有加强筋。
12.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L极整体铜条除所述避让弯道位置外,所述L极整体铜条的投影和N极整体铜条的投影重叠。
CN201621211524.6U 2016-04-29 2016-11-10 一种插座 Active CN20621108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771123 2016-04-29
CN201620377112 2016-04-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11089U true CN206211089U (zh) 2017-05-31

Family

ID=5820836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88622.9A Pending CN106450869A (zh) 2016-04-29 2016-11-10 一种插座
CN201621211524.6U Active CN206211089U (zh) 2016-04-29 2016-11-10 一种插座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88622.9A Pending CN106450869A (zh) 2016-04-29 2016-11-10 一种插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645086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0869A (zh) * 2016-04-29 2017-02-22 公牛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插座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37999A (zh) * 2018-08-08 2018-12-18 宁波公牛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插座用铜条、插座及插座用铜条加工工艺
CN109713534B (zh) * 2019-01-30 2024-01-12 得力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插座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4472B (zh) * 2010-09-15 2012-09-26 公牛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一体式连体插套的插座
TWM406297U (en) * 2010-10-26 2011-06-21 bao-chang Wang Safe socket
CN202997121U (zh) * 2012-12-17 2013-06-12 罗立芬 一种新型插座
CN202997122U (zh) * 2012-12-27 2013-06-12 罗立芬 一种新型插座
CN203039137U (zh) * 2013-01-31 2013-07-03 慈溪市明爵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插座
CN204905499U (zh) * 2015-08-06 2015-12-23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具有连体插套的插座
CN105186171A (zh) * 2015-09-17 2015-12-23 黄华道 具有硬连接式联排插套的电源提供装置
CN204947262U (zh) * 2015-10-13 2016-01-06 得力集团有限公司 排插用铜条
CN106450869A (zh) * 2016-04-29 2017-02-22 公牛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插座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50869A (zh) * 2016-04-29 2017-02-22 公牛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插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0869A (zh) 2017-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34100U (zh) 一种定子绝缘骨架
CN206211089U (zh) 一种插座
CN202503145U (zh) Rf同轴电缆连接器组件
CN208622983U (zh) 电连接器插孔
CN109274192A (zh) 洗衣机用的塑封内转子电机及其制备方法
CN203553454U (zh) 防emi电连接器及其屏蔽外壳
CN204407615U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09860294U (zh) 表面贴装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CN105099039B (zh) 塑封定子总成及其成型模组、塑封成型方法
CN203326291U (zh) 电连接器
CN207647823U (zh) 一种电风扇底盘组件
CN206977302U (zh) 电源适配器
CN209963313U (zh) 一种rj45连接器
CN204045475U (zh) 一种四联翘板开关
CN208971282U (zh) 洗衣机用的塑封内转子电机
CN209767786U (zh) 一种真无线蓝牙耳机
CN203721956U (zh) 一种改进型电连接器
CN203850439U (zh) 一种应用于笔记本电脑适配器的连接器
CN205944570U (zh) 一种插座
CN207444800U (zh) 一种豆浆机
CN205666703U (zh) 一种带多边形壳体的电机
CN204118340U (zh) 电连接器
CN201269498Y (zh) 一种电子式荧光灯座
CN206312978U (zh) 电池盒
CN201853860U (zh) 一种三极电源插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5314 Zhejiang city of Ningbo province Cixi city Guanhaiwei town East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after: Bulls group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315314 Zhejiang city of Ningbo province Cixi city Guanhaiwei town East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before: Gongniu Group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