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59320U - 一种新型制动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制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59320U
CN206159320U CN201620904554.9U CN201620904554U CN206159320U CN 206159320 U CN206159320 U CN 206159320U CN 201620904554 U CN201620904554 U CN 201620904554U CN 206159320 U CN206159320 U CN 2061593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braking
disc
piston
assembli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90455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华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nzhou Qiaok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njiang Kai Yan New Mstar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jiang Kai Yan New Mstar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Jinjiang Kai Yan New Mstar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90455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593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593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593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制动系统,包括制动卡钳、制动盘和制动模组,所述制动卡钳具有圆弧状的空腔结构,所述制动模组包括第一制动组件和第二制动组件,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和第二制动组件位于所述制动卡钳的空腔结构内,所述第一制动组件用于对所述制动盘的盘面进行制动,所述第二制动组件用于对所述制动盘的沿面进行制动。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系统不仅在停车或驻车时能有效地制动,且在行车过程中也能够起到良好的制动效果;该系统具有较少的零部件、结构简单;该系统的制动装置容易观察、方便检修,且制动时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散发到空气中,提高制动系统的稳定性和制动效能。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制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动系统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制动系统。
背景技术
制动系统是行车装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现代汽车的制动或刹车系统主要分为盘式刹车和鼓式刹车。鼓式刹车,是在车辆的车轮毂里面装设二个半圆型的刹车片,使刹车片与轮鼓内面接触而发生摩擦;盘式刹车,是以刹车卡钳控制两片刹车片从而夹持车轮的刹车碟盘。
传统的车辆大多是采用两种方式,也就是前盘后鼓的方式,前轮盘式制动,后轮鼓式制动,但是若同时使用两种方式,则系统的零件较多,且由于零件的材料和种类不同,则在系统安装过程需要准备过多的材料,系统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目前的车辆也有全部车轮都是采用鼓式制动方式,但是鼓式刹车只有在静止或驻车时方可使用,若连续制动则会出现制动器的制动力衰减现象,且伴随出现制动鼓发热、制动距离长、制动尖叫等问题,严重时会引发爆胎,出现转向失控,危及驾驶员的生命安全,且鼓式刹车不利于观察刹车片的磨损情况,也不方便更换零件。
综上所述,能够制造一种在行车时同样具有良好的制动效果,且散热好、工艺简单的制动系统,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克服系统在行车过程制动效果受限,且制动系统的散热差、工艺复杂的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制动系统,包
括制动卡钳、制动盘和制动模组,
所述制动卡钳包括第一卡钳壁、第二卡钳壁和第三卡钳壁,所述第一卡钳壁、第二卡钳壁和第三卡钳壁的结合组成圆弧状的空腔结构,所述制动盘卡入所述制动卡钳的空腔结构,所述制动模组位于所述制动卡钳的空腔结构内部,所述制动模组对所述制动盘进行制动。
具体地,所述制动模组包括第一制动组件和第二制动组件,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和第二制动组件相连,所述第一制动组件用于对所述制动盘的盘面进行制动,所述第二制动组件用于对所述制动盘的沿面进行制动。其中,对制动盘的盘面的制动和对制动盘的沿面的制动存在两种制动方式,同时制动和差时制动;同时制动的制动方式,是能让制动力在紧急情况下瞬间达到最大,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差时制动的制动方式,制动力是逐渐增大至最大值,能够平稳或缓慢的实现车辆的制动效果,制动过程较安全,防止车辆紧急制动时引发的乘员不适感或是货物的掉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包括第二活塞、钢片和摩擦材料块,所述第二活塞、钢片和摩擦材料块依次相连,所述第二活塞设置在所述第一卡钳壁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活塞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二活塞为机械驱动或电动驱动,所述第二活塞用于驱动所述摩擦材料块。其中,所述钢片的一端能够铰接在所述制动卡钳上,且在铰接处设置扭簧,所述扭簧实现钢片的自动回位,所述钢片的另一端可以自由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包括第一活塞和第一制动片,所述第一
活塞与所述第一制动片相连,所述第一活塞设置在所述第二卡钳壁和第三卡钳壁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活塞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制动片,所述第二活塞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动组件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制动组件的
第一制动片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凹槽中,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制动组件的钢片上,所述复位弹簧用于使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复位。
具体地,所述摩擦材料块与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在所述制动盘的圆周方向上错开,这样能够防止对制动盘的盘面和对制动盘的沿面同时制动时,制动盘的受力点较近、受力过大,使得制动盘损毁而出现刹车故障的情况;所述摩擦材料块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优选地,所述第二活塞替换为其他机械驱动结构或电动驱动结构,所述其他机械驱动结构或电动驱动结构可以是利用钢丝、铁丝或铁线驱动所述摩擦材料块。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动组件为两个,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制动盘的上方和下方,所述第一制动片的数量大于等于所述复位弹簧的数量。
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系统能够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系统不仅对制动盘的盘面进行制动,且能够对制动盘的盘沿所在的面进行制动,使得车辆实现驻车和行车时都能达到良好的制动效果;
(二)本实用新型对制动盘的盘面和制动盘的沿面的制动可以为同时
制动和差时制动,同时制动在紧急情况下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差时制动能够平稳或缓慢的实现车辆的制动效果;
(三)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系统不同于具有复杂部件结构的传统制动系统,该系统利用钢片的一端铰接在制动卡钳上就能够实现制动效果,具有较少的零部件、结构工艺简单;
(四)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系统的制动部件容易观察、方便检修,且制动时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散发到空气中,提高制动系统的稳定性和制动效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制动系统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制动系统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制动系统的俯视图;
图4是图1和图2中的制动卡钳的侧视图。
图中:100-制动卡钳,101-第一卡钳壁,102-第二卡钳壁,103-第三卡钳壁,200-制动盘,201-制动盘的上盘面,202-制动盘的下盘面,203-制动盘的沿面,301-第二活塞,302-钢片,303-摩擦材料块,401-第一活塞,402-第一制动片,403-凹槽,404-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制动系统,包括制动卡
钳100、制动盘200和制动模组,
所述制动卡钳100包括第一卡钳壁101、第二卡钳壁102和第三卡钳壁103,所述第一卡钳壁101、第二卡钳壁102和第三卡钳壁103的结合组成圆弧状的空腔结构,所述制动盘200的盘面的边沿部分卡入所述制动卡钳100的空腔结构,所述制动模组位于所述制动卡钳100的空腔结构内部,所述制动模组对所述制动盘200进行制动。
具体地,所述制动模组包括第一制动组件和第二制动组件,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和第二制动组件通过螺钉相连,所述第一制动组件能够对所述制动盘的盘面进行制动,所述第二制动组件能够对所述制动盘的沿面203进行制动,所述制动盘的盘面包括制动盘的上盘面201和制动盘的下盘面202,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对所述制动盘的沿面203进行制动。其中,对制动盘的盘面的制动和对制动盘的沿面的制动存在两种制动方式,同时制动和差时制动;同时制动的制动方式,是能让制动力在紧急情况下瞬间达到最大,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差时制动的制动方式,制动力是逐渐增大至最大值,能够平稳或缓慢的实现车辆的制动效果,制动过程较安全,防止车辆紧急制动时引发的乘员不适感或是货物的掉落。
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包括第二活塞301、钢片302和摩擦材料块303,所述第二活塞301、钢片302和摩擦材料块303依次相连,所述第二活塞301设置在所述第一卡钳壁101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活塞301为一个,所述第二活塞301为机械驱动或电动驱动,所述第二活塞301用于驱动所述摩擦材料块303。
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包括第一活塞401和第一制动片402,所述第一活塞
401与所述第一制动片402相连,所述第一活塞401设置在所述第二卡钳壁102和第三卡钳壁103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活塞401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制动片402。
优选地,所述第一制动组件还包括复位弹簧404,所述第一制动组件的
第一制动片402上开设有凹槽403,所述复位弹簧404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凹槽403中,所述复位弹簧404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制动组件的钢片302上,所述复位弹簧404能够使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复位。所述复位弹簧404为两个,所述复位弹簧用于使所述弹簧片复位。
所述摩擦材料块303形成为一个完整的弧形,所述摩擦材料块的弧形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制动卡钳的圆弧状空腔的长度。所述第二制动组件的摩擦材料块303与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在所述制动盘200的圆周方向上错开,这样能够防止对制动盘的盘面和对制动盘的沿面同时制动时,制动盘的受力点较近、受力过大,使得制动盘损毁而出现刹车故障的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动组件为两个,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分别位于所
述制动盘200的上方和下方,所述第一活塞401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第一活塞属于上方的第一制动组件,另外两个第一活塞属于下方的第一制动组件。其中,上方的第一制动组件用于对制动盘的上盘面进行制动,下方的第一制动组件用于对制动盘的下盘面进行制动。
实施例二:
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制动系统,包括制动卡
钳100、制动盘200和制动模组,
所述制动卡钳100包括第一卡钳壁101、第二卡钳壁102和第三卡钳壁103,所述第一卡钳壁101、第二卡钳壁102和第三卡钳壁103的结合组成圆弧状的空腔结构,所述制动盘200的盘面的边沿部分卡入所述制动卡钳100的空腔结构内,且所述制动模组位于所述制动卡钳100的空腔结构内部,所述制动模组对所述制动盘200进行制动。
具体地,所述制动模组包括第一制动组件和第二制动组件,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和第二制动组件通过螺钉相连,所述第一制动组件能够对所述制动盘的盘面进行制动,所述第二制动组件能够对所述制动盘的沿面203进行制动,所述制动盘的盘面包括制动盘的上盘面201和制动盘的下盘面202,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对所述制动盘的沿面203进行制动。其中,对制动盘的盘面的制动和对制动盘的沿面的制动存在两种制动方式,一种是同时制动,另一种是差时制动,同时制动的制动方式,是能让制动力在紧急情况下瞬间达到最大,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差时制动的制动方式,制动力是逐渐增大至最大值,能够平稳或缓慢的实现车辆的制动效果,防止车辆紧急制动时引发的乘员不适感或是货物的掉落。
其中,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包括第二活塞301、钢片302和摩擦材料块303,所述第二活塞301、钢片302和摩擦材料块303依次相连,所述第二活塞301设置在所述第一卡钳壁101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活塞301为两个,所述第二活塞301为机械驱动或电动驱动,所述第二活塞301用于驱动所述摩擦材料块303。
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包括第一活塞401和第一制动片402,所述第一活塞
401与所述第一制动片402相连,所述第一活塞401设置在所述第二卡钳壁102和第三卡钳壁103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活塞401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制动片402。
优选地,所述第一制动组件还包括复位弹簧404,所述第一制动组件的
第一制动片402上开设有凹槽403,所述复位弹簧404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凹槽403中,所述复位弹簧404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制动组件的钢片302上,所述复位弹簧404为两个,用于使弹簧片进行复位。
具体地,所述第二制动组件的摩擦材料块303围绕所述制动盘的沿面
203进行设置,所述摩擦材料块303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摩擦材料块围绕所述制动卡钳的沿面进行设置,形成圆弧状,所述多个摩擦材料块均匀分布在所述制动卡钳的空腔中,所述第一制动组件与多个摩擦材料块组成的圆弧的中心线相错开,这样能够防止对制动盘的盘面和对制动盘的沿面同时制动时,制动盘的受力点较近、受力过大,使得制动盘损毁而出现刹车故障的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动组件为两个,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分别位于所
述制动盘200的上方和下方,上方的第一制动组件用于对制动盘的上盘面进行制动,下方的第一制动组件用于对制动盘的下盘面进行制动。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制动系统,包括制动卡钳100、
制动盘200和制动模组,
所述制动卡钳100包括第一卡钳壁101、第二卡钳壁和第三卡钳壁,所述第一卡钳壁101、第二卡钳壁和第三卡钳壁的结合组成圆弧状的空腔结构,所述制动盘200卡入所述制动卡钳100的空腔结构,所述制动模组位于所述制动卡钳100的空腔结构内部,所述制动卡钳100配合所述制动模组对所述制动盘200进行制动。
具体地,所述制动模组包括第一制动组件和第二制动组件,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和第二制动组件通过螺钉相连,所述第一制动组件能够对所述制动盘的盘面进行制动,所述第二制动组件能够对所述制动盘的沿面进行制动,所述制动盘的盘面包括制动盘的上盘面和制动盘的下盘面,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对所述制动盘的沿面进行制动。其中,对制动盘的盘面的制动和对制动盘的沿面的制动存在两种制动方式,一种是同时制动,另一种是差时制动,同时制动的制动方式,是能让制动力在紧急情况下瞬间达到最大,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差时制动的制动方式,制动力是逐渐增大至最大值,能够平稳或缓慢的实现车辆的制动效果,制动过程较安全,防止车辆紧急制动时引发的乘员不适感或是货物的掉落。
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包括第二活塞301、钢片302和摩擦材料块303,所述第二活塞301、钢片302和摩擦材料块303依次相连,所述第二活塞301设置在所述第一卡钳壁101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活塞301为一个,所述第二活塞301为机械驱动或电动驱动,所述第二活塞301用于驱动所述摩擦材料块303。
具体地,将所述钢片302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制动卡钳100上,且在铰接处设置扭簧,所述扭簧实现钢片302的自动回位,所述钢片302的另一端可以自由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包括第一活塞和第一制动片,所述第一
活塞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制动片为两个,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一制动片相连,所述第一活塞设置在所述第二卡钳壁和第三卡钳壁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活塞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制动片。
优选地,所述第一制动组件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制动组件的第
一制动片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凹槽中,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制动组件的钢片302上,所述复位弹簧能够使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复位。
具体地,所述第二制动组件的摩擦材料块303与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在所述制动盘200的圆周方向上错开,这样能够防止对制动盘的盘面和对制动盘的沿面同时制动时,制动盘的受力点较近、受力过大,使得制动盘损毁而出现刹车故障的情况。所述摩擦材料块303的形状为一个完整的弧形,所述摩擦材料块的弧形的长度小于等于所述制动卡钳的圆弧状空腔的长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动组件为两个,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制动盘200的上方和下方。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制动系统,包括制动卡钳、制动盘和制动模组,
所述制动卡钳包括第一卡钳壁、第二卡钳壁和第三卡钳壁,所述第一卡钳壁、第二卡钳壁和第三卡钳壁的结合组成圆弧状的空腔结构,所述制动盘卡入所述制动卡钳的空腔结构,所述制动模组位于所述制动卡钳的空腔结构内部。
具体地,所述制动模组包括第一制动组件和第二制动组件,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和第二制动组件通过螺钉相连,所述第一制动组件能够对所述制动盘的盘面进行制动,所述第二制动组件能够对所述制动盘的沿面进行制动,所述制动盘的盘面包括制动盘的上盘面和制动盘的下盘面,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对所述制动盘的沿面进行制动。其中,对制动盘的盘面的制动和对制动盘的沿面的制动存在两种制动方式,一种是同时制动,另一种是差时制动,同时制动的制动方式,是能让制动力在紧急情况下瞬间达到最大,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差时制动的制动方式,制动力是逐渐增大至最大值,能够平稳或缓慢的实现车辆的制动效果,制动过程较安全,防止车辆紧急制动时引发的乘员不适感或是货物的掉落。
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包括钢片和摩擦材料块,所述钢片和摩擦材料块相连,所述摩擦材料块的动力由活塞驱动替换为其他机械驱动或电动驱动的机构,所述机械驱动是利用钢丝、铁丝或铁线向所述摩擦材料块提供动力。
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包括第一活塞和第一制动片,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
第一制动片相连,所述第一活塞设置在所述第二卡钳壁和第三卡钳壁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活塞用于为所述第一制动片提供动力。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动组件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制动组件的第一制动片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凹槽中,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制动组件的钢片上,所述复位弹簧能够使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复位。
优选地,所述摩擦材料块与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在所述制动盘的圆周方向上错开,这样能够防止对制动盘的盘面和对制动盘的沿面同时制动时,制动盘的受力点较近、受力过大,使得制动盘损毁而出现刹车故障的情况。所述摩擦材料块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动组件为两个,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制动盘的上方和下方。
具体地,所述第一活塞的数量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制动片的数量,所述
制动片的数量大于等于所述复位弹簧的数量。
综上所述,实施本实用新型制动系统能够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系统不仅对制动盘的盘面进行制动,且能够对制动盘的盘沿所在的面进行制动,使得车辆实现驻车和行车时都能达到良好的制动效果;
(二)本实用新型对制动盘的盘面和制动盘的沿面的制动可以为同时
制动和差时制动,同时制动在紧急情况下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差时制动能够平稳或缓慢的实现车辆的制动效果;
(三)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系统不同于具有复杂部件结构的传统制动系统,该系统利用钢片的一端铰接在制动卡钳上就能够实现制动效果,具有较少的零部件、结构工艺简单;
(四)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系统的制动部件容易观察、方便检修,且制动时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散发到空气中,提高制动系统的稳定性和制动效能。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型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制动卡钳(100)、制动盘(200)和制动模组,
所述制动卡钳(100)包括第一卡钳壁(101)、第二卡钳壁(102)和
第三卡钳壁(103),所述第一卡钳壁(101)、第二卡钳壁(102)和第三卡钳壁(103)组成圆弧状的空腔结构,所述制动盘(200)卡入所述制动卡钳(100)的空腔结构,所述制动模组位于所述制动卡钳(100)的空腔结构内部,
所述制动模组包括第一制动组件和第二制动组件,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和第二制动组件位于所述制动卡钳(100)的空腔结构内,所述第一制动组件用于对所述制动盘(200)的盘面进行制动,所述第二制动组件用于对所述制动盘的沿面(203)进行制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制动组件包括第二活塞(301)、钢片(302)和摩擦材料块(303),所述第二活塞(301)、钢片(302)和摩擦材料块(303)依次相连,所述第二活塞(301)为机械驱动或电动驱动,所述第二活塞(301)用于驱动所述摩擦材料块(3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包括第一活塞(401)和第一制动片(402),所述第一活塞(401)与所述第一制动片(402)相连,所述第一活塞(401)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制动片(4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组件还包括复位弹簧(404),所述第一制动组件的第一制动片(402)上开设有凹槽(403),所述复位弹簧(404)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凹槽(403)中,所述复位弹簧(404)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制动组件的钢片(302)上,所述复位弹簧(404)用于复位所述第二制动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材料块(303)与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在所述制动盘的圆周方向上错开,所述摩擦材料块(303)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塞(301)替换为其他机械驱动或电动驱动的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组件为两个,所述第一制动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制动盘(200)的上方和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动片(402)的数量大于等于所述复位弹簧(404)的数量。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401)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第二活塞(301)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片(302)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制动卡钳(100)上。
CN201620904554.9U 2016-08-19 2016-08-19 一种新型制动系统 Active CN2061593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04554.9U CN206159320U (zh) 2016-08-19 2016-08-19 一种新型制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04554.9U CN206159320U (zh) 2016-08-19 2016-08-19 一种新型制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59320U true CN206159320U (zh) 2017-05-10

Family

ID=58648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904554.9U Active CN206159320U (zh) 2016-08-19 2016-08-19 一种新型制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5932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1319A (zh) * 2016-08-19 2016-11-23 晋江凯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制动系统
CN113339426A (zh) * 2021-05-06 2021-09-03 福建省晋江凯燕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鼓碟制动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51319A (zh) * 2016-08-19 2016-11-23 晋江凯燕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制动系统
CN113339426A (zh) * 2021-05-06 2021-09-03 福建省晋江凯燕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鼓碟制动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51319B (zh) 一种制动系统
CN206159320U (zh) 一种新型制动系统
CN204942331U (zh) 一种汽车用双钳盘式制动器
CN206860720U (zh) 一种散热性强的汽车刹车盘
CN206274058U (zh) 一种汽车刹车片
CN208565338U (zh) 一种自调节气动刹车装置
CN205559639U (zh) 一种电动车盘式制动装置
CN202378847U (zh) 用于汽车起重机的制动系统
CN203809561U (zh) 机动车辆的刹车装置
CN214788686U (zh) 一种用于物料搬运设备的刹车结构
CN211107362U (zh) 一种汽车用制动装置
CN108591315A (zh) 一种制动器
CN204458921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桥总成的盘式制动装置
CN104595384A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桥总成的盘式制动装置
CN107725640A (zh) 一种汽车后制动卡钳活塞
CN112065891B (zh) 一种制动卡钳
CN205371387U (zh) 具有自动报警功能的鼓式制动器
CN208311324U (zh) 一种汽车后制动卡钳活塞
CN204978601U (zh) 大型汽车钳式刹车装置
CN101033781A (zh) 鼓环式制动器
CN112922983A (zh) 一种刹车性能强的刹车衬片
CN205918795U (zh) 一种道路运输重型卡车及其前制动器
CN215444861U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高散热性能汽车刹车片
CN205446471U (zh) 一种新型铸铁结构盘式制动器
CN205578557U (zh) 一种一体式碟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3001, south section of Century Avenue, Luoshan street, Jinjiang City,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ujian Jinjiang Kaiyan New Material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001, south section of Century Avenue, Luoshan street, Jinjiang City,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NJIANG KAIYA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62200 Room 101, building 2, No. 11, Chang'an Road, Jinji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uliyuan),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njiang Kaiyan New Material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001, south section of Century Avenue, Luoshan street, Jinjiang City,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Fujian Jinjiang Kaiyan New Material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07

Address after: Quan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Jinjiang City,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362200

Patentee after: Quanzhou Kaiyan Materials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Address before: 362200 Room 101, building 2, No. 11, Chang'an Road, Jinji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uliyuan),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njiang Kaiyan New Material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09

Address after: 362200 room 104, floor 1, building 2, No. 11, Chang'an Road, Jinji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uliyuan),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Quanzhou Qiaok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Quanzhou Institute of Light Industry, Jinjiang City,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362200

Patentee before: Quanzhou Kaiyan Materials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